① 在浮動匯率制下經常帳戶逆差會導致外匯供小於求,為什麼會帶來本幣貶值
一國經常賬戶長期逆差,可以理解為這個國家總是拿外匯去買別國的東西。那麼長期下去,這個國家的外匯市場上(比如該國的中央銀行吧),本幣的供應越來越多,而外幣的供應則越來越少,也就是說本來1外幣=10本幣,那麼這時央行拿不出這么多外幣了,於是可能用1外幣=15本幣去交換,那麼本幣就貶值了。
說得好像不是很清楚,希望對您有幫助。
② 外匯供過於求,為什麼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下跌
如果外匯供過於求,匯率上升,本幣貶值。如果外匯供不應求,則外匯匯率下跌,本幣升值。
外匯的流入加速了本國貨幣在市場上的流通量 導致的是國內貨幣供應增多, 導致貨幣在國內的購買力下降 也就是貶值。
③ 為什麼國際收支順差表明外匯供大於求
就是我們往國外匯款都要先換成美圓呢人民幣不是國際市場的流通貨幣最早成為國際交流貨幣的是黃金,後來以美圓為主國家儲備外匯就是為了國際流通
④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什麼意思
完整方便可以如此理解: 國際收支順差,就是出口的多,進口的少;可以考察一下出口和進口: 以中國和美國為例,("外匯"兩字可以理解為就是美元,一國儲備的國際貨幣) 出口是指中國人拿中國的貨物到美國市場上去賣,那麼在美國市場上賣出貨物後收進美元,但是顯然出口商拿著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所以出口商要將這些美元到中國中央銀行去換成人民幣才可以,這時就是出口商把美元賣給中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把人民幣賣給出口商. 進口則是中國人需要美國的貨物,但是進口商手裡沒有美元,那麼進口商只有到銀行用人民幣去換美元,這時候就是進口商買美元,銀行買人民幣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匯率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如果收支順差,表示出口大於進口,就是出口商賣出貨物得到的美元賣給中央銀行 比 進口商去買美國貨物需要從中央銀行買的美元多. 這時候外匯(就是美元),出口商賣出美元(供給),大於,進口商買進美元(需求),美元供給大於需求,美元貶值,人民幣就升值,最後得出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
⑤ 為什麼經常賬戶逆差,會導致外匯市場上外匯供小於求(不存在國際資金流動的浮動匯率情況下)
X-M>0意味著進口額大於出口額。國內外匯量減小,國內可用於支付的外匯量減少,所以供小於求。(中國的CNY還沒進入外匯市場!!!)
⑥ 為什麼逆差意味著外匯需求大於外匯供給,而順差意味著外匯需求小於外匯供給
逆差,你賣得的外匯比你用來購買的外匯少,你手裡的外匯在減少。
⑦ 為什麼,流動債務大於流動債權時,外匯供小於求
在外匯收支中,一國如果無法以現有支付手段清償短期債務(「流動債務大於流動債權」),則需要另外購買以外幣計價的資產(獲取流動債權),這構成了對外匯的需求,導致匯率上升。
⑧ 請問為什麼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外匯供過於求
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就是在一國貿易上出口大於進口,因為一般國際貿易都是通過美元結算的。比如中國和美國在貿易上中國對每個是出口大進口,之間的貿易活動又是通過美元結算的,這樣持續下去,中國累計賺過來的美元不就越來越多,如果中國政府不通過一些投資來消耗這些美元,那不就是供過於求了嗎
⑨ 為什麼當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時,外匯匯率會升高
貨幣供給和需求是決定貨幣的價值以及貨幣購買力的首要因素。根據供求原理,供大於求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對於外匯匯率同樣如此。如果本國貨幣供給減少,則本幣由於稀少而變得更有價值,通常銀根緊縮,信貸減少是貨幣供給減少的信號,這些造成總需求、產量和就業的下降,因而本幣價值提高,外匯匯率將相應地下跌。如果貨幣供給增加,則過多的貨幣供給更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導致本國商品價格上升,同時單位貨幣能夠購買到的商品減少,購買力下降,導致對外國商品和勞務需求增加,因而外匯供給增加,本國貨幣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⑩ 為什麼國際收支逆差外匯就供不應求
國際收支逆差說明,一國的出口小於進口。出口業務掙的錢都是外匯,進口業務需要付出外匯,當掙的外匯不夠支付進口業務所需支付的外匯時,說明外匯供應不足。
逆差純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在貨幣需求增量小於國內信用水平增量的情況下出現的。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過度貨幣需求應由外匯順差彌補,而過度國內信用創造反映為赤字。
如果貨幣需求不變,則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完全反映為外匯儲備的變化。前者過量對產出和就業的長期影響完全為外匯儲備的流失所抵償。
正是外匯儲備的變化而非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彌補了國內貨幣需求和國內貨幣供給之間的差額,這就是貨幣主義關於補償的原理,即當貨幣需求不變,減少外匯儲備,必然提高國內信貸水平。
(10)為什麼外匯供小於求擴展閱讀:
國際收支逆差彌補政策:
資助政策由減少外匯儲備和國際借款政策組成。資助政策僅適於短期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受貨幣供給和利率的影響,而它們是由基礎貨幣所決定的 基礎貨幣由國內信貸水平和外匯儲備組成。
採用資助政策時,金融當局一方面賣外幣,買本幣,使外匯儲備下降,引起基礎貨幣減少;另一方面盡量買本幣資產,放本幣,使國內信貸水平提高, 引起基礎貨幣增加。這樣,在彌補逆差過程中,基礎貨幣的減少和增加互相補償。
簡而言之,資助政策通過提高國內信貸水平的補償過程,平衡基礎貨幣的增減量,使貨幣供給和利率保持在原來的水平上,並不改變逆差產生的環境。
因此,它並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提倡。但在具備外匯儲備能力和國際借款可能性的條件下,資助政策的執行更加簡易,代價和阻力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