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外幣匯率與國家關系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外幣匯率與國家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6-14 13:28:54

外匯匯率是一回事兒嗎為什麼

外匯和匯率不是一回事,外匯就是本國以外貨幣形式,匯率是一個國家和另外一個國家的貨幣比率。

1、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2、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外匯匯率或外匯行市,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1)外幣匯率與國家關系擴展閱讀:

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

因為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都是按該國貨幣來計算成本的,要拿到國際市場上競爭,其商品成本一定會與匯率相關。匯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直接影響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從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來看,匯率的下降要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反之,其他條件不變,進口品的價格有可能降低,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② 每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和什麼有關

並不是地區越發達貨幣越值錢。
匯率決定有好多原因,比如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如果一國處於貿易順差,那麼該國的外匯會增多,導致外匯市場上的外匯的需求小於外匯供給,從而外匯就會貶值,即匯率(直接標價)下降,反之本逆差會導致本幣大量流出,外匯市場上本幣供給過於求,就會是本幣貶值,匯率上升。下面介紹一下匯率的決定理論,相信會幫助你理解這個問題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規定,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應會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匯率變動所抵銷。《The Economist》推出的「巨無霸指數」,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如果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美國值 2.00 美元一個,而在英國值 1.00 英磅一個,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為1英鎊兌2 美元。如果當前市場匯率是1英磅兌 1.7 美元,那麼英磅就被稱為低估通貨,而美元則被稱為高估通貨,且此理論認為未來匯率將趨向於2美元兌1英鎊的平價匯率變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
A) 它假設商品能通過自由貿易輸出,且不計關稅、運輸等成本。
B) 它對服務等商品不適用。
二、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簡稱IRP)

利率平價理論規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於日本利率,那麼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根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於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但這一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A) 利率平價說沒有考慮交易成本。
B) 利率平價說假定不存在資本流動障礙。
C) 利率平價說假定套利資金規模無限。

③ 外匯與匯率有什麼關系

外匯就是本國以外貨幣形式,匯率是一個國家和另外一個國家的貨幣比率。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④ 匯率與進出口、國際收支之間的關系的體現是什麼。

所謂人民幣匯率就是: 人民幣兌換外幣的比率, 以美元為例:
2005年7月21日: 人民幣與美元兌換比例為8.11RMB兌換1美元, 即匯率為8.11
2010年4月22日: 人民幣與美元兌換比例為6.82TMB兌換1美元, 匯率降為6.82
,6.82元人民幣就可以換1美元了,原來要8.11元,人民幣對外變值錢了,也就是升值了.
這種情況就叫做匯率下降
假如進口國外產品100美元 ,政府先用外匯(美元)結算付給100美元,國內的進口企業或個人只需給政府682元人民幣, 原來需要811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外的產品變便宜了,從而會鼓勵進口,增加進口.
假如出口到國外的產品也是100美元,外企結算時給你100美元,但美元在國內是無法直接使用的,必須向政府兌換成人民幣,現在100美元兌給你682人民幣,若是在2005年的時候,可以兌換811元人民幣,相當於出口產品利潤被壓縮了,如果出口產品在國內的生產成本沒法降低,甚至因用工或稅收等而上升,出口的產品就會出現微利甚至虧損,從而打擊了出口的積極性,或者只能提高產品的出口價格以維持原來的利潤,但價格的上升會導致競爭力的下降,使得訂單減少了,從而也打擊了出口,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近年來出口為主導的戰略是不利的!
總之, 匯率下降就會使本幣升值,繼而促進進口,同時也打擊了出口!
國際上來看 如果匯率上升 你買國外的產品 價格會較高。
而且從生產形勢上來看 匯率上升,國際間結算的生產資料價格會上漲。
所以來說物價水平會上漲

⑤ 外匯匯率與本幣的關系

匯率是用來調節外匯儲備的工具,其高低與否一般與外匯多少無關,也就是外匯多的並不一定匯率就怎麼樣,少的匯率也不一定高。雙方有一定的相關性,由於絕大多數國家(除了貨幣是國際貨幣的如歐元日元美元)由於需要外匯儲備進口必要戰略物資,為不測做准備,因此當外匯儲備不足時,總希望匯率能發生變化,使之更容易得到外匯,一般來說就是降低匯率,當外匯不怎麼急迫時,往往看國際收支來平衡財富,需要升值。所以匯率下降是各國最重要的手段而非上升(美國絕對不會批評中國匯率長得太快而指責長得太慢太低)。匯率是用來調控外匯准備,其本身與實際購買力有關而非直接看外匯多寡(也就是說並不是外匯儲備越多,匯率越高,儲備越少,匯率越低)

⑥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匯率是如何換算的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的匯率由對該國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機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確定方法
匯率的確定方法隨國際貨幣制度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與變動
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包括金幣、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一次大戰前,盛行典型的金幣本位制,特點是金幣為本位幣;自由鑄造和溶化;金幣與銀行券自由兌換;金幣作為世界貨幣自由輸出入。各國規定了每一金鑄幣單位包含的黃金重量與成色,即含金量Gold Content,貨幣間的比價以含金量來折算,兩國本位幣的含金量之比即為鑄幣平價(Mint Par)。例如:1英鎊鑄幣的含金量為113.0016格令,1美元鑄幣含金量為23.22格令,鑄幣平價為113.0016÷23.22=4.8665,即1英鎊約摺合4.8665美元。 如此規定的匯率可能出現波動,但波幅有一定界限。這個界限稱為黃金輸送點(Gold Transport Points),黃金輸送點等於鑄幣平價加上從一國輸出或從另一國輸入黃金需要支出的費用,包括包裝、運輸黃金的費用和運輸保險費。如果匯率的波動使得兩國間在進行國際結算時直接使用黃金比使用外匯更為合算,則貿易商寧可直接運送黃金。通過這一機制,匯率的波動可自動保持在一定范圍內。
紙幣流通制度下匯率的決定與變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西方匯率決定理論
西方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說、購買力平價說、匯兌心理說、貨幣分析說和金融資產說,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分析。 國際借貸說是英國經濟學家葛遜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為背景,較為完善地闡述了匯率與國際收支的關系。他認為,匯率的變化是由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引起的,而外匯的供求主要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可分為流動借貸和固定借貸。流動借貸是指已經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固定借貸是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在一國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流動借貸中,如果債權大於債務,外匯的供給就會大於外匯的需求,引起本幣升值、外幣貶值。相反,如果一定時期內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債務大於債權,外匯的需求就會大於外匯的供給,最終導致本幣貶值、外幣升值。 購買力平價說是20世紀20年代初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率先提出的。其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人們需要外幣是因為外幣在其發行國國內具有購買力,相應地人們需要本幣也是因為本幣在本國國內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匯率的決定基礎應是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之比。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最有影響的匯率理論,由於它是從貨幣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貨幣的交換比率,合乎邏輯,表達簡潔,在計算均衡匯率和分析匯率水平時被廣泛應用,我國的換匯成本說就是 購買力平價說的實際應用。 匯兌心理說是1927年由法國巴黎大學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據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思想提出的。他認為,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給與需求,但個人之所以需要外匯不是因為外匯本身具有購買力,而是由於個人對國外商品和勞務的某種慾望。這種慾望又是由個人的主觀評價決定的,外匯就如同商品一樣,對各人有不同的邊際效用。因此,決定外匯供求進而決定匯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對外匯的心理判斷與預測。 貨幣分析說認為匯率變動是由貨幣市場失衡引發的,引發貨幣市場失衡有各種因素:國內外貨幣供給的變化、國內外利率水平的變化以及國內外實際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等等,這些因素通過對各國物價水平的影響而最終決定匯率水平。貨幣分析說最突出的貢獻是它對浮動匯率制下現實匯率的超調現象進行了全面的理論概括。 金融資產說闡述了金融資產的供求對匯率的決定性影響,認為一國居民可持有三種資產,即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和外國債券,其總額應等於本國所擁有的資產總量。當各種資產供給量發生變動,或者居民對各種資產的需求量發生變動時,原有的資產組合平衡就被打破,這時居民就會對現有資產組合進行調整使其符合自己的意願持有量,達到新的資產市場均衡。在對國內外資產持有量進行調整的過程中,本國資產與外國資產之間的替換就會引起外匯供求量的變化,從而帶來外匯匯率的變化。

⑦ 外匯和匯率有什麼關系

外匯交易就是賺取匯率變動的差價,這個是最直接的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