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黃益平外匯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黃益平外匯

發布時間: 2021-06-14 20:19:19

① 急!!!求一篇論文,關於金融危機對全球的影響

繼今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近半年之後,華爾街再次爆出令人吃驚的消息: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以近44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因為收購談判「流產」而宣布破產。而在此之前很難有人能預料到,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有人用「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颶風」一詞比喻這場危機,無論哪種比喻,這場風暴以極快的速度震動了全球,與危機中心相隔一個太平洋的中國股市,也以2000點告破表達了悲觀的態度,花旗亞太區經濟與市場分析部主管、董事總經理黃益平在9月25日《財經網》校園行上海交通大學稱:「中國就是美國鏡子里的影子。」在這場世界性的浩劫中,中國註定不能獨善其身。
首先是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國內幾大銀行總共購買了美國證券業價值約200億美元的證券產品。在美國金融業面臨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產無異於把華爾街向地獄又推進了一步,而國內金融機構購買的證券產品也面臨著巨額貶值甚至清算的厄運。例如華安基金已於9月16日在其網站上貼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產品「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投資風險,由於雷曼兄弟下屬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為華安國際配置基金所持結構性保本票據的保本責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為保本票據之基礎資產之一的零息票據的發行人,因此在極端情形下,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將無法開放正常贖回業務,而且華安國際配置基金也有可能需參與破產清算而無法全額收回,甚至連該基金的存續也將出現問題。幸運的是,雖然銀行等金融機構因直接購買次級債產品是我國受次級債危機影響最直接的領域,但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經理趙慶明表示從目前公布的各銀行年報來看,這部分的風險是可控的。因此,經濟學家景學成指出更值得注意是次貸危機的持續惡化對中國股市的心理壓力。他說:「股市是個信心產物,如今周邊股市狂跌,投資者心理壓力沉重,這些都成為一塊巨石,加速股指下行的速度。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投資者恐慌情緒有著強大的傳染效應。」
除了資產縮水外,此次金融危機將引起外國投資者大量拋售中國資產包括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股權、債權等,這可能對中國外匯和資產市場施加沉重的向下壓力,這也正是去年至今韓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外資機構投資者在韓國證券市場占據顯赫地位,他們在次貸危機中損失巨大,不得不拋售韓國資產,抽回投資,以救母國總部燃眉之急。根據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7月14日公布的數據,從2007年6月~2008年6月末的一年時間里,除了今年5月為凈買入之外,其餘各個月均為凈拋售,累計套現499億美元。在沉重的拋售壓力下,還在亞洲貨幣仍然對美元顯著升值之時,韓元已經早早開始對美元貶值。今年年初,美元兌韓元匯率還在950韓元兌1美元左右,到9月1日,韓元兌美元匯率已跌至46個月以來低點,近4年來首度跌破1100韓元兌1美元,韓國主要股指隨之暴跌。令人倍感僥幸的是,雖然前幾年我國主要金融機構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成風,但雷曼兄弟這家「舉世公認」的「華爾街一流投行」還沒有成為中國主要金融機構的戰略性投資者。不過,雷曼在金蝶軟體、旅遊搜索網站「去哪兒」、天津融創集團、銅管製造商金龍集團等公司的股本投資將面臨轉手。其次,是對我國外貿業的影響。我國近年來GDP能夠保持高速增長,離不開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的拉動。美國經濟的疲軟、金融形勢的持續惡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產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國金融業更加風雨飄搖,而這勢必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沖擊。
海關總署9月22日發布分析報告指出,今年前七個月,扣除價格因素後,中國外貿出口數量同比增長12.5%,進口數量增長9.8%。與之相對,中國前七個月名義出口額增長22.6%,名義進口額增長31.1%。
中國實際出口增速下滑,自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有媒體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曾於今年3月向商務部遞交一份報告。報告指出,自2007年9月以後,中國出口月度實際增長率已經從上半年的約20%左右降至10%以下。今年一季度,出口實際增長率已經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的情況。
作為金融風暴的中心,美國的進口需求急劇下降。海關總署報告指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9.9%,增幅下滑8.1個百分點,為2002年以來中國對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個位數。1月~7月,美國仍然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但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海關總署將中國對美出口減速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蔓延和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須警惕次貸危機負面影響繼續蔓延,對其連鎖後果要予以密切關注。」海關總署在報告中指出。
實際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不僅局限於中國對美國出口。危機初步爆發時,部分中國出口企業轉向歐洲市場,同時,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保持強勁,而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然而,當危機進一步深化,這些國家經濟先後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進口需求顯著下降。
這些因素在近幾個月逐步顯現。中國到歐洲出口已從年初30%~40%的高增長降至8月的22%。中國出口日本的情形與此類似,且下滑趨勢可能延續。除巴西以外,中國對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也明顯放慢,到俄羅斯的出口已經第二個月呈現負增長。
因此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認為,次級債危機及其影響的深入帶來的美元貶值和全球經濟放緩,將對我國出口造成較大影響。他還強調,由於出口製造商面向外需的產業重心難以在短時間內轉移,應關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這些企業的轉移成本上升,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最後,是對我國的挑戰也可能是機遇。毫無疑問這次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金融動盪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世界經濟,正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的,這是美國100年以來遭受的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而當前的金融全球化使得這次金融危機蔓延的深度和廣度都要超過以往任何一次金融危機。從前擁有著數家世界著名投資銀行、掌管美國金融業16萬億美元資產規模的世界金融中心紐約也很有可能將讓位於倫敦或者東京,可以說世界的金融格局可能正在經受著滄海桑田般的巨變。對於中國來說,國內金融業的全球化水平相對較低,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對較弱,而這既可能是中國被此次金融危機邊緣化的「好運氣」,也是中國金融機構亟待克服的問題。
安永全球CEO特黎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反而為中資銀行提供了一個融入全球的好機會。他對近期中國工商銀行等中資銀行的海外擴張行動持肯定態度。他認為目前並購價格已經出現大幅下降,如果收購對象符合中資銀行的戰略利益,中資銀行可以考慮在中介機構的幫助下,著手走向海外。不過他同時提醒中資銀行,應借鑒美國同行的教訓,在業務擴張的同時,要保持穩定而良好的財務狀況。

② 中美關系緊張對匯率的影響

5月9日至10日,在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期間,美方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升至25%,並計劃對額外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中美貿易再掀波瀾,離岸人民幣匯率一周之內貶值超千點,收於6.845,而且是在美元指數走弱的情況下大幅貶值。中美貿易戰下,人民幣匯率將向何處去?

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沖突迭起勢必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但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和大幅貶值的空間都沒有。而若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緩和,人民幣匯率仍將受到更多支撐:金融對外開放帶來外資流入,以及中美利差短期回到安全區間,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兩個因素。
看形勢:中美貿易戰勢必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
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主要是市場供求推動的結果,其核心原因是中美談判取得積極進展提振了市場情緒,而與政策干預關聯不大。而人民幣匯率近期快速貶值,也與中美貿易談判的反復相吻合(圖1)。當前情境,與去年6月下旬美方決定加征關稅後,人民幣匯率的一波急貶有相似之處,但市場供求的主導性更強。當時,人民幣中間價的拆解中可以看到政策助推貶值的影子;而上周人民幣中間價的變化也呈現出這一跡象,但市場供求是主導因素,逆周期因子是否助推貶值有待觀察(圖2)。上周期權市場反映人民幣貶值預期快速躥升,體現中美關系反復導致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看法轉變。
看美元:人民幣與美元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美元震盪偏強但缺乏持續大幅上行的動能,因此人民幣匯率有階段性的、較有限的貶值壓力
當前,美國經濟「一枝獨秀」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近期受困於「火車頭」德國經濟的波折,歐洲經濟復甦之路依然蹣跚反復,只有美國經濟依然保持相對強勢的狀態。不過,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表現強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中美貿易談判的轉圜、得益於全球風險偏好的回升;而一旦中美貿易關系走向惡化,這一切可能都會打個折扣。根據IMF的測算,對中美之間所有貿易徵收25%的關稅,將使美國的GDP下降0.3%-0.6%,使中國的GDP下降0.5%-1.5%。近期,美國經濟超預期的程度已持續弱於歐洲,其在中美貿易戰中面臨的「雙輸」沖擊,將會進一步限制美元指數上行的空間(圖3)。
看經濟:外部沖擊下需要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機械承諾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太可取
中美貿易戰最直接的沖擊就體現在出口上。2018年11月以來,全球出口增速大幅下挫,全球貿易向2015-2016年的形勢演化。2018年對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導致這部分商品出口增速從20%下挫至-10%左右;美方此番對中國商品全面徵收25%的關稅,將對中國出口產生重大沖擊。
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出口凋敝已經構成中國經濟減速的一條主線。2012年,中國出口增速從20%下挫至8%,當年中國GDP增速目標不再「保8」(從9.5%下降到7.9%),而是把新增就業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首要目標。國內政策也只進行了有限的寬松,繼續踐行房地產調控,當年4月12日人民幣匯改也進行了一次比較實質性的改革,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0.5%擴展到1%;2015年,中國出口增速從6%下挫至-3%,當年8月11日的匯改引入了人民幣中間價的市場定價,國內政策在寬松基礎上又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回顧過去,至少有兩個啟示:1)出口減速是倒逼中國加速改革調整的因素;2)出口減速要求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
當前中美貿易談判正酣,美國率先加征關稅,而中國不加干預,讓人民幣按市場供求方向貶值,是短期博弈的一個層面。但中美貿易談判只要繼續,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和大幅貶值的空間都沒有:大幅升值,不符合當前人民幣匯率並未明顯低估的基本面,也會顯著削弱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並可能加劇不利的資本流動壓力;大幅貶值,不符合秉持重商主義理念、施壓中國迅速削減對美貿易順差的美方訴求。目前來看,中美匯率協議的大框架或與《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的匯率部分相似:更加註重匯率(調整)規則的「公平」,而不以促成美元大幅貶值為目的。何況,人民幣也不是美元指數的構成貨幣!
如果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緩和,那麼人民幣匯率仍將受到支撐。
第一個支撐是,金融對外開放帶來外資流入。2019年,受益於MSCI提高A股納入因子、富時羅素GEIS指數集合納入A股、彭博巴克萊指數納入中國債券,海外資金被動流入將大幅增加,規模保守估計在1000億美元以上。對比2018年中國國際收支總差額為1087.7億美元,該體量不容小覷。而且,海外還可能繼續主動增配中國。目前,全球資金對美國資產的配置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超高配),但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已經超過60%,中國又是新興市場的佼佼者,海外資金的重新配置有望帶來可觀的外資流入。
第二個支撐是,中美利差短期回到安全區間。
隨著美聯儲暫停加息並於5月啟動停止縮表計劃,年初以來美債收益率震盪下行;倘若中美談判走向緩和,以當前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性」,以及中國政府不「走老路」的決心,中國利率下行速度應不會太快。短期內,中美利差能夠提供一定緩沖,但其走向取決於中美貿易戰的形勢

③ 求論文材料,關於金融危機的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發生了一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被認為是新興市場國家在「新興市場時代」爆發的第一次金融危機。雖然這一危機產生的「龍舌蘭酒效應」早已消失殆盡,但它留給人們的啟示依然是非常深刻的。
一、背景
自80年代中期以來,墨西哥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實行對外高度開放和國內經濟改革及政策調整,取得了宏觀經濟形勢改善、經濟相對穩定增長的積極成果。但與此同時,在經濟指導方針上也出現較嚴重的偏頗,造成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矛盾激化、政局不穩的後果。墨西哥金融風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
(一)改革開放步伐過快,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削弱
1985到1987年,墨西哥通過取消大多數商品進口的配額控制和許可證制度,分階段減免關稅,改革海關制度,推行金融市場自由化、單向的貿易自由化計劃。繼1986年加入GATT後,1992年墨與美國、加拿大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並於1994年生效。與此同時,在國內推行經濟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改革和以治理通貨膨脹為中心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改革開放步伐過快,幅度過大,造成對國內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巨大沖擊。貿易自由化使國內企業被驟然置於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廣大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在對外開放和宏觀經濟改革各項措施中得益最大的是實力雄厚或有著跨國公司背景的大企業、財團。金融業、服務業、與外貿相關的產業得到較大的發展。相比較之下,其他行業則出現萎縮,大量中小企業破產。由於政府大力推動國營企業私有化計劃,大量國營企業被出售,公共部門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下降。這種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失衡使政府宏觀調控能力被削弱,也導致了社會不平等的加劇。
(二)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外部資金流入
墨國內資金的積累遠不足以支撐經濟的增長,國內儲蓄率在14%上下徘徊,國內投資率也只是稍高於20%,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部資金。而且墨西哥國有資產私有化的實施也以外資介入為主,放寬了外資介入的限制。外資流入結構的不合理給墨經濟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進入墨西哥的外國投資只有20%屬於直接投資,80%則是追逐高回報的證券投資,而其中很大成分是投機性很強的短期有價證券。大規模的資本流入增加了墨西哥的外匯儲備,但也使其逐漸惡化的經常項目失衡等問題不為人們所關注。
(三)社會問題嚴重導致政局不穩,投資環境惡化
隨著經濟結構失衡和對外依賴的加深,墨西哥高失業率、貧困化和社會不公正等結構性問題有增無減。90年代以來墨西哥勞工風潮頻仍,政治動亂迭起,社會治安惡化。94年的農民暴動和兩位政治領袖被暗殺且局勢愈演愈烈,使墨西哥的國際信譽受到嚴重損害。
(四)政府決策失誤,觸發金融風潮
隨著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經濟復甦及93年起美聯儲6次上調利率,94年外國投資者已開始從墨西哥抽走資金,然而墨西哥政府對形勢變化估計不足。墨西哥政府雖然已發現比索定值過高和貿易逆差過大的潛在危險,但墨西哥為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放棄了本應使比索貶值的好時機。之後更是由於擔心引發新的通貨膨脹及出於政治領導人自身利益考慮,墨政府遲遲未採取比索貶值的措施,從而再次錯過調整金融政策的良機。不僅如此,政府還虛耗外匯儲備,支撐比索。
二、過程
1994年3月,墨西哥革命組織黨的總統候選人遇刺,使人們對墨西哥政局的穩定產生了懷疑。面對外匯儲備的潛在流失,墨西哥當局用發行Tesobonos來應對 。1994年的最後幾個月,進一步發行Tesobonos也無濟於事,資本外流愈加兇猛,墨西哥政府在兩天之內就失掉了40~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到12月22日,外匯儲備幾近枯竭,降到了低於1個月進口額的水平,最後墨西哥政府被迫宣布新比索自由浮動,新比索貶值65.8%。在匯率急劇下挫的同時,墨西哥股票交易也崩潰了,釀成了80年代初債務危機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潮。危機給墨西哥帶來了嚴重沖擊。大批銀行、企業因支付困難瀕臨倒閉。經濟從1995年開始出現全面衰退,GDP下降了6.9%,失業率從3.2%上升到6.6%。此次危機使得墨政府10年來的改革成果被部分抵消,債務負擔再度加重,資金流入大幅減少,通貨膨脹重新抬頭,經濟增長放緩。但是經歷陣痛之後,墨西哥的經常項目得到了改善。
墨西哥金融危機還對全球金融和經濟產生了廣泛影響,其中主要是拉美國家。
三、成因
首先,經常項目巨額逆差是誘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而造成經常項目巨額逆差又有多方面因素。(1)貿易自由化使墨西哥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後面臨空前的貿易危機 ,進口大幅增加,耗費了大量的外匯儲備。(2)在解除資本管制後,釘住匯率制這一隱性的「匯率保障」吸引了大規模私人資本流入,不僅彌補了經常項目逆差,還形成了墨西哥的外匯儲備 。(3)大規模的資本流入提高了比索的幣值,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推動經常項目的進一步惡化。(4)以「匯率錨」為基礎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高估了比索的幣值。墨政府採用比索與美元掛鉤,並使之長期保持相對穩定的匯率政策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但本國經濟增長緩慢,產品競爭力不強,通貨膨脹率的增長速度高於比索貶值的速度,比索高估的問題愈來愈嚴重,阻礙了出口,刺激了進口,使得貿易逆差加大。(5)金融自由化便利了銀行的信貸擴張,同時大規模的資本流入又使得基礎貨幣大量投放,造成銀行體系面向私人部門的信貸快速增長。政府缺乏有效的監管使得呆壞賬比重不斷提高。墨所實行的爬行釘住匯率制建立在外匯儲備足額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上,但墨的外匯儲備大量流失,貿易收支出現巨額逆差,比索貶值是大勢所趨,很容易引起投機者的攻擊。
其次,國內經濟結構失調是爆發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1)民間投資嚴重不足,投資資金主要流向不動產、商業和金融市場,第三產業遠超前於一、二產業,產業結構極不平衡。(2)快速的私有化進程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國家調控經濟的能力嚴重削弱,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突出。(3)由於生產性投資不斷下降,投機性投資膨脹,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經濟泡沫現象嚴重。(4)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外資,同時政府對外資缺乏正確引導,資金的不穩定性導致經濟增長的脆弱性 。
再次,國內政治沖突及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也是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國內一系列暴力事件使投資者懷疑投資獲利的可靠性,動搖了市場信心。外部因素特別是美國利率的提高和美國經濟復甦使投資者的注意力轉向。這些都是促成資本外逃和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
最後,墨的外債期限結構非常不合理。到94年底,有280億美元的短期外債即將到期,而政府無力償還這些外債,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動盪。
四、治理
這次危機歷時非常短暫。為克服危機,墨政府先後兩次宣布緊急經濟計劃,決定緊縮公共開支5.2%,並同企業、工會達成「福利、穩定和發展契約」,降低工資上漲幅度,控制貿易赤字,調整經濟結構,保持經濟增長,同時設立特別基金以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金融市場的穩定。
為幫助墨西哥度過難關,美國連同IMF、BIS等共向墨西哥政府提供了500億美元的貸款。這些貸款用於幫助墨西哥清償外債,使得墨西哥的金融形勢漸趨平靜。尤其是柯林頓政府承諾對墨西哥政府實施400億美元 的援助貸款,這種公開的信息消除了高階不確定性和噪音信息,使得墨西哥金融危機迅速地得到平息。(張建整理)

太多了,郵件給你發了

④ 美國眾議院以較大優勢通過7000億美元新救市方案,對中國會有影響嗎

是參議院否的,通過政府努力,現在在眾議院通過了。
影響還是有的,次貸危機就已經凸顯了中國與美國經濟太多聯系的缺點,其中主要是中國長久以來形成的對美出口佔主導地位,從而導致在美國經濟危機時出口受阻,其中珠江沿海以出口為生計的企業損失最為慘重;美國政策或許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當然美國政策中國還是不能抱太大希望,明顯的現在中央又一次在提倡擴大內需,當然企業也要轉變思路,這樣美國政策對中國經濟影響就不會那麼大了

⑤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的金融機構有什麼影響

金融機構損失有限

中國金融機構的直接損失相當有限。由於美國政府信用擔保,我國金融機構持有的大量美國機構債不會有損失。但是在全球化的時代,

外圍金融市場的動盪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消極傳導作用。

陸挺:此次全球金融海嘯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比較復雜。首先,金融機構的直接投資所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 據初步統計,我國共

持有海外公司債券約為120億美元,其中僅有小部分受到影響。如中國各銀行借給雷曼資金總計大概為7.2億美元左右。在外匯儲備投資方

面,截至7月底,我國持有519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大約4440億美元為機構債。對於美國的機構債券,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對此進行擔保,

只要持有到期就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第二,實際上,最近由於金融市場動盪,美國國債價格正向上走,這是因為大家發現持有其他資產反而變得更加不安全、從而更願意去

持有美國國債。當然這裡面也有風險。由於美國的救市行動而發行的大量國債勢必會導致更多的貨幣供給。從中長期角度看,會抬高美國國

債利率和引起美元貶值,這會對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固定收益資產造成一定的損失。但這僅是一種風險而已,美元的匯率涉及美國經濟、全球

經濟、美國貨幣供給、其他經濟體貨幣供給等多重因素,所以將來也未必一定會出現美元幣值走弱的現象。

至於美國中長期利率是否會走高的問題,其實首先要搞清楚是什麼「利率」。目前的聯邦基準利率只有2%,而且進一步減息的可能非常

大。美國國債的利率最近也持續走低。但由於市場信心走弱,互相不信任對方,金融機構間的借貸利率不斷上升,這就是這一段時間出現的

所謂credit crunch(信貸危機)問題。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近來不斷通過各種手段擴大貨幣供給,目的在於提振市場信心,降低拆借利率

。當然,如上所言,如果美國發債較多,從中長期而言會拉高國債利率,但這並不是目前所考慮的主要問題。

李稻葵:短期而言,對中國金融機構影響有限,因為我國金融機構在投資方面還是趨於保守,而這次投資在美國、雷曼等投資銀行的大

部分還是美國、歐洲等的機構。此外,我們還要關注我們在境外的機構是否有投資,比如一些「中」字型大小的企業,它們手頭擁有大量外匯,是

否進行過投資尚不得而知。

中期而言,確實存在風險,如果中期內美國金融市場能夠穩定、金融機構不再繼續破產、金融市場進入整頓時期,則未來半年內,發達

國家投資在中國的各種資金有可能出現逆轉迴流,由此導致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等。

美國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使得美元對全世界其他貨幣匯率保持穩定。如果美國金融界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對美國會形成進一步打擊。至

於匯率問題,我相信,美國在中美匯率問題上不會有太大要求,而是主要希望中國不從美國國債上撤離。

黃益平:對我國金融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內金融機構在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從目前金融危機發展的情形來看,金融機構面對的

最大問題,第一是投資者信心,第二是流動性。毫無疑問,隨著國際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我國在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已經出現虧損。不過

這些國外資產本身就是用外匯購買的,因此尚不至於對國內的流動性造成重大影響。況且對於許多金融機構而言,這些虧損也僅僅是賬面上

的。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美國的金融危機會引發國內金融機構系統性的風險。我國大多數大型金融機構都是國家所有或控股的,不會出現

倒閉的現象。即使是非國有的銀行,也受到政府隱性擔保的支持,因此也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從資金流動的角度,一些短期資本的流出、在證券市場投資的回撤等存在可能性,但是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抵禦這種沖擊綽綽有餘。另

外,如果美元幣值出現大幅波動,有可能使得人民幣匯率很難再持續盯住美元。最近2-3個月的進展表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越來越

大,而對一攬子貨幣匯率變動則越來越穩定。這實際是一個好現象,意味著匯率政策開始真正落實2005年提出的參照一攬子貨幣的有管制

的浮動,實際反而能增加匯率的穩定性。

⑥ 大陸爆發經濟危機會否波及到香港港幣會不會震動

全亞洲都受波及,何況香港。
1949年的香港經濟遠不如上海(若論工業和科研,香港現在也遠不如上海)。大陸解放後,美國封鎖中國,我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進口,大都只能通過香港進行。作為中轉、中間商的香港,因此而繁榮起來;這幾十年有一個規律:大陸經濟發展順利,香港就繁榮;大陸經濟緊縮,香港經濟就衰退。1985年我們大陸進行治理整頓,降低增長速度,香港經濟馬上處於困境,據說有7位資本家因此而跳樓自殺。
現在的香港,是亞洲的一朵「花」,也是世界罕見的一朵「花」。但是,香港這朵鮮艷的「花」,是靠根、莖、葉和泥土――大陸供給它養分而開的。
1990年初,正當許多人以香港為例反對大陸承社會主義道路之時,香港財經學院院長在香港刊物上著文說:「我多次講過,不能把香港說成是『小龍』,因為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是的,香港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正如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和淮海路不是獨立的經濟實體一樣。
近十幾年,香港經濟發展突飛猛進,gnp直線上升,主要原因是大陸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增長很快。
我國沿海地區開放後,大陸通過香港進行的過境貿易,l 978年為108億港元,1988年躍升為2264億港元,10年增長20倍。轉口貿易的利潤率一般為7.5%,僅1988年,香港通過大陸轉口貿易就得利潤170億港元,而香港總人口只540萬。90年代初,大陸沿海約有500萬人為香港企業工作。他們的工資比內地高,但與香港比,則是極低的工資。人口540萬的香港,有500萬廉價勞動力為它工作,所以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很高。但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工業製造業只佔18%,工業化程度遠低於上海、廣州、廈門、福州、青島等城市。
雖然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從一個投資者的角度而言,香港與大陸是截然不同的投資場所。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駐香港首席經濟師陶冬說,大陸和香港正在加強融合,但它們的體制仍大相徑庭。
幾乎沒有人懷疑,大陸經濟的硬著陸將對嚴重依賴大陸貿易的香港產生較大影響。顯而易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香港的命運都和大陸息息相關。
此外,大陸經濟的放緩不一定會阻止大陸資金流入香港。受大陸去年放開對港旅遊限制推動,3月份大陸遊客訪港數量較上年同期增長47%,是2002年3月的兩倍多。香港政府預計,今年接待的大陸遊客將達到1,150萬人左右。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 International)本周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06年遊客在香港的支出有望達到60億美元以上,到2011年將進一步增至110億美元。
陶冬說,誠然,大陸經濟放緩將對香港經濟產生影響,但大陸遊客會停止來港嗎?這是不可能的。
花旗集團(Citigroup)駐香港的經濟學家黃益平和Don Hanna在報告中也指出,即使大陸經濟放緩,它對香港等全球其他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是可控的。他們承認,香港所受影響最大。
不過港幣採取聯系匯率制,不是浮動匯率制,再加上龐大的外匯儲備,要讓港幣大幅波動,比登天還難。(98年國際炒匯游資折戟香港便是一例)

⑦ 中國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如何花

有專家預測,本月中國的外匯儲備有望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儲備達到這個驚人數字的國家. 中國是否需要這么大的外匯儲備?瑞信區域經濟學家陶東認為,按保守估計,中國有3,600億美元外匯儲備就足夠應付短期進口和債務的需要了.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或其它流動性強的證券,它們可以隨時變現,但投資回報不高. 不僅如此,中國目前資金過於充裕的問題也和龐大的外匯儲備有關.由於目前政策要求出口商結匯,人民銀行從他們手裡買入外匯的同時向市場投放人民幣,進一步加重了資金過剩的問題. 龐大的外匯儲備,雖然給中國築起了一道經濟萬里長城,但也使得中國損失了大量的潛在收益,甚至在流動性過剩的大環境下成為了燙手山芋.有專家學者建議,不如想辦法花掉一部分外匯儲備,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投資,除壞賬和買黃金** 有人建議把這筆錢投入國內建設.中國還是個窮國,為何要自己勒緊褲帶,把錢以低廉的利率借給美國消費者?但是,中國的投資佔GDP的比例已經高達40%左右,進一步增加投資只會造成經濟過熱. 還有人提議,撥款清理中國企業的壞賬.瑞銀的區域經濟學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認為這么做沒有必要,中國銀行系統的壞賬已經清理得差不多了,國有企業最壞的日子也已經過去. 購買黃金,建立石油儲備是否可行?根據安德森計算,中國只要拿出不到兩個月新增的外匯儲備,或者是目前外匯儲備總額的2.5%,就可以買下全球一年的黃金產量,因而買黃金對目前外匯儲備影響不大.購買石油儲備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增加社會保障** 花旗集團的區域經濟學家黃益平建議,可撥出部分外匯儲備,用來提高社會保障.中國內需不振的關鍵因素就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老百姓不願花錢消費. 最近幾年來,財政部投入教育衛生等社會保障項目的經費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並沒有下降.但因為過去欠帳過多,因此投資顯得不足.如果要補上過去的欠賬,必須投入比其它國家多幾倍的錢.政策制定者明白增加社會保障能夠解決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但他們未必願意為了長期效益,而犧牲短期經濟增長. 最近傳出的上海社保基金被挪用的丑聞更提高了加強社會保障的緊迫性."社保最終國家要花一大筆錢,而現在正好有這個錢,何必不劃一點過去?"黃益平說.劃錢給社保,原來放在美國國債的美元,劃去後還是投入於在美國國債,不過從一個口袋轉到另一個口袋.這么做可以維護國家外匯儲備的穩定性,也不至於造成國際市場的大幅波動.最重要的是,此舉有望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值得政策制定者權衡.(完)

⑧ 關於這次美國的金融危機

1.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因為目前我國銀行業整體信貸資產質量還是比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說,次貸危機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
2.影響主要在貿易方面.

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影響有限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表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花旗銀行經濟學家黃益平也表示,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同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鄭京平8月19日認為,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人民銀行的易綱當時(8月)也認為,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因為目前我國銀行業整體信貸資產質量還是比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說,次貸危機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

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次貸危機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向陽研究員(2007年底)就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和經濟放緩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從貿易來說,美國經濟如果降低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的增長率將會下降6個百分點,所以通過貿易這個渠道毫無疑問會產生重大影響。但通過金融領域的影響反而沒那麼明顯,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開放的步伐比較慢,所以還沒有分享到當初美國人搞房地產抵押貸款發行的各種各樣的有價債券帶來的好處。至於對中國金融領域的影響,許多人的觀點是影響有限。以中國股市(2007年8月)為例,分析認為由於發展階段不同,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的影響並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美國經濟增長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來的最低谷,而中國經濟的增速卻達到了三年以來的最高值;美國股市7月以來連續暴跌,而中國股市卻連創新高。

可見,在次貸危機發生後不久的幾個月里,大多數人持有比較樂觀的觀點,認為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進而對世界經濟影響有限,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就更加微弱。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的實際沖擊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不過,回顧一年來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影響,大多數經濟指標均超出人們的預想。首當其沖,美國經濟2007年全年僅增長了2.2%,為2002年以來最低(第四季度甚至僅增長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長可能為零甚至為負,全年最樂觀的估計也在2%左右;歐盟預計增長2%,遠低於去年預測的2.4%的水平;最新預測,日本2008財年增長可能在1.1%,比2月份預測值又低了0.6個百分點。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創,半年內,道瓊斯工業指數(DJI) 下跌15%、日經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