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9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對美元匯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9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對美元匯率

發布時間: 2021-06-15 10:35:17

A. 日本當年房價為什麼崩盤

8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日本從「投資主導型」轉向了「出口主導型」,具體表現在:
出口快速增長。石油危機後的1974~1980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10%。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提高。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貿易盈餘不斷擴大。同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也逐漸低估,日元匯率處於「抵抗升值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日本、英國等5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署以後,各國開始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階段,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1986年9月,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具體化。為應對因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受阻所帶來的「高日元蕭條」,日本政府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採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987~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價迅速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業銀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為貸款抵押擔保。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表面美麗」現象。而此時,日本的物價水平(CPI)則始終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遲遲沒有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機發生的數年之後,日本前中央銀行行長應中國金融學會邀請來華演講時,曾經多次以日本的這一教訓為例,提出「中央銀行不僅要關注一般商品價格,同時也要關注資產價格」。
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採納哦謝謝

B. 關於上世紀末日本經濟危機

日本經濟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1991年前後,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
(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關於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准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
(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
(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C. 日本經濟危機案例分析

1、日本1990年危機的背景是什麼?

(一)美國的「滯脹」與「里根經濟學」。
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羅納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國第49屆總統時,美國經濟正為嚴重的「滯脹」所困擾。1980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13.5%,失業率為7%,經濟增長率為-0.2%,財政赤字高達738億美元。里根指出:「我們正餡入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國家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中,我們必須開辟一條改革和重振經濟的道路。」(里根,1991)為此,里根政府以供給經濟學派、貨幣主義和新古典綜合派等作為理論基礎,制定了美國「經濟復興計劃」,史稱「里根經濟學」。
「里根經濟學」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1)削減聯邦政府支出;(2)降低個人所得稅和公司所得稅;(3)放鬆政府管制,減少政府幹預;(4)反通脹的貨幣政策。其中,降低稅率和減輕納稅人負擔是「里根經濟學」的核心。里根認為,「稅率低則國庫盈;稅率高則國庫空」。要想國民富裕、國家富強,應該從減稅開始。只有降低所得稅率,人們收入增加了,才會更多地去消費、去儲蓄、去投資,才能刺激生產。生產規模擴大了,就能克服「滯」;市場供應增加了,就能克服「脹」,從而實現無通脹的經濟增長。同時,「我們不只是希望通過減稅來刺激經濟,而且還要通過減稅來減少政府開支、壓縮政府規模、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里根,1991)。

(二)美國的財政赤字和高利率。
以「里根經濟學」為基礎的,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里根總統的任期內,美國經濟走出了「滯脹」。1980~1988年,美國經濟增長率上升到3.3%,失業率降到6%,平均通脹率大幅降低到4%。但是,由於國防費用和社會福利費用的不斷增加,里根政府關於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計劃沒有能夠實現。1980年,里根入主白宮時,美國私人部門的盈餘和政府部門赤字尚能大體保持平衡,兩者抵消仍能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其凈儲蓄額還能為政府的過度開支提供融資支持。1980年以後,美國私人部門的儲蓄和投資持續縮小,政府支出不斷擴大,出現了巨額財政赤字。1980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790億美元,佔GDP的比例為2.9%。1985年,里根總統第一屆任期結束時,美國的財政赤字為2120億美元,佔GDP的比例為5.2%
在里根政府實施減稅計劃、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美聯儲則通過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1979年夏天,保羅·沃爾克就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上任之初,他就連續三次提高利率。當時,美國的官方利率達到兩位數,明顯高於大多數工業化國家;市場利率高達20%左右,比主要發達國家大都高4個百分點。

(三)美元持續升值與巨額貿易赤字。
美國巨額的財政赤字啟動了「美元利率上升→美元升值→美國經常賬戶逆差擴大」的過程。美聯儲的高利率政策增加了美元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大量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升值。1979~1985年2月,美元與其他10個發達國家貨幣的比率上升了73%,美元對這些國家的匯率甚至已經超過了布
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的水平。
美元升值使美國的貿易赤字進一步擴大。1980年,美國貿易赤字為150億美元,1982年增加到360億美元,1983年增加到670億美元,1984年增加到1130億美元。巨額的貿易赤字使美國從1981年的擁有1410億美元國外凈資產的債權國,轉變成1985年的擁有1110億美元負債的債務國。在4年時間里就發生了高達2500億美元財富的轉移。到1986年末,美國對外凈債務總額達2636億美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凈債務國。
對於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里根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認為,貿易赤字是過度投資的必然結果,而過度投資又是巨額預算赤字造成的。著名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當時擔任里根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他一再向里根解釋,只減少貿易赤字、不減少預算赤字不利於國民收支平衡和國民經濟運行。但是,里根政府始終沒有把削減預算赤字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保羅·沃克、行天豐雄,1996)。
1985年初,美元漲風席捲了整個國際貨幣市場,美元匯率已經達到了極端高價。盛極必衰,從1985年2月起,美元開始走低。由於美元是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和貿易計價貨幣,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元的貶值過程也就是非美元貨幣的升值過程。因此,也是從1985年2月起,世界主要國家的非美元貨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對美元的雙邊匯率也開始走強,並從此進入了一個持續升值的通道,後來的「廣場協議」只是加快了日元的升值進程。

(四)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受日益擴大的貿易赤字和出口衰退的影響,美日之間的貿易摩擦升級。1985年初,美國國會通過了《美日貿易決議案》和《緊急貿易及促進出口法案》,提出凡對美出口超過從美進口額65%的國家,將對其進口產品一律徵收25%附加稅。日本首當其沖。1985年9月,里根總統首次援引《貿易法》301條款,授權對日本進行貿易報復。

(五)「國際經濟協調」和詹姆斯·貝克。
「國際經濟協調」是指在無法保證協調參與國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通過各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尤其是匯率政策合作,尋求最佳政策組合,以提高參與國的福利水平。1973年以前,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西方主要國家實行本幣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協調雙邊匯率問題。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從1976年起,在牙買加體系下,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協調,尤其是多邊匯率政策協調,主要通過七國首腦會議或七國財長會議的形式進行。
1975年,在法國朗布依埃舉行的第一次七國首腦會議,標志著以大國會議方式進行國際經濟協調的開始,不過,這次會議主要強調各國內部事務管理的重要性,沒有討論國際經濟協調問題.1978年的德國波恩會議,第一次提出,七國政府應該聯合行動,共同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帶動世界經濟復甦。這次會議是國際經濟協調的真正開端。1982年,法國凡爾賽會議建立了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參加的五國財長會議制度。1986年,加拿大和義大利加入,成為七國財長會議。其中 「廣場會議」是匯率政策協調的典型例子;1987年的「盧浮宮會議」增加了包括利率、經濟增長速度、失業率等在內的有關宏觀經濟指標內容,成為利率政策協調的一個典型例子。 1985年初,詹姆斯·貝克成為第二任里根政府的財政部長。他是一個強硬、務實的政治家,主張採取實用性貿易政策來解決美國的國際收支問題。為了降低美
元匯率,減少美國經常項目逆差,他要求召開五國財長會議,並提出了就多邊匯率問題進行聯合行動的「國際經濟協調新措施」。

(六)日本的1985年。
在日本歷史上,尤其是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與破滅的過程中,1985年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一系列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廣場協議」和日元升值只是其中的一環。
1.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步伐加快。二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曾帶有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日本政府逐步放寬了利率限制,修訂了《外匯與外貿管理法》,開放了日本金融市場,並積極拓展日本銀行海外業務。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2. 隨著日本經濟國際化步伐加快,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也在加快。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政策協調行動;擴大國際影響、提升國際地位,實現其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的理想。1983年,中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國思維戰」戰略,並把對美關系作為這一戰略的基石。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後來的「廣場會議」和「盧浮宮會議」等國際經濟政策協調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3. 1985年前後,日本還醞釀著一場更深刻的變革,即日本的經濟增長模式由「外需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輿論更是指責日本政府封閉市場,輸出失業。這些輿論給了日本政府以強烈的震懾。1985年,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也就是說,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非常重大的戰略轉變:(1)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的轉變;(2)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的轉變;(3)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的轉變。顯而易見,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同一個年份,本身就縮小了宏觀政策的迴旋空間。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問題、國內經濟目標與國外經濟目標問題、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時,增加了宏觀政策選擇和調整的困難。

(七)日本貿易盈餘的積累。
1985年前後,在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的同時,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與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貿易盈餘的積累。從1964年開始,日本出現了貿易盈餘,並逐年擴大,由此引發了長期的日美貿易沖突。1980年以後,美國與日本的貿易差額進一步擴大,兩國的貿易矛盾激化、貿易摩擦升級。1980年日本對美貿易順差76.62億美元,1985年為461.5億美元,5年時間增加了5倍。

(八)「中曾根主義」。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內閣首相。1983年,他提出了日本的「大國
思維」戰略,從此日本進入了「中曾根主義」時代,即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協調,提升國際地位,改善國際形象,以實現日本的政治大國理想。
早在1964年,日本加入西方「發達國傢俱樂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時,日本政府就提出,「日本只有爭取成為與其經濟實力相適應的政治大國,直接參與解決國際重大問題,才能更有效地保持和發展日本經濟大國的地位,才能真正成為世界大國」。1983年和1984年,中曾根在七國首腦會議上反復強調,日本將加強宏觀經濟管理,實現以內需為中心的穩定增長,維護世界經濟自由貿易體制,通過加強經濟政策協調,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並通過穩定外匯價格,擴大世界貿易。當時的國際輿論認為,「這些講話均是從全球戰略的角度闡述日本立場的,大國思維躍然其中」。
2、日本1990年危機的誘因是什麼? 日經指數看跌期權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首先,政府及政策部門決策失誤與泡沫經濟直接相關。美國的高壓迫使日元快速升值,與大幅降低利率一起誘發了金融資產泡沫的產生。而股市泡沫迅速膨脹之時,日本銀行卻一直採取觀望態度,直至1989年5月,才將維持了兩年零三個月的超低利率提高,延誤了使過熱經濟軟著陸的時機。之後日本銀行連續五次加息,至1990年8月,2.5%的再貼現率已提高至6.0%,同時出台了土地融資的總量控制、土地稅制改革等嚴厲的緊縮政策,最終刺破了泡沫。
其次,來自國際市場金融衍生商品的沖擊,給日本證券市場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力。日本於1984年實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放鬆政府管制,開放了外國資本和國內資本的自由流動,為投機資本的入侵打開了大門。外國銀行和證券公司運用諸如股指期貨這一嶄新的投資手法,與現貨指數之間進行套利交易,對大牛市的破滅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而高盛發明的「日經指數看跌期權」最終要了日本股市的命。日經指數看跌期權做為一種權證很容易買賣,普通投資者交易時很方便,看空的力量大增。同時日本人沉迷在股價上揚的夢幻中,認為股價怎麼可能下降呢?所以日本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在誘惑之下紛紛與高盛對賭,簽訂巨額對賭合同。衍生品的交易使得泡沫加速破滅。
最後,銀行和投資者風險意識淡薄。1990至1991年,日本證券公司、銀行丑聞頻發,如野村、日興等證券公司為大客戶填補損失,富士、東海銀行等以假名義提取存款等欺詐事件,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信譽,動搖了投資者信心。在大牛市面前,追逐資本增值的投機目的使投資者狂熱地投入到股市,投資者信心過度膨脹,風險意識薄弱。
3、日本1990年危機的有哪些前兆?可能的原因和經驗教訓是什麼?
(1)危機前的徵兆:
1985年的「廣場協議」成為日本股市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日本股市由之前的經濟發展和盈利推動轉向估值提升。日本央行由於擔心日元升值對經濟的緊縮作用,採取了低利率的擴張政策,結果導致日本國內貨幣供應明顯增速,M2佔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迅速增長的財富使廣大投資人將大量資金投向了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催生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也為日後的泡沫破滅埋下了伏筆。
在這一階段,日本實際GDP僅增長17.19%,但匯率升值了72.17%,股市上
漲了456%,市場估值水平由20倍左右提升到70倍左右。
(2)經驗教訓:
a) 宏觀政策的失誤
1985年9月七國財長會議之後,日本一味迎合美國的需求,放縱了銀根,以刺激國內需求,降低居高不下的貿易收支盈餘。此外,由於80年代重建財政、減少財政赤字和減少國債發行量成為日本最優先的課題,使得刺激經濟的工具完全靠央行的再貼現率的下調。
b) 金融自由化的負面效應
隨著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進,企業開始積極利用證券市場籌資,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環境惡化。外匯市場的過早以及衍生工具的發展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沖擊,國際投行與本國金融機構過度追求利益而忽視風險的監控與管理。
4、日本1990年危機時美日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態度如何,各採取了哪些措施?
1990年2月27日,日本財務省出台了限制房地產貸款的措施,由於市場對政府的限制措施將會損及地價的擔心,導致此後的股市下滑更為劇烈---戳破資產泡沫的利刺
日本央行並未意識到泡沫破滅,反而認為股市和地價仍會居高不下,日本經濟依然過熱,因此在1990年8月將政策利率從5.25%急升至6.0%。
1991年7月,日本央行將政策利率從6%下調至5.5%,同年12月財務省宣布廢除對房地產貸款的限制措施,但這些舉措並未阻止股市走低和地價下滑。
1992年2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經濟將陷入衰退,日經指數當年3月跌破2萬點大關,並在8月跌破1.5萬關口。政府在隨後幾年都在大規模增加財政支出以刺激經濟,促進股市回穩。同時,央行也階段性降低政策利率,並在1995年 年9月降至0.5%。

D. 日本匯率為什麼在金融危機下反而漲呢

不是它漲,而是美圓跌得更厲害,在一個JPY/USD的圖表裡,美圓和日元都跌,那它要怎麼顯示出來,一個貨幣的漲跌都有另一個貨幣來做比較

E. 當年1990年日本樓市崩盤從哪些城市開始,後來日本又是怎麼恢復經濟的

8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日本從「投資主導型」轉向了「出口主導型」,具體表現在:
出口快速增長。石油危機後的1974~1980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10%。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提高。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貿易盈餘不斷擴大。同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也逐漸低估,日元匯率處於「抵抗升值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日本、英國等5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署以後,各國開始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階段,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1986年9月,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具體化。為應對因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受阻所帶來的「高日元蕭條」,日本政府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採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987~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價迅速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業銀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為貸款抵押擔保。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表面美麗」現象。而此時,日本的物價水平(CPI)則始終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遲遲沒有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機發生的數年之後,日本前中央銀行行長應中國金融學會邀請來華演講時,曾經多次以日本的這一教訓為例,提出「中央銀行不僅要關注一般商品價格,同時也要關注資產價格」。
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F.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歷史演變

1、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2、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

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

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

3、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

6、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漲影響,2010年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及即期匯價雙雙創下一個半月的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015元,即期市場開盤報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4,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間價6.3495升值341點,創2005年7月以來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設於6.4236元,較前一日下調96基點,並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118,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96個基點,漲幅達0.30%。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價報報6.4944,較上個交易日收盤價大漲751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G. 日本80年代的那場泡沫經濟,為什麼說獲益者是美國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點38915日元87錢,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日元,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萬4000日元左右。大量賬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日語中「平成景氣」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而他的實質是
美元威逼日元升值,才使得日本炮沫經濟崩潰的,
由於日本所面臨的重大問已經變得極度明顯,由融資短缺所衍生出的市場壓力將迫使日本採取一種與西方國較為一致的資本主義,而政治上的種種情勢亦顯示日本的治理方式必須改變.
目前銀行部門遇到兩項問題,第一是其壞帳總額究竟會不會持續擴大下去,這大部分要視不動產市場未來的走向而定;第二市銀行夜究竟能否以時間來解像問題,這顯然是他們打算採取的策略,哪怕是要花上好幾年時間.未免進一步壓低土地價格,銀行業大多不願出售抵押品以抵銷貸款,但是擔保品的的資產依舊下跌,使銀行本身短少資金,因此基本上銀行體系正處於一個貨幣緊縮的環境.
穩定的日本金融市場,對於亞洲各國不但有關鍵性的支撐效果,連帶也會影響到美國以及全球的金融市場,因此日本經濟的後續發展,已經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從日本擁有三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准備金,日本銀行也有足夠的力量介入市場操縱日幣走勢,但還是無法擺脫經濟困境的情況,可以知道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還是會跟著經濟的基本面而行.日本銀行嚴重的壞帳,財政重整過程中所可能牽涉到的政治斗爭,還有市場的信心問題,都是日本經濟危機一時之間難以有效化解的主要因素.七大工業國家 G7 的央行會議即將開會,日本如何在景氣對策上提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計劃以及各國對日本的態度,將是影響未來日圓走勢的重要關鍵.
心得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至今已將近八年,影響的層面很廣,像是匯率,幣值,銀行,土地問題……等,都急需解決,而所面臨最嚴重的問題是銀行惜貸給企業融資困難,民眾不敢消費導致國內需求不振.近年來日本政府雖已推出總額超過100兆日圓的振興經濟方案,卻無明顯成效,日本經濟的禍源在於不健全的金融體系,且又流於過分自大,整個權力都操控在政府手中.所以並非一朝一夕就能站起來,就像經濟也並非短期之內泡沫化,政府應採取透明而公平的市場經濟,不要過度保護銀行業,應讓其銀行靈活的運用資金,也避免土地下跌時,而引起的呆帳現象

H. 誰能用通俗的語言描述90年日本泡沫經濟問題包括原因,經過,結果,匯率問題等等

1986年12月到1991年4月,是日本泡沫經濟發生的時間。
在上述時間段,日元升值,貨幣寬松,房地產、股票價格節節攀高,資產效應使日本經濟表象極度繁榮,人們心態高昂浮躁,整個經濟如同吹起的肥皂泡。

1985年"廣場協定」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就是 你本來買外國的東西 之前要2塊5變為了只要一塊錢,相反的 另外國家本來花一塊錢可以賣十個日本饅頭,現在只能買4個了。
日本的日元變值錢了 於是 好多地方 好多人都來湊熱鬧 日本本來就是想往外賣東西的 它的錢
變貴了之後 對其影響重大
既然國外的自己控制不了 那隻能調整國內。於是採取了擴內需的財政政策,下調銀行利率 就相當於 你100萬放銀行100年給你100塊 你還願意嗎 。所以 索性不存了 拿出來做點投資
再於是,不是投到生產 就是房地產
「1986年日本土地價格陡然上漲 東京都中心地區商業用地價格變為1983年的350%,住宅價格增長300%並一直持續到1991年,1990年日本土地總值達15萬億美元,比美國土地資產總值多4倍,相當於當年日本GDP的5倍多,與此同時日經指數翻了兩倍多,股票市值從224.2萬億日元增加到890萬億日元,增加了4.7倍,是當年名義GDP的2.23倍」
詳情參照中國
1989年日本銀行上調貼現利率 你存100萬 100天 給你10萬 你存不存 就是這個道理
股票有風險 還不如 存銀行 。股價地價暴跌,房地產價格日本經濟受到重創。

I. 經濟危機對日本影響怎麼樣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了美國去了。

J.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金融危機以前的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和現在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是多少最好是有出處。

1985年9月21日,美元兌日元1:240.10(22日簽訂廣場協議),9月底,1:216.5;1985年12月31日,1:200.25;1988年1月底,1:120.18;1995年,1:79.70(歷史低點)。今天美圓兌換日圓1:78.031為歷史新低(許多金融軟體與網站都有歷史數據可以查詢。)
可見本幣貶值並非伴隨著經濟危機,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是有經濟危機造成的,所以不能只說金融危機而不談經濟危機。)有許多更深層的原因,與資本主義的制度有密切關系,這種制度缺陷導致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爆發。
至於經濟危機中,由於資本投資風險的增加,確實可能導致資本外逃,引發,危機國的貨幣被拋售而換取美圓等流通更廣的貨幣,所以危機國貨幣會貶值。這是一種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