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如何決定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各自在發行國的購買力決定的。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⑵ 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在計算人均GDP中的差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逐年計算以美元統一表示的世界各國的人均GDP。各國的GDP是以各國的本幣統計的,因而有個換算為美元的問題。換算採用兩種方法:一是按匯率折算是按購買力折算。兩者的差異極大。圖2-3(a)、圖2-3(b)是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14年的統計所繪制的兩張圖
從圖2-3(a)可以看出,對於低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明顯高於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對於高收入國家,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差異不大,甚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在有些國家還偏低。圖2-3(b)是以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
基準看兩者的差異。其走勢也十分明顯:收入越低,差異越大。其中,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與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之比是:
US$13 224.002:US$7 571.543=1.7465:1
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是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的1.7465倍。
假設我們以人民幣為統一計量標准,那就會是相反的情景:對於高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明顯低於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對於低收人國家,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則較為接近。至於以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基準看兩者的差異,必然是收入越高,兩種計算方法的差異越大這樣的統計顯示,當國與國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大體相仿時,用購買力平價可以較為接近地說明匯率的狀況;而當國與國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差異較大時,要用購買力平價來說明匯率的走勢則較為困難。
【來自黃達『金融學』,供mindmaster調用】
⑶ 如何看待購買力平價與市場匯率的差異
匯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東西,在金本位時代,貨幣之間的匯率由貨幣的含金量決定。
除了貨幣含金量決定匯率之外,還有官方匯率,也就是一個國家制定的匯率,前蘇聯就硬性規定盧布和美元的匯率是1:1。
除了以上兩種匯率,還市場匯率,市場匯率是根據兩國物價,以及對外貿易情況等等一系列的因素來計算。
如果向前蘇聯一樣硬性規定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是1:1,那麼中國經濟將會崩潰,絕大部分人會破產,社會失業率會很高,情況可能比現在的委內瑞拉還慘。
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的,美國GDP比中國GDP大,美國的資產比中國的值錢。兩個國家的貨幣發行上,中國的是180萬億人民幣,美國的貨幣發行總量換成人民幣的話只有100萬億左右(14萬億美元)。
在GDP比美國小,貨幣發行量比美國多的情況下,硬性規定匯率是1:1,那麼人民幣的價值遠遠高於真實的價值。
從理論上講,這時候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購買力上升,但問題是你這種上升屬於單方的提價行為,別人是不會接受的。所以別想著用人民幣在世界上購買東西,人家才不會接受人民幣結算,所以進口會受到影響。
在出口上受到的影響更大。
按照人民幣於美元的匯率7:1,原來價值100人民幣的中國產品,到美國市場換成美元標價大概是14美元不到。
如今規定人民幣與美元匯率是1:1,那麼這件100人民幣與產品,在美國就直接成了100美元。
這個價格還不算運費什麼的,人家美國人會接受嗎?原來14美元的東西突然漲到了100美元。傻子都不會要呢。
由此在出口上基本是不可能的,做出口貿易的企業除了破產還是破產。再加上中國出口產品大多數是勞動力密集的加工企業,這些企業一破產不知道多少人失業。
更嚴重的是這么多人失業,中國原有市場失去了這么龐大的消費群體支撐,所有行業都會跟著萎縮,跟著裁員。那麼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有更多的人跟著失業,更多的人跟著破產
這時候就是市場上有很多商品,但問題是失業的人買得起嗎?
買不起怎麼辦,讓廠家降價?
原來的生產成本已經無法改變,廠家再怎麼降價空間也是有限的,如果他降到成本價,大量的消費者依然買不起。繼續降價他破產,不降價東西賣不出他同樣破產。
假如按照當前的中、美經濟現狀與貨幣發行量硬性讓匯率變成1:1,整個經濟都會全面崩潰一輪,然後物價快速上漲,貨幣嚴重貶值。
當然如果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是由市場匯率上升到1:1的話,情況是不一樣。
在這里首先要說明的是,在市場匯率中,匯率的升降並不是單方面的,中國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加大出口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來達到讓匯率上漲的目的。美國通過也可以操控利率,以及改變貿易來左右其他貨幣與美元的匯率。
但是不管怎麼說,只要中國在科技領悟沒能超越美國,或者和美國持平,沒有製造出高附加值的產品,沒有完成出口都是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而且這類產品出口總額沒超過美國之前,與美元的匯率是1:1,都不是好事,都是在自我崩潰。
⑷ 為什麼欠發達國家貨幣的購買力平價通常高於其匯率
購買力平價是建立在一價定律的基礎上,一價定律要求兩個國傢具有相同的商品籃子,而實際中由於各國偏好、貿易壁壘以及運輸成本等方面的原因無法達到,這是購買力平價不成立的原因。所以表現為購買力平價對匯率的不符。
欠發達國家一般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度,出口導向是其經濟發展目標,為了促進出口,政府部門一般會將匯率固定在一個相對低的水平。
⑸ 關於匯率和購買力平價的問題
這個感覺不難理解啊。匯率是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購買力平價是用來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的。西方國家生活水平高,彼此也比較接近,因此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差距不大。而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民生活質量也和西方國家有差距。因此在人民幣升值,匯率上升之後,購買力平價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差距依然很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差距講有待縮小。
⑹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國國內通貨膨脹將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上漲還是下跌
肯定是上漲,貨幣實際購買力下降啊,單位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幣增加了,本幣對外貶值,
⑺ 為什麼購買力平價是決定長期匯率
購買力平價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目的是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對外貿易平衡的情況下,兩國之間的匯率將會趨向於靠攏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前者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後者指不同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
購買力平價匯率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比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的生活質量的惡化。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⑻ 試述購買力平價的主要內容及其優缺點。如何看待購買力平價與市場匯率的差異
主要的優點的話我覺得就是方便,還有一個就是可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效益。
⑼ 請教外匯高手(注意,是高手),關於購買力平價和匯率的問題
前兩個,這是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購買力平價差距,由多方面問題影響造成的。首先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比美國低,其次,中國的通貨膨脹低於美國。
最後一個問題,你是在一個不相同的標准之下對比了同一產品,各國貨幣之間都存在購買力平價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認為造成的,所以不存在由誰來補貼,換言之,你如果拿美元去美國買房子,那就不是這個價格了!
⑽ 名義匯率、實際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匯率的區別
購買力平價匯率是指按國內貨幣所能購買到的同等數量的產品,實際匯率也叫有效匯率就是長期相對穩定的匯率中間價,名義匯率就是處於波動的匯率價格,因為各國之間貿易一直波動的,所以對各國貨幣的需求是波動的,所以各國之間的匯率也是波動的,購買力平價本質上沒有太大意義,越是落後的國家購買力平價一般越高,所以去落後的國家購買原材料勞動力比較劃算,因為名義匯率很低,名義匯率低是因為該國沒有科技工業產出,反之科技工業發達國家的名義匯率很高普遍和購買力平價一致,因為落後的國家需要低價賣原料給發達國家才要,不然發達國家買自己國家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