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yf外匯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yf外匯

發布時間: 2021-06-15 13:20:03

① 財務科長竟聘演講稿材料

尊敬的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
首先感謝領導和同志們給了我這樣一次參選的機會!
我今年 歲,黨員,大專學歷, 年從部隊轉業到***財政局至今,歷任***股副股長、ww財政所所長等職務。自從200* 年擔任ww財政所所長以來,我帶領全所同志們在局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局業務科室的指導下,努力工作、勇於創新,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目標。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我總覺得離局領導的要求差得還很遠,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倍努力。
我今天要競選的崗位還是ww財政所所長一職,雖然我在這個崗位已經工作過一段時間,但我一點也沒有感到輕松。因為我深知:要想干好這個工作,泛泛而談是不行的,只有拿出成績才能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信任。
ww財政所是我們局的先進所,組建於****年,建所以來,堅持用政治學習統一大家的思想;用嚴格的制度約束大家的行為;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勵大家的敬業精神;用財政職能促進轄區內的經濟發展。財政所是財政行政管理工作的最基層,直接面對廣大的經營戶,正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而做為基層財政所長的責任更加重大。如何把財政所的工作落到實處,推進財政管理職能到位,加強財政管理,擴大財源建設,讓ww財政所的光輝歷史成為激勵我所每位幹部職工工作的原動力,在榮譽面前不驕傲,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扎實工作、勤於思考,努力再創新的輝煌,是我今後工作的重點。如何做好這些對於我一個競選者來說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因此如果我今年能繼續當選,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具體工作打算,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一、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基層財政所處在財政監管的第一線,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千頭萬緒。在制訂工作計劃時,做到有全面觀念和整體觀念,區分輕重緩急,抓好大事、突出重點、立足長遠、重在建設。一個財政所長最基本的要求是對自己所管理的業務不但要熟悉,而且要精通。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利,事將焉善。」基於這方面的原因,我認真學習了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還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大學本科的學習,並精讀了《會計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我想在今年的工作中要進一步下功夫,勤學苦練,視學習為生命之源,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在思想上、工作上的帶頭人。
二、加強制度建設,保證各項工作任務目 標的完成。
ww財政所要狠抓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用制度來約束人、激勵人,並帶動其他工作的全面發展。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局的各項規章制度,如廉潔自律制度、黨的兩個條例,使工作人員真正做到了廉潔奉公、文明執法。二是抓外部監督,不斷完善各項措施。為便於群眾監督,增加政務的透明度,我所對政務公開內容進一步進行了完善,對國家明令取消或降低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及時落到實處。為強化監督,還聘請了五位行風監督員,隨時聽取他們對工商執法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群眾全方位的監督,保證了各項工作任務目標的完成。
三、加強財源建設,加強管理,壯大財源,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開創財政工作的新局面。
財政部門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在實現XX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進程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作為財政幹部,應該不斷推進財政管理職能到位,管好財、用好財,保證了轄區市場經濟秩序的規范有序。
四、樹立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推進職能到位。
ww財政所轄區位於城鄉結合部,轄區范圍廣,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是今後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樹立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始終將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作為工作的重點。一要嚴格收費制度,做到沒有依據的堅決不收、有依據的決不超收、不搭車收費、不強制收費。二是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強化每個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貫徹落實首辦責任制、服務回訪制等各項制度,努力為行政相對人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服務環境。
財政所是財政管理工作的最基層,財政所長是一個重要樞紐,因為他對上要對分局領導負責,對下要帶領幹部職工做好本所的工作。如果我當選,我一定要認真履行我的職責,想領導所想,急群眾所需,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讓領導和同志們放心。
總之,如果領導和同志們信任我,我會在這個崗位上兢兢業業,以「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的原則來要求自己,矢志不移,永不停步, 為財政事業的發展和壯大發揮應有的力量!

***
****年**月**日 2YFJODIBF2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大家好!
首先感謝組織提供這樣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使我有幸參加這次竟聘。
一、 本人基本情況
我叫###,現年###歲,黨員,金融大專學歷,會計師,現任###處###員。我竟聘的職務是###處副處長。
我1986年畢業於###金融專業,工作後通過參加自學考試取得了金融大學專科學歷。
我的主要工作經歷是1986年7月在省中行###處從事非貿易票據托收業務經辦工作;1988年主動申請調入###支行,從事外匯存貸款業務、聯行業務復核工作;1989年10月任###支行外匯業務科副科長,主持工作;1993年初調入###支行任###科副科長,主持工作,先後從事過本外幣綜合核算、聯行業務、財務及綜合管理、計劃統計等工作,所負責的部門獲得過省行級「先進單位」;2000年通過竟聘擔任支行###部主任一職,負責支行###、綜合管理等,2001年被省行評為「綜合管理先進單位」;2002年1月調入省行###處,承擔###工作。
二、竟聘理由
1、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和業務能力。16年來我一直在基層從事###工作,對國家的金融政策、會計制度,銀行的各項財會政策、規章制度、業務流程都比較熟悉,會計知識、銀行業務、技能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具備了良好的業務素質。
2、具備相應的管理能力。我擔任基層行###部門的負責人十多年,積累了較豐富的管理經驗,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
3、具有任勞任怨的黃牛精神,作風踏實,具有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認真工作,分毫不差,以一種「較真」的態度處理每一筆會計業務,不敷衍塞責。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各位領導,如我能竟聘上這一職務,我將加倍努力,勤奮工作。下面,我談一下我的工作思路。
二、 工作思路
###部門要拓深管理,以認真務實的精神,嚴格制度設計,嚴密組織管理,強化監督機制,細心檢查,細致分析,認真改進,不斷提高會計工作水平。財會工作應以規范管理,防範風險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改進會計核算,完善內部控制,嚴格基建管理和固定資產管理,提高###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質量,促進我行###工作上新台階。
1、集中全行的會計核算、資金清算、會計檔案管理等,達到集中風險控制,合理運用資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2、制定全行統一的會計核算和管理制度,並對全轄會計核算進行監督和檢查,要大力強化制度約束,使會計工作的各個崗位,各個環節都處於制度的嚴密控制之下。
3、制定各項業務內控制度,依據風險級別進行重點監控和管理,研究業務中存在的風險,結合業務實際提出風險監控報告。我行財會部門內部控制建設已有長足的發展,但是,面對人們日益復雜的思想、現象、行為,內控制度要從過去防範差錯轉向防範犯罪,保障資金安全方面。
4、加強全行會計核算合規性、合法性的管理。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嚴格實行違規查究,下級行要對上級行負責;營業部門要對會計部門負責;會計主管要對分管行長負責。發生問題,共同負責。會計監督檢查要做詳細的紀錄,檢查部門和人員要對檢查結果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會計制度的落實,才能保證會計核算的質量,才能提高會計管理的水平。
5、改革費用分配管理辦法。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則,將各行的費用分為基本費用和業務發展費用,業務發展費用與各行經營業績掛勾,經營業績越好費用越多。
6、加強財務管理的動態分析。對各項收支增減變動情況進行分析,深入研究各種因素與收支之間的內在聯系,科學、合理的對未來收支情況進行預測,
7、加強會計監督與檢查。會計監督檢查是保證制度執行,嚴格內控的重要手段。按照《會計法》的要求,會計檢查輔導中心承擔起對有會計核算業務部門所辦理的會計業務監督檢查的任務。會計檢查工作的重點是檢查各項財會制度落實情況、會計核算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包括:檢查信貸資產與貸款利息的核算;各項業務手續費的核算;741、842掛賬的合規性和真實性;各項財務指標的執行情況;聯行、清算資金的核算等。
8、加強會計人員的在崗培訓,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
9、積極配合處長工作,不越級越權,在職權范圍內充分發揮個人才能。
我深信如果組織給我這次機會,我有信心、有能力干好這份工作,一定不辜負領導和同志們的期望。竟聘不上,我仍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職工作。
謝謝大家!

朋友,上述兩上材料都是財務方面的,你照著往下扒一份吧,把你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單位的實際情況往裡套一下就行,不知你能否用上別忘了演講時一定要有激情激情激情!稿子的好壞和激情按百分比算是各佔一半的!祝你好運!!!

② 宏觀經濟分析框架一般包括哪些賬戶

一、國民賬戶
(一)國民賬戶的基本內容
1.定義:國民賬戶全稱為「國民收入與產品帳戶」,用以衡量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宏觀經濟活動的總價值和本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的總體水平。
2.國民賬戶的三種統計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這三種方法分別對應了三種統計途徑,即產品生產部門的產量(生產法)、提供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入(收入法)、為獲得產品而獲得的支出(支出法)。其中支出法是從需求面分析出發,體現了私人部門、公共部門等的收入去向,因而成為央行的主要分析工具。
表: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與結構比率 單位:億元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國內生產總值
最終消費
居民消費
政府消費
資本形成總額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存貨增加
貨物與服務凈出口

82673.1
49722.7
39334.4
18147.6
30701.6
29475.5
1226.1
2248.8

89340.9
54600.9
42895.6
19196.9
32499.8
32623.8
-124.0
2240.2

98592.9
58927.4
45898.1
20307.4
37460.8
35813.3
647.5
2204.7

107897.6
62798.5
48881.6
21265.7
42304.9
41918.3
386.6
2794.2

121730.3
67493.5
52685.5
21819.3
51554.7
51303.9
250.8
2682.1

142394.2
75439.7
58994.5
23909.3
62875.3
62351.4
523.9
4079.2

最終消費率
居民消費比率
政府消費比率
資本形成率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比率
存貨增加比率

60.1
79.1
20.9
37.1
96.0

4.0

61.1
78.6
21.4
36.4
100.4

-0.4

59.8
77.9
22.1
38.0
98.3

1.7

58.2
77.8
22.2
39.2
99.1

0.9

55.4
78.1
21.9
42.4
99.5

0.5

53.0
78.2
21.8
44.2
99.2

0.8

3.區別幾個重要概念。支出發者重於研究總需求的形成及不同部門之間的需求結構,編制及分析時有必要明確如下概念:
1)經濟體中的居民與非居民。一個經濟體中的居民包括在本國領土內居住的個人、服務於個人的非盈利性機構、本國領土內的工商企業及各級政府。不符合上述條件者視為該經濟體的非居民。
2)國內總量和國民總量。國內總量按國土原則衡量;國民總量按國民原則衡量國民產品總量=國內產品總量+凈要素收入。
凈要素收入=本國居民從國外獲得的要素收入—本國對外國居民的要素收入。
3)流量與存量。存量是表示經濟變數在某一時點的數量,計量時不具有時間下標;流量是指經濟變數在一段時期發生的數量,計量時必須標有時間下標。國民收入與產品帳戶記錄一段時期所發生的經濟活動,所以各變數指標均用流量核算。
4)名義值和實際值。名義值按現期價格計算。實際值是按基期價格或不變價格計算,優點是免除了物價波動因素的干擾。名義值/實際值=平減指數,平減指數衡量了物價波動的綜合情況。
(二)國民賬戶的分析框架
1)GDP、GNP和GDI的關系。
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民可支配收入(GDI)三指標都可用來描述總產量,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下;
GDP=C+I+(X-M) (8—1)
GNP=GDP+YF=C+I+(X-M+YF) (8—2)
GDI =GNP+TR=C+I+(X-M+YF+TR) (8—3)
其中,C=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消費支出;I=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投資支出(包括存貨變化);X=商品和服務出口;M=商品和服務進口;YF=要素凈收入;TR=凈轉移。
2)公式S-I=X-M+YF+TR的含義。
由於國民儲蓄(S)等於國民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既S=GDI-C,所以公式8—3還可以表述為:S-I=X-M+YF+TR (8—4)
公式8—4表明:任何外部的不平衡都會反映在內部(國內)的不平衡上。
二、國際收支賬戶
(一)國際收支賬戶的基本內容
1)基本內容:①經常賬戶余額:反映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商品、服務、收益及無償轉移的交易記錄。②資本與金融帳戶余額:反映本國居民的國外凈資產變化及其他資本流動。③官方凈儲備:與國際儲備和賬戶清算有關的官方儲備賬戶的凈額。④凈誤差和遺漏:為平衡國際收支賬戶的借方和貸方而單獨設立的。
2)經常項目(CA)、資本和金融項目(F)和官方凈儲備(ΔR)的關系。
CA+F-ΔR=0 (8—5)
其中,CA=經常項目;F=資本和金融項目;ΔR=官方凈儲備。
3)理解國際收支帳戶的基本內容可參見下表
表:中國2004年國際收支概覽 USD(10000)

項目

余額

貸方

借方

一. 經常項目
A貨物與服務
B收益
C經常轉移
二. 資本和金融項目
A資本項目
B金融項目
三. 儲備資產
1. 貨幣資產
2. 特別提款權
3. 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4. 外匯儲備
5. 其他債權
四.凈誤差與遺漏

6865916
4928364
-352267
2289819
11065976
-6935
11072910
-20636400

-16100
47800
-20668100

2704508

70069701
65582658
2054410
2432634
34335015

34335015
47800


47800


2704508

63203785
60654293
2406676
142815
23269040
6935
23262105
20684200

16100

20668100



(二)對外部門的分析框架
1)目的。央行分析國際收支帳戶的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判斷經濟是否春在對外失衡問題,並作出是否需要調整政策來糾正這種失衡的決策。
2)對外交易記錄分類加工的基本方式。
由於國際收支帳戶採用復式計帳法,因此為了判斷是否對外失衡,必須對交易記錄在進行分類加工,其基本方式是:不同對外貿易按項目加總、借代相抵後得出凈額,以劃分不同性質的對外交易項目各自的順差或逆差,並將不同性質的交易劃分為「線上」與「線下」兩部分,作為判斷國際收支狀況的依據。線上部分凈額在貸方為國際收支順差,在借方則為國際收支逆差。
3)由於這種分類劃線方法存在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因而實踐中有多種差額概念,有貿易差額、經常項目差額、基本差額、總差額。
①貿易差額。當出口大於進口時,為貿易順差,反之為貿易逆差。
②經常項目差額。它反映了一個經濟體實際資源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資產凈變化。此差額的判斷往往取決於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互補關系是否成立、是否體現國家經濟決策的主體要求。
③基本差額。它是以交易的穩定性為依據劃線的線上項目差額。但它穩定與不穩定的假設並非總是有效的。
④總差額。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國際收支差額,除官方儲備資產外,其他項目的交易均劃在線上。它亦稱為「官方結算差額」。
三、財政賬戶
(一)財政賬戶的基本內容
財政賬戶體現著政府預算總量、預算資金的來源及去向。根據IMF的政府財政統計手冊,我們將財政賬戶分為收入、支出和融資三大塊。參見下表
①收入賬戶。財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償還收入,分為經常性收入和資本性收入。經常性收入又分為有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
②支出賬戶。財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償還支出,分為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
③融資賬戶。政府融資為財政賬戶的線下項目,其凈額等於收入與支出的差額。

表:國家財政收支平衡表

項 目

2003年

2004年

項 目

2003年

2004年

收入總計
(A)經常性收入
各項稅收
非稅收收入
(B)資本性收入
(G)融資收入總計
國內公債與國庫券
向國外借債

支出總計
(C)經常性支出
(D)資本性支出
(E)融資支出總計
國內外債務還本付息
外債安排重點項目

(F)結轉下年(動用結余)

(二)政府部門的分析框架
財政分析總是和預算平衡概念相聯系的,財政收支是平衡還是盈餘或赤字,使財政分析的基本內容。對財政賬戶的分析,依據IMF的政府財政統計手冊中關於政府業務及其分類的三種基本規則,一般存在兩種分析方法:總差額和經常性收支差額。總預算差額常作為對財政政策作總體衡量的指標:總赤字往往表明擴張性財政政策,總盈餘則往往反映收縮性財政政策;而經常性收支差額一般可用來衡量政府部門的儲蓄水平。
四、貨幣賬戶
(一)貨幣賬戶的基本內容
一國金融體系中的機構可分為貨幣當局、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三類,因而貨幣賬戶也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第一層次是貨幣當局的賬戶。貨幣當局一般指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具有發行貨幣,掌管儲備、代理國庫和為商業銀行提供融資支持等職能。而中央銀行的全部職能都集中體現在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中。(參考下表)
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債和資本帳戶

項 目

金 額

項 目

金 額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國外資產
對政府債權
對存款貨幣銀行債權
對特定存款機構債權
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
對非金融部門債權
其他資產
總資產

31141.85
2901.02
10619.47
1363.34
7255.95
206.25
8516.19
62004.06

46960.13
682.90
9376.35
1047.85
8865.09
136.25
9300.05
78655.33

儲備貨幣
貨幣發行
發行債券
國外負債
政府存款
自有資金
其他負債
總負債

52841.36
21240.48
3031.55
482.58
4954.71
219.75
474.11
62004.06

58856.11
23104.00
11079.01
562.28
5832.22
219.75
2105.96
78655.33

⑵第二層次是將貨幣當局與存款貨幣銀行的數據合並在貨幣概覽之中,從而得到貨幣體系中的貨幣、信貸及對外凈資產等金融要素的變動情況。存款貨幣銀行只要指商業銀行,也包括吸收活期存款並發放貸款的政策性銀行。存款貨幣銀行資產負債表與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合並後,即為貨幣概覽。(見下表)
表:貨幣概覽

資 產

負債和資本帳戶

項 目

金 額

項 目

金 額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國外凈資產
國內信貸
對政府債權(凈)
對非金融部門債權
對特定存款機構債權
對其他金融部門債權貨幣與准貨幣

37990.93
201274.75
13131.47
158741.37
10039.02
19362.89
219226.81

55836.61
220018.66
15603.21
175459.73
13198.89
15760.83
250802.79

貨幣
准貨幣
外幣存款
債券
央行債券
實收資本
其他(凈)

84118.81
135108
11838.01
55.16
0.00
9502.06
-1356.35

95971.01
154831.78
12087.65
1630.21
0.00
10902.74
431.87

⑶第三層次是將其他特定存款機構的資產負債表與貨幣概覽並未一體,編製成金融概覽。我國中央銀行目前尚未將證券市場的業務數據歸納進去,因而只編制銀行概覽。見下表)
表:銀行概覽

資 產

負債和資本帳戶

項 目

金 額

項 目

金 額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國外凈資產
國內信貸
對政府債權(凈)
對非金融部門債權
對其他金融部門債權
貨幣與准貨幣
貨幣
流通現金
活期存款

37732.92
206283.64
13178.51
172700.24
20404.89
221222.82
84118.57
19745.99
64372.58

55349.90
224419.11
15635.21
192000.86
16783.04
253207.70
95970.82
21468.30
74502.52

准貨幣
定期存款
儲蓄存款
其他存款
外幣存款
債券
央行債券
實收資本
其他(凈)

137104.25
20940.39
103617.65
12546.21
11884.29
1.96
0.00
10949.09
-11693.61

157236.88
25382.15
119555.39
12299.34
12128.63
15203.49
0.00
12011.11
-12781.93

註:與上述的國民賬戶、財政賬戶和國際收支帳戶不同,三個層次的貨幣賬戶均是存量賬戶,所登記的數據均為某一時點、通常是期末的資料。
(二)貨幣賬戶的分析框架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其業務對全國的金融事業施加影響,並經由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傳導到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之 中。因此,貨幣政策是擴張還是收縮的基本取向,可以從貨幣賬戶的分析中反映出來。上述三個層次的貨幣賬戶,就構成貨幣部門的分析框架。
1. 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與資本賬戶兩欄,其資產方反映了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負債方則體現著中央銀行投放的基礎貨幣存量。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及時提供了中央銀行基礎貨幣供給的變動情況,因而顯得特別重要。
2. 貨幣概覽。存款貨幣銀行資產負債表由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三部分構成,平衡公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將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與存款貨幣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相應項目下的數據合並,既為貨幣概覽。
3. 銀行概覽。將特定存款機構資產負債表與貨幣概覽合並後,既為銀行概覽。我國的特定存款機構是指金融信託投資公司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這兩家政策性銀行。

③ YF英孚外匯是不是黑

英孚不是教育嗎還搞外匯想想都知道 是黑

④ 肯尼迪執政期間美國社會背景!最好是英文的,不過實在沒英文的,中文也行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阿波羅登月計劃」

1959年,美國提出了「奔月」的設想,即「阿波羅登月計劃」。1961年5月,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阿波羅」計劃。

在1961年4月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飛出了地球的43天之後,美國總統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國要在10年內,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使他重新返回地面。」這就是著名的「阿波羅計劃」。

阿波羅計劃主要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水星計劃」,即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以測試人在太空中的活動能力。這項計劃很快就成功了。1963年5月15日「水星1號」載人發射,飛行了34小時,繞地球21圈,宣告「水星計劃」結束。

第二步,是「雙子星座計劃」。這個計劃有二個目的,一是測試人在太空中長時間停留可能引起的生理問題,一是將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中對接,從而奠定登月技術的基礎。該項計劃實施得也比較順利。1965年,「雙子星座3號」飛船做了變軌實驗;同年,「雙子星座7號」和「雙子星座6號」做了太空會合實驗,雙子星座號在太空中飛行了14天,宇航員的身體安然無恙。

第三步,是「土星計劃」,即製造能將載人飛船送出地球進入月球軌道的大動力火箭,最終完成登月計劃。1965年4月,在馮·布朗領導下,研製出了「土星5號」火箭,它總長85米,豎起來有30層樓那麼高,其第一級推力達3 500噸。「土星5號」是「阿波羅計劃」中最關鍵的一環,它的出現標志著在運載火箭技術方面,美國已經超過了蘇聯。「阿波羅計劃」終於可以實施了。

阿波羅飛船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部分組成。指令艙是飛船的核心部分,而且最終由它將宇航員送回地球;服務艙主要裝燃料和宇航員的生活資料,包括氧氣、食物和水;登月艙在登月時與母艙分離,宇航員由此登月。

在美國宇航局組織下,動員了2萬多家廠商,120多個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多萬人參加,開發項目1 300多個,共耗資250億美元,歷時9年,整個系統共使用300多萬個零部件。1967年,因火箭發射台起火,3名宇航員死亡。

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40秒,「阿波羅」在月面上「靜海」西南部安全降落。阿姆斯特朗率先走出登月艙,一步一步走下了階梯,在月球上留下了我們地球人的第一個腳印,他興奮地說:「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講只是一小步,而對整個人類卻是一次飛躍。」奧爾德林緊跟其後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球上微弱的引力下一跳一跳地走動,「這是一個荒涼冷寂的世界,沒有生命,沒有一些綠色,故鄉地球像一個明亮的圓盤懸托在月球上林立的高山叢中。」他們倆將一塊特製的金屬牌豎立在月球地面上,並默念:「公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我們為和平而來。」金屬牌下放置了5位遇難宇航員的金質像章。他們在月球上逗留兩個半小時,並將月球的電視照片送回地球,安放了3種科學實驗儀器,採集了約五十千克月球上的石塊和土壤標本。按計劃,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兩人駕駛「登月艙」離開了月球,與在空中等候的柯林斯駕駛的「哥倫比亞號」指令艙會合,並開始返回地球。24日,指令艙重新進入大氣層,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上,「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了。

自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之後,美國又相繼進行了6次登月飛行(阿波羅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和17號),除了13號外,其他都獲得了成功。前後共有12名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較久的停留(總計302小時),利用「月球車」進行較遠的探索,並搜集了365.9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標本。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執行了該計劃中最後一次飛行。此後,人類又向著新目標邁進。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面臨的經濟難題

1969年1月,共和黨人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此時美國的經濟和政治處於轉折時期。由於越南戰爭耗資巨大,加上長期赤字財政的後果開始顯露,美國的國際收支惡化,通貨膨脹不斷加重,美元危機由此出現。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9世紀末以來的第一次外貿逆差,由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不斷上升,不少國家的政府將大量的美元資產兌換成黃金,西方金融市場的投機商們乘機興風作浪,拋出美元,購進黃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馬克。1971年8月,為應付西方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機,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挽救對外收支的困難局面,以及為對付國內的通貨膨脹,美國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並且對工業產品的進口徵收10%的附加稅,這等於使作為外匯的美元貶值。當年12月,通過華盛頓貨幣協定,美元正式貶值7.8%,美國官方維持的黃金比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每盎司38美元。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國再度宣布美元貶值10%,3月西歐各國對美國實行浮動匯率。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削減石油輸出量,造成油價飛漲,形成所謂的石油危機。石油危機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為價格便宜的石油是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價大幅度上漲,就立即打亂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節奏,乃至引發經濟危機。

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首先從英國開始。接著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加拿大也先後被捲入。從1973年開始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具有一系列明顯的特徵。首先,與戰後曾經出現過的危機或經濟衰退相比,在這次危機中西方各國的生產下降幅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8.1%,其中美國的汽車工業下降最甚,下降幅度達到32%。其次,股市跌幅大,企業破產嚴重。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英國的股市下跌更為嚴重,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了72%,甚至超過了30年代大危機的幅度。第三,這次危機所造成的失業人數創戰後最高紀錄。危機最嚴重的1975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每月平均失業總人數達1 448萬人,特別引人注意的是,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第四,危機造成了絕大部分西方國家出現巨額國際收支逆差,並且使國際貿易狀況惡化。由於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西方國家除聯邦德國外,都因為石油付款大增而產生國際收支逆差,逆差的總額共達392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保持國際收支順差的日本,也出現了52億美元的逆差。與此同時,世界貿易的總額在1975年減少了6%。

然而,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除了有上述幾方面的特徵外,還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是指7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現象。一方面,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60年代的一半,尤其是在危機之後,經濟回升極其緩慢,出現長時期的蕭條而遲遲不進入繁榮。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卻與蕭條共存。本來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理論,通貨膨脹應該是刺激經濟增長、治癒蕭條和衰退的「良方」,然而到了70年代這一「良方」失靈了。在危機期間,西方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大大提高,其中英國為最,達到24%。危機過後各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率甚至還不斷上升,1979年消費物價上漲年率達到13.2%。即使通脹率比較低的德國,消費物價的上升指數也達到5.1%。由於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於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

70年代的「滯脹」使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企業開工不足,固定資本投資不振,生產停滯嚴重。這一切又造成了失業率居高不下。1975年危機過去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人數仍在1 700萬人以上。在西歐,失業的人口甚至還不斷增加,1975年西歐失業人口為520萬,而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710萬人。大量的失業加劇了西方社會的不穩定。

里根的「經濟復興計劃」及其實施

在1980年11月美國的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壓倒多數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國情演講中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為:壓縮聯邦開支,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所設置的各種規章條例,制訂穩定貨幣的政策等。很明顯,這項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學說。該計劃的推出標志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性膨脹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緊縮政策轉變。從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規章、大開支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政府開始根據他的「經濟復興計劃」,運用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理論,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規章、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里根強調,只有通過減稅,放鬆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業在自由市場中的經濟性,才能以此來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局面,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能力。

總之,里根政府「經濟復興計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這些來自於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則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

根據「里根經濟學」所制訂的「經濟復興計劃」,里根政府把1982年度預算砍去414億美元,1986年度砍去958億美元。砍去預算後,被削減的項目涉及范圍很廣,從失業補助金到鐵路、郵政的津貼等,不一而足。但是里根政府並沒有削減國防開支。為了與蘇聯爭霸,里根政府甚至增加了軍費,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制訂和推行「星球大戰計劃」。在大砍預算的同時,里根政府推出減稅和加速設備折舊以及減少行政規章等方案,1981年7月,里根的減稅方案在國會通過,聯邦政府稅收在1982年度就將減少539億美元,而到1985年度就將減少1 000億美元以上。作為政府放鬆管制、減少規章限制的第一步,里根政府解除了對石油價格的管制。

里根政府的一系列經濟政策,並未如里根所認為的那樣能夠迅速解決美國的經濟衰退。在里根上台後的第一二年,美國的經濟依然在衰退之中而沒有回升,財政赤字仍然十分嚴重,尤其是失業率高達9.8%,創戰後最高紀錄。然而,轉機還是出現了。1983年美國的經濟開始大幅度回升,當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2%,1984年達7%。雖然1985年美國經濟增長水平又降了下來,只有3%,但是直到1989年裡根將要離任時,美國的經濟增長沒有停止。在1989年1月的經濟報告中,里根宣稱:「今天,世界彷彿再生。那些懷疑美國人民決心和經濟復甦能力的人們不再懷疑了。歷史潮流向我們走來,而一些懷疑論者曾認為這種潮流遠離了西方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事業自由的理想,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通過減少稅收和減少官僚政府的干預,我們調動了普通美國人的創造力,預示了一個空前的和平繁榮時期的到來。」

雖然里根政府運用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政策促使美國經濟走出「滯脹」而出現巨大的回升,但是,里根政府卻沒有能夠削減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由於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舉借債,美國國債的總額由此而飈升。里根曾嚴厲地批評過他的前任政府實行高赤字,並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目前暫時的方便,而把我們的未來以及我們子女的未來抵押出去」。可是,里根沒有料到,因為減稅和不斷地擴大軍費開支,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最大的,恰恰是在他的執政年代。卡特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債為9 000多億美元,可是到里根政府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的國債已突破了2萬億美元。這是對「里根經濟學」的一個諷刺,也給里根後的美國經濟造成了相當的負面影響。盡管如此,就解決美國經濟的「滯脹」而言,「里根經濟學」還是有其正面作用的。

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出現及其原因

20世紀進入90年代後,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即世界經濟的網路化、數字化以及以此為推動力的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的網路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是微觀層面的含義,這就是全世界的公司企業不論大小都從90年代起走向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發展業務,加強聯系,擴大市場。網路經濟逐漸形成規模。自從便捷的瀏覽器在電腦上得到廣泛運用之後,網際網路便對世界市場經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網際網路不僅把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買賣關系更為有效、更為廣泛、更為快速地聯系起來,而且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能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各地的公司企業相互聯系起來。這種嶄新的企業與客戶、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某種具有超級效率的現代電子化世界市場,而世界市場的這種因高新科技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必然促使更多的、甚至所有的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公司企業盡快地上網,成為電子網路世界市場中的一員。由網際網路的廣泛運用而產生的網路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加速發展無疑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網路經濟不僅提高公司企業的效率,而且加強了世界市場的深層次整合,建立起更加廣泛的世界市場的競爭機制。

世界經濟網路化的第二個層面的含義在宏觀層面上,這就是世界經濟在資本流動、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組織等方面越來越相互依賴而構成網路。在這個世界經濟的網路中,信貸資本的籌集、發放和使用日益集中化,世界金融市場對全球性生產的影響日益增大;知識結構與專家系統的作用即今天我們經常談論的知識經濟的作用日益增強;跨國公司和跨國經營者階層日益發展。世界經濟這一層面的網路化把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同時也加速了生產、服務在世界范圍內的轉移。即生產轉移至成本最低的地區,企業的各部分業務活動遷移到世界各地的許多生產基地上,而對企業的協調則集中到全球的國際性大都市,這些大都市正在發展成極其專門化的服務中心。世界經濟在宏觀層面上如此網路化的發展,為全球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在世界經濟不斷網路化的同時,世界經濟數字化的發展也十分迅速。世界經濟的數字化就是目前已很為世界各國政界、科技界、經濟界所關注的「數字地球」對世界經濟的直接影響。「數字地球」實際上是人類認識地球的新階段。通過功能強大的電腦網路、完整高效的衛星遙感技術、超高能量的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在新的世紀里,人類能夠融匯全球的各種自然資源與環境的變化、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兼容從宇宙空間和地球深部測得的地球生物、化學、物理等數據,建立起新的巨型地理信息系統,在現實的地球之外再建造一個「數字地球」。在「數字地球」的建立過程中,世界經濟就會不斷地向數字化方向發展,並且為「數字地球」計劃而推動。比如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經濟就是得益於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在新的世紀里美國將通過「數字地球」繼續佔領信息產業的制高點,推動經濟不斷發展。隨著「數字地球」的建成,世界經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數字化經濟,因為有了「數字地球」,任何的經濟決策、經濟行為都將與聯網電腦屏幕上的世界各地三維形象和各種數據相關聯,世界經濟的發展將因此而更為科學、更為快速、更為有效。

世界經濟的網路化和數字化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市場的整合因此不斷加深,世界經濟的發展空間也不斷地擴大,這一切對處於世界經濟核心地區的美國與歐盟的影響巨大。美國的「新經濟」與歐洲聯盟的歐元就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網路化和數字化環境中產生的。

到2000年3月,一個新的紀錄在美國經濟史上產生,這就是美國經濟連續107個月保持增長。美國經濟在20世紀最後10年內的持續增長為美國政府最終平衡財政預算,解決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始終難以解決的巨額財政赤字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也為普通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據統計,1997~1998年,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長了3.5%,達到了38 885美元的歷史最高點。雖然美國黑人中等收入家庭沒有在同期增加年收入,依然為25 400美元,但是拉丁裔美國家庭的年收入卻有很大的增長,即從1997年的27 043美元增長至1998年的28 330美元,增幅達4.8%。此外,美國貧困線以下的家庭(年收入低於16 530美元的有兩個孩子的四口之家)也因為美國經濟連續幾年的增長而有所減少,這些家庭佔全部美國家庭的比例從1997年的13.3%下降到1998年的12.7%。盡管如此,美國的貧富懸殊卻依然存在。根據美國統計局最新的權威調查報告,雖然美國經濟增長力度很大,但是美國國內的收入不平等卻沒有改觀。統計數字表明,在美國社會頂層的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3年佔美國國民總收入的48.9%,而到1998年,即在美國經濟連續增長了7個年頭之後,這一數字也增長到49.2%。然而居於美國社會底層的20%的藍領工人則似乎沒有從經濟增長中得到好處,因為他們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沒有改變,依然為3.6%。實際上,上述的數字在相當程度上表明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在拉大。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Oct 9th,1999.

⑤ MOTNGHINDONG是那個國家的錢

是越南的,越南盾。

越南盾(越南語:đồng, 漢字:銅),越南的貨幣單位。用「₫」記號表示。補助單位有 hào 和 xu,1盾=10 hào=100 xu, 由於面值過小,很少使用。通常置於國名後來表示貨幣單位。

一些海外越南人,如美籍越南人稱「盾」為「VND」。( đồng Việt Nam, 漢字:銅越南,「越南盾」為翻譯。)

越南語的「đồng」的本意是銅、青銅,對應的漢字為:「銅」,「盾」為現代漢語的音譯。

成為法國殖民地以前,銅制貨幣為主要流通貨幣、通貨單位的名稱就從這時產生了。越南為法國殖民地時,通貨為法屬印度支那元(東方匯理銀行發行,票面上有"piastre"及「元」兩個字)。

越南人稱其為「盾」(đồng,漢字:銅),也有少部分人稱其為「鉑」(bạc,漢字:鉑。銀的意思)。越南獨立後,南北越南兩國各獨立發行貨幣,都稱為「盾」。越南統一後至今,仍採用「盾」 這一名稱。

(5)yf外匯擴展閱讀

世界部分國家的貨幣名稱:

1、中國

中文:人民幣元,英文:RenminbiYuan,貨幣符號:RMB¥

(1)中國香港

中文:港元,英文:HongKongDollars, 貨幣符號:HKD

(2)中國澳門

中文:澳門元 英文:MacaoPataca,貨幣符號:MOP

2、朝鮮

中文:圓 英文:KoreanWon,貨幣符號:KPW

3、越南

中文:越南盾 英文:VietnameseDong,貨幣符號:VND

4、韓國

中文:圓 英文:Won,貨幣符號:KRW

5、日本

中文:日圓 英文:JapaneseYen,貨幣符號:JPY

6、柬埔寨

中文:瑞爾 英文:CamboddianRiel,貨幣符號:KHR

7、菲律賓

中文:菲律賓比索 英文:PhilippinePeso,貨幣符號:PHP

8、馬來西亞

中文:林吉特 英文:MalaysianDollar,貨幣符號:MYR

9、新加坡

中文:新加坡元 英文:SsingaporeDollar,貨幣符號:SGD

10、泰國

中文:泰銖 英文:ThaiBaht(ThaiTical),貨幣符號:THP

11、緬甸

中文:緬元 英文:BurmeseKyat,貨幣符號:BUK

12、馬爾地夫

中文:馬爾地夫盧比 英文:MaldivesRupee ,貨幣符號:MVR

13、印度尼西亞

中文:盾 英文:IndonesianRupiah,貨幣符號:IDR

14、巴基斯坦

中文:巴基斯坦盧比 英文:PakistanPupee,貨幣符號:PRK

15、印度

中文:盧比 英文:IndianRupee,貨幣符號:INR

⑥ 龍魚怎樣生產

是的!魚卵是在口中孵化的!

http://bbs.yfsz.com/dispbbs.asp?boardID=64&ID=44

紅龍魚(圖2)紅龍魚,學名:Scleropagesformosus英文名:RedArowana,體長可達80~90厘米。紅龍魚生活范圍很小,主要生長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一帶的河流。紅龍魚原無法人工繁殖,已經瀕臨滅種,因而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甲級保護動物,極其珍貴。

紅龍魚屬古代魚類,骨舌魚科,繁殖能力弱,雌魚產卵,雄魚含在口裡孵化和養育,非常奇特。由於其嘴上的兩條胡須,加上閃光發亮的大鱗片及其古老的身世,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它與神秘的龍聯系起來,稱其為「龍魚」。在東南亞,港澳台地區和國外華人集中的地方,龍魚被視為神魚,認為可以旺家鎮宅避邪,當做風水魚來養,尤其是紅龍魚,由於瀕臨絕種,在1980年華盛頓野生動物保護條約列為甲級保護動物而身價高貴。在港澳台,一條紅龍魚的價格有的逾百萬元,被視作家財和身份地位的象徵。[1]

品種分類

紅龍魚分為辣椒紅龍、血紅龍、橙紅龍,有等級之分,等級越高,價錢越貴,以辣椒紅龍為極品。體型與金龍、紅尾金龍相同。該魚的鱗框、吻部、鰓蓋、鰭與尾均呈不同程度的紅色。細分有桔紅、粉紅、深紅、血紅色之區別。鰓蓋有明顯的紅斑。

性別判斷

在人工繁殖過程中,之所以能如此得心應手的原因,來自對龍魚性別辨識的功力。在業者的眼中,雄性龍魚口腔似乎較大,可能為日後育苗做准備。另外,胸鰭和而呈深紅色,且魚體本身便略瘦長於母魚,這一點,由魚池上方觀察便可輕易地發覺。另外,雌性龍魚身材總較公魚肥短,而且腹部較易有膨脹之感,胸鰭與頭部色澤,較不如公魚來得深。[2]

種群現狀

紅龍可人工繁殖,許多人都認為僅只是空穴來風。直到日本源源不斷地自1995年度從新加坡、大馬一直輸入優良的紅龍個體,大家才真的恍然大悟。原本在1950年以前,亞洲龍魚廣泛地分布在全東南亞各地:如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各地均有其蹤跡,而且也是當地居民極重要之天然食物。生長於潔凈河水之中的龍魚,其體色的變化,如橙紅、青藍、金紅、白金等色澤差異,其實來自於產地的不同,造成地方性的品種差異。從龍魚的分布地看來,皆處於赤道周圍地區,雨量與年平均溫度值,皆屬典型熱帶、亞熱帶氣侯。所以20攝氏度以上的純凈水質,便成為龍魚生態上不可或缺的條件。野生紅龍所棲息的水域,其PH值皆在6.4-6.8之間,硬度略低於8,在原生地水質中,含有較一般軟水稍多之重碳酸及少量鈣質,故水色也較為混濁,這與傳統上大家對於熱帶雨林水質的印象大有所不同。加上在東南亞地區的龍魚產地,河川底床均以泥質土為主,因此水草生長亦極為茂密,為天然野生龍魚提供了極佳的躲避場所,在這其中,睡芝慈菇草,乃至於萍蓬草皆是最好的天然障避,在這些巨大的水生植物之下,既可以防止鷹族獵殺,對於蛙類、蝦、小魚等活餌捕食來源則更是輕而易舉。就已經成功輸出紅龍子代的國家: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三國而言,定期定量生產出小紅龍,已經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程。

新中坡政府與民間組織的紅龍復育合作,在東南各國中,行動效率算得上名列前茅。一方面在國內鑽研復育繁殖,另一方面則各級爭取華盛頓組織對於新加坡政府採行的微晶片植入法,加以認同並發出證照。終於,新加坡後來成為全球首個可以外銷復育紅龍子代的亞洲國家,也是首個外銷活體內植有電子微晶片之國家。目前新加坡外銷的紅龍幼魚,長約20公分,標准售價約一尾三千美元,主要輸出國為日本及美國。

新中坡原產局的技術人員,所採行的繁殖方式為半自然生態模擬法,他在室外水池中一次混養10-20對成熟龍魚(至少50公分以上)。並且在水池中混植一些半挺水植物,供自然配對之龍魚,於產卵之時可供築巢所用。並且保持些微水流,日常以冷凍魚餌,乃至於魚漿餵食均可,不過在水色控制上,盡可能不使水色泛綠,否則寄生蟲與缺氧問題極易困擾此類大型魚。每年自10月底至次年3月初,皆是紅龍旺盛的交配期,尤其以11-12月為交配高峰。24攝氏度上下大量新鮮進水,常可以迅速刺激母魚排卵。

公、母魚在能見度不高的淺水區互相巡遊,並愈繞愈近,直至腹部相互緊貼。一次交配行動下來,約耗時1-2個小時,不過,實際上母魚的產卵行為卻只有20分鍾左右。其餘時間消耗均花在授精上,以及由雄魚逐粒把卵含在嘴中。由於是由「雄性」龍魚負責口孵護卵,所以母魚不是遭到驅逐,便是擔任警戒工作而已。由於一切行動均在混濁的水面下進行,故在復育初期,龍魚逐日吞卵的情形,時有所聞。所以,後來為提高仔魚存活率,便有技術人員開始提早將卵粒從雄魚口中搖出,以減少損失,這一點據說是繁殖成功率之關鍵所在。

許多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任由龍魚自交配、產卵,卻絲毫未間察覺而大失良機。在新加坡的復充記錄中,一般雄魚會口含卵粒約50天左右,才會任由小魚游進游出。而此時的小龍魚至少已有6-8公分,所以往往會將雄魚口腔塞得滿滿地,也有人推測,雄魚會日益食去一些卵粒的原因來自於日後口腔的容量顧慮。不過,不論如何,常常卻只有30%在右的幼魚可以存活。故如今,在繁殖技術已經更加成熟之時,技術人員通常在產卵後約14天在左右,趁小魚已經逐漸孵化之初,便從雄魚口中搖出仍帶著卵粒、剛孵化的小龍魚。

如此一來,成功率常提高到80%以上,令人振奮。一對成熟的龍魚,通常一年可以生產1-2次,每次產卵量50-80粒上下不等。不過,在未來應該會有更高的產能,龍魚幼魚要成長1年左右,即可生長至近1公斤上下的中等體型。故此間之利潤,今東南亞各政府,莫不視為賺進大量外匯之絕好財源。

在新加坡,龍魚幼體植入晶片與登記合法手續,總計收費約美金78元。但是,一經登記合格之紅龍幼苗(2寸),約5公分左右,即售價近美金1000元,而且還供不應求。在目前106個華盛頓公約會員國中,只有不南亞三國(新、馬、印尼),人計12家在右的繁殖場,成功地將紅龍繁殖出子代。在這之中,印尼獨佔8家,馬來西亞也奮起直追,佔3家,而新加坡則擁有一家政府與民間合作復育中心。

印尼與馬來西亞,兩個家自然資源豐沛,在龍魚復育之上,又獨占紅龍產地之地利之便。故自1983年起,印尼政府列紅龍為國家級生物後,東亞三國無不全力投入經龍復充繁殖之中。相較於新加坡的地小人稠,馬來西亞與印尼業者可以輕松自如地引進質優之紅龍原產地水質,以及近乎模擬天然環境之河灣地型,或天然池塘供大量繁殖。雖然在出口行動上,印、馬兩國的速度,並沒有新加坡來的迅速,不過,由於生物資源豐富,所以,對於紅龍的各項生息觀察,便略顯精確且詳實。

由大馬漁業局所提供之資料中顯示,在近乎天然水域環境中成長的紅龍,可能由於水溫及食物得當,約三年左右即可達成熟年齡,開始可進行配對與產卵之行動。在馬來西亞,由於魚源豐沛,故成魚飼養、種魚交配乃至於幼魚蓄養,皆有獨立之水泥池供其活動。一般養殖池皆呈長方型,約30公尺長,寬度至少有10公尺,水深則介於180公分至150公分之間。養殖池中的水質則持續控制於PH值6.5,而水濁則是介於25-28攝氏度。

日常的餵食則以魚漿為主,待幼苗成長至一定尺寸,再移入更大之成熟龍魚池。平時各池之水質則是以附近之地下水(井水)來與自來水混合。由於水質中略含碳酸鹽物質,以及泥質粒子,以至於水色呈咖啡奶色,能見度並不高(10-15公分而已)。這一點,與新加坡魚場的情況略有不同,不過,據馬來西亞業者解釋,龍魚的色澤,在這種水質下,會顯得更強。

不過,每天常態性地大換新水,似乎已經成了各國之必要公式。他們會特別挑選在成魚池中,已經成雙成對的公、母龍魚,另外外移到另一寧靜水池,使它們在不受干擾之環境下,逐漸追逐、舞動並產卵。而公、母魚互相攻擊或食卵的情形,也會在這類悠閑的環境下大大地降低。較特別的是此類的魚池,在底部的設計略顯特別,也就是一個池子之中有深水區與淺水區之分,據說在產卵之時,龍魚的交配行動,京會有喜好地存在,而淺水區域植滿浮水性植物之用處,想必也是中有用途。

魚卵(圖4)

雄魚含卵時間,隨水溫略顯不同,從45-60天之紀錄皆有,一產下來之卵粒,其卵粒至少有1.5cm之卵徑。在人工孵化下,成功率常可達8成以上,而在產卵後約45天之後,人工孵化下的龍魚幼體,便可以進食各類水中浮游生物,乃至於小魚在2-3個月內的蓄養期之內,小紅龍可以輕易地達到10公分以上。若不採行人工孵化,任由雄魚口孵的情形,一旦小龍魚可以自由進出公魚口腔之時,至少都已有8公分之巨,早已達到商業銷售之體長。

在日本的售價,一條8寸(20公分)的小紅龍,可以售得近3000美元之譜。在求取生產量的前題之下,已經甚少交由雄魚親自照料。而是一交配完畢後,約一、二周內,便將半黃略帶血絲的龍魚卵取出雄魚口腔,改以人工氣泡模擬孵化,以促使龍魚能增加產量。[5]

⑦ 12種集裝箱出口業務單證在運輸過程中的使用情況(哪些單證被所有當事人使用,哪些單證只被部分當事人

一、貨主提供的單證:1、出口委託書 2、出口貨物明細單3、裝箱單(PACKING LIST) / 裝箱單(PACKING LIST)4、發票(INVOICE) / 發票(INVOICE)5、出口許可證6、出口收匯核銷單、退稅單 7、報關手冊二、貨代負責的單證:1、出口十聯單:第一聯:集裝箱貨物托運單(貨主留底)(B/N)第二聯:集裝箱貨物托運單(船代留底) 第三聯:運費通知(1)第四聯:運費通知 (2)第五聯:場站收據(裝貨單)(S/O)第五聯副本:繳納出口貨物港務費申請書第六聯:大副聯(場站收據副本)第七聯:場站收據(D/R)第八聯:貨代留底第九聯:配艙回單(1)第十聯:配艙回單(2)2、提單(正本/副本)(B/L ORIGINAL/COPY) / 提單①分提單(HOUSE B/L)②總提單 (OCEAN B/L)3、海運單(SEA WAYBILL)4、出口貨物報關單證:①必要單證:報關單 外匯核銷單 代理報關委託書 裝箱單 發票 合同、信用證副本②其他單證:出口許可證 免稅手冊 商檢證明 產地證明等5、貨物報關清單6、進艙通知7、集拼貨預配清單8、裝箱單(CLP)9、集裝箱發放/設備交接單 進場/出場(EIR IN/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