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價格總水平上升,會使利率上升.這段話請老師舉例解釋一下
該國貨幣的匯率下降。即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上升 名義利率上升便實際利率下降,說明貨幣的購買力下降,根據購買力平價,該國貨幣相對購買力下降導致該國貨幣貶值。
『貳』 匯率自由究竟是怎麼個意思(舉例說明) 浮動匯率是怎麼個浮動(舉例說明) 盼回復
就是國家可以根據該國經濟現狀和經濟預期和對外貿易情況決定該國當前利率水平,不受其他任何國家干涉
『叄』 為什麼從固定匯率變成了浮動匯率了啊還是說後者比前者好
變成浮動匯率亦可以算是一個歷史問題.
世界匯率制度經歷過3個階段. 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分別是後兩個體系階段. 首先, 匯率的本質就是用一種資產(本位)衡量另一種資產的價值; 而第一個匯率體系階段就是用黃金這種價值相對穩定的資產作本位決定各國貨幣的單位價值, 並以次作為貨幣兌換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由於美國儲備黃金的增加(當時差不多世界黃金儲量的60%), 世界各國達成協議, 將各國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的規則按照所謂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即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行. 美元作為信用的標志逐漸取代黃金的作用, 亦即有了固定匯率的誕生--即以美元為本位金衡量其他各國貨幣的單位價值,並以次作為匯率基礎.
而從固定匯率變成了浮動匯率簡單來說就是美元經歷了幾次的貶值危機(美國黃金儲備減少,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導致)之後, 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越來越不穩定.於是產生了今天的浮動匯率制, 即一國貨幣的匯率並非固定,而是由自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制度. 雖然定義是如此, 實際上,今天沒有哪個國際實行完全的自由浮動,而主要發達國家財政部門都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其實不應該說那個匯率體系好或者不好, 它們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更適合當時世界的貨幣管理和將來的發展.
理論上來說, 浮動匯率的內在不穩定性和投機行為,更容易導致外匯市場的不穩定. 但浮動匯率制理想狀態下,各國中央銀行不再因為固定匯率而被迫干預貨幣市場,各國政府就能夠獨立運用貨幣政策來達到國內平衡和國外平衡目標,並且各國不再會因為外部沖擊而導致本國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即浮動匯率制具有隔離國外經濟沖擊的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當面臨內部沖擊時,固定匯率比浮動匯率更能穩定國內經濟;當面臨外部沖擊時,浮動匯率可使國內經濟免遭外部沖擊的影響,它比固定匯率更能起到穩定國內經濟的作用。
另外, 向浮動匯率體系的轉換對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利弊和沖擊. 例如對中國來說, 我們強大的對外貿易決定了每次人民幣兌換率的改變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巨大沖擊. 所以目前我們不能完全開放自由浮動匯率, 只能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實際上我們實行的是一種與美元掛鉤的變相的固定匯率制。只有等整個經濟過熱的情況有所減緩以後, 逐步開放浮動匯率, 才能發揮浮動匯率體系對經濟的穩定作用.
比較簡化的答案,希望能夠解答你的問題
『肆』 浮動匯率制度有哪些類型請舉出一些國家的例子
就完全自由浮動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第二種,包括中國。
『伍』 在浮動匯率條件下,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為什麼匯率下調可以抵消通貨膨脹,請舉例說明,以及其作用過程
舉個數字直觀的例子。假如國內發生通脹時美元:RMB=1:10,即一美元可以兌換10個人民幣,假如一個人民幣可以買一個杯子,那麼一美元就能買10個杯子。
通脹的通俗意思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即錢多東西少,具體到這個例子就是在國內,人民幣多,杯子少,要降低通脹,在短時期內(意味著杯子數量不能增加)辦法就是減少貨幣數量,國內流通的貨幣數量分為我們居民自己擁有的數量和國外進入國內導致外幣兌換成的相應人民幣的數量(也就是和外匯數量直接對應的人民幣),國內採取緊縮性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和貨幣政策),來管理國內居民的用於購買商品的人民幣數量,而對於來源於外匯的那部分人民幣,就是用匯率下調的辦法來調控。
根據開頭舉的假設,我們將匯率下調,假設下調至美元:人民幣=1:5,即一個美元只能兌換5個人民幣,那麼就只能購買5個杯子,多餘出來的五個杯子(一開始是買了10個杯子,這是我們的前提假設中提到的)就可以讓給國內人去購買,相當於減少了購買商品的貨幣數量,這樣可以抑制通貨膨脹。
再進一步通俗的講,對於一個美國公司,假如它要購買中國的杯子作為原材料生產更高檔的杯子,那麼起初它的一美元能從中國買到10個原材料的杯子,中國下調匯率以後,它的一美元只能買到5個原材料的杯子了,對於該公司而言,它的生產成本增加了,它就會限制進口數量,也就是限制它在中國的購買需求,我們知道,通脹其實是需求過旺的表現,抑制需求也就抑制了通脹,所以,我們也說,對付通脹和緊縮,我們一般宏觀上都是採取的需求管理政策。
希望我的舉例你能看懂。
『陸』 浮動匯率制對國際通貨膨脹的阻隔作用
舉個數字直觀的例子。假如國內發生通脹時美元:RMB=1:10,即一美元可以兌換10個人民幣,假如一個人民幣可以買一個杯子,那麼一美元就能買10個杯子。
通脹的通俗意思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即錢多東西少,具體到這個例子就是在國內,人民幣多,杯子少,要降低通脹,在短時期內(意味著杯子數量不能增加)辦法就是減少貨幣數量,國內流通的貨幣數量分為我們居民自己擁有的數量和國外進入國內導致外幣兌換成的相應人民幣的數量(也就是和外匯數量直接對應的人民幣),國內採取緊縮性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和貨幣政策),來管理國內居民的用於購買商品的人民幣數量,而對於來源於外匯的那部分人民幣,就是用匯率下調的辦法來調控。
根據開頭舉的假設,我們將匯率下調,假設下調至美元:人民幣=1:5,即一個美元只能兌換5個人民幣,那麼就只能購買5個杯子,多餘出來的五個杯子(一開始是買了10個杯子,這是我們的前提假設中提到的)就可以讓給國內人去購買,相當於減少了購買商品的貨幣數量,這樣可以抑制通貨膨脹。
再進一步通俗的講,對於一個美國公司,假如它要購買中國的杯子作為原材料生產更高檔的杯子,那麼起初它的一美元能從中國買到10個原材料的杯子,中國下調匯率以後,它的一美元只能買到5個原材料的杯子了,對於該公司而言,它的生產成本增加了,它就會限制進口數量,也就是限制它在中國的購買需求,我們知道,通脹其實是需求過旺的表現,抑制需求也就抑制了通脹,所以,我們也說,對付通脹和緊縮,我們一般宏觀上都是採取的需求管理政策。
希望我的舉例你能看懂。
『柒』 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哪個對我更有利
固定匯率平台的投入更大,浮動匯率則沒有這方面的投入。
比如現在美指一直下跌,浮動匯率下,人民幣可以兌換更多的美元,利於入金,如果此時出金,比如現在你在平台入了一萬美金(僅僅是舉例子,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一定的出處),浮動匯率下需要人民幣6萬8千塊,馬上出金,不考慮平台手續費這塊,僅僅考慮匯差,有可能出金到銀行卡只有6萬7千塊
『捌』 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區別
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的比較
(一)固定匯率制的優缺點
1.固定匯率制的優點
(1)匯率穩定,減少風險。使國際債權債務的清償以及國際貿易的成本計算,均有可靠的依據,從而減少了進出口貿易及資本輸出入所面臨的匯率大幅度變動的風險。
(2)使國際清償能力穩定,進出口商品價格也穩定。
(3)匯率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匯市場的投機活動。
2.固定匯率制的缺點
(1)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內經濟目標服從於國際收支目標。當一國國際收支失衡時,就需要採取緊縮性或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從而給國內經濟帶來失業增加或物價上漲的後果。
(2)在固定匯率制下,易發生通貨膨脹,結果物價上漲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導致出口減少,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本幣幣值更加不穩。為了穩定匯率,該國貨幣當局只能動用黃金與外匯儲備,投放到外匯市場中,使大量的黃金與外匯儲備流失。
(3)在固定匯率制下,由於各國有維持匯率穩定的義務,而削弱了國內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二)浮動匯率制度的優缺點
1.浮動匯率制度的優點
(1)一國國際收支的失衡可以經由匯率的自由波動而予以消除。
(2)各國不承擔維護匯率穩定的義務,可根據本國的情況,自主地採取有利於本國的貨幣政策。
(3)可以保證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避免國際性通貨膨脹的傳播。
(4)一國由於無義務維持匯率的穩定,因而就不需像在固定匯率制下那麼多的外匯儲備,可節約外匯資金。
(5)由於各國的國際收支能夠自我調整,因而可避免巨大的國際金融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外匯市場的穩定。
2.浮動匯率制度的缺點
(1)由於匯率的不穩定性,增加了國際貿易的風險,加大了成本計算及國際結算的困難。從而阻礙了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
(2)導致各國的國際清償能力和商品價格不穩。
(3)匯率自由波動未必能隔絕國外經濟對本國經濟的干擾。
(4)助長了外匯市場上的投機活動。
(5)「以鄰為壑」的政策盛行。即各國均以貨幣貶值為手段,輸出本國失業或以他國經濟利益為代價擴大本國就業和產出。
『玖』 固定匯率制度與浮動匯率制度有什麼區別
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s)是指一國貨幣的匯率根據市場貨幣供求變化,任其自由漲落,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原則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擔義務來維持匯率的穩定,這樣的匯率就是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的正式採用和普遍實行,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元危機進一步激化後開始的。
浮動匯率制按照國家是否干預外匯市場,可分為自由浮動(又稱「清潔浮動」)和管理浮動(又稱「骯臟浮動」)。
實際上,今天沒有哪個國際實行完全的自由浮動,而主要發達國家都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當前管理浮動匯率制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單獨浮動和聯合浮動,也有的實行釘住政策的浮動匯率制。
『拾』 通貨膨脹是什麼意思,請列舉實例
通貨膨脹現象,既是金融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中央銀行宏觀金融管理的一大現實問題。長期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在努力探究通貨膨脹現象,但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科學而統一的關於通貨膨脹的定義。這一狀況,不僅阻礙了關於通貨膨脹理論的比較研究和交流,而且不利於及時准確地揭示通貨膨脹現象的本質成因,從而給治理通貨膨脹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效用性造成了負面影響。
關於通貨膨脹概念,在經濟學文獻中大多定義為: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理由是,通貨膨脹概念的定義必須體現因與果關系的有機統一,通貨膨脹的起因在貨幣供給過多,結果則表現在物價上漲,沒有物價上漲的貨幣供給過多不屬於通貨膨脹,沒有貨幣供給過多的物價上漲也不屬於通貨膨脹。
我們認為,這一定義欠科學。這是因為:
第一,貨幣貶值是一個具有多種意義解釋的概念,用於概念定義之中明顯失當。在經濟學文獻中,貨幣貶值含有三種意義解釋。其一,貨幣貶值是指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眾所周知,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與物價上漲屬於同義語。若上述關於通貨膨脹定義的「貨幣貶值」系指這一種意義解釋,則與其後邊的「物價上漲」相重復,在定義中語詞重復使用顯失規范性。其二,貨幣貶值是指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例如,原來100美元合375元人民幣,今天100美元合823元人民幣,這說明,人民幣貶值了。如果上述關於通貨膨脹定義中的「貨幣貶值」系指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那麼,貨幣供給過多會否引起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呢?從歷史上看,在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一個國家貨幣供給過多(即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量降低),由該國貨幣對外匯價必將下降。但是,自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以來,貨幣匯價如同商品價格一樣,受供求關系的制約,匯價的升降,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影響貨幣供求關系的因素很多。顯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供給過多對本國貨幣對外匯價下降的作用很微小。因此,通貨膨脹定義中的「貨幣貶值」系指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的意義解釋,也是不適宜的。其三,貨幣貶值是指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若屬此解,則適宜。但是,從概念的定義法則來講,「貨幣貶值」這樣一個在經濟學上具有多種意義解釋的語詞用於其他概念(如通貨膨脹)的定義之中,則失去了科學合理性,犯了定義用語歧義的邏輯錯誤。
第二,定義所反映的概念本體意義不正確。即使將上述關於通貨膨脹概念定義中的貨幣貶值一語刪去,即定義變為「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據此定義去推論,則有通貨膨脹是屬於物價上漲的一種類型,其概念本體所反映的意義是商品價格,而非流通中的貨幣。然而,通貨膨脹作為一種貨幣經濟現象,其概念本體所反映的意義是流通中的貨幣增大(這里並非數量增多),至於流通貨幣增大有否引起物價上漲,那是流通貨幣增大的後果,而不是流通貨幣增大本身。可見,誤將「物價上漲」作為通貨膨脹的概念,導致了定義難以反映通貨膨脹概念的本體意義。
第三,忽視了貨幣供給過多在導致物價上漲表現上的時滯性和模糊性。首先,引起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果物價沒有引起上漲,無論貨幣供給量超過實際需要量的程度如何嚴重,也不是通貨膨脹,那麼,就有以下推論,貨幣供給嚴重過多但在價格管制下物價沒有引起上漲,也就不是通貨膨脹。這與國內外公認的隱蔽性通貨膨脹豈不矛盾?所謂隱蔽性通貨膨脹,並不是說不存在通貨膨脹,而是承認存在通貨膨脹,將其作為通貨膨脹的一種存在形式,它只不過是貨幣供給過多在即期沒有引起物價上漲而已。其次,如果將通貨膨脹定義為「貨幣供給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那麼,度量通貨膨脹嚴重程度,就應該度量因貨幣供給過多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的程度。但是,在多種因素對物價上漲共同發生作用的條件下,每一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份額是較難劃分的。再次,貨幣供給過多對物價上漲的作用具有顯著的「時滯性」。如前所述,貨幣供給過多對物價上漲的作用部分在當期表現出來,部分在以後時期表現出來。根據有關資料表明,貨幣供給過多對物價上漲的「時滯」作用一般為1-2年。[1]然而,人們所考察的是否出現通貨膨脹現象卻都是以年為單位的。這樣,如果將通貨膨脹定義為貨幣供給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就會陷入兩難選擇之困境。從而,在具體實踐運作中,使人們感到無所適從。
那麼,應該如何對通貨膨脹概念加以定義呢?筆者認為,通貨膨脹概念應該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包括紙幣和電子貨幣)流通條件下,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徵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的貨幣經濟現象。這一定義,包含以下5層意思:
其一,通貨膨脹以流通中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為反映載體。這就是說,通貨膨脹要通過流通中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程度來反映,只有流通中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才有可能(但不必定)產生通貨膨脹;如果流通中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沒有下降,則必定沒有產生通貨膨脹。
其二,通貨膨脹是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徵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時所出現的一種貨幣經濟現象。這就是說,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經濟現象,並且是一種在信用貨幣流通中所特有的貨幣經濟現象,在金幣流通(即不存在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同時,這一種貨幣經濟現象,是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徵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時才產生的。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市場上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是由商品價格總額(這里的商品價格=商品價值/貨幣價值)和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決定的,而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又是商品形態的變換速度的表現形式。信用貨幣是國家利用權力強制流通的貨幣名稱或符號,其本身沒有價值。單位信用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在其進入流通前就由國家強制規定。在信用貨幣進入流通領域後,單位信用貨幣實際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則隨流通中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和同名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而發生變化。只有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徵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才有可能發生通貨膨脹;若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沒有超過它象徵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則沒有發生通貨膨脹。
其三,通貨膨脹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過多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的一種貨幣經濟現象。在現實貨幣經濟生活中,一方面,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和同名貨幣流通速度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與它象徵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之間的量比關系也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流通中貨幣量既可能過多也可能偏少。另一方面,單位貨幣名義上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是由國家強制確定的,而單位貨幣實際上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既受國家強制調整比例(幣制改革)影響,更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與它所代表的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之間的量比關系影響。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沒有過多的情形下,因國家調整比例(幣制改革)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過多而使單位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才是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