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利用這利率平價說和購買力平價說分析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
利率平價理論來分析:
利率平價理論認為資金會從利率較低的國家流向利率較高的國家,資金的流入會使利率較高的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元匯率近期的上升符合這一理論。美聯儲沒有錯過2010年6月以來的任何一次加息機會,7次會議連續加息175個基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央行(ECB)預計將在今年全年維持利率於目前的2%不變,日本央行則一如既往堅守零利率政策。以上利率前景預期的背景是,美國經濟雖然自2008年以來已經出現放緩跡象,但3%以上的GDP增長率依然稱得上亮麗。無論歐元區還是日本,經濟增長預期都遭到調降,經濟基本面都在今年出現了較明顯的放緩跡象。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的差別和利差的擴大更加明顯,吸引投資者賣出歐元、日元而買進美元,支撐美元2008年以來持續走貶的形勢似乎出現了轉機。
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從20010年6月到12月,美聯儲已有5次升息共計125個基點,美元為何一直走貶?這與利率平價理論是否有矛盾之處?答案是否定的,即那段時間美元加息和貶值的共存並不矛盾。利率是本幣資金的價格,匯率則是以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因此,實際上,影響匯率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實際利率是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後存款或投資的實際價值的增長率,也就是等於名義利率減通貨膨脹率。加息只是名義利率的提升,而只有實際利率的提升才能對美元形成支持。正因為如此,如果升息的速度慢於通貨膨脹的增長速度,這樣的升息理論上講就不能提振美元匯率。
購買力平價(PPP)理論來分析:
與利率平價理論不同,購買力平價(PPP)理論更適用於對長期匯率的預測。它強調通脹對匯率的影響,認為貨幣的對內貶值(通貨膨脹)必然導致對外貶值(匯率下跌)。因此,在任何一本《國際金融學》教科書上,我們都會看到「通脹上升在長期會導致本幣貶值」的說法。但是為什麼近一段時間來美國通脹壓力的上揚卻伴隨美元的升值?
實際上,美元匯率變動並非與購買力平價理論相左,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長期」二字。短期內,升息的速度一般快於通脹上揚的速度,尤其對於主張未雨綢繆的美聯儲而言,更是如此。以本輪美元升值為例,每當美國通貨膨脹數據上升時,美元匯率就會受到提振,在3月利率會議上,美聯儲就對通脹表現出強烈擔憂;美聯儲官員為升息預期推波助瀾的言論也提振美元——自3月升息以來,多位聯儲官員發表講話,對通脹表達出強硬的態度,多次在美元欲掉頭向下時再次提供上行的動力,而且這種預期的持續可能繼續支撐美元短線走強。但是,如果要作出一個長期判斷,那麼購買力平價依然有效,也就是說,隨著通脹壓力的增大,美元長期看貶。
購買力平價說是80多年前提出的,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它的基礎是所有商品都必須是國際貿易商品,這就使其過於側重國際貿易關系而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決定的影響,而國際資本流動尤其是美元資產的流動現在越來越對美元匯率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要預測美元的中長期走勢,我們還必須參考其他的學說。
㈡ 購買力平價能夠確定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嗎
理論上購買力平價系數比體現不同貨幣之間的匯率大小,但是當前匯率實際上並不完全市場化,背後多是行政力量在角力,所以目前購買力平價不能確定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
㈢ 購買力平價下的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匯率
我認為應該是寫錯了。
12應該是1:2
18應該是1:8
16.8應該是1:6.8
即實際上在美國1美元能買到的東西在中國不是用6.8元去買,而是2元就能買,商品價格遠遠低於美國。
只有這么解釋才能解釋通。
㈣ 以購買力平價計算1美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以購買實力評價計算,1億美元等於多少人民幣,那有匯率啊,不用那個。
㈤ 按照購買力平價,人民幣對美元的合理匯率是多少
既然是購買力平價,那就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哪有最新資料呢?
比較合理的位置應該是1比4左右吧
㈥ 如何看待購買力平價與市場匯率的差異
匯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東西,在金本位時代,貨幣之間的匯率由貨幣的含金量決定。
除了貨幣含金量決定匯率之外,還有官方匯率,也就是一個國家制定的匯率,前蘇聯就硬性規定盧布和美元的匯率是1:1。
除了以上兩種匯率,還市場匯率,市場匯率是根據兩國物價,以及對外貿易情況等等一系列的因素來計算。
如果向前蘇聯一樣硬性規定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是1:1,那麼中國經濟將會崩潰,絕大部分人會破產,社會失業率會很高,情況可能比現在的委內瑞拉還慘。
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的,美國GDP比中國GDP大,美國的資產比中國的值錢。兩個國家的貨幣發行上,中國的是180萬億人民幣,美國的貨幣發行總量換成人民幣的話只有100萬億左右(14萬億美元)。
在GDP比美國小,貨幣發行量比美國多的情況下,硬性規定匯率是1:1,那麼人民幣的價值遠遠高於真實的價值。
從理論上講,這時候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購買力上升,但問題是你這種上升屬於單方的提價行為,別人是不會接受的。所以別想著用人民幣在世界上購買東西,人家才不會接受人民幣結算,所以進口會受到影響。
在出口上受到的影響更大。
按照人民幣於美元的匯率7:1,原來價值100人民幣的中國產品,到美國市場換成美元標價大概是14美元不到。
如今規定人民幣與美元匯率是1:1,那麼這件100人民幣與產品,在美國就直接成了100美元。
這個價格還不算運費什麼的,人家美國人會接受嗎?原來14美元的東西突然漲到了100美元。傻子都不會要呢。
由此在出口上基本是不可能的,做出口貿易的企業除了破產還是破產。再加上中國出口產品大多數是勞動力密集的加工企業,這些企業一破產不知道多少人失業。
更嚴重的是這么多人失業,中國原有市場失去了這么龐大的消費群體支撐,所有行業都會跟著萎縮,跟著裁員。那麼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有更多的人跟著失業,更多的人跟著破產
這時候就是市場上有很多商品,但問題是失業的人買得起嗎?
買不起怎麼辦,讓廠家降價?
原來的生產成本已經無法改變,廠家再怎麼降價空間也是有限的,如果他降到成本價,大量的消費者依然買不起。繼續降價他破產,不降價東西賣不出他同樣破產。
假如按照當前的中、美經濟現狀與貨幣發行量硬性讓匯率變成1:1,整個經濟都會全面崩潰一輪,然後物價快速上漲,貨幣嚴重貶值。
當然如果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是由市場匯率上升到1:1的話,情況是不一樣。
在這里首先要說明的是,在市場匯率中,匯率的升降並不是單方面的,中國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加大出口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來達到讓匯率上漲的目的。美國通過也可以操控利率,以及改變貿易來左右其他貨幣與美元的匯率。
但是不管怎麼說,只要中國在科技領悟沒能超越美國,或者和美國持平,沒有製造出高附加值的產品,沒有完成出口都是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而且這類產品出口總額沒超過美國之前,與美元的匯率是1:1,都不是好事,都是在自我崩潰。
㈦ 什麼是購買力平價能夠用購買力平價確定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嗎 為什麼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的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