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略敘述近代以來主要大國崛起的重要表現
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范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並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沖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國早在是英國殖民地時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9所學院,教育環境甚至都強過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時期的初等教育相當發達。北部幾個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為代表,特別重視普及教育,當局曾於1647年發布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於是市鎮學校在北部興起。這種由地方當局辦理、干預教育的做法,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一舉奠定國民素質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聽著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聲音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美國還有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憲法》所標榜的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為了普及教育,他們先是採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制。1818年蘭卡斯特本人還應邀到美國宣講導生制。英國式的教育不能滿足這個新國家對教育的要求。1843年,賀拉斯• 曼(Horace Mann,當時任麻省教育廳長)考察德國,才引進了當時普魯士的教學制度,同時大力宣傳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國各地的小學遂開始採用西歐最先進的教學制度。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邁得更快,這期間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 它一面學習當時歐洲重視學術的樣板——柏林大學,於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學術研究;一面根據國會於1861年、1890年所通過的二個《摩雷爾法》,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大辦農(業)工(藝)學院,很快培養出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當今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由此而來。工農學院初辦時,由於眾多貧苦學生求學其中,曾被譏為"牧牛娃學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領先於歐洲。事實證明,窮人的對財富的渴望遠遠高過富人子弟!這就為美國造就了一批敢於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當他們對財富的渴望的慾火被點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嘯,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南北戰爭以後,公立中學本來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兩方面要求的4年制綜合中學,由於此時學生逐年猛增,准備升學者日少而准備就業的日眾,所以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公立中學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此後各種職業中學不斷大量涌現。歐洲人由於世俗觀念而不喜歡職業中學,以"生來平等"為信念的美國人則沒有這種歷史包袱。職業中學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於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此計劃,美國動員了800多位科學家、企業家、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們總結戰後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汲取美國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紀新的美國人。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B. 斯地蘭卡的一元等於多少美元
按今日匯率
100斯里蘭卡盧比=0.6849美元
C. 斯里蘭卡是怎樣一個國家如果是去旅遊的話有什麼建議
你好,
斯里蘭卡比印度美,比馬爾地夫有文化,除了雪,上帝給了她一切。
吃:
以咖喱為主。咖喱種類豐富,蔬菜種類尚可,米飯缺乏黏性,不如國內。
科倫坡和高爾有中餐館。其他地方有Srilankan Chinese Food,就是炒麵和炒飯。西餐很常見。
如果15天以下的短途旅行,不需要攜帶國內方便食品。榨菜肉鬆什麼的請自行決定。
紅茶和咖啡都是常見飲品,紅茶質量極高,全國的品質都很穩定。到處都有電熱水壺。當地喝生水,建議購買瓶裝水或燒開水。實際上我唯一真愛的飲料就是到處買得到的大王椰子。50盧比以內。
水果極便宜。當地的烤肉類也很好吃。海鮮很便宜,極其新鮮,但當地人天賦異稟,擁有把極好吃的食材做得不那麼好吃的能力,咖喱煮過了鐵板烤糊了都是常見事。
穆斯林和素食要求都很容易滿足。
腰果特別好吃。草莓特別好吃。椰子特別好吃。
肉桂質量特別好,歡迎觀看蘭卡人民令人瞠目結舌的對優質肉桂的濫用。
首都有肯德基必勝客和麥當勞。
穿:
如果題主不去Nuwara Eliya, Ella等山區:
短袖,短褲,帶一條長褲。
去山區:帶一件長袖外套。
如果題主是女性:加一條沙灘裙和一條披肩。到處都是空調並且開得略足。
如果題主會游泳:任何泳衣。所有三星以上酒店都有游泳池。
必須攜帶:牙刷,拖鞋(酒店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易暈車請攜帶暈車葯。
襪子(非絲襪)因為需要光腳參觀所有佛寺,下午參觀古城赤腳可能燙傷。
進入佛寺的著裝需有袖子(短袖也可)並遮住膝蓋。
箱子不要裝太滿,否則你就沒有地方帶紅茶回來了。
錢:
1 rmb =20盧比。此匯率基本穩定。
不能用人民幣直接換盧比,請在國內換美元。機場出口的匯率非常公道。
有一個銀行可以使用銀聯卡,但建議攜帶現金,ATM 機離景點不算近。
VISA 信用卡可以在幾大城市(科倫坡,康提,高爾)及所有星級酒店使用。MasterCard 應用范圍稍小,和 AmericanExpress 差不多。後者的優惠活動比較多。
Keells Supermarket 和 Food City 都可以刷信用卡。是有保證的超市,也很常見。
物價:水果便宜。當地食品便宜。餅干,薯片等略高,工業製成品高。
老生常談:不要在景點買紀念品。砍價的話可以。
寶石不太了解,只知道標價肯定是扯淡。30%-70%吧。最好在科倫坡購買有證書的。
景點:作為旅遊業從業人員,我不想在知乎粘貼行程介紹,請有興趣的同學翻閱 Lonely Planet.
北部交通不便。旅遊者基本都是去西南部,部分也去東部亭可馬裏海岸。
治安沒什麼問題。不要半夜出門,女生不要在沒有路燈的地方單獨行走。基本上,中國旅行團隊天黑後不會出酒店。
科倫坡:首都,像每個發展中國家的首都一樣充滿了古老與現代,亞洲與歐洲不同文明碰撞交融的迷人氣息——好吧這是旅遊宣傳。實際上,非常漂亮,但也像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充滿了微妙的違和感。比較現代,值得認真逛。
獅子岩:舊首都1,凌空巨石,俯瞰山下一片蒼翠。景色極好。壁畫鏡牆很有文物價值,另外從遺址可以看出當年規劃非常好。爬上去很累,但極其有成就感,建議早晨或黃昏去。
大象孤兒院:經常被指名。孤兒院規模很大,洗澡的群象好看,歷史也不短,象群和整個城市相處得很和諧。象糞紙值得一買。但個人認為,旅遊景點的意義強過動物保護的理念。
阿努拉德普勒(西古城)舊首都2,暫時沒有去過,古跡集中,文化感極強。非常想去。
波隆納魯沃(東古城)舊首都3,遺址保存非常好,建築很漂亮,值得用半天時間仔細觀賞。記得穿襪子,不然景點好看也沒有勇氣踩進去的。遺憾的是中國遊客好像不是很喜歡古城。
丹布拉石窟寺:石窟和壁畫很美,建議沉下心來仔細觀賞。佛教對於蘭卡人民的國民性格絕對有極大影響。
康提:舊首都4,擁有一種自在篤定淡然的氣質。佛牙寺所在地。佛牙寺內部結構極其精美復雜,大殿天花板上布滿了彩繪和金飾。從山間瞭望,佛牙寺坐落於康提湖畔,如一朵漂浮在湖面的白蓮花。知名建築大多是沿湖修建。背靠蒼翠群山,面向波光搖曳的湖面,整個城市彷彿飄浮在天空中。
努瓦勒埃里耶:我個人最喜歡的城市。小英倫。在茶園區,擁有很多英式風格的建築,集市適合一轉,郵局很漂亮,當地的酒店,總督府等具有非常明顯的英式風格。全年溫度16-24之間,不像平原區那麼熱。城市靜謐安逸,發誓有了錢一定要在那裡買房養老!!!
亞拉等國家公園:有好幾個可以去參觀的國家公園。植物和林帶種類多,食草動物多,很適合第一次 Safari 的遊客。有機會看到金錢豹。不過請不要拿斯里蘭卡和肯亞比 Safari ……你難為斯里蘭卡了。
南部海岸:整個南部海邊都適合游覽和居住,美蕊沙適合出海觀鯨(11月以後),Hikkawa, Bentota都比較適合沖浪及浮潛。沙灘質量也很不錯。
高爾/加勒:荷蘭城堡。適合在裡面靜靜走一個下午。老建築很多,非常非常值得一去。
交通:
車速維持在40公里每小時,景點之間開車3-4個小時左右。
高山茶園火車和海邊火車都很有名。兩趟火車都慢。
路況並不顛簸,但路都比較窄。
租車需要國際駕照。全國靠左行。
tutu很常見,主要交通工具,價格不貴。科倫坡的會打表。
住宿:
團一般是星級酒店,當地人的住宿基本是平房。旅遊者從普通旅館到精品酒店不等。
喻忘憂:
除一個希爾頓外沒有國際五星。這家希爾頓還在裝修。
旅遊業發達,所以酒店發展很好。
有蚊子,但個人感覺還不如中國南方嚴重。風油精花露水就好。
旅遊上值得注意的幾點:
母語是新伽羅語,但是英語普及率非常高。英語過了一級就能去了。
特產是茶葉和寶石。
機票可以選擇需要轉機的虎航(便宜好買,但是在新加坡停很久),或者斯航(要提早預訂才能得到便宜票,經停泰國一小時)。
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是TUTU車,據說(據說)斯國最惡的人群,TUTU車司機佔了一半……因此搭車一定要砍價,或者邊打表邊盯著手機地圖看也行。一般你每到一個站點都會有TUTU車司機帶著你去找住處,這個還比較靠譜,因為司機會得到住宿費的一些提成。基本上你只要去斯國旅遊,不管是住還是玩,TUTU車司機都會幫你包辦,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幫你買到更便宜的門票。我剛開始還擔心著找住處,一直上網查,後來索性沒管了。
下飛機辦一張Dialog電話卡,如果沒記錯,應該是是有一個月2G的流量,國際長途兩個小時,1200斯幣。(1人民幣≈20斯幣)
去佛教景點,不要赤膊,但是要脫鞋。中午去可能會燙傷腳。
吃的方面,基本上都是咖喱,吃不習慣的可以試試飛餅或者FISH ROLL。
因為氣候比較溫熱,穿的上面,帶上換洗的短袖和內衣褲、遮陽帽就可以。鞋子我就買了雙迪卡儂的59元沙灘拖,一路下來沒什麼問題。沖鋒衣和登山鞋這些完全可免。
因為都可以帶輕便衣物,30L-50L的包裹夠用了。
景點的話,個人比較喜歡Kandy,因為是斯國的文化中心,康提湖旁有佛牙寺,一到傍晚就能聽見廣播里的誦經聲和佛音,早上四五點就有鳥群的鳴叫。個人推薦的還有美蕊沙的沙灘晚餐,西海岸的沿線火車,獅子岩。更詳細的可以去馬蜂窩找。
雖然相對印度安全,但是被性騷擾概率還是有。女性朋友單獨行動還是要小心,當時有和我同行但是後來獨自走路線的女性朋友,就被搭訕地苦不堪言。我是男,但也遇到過一直握著我的手不放的佛教徒,還遇到過變吸吮大拇指邊問我要不要的變態大哥……
搖頭和點頭的意思是反的。經常會看到邊聳肩邊微笑邊搖頭,不知道是OK還是不OK……
鳥特別多,遍地是烏鴉,小心鳥屎。
帶本LP。
有點長,不過還是很全的!希望幫到您
D. 中國應該如何學習當今和歷史上的大國,實現自己的發展
對內,尊重科學與法制,重視民族自豪感,不遺餘力地發展新式教育
對外,韜光養晦,然後厚積薄發,正視叢林法則,在不斷的失敗中汲取寶貴經驗
最重要的是,開創符合本身特點(通常別人照搬都好不到哪去的)的發展模式
美、日、德、蘇,新興國家概莫能外。中國是歷史大國,除此以外還需要保護和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對本國歷史的積淀進行一次系統的徹底的過濾,找准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定位。在這方面,早已滅亡的古國拜占庭就是一個很有警示意義的反例:出身自古代羅馬帝國的該國畢生都以古典文明的繼承者和捍衛者自居,本身的深厚文化積淀也的確足以為傲,但在千年的時間里,它的國民和統治者都近似偏執地一味維護著自身的悠久傳統,以至忽視了歷史的潮起潮落,忽視了其它列強的進步興起,甚至忽視本身走下坡路的現實,在國際關系中不能正確擺正自己,國力稍有恢復就居高臨下地叫囂著恢復羅馬帝國的版圖,拒絕一切外來成果和制度的影響。其結果,不僅使得自己國力日薄西山,屢屢處於四面楚歌的外交孤立,而且更為諷刺的是,由於不可逆轉的歷史車輪的影響,這個以總想著以羅馬帝國正統自居的大國,到頭來除了國號外,沒有任何地方跟古代羅馬帝國相一致。一葉障目,天國自居,拜占庭政治和文化上的悲劇,實在也值得有過相似遭遇的中國有所借鑒。
多說幾句,個人看法。
E. 《大國崛起》 中大國崛起的規律是什麼
大國崛起說
強大的資本市場信用流通體系有效率,是大國崛起的根本,基石.
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長期穩定的前提,是樓市股市穩定的基石.
而,有效激勵評價監督溝通體系的建立,是,兩塊基石的動力.
「強大」力量堅強雄厚
「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
「市場」泛指一切進行交易的地方.
「信用」責任,法則,制度,的,行為管理模式
「流通」相互聯系,相互交錯,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循環的總過程.
「體系」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
「有效率」目標完成度的最快時間計算.
30年前的改革方針,有效激勵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解決了佔中國90%農業人口生存保障問題.鐵路通行物質的流動性問題,中國強大的人力資本市場信用流通體系有效率,使中國的改革發展成為可能,經濟崛起有了根本性的基礎.
F. 分析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崛起的原因
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范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並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沖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國早在是英國殖民地時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9所學院,教育環境甚至都強過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時期的初等教育相當發達。北部幾個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為代表,特別重視普及教育,當局曾於1647年發布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於是市鎮學校在北部興起。這種由地方當局辦理、干預教育的做法,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一舉奠定國民素質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聽著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聲音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美國還有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憲法》所標榜的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為了普及教育,他們先是採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制。1818年蘭卡斯特本人還應邀到美國宣講導生制。英國式的教育不能滿足這個新國家對教育的要求。1843年,賀拉斯· 曼(Horace Mann,當時任麻省教育廳長)考察德國,才引進了當時普魯士的教學制度,同時大力宣傳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國各地的小學遂開始採用西歐最先進的教學制度。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邁得更快,這期間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 它一面學習當時歐洲重視學術的樣板——柏林大學,於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學術研究;一面根據國會於1861年、1890年所通過的二個《摩雷爾法》,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大辦農(業)工(藝)學院,很快培養出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當今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由此而來。工農學院初辦時,由於眾多貧苦學生求學其中,曾被譏為"牧牛娃學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領先於歐洲。事實證明,窮人的對財富的渴望遠遠高過富人子弟!這就為美國造就了一批敢於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當他們對財富的渴望的慾火被點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嘯,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南北戰爭以後,公立中學本來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兩方面要求的4年制綜合中學,由於此時學生逐年猛增,准備升學者日少而准備就業的日眾,所以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公立中學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此後各種職業中學不斷大量涌現。歐洲人由於世俗觀念而不喜歡職業中學,以"生來平等"為信念的美國人則沒有這種歷史包袱。職業中學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於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此計劃,美國動員了800多位科學家、企業家、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們總結戰後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汲取美國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紀新的美國人。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G. 《大國崛起》所講內容
大國崛起全片共12集,免費在線觀看和下載全部解說詞:
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01/index.shtml
第 一 集 海洋時代(開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第 二 集 小國大業(荷蘭)
第 三 集 走向現代(英國·上)
第 四 集 工業先聲(英國·下)
第 五 集 激情歲月(法國)
第 六 集 帝國春秋(德國)
第 七 集 百年維新(日本)
第 八 集 尋道圖強(沙俄)
第 九 集 風雲新途(蘇聯)
第 十 集 新國新夢(美國·上)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國·下)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結篇)
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范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並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沖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國早在是英國殖民地時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9所學院,教育環境甚至都強過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時期的初等教育相當發達。北部幾個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為代表,特別重視普及教育,當局曾於1647年發布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於是市鎮學校在北部興起。這種由地方當局辦理、干預教育的做法,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一舉奠定國民素質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聽著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聲音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美國還有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憲法》所標榜的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為了普及教育,他們先是採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制。1818年蘭卡斯特本人還應邀到美國宣講導生制。英國式的教育不能滿足這個新國家對教育的要求。1843年,賀拉斯• 曼(Horace Mann,當時任麻省教育廳長)考察德國,才引進了當時普魯士的教學制度,同時大力宣傳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國各地的小學遂開始採用西歐最先進的教學制度。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邁得更快,這期間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 它一面學習當時歐洲重視學術的樣板——柏林大學,於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學術研究;一面根據國會於1861年、1890年所通過的二個《摩雷爾法》,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大辦農(業)工(藝)學院,很快培養出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當今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由此而來。工農學院初辦時,由於眾多貧苦學生求學其中,曾被譏為"牧牛娃學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領先於歐洲。事實證明,窮人的對財富的渴望遠遠高過富人子弟!這就為美國造就了一批敢於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當他們對財富的渴望的慾火被點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嘯,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南北戰爭以後,公立中學本來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兩方面要求的4年制綜合中學,由於此時學生逐年猛增,准備升學者日少而准備就業的日眾,所以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公立中學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此後各種職業中學不斷大量涌現。歐洲人由於世俗觀念而不喜歡職業中學,以"生來平等"為信念的美國人則沒有這種歷史包袱。職業中學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於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此計劃,美國動員了800多位科學家、企業家、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們總結戰後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汲取美國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紀新的美國人。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H. 高二申請去英國留學好嗎,高一高二高三哪個更合適的
資金可能是最大的問題!高中學生去英國留學有兩個途徑,一是高二結束去英國讀兩年A-LEVEL課程(相當於英國的高中課程),然後再申請大學(一般是三年,蘇格蘭地區的高校是四年),這種模式本科畢業總共就是5年。另外一種方式是高三畢業後去英國讀大學預科,然後讀本科,總共也要4年。
在英國每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大概需要十五六萬(省著花),倫敦地區更多,如果讀5年就是要80萬左右,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獎學金很難申請,一般都是象徵性的小獎,一千鎊到幾千磅不等。打工一般是有學生簽證就可以,但對最低年齡好像有要求,你可以問一下英國使館教育處。
關於你如何報考英國大學,如果你是學習英國的A-LEVEL課程,可以根據學習成績來申請院校,比如能拿到三個A就可以申請非常好的大學,有兩門是A一門是B也可以申請到不錯的大學。如果你是讀預科,最好去之前就定好想去哪所學校,根據你想去的大學來選擇相應的預科課程,預科結束通過考試就可以申請大學了。
語言成績一般是要雅思5.0分以上,有的學校有校內測試,可以不用考雅思,但要求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
關於資產證明,新的簽證政策可以不看你的資產證明,只要在你個人名頭的賬戶里有第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就可以了。
如果你的經濟情況不是很好,可以考慮去馬來西亞留學,費用會相對便宜很多,發的也是英國高校的文憑,留學服務中心給予認證。
I. 從綜合的角度回答大國的興衰史
中國的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應該是周朝.他們的祖先是從很小的地盤發展壯大.其實他們的壯大並沒有使用武力,所謂望風而服.歷史的發展表明真正能讓自己統治長治久安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親民.
您所說的大國的興衰實際上只和一個有關系,那些其他的什麼經濟拉 文化拉,地理 農業沒有很大的關系.
那一個就是君主,或者說國王統治者.
領導人聰明睿智了,自然就會拉攏一大批人才.
那些人才自然會為他分憂解難,出謀劃策.
致使國家長治久安.萬萬代!
就像曹操與劉備一樣.曹操拉攏了一大批人才,劉備卻只拉了個諸葛亮,這是有目共睹的.
到了曹操下一代曹丕也很聰明.劉蟬就不行拉有名的陽痿.
所以說大國的興衰只和統治者的聰明與否有關.
當然還要仁愛.
J. 急,紐西蘭留學和英國留學
最終想回國就去英國,想留在海外還是紐西蘭比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