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外匯儲備減少的原因有哪些
貿易全球化 貿易貨幣本幣化,外匯貯備作用降低。外匯儲備就是用來進口結算的。
利用外匯儲備進行投資購買技術 產品 設備。提高外匯利用率有利於經濟發展。
貿易貨幣本幣化貿易成本會降低很多。
② 中國目前連續減少外匯儲備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
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九年貴金屬從業分析操作經驗,對這個市場非常了解,有問題可以隨時請教我,最後送你十六字真言:現金為皇,順勢為王,點位為相,止損至聖.如果你要操作交易外匯的話,那麼你可以下載一個模擬,操作外匯產品投資理財。
③ 外匯儲備增長或減少的原因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據最新(2009年4月底)數據統計,目前大陸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二,俄羅斯居三,中國台灣居四。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的發展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管理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中國的外匯儲備
中國的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的報道,據估計,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之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460.30億。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已超過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585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有學者認為,不應再用中國外匯儲備來買美國國債,因美國未來的形勢不明,應盡快實現分散投資。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可能在協助解決金融危機上扮演更多新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外匯儲備不能再以每年3000億元的速度增長。
④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原因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原因
1.經常項目,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
自1994年至今,我國國際收支中,雖然每年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各自變動幅度較大甚至出現逆差,但總體一直保持「雙順差」的態勢,尤其兩者合計更是呈高額順差,2005年高達2237.6億美元。2006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2499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00億美元。
促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有兩點:第一,擁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的我國商品具有較強的
,1994年匯率並軌導致的人民幣貶值更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長,使我國國際貿易保持順差。第二,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市場潛能,以及我國對外資在收稅、產業政策、市場准入等方面的各種超國民待遇使外國對華直接投資不斷增長,而我國的企業沒有「走出去」,造成了資金流入大於流出,金融與資本賬戶順差擴大。
2.強制結售匯制度
1994年匯率並軌後,在對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企業和個人手中的外匯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則必須把高於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頭寸額度之外的外匯在市場上賣出。而央行一般作為市場上的接盤者,買入外匯以積累國家的外匯儲備,從而導致其規模迅猛增長。2005年和2006年,隨著我國強制結售匯制度向著意願結售匯制的改革,結售匯制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影響逐漸減輕,但其仍是造成外匯儲備增長的直接制度性原因。
3.匯率的彈性不足
雖然我國對外宣稱的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實際上,在外匯市場上,美元兌換人民幣多呈窄幅波動。匯改前實行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兌換比價掛鉤,允許匯率浮動的幅度極為有限。2005年7月匯率改革後採取了放棄了釘住美元而改為釘住一籃子貨幣的策略,並立即升值2.1%。今年以來,又升值3.2%,但匯率彈性還是有限。政府一直將維持匯率穩定作為宏觀經濟目標之一,因此,為了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中國人民銀行成為了外匯市場上最終的市場出清者。在美元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央行被迫在市場上吸引對外貿易和外國投資增長所帶來的美元以保持外匯市場上的供求平衡,這導致外匯儲備的被動增加。同時,穩定的匯率消除了匯率風險,促進了我國的出口貿易,增加了國際貿易順差;並由於可穩定預期投資收益而促使外資大量湧入,增加了資本項目順差。
4.人民幣的升值預期
自2002年2月起,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開始貶值,這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貿易與財政的雙赤字。人民盯住美元,對其他貨幣貶值,造成幣值低估,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最終促成2005年7月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此外,近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尤其是自美國日本等國提出人民幣升值的要求以來,市場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逐漸增強。升值預期刺激了國際資本向我國流動。
⑤ 外匯儲備減少說明什麼
據介紹,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那麼,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原因是什麼?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有哪些?
近日,央行公布11月我國外匯儲備數據,規模為3.05萬億美元,較10月底下降691億美元,降幅為2.2%。最近幾個月,中國外匯儲備一直都在降降降,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後,人民幣出現持續貶值,不少人都去把人民幣兌換為美元謀求升值。而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
根據數據統計,中國的外儲從2000年開始「野蠻生長」,從1600多億美元攀升至2014年的近4萬億美元。其中,2014年6月最高,達39932.13億美元。
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
外匯儲備下降有三個原因
第一:和全球總體局勢有很大關系。由於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美元走強非美貨幣集體大幅回落,人民幣也在影響范圍內。特殊性在於人民幣處於國際化的過渡階段,為了防止大幅下跌引起的恐慌性拋盤,所以央行必須要動用外儲去穩定人民幣匯率。
第二:和出口的貿易順差有關。由於受到全球消費疲軟的影響,出口創匯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外匯儲備增加量在縮減。
第三:國家支持人民幣「走出去」政策,如「一帶一路」,使得我們對外投資的結算用人民幣而比較少用美金,美元儲備自然就會下降。
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外儲下降是消化,是好事
2014年外儲將近4萬億美元時,大家討論的是外匯儲備「太多了」;現在將要臨界3萬億美元,是對過去擔憂的改變,這是一件好事。只不過因為人民幣貶值,所以恐慌性比較大,大家覺得負效應比較凸出。
如果從教科書的角度去看,一般一個國家能夠應付3-6個月進口的需要、償還外債的需要,那麼外儲就夠了。但現在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規模,都跟傳統教科書時代完全不一樣了。流動過剩的局面是歷史新變局。
但很難說破3萬億美元就是驚險的,很難界定。如果按目前的市場環境,破3萬億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直線下降的情況會被打破,在一定時間內會有所改變。2017年將繼續有增也有降,也會有新的情況出現。
⑥ 中國外匯儲備下降是怎麼回事
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志浩表示,中國外匯儲備的減少可能由外資撤離和人民幣貶值預期等多個因素匯合導致。
自2003年12月開始,我國外匯儲備余額一直加速增長,並於2006年10月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仍居世界第一。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副經理趙慶明表示,外匯儲備下降有幾個原因,一是,近段時間人民幣貶值預期強烈,導致部分資本趁機流出。二是,金融危機下,各國經濟遭受打擊,部分外資企業的外國母公司資金出現短缺,有些外資公司藉助貿易、分紅等形式將資金迴流母公司。
影響
增持美國國債勢頭將趨緩
建行趙慶明稱,「手上錢少了自然少買甚至不買」
外匯儲備的下降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對美國國債的購買力,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副經理趙慶明表示:「很簡單的道理,以前我們外匯儲備一直在增長,手上的錢多,就得找投資渠道,而美國國債是最好的投資品種。現在外匯儲備開始減少,手上錢少了,自然就少買點美國國債甚至不買了。」在此之前,我國曾在10月單月增持美國國債659億美元。
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外債處蔡秋生表示,純粹從外匯管理的角度來說,這種適當的下降是外匯管理局所希望的。
⑦ 國際收支逆差引起外匯儲備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呢
不同的經濟學派,對國際收支逆差產生的原因有著不同的解釋。1、貨幣主義分析貨幣主義者認為,逆差純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在貨幣需求增量小於國內信用水平增量的情況下出現的。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過度貨幣需求應由外匯順差彌補,而過度國內信用創造反映為赤字。如果貨幣需求不變,則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完全反映為外匯儲備的變化。前者過量對產出和就業的長期影響完全為外匯儲備的流失所抵償。在固定匯率制和存在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供給獨立於國內信貸政策。正是外匯儲備的變化而非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彌補了國內貨幣需求和國內貨幣供給之間的差額,這就是貨幣主義關於補償的原理,即當貨幣需求不變,減少外匯儲備,必然提高國內信貸水平。貨幣主義者還認為,超過貨幣需求的超額貨幣供給有四條出路:購買國內、國外實物資產,購買國內、國外金融資產。其中只有購買國內實物資產的部分後果,即提高產出,可能改善國際收支狀況.而其餘各種途徑都將導致國際收支的惡化。總之,從整體上看,超額貨幣供給是引起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2、結構主義分析結構主義者認為,發展中國家產生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出口產品的不利因素。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商品的初級產品,收入需求彈性很低,價格彈性也很低。實際上,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一直在不斷惡化。二是不利的銷售市場。市場經濟的緩慢增長幅度制約了初級產品的出口增長。三是低效率造成的過高出口成本,影響了出口利潤。3、國內吸收論國內吸收論(Domestic Absorption)認為凱恩斯的收入支出公式解釋了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在封閉經濟中,超額需求將產生通貨膨脹;而在開放經濟中,則將導致國際收支逆差。上述理論對逆差原因的解釋相互之間有著一定聯系:貨幣主義和吸收理論並不沖突;結構因素可以解釋產出低吸收高的吸收理論;貨幣主義只是強調國內信貸水平,並把它作為外生變數,而並未解釋產生超額國內信貸發行的原因,而結構主義和吸收理論對此進行了補充;超發行是一個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概念,滿足名義需求增長而又不引起國際收支問題的經濟能力將根據結構因素發生變化。從實際情況看,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逆差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內外因;外因包括世界石油價格上漲,貿易條件惡化以及實際利率的上升。內因包括部分由國內信貸超發行支持的財政赤字,一方面直接增加了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在不同時採取貶值措施的情況下,會導致通貨膨脹,進而引起貨幣升值。
⑧ 為什麼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數據在下降
首先是外匯儲備中美元以外其它外匯對美元的貶值造成的。 第二是外匯儲備的資產的貶值。 第三是中國用匯增加的原因。 第四是穩定匯率的原因。 第五是資本的外逃,由於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個別投資者為資金保值,將錢轉出中國。
⑨ 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加,你是怎麼看的
轉 陳炳才——關於我國外匯儲備的幾個問題
【正 文】
一、給商業銀行的注資可以結匯嗎?外匯儲備是否可以扶貧?
最近幾年,由於外匯儲備增加很快,規模也很大,外匯儲備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於如何使用外匯儲備人們提出不少建議,但有些建議不合適。
比如說,2003年中央匯金公司給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各注入了200多億美元的外匯資本金,2005年給中國工商銀行注入外匯資金150億美元。在人民幣匯率升值或升值預期的情況下,以人民幣資產衡量,外匯資本金的價值縮水了,將來還面臨縮水的預期。因此,有看法提出,是否可以將注入的資金結匯成為人民幣呢?很顯然,這是不能結匯的。因為給兩家銀行的資金是中央銀行的資產,這些資產本身已經投放了相應的人民幣現金,如果再次結匯,這筆外匯就是兩次結匯,投放了雙倍的人民幣現金,最後,外匯又回到了中央銀行作為外匯儲備。因此,所有從匯金公司出去的外匯資金,無論是注資給商業銀行還是證券公司等,這些資金都不能結匯使用。
再比如,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拿外匯儲備去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或用於扶貧,或者把這些資金用來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想法很好,但不是很正確。如果貧困問題解決所需要的物資、設備、技術的采購來自國內,工資的發放是人民幣(如果發外幣允許結匯,與發人民幣是一回事),那麼,運用外匯儲備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有減少外匯儲備,不過是外匯儲備在國內轉了一圈,由被資助者結匯成為人民幣使用,外匯最後又回到了中央銀行。這樣的外匯儲備使用,仍然是雙倍的基礎貨幣投放。與其這樣,還不如讓中央銀行直接發鈔票進行扶貧,而這是不可能的。當然,如果解決上述問題是在境外采購,設備、資源在境內使用,這才是真正使用外匯儲備,這確實可以減少儲備。
外匯儲備確實是國家可以支配和動用的戰略資源,但凡是在國內使用的外匯儲備,只要使用者要求結匯成為人民幣使用,這樣的使用都是不可行的。只有純粹使用外匯的項目,才能動用外匯儲備。比如石油戰略儲備,戰略物資的進口儲備等。
二、外匯儲備可以給商業銀行用嗎?
這么多的外匯儲備在國外投資和使用,國內不能使用,不是浪費嗎?資金就是如此矛盾。企業、銀行、個人都預期人民幣升值,都不願意持有外匯,但願意使用,但銀行沒有足夠的頭寸。因此,已經有建議提出:是否可以建立外匯平準基金,借款給商業銀行使用,這樣,可以解決企業需要外匯貸款而銀行缺乏資金的情況,解決商業銀行的外匯頭寸短缺;也有建議提出中央銀行建立外匯再貸款機制,和人民幣一樣,這樣,也可以解決商業銀行的外匯資金短缺問題,或者允許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直接拆借外匯儲備;還有建議提出,在境內發展外幣債券市場,允許外幣債券發行人向中央銀行發行外幣債券。應該說,這些建議是可以操作的,需要政策部門去研究。問題在於,如果這樣外匯資產縮水的風險就完全由中央銀行承擔了。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於要使企業和個人具有持有外匯的意願。人民幣升值預期會降低和減少個人持有外匯的意願,但如果政策允許個人、企業進行外幣投資,情況會好一些。這需要政策部門研究允許個人、企業到境外進行各種投資,包括證券投資等。這樣,就會有需求和保留外匯的意願。當然,國內發展外幣債券市場,允許外幣債券買賣,也可以增加投資渠道。如果沒有這些政策,在預期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背景下,要實現「藏匯於民」很難。
三、外匯儲備是多了還是少了?
1.討論合適規模的意義不大。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傳統意義上的外匯儲備主要用途是:支付進口、償還外債、干預匯率。因此,只要能夠滿足這三個需求,外匯儲備的規模就足夠了。進口和外債償還需要的外匯儲備,有國際計算標准,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和創匯能力去准確預測,不需要特別大。最近,夏斌同志提出7000億的外匯儲備規模是合適的,計算依據是進口按6個月計算,外債按全部外債余額計算,這是明顯偏高的計算(中國經濟時報2006.4.11)。國際上進口用匯儲備一般是按3個月計算,外債是根據短期外債(包括長期外債當年需要償還的)規模來計算,最多再考慮未來1年的擴大趨勢,考慮對外擔保。但不需要如此大的口徑。干預匯率的外匯投入一般是在匯率完全自由浮動的情況下,或特殊背景下才需要比較大,一般也不會很大。
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非儲備國家普遍認識到外匯儲備不僅影響國家信譽和信用評級,也是預防貨幣危機的重要手段,是打擊投機力量的最有力武器。因此,國家必須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應對投機力量的沖擊,保持貨幣的信譽和國家的信用評級。但到底需要多少儲備來應對投機沖擊和貨幣危機呢?這主要看投機力量的資金規模和投機期限。因此,這也是可以計算的。但我國現在沒有人民幣的離岸外匯交易,這個因素需要的外匯儲備不需要很大。
國家匯率制度的改革以及開放的擴大等,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也需要一定的外匯儲備。當然,中國內地的外匯儲備規模對維護香港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也很重要。我國目前沒有人民幣的離岸交易,將來有可能發展。因此,可以有部分儲備考慮。
2.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出風險是否也需要外匯儲備來應對?這需要具體分析。外商直接投資無論是現金還是有形、無形資產,最後都要轉化為機器、設備、廠房或技術、品牌、股權等。正常情況下的外商投資,是通過投資期限收回投資、得到利潤流出的。外商直接投資在非正常情況下的撤資制度是許可的,但這些設備、廠房已經在折舊中了。因此,將來只有凈股權和凈資產的轉讓,拍賣等,可以流出,其價值沒有那麼高。唯一存在的風險是外商直接投資應分配而未分配、已分配而未匯出的利潤,這可以作為風險存在。外匯儲備需要考慮這些因素。但如果這些已經作為人民幣再投資,情況就不同。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很大部分是國內企業從境外的返程投資。真正流出的風險不是那麼大。考慮一年的規模即600億美元就足夠了。
3.外匯儲備規模需要多大?即使將所有這些因素都考慮了,從需要和使用來說,目前中國外匯儲備有5000億美元就足夠了。
但是,從供給和運用來說,現在討論外匯儲備的合適規模意義不大,因為儲備本身已經成為政府可以動用的資源和力量,另外也在於它已經成為一種資產,可以進行投資、經營增加價值的資產,成為一種財富,不是單純的貨幣概念。因此,純粹討論規模大小已經沒有必要了。更多關心其他問題,考慮其所帶來的其他金融、經濟問題和矛盾更有意義。
4.人均外匯儲備指標不可使用。在討論外匯儲備是多少的時候,有一種看法認為我國的人均規模不大。這樣來說是不周全的。我國的人均外匯儲備與日本或新加坡等比較確實不高,但不能這樣簡單比較。如果可以這樣比較的話,是否可以拿美國、歐洲、英國等發達國家來比較呢?他們的人均外匯儲備比中國還低。是否說明他們需要增加外匯儲備呢?不能這樣講。因為從道理上說,不能以外幣在國內計價和流通使用。
如果說我國的人均外匯儲備不高,讓人們理解起來就會覺得政策還在追求增加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個人可以使用,本國人均擁有的外幣越多,說明本幣的信譽和地位就越低。
因此,不能用人均來說明問題。外匯儲備也不是被個人使用的,只有個人使用和佔有的資源等才能以人均來比較,比如人均水資源、土地、房屋面積等,凡是不能被個人佔有和使用的,都不應該以人均來衡量。
四、外匯儲備的風險在哪裡?
各國外匯儲備的管理和經營一般都遵循三個原則: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因此,正常情況下,外匯儲備的管理和經營不把盈利作為首要目標,安全性是第一目標,流動性是第二或者說與第一目標並列重要。
從外匯儲備的用途來說,當外匯儲備有限的時候,干預匯率的儲備力量不足以抵禦投機資本的力量,用外匯儲備去干預匯率幾乎都是白白浪費,墨西哥、泰國都曾經有過這方面的教訓。但是,當儲備充足的時候,為保持匯率穩定的被迫投放就是值得的,投機資本將付出代價。1998年的香港貨幣保衛戰就是很好的經驗。因此,理論認為政府幹預匯率幾乎是白扔外匯儲備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當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真的很多,它的風險是什麼呢?那就是外幣的風險。外幣在本國沒有清算通道,也沒有外幣市場,因此,賬戶都要開在國外。但外幣本身因為種種原因貶值的時候,持有的外匯儲備將遭遇損失。但這不是主要的,因為正常的匯率波動損失或風險是可以採取風險防範的,最大的經濟損失是外幣本身發生通貨膨脹,幣值嚴重貶值或實行幣制改革。
外匯儲備最根本的風險是主權風險,本國的外幣儲備資產被外國凍結、強制沒收。「過多的外匯儲備也可能被美國扣為人質」(參考消息,2006.4.6)。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生,但特殊情況下會發生,如兩國政治關系惡化乃至交戰。當然,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雙方都會採取對應的措施。
五、外匯儲備增加的原因
自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消失以後,以2001年為分界線,我國的外匯儲備又進入了危機以前的高增長率狀態,2003年以後進入超常增長狀態,每年增加2000億美元以上。如果把對商業銀行的注資也計算進去,外匯儲備增加的規模更大。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原因復雜,但比較歷史發展過程可以肯定,儲備高額增長的機制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就已經存在,1994-1997年上半年,國內關於外匯儲備規模是否過大的爭論也反映了儲備超常增長機制的存在,只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使人們覺悟到當時我國的外匯儲備並不大,在危機期間,政策部門是期望增加儲備。1997-2000年的4年期間,外匯儲備增加300億美元不到,政策部門曾經把2000億美元作為目標。沒有預料到的是危機以後,外匯儲備出現了超常增長,因此,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不是沒有規律,而是確實存在著高增長的機制。這個機制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現行的諸多涉外經濟政策,包括我們的直接投資、外債、境外上市和貿易政策都是鼓勵資金流入的,地方政府則是把這些工作作為第一要務。再加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優惠政策及其導致的高利潤回報和利率差距,對各種外資利益的保護和補貼,必然導致境外資金大量流入出現持久順差。
可以肯定,如果這種機制和制度下的政策還不做大幅度的調整,2006年9-12月之間將突破10000億美元,2008年將達到12000億美元。
我們真的需要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真的需要繼續目前的各種外資、外債、境外上市和外貿政策嗎?各個部門的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外匯儲備的增加是部門政策的必然,已經成為無奈的結果,外匯局自身對此無能為力。需要各個部門真正把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與國內政策協調起來。
六、外匯儲備增加帶來的問題和矛盾是什麼?
應該說,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大大提高了我國涉外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也提高了我國經濟和金融的抗風險和抗危機能力,使我國經濟和金融發展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改變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與逆差一樣,是一國經濟對外失衡的表現,帶來諸多問題,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造成貨幣升值壓力。近年來,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越來越高,一個重要依據就是我國較長時間的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迅速增加。持續大規模的國際收支順差通常會強化市場升值預期,對國際游資產生很大的吸引力,使貨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失衡的時間越長,湧入的游資就會越多,對經濟穩定的沖擊就越大。
2.導致基礎貨幣過量投放,加劇資金過剩。2001年到2005年,外匯儲備增加6533.5億美元,基礎貨幣投放增加27089.8億元,為防止基礎貨幣過量投放導致的通貨膨脹,央行每年不得不發行大量票據對沖外匯占款,2004年底,對沖累計金額(央行票據留存余額)達到11707億元。2001-2005年,外匯儲備增加導致的基礎貨幣增加額占同期人民幣過剩資金增加額(存款和貸款差增加額31859.08億元)的85.03%.
表11993年以來我國外匯占款簡表單位:億元人民幣 項目外匯占款 占央行總資產% 佔M0% 佔M1% 佔M2%年份
1993 1431.80 0.11 0.24 0.09 0.04
1994 4503.90 0.26 0.62 0.22 0.10
1995 6774.50 0.33 0.86 0.28 0.11
1996 9578.70 0.36 1.09 0.34 0.13
1997 13467.20 0.43 1.32 0.39 0.15
1998 13728.30 0.44 1.23 0.35 0.13
1999 14061.40 0.40 1.05 0.31 0.12
2000 14814.52 0.38 1.01 0.28 0.11
2001 18850.19 0.44 1.20 0.31 0.12
2002 22107.39 0.43 1.28 0.31 0.12
2003 29841.80 0.48 1.51 0.35 0.13
2004 45939.99 0.58 2.14 0.48 0.18
2005.9 58904.42 0.60 2.64 0.58 0.20
3.導致利率政策不能發揮作用,削弱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基礎貨幣投放過多,貨幣供應量過大,在貨幣政策的操作上應該調高利率。但調高利率,擴大本外幣利差,會形成更大的資本流入,結匯後形成更大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發行巨額票據對沖外匯占款,也面臨提高票據利息的壓力,而這與國債市場和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的利率走嚮往往會形成矛盾。
基礎貨幣投放會有巨大的乘數效應,據計算,我國M2的乘數為4.78,這意味著我國每年貨幣供應量的增加2.6-3.2萬億元人民幣,基本上是由外匯儲備因素所產生的(由於貨幣乘數沒有時間概念,因此,基礎貨幣投放導致的貨幣供應量增加,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貨幣供應量的過量擴張,會導致信貸擴張和投資過熱,而這反過來要求提高利率,但目前經濟發展和物價狀況不允許過高提高利率。
可見,儲備過量增加會使利率政策不能發揮作用,貨幣政策受制於國際收支,獨立性受到影響。目前,外匯占款佔M2的比重已高達20%. 4.容易引發金融資產、產業和不動產泡沫。由於國際收支持續大規模順差,導致貨幣供應過快增長,流動性充裕,容易產生信貸擴張。過剩的資金,一有機會,便會湧向有暴利的產業和行業。流入股市,容易引發股市泡沫;進入房地產市場,容易產生房地產泡沫;湧入金融行業,會產生金融泡沫。而金融資產、不動產和產業泡沫的產生,會引發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一旦泡沫破滅,容易引發金融危機,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上述四個方面的影響,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⑩ 中國外匯儲備減少 好事還是壞事
一是大家的錢會變少了。前些時候,我們一直在擔心說「李嘉誠跑了」、「曹德旺跑了」,這些所謂的有錢人跑了就是中國外匯儲備減少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都把國內的錢投到國外去了,而當大量的有錢人都把財產轉移走的時候,國內的財富總額在短期內其實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大量的錢跑到了國外,對於國內而言必然意味著市場資金的緊張,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想要借錢都會變得比較困難,資金荒的現象已經出現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可能日子都不好過了,我們手中的錢變少了,那麼任性的買買買恐怕也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此外,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只能通過發行更多貨幣或者增加赤字的形式來緩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錢荒,那麼就意味著錢不值錢了,錢變成紙了,通貨膨脹將會成為我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二是想要賺錢變得更難了。其實為什麼外匯儲備會減少,資本會外流,在某些方面都是因為中國缺少合適的投資產品,說股市,股市不景氣,說債市,債市去年出了大問題,說基金,基本上誰買誰虧,那麼只有買房子了,所以催生了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但是還有人發現其實國外好的投資品也挺多的,所以就把錢投到國外去了,結果就是國內的投資渠道更加不好,因為資金量的減少,從而導致了市場的唱空,大量的資本、熱錢流出中國,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意味著失血,意味著未來股市、基金、債市受到匯率、利率影響的波動將會變得更大,想要賺錢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三是企業的經營可能會變得困難了。因為外匯減少,資本溜走了,對於進出口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加嚴格外匯管理,對於國內企業來說,不僅是借錢難了,而且投資也變少了,企業的經營將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而企業則直接和大家的工作密切相關,企業經營的不景氣了,大家的就業和工作就會受到影響,收入也會產生一定的波動。
四是房地產的泡沫可能會減少了。在一定的程度上,中國還是存著一定的房地產泡沫的,不過外匯儲備的降低,資本的流出,在某種程度上是炒作中國房地產的資本也走了,這樣的話房地產泡沫就會被擠出,房價會不會下跌不好說,但是房價想要進一步上漲就變得沒那麼容易了。所以,對於大家都頭疼的房市問題,外匯儲備的降低並不是什麼壞事。
五是對於大家信心的影響。外匯儲備的減少,其實直接的經濟影響還是很有限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大家的信心受到了打擊,畢竟在經濟向好的時期,外匯儲備一般不會劇烈波動的,現在的減少會給大家導致不好的預期,大家所有人預期的共同影響,也會反映到經濟上面,從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上面的五點其實是一種發展的可能性,但是外匯儲備的減少並不是對我們「無關緊要」的事情,外匯儲備的波動會影響經濟的發展,最終也就成為影響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事情了,可以預見未來大家有可能要過苦日子了,現階段還是好好儲備,為自己的未來生活留下更多的余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