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民國金融機構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民國金融機構

發布時間: 2021-03-16 23:20:04

⑴ 民國到現在存在的家族企業

2006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民國「四大家族」的後人聚首上海。

一個甲子前,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權傾一時;如今,蔣家凋零落寞,而宋家、孔家、陳家的後人,則十分低調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們來自「四大家族」,卻刻意迴避「豪門」背景。對於先人功過的種種爭議,他們也坦然處之。

時過境遷,這些家族的後人,如今對那些歷史人物的回憶常常只是衣香鬢影;可喜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檔案資料浮出水面,神秘的歷史正逐漸豐富與充實。

宋家——故紙堆中還原歷史

「我感到非常榮幸今天能夠來到上海,這座城市曾是我的家族生活的地方。盡管我的外祖父宋子文先生是海南人,但在上海,在他出生的這座大都市,他成為中國二十世紀很有能力的金融家和政治家之一。我很感動,今天能有這么多全世界知名學者,在上海濟濟一堂,討論宋子文先生。」2006年6月19日,身材高大的宋子文的外孫馮英祥用英語為「宋子文與戰時中國」學術研討會致開場白。

宋子文的9個外孫中只有馮英祥與兄弟馮英翰住在美國,他們的其他表兄弟住在香港和菲律賓,故而孫輩中,馮英祥與宋子文最為親密,他從小跟外祖父宋子文生活,直至14歲。每逢放暑假,馮英祥有很多時間可以陪伴外祖父。

「我的外祖父宋子文在紐約的生活很簡單,他吃的東西、用的車子都非常一般。外祖父的生活很有規律,喜歡早起,吃完早飯後他就直接去辦公室。他很喜歡散步,通常午餐以後散步一小時,外祖父不多的娛樂方式是與他的朋友一起打撲克牌。」

像普天下所有的外祖父疼愛外孫那樣,宋子文非常疼愛馮英祥。讓馮英祥印象深刻的是,10歲那年,有次他放學回家,感覺到有幾個外國男孩一路尾隨並盯著他的錢包,被嚇壞了的馮英祥奔到公共電話亭打電話,剛好是外祖父宋子文接聽。「外祖父叫我不要動。5分鍾之內,他就帶著秘書開車匆匆趕來,他居然還帶了一把槍,而且已經上了膛,准備來救我!為了保護我,他願意做任何事情。」在講述這段經歷時,西裝革履的馮英祥做了個手槍瞄準的手勢,笑聲爽朗,神態如同調皮小男孩。

1975年,馮英祥就讀於賓州大學時,外祖父宋子文業已辭世,那時的馮英祥開始對外祖父的歷史感興趣。他攻讀了政治學,「選擇政治學也許是受外祖父的影響」。目前,馮英祥在瑞士信貸銀行從事管理,與父親馮彥達一樣,他選擇的事業是與銀行相關的理財投資規劃。

他從未看重自己來自一個像宋家這樣的家庭。「經過五六十年後,在美國的企業界,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來自宋家,更重要的是要靠個人後天的努力。」

關於宋子文富可敵國的猜測曾經讓這個家庭的後代備受壓力。但在馮英祥看來,外祖父宋子文生前很沉默,沒有跟任何人談過關於財產的事情,他的遺產是一些美國股票,讓所有的孩子平分。

馮英祥強調,與外界傳言不同,外祖父宋子文和宋美齡的感情非常好,兄妹間有很多通信。「即便1949年以後外祖父宋子文在美國,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台灣,他們晚年身體不好時,宋子文會積極幫他們找最好的醫生和最好的葯物,並把醫生送到台灣讓他們替蔣介石看病;宋美齡每次到紐約,哥哥宋子文也會替妹妹找當地最好的醫生。」

身處異鄉的宋子文生前仍然期盼葉落歸根,「他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國,在紐約時也曾向很多美國政要詢問是否有回到中國大陸的可能性,但最終未能如願。」馮英祥喟嘆。

就在今年6月18日,馮英祥帶著兒子去了宋家故居,這是他第三次來上海,「我不能想像宋家居然曾有那麼大的花園,我不能想像我的外祖父以前住那麼大的房子,他後來在紐約住的房子大概是上海房子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我常常鼓勵我的兩個兒子,讓他們了解祖先過去所做過的事情,我希望他們對宋家歷史多了解一些。」馮英祥的兩個兒子看來彬彬有禮,21歲的長子馮永康在美國歐柏林大學就讀,18歲的小兒子馮永健在賓州大學就讀。

孔家——烏衣巷口夕陽斜

自從宋美齡病逝後,孔令儀成了「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中最為年長的長輩。孔令儀在美國的住宅坐落於紐約曼哈頓區最貴地段第五大道,與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夫人傑奎琳住在同一條街。

孔令儀的先生黃雄盛今年88歲,是東北人,老先生喜歡穿西裝、打領帶,待人處事很有分寸,頭發整理得一絲不苟,寫信時每個字都規規矩矩。以前是空軍上校的黃雄盛先生曾在美國受訓、開轟炸機,擔任過蔣介石的英文秘書,年輕時當然很英俊健康,看得出來大小姐很喜歡他,他對孔令儀也很體貼,比如在令儀入座前他會很紳士地擺正座椅。

從1945年之後,孔令儀幾乎都在美國生活。孔令儀是基督徒,不熱衷社交,為人低調且遵守中國人固有的禮節。

孔令儀說父親孔祥熙很喜歡吃面,她也曾提到小姨丈蔣介石。曾經有5年時間,在金陵女子附屬中學讀書的孔令儀跟蔣介石夫婦住在南京官邸,她覺得蔣介石很愛護她,北伐時蔣介石寫了《告全國同胞書》,在孔令儀15歲生日時,蔣介石將《告全國同胞書》的原本送給孔令儀,並題了孔令儀的名字,現在還掛在孔令儀的書房裡。

1967年,孔令儀88歲的父親孔祥熙病逝於紐約;1973年,85歲的母親宋靄齡病逝於紐約;1975年,小姨丈蔣介石去世;弟妹孔令侃、孔令偉、孔令傑也相繼去世;2003年10月24日,孔令儀小姨宋美齡去世……

親人們的相繼去世無疑給孔令儀造成很大打擊。孔家現在就剩下孔令儀和外甥孔德基。孔令儀沒有孩子,孔德基是孔令傑唯一的兒子,現在在美國得州。

陳家——豪門只在傳說中

「蔣、宋、孔、陳,他們也是凡人,都有過錯,如今功過均交由歷史評說。他們的沉默里涵蓋著無奈,他們的沉寂亦是對歷史的交代。」陳立夫的三兒媳婦陳林穎曾平靜地講述昔日家族歷史。

陳立夫有三子一女,長子陳澤安由台灣大學農學系畢業,由於陳果夫沒有子嗣,陳澤安被過繼給陳果夫,陳澤安後赴美國求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知名植物病理學家,如今80歲。次子陳澤寧由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後在一家公司擔任研發工作,如今已79歲。女兒陳澤容16歲時就赴美學習音樂,如今也已72歲。陳林穎曾的先生陳澤寵是陳立夫最小的兒子,是普度大學航空工程系和工業設計系的雙科碩士,畢業後在洛杉磯工作。

1950年,9歲的陳澤寵跟隨父親陳立夫赴美。當時的陳立夫已退出政壇,在美國新澤西經營一家養雞場。「公公的雞場開了好幾年,被燒掉過兩次,還遭遇雞瘟。當時李敖質疑,陳立夫先生怎麼可能打著領帶去喂雞?我先生跟李敖說,你實在不了解我的父親,他相當注重禮儀,又常有人去農場拜訪他,他總不能衣衫不整接待客人,所以他才經常打著領帶做農活。的確,當時孔祥熙、宋子文等很多人都曾去看望他。姐姐澤容訂婚時,爸爸媽媽親手用雞蛋做了3個大蛋糕,招待了150多位客人。」陳林穎曾用「解甲歸田」來形容公公陳立夫當時的狀態。

在陳林穎曾看來,公公陳立夫晚年的生活簡單而有規律:早晨5點起床,然後是寫毛筆字、看書。他很保守,如果有10元錢,往往只做七八元錢的事情。他擔任了台灣中國醫葯學院30年的董事長,為這所學校募款,一直做到過世……「公公組織了一個『老人會』,原本80歲的老人才能入會,後來老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公公就將『入會標准』降低到60歲。只要有走的老人,公公都親自到殯儀館去送行。」

夫人孫祿卿的離去顯然對陳立夫的影響最大。「婆婆畢業於上海美專,喜歡理家,是標準的賢妻良母。他們夫妻的感情很好,公公常講,『愛其所好,敬其所異』。」陳林穎曾說。

「我們一家都沒有再從政。陳立夫先生沒有明說不讓後代從政,但他主張讓孩子的興趣自由發展。我先生回台灣時,蔣經國先生曾找過他,問他是否有興趣為民航局服務,擔任高級職務,我先生表示自己對環境不熟悉——實際上,陳家並非認為為官就是榮耀。」陳林穎曾說,先生陳澤寵從來不事張揚,「總是等他做到某個程度時,人家才發現他原來是陳家的兒子。」

陳家第三代孫輩目前共12人,分別在金融機構、醫療工程機構和高校任職,「他們都很傑出,都是哈佛、MIT、普度、斯坦福等名校畢業。」陳林穎曾說。陳林穎曾的長子陳紹誠今年27歲,次子陳紹仁今年25歲,兄弟倆在台灣念完高中後到父親的母校普度大學學習工商管理。

去年7月,陳澤寵帶妻兒到北京旅遊,其間身感疼痛,8月初陳澤寵住院體檢並接受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病情惡化,最後不治身亡。先生陳澤寵的突然辭世,讓54歲的陳林穎曾難掩憂傷,面對記者時甚至幾次淚水盈眶。「我先生在我們家是全能的網路書,他本來想兩年之後退休,現在卻突然離去,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恍若一夢。」

陳林穎曾第一次見到宋美齡是在她的100歲生日宴會上,站在公公陳立夫身側。看到兩位老人相對,她頓時感覺歷史撲面而來,那種感覺如此洶涌,無以形容。「現在我們跟孔、蔣、宋家還會偶爾聯系,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會碰到,那時我們會想——我們原來是有淵源的,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人。」

⑵ 清末到民國時期中國商業銀行發行的紙幣有哪些

我國是世界上發行紙幣種類最多的國家,僅民國時期所發行的官方紙幣就達3000種以上。民國紙幣的種類有軍用票、關金券、金元券、銀元券、銅元券、法幣、商業銀行和特種銀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機構發行的紙券等很多種。民國紙幣因問世時間較長,且其品種和版別又非常復雜,使集幣愛好者的收藏難度大為增加,但民國紙幣本身所固有的收藏價值是其它任何收藏品無法比擬的。

因民國時期特殊的歷史原因,民國紙幣的收藏價值與其面額高低多半關系不大,主要與其品種珍貴與否有關。例如有孫中山頭像的紙幣比無頭像的紙幣價值要高些,各省地方銀行發行的紙幣因存世量較少,一般比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價值要高,題材上佳的比題材一般的價值要高,這中間差異很大。按最新的市場行情來看,在京津滬等地的收藏市場上,即便是最常見的紙幣品種,只要品相比較完好,價格最低也可以賣到五六元一枚,即便是品相很差的舊幣,也可賣一二元一枚。

而一些規格和面值特殊的民國紙幣的價值尤其不菲。例如有一枚票幅為2.5厘米×5.1厘米、僅有拇指大小的紙幣,這是1941年,因杭州淪陷而南遷至浙南山區的浙江地方銀行,由於受到日軍的嚴重封鎖,導致印鈔材料極度缺乏,為了渡過難關,印鈔廠只好節省印鈔紙張,於是便產生了這枚我國歷史上最小面幅的紙幣--浙江省地方銀行橫式一分紙幣。如今這枚紙幣在藏市裡的身價已過萬元,但還是很難尋覓。還有一種面值為60億元的民國紙幣,1949年5月,由國民政府新疆銀行發行,面額標明"陸拾億圓"。這枚天價紙幣當時的實際價值究竟是多少呢?紙幣上寫有"摺合金元券1萬元",按照當時上海的物價,這枚60億元的紙幣只能買到77粒大米。這表明了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已經瀕臨破產,但國民黨政府出於內戰的需要,仍大量濫發紙幣,以至於面值越發越大,導致了一場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如今這枚堪稱世界上面額最大的全新品相的"陸拾億圓"民國紙幣的市場價格已高達6000餘元。

對於收藏品來說,品相也是決定其價值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即便是品種完全相同的紙幣,也會因品相新舊而造成很大的價格差異,故集幣愛好者應以收藏品相上好的民國紙幣為宜。

紙幣按版別及品相定價

⑶ 民國中央儲備銀行的錢.值錢嗎現在!請教行家!

偽中央儲備銀行,是日偽所建立的銀行,其發行貨幣主要在日軍佔領地區使用,日偽在日本扶持下設立的金融機構。該行所發行的貨幣簡稱「偽中儲劵」,是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的主要流通貨幣。偽中儲劵的一般品種收藏價值都不高:全品的偽中儲劵在郵幣交易市場上價值120元人民幣左右,流通品相的價值30元人民幣左右。(當然個別品種價格還是蠻高的)

圖示是1943年偽中儲劵100元紙幣

⑷ 民國紙幣四大銀行價格表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405/files/lovepop/html/article_3796_1.shtml民國22年(1933年)3月,由於當時國際銀價暴漲暴跌,極不穩定,加之我國產銀數量有限,故對國家經濟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於是國民政府開始推行廢兩改元政策,財政部頒發施行法幣的公告,規定11月4日起,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作為法定貨幣。同年12月,又定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也為法定貨幣。原財政部核准發行鈔票的銀行均不得再增加發行。原發行的鈔票限期收回,其他各銀行分別由四大銀行接受並管。

從民國24年(1935年)11月4日至民國26年(1937年)6月底,四大銀行總計發行法幣的總額為14.1億元。此間的發行數額基本正常。

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由於戰爭費用日漸龐大,國民政府只能增加貨幣發行量來彌補財政赤字,致使貨幣發行量年年增加。

民國31年(1942年)6月底,由中央銀行統一發行貨幣前夕,四大銀行發行的法幣總額已增加到249億元,較戰爭前增加17倍之多,較法幣政策實施時增加了22倍。

民國34年(1945年)8月至民國37年(1948年)8月,3年的法幣發行總額達5569億元,比戰爭前增加395倍。

民國37年(1948年)8月,法幣發行量已達到6640億元的天文數字。與此同時,物價上漲,通貨惡性膨脹。嚴重的金融危機加速了國民經濟的 徹底崩潰,法幣完全喪失了貨幣的職能,已貶值到了不及它本身成本印刷費用之價值。同年8月19日,財政部公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法幣改為金圓券,規定300萬法幣兌換金圓券1元。民國37年(1948年)11月20日法幣作廢停用。

中央銀行關金券

民國18年(1929年),世界金價猛漲,銀價暴跌,國民政府為維持關稅收入,決定於民國19年(1930年)1月15日在海關徵收關稅時,由原徵收銀兩改為徵收金兩,定0.601866克純金為1單位的比值作標准計算。民國20年(1931年)2月1日起,海關實施徵收關金。同年5月1日,為方便使用,由中央銀行首次發行一組由美國鈔票公司承印的直型關金券,面額有拾分、貳拾分、壹元、伍元、拾元5種。這種關金券使用面極窄,只能作為交納關稅使用,不作貨幣流通。

民國31年(1942年)2月1日,國民政府因財政需要,提高海關金單位,由原每單位含純金0.601866克提高到每單位含純金0.88861克,與美金等值,同時可以按1:20的比值兌換法幣,並增加發行貳拾元、伍拾元、壹佰元、伍佰元等面額券參與流通。從此,關金券失去原來發行時的關稅職能,而成為大面額的流通貨幣。後因法幣快速的貶值,中央銀行又多次發行大面額關金券來代替法幣流通。之後,關金券也開始貶值。

民國37年(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宣布實行「幣制改革」,廢除法幣和關金券,發行金圓券,並以1元金圓券兌換15萬關金券的比值收兌關金券。同年11月21日停止收兌關金券,關金券正式作廢。

中央銀行金圓券

民國37年(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為了遏止法幣的惡性膨脹,扭轉國民經濟的崩潰危局,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宣布實行幣制改革,廢除法幣、關金券和流通券,而以金圓為本位,發行金圓券。金圓券每元法定含純金0.22217克,由中央銀行發行,發行總額以20億元為限。

民國37年(1948年)8月23日,中央銀行開始發行金圓券。之前發行的法幣以300萬元兌換金圓券1元;關金券以15萬元兌換金圓券1元;東北九省流通券以30萬元兌換金圓券1元。收兌截止時間為11月20日。同時國民政府還要求國民手中持有的黃金、白銀、銀圓、外幣等必須在9月30日前兌換成金圓券。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的真實用意無非是變換手法來進一步掠奪人民的財富。據中央銀行統計,到民國37年(1948年)10月底止,在全國收刮的黃金月164萬兩,白銀900餘萬兩,銀圓2300萬元,美鈔、港幣各約數千萬元,合計總值達2億美元。

民國37年(1948年)11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宣布准許國民持有黃金、白銀和外幣,並宣布把每元金圓券的含量由0.22217克降為0.044434克,即由原黃金每兩200元金圓券提高到1000元。修正辦法還規定撤消金圓券發行限額,物價由限價改為議價。此後,金圓券的發行有如決堤之水,無法控制。到民國38年(1949年)1月底,金圓券的發行總額已達200多億元,超過法定限額的10倍。同年4月末,由於金圓券的急劇貶值,民間開始紛紛自行流通銀圓。同年5月23日,上海解放,當時金圓券的發行額已高達3400億元。到6月底止,發行量高達1303046億元,比原發行定額20億元增加65000多倍。

由於金圓券的急劇貶值,民間紛紛拒用金圓券而自行流通銀圓,在此形式下,國民政府於民國38年(1949)年7月2日公布「銀圓及銀圓券發行辦法」,宣布7月4日起恢復銀本位制,國幣以銀圓為本位,金圓券5億元兌換銀圓券1元。金圓券於是年9月1日正式宣布作廢。

中央銀行流通券

民國24年(1945年)8月,國民政府將東北三省劃分為東北九省,即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同年12月,中央銀行在東北地區發行「東北九省流通券」,並核定該流通券與法幣的兌換率為1:10,即1元流通券兌換10元法幣。

民國37年(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並於23日宣布實施所謂「幣值改革」,即刻廢除法幣和東北九省流通券,一律改用金圓券。中央銀行從此停止發行東北九省流通券,並開始以30萬元流通券兌換1元金圓券的比例收兌,截止時間定為民國37年(1948年)11月20日。

民國35年(1946年)1月4日,中央銀行在新疆地區發行「新疆省流通券」。後發現流通券背面的維吾爾文「新疆省」被印製為「中國土耳其斯坦」,中央銀行立即下令停止發行,並收回所發行的新疆流通券。所以,新疆省流通券存世稀罕,極其珍貴。

中央銀行銀圓券

民國38年(1949年),由於人民解放戰爭的迅猛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解放了中國的大片土地。接著橫渡長江,一舉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被迫遷逃廣州。在山窮水盡之時,國民政府仍繼續濫發金圓券,而以銀圓、銅幣代替貨幣。

國民政府雖知敗局已定,但仍作垂死掙扎,企圖挽救危局,因而故伎重施,又開始發行一種所謂的銀本位紙幣,試圖支撐殘局,進一步收刮民脂民膏。

民國38年(1949年)7月2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公布「銀圓及銀圓兌換券發行辦法」,規定「國幣以銀圓為單位,自即日起恢復銀本位制,銀圓1元含純銀23.493448克,所發銀圓券可十足兌現銀圓,在銀圓未鑄造充分時,銀圓券得以用黃金兌現,各種銀圓一律等值流通」,並規定5億元金圓券可向中央銀行兌換銀圓券1元。

當時的國民黨統治區只剩下華南、西南幾個省,故所發銀圓券只指定了少數幾個兌換點,並限量兌現,實質上銀圓券仍不兌現,不能取信於民,加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在銀圓券一出籠時便宣布不收兌華南、西南偽幣的聲明,使銀圓券遭到致命的打擊。國民黨統治區已普遍發起拒用銀圓券的風潮。廣州解放後,不僅西南百姓拒用銀圓券,甚至連國民黨軍隊也拒用銀圓券。大陸全部解放後,銀圓券也被徹底廢除。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於民國元年(1912年)由大清銀行改組而成,大清銀行的前身為大清戶部銀行。

光緒三十年(1904年)3月,大清戶部銀行創立。

宣統元年(1909年),大清戶部銀行更名為大清銀行。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的統治宣告徹底結束。在這種形式下,大清銀行不得不於宣統三年(1911年)12月宣告停業,清理帳務。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初,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呈文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提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同年1月24日民國財政部總長批示同意,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並定為國家銀行。同年2月5日中國銀行正式在上海漢口路3號,即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3月5日,財政部委任李象權為中國銀行建理。自此,中國銀行開始繼續發行貨幣,經理國債

民國3年(1914年),中國銀行廣州分行發行兌換券。

民國4年(1915年)5月2日,財政部為推行貨幣及增設貨幣交換機構,於中國銀行內特色貨幣交換所,其目的在於推廣法定貨幣及紙幣兌換業務。

民國5年(1916年),中國銀行奉准享有發行兌換券之特權。

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決定重新頒發條例,特許中國銀行為國際匯兌銀行,並予增資,將總管理處移設上海。

民國19年(1930年),中國銀行增設國外部;民國20年(1931年),增設信託部。

民國24年(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施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和中央銀行四大銀行的紙幣均定為法定貨幣。

民國31年(1942年)7月1日,國民政府宣布全國貨幣發行集中到中央銀行一家後,中國銀行隨即停止發行紙幣。

交通銀行紙幣券

光緒33年(1907年)3月15日,前清郵傳部尚書陳壁奏請清政府,為改變全國路、航、郵、電各自為政的不良局面,要求收回其權利,綜合各政,創辦交通銀行。同年11月清政府批復,開始籌備交通銀行。

光緒34年(1908年)2月,交通銀行總行在北京前門外西河沿開始營業,接著天津、上海、漢口、廣州、廈門、鎮江等城市相繼開設分行。清政府特將全國路、航、郵、電四政的出納、存款、放貸等業務交予交通銀行經營,並特准發行貨幣,其地位與大清銀行相等。在當時特定情況下,交通銀行的性質屬官商合辦。

民國元年(1912年),交通銀行被定為國家銀行之一,並具有特許發行貨幣之職能。

民國3年(1914年)3月,交通銀行經政府特許,允許發行兌換券,凡公款出入,完納稅項,發放軍餉,商場交易,以及路、航、郵、電各費之應付,一律通行,同年3月,還另印新券,收回舊幣。

民國5年(1916年),特奉明令,交通銀行與中國銀行同為國家銀行,享有發行兌換券特權。

民國12年(1923年),交通銀行內部進行大改革,有關兌換券的發行,特採用總分庫制度,以昭慎重,而利推行。

民國24年(1935年),國民政府施行法幣政策,規定交通銀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銀行所發行的紙幣為法幣。

民國31年(1942年)7月1日,政府公布統一貨幣發行辦法,將貨幣發行權集中與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則停止發行貨幣。

民國36年(1947年),交通銀行總管理處設址上海。

民國38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交通銀行撤消。

中國農民銀行

中國農民銀行的前身是豫(河南)鄂(湖北)皖(安徽)贛(江西)四省農民銀行。這四省的農民銀行是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為適應「剿共」需要而設立的御用金融機構。

民國22年(1933年)4月1日,中國農民銀行在漢口行三區湖面街成立,並開始營業,蔣介石自任理事長。中國農民銀行享有使用軍事護照和軍用交通的特權,並獲准發行紙幣。

民國23年(1934年)11月14日,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開始改組為中國農民銀行,並陸續分設行處,遍及全國各省會城市。

民國24年(1935年)4月1日,財政部正式宣布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改名為中國農民銀行;同年11月3日,財政部頒布緊急法令,實施法幣政策,公布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行發行之券為法幣。同年12月,又定中國農民銀行發行之券為法幣。

民國25年(1936年)1月22日,財政部規定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以1萬元為度與法幣同等行使,並規定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一切公款應存入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銀行。從此中國農民銀行正式成為國家銀行之一。

民國26年(1937年),中國農民銀行隨國民政府遷至重慶。

民國29年(1940年),該行成立信託部,開展農業信託業務。

民國31年(1942年)7月1日,國民政府公布統一發行鈔票辦法,將鈔票發行行使權集中於中央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及中國銀行、交通則停止發行鈔票。

民國24年(1945年)10月,中國農民銀行上海分行復業,並於松江、太倉兩處成立農貨通信處。

民國38年(1949年),大陸解放,中國農民銀行隨國民黨當局遷入台灣。

⑸ 請問;中國有哪四大政策性銀行

沒有四個,只有三個政策性銀行。

1994年中國政府設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均直屬國務院領導。

  1. 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於1994年3月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目前在全國設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處。成立以來,開行始終認真貫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支持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關系國家經濟發展命脈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重大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中,發揮長期融資領域主力銀行作用。

  2. 中國進出口銀行(以下簡稱進出口銀行)成立於1994年,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政府全資擁有的政策性銀行,其國際信用評級與國家主權評級一致。進出口銀行是我國外經貿支持體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及對外承包工程及各類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融資主渠道、外國政府貸款的主要轉貸行和中國政府援外優惠貸款的承貸行。

  3.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中國唯一的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1]1994年11月掛牌成立。主要職責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資金,承擔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5)民國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政策性銀行是指由政府創立,以貫徹政府的經濟政策為目標,在特定領域開展金融業務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專業性金融機構。實行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分離,組建政策性銀行,承擔嚴格界定的政策性業務,同時實現專業銀行商業化,發展商業銀行,大力發展商業金融服務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政策性銀行_網路

⑹ 民國時期的貨幣有什麼進位是多少那時候的物價大概怎樣

民國時期紙幣: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喪權辱國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一頁。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鑄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辛亥革命勝利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把交通銀行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1924年,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職能,發行貨幣。此外。經國家核準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種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
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喪權辱國,把中華民族推向國將不國的危亡境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中國近代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孫中山先生為籌集糧餉軍械和革命活動經費,積聚革命力量,在國外發行了籌餉券;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政府的殘余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這些鈔票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揮了很大作用,是這一偉大革命運動的產物和見證者,一向作為重要的革命文物,受到人們的珍視。
國家銀行票
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仍沿用舊名。「中國」和「交通」二行在民國初年,被定為國家銀行,繼續發行兌換券。後因袁世凱稱帝,而引起了討袁戰爭。接著各地軍閥進行混戰,財政狀況極為惡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兌現,引起了糧食和各種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使勞動人民蒙受了很大損失。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調節金融,活躍經濟,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發行貨幣,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
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
除國家銀行發行票外,不少普通商業銀行經政府核准也取得了發行鈔票的特權。在前清取得了發行權的有中國通商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四明銀行、信成銀行等。民國政府成立以後才取得發行權的有中國實業銀行、中南銀行、大中銀行、中國絲茶銀行等、另外,還有經政府特許發行鈔票的特銀種行,如殖邊銀行、邊業銀行、勸業銀行等,這些銀行在抵制外鈔、發展中國民族經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軍用票
辛亥革命後,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稱帝激起了以雲南為開始的全國規模的討袁戰爭。各省紛紛成立「護國軍」、「靖國軍」,宣布獨立。討袁戰爭結束後、北洋軍閥形成一股軍事政治力量。它們在各自的*山——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互相爭斗,使全國陷入了連年內戰之中。各地軍政權為了籌措餉需進行戰爭,一般都發行了軍用鈔票。這類鈔票均在戰地發行,屬於臨時性質。這部份負擔,當然都無一例外地轉嫁到了勞動人民身上。
國民政府紙幣
法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並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關金券
關金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准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摺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後,停止發行。
金元券
鑒於法幣惡性膨脹,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之勢,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急劇貶值的法幣。然而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後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達1,303,O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增加六萬五千餘倍,物價比幣改初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解放前夕,上海銀元一元可換金元券16億,各地紛紛拒用,逐以銀元代替流通。
銀元券 東北九省流通券
大陸解放前夕,金圓券已形同廢紙,民間多已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黨政府乃恢復銀本位幣制,在重慶、廣州一帶發行銀元券。規定金元券五億可向中央銀行兌換銀元券一元。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幣制方面採取分區發行制度。對於經濟環境特殊地區,發行區域性流通券,限在當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東北地區發行了「東北九省流通券」,其幣值為法幣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發行。

對干民國紙幣的收藏與研究, 是當今收藏界的一大熱門,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集有所樂的收藏心得, 而且更能使人感悟歷史。一張票幅為2.5厘米×5.1厘米、僅有拇指大小的紙幣, 卻紀錄了我國抗戰史上的一段悲愴往事。1941年,因杭州淪陷而南遷至浙南山區的浙江地方銀行,由於受到日軍的嚴重封鎖, 導致印鈔材料極度缺乏, 為了度過難關, 印鈔廠只好節省印鈔紙張,於是便產生了這種我國歷史上最小面幅的紙幣—浙江省地方銀行橫式一分紙幣。如今這種紙幣己身價萬倍, 難得一見。而另一種面值為60億元的民國紙幣, 卻寫下了民國末期金融崩潰的敗筆。1948年, 國民黨的法幣政策己經瀕臨破產,100元法幣的購買力僅值1937年的0.00002元, 但國民黨政府出於內戰的需要, 仍大量濫發紙幣, 導致了一場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1949年5月, 新疆省銀行發行了一種面額為60億元的紙幣, 這張紙幣摺合金元券壹萬元, 按照當時上海的物價, 這張60億元的紙幣只能買到77粒大米, 這真可稱得上是中國金融史上的一個奇聞。如今這張在歷史上僅曇花一現的紙幣己經身價不菲,其全新品相的市場價格己達5000元。 民國時期的通貨膨脹
民國26年(1937年)到民國33年(1944年)的通貨膨脹與物價漲幅
26年法幣發行16億,物價穩定,定為基準物價
27年法幣發行32億,增加了2倍,物價較民國26年,漲幅達64%
28年法幣發行56億,增加了3.5倍,物價未大幅波動維持在27年水平
29年法幣發行80億,增加了5倍,物價卻瘋漲了12倍
30年法幣發行160億,增加了10倍,物價漲幅為27倍
31年法幣發行336億,增加了21倍,物價漲幅為77倍
32年法幣發行752億,增加了47倍,物價漲幅200倍
33年法幣發行2880億,增加了180倍,物價漲幅2100倍 你想想前幾年用一樣的錢可以買到一頭牛,到後來只可以也買不到一個火柴

⑺ 民國時期的金融業發展狀況怎樣

民國時期,是國內金融業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過程中,銀行業作為金融領...

⑻ 中國古代的金融機構為什麼沒有發展為近現代的銀行

一、思想傳統的原因:明清的票號及商行,通常是由親友或同鄉、同行合股開辦,甚至股東退出,其股份也只能轉讓給前述人物。票號的業務也集中向上述人物開放。

而且從業者並不把票號視為可以傳之子孫的家族產業,很多從業者在年老後就關掉票號回鄉養老。這種經營上的短視行為導致票號的規模與利潤受到極大制約,影響了中國古代金融業的發展。

二、經營環境的原因:金融業與工商業互為依存,工商業發展遇到阻礙,金融業自然隨之凋敝。雖然明朝至清朝前期中國的手工業及商業發展比較迅速,但清朝中後期由於社會動盪,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沖擊。

(8)民國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銀行產生的原因和畢竟如下:

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是同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是銀行業形成的基礎。貨幣兌換業起初只經營鑄幣兌換業務,以後又代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等。

這樣,兌換商人手中就逐漸聚集起大量貨幣資金。當貨幣兌換商從事放款業務,貨幣兌換業就發展成為銀行業。

最早的銀行業發源於西歐古代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最初貨幣兌換商只是為商人兌換貨幣,後來發展到為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辦理結算和匯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費和手續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貨幣兌換商的業務進一步發展,他們手中聚集了大量資金。

⑼ 民國時期大陸流通的貨幣是什麼

民國時期紙幣: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喪權辱國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一頁。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鑄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辛亥革命勝利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把交通銀行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1924年,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職能,發行貨幣。此外。經國家核準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種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
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喪權辱國,把中華民族推向國將不國的危亡境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中國近代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孫中山先生為籌集糧餉軍械和革命活動經費,積聚革命力量,在國外發行了籌餉券;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政府的殘余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這些鈔票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揮了很大作用,是這一偉大革命運動的產物和見證者,一向作為重要的革命文物,受到人們的珍視。
國家銀行票
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仍沿用舊名。「中國」和「交通」二行在民國初年,被定為國家銀行,繼續發行兌換券。後因袁世凱稱帝,而引起了討袁戰爭。接著各地軍閥進行混戰,財政狀況極為惡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兌現,引起了糧食和各種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使勞動人民蒙受了很大損失。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調節金融,活躍經濟,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發行貨幣,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
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
除國家銀行發行票外,不少普通商業銀行經政府核准也取得了發行鈔票的特權。在前清取得了發行權的有中國通商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四明銀行、信成銀行等。民國政府成立以後才取得發行權的有中國實業銀行、中南銀行、大中銀行、中國絲茶銀行等、另外,還有經政府特許發行鈔票的特銀種行,如殖邊銀行、邊業銀行、勸業銀行等,這些銀行在抵制外鈔、發展中國民族經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軍用票
辛亥革命後,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稱帝激起了以雲南為開始的全國規模的討袁戰爭。各省紛紛成立「護國軍」、「靖國軍」,宣布獨立。討袁戰爭結束後、北洋軍閥形成一股軍事政治力量。它們在各自的*山——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互相爭斗,使全國陷入了連年內戰之中。各地軍政權為了籌措餉需進行戰爭,一般都發行了軍用鈔票。這類鈔票均在戰地發行,屬於臨時性質。這部份負擔,當然都無一例外地轉嫁到了勞動人民身上。
國民政府紙幣
法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並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關金券
關金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准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摺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後,停止發行。
金元券
鑒於法幣惡性膨脹,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之勢,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急劇貶值的法幣。然而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後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達1,303,O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增加六萬五千餘倍,物價比幣改初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解放前夕,上海銀元一元可換金元券16億,各地紛紛拒用,逐以銀元代替流通。
銀元券 東北九省流通券
大陸解放前夕,金圓券已形同廢紙,民間多已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黨政府乃恢復銀本位幣制,在重慶、廣州一帶發行銀元券。規定金元券五億可向中央銀行兌換銀元券一元。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幣制方面採取分區發行制度。對於經濟環境特殊地區,發行區域性流通券,限在當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東北地區發行了「東北九省流通券」,其幣值為法幣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發行。

對干民國紙幣的收藏與研究, 是當今收藏界的一大熱門,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集有所樂的收藏心得, 而且更能使人感悟歷史。一張票幅為2.5厘米×5.1厘米、僅有拇指大小的紙幣, 卻紀錄了我國抗戰史上的一段悲愴往事。1941年,因杭州淪陷而南遷至浙南山區的浙江地方銀行,由於受到日軍的嚴重封鎖, 導致印鈔材料極度缺乏, 為了度過難關, 印鈔廠只好節省印鈔紙張,於是便產生了這種我國歷史上最小面幅的紙幣—浙江省地方銀行橫式一分紙幣。如今這種紙幣己身價萬倍, 難得一見。而另一種面值為60億元的民國紙幣, 卻寫下了民國末期金融崩潰的敗筆。1948年, 國民黨的法幣政策己經瀕臨破產,100元法幣的購買力僅值1937年的0.00002元, 但國民黨政府出於內戰的需要, 仍大量濫發紙幣, 導致了一場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1949年5月, 新疆省銀行發行了一種面額為60億元的紙幣, 這張紙幣摺合金元券壹萬元, 按照當時上海的物價, 這張60億元的紙幣只能買到77粒大米, 這真可稱得上是中國金融史上的一個奇聞。如今這張在歷史上僅曇花一現的紙幣己經身價不菲,其全新品相的市場價格己達5000元

⑽ 請問我國歷史上民國時期有管錢局嗎

我國歷史上民國時期曾有過管錢局。官錢局是金融機構名。亦稱「官錢鋪」、「官銀號」。雍正九年(1731)在京設立,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之後。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財政拮據,咸豐三年三月二十七日(1853年5月5日),清政府決定在北京設立官錢總局,各省設立官錢局。奉天省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盛京將軍裕祿奏設了盛京華豐官貼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新任盛京將軍趙爾巽於十一月一日奏准,將官銀錢號改為奉天官銀號,資本金由省庫撥30萬兩沈平銀,另有一小部分商股約幾萬兩,稱官商合辦,地址在盛京城內鍾樓南路東原德興永門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