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原因如下:
1、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完善產業鏈條,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從資本的逐利性角度來講,只有產業鏈完善了,產業集群形成了,對資本才有吸引力,建議對清遠傳統優勢支柱企業,如陶瓷、水泥、有色再生金屬等,採取聚集優勢企業,完善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方式,提升競爭力,以不斷增強產業對資本的吸引力。
2、是加大對引進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於近年來新進金融機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大政策引導,引導其將資金投入到促進清遠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領域,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除鼓勵外來金融機構來清遠設立機構外,還要建立對應的約束機制,例如設定存貸比、小微企業貸款增速等年度考核指標,促進其加大對清遠經濟的支持力度,對於年度考核不達標的機構,限制其在清遠地區的後續設點。
3、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要積極鼓勵本土金融機構「走出去」,加大區域金融輻射,拓展資金。更多資訊來源炎黃財經。
『貳』 金融業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築牢現代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②堅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③發展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
④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計劃和市場相結合,合理分配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提供的資源。
『叄』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肆』 新時代的金融體系如何服務高質量發展
質量型增長新時代將減少貨幣數量刺激,未來或更加註重提升存量貨幣使用效率。在數量型增長舊時代,通過超發貨幣,推升杠桿率的方式刺激經濟以實現高速增長,但當前這種動力正逐漸弱化。周小川在3月9日的「金融改革與發展」答記者問中表示,「在追求質量型增長的時候,就有可能減少過去大量依靠資金支持的這種增長方式」。高質量發展意味著M2增速將回歸合理水平,即逐步向名義GDP增速靠攏甚至低於名義GDP增速,進而步入穩宏觀杠桿率的階段。數量將不再是觀測經濟運行情況的好指標,這從近年來M2增速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度下降也可以看出。在淡化貨幣總量增速之後,未來或更加專注於提高存量貨幣的使用效率來緩解資金緊張。周小川在談到資金和價格時指出「廣義貨幣池子里的錢可以使用的更有效率,一旦用得更有效率以後,也並不見得就是說資金就緊張」。
代表高質量發展的新經濟與直接融資更加切合。在過去追求經濟高速增長時,金融體系的定位是以為傳統經濟動員資金為主。這也直接造成了以銀行主導金融資源的間接融資占據絕對上風。間接融資偏好向有抵押物的重工業發放信貸資源,而高科技與輕資產企業獲得的信貸資源相對有限,間接融資主導體系與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新經濟往往從直接融資處獲得資金支持,與直接融資更加契合。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兩會期間劉士余也表示證監會將創造工具與設置制度迎接新經濟企業上市,海外的「獨角獸們」大都稱願意回歸A股。當前我國直接融資存量在社融中佔比約為14%,政策支持下預計直接融資佔比有望進一步提升
『伍』 金融行業如何發展新客戶
最主要的問題是客戶對公司的信任,所以該公司應該做好充分的工作,給投資人以安全感,讓顧客放心把自己的錢交給公司保管。
公司已方面在打造信譽的時候,另一方面應該吸引新顧客加入,擴大宣傳力度,讓不知道的人知道,不了解的人了解,這樣公司的交易規模肯定會擴大。
『陸』 來煜標是否倡導要順應發展形勢,圍繞「綠色金融」的理念,在對接服務新經濟 上開拓思路、創新舉措
是的啊 。
『柒』 什麼是現代服務業和新金融產業
現代服務業大體相當於現代第三產業。國家統計局在1985年《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中,將第三產業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個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個層次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研事業,生活福利事業等;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現代服務業的內涵
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本質上來自於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專業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現代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
現代服務業的分類
1.基礎服務(包括通信服務和信息服務)
2.生產和市場服務(包括金融、物流、批發、電子商務、農業支撐服務以及中介和咨詢等專業服務)
3.個人消費服務(包括教育、醫療保健、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旅遊、房地產、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務(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務、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務等)。
現代服務業是相對於傳統服務業而言,適應現代人和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務業。
新金融產業是指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促進金融服務轉型發展。積極搭建金融機構與各類企業的互動平台,促進金融服務業與其他現代服務業優勢行業的融合發展,推動企業上市、並購和重組。
『捌』 金融服務經濟需把握哪「三個走」
「金融本身就是服務經濟發展的。」7月7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屠光紹在金融科技外灘峰會期間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新金融的發展應當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把握「三個走」的發展趨勢。
三是金融服務「向外走」。「全球化的歷程、全球化的潮流,是誰也擋不了的。」屠光紹認為,當前中國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國的產業、企業必須與全球有更多融通、交匯。他指出,金融服務在目前的「一帶一路」建設中仍是「短板」,金融科技的發展將為「一帶一路」發展提供更多金融服務的工具與手段。來源:央廣網
『玖』 金融業怎麼應對經濟新常態政策
中國經濟的風險何在?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債務風險、房地產風險以及產能過剩風險等。比方說防金融風險,宏觀上就是要把握好融資結構。應大幅提高工商企業面向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規范和約束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行為。如果一個地方的發展,70%、80%的資金都靠銀行貸款,那就說明這個地方的金融有問題,搞得不活。一個地方的信託、租賃、小貸、抵押、擔保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得不到發展,高利貸、典當行、「老鼠會」等就會盛行,容易導致金融「三亂」。當然,如果一個地方50%、60%的融資都是靠利息比銀行高幾個點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又會導致這個地方企業融資成本整體很高。要更好地解決融資問題,關鍵是要努力推動直接融資市場、直接金融市場,通過股票市場、銀行間市場、企業債券等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去年,重慶政府幫助企業籌集到一千四五百億的低利息、低成本的資金,都是從資本市場上來的,是直接融資。今年,我們提出新增6000億元融資,要做到25%來自直接融資市場,45%來自銀行,30%來自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前,我們的直接融資大體只有10%左右,希望通過加大直接融資的力度,能夠形成銀行、直接融資市場、非銀行金融機構45:30:25的融資比例。經濟生活中,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產能過剩的風險,我恰恰認為這是最重要的風險。本質上講,市場經濟通過充分競爭才能有效益,這就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但產能過剩也有個度的問題。比方說,一個企業研究開發出一個新產品,這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市場。先做的人一馬當先,獨占鰲頭,獲得效益最大化,這就是創新驅動的魅力所在。旁邊人看到先行者效益很高,群起而上都模仿,之後逐漸會達到供求平衡。供求平衡了還要競爭,就會有個後來者居上的概念。後來者本事比你大,人才結構比你好,資本更密集,就會把老企業淘汰出局。這時候,市場就會產生過剩。產能過剩有個經濟學邏輯:如果行業過剩10%—20%的時候會產生優勝劣汰,屬於良性競爭;一旦過剩超過20%,比如全行業過剩30%、40%甚至50%,幾乎所有企業,都會泥沙俱下,大家通通賠本,形成行業性虧損。現在中國差不多十來個行業,鋼鐵、電解鋁、玻璃、有色金屬、水泥等等都是如此。比如鋼鐵行業,市場每年需求6億噸,產能卻達到10億噸,嚴重過剩,行業平均利潤率在3%以下,企業普遍虧損。更嚴重的是,實體經濟產能過剩還會連累金融業,造成銀行壞賬,增加誘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說,防止產能過剩,既是宏觀經濟問題,也是微觀經濟問題,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概不能外,傳統工業、房地產業、高科技產業、金融業都是如此,都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出現過剩。俗話說:「千做萬做賠本生意別做」,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頭腦,任何一家企業都要關注自身行業產能是否過剩。縣長和企業家都不要碰過剩產業這些年,重慶經濟之所以表現良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按照中央要求,堅決不碰產能過剩行業。工業方面,8年前,全國每年煤炭產量20億噸,重慶有4000萬噸。8年間,我們嚴格控制煤炭行業新增產能,在全國產量達到50億噸時,我們還是4000萬噸。2000年,全國鋼鐵產量1億噸,重慶是600萬噸,現在全國10億噸產能,重慶仍然是600萬噸。由於沒有跟風而上,產能過剩行業佔比較小,我們工業面臨的壓力就較小,效益自然就好。在房地產領域,要防止產能過剩,重在把握好六個比例關系:一是城市建設用地。按照城鎮化規律,每1萬城市人口配置一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就能基本平衡。重慶主城1000萬人口,城市規模也就是1000平方公里。有些城市只有50萬人,卻搞了100平方公里,規模過剩就容易變成鬼城、空城、死城。二是商品住宅。一般是人均40平方米,1000萬人就造4億平方米住宅,造得再多,房子賣不掉,房產商破產,銀行貸款收不回來,就會連累整體經濟。三是商鋪,原則上每2萬元商業銷售值要配備1平方米商鋪。如果一個城市只有四五十億商業零售額,卻建了100萬平米商鋪,每平方米商鋪零售額不到一萬元,肯定賠本。四是寫字樓,大體也是2萬元GDP配一平方米的比例,不能造得太多。五是各類貿易批發市場,包括鋼材市場、建材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傢具市場等。現在有的區縣城,一搞批發市場,就想搞成義烏那樣100萬平方米、年銷售額100億元。中國畢竟只有一個義烏,從現實出發,我們舉全市之力搞一個是可能的,如果每個縣城搞一個,肯定過剩。六是城市綜合體。這種集百貨零售、寫字樓、餐飲娛樂、住宅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體,一個區縣城奮斗三五年搞一個,是能夠盈利的,如果一時興起,搞上五六個,量變引發質變,大家就都會虧本,這樣的生意做不得。產能過剩不僅表現在傳統產業、落後產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果不按市場規律事,一哄而上,也可能出現產能過剩。比如光伏電池,那是高科技產品,是新興戰略產業,也是節能環保產業。但前幾年,全國大幹快上,產能嚴重過剩,照樣一年虧損幾百億。當年,長安集團也想在重慶搞這類項目,化醫集團也有投資沖動,但都被市政府壓下了,回過頭來看,這個決策是有先見之明的。不管區縣長還是企業家,一定要牢記,賠本生意不做,過剩產能的事不做,要有基本的行業分析。經濟風險的源頭是產能過剩,工業、服務業的產能過剩會帶動整個金融的產能過剩。同樣,金融如果不為實體經濟服務,自我循環、自我膨脹,也會搞得過剩,誘發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前車可鑒。這方面,沒什麼高端產業和落後產業之分。信託投資看似高端,搞自我循環,會遭遇過剩危機。縣城裡家家樓下搞小飯館,最後沒有顧客,也是全面虧損。反之,哪怕你是洗腳理發,只要與市場需求匹配,經營得當照樣賺錢。總之,有市場需求的產業才是好產業,我們搞調結構,關鍵就是把過剩產能壓下去,把有市場、有效益、有資金流量的產業發展起來。這樣,經濟發展才會順暢,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