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日本金融機構倒閉的原因和過程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日本金融機構倒閉的原因和過程

發布時間: 2021-06-16 22:51:42

1. 日本金融市場的形成條件和原因

日本的金融中心,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日本在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後,金融業向現代資本主義金融制度發展。1872年明治政府參照美國銀行制度制定了《國立銀行條例》 。 1882 年又頒布了《 日本銀行法 》 ,成立了中央銀行——日本銀行。在此前後,商業銀行和儲蓄銀行也相繼建立。19世紀末,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明治政府先後創立了一批專門經營長期金融業務和外匯業務的特殊金融機構 。現代金融制度在法律上趨於完善,東京金融市場的基礎逐步形成。 進入20世紀,日本經濟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金融業走上了集中的道路。東京金融市場的規模隨著海外市場和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而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金融資本高度集中,完全置於軍國主義政府的統治之下,資金首先滿足侵略軍軍需產業的需要,使東京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外匯市場的活動幾乎完全停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金融機構經過整頓,到50年代初期,東京金融市場恢復正常活動。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東京金融市場也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2. 日本近500家公司破產,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日本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經濟排行上非常靠前的一個國家,但是今年卻有50家公司破產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疫情的原因,疫情在日本肆虐導致很多公司都無法經營,可能也是因為這樣子的原因導致他們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最後面臨破產。不得不說這500家公司非常的可憐,因為面臨破產不僅意味著沒有了穩定的工作,而且還意味著沒有了穩定的收入質量。在疫情期間的日本人民無法再有更好的消費力。

根據相關數據的統計,這500家公司當中大多數都是餐飲業倒閉,因為一些疫情的原因導致很多的餐飲店全部關門,所以他們沒有了生意導致他們一直在賠錢,最後關閉倒閉了。不得不說,疫情給日本代持了很多的麻煩和經濟上的壓力,導致他們現在的經濟一直在下降。

3. 誰能為我詳細說一下日本經濟危機和亞洲經濟危機的經過和原因謝謝了

2001年已經過去了半年。現在經濟專家們終於做出了判定,今年的全球經濟衰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亞洲地區的經濟也遭受沉重打擊,重新陷入如1998年那樣的危機狀態之中。此次危機的根源在於美國,這是沒有爭論的。

既然衰退已成定局,人們現在又開始討論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亞洲有沒有可能避過這場危機?有人說,如果亞洲各國在1998年的危機中,極力進行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的在某些領域內如銀行體制等一些改革,也許此次危機可以安然度過。不過,筆者認為,一些局部的改革並不能防範此次危機的發生。對2001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必須從亞洲地區整體經濟戰略的角度去認識。

2001亞洲經濟危機的發生是由亞洲地區各經濟體對整體經濟戰略的偏差而決定的。這種偏差所體現的是過度的對外倚賴和嚴重的投機心理。

亞洲地區的經濟曾經有過快速發展,而其中扮演推動力量的就是對外貿易。亞洲的經濟體幾乎無一例外地把增加對外貿易視為發展經濟的首要途徑。而其貿易的主要對象就是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這種戰略就導致了對西方經濟的嚴重倚賴。

這種倚賴關系也確實曾經導致亞洲經濟的起飛。西方發達國家富有,其國民購買力強,也確實為亞洲貿易提供出路。從另一方面看,亞洲的幾個新興工業經濟體本身都受幅員、人口、市場、資源等條件的限制,無法靠內需拉動經濟,無法自成一體,唯有靠外部市場。所以亞洲經濟體都致力於研究發達國家的市場,追隨發達國家的經濟概念。所以,亞洲經濟不但是倚賴發達國家,而且在經濟發展戰略上也是追隨關系,在企業投資行為上則是投機心理。

這種情況就像是皮和毛的關系。美歐是皮,亞洲各經濟體就是毛。問題是,現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陷入衰退,皮都不存在了,毛也就失去了依附。

寄託在美國身上

到目前為止,這種倚賴心理在亞洲人們的言行上仍然有著強烈的反映。人們目前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亞洲經濟何時能夠復甦?最普遍的答案是:端視美國經濟的走勢來決定。亞洲的評論家們在談到亞洲經濟前景時,基本上還是把希望寄託在美國的經濟回升上。問題是,這種期望是不是能夠實現,何時能夠實現,實現到什麼程度?這些問題就難以回答了。

現在,沒有人可以預測美國經濟何時能夠回升。早就有人說,美國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會觸底,隨後又把希望推遲到第二季度,後來又說第三季度會回升,現在的最好希望是第四季度(年末的消費高潮),但是有許多公司已經警告:在2002的下半年以前,市場不會好轉。

筆者在「西方不亮東方亮——2001全球經濟危機和中國的對策」(新華網2001年4月10日)一文中曾經指出,今年美國的衰退是由於其高科技經濟戰略內的多種深層次矛盾,如市場飽和、錯誤投資、科技局限性、概念破滅等綜合作用而引起的,因素復雜。因此不是靠聯儲局降息可以解決。沒有幾年時間,恐怕難以出現突破。所以,亞洲國家如果把希望完全寄託在美國經濟短期內能夠復甦,恐怕會越來越失望。

與其坐等美國經濟的回春,更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利用這個時機來調整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從而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筆者在此提出幾個方面。

應致力開發中國市場

第一,致力開發中國的市場。由於美國的科技業衰退有一個市場飽和的因素在內,因此亞洲的科技業要找到出路就不能坐等美國的市場消費回升。而是應該設法開拓新的未開發市場。而中國大陸就是一個現成的大市場。

與美國的飽和狀態相比,中國的許多科技市場基本還處在未開發狀態,未來許多年內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每年都可以帶來數千億乃至上萬億美元的商機。就連美國的許多科技企業都在削減美國投資,而增加中國大陸的投資。

與中國大陸相連的亞洲各經濟體就更應該把精力轉向中國大陸的市場開發。應該以中國大陸為依託,建立經濟發展的新戰略。而要獲得中國的市場,亞洲各經濟體就應該同中國大陸在經貿投資、交通運輸、教育文化、科技研發等領域加強合作。要做到這些,就需要一種積極正面的心態,而不能用猜忌的心理。而如台灣當局搞戒急用忍,和日本政府使用的貿易保護主義等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第二,經濟掛帥,開發內需。必須看到,盡管美歐發達國家市場面臨飽和,但是亞洲地區的市場還處於未開發狀態。亞洲地區人口佔全球的一半,總的來說未來對科技產品的市場需求如果加以充分挖掘,消費潛力無窮。因此,亞洲地區應該注重自己內部市場的開發。

要開發市場,就必須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而要提高消費,就必須發展經濟。因此,亞洲各國應該把發展經濟列為第一要務。政治上應該尋求穩定。對於地區分裂主義,宗教沖突,恐怖主義等不利經濟發展的勢力應該共同加以遏制。

第三,亞洲經濟整合勢在必行。亞洲地區由於歷史問題,意識形態,文化宗教,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經濟上還是處於一盤散沙狀態。一些國家因此舍近求遠,同其他洲的國家要搞自由貿易,卻不同鄰近國家進行整合。這種情況是不利於亞洲整體市場開發的。要提升亞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整合就是必經之路。

當亞洲國家都能夠均衡地發展經濟,並且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後,對發達國家的倚賴就會減輕。而亞洲市場的開發成型,也會為歐美發達國家的科技企業提供商機。這樣,世界的經濟發展才會平衡,而不會出現過度倚賴某一個國家的局面。

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東南亞、香港房地產泡沫:香港業主平均損失267萬港元

繼日本之後,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也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而其中以泰國尤為突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泰國政府把房地產作為優先投資的領域,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海灣戰爭結束後,大量開發商和投機者紛紛湧入了房地產市場,加上銀行信貸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出現。與此同時,大量外國資本也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性活動。遺憾的是,當時這些國家沒有很好地進行調控,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供給大大超過需求,構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業已處於全面危險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續升高,其中辦公樓空置率竟達50%。隨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徹底破滅,並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

4. 日本幸福銀行倒閉說明什麼問題

日本省級「幸福銀行」倒閉,暴露日本致力解決198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導致金融業壞帳高築難題的缺陷。政府「金融振興委員會」周末宣布大阪市非掛牌「幸福銀行公司」已破產,並委派接管人加速拍賣或清盤。

日本中央銀行也批准特別貸款,協助這家有52年歷史的家族銀行繼續在接管人監督下營業,以保護存款人。

「幸福銀行」若無法在三年內找到買主,將予以清盤。國家支持的收債機構「清盤與收債公司」將處理壞帳事宜。這起破產案揭露了官方存款保證被濫用、缺乏動用納稅人公款注資的嚴格條件,以及財政部的疏忽瀆職。

5. 日本保險公司倒閉事件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在大陸是不允許保險公司倒閉的,在日本及美國都有保險公司倒閉的個案,
保險公司會不會破產?這個問題可能是讓很多代理人難以回答的問題。當然,也有一部分代理人信誓旦旦的承諾,保險公司不會破產,甚至搬出保險法的話,「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除分立、合並外,不得解散。」
但是,這樣說的人,只能證明他專業水平不夠。
其實,保險法原文是這樣的:
「第八十五條保險公司因分立、合並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解散事由出現,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准後解散。保險公司應當依法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除分立、合並外,不得解散。」
「第八十八條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的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准備金,必須轉移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險公司達成轉讓協議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接受。轉讓或者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接受前款規定的人壽保險合同及准備金的,應當維護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商業銀行都有可能破產,保險公司作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市場個體,當然也會遇上經營困難,也會有破產的可能。據了解,美國從1989年開始就已經有大量保險公司倒閉,日產生命保險公司1997年宣告破產,結束了「日本保險公司不倒」的神話。因此,國內保險市場上那些經營不善、缺乏競爭力的保險公司破產並非是不可能的事。
日產生命保險公司失敗的原因有三:
1.產品結構以傳統型為主,在追求規模擴張,造成經營成本增加的同時,產生巨額的利差倒掛。
在泡沫經濟時期,以固定利率的傳統型產品為主。為了在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一味追求規模擴張,造成高利率的個人年金產品和以獲取資金運用收益為目的的變額保險產品的過度銷售。但當經濟泡沫破滅、經濟出現通縮後,日本進入低利率時期,包括日本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在內的金融投資工具的收益率持續下降。保險資產的收益率也隨著日本法定利率水平逐漸降低而下降,最終造成日產公司年負利差達到300億日元。
2.資產運用的失敗。
由於保險經營中巨額負利差的存在,日產公司積極進行海外投資活動,購買大量外國債券,由於1993—1995年,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債券價值大跌。日產公司進行的國內房地產投資也因泡沫的破滅,地價下跌而遭重創。日本股市也由於泡沫崩潰而股指暴跌,日產公司所進行的股票投資陷入危機,同時,日產面臨資本不足的問題。當1997年日本股市跌破19000點並呈持續下降之勢,日產的股票投資最終宣告失敗,並於3月底結算時擁有1328億日元的持股損失。
3.制度下的失敗。
日本戰後採取的經濟管理模式為「政府主導型經濟」,強調政府對經濟的指導和保護。在這一體制下,各保險公司處於嚴格的管制和保護之下,缺少經營自主權,保險商品沒有特色,公司間的經營沒有差異,形成全行業的同一化。這一方面導致即使是財務狀況最為脆弱的保險人也能生存,削弱保險公司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便導致保險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能就規模進行拼爭,過度的銷售的原因就在於此。
仔細想一想,上面的三個問題,對於國內很多傳統保險公司,同樣存在。去年,太平洋人壽90億元的償付缺口,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此,國家也出台了相應的政策,《保險公司財務制度》規定,保險公司應「提取保險保障基金。公司應按當年自留保費收入的1%提取保險保障基金,達到總資產的6%時,停止提取。」
同時,國內的保險公司也紛紛出台新險種,分紅型險種,純保障險種,2006年1月1日,新生命表出台後,保險公司將可以自由選擇定價,將有利於實現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產品的差別定價,鼓勵保險公司進行產品創新。從而走出了以前單一的規模擴張的發展套路,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中國的保險市場,正在走向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

6. 一家典型的日本銀行是如何倒閉的

先套算出美元與港幣的比價:
USD/HKD=(121.40/15.70)/(121.60/15.60)=7.7325/7.7949(匯率相除,交叉相除)
再確定匯率
銀行報出的價格前者為買入基準貨幣(這里是美元)的價格,後者為賣出基準貨幣的價格.本案中,客戶賣出基準貨幣美元,也就是銀行買入基準貨幣,用買入價7.7325

7. 90年代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

案例內容: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在多年迅速增長和極度繁榮之後經歷了長期衰退。由於日本經濟的長期增長以及日本企業採用終身僱傭制等因素,日本歷史上的失業率是極低的,但這次失業率卻從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業生產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的GDP仍然一樣,實際GDP停滯,有時甚至還下降。
在政府治理持續性經濟衰退過程中,日本經濟出現了典型的零利率、負通貨的經濟局面。1995年9月,為了促進經濟復甦,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把貼現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銀行為進一步減輕企業利率負擔和刺激國內消費,在維持貼現率不變的情況下,將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後,日本央行大規模發行超出市場需求的貨幣,促使市場利率基本降到「零」。同期,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自1999年第三季度開始低於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價水平與上年持平,2000年負增長0.4%,2001年負增長0.9%①。日本為擺脫經濟衰退採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

案例評析:
該案例較好地說明了凱恩斯理論中對蕭條的解釋。按照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總支出y由消費c、投資,和政府購買G以及凈出口(x—M)四部分組成。上述四個分需求的減少都有可能使得總需求減少,從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
第一,造成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是消費支出減少。這部分歸因於股票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在日本,1998年的股票價格不到10年前達到的頂尖水平的一半。與股市一樣,日本的土地價格在90年代崩潰之前的80年代也是天文數字。當股市和土地價格崩潰後,日本公民眼看著自己的財富都消失了。而財富和收入的減少使得人們減少了消費支出。
第二,造成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是投資支出減少。這部分歸因於銀行系統出現的「信用危機」。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銀行陷入了困境,並加劇了經濟活動的衰退。80年代日本銀行發放了許多以股票或者土地為擔保的貸款。當這些抵押品價值下降之後,債務人開始拖欠自己的貸款,從而使銀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以商業銀行為例,截至2002年3月底,美國高盛公司估計日本金融機構持有的不良資產為236萬億日元。這種舊貸款的拖欠減少了銀行發放新貸款的能力,所引起的「信用危機」使企業為投資項目籌資更難,從而壓低了投資支出。
第三,上述兩個分需求的減少使得總需求不足。同時我們觀察到,在日本的衰退中,表現為經濟產出的減少,同時利率降低。1998年的日本和1935年的美國一樣,名義利率不到1%。這一事實說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巧曲線的緊縮性移動。因為這種移動既減少了收入又降低了利率。
日本為擺脫衰退採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同時,這些政策也引起了爭論。一些經濟學家建議,日本政府要大幅度減稅,以鼓勵消費者更多地支出。但日本政府中的決策者卻不願意大幅度減稅,因為他們想避免預算赤字。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建議,日本的銀行體系要更迅速地擴大貨幣供給。在名義利率下降餘地很小的情況下,迅速擴大貨幣供給也許能提高預期的通貨膨脹,降低實際利率,並刺激投資支出。無論如何,日本的衰退是由於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而「解鈴還需系鈴人」,辦法還是要從總需求的擴張中去尋找。

8. 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

日本經濟衰退主要有二層原因:一方面,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日本經濟再也沒能高速增長,始終在原地踏步不前。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早已在2010年GDP規模超過日本,奪得了世界GDP第二的位置。中國等新興國家相比,日本經濟增長顯得比較頹廢,給人一種上漲乏力,止步不前的味道。

現在很多人覺得奇怪,日本國內經濟這二十多年來,始終原地踏步,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第一,日本國內人口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畢竟人力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日本現在有3400萬老人,其中65歲以上者相對貧困率為18.1%,75歲以上者為25.2%。而龐大的老年團體帶來的是社保成本的增加。2016年日本社保支出達到32兆億日元,佔到了國家總預算的33%。也就是說日本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預算來應付養老問題。



而另一邊,年輕人口不足,2017年日本平均初婚年齡,男性升至31.1歲,女性達到29.4歲,平均每1000位居民日本只出生8.4個孩子。這樣使得日本社會長期的少子化。長此以往,社保缺口會越來越大,參保人員越來越少,顯然這對於日本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

第二,社會結構固化,年輕人沒有向上的空間。日本社會階級固化是各個領域都有的,不論是政府議員,還是企業高管,都由中老年人把持著,而且還要論資排輩,這意味著年輕人上升空間幾乎沒有。此外,由於日本經歷過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沖擊,使得很多年輕人也追求穩定和體制內的工作,本身也不願意去冒險創新創業,這意味著日本社會通過自我奮斗向上的渠道也被封堵。

而社會結構固化導致市場活力的缺失,創新度的衰退,這也間接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由於日本國內缺乏創新,使得消費增長乏力,創造不出多少財富,同時也消耗不掉多少財富。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是人力資本,而不是資產,即便是資產被炒得再高,缺少人力資本創造和消耗財富,經濟還會長期處地停滯狀態。

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第三,產業結構轉型不力,早在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製造業快速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社會轉變,從而完成了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架構。而到了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日本也認識到發展房地產已經不行了,就逐步向高端製造業轉型,主要是以提升GDP的質量為目標,而非數量。

不過,日本政府這二十多年頻繁調換首相內閣,導致日本的對外經濟政策搖擺不定,這既影響了外部資金對日本的投資,也使得低端產業無法向外轉移的重重困難。此外,日本國內工商業財團常常是互相持股、報團取暖,攻守同盟,而只要一發生國際金融危機,一些企業抵擋不住就紛紛倒閉,這又帶來持股的財團危機四伏,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產業鏈缺失。

很多人喜歡說日本經濟出現了衰退二十年,其實也就是GDP長期原地踏步,經濟停滯增長,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出現了鮮明對比。日本經濟的停滯不前,這主要是日本國內老齡化、少子化現象嚴重、社會結構固化、產業轉型不力等原因。這些問題如果短期內無法得到解決,那日本經濟增長還將一直停滯下去。

9. 日本經濟危機始末

日本經濟危機暴發的原因

(一)國際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

國際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是日本此次經濟危機暴發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直接動力。

冷戰格局下,為了共同對抗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日本成為西方國家的軍事同盟,美國對日本採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國在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對其的援助潛心發展經濟。冷戰結束後,這些有利條件不僅逐漸消失,而且在多極格局的趨勢下,美日兩國在科技領域,特別是高新技術和雙邊貿易領域已成為競爭的對手,甚至在地區經濟的主導權上也存在著相互爭奪的狀況,使日本的貿易體制、生產體制、金融體制以及流通體制等方面都面臨著改革的壓力。改革現行經濟體制,進一步開放市場,增強競爭力,已成為日本政府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的局限

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經濟危機的誘因。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務白皮書》中指出:「日本式經濟模式曾在戰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相當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中,……這一體制卻正在總體上喪失其有效功能。」因此,舊的模式急需進行改革。

1.改革現行的金融體制。現行的日本金融體制是在戰後初期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著眼於向產業界穩定地提供低息貸款,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而設計的。其基本特徵是: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以阻止資金流向海外;實行人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勵企業貸款。其實行的是資金吸收和分配的一元化金融管理體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銀一體化」體制。在這種體制下,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淡化,使其自有資金比率不清,經營能力低下,缺乏國際競爭力。由於日本金融監管機構權力過度集中,使官商勾結,產生了一系列腐敗問題。因此,取消或改革有關規則,加速金融自由化的進程,已成為日本金融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

2.政府行政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改進和提高。日本金權政治和腐敗問題是影響日本政府行政質量和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經濟改革的失誤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質量和效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日本企業管理與經營模式的落後導致了此次經濟危機

日本企業管理與經營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經營者主導型企業制度、發展目標優先、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內工會制。日本這種傳統的企業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隨著企業競爭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發展,日本企業制度將在保留其一部分有價值特色的同時,逐漸向市場導向型的模式轉變,企業間的人員流動將增加,「能力主義」在工資制度和晉升制度中所佔的比例將逐漸增大,企業間相互持股關系逐漸削弱,證券市場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企業間的關系將日趨鬆散,企業活動范圍也將擴大,走向跨國經營等。但其經營模式沒能隨企業變化的形勢而及時進行調整,這也是造成此次經濟危機的機制性原因。

(四)主導產業選擇失誤是導致此次經濟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日本的主導產業選擇失誤,將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及相關產業,不但產生了泡沫經濟,而且影響了產業升級,使其在國際經濟舞台上同美國的競爭步步失利,不得不進行一系列調整。日本原有的主導產業出現衰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飽和需求下降,如家電行業和汽車行業;二是產業競爭力相對變弱。此次調整必須重新尋找新的主導產業,並通過新的主導產業來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組合,使其重上一個新的台階。

三、未來日本的經濟發展趨勢

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困難,出現挫折,經歷蕭條,這是經濟本身的發展規律,日本也不例外。對日本的經濟改革,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預見:一是短期內擺脫經濟衰退,實現經濟復甦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深層次的結構和體制問題,這是多年累積起來的,解決這些問題絕非一日之功,這些問題也會制約日本在國際經濟中的發展;二是戰後日本發展經濟的許多有利因素仍然存在。當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科技強國,戰後日本依靠先進技術和技術創新積累起來的技術力量依然雄厚。高素質的勞動力、大量的儲蓄和充裕的資金等,這些對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基礎要素依然蘊藏於日本社會中。因此,國際社會對日本經濟發展的前景仍應持樂觀態度。

造成日本這次經濟危機暴發的深層次原因是體制問題。戰後建立起來的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經濟體制和企業制度,半個多世紀以來基本沒變,已經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的新形勢。日本今天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內容,就是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經濟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