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政府資金與金融機構考核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政府資金與金融機構考核

發布時間: 2021-06-17 09:27:23

Ⅰ 如何加強財政資金績效考核

一、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的必要性(一)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各部門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於確立以財政支出效果為最終目標的財政支出取向。實施績效考核,可以對部門預算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考核與評價;有利於增強各部門的效率意識,強化效益意識,提高管理水平。 (二)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是深化部門預算改革,促進政府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有效途徑,突出了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對財政支出的約束。隨著部門預算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資金績效考核也成為部門預算改革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資金規模逐步增大,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日益迫切,其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想在財政資金管理上規范化,則更加需要注意財政資金支出的績效性。 (三)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是完善各部門資金使用監督機制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增加財政資金支出的科學性和透明度。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目的,在對部門財政資金支出合理性的基礎上,增加了對財政資金的效能性監督,從而實現財政資金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 二、當前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一)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尚未達成共識。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而且財政管理側重在資金量的分配上,現時的部門預算也只是將預算分配進一步細化形成支出剛性,同時,對支出績效不夠重視。 (二)財政資金績效考核的制度環境尚未形成。績效考核缺少應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這將極大地影響績效考核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整體成效。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才能保證績效考核的有效實施。 (三)科學規范的考核指標體系尚未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工作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單位的共同努力。 三、對加強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的建議隨著部門預算體制改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實行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其在現實上具有了可行性。 (一)轉變觀念,統一認識,協力推進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工作的實施。財政資金績效考核是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財政管理改革需要而開展的一項新工作,需要在實踐中探索並不斷完善。 因此必須抓好各部門、各單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思想統一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上來,統一到做好財政資金績效考核的工作中來。首先,要多渠道、多形式宣傳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工作,通過介紹績效考核的重要性,增強單位對此項工作的知曉度,增加對績效考核工作的關注,推動各部門、各單位自覺地接受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從而使「花錢講效」的概念成為一種共識和自覺行為;二是要注重業務培訓,通過培訓使大家對財政資金績效考核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實現績效考核由單位被動應付到單位主動要求實施的轉變,營造出財政認真組織、單位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二)加快法制建設,構建較為完善的績效管理法律制度。制定財政支出考核規章和制度,明確考核工作規則、工作程序、組織方式及結果應用,並界定相關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對績效目標的設定作出較為具體、詳盡的要求。制定績效考核結果應用辦法,增強考核工作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強化各部門使用財政資金的責任感,實現資金支出考核工作制度化和規范化。重視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增強支出管理的約束力,強化績效考核手段,為資金支出績效考核奠定法制基礎。 (三)健全有效的績效考核工作體系。圍繞注重實效、加強應用、完善體系的原則,根據評價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設置考核指標和標准,建立適合的績效考核指標庫。構建符合財政支出管理要求的績效考核工作體系。充分發揮部門、單位及社會公眾的作用,強化群眾監督。

金融機構績效考核系統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簡單粗放的績效考核模式弊端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如經營行為短期化、經營風險滯後顯現等。如何推動商業銀行穩健發展,提高其核心競爭力,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顯得日益重要。 一、我國商業銀行績效考評體系的現狀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法人層面上均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績效考評體系,都把加強管理、規避風險和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績效考評的目標。但在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面上,對待績效考評的指導思想呈政績化、短期化傾向,與商業銀行法人層面上的績效考評目標不一致。究其根源,主要是中國特有的銀行管理體制,特別是法人治理結構和組織架構的不完善。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出於任期內政績的追求和考核壓力,急於擴大存貸款規模,追求短期效益,掩蓋不良資產,以圖把成績放大,而把問題和風險縮小,導致我國商業銀行法人層面上的績效考評目標缺乏連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在績效考評指標設置上,考評指標較側重規模擴張與短期效益。這些指標雖包括存款規模、貸款規模、發卡量、中間業務、不良資產控制、當期利潤等,但更多的指標則是傾向於財務指標,對風險與質量指標、管理指標相對重視不夠。在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和當期經營利潤的過程中,忽略了業務盈利性和風險性的平衡。(二)在績效考評計劃制定上,缺乏對銀行實際情況和長遠發展的深入思考。對績效考評的理解,簡單地認為是對部門、分支機構、員工計劃指標完成情況的考核,如此導致盲目地自上而下制定計劃、並將計劃指標層層分解、層層加碼,嚴重脫離現實。(三)在績效考評激勵機制上,片面通過員工利益的最大化來體現績效的激勵作用。激勵手段變成單純的收入獎勵和職務升遷,沒有將個人利益和銀行長遠發展相結合。考核結果與員工績效工資獎金直接掛鉤,激勵方法手段簡單、剛性強、弊端多,員工缺乏不斷開拓創新的動力,極不利於提升商業銀行可持續的競爭力。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商業銀行績效考評體系的重要意義(一)有利於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形成強有力的目標導向。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要將其落實到實處,轉化為各分支機構、各部門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實際行動,需要有一套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考評體系。科學的績效評估和考核,將科學發展觀的原則要求轉變為可以量化的目標體系,藉此強化各分支機構、各部門的績效意識,形成正確的決策導向和工作導向,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二)有利於商業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是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合理分配出資人、董事會和高級經營管理層之間權利與責任的制度或組織安排,科學合理的商業銀行績效考評體系能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合理配置和行使商業銀行的控制權,使剩餘索取權與控制權相對稱,董事會、經營管理層權責分明;建立良好的評價考評和激勵約束機制;明晰信息披露和分析機制。(三)有利於加快引入先進的考評方法,達到業務盈利性與風險性的平衡。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能引進先進的績效考評指標與方法,經濟資本法、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等先進的績效考評技術方法,進一步促進商業銀行在先進的績效考評技術方法指引下,達到短期財務指標和銀行長遠發展戰略的結合、業務發展和業務創新能力的結合、業務發展與人力資源的結合,促使商業銀行達到業務盈利性與風險性的平衡。引進先進的方法和工具,將使銀行對績效的度量由原來簡單的量化和經驗判斷,逐步向以先進的量化模型進行科學測算為基礎轉變,銀行的績效管理水平將得到大大提高。(四)有利於建立健全績效考評的激勵約束機制,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在績效考評激勵約束機制上,將績效考評當做激勵員工長遠發展的手段和引導員工自我發展的依據,規劃員工的職業生涯,有利於商業銀行激發員工的創造力,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激發員工對工作和目標的熱情。現代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經營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復雜,所面臨的金融競爭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激烈,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顯得尤為重要,而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能在員工的激勵約束上發揮極大的效力。只有建立良好的績效考評體系才能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使員工更具有歸屬感和使命感。(五)有利於加強內部控制、規避風險,推動業務健康、穩健的發展,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力。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應該涵蓋平衡計分卡中的「內部業務流程」中的內部管理與內部控制,能不斷健全銀行業務制度,完善業務流程,加強內部控制與管理,防範案件發生,堵住漏洞,規避風險,建立良好的金融執業規范和金融秩序,積極推動商業銀行業務有效、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三、構建科學合理的商業銀行績效考評體系的基本思路(一)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按照監管當局的監管要求,正確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科學合理績效考評體系的前提條件。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國際上對銀行業監管要求的日趨嚴格,商業銀行必須順應經濟新形勢的發展,結合發展戰略目標,根據央行和銀監會監管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同時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符合各分支機構實際的績效考評體系,在績效考核指標設計上要體現以下要求:一是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二是體現銀行的發展戰略;三是體現當代績效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成果;四是體現商業銀行的實際行情、分支機構的差異、不同層次及不同地區的差別。(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組織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的基礎。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理順委託代理關系,逐步解決商業銀行內部人控制、商業銀行經營者個人利益短期化和經營者利益高於商業銀行法人利益的問題。商業銀行董事會在戰略決策上應將短期效益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引導商業銀行穩健經營、可持續發展,同時董事會應排除外來干擾,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要求任命高級管理人員。高級管理人員應相對穩定,以減少其在任期內對政績的追求,急於擴大存貸款規模、追求短期效益等非理性行為。商業銀行監事會應對銀行績效考評體系進行監督檢查,對有損銀行穩健經營、可持續發展的績效考評體系要及時制止。商業銀行在內部組織架構上應朝矩陣化方向發展,實現垂直化管理,建立機構水平線考評和產品業務考評相結合的模式。(三)引進先進的績效考評技術方法和技術支持,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的信息支撐。引入先進的績效考評技術和方法,改進商業銀行績效考評體系,如360度考核法、關鍵事件法、平衡計分卡、經濟資本法等,不斷提高績效考評的全面性、科學性、有效性。加快完善信息管理系統,引人管理會計方法,建立科學的內部定價系統和內部轉移成本分析系統,清楚列明每個部門、每個小組、每個員工在考核期間業務開拓、成本耗費和收益創造等多方面的詳細情況,對利潤中心和費用中心進行量化分析,為綜合經營計劃的編制、分解和監控提供依據,為績效考評機制的有效推行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四)引入資本約束下的理性發展機制,樹立管理出效益和風險補償的理念,完善績效考評激勵約束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的激勵機制。商業銀行應將股東價值最大化作為績效考評的最終目標,將撥備後的利潤最大化作為績效考評的中間目標,將提供有競爭力、高質量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作為績效考評的操作目標。商業銀行應在績效考評中引入資本約束下的理性發展機制,強化資本觀念,樹立資本佔用、資本制約規模擴張和資本覆蓋風險等經營理念。樹立管理出效益和風險補償的理念,績效考評指標內容和權重向經營效益、資產質量和內部管理等方面的指標傾斜,效益指標應體現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情況。制定績效考評計劃時應注重協調與溝通,實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確保指標計劃既符合全行的經營發展戰略目標,又適應分支機構的實際情況。在考評計劃制定和執行過程中,要建立全員參與制,增強員工對績效考評的認同感。在完善績效考評激勵約束機制時,應將個人利益和銀行長遠發展相結合,在給予被考評對象當期物質獎勵報酬的同時,應關注員工長遠利益和個人發展。(五)逐步構建以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為核心效益的考核指標,實現風險控制與效益增長平衡的績效考評指標設置。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指標包括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率(RAROC)和經濟增加值(EVA)。RAROC通過預期損失來調整盈利,運用RORAC考核能對風險預算超出銀行承擔能力的機構和個人得到有效的遏止。經濟增加值(EVA)為稅後凈營業利潤與全部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運用經濟增加值體現了商業銀行持續的價值創造力,不計資本成本的短期行為實施者將得到有效的行為制約。兩指標構成商業銀行核心效益考核指標,同時在資產質量、經營效率、業務創新、內部管理和人力資源等方面對分支機構進行全面考核,促進商業銀行均衡發展。(六)加強績效考評的反饋工作是構建科學績效考評體系的重要工作。商業銀行應從單一的績效考核向包括績效計劃、績效輔導、績效評估、績效回報和績效改進的全過程轉變,重視績效管理前期規劃、績效偏差的過程式控制制以及考核之後的反饋與改進。通過績效考評的反饋工作,對今後的績效考評體系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發揮其真正的激勵機制與效力。

Ⅲ 財政收支與財務收支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1、財政收支是指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國有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納入國家預算管理的收支以及預算外資金的收支。

2、財務收支是國家機關、國有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按照國家的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辦理會計事務、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的各種資金的收支。

二、角度不同

1、財政收支是從國家的角度,對其以資金形態再分配社會產品的理論概括。凡屬於國家分配范疇內的資金活動,都稱之為財政收支。

2、財務收支是從部門、企業、單位的角度,對反映其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所作的理論概括。凡是與財政部門無直接繳款、撥款關系的單位資金活動,習慣上人們稱之為財務收支。

三、審計主體不同

1、經濟責任審計以財政收支為主的是財政收支。

2、經濟責任審計以財務收支為主的是財務收支。

Ⅳ 政府性資金與財政性資金怎區分呢

政府性資金與財政性資金的區別如下:

1、開發票時填寫的信息不同

政府性資金需要在申報的「購買方納稅人識別號」欄填寫購買方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購買方為企業的憑證,索取申報時,應向銷售方提供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而財政性資金有何聯系為其提供開小規模納稅人時,應在「購買方納稅人識別號」欄填寫購買方的納稅人識別號,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不得作為稅收憑證。

財政性資金是具有唯一性的,只要稅務發票系統裡面查到了這家企業的發票代碼不同,就可以查詢到這家企業的進銷項發票情況,也就可以知道企業是否虛開發票了。

2、影響因素不同

政府性資金是直接影響市場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而財政性資金一方面受制於宏觀經濟狀況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國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費政策的影響,人工利潤率直接決定消費者購買力水平。

3、包括的范圍不同

政府性資金包括:行政管理和技術人員,材料采購、保管和駕駛各種機械、車輛的人員,材料到達工地倉庫前的搬運裝卸工人,專職工會人員、醫務人員以及其他由施工管理費或營業外支出開支的人員的工資。

而財政性資金包含: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計、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財政性資金

網路-政府性基金

Ⅳ 央行與政府、金融機構的關系

央行即中央銀行,是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我國的中央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在我國中央銀行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受國務院委託承擔著制訂與實施貨幣政策、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並促進經濟增長等職責;在金融市場,中央銀行是宏觀調控者,金融機構是市場參與者,在業務上是管理與被管理、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中央銀行通過運用利率、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等公開市場工具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

Ⅵ 財政與金融的重點

還有後面幾章寫不下了
財政與金融期末復習資料
第一章 財政概述
一、財政的產生
1)產生的條件: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
經濟條件是指社會上存在著可供財政分配的那部分剩餘產品。
社會條件是指國家的產生。
2)財政的定義
財政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的一種社會關系;財政又是一個經濟范疇,它是以國家為主體而形成的一種分配關系,成為一定形態下社會再生產分配環節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財政的定義可以這樣表述:財政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會產品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動和分配關系。
二、財政的發展
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特點決定著封建制國家財政是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封建制國家職能服務的。
資本主義社會利用財政為壟斷組織在國家上的競爭服務,為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潤服務。
社會主義財政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上,它是國家籌集、供應和管理社會資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有力的工具,它體現著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分配關系。
三、財政的特徵
1)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
2)財政分配的對象主要是剩餘產品
3)財政分配的形式一般採用貨幣分配形式
4)財政分配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
四、財政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
即通過財政收支改變資源的配置,實現資源結構的合理化,使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得到高效利用,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它可以調節資源在地區之間的配置;調節資源在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調節全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職能
即指國家財政通過集中性收支調節社會上收入與財富的分配,使之達到公平與公正的分布狀態。
它可以調節企業利潤水平;調節居民個人收入水平。
3)經濟穩定
即通過財政收支及財政政策使經濟達到穩定、協調發展的目標。
該職能可以調節社會供求總量的大體平衡;調節社會供求結構上的平衡;通過財政收支,發揮財政「內在穩定器」作用。

第二章 財政收入總論
一、財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類
可以分為稅收收入、非稅收收入。
二、按社會產品價值的構成分類
1)生產勞動中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用C表示
2)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用V表示
三、財政收入的規模分析
財政收入規模是指財政收入的數量界限。
1)財政收入規模的下限指標
是指政府履行各項職能所必須掌握的最低財政收入需要量。
2)財政收入規模的上限指標
該指標要受到三具因素的制約:國民收入問題;剩餘產品M總量;M中留給企業自行支配的總量。
四、財政收入規模的計算辦法
1)經驗數據法
即通過對國內外一定時期的有關數據資料的分析與對比,來確定一個合理的財政收入規模,以此確定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合理比例。
2)要素分析法
即對影響和決定剩餘產品價值率和財政集中率的要素進行分析研究,以此確定財政收入規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國民收入的適當比例。

第三章 稅收
一、稅收的概念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對社會產品所進行的強制的、無償的分配,以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二、稅收的形式特徵
1)強制性
是指稅收的徵收依靠的是國家的政治權力,一般說來,它和生產資料的佔有沒有直接關系。
2)無償性
是指國家取得稅收收入既不需要償還,也不需要對納稅人付出任何代價。
3)固定性
是指在征稅前,預先規定課征對象和徵收數額之間的數量比例,不經國家批准不能隨意改變。
三、稅制要素
1)納稅人,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是交納稅款的主體。
2)課稅對象,又稱征稅對象,是征稅的根據,即確定根據什麼征稅,是征稅的客體。它規定著征稅的范圍,是確定稅種的主要標志。
3)稅率,是應納稅額與課稅對象數量之間的比例。
4)附加、加成和減免
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簡稱,是地方政府在正稅以外,附加徵收的一部分稅款。
加成是加成征稅的簡稱,是對特定納稅人的一種加稅措施。
減稅就是減征部分稅款;免稅是免交全部稅款。
5)違章處理
是對違反稅法行為的處置,對維護國家稅法的強制性和嚴肅性有重要意義。
四、稅收分類
1)按課稅對象分類,可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
2)按稅收的計稅標准分類,可分為從價稅和從量稅。
3)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分類,可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
4)按稅負能否轉嫁分類,可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
5)按稅收的管理許可權分類,可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
五、流轉稅
1)對象和特點
又稱商品課稅,是以流轉額為課稅對象的稅類。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以商品交換為前提,課征普遍;
第二,稅額與價格關系密切;
第三,除少數稅種實行定額稅率外,普遍實行比例稅率;
第四,計征簡單。
2)主要稅種
增值稅,是以商品價值中的法定增值額為課稅對象的一個稅種。
消費稅,是以某些消費品的銷售收入為課稅對象的一個稅種。
營業稅,是以納稅人從事經營活動的營業額(銷售額)為課稅對象的稅種。
關稅,是國家對進出本國國境或關境的貨物和物品徵收的一種稅種。
六、所得稅
1)概念和特點
所得稅又稱收益課稅,是以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稅類。所得額,是指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從全社會的國民收入總額中,通過各種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額。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稅負不易轉嫁;
第二,一般不存在重復征稅,稅負較公平;
第三,稅源普遍,課征有彈性;
第四,計稅方法復雜,稽徵管理難度大。
2)主要稅種
三種:企業所得稅、外間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
七、其他課稅
資源稅是以自然資源為課稅對象的稅類。
財產稅是以納稅人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的稅類。
行為稅是指以納稅人的某種特定行為作為課稅對象的稅類。

第四章 國債
一、國債的概念
國債是國家公債的簡稱,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滿足其履行職能的需要,採取有償方式,籌集財政資金時形成的國家債務。
二、國債的特徵
1)有償性:是指政府通過發行國債籌集的財政資金,必須作為債務如期償還。
2)自願性:是指國債的發行或認購建立在認購者自願承購的基礎上,認購者買與不買,購買多少,完全由認購者自己根據個人或單位情況自主決定,國家並不能指派具體的承購人。
3)靈活性:是指國債發行與否,以及發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據國家財政資金的豐裕程度靈活加以確定,不能通過法律形式預先加以規定。
三、國債的功能
1)彌補財政赤字,平衡財政收支
2)籌集建設資金
3)調節國民經濟的發展
四、國債制度
1)國債的分類:
按照國債發行的區域,可分為國內債務和國外債務;
按照償還期限,可分為短期國債、中期國債和長期國債;
按照債券是否流通,可分為可轉讓國債和不可轉讓國債;
按照利率情況,可分為固定利率國債、市場利率國債和保值國債;
按照借債的方法,可分為強制國債、愛國國債和自由國債;
按照國債的計量單位,可分為貨幣國債、實物國債和折實國債;
2)國債制度,包括國債分類、國債的發行、國債的償還和國債市場。
五、國債的發行
1)國債的發行價格:
平價發行,即發行價格等於證券票面金額。
折價發行,即發行價格低於證券票面標明的價格。
溢價發行,即發行價格高於證券票面標明的價格。
2)國債的發行方式:
公募法:亦稱公募拍賣法、公募投標法,即通過在金融市場上公開招標的方式發行國債。
承受法:即由金融機構承購全部國債,然後轉身社會銷售,未能售出的差額由金融機構自身承擔。
出賣法:即政府委託推銷機構利用金融市場直接售出國債。
支付發行法:即政府對應支付現金的支出改為債券支付。
強制攤派法:即國家利用政治強權迫使國民購買國債。
六、國債的償還
1)國債的償還方式有分期逐步償還法、抽簽輪次償還法、到期一次償還法、市場購銷償還法、以新替舊償還法等等五種。
2)償債資金來源主要有設立償債基金、依靠財政結余、通過預算列支、舉借新債等等。

第五章 財政支出總論
一、財政支出的主要分類
1)按財政支出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可以分為補償性支出、消費性支出、積累性支出;
2)按財政支出的經濟性質,可分為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
二、購買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對經濟影響的比較
1)對社會的生產和就業的影響不同,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不同;
2)對政府的效益約束不同;
3)對微觀經濟組織的預算約束不同;
4)執行財政職能的側重點不同;
三、財政支出的規模
1)財政支出規模的衡量指標
2)財政支出的增長趨勢
在對於這一問題的解釋上主要有「政府活動擴張法則」、「公共收入增長導致論」、「經濟發展階段論」以及「非均衡增長模型」。
四、財政支出的原則
1)量入為出的原則:是指在合理組織財政收入的基礎上,根據收入安排支出,支出總量不能超過收入總量。
2)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原則:是指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的安排,必須從全局出發,通盤規劃,分別輕重緩急與主次先後,適當照顧各個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財力,以保證政府各項職能的實現以及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3)厲行節約、講求效益的原則:節約是指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節省,即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財力。講求效益是緩解財政收入的有效性與財政支出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矛盾的有效手段。
五、財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據國家所確定的建設目標,提出實現該目標的各種方案,對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計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預期成本和全部預期效益,通過計算成本—效益的比率,來比較不同項目或方案的效益,選擇最優的支出方案,據此支撥和使用財政資金。
2)最低費用選擇法:是指對每個備選的財政支出方案進行經濟分析時,只計算備選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貨幣計算備選方案支出的社會效益,並以成本最低為擇優的標准。
3)「公共勞務」收費法:就是通過制定和調整「公共勞務」的價格或收費標准,來改進「公共勞務」的使用狀況,使之達到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六、政府采購制度
1)政府采購:又稱統一采購和公共采購,是指各級政府及其所屬實體為了開展日常政務活動和為公眾提供社會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需要,在財政的監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從國內外市場上為政府部門或所屬公共部門購買所需要商品和勞務的行為。
2)政府采購特點:
采購主體的特殊性;
采購對象的多樣性;
采購資金的公共性;
采購數量的規模性;
政府采購的政策性;
采購活動的非盈利性;
政府采購的規范性;
政府采購是典型的財政購買性支出;
2)政府采購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內容
政府采購制度是指有關政府采購的一系列法規、政策和制度的總稱,其基本內容體現在以下的四個方面:政府采購法規、政府采購政策、政府采購程序、政府采購管理等等。
3)政府采購制度的特點:
采購行為法律化、制度化;
採用集中或相對集中的管理體制;
采購過程中遵循競爭、透明和公平原則;
采購方式靈活多樣;
具有國際性和開放性;

第六章 購買性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與國防經費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與內容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財政用於國家各級權力機關、行政管理機關及外事機構行使其職能所需要的經費支出。我國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國家安全支出、司法檢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2)國防經費支出的概念與內容
國防經費支出 是指財政用於國防建設、國防科研事業、軍隊正規化建設等方面的費用支出。我國的國防經費支出包括國防費、國防科研事業費、民兵建設費以及用於專項工程和其他的支出,其中主要是用於陸、海、空各軍兵種的經常費用,國防建設和國防科研費,還包括戰爭時期的作戰費用。
3)行政管理支出和國防經費支出的控制
對於控制行政支出規模,優化行政支出結構來講,應該:第一,合理調整規劃支出范圍,嚴格支出的管理與監督,硬化預算約束力;第二精簡機構,控制人員編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與優化行政組織機構,轉變行政職能和完善行政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改革。
二、文教科學衛生支出
1)文教科學衛生支出的性質與內容
性質:文教科學衛生支出屬於社會消費性支出;文教科學衛生支出屬於非生產性支出;
內容:按支出的部門劃分,可分為文化事業費、教育事業費、科學事業費、衛生事業費、體育事業費、通訊事業費、廣播電視事業費等等;按支出的用途劃分,可分為人員經費支出、公用經費支出,其中公用經費支出又包括公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業務費。
2)文教科學衛生支出的管理
主要有定員定額管理、預算管理兩大類。
三、財政投資性支出
1)政府投資的特點
第一,政府居於宏觀調控主體的地位,從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角度來評價和安排自己的投資可以不盈利或低利;第二,政府財力雄厚,而且資金來源多半是無償的,可以投資於大型項目和長期項目;第三,政府可以從事社會效益好而經濟效益一般的投資。
2)財政投融資的基本特徵
第一,它是在大力發展商業性投融資渠道的同時構建的新型投融資渠道;第二,財政投融資的目的性很強,范圍有嚴格限制;第三,它並不完全脫離市場,而應以市場參數作為配置資金的重要依據,既可通過財政的投資預算取得資本金,也可通過信用渠道融通資金,既可通過金融機構獲取資金,也可通過資本市場籌措資金,部分資金甚至還可以從國外獲得。

第七章 轉移性支出
一、社會保障支出
1)社會保障的概念與內容
社會保障是國家向喪失勞動能力、推動就業機會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臨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這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中的一部分和社會優撫。
2)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籌資模式和管理模式
從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來看,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資收入的職工和職工的僱主各交納一半的社會保障稅;二是財政支出中的轉移性支出資金。
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方式,大體上有三種:現收現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
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統分結合的管理模式。
二、財政補貼的概念與內容
1)財政補貼的概念
財政補貼是國家為了實行特定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目標,將一部分財政資金無償補助給企業和居民的一種再分配形式。在這種分配形式中,財政補貼的主體是國家;財政補貼的對象是企業和居民;財政補貼的目的是為了貫徹一定的政策,滿足某種特定的需要,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財政補貼的性質是通過財政資金鐵無償補助而進行的一種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2)財政補貼的內容
按財政補貼的項目和形式分類,可分為價格補貼、企業虧損補貼、外貿補貼、房租補助、職工生活補貼、財政貼息等等;
按財政補貼的環節分類,可分為生產環節的補貼、流通環節的補貼 、分配環節的補貼和消費環節的補貼;
按補貼的經濟性質可分為生產補貼、生活補貼;
按補貼的內容可分為現金補貼和實物補貼。

第八章 國家預算和國家預算管理體制
一、國家預算的概念和組成
1)概念
國家預算是國家財政的收支計劃,它是以收支一覽表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國家財政實現計劃管理的工具。
2)組成
國家預算的組成是指國家預算體系的組成環節。我國國家預算由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組成。從預算內容的分合關繫上來看,國家預算又可分為總預算和單位預算。
二、國家預算的原則
國家預算的原則是指國家確定預算形式和編制預算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國家預算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條:
公開性:是指全部預算收支必須經過人代會(議會)審查批准,並向社會公布,使之置於人民監督之下。
完整性:是指國家預算應包括它的全部財政收支。
統一性:是指國家預算是由中央級預算和地方總預算組成。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級預算中;下級預算都要包括在上級預算中;各級預算都要統一在國家預算中。
可靠性:是指預算收支數九寒天的依據必須可靠,計算正確,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編造。
年度性:是指國家預算必須按年度編制,要列清全年的財政收支,不允許將不屬於本年度財政收支的內容列入本年度的國家預算之中。
法律性:是指編制的國家預算一旦經過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批准之後,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須貫徹執行。
三、單式預算、復式預算概念
1)單式預算:是傳統的預算編制形式,它是在預算年度內,將全部財政收支統一編在一個總預算內。
2)復式預算:是在預算年度內將全部財政收支按經濟性質分別編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預算,預常分為經費預算和資本預算。
四、預算編制、執行和決算
1)預算編制過程中應該注意:
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規定時間編制預算草案;
中央政府經常性預算不列赤字;
各級預算收入的編制,應當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按照規定必須列入預算的收入,不得隱瞞、少列,也不得將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為編制預算收入的依據。
國務院應當及時下達關於編制下一年度預算草案的指示,具體事項由財政部門部署。
各級政府預算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本級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及時向本級各部門批復預算,各部門應當及時向所屬各單位批復預算。
2)預算執行,是指組織預算收支任務實現的過程,包括組織預算收入、撥付預算支出資金、動用預算費和周轉金以及預算調整等內容。
3)決算是對預算執行的總結和終結。
五、預算外資金的概念和特點
1)預算外資金的概念:預算外資金通常是指國家財政制度規定不納入國家預算,由地方財政部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及其主管部門自收自支的資金。
2)預算外資金的特點主要有自主性、專用性、分散性和靈活性。
六、國家預算管理體制
1)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概念與實質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是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規定預算收支范圍和預算管理的職權的一項根本制度。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實質,是處理預算資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權與分權、集中與分散的關系問題。
2)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類型
根據財力的集中與分散、財權的集權與分權的程度不同,我國的預算實行過以下四種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預算管理體制;以中央集權為主、適當下放財權的體制;中央對地方實行多種形式的預算包干體制;建立在分稅制基礎上的分級預算體制。
3)分稅制的概念、內容和優點
分稅制是分稅制預算(財政)管理體制的簡稱,是在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事權的基礎上,按稅種劃分各級財政收入的一種預算管理體制。
分稅制包括分稅、分權、分征、分管等多方面的內容。分稅,是指按稅種(或稅源)將全部稅收劃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套稅收體系;分權,是指劃分各級政府在稅收方面的立法權、減免權和征管權;分征,是指分別設置兩套稅務機構,分別征稅;分管,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稅款,不得混淆或平調、擠占。
分稅制的優點主要有:第一,有利於理順並規范各級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第二,有利於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促進整個財政收入增長的同時,逐步提高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增強中央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第三,分稅制改變企業隸屬關系劃分收入的辦法,有利於實現政企分開和政府職能的轉換,有利於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第四,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中央對地方收入的轉移支付制度,有利於加強中央對老、少、邊、窮地區的財政支援,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

第九章 財政政策和財政平衡
一、財政政策與財政目標
1)財政政策是為了實現預定的財政目標所採取的調節措施與手段。
2)財政目標是政府希望通過預定的財政措施的實施所能達到和實現的目的。
3)財政目標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財政目標一旦確定,便具有必須實現的約束力;第二個特點是財政目標既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第三個特點是在時效上的階段性。
二、財政政策工具
1)財政措施與財政信用措施:財政措施主要指稅收、財政支出;財政信用措施是指政府運用信用原則所採取的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籌集資金,調節社會經濟的手段。
2)自動穩定器和相機抉擇穩定器
自動的穩定器也稱內在的穩定器,指在經濟中能夠自動地趨向於抵消總需求變化的政策工具與活動。
相機抉擇的穩定器,指為了使經濟達到預定的總需求水平和就業水平,政府根據不同情況所決定採取財政措施。
三、財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財政收支平衡,簡稱「財政平衡」,通常是指 年度財政收入與支出在總量上的平衡。要實現財政平衡必須處理好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財政收支平衡必須以財政收支結構的合理化為前提;第二,財政收支平衡必須是真實的平衡。
四、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
1)對經濟的影響: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主要看財政赤字是在什麼條件下具有擴張社會需求的效果。財政赤字是否具有擴張社會需求的作用,主要取決於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是否具有「創造貨幣」的性質。
2)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財政發行、財政透支、運用上年財政結余(或累計結余)、發行公債等等。
第十章 金融導論
一、金融的構成
1)金融的概念
金融,概括地說,是指貨幣資金的融通。具體地說,凡是貨幣和貨幣資金的借貸、票據的買賣、債券和股票的發行和轉讓以及外匯的買賣等,都屬於金融活動。
2)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的產物。
3)信用,是指經濟上的一種借貸行為。
二、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
直接融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運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行為,資金供給者是直接貸款人,資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
間接融資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現融資的行為,其中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不是分別作為直接貸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現的,它們之間不構成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而是分別與金融中介機構發生信用關系,成為金融中介機構的債權人或債務人。
三、信用形式
1)商業信用,是指企業之間相互提供的、與商品交易直接相聯系的信用形式。
2)銀行信用,是指銀行以貨幣形式向企業或個人提供的信用。
3)國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貸活動,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發行債券以籌措資金。
4)消費信用,是企業或金融機構對消費者個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於生活消費。
5)民間信用,即在民間個人之間存在的借貸關系。
四、金融工具
1)概念和特徵
金融工具是以書面形式發行和流通,藉以證明債務人的義務或債權人權利的證書。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徵:償還性、可轉讓性、安全性、收益性。
2)種類
商業票據,是在發生商業信用時立下的憑證,記載由商業信用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
股票,是股份公司發給出資者作為投資人入股的證書和索取股息紅利的憑證。
債券,是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的,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歸還本金的債務憑證。
支票,是銀行活期存款戶向銀行開出的,從其賬戶支付給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付款命令書。
銀行券,是由銀行發行的一種票據。
大額存款單,是由銀行發行的一種定期存款單。其通常不記名,面額固定,金額較大,並在市場買賣轉讓。
五、信用的職能
1)資金再分配職能。信用可以將其他方式所不能動員的閑置資金匯集起來,並投向需要資金的方面。這種以償還為條件動員和再分配資金的職能便是信用的基本職能。
2)提供和創造貨幣的職能。
六、利率的種類和利率的制定及利率的作用
1)利率的種類:如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市場利率與公定利率,等等。
2)利率的制定:馬克思認為,利率會在平均利潤率與零之間擺動。在我國確定利率水平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第一,利率水平要適當;第二,要體現國家政策要求;第三,要理順存貸款利率關系;第四,要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第五,要考慮市場供求;第六,要參考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
3)利率的作用
首先,適當的利率水平有利於促使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其次,利率也是調節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面經濟利益的手段;再次,利率是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

Ⅶ 地方政府性資金管理操作對當地融資成本有何影響

在現行體制下,一般來說,地方政府不應當成為融資主體或者說不宜具有融資主體資格。但現實情況是,的確存在部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所必須的基礎設施項目由於種種原因需要融資。由此產生了各種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這些融資平台多數是地方政府設立的投資企業。地方政府以財政性資金收入為其提供擔保,投資企業對外——主要是向金融機構融資,融得的資金投入建設項目。這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因為有些項目通過融資能夠較快建成使用,會有更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但在這里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這樣融得的資金本質上仍然是地方財政性資金,只不過是寅吃卯糧,在使用上不得超出地方財政性資金的使用范圍。要特別注意防止由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作用而違背地方財政性資金使用范圍的限制。二是這樣融得的資金規模必須嚴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以內,不能毫無節制。控制住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這種融資規模,才能控制住地方政府的融資規模,才有助於防止急於求成、亂上項目、把爛攤子留給後任的問題。對於地方政府的融資規模,國家應當做出規定,一般不應當超過每年地方財政性資金的一定比例。當然,國家的規定可以給地方留有一定范圍的自主調整的空間。同時,地方政府在確定融資規模時應當有嚴格的程序。如要經過專門的論證,要經過地方人大審查批准,等等。以廣泛徵求意見,慎重決策、科學決策。
規范地方財政性資金的使用對於促進地方政府轉變職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僅不能替代市場的作用,而且不能扭曲市場的作用。如果地方政府可以運用自己支配的地方財政性資金去支持某些競爭性企業和項目,就會使一些本身在市場中沒有生存條件的企業和項目得以存續,就難以避免保護落後、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這樣一些違反市場經濟規律的問題發生。如果地方政府通過融資,用「放大了」的地方財政性資金來做這樣的事情,就有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
第二,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要求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為此,地方政府也必須規范使用地方財政性資金。地方財政性資金是有限的。有限的資金只能用於加強地方政府的上述職責上。如果地方政府拿地方財政性資金另作他用,就會削弱正確履行職責的資金力量,就會影響職能轉變。許多地方政府應當做的事情就做不好、做不了,也就談不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Ⅷ 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有哪些關系

國家政策對於金融機構的經營和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金融機構有必要把政府部門作為一個市場來考慮,並制定以公共關系為主要手段的營銷策略,以保護自身合法經營,消除意料之外的政策風險。

Ⅸ 政府怎麼協調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減少政府採取干預政策時獲得的收益。在中央政府層面:建議完善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制度減少政府因財力不足而干預金融的情況,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劃清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各級政府間的事權財權,做到財權與事權,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建議國家應允許條件較為成熟的地區,放行地方政府債券,為地方政府開辟合法的融資渠道,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資金需求;建議解決我國司法獨立方面存在的問題,防止地方政府權力過大,責任不足造成的過度干預司法的行為,同時提高金融機構通過法律程序追回不良貸款的效率。金融機構方面:強化自身造血功能,完善內部控制及糾錯機制,提高抗干擾能力,確保系統規范、順暢和高效運轉。地方政府方面:改變官員政績考核機制,由原先的單一的以GDP增長為基礎的晉升激勵轉向對社會公正、民眾福利、環境保護等綜合指標考核的激勵機制,如將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作為政府工作重點之一,列入政績考核指標。

其次、要減少不良貸款損失。在中央政府層面:應建設和完善以政府誠信為核心,面向企業、個人、覆蓋社會經濟生活各方面的社會誠信體系;應完善以投資擔保公司為主體的信用擔保體系。地方政府方面:要憑借天然公權力,藉助當地的公檢法體系,支持金融機構依法維護金融債權工作,加大對金融機構在債權保全、資產接收、資產處置等環節的政策支持,敦促有關部門簡化手續,減免稅率,積極支持金融機構盤活不良貸款,減輕其在追債過程中耗費的時間和人力成本;要加強對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杜絕地方政府自身違規或變相提供擔保、幫助企業逃廢債務等行為。金融機構方面:應積極引入社會信用體系及定期維護,引入信息挖掘技術,擴大信貸徵信系統信用信息范圍和含量,進一步提升系統的信用預警作用,為銀行防範信貸風險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應積極探索小額貸款管理辦法;行業協會應定期組織信貸風險評價經驗交流,通過相互交流信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趨勢,從信貸全過程監控角度探討降低不良貸款率的方法。

再次、要減少政府在改善金融環境上的投資並提高通過金融生態環境給金融機構帶來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減少並非指純粹的投資額度上的減少,而是「同時」,即改善金融環境應注重效率,由麥金農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論,緩解金融抑制的基礎是政府首先需要有穩定的財政能力,由於政府本身資金並不充裕,因此改善金融環境的資金並非越多越好,而應注重效率,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間的溝通走訪,促進信息交換,改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從而提高投資效率;政府應多引進金融咨詢服務業,了解如何有效率的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滿足金融機構的長期經營發展需求;改善金融環境,吸引轄區外金融資源進入轄區投資,促進金融集聚區的形成。金融機構方面:加大對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和經濟工作的研究的投入,創新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加強行業分類管理,防止同質化惡性競爭。

最後、提高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機構均採取合作策略時獲得的超額收益。中央政府方面:應放寬地方金融准入控制權,調動地方政府發展金融的積極性,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以及地方性金融機構的發展要求,從而形成良性互動。地方政府方面:提高政府行政運作透明度,完善市場公平競爭制度建設;強化政府的服務功能,通過調查了解當地優勢產業發展情況以及發展需求,有針對地推出相關政策,加強產業、研究所、高校、金融機構間的聯系,培育市場為主體的金融資本配置制度,從而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和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培育符合我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多元化金融市場,擴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渠道,減少地方政府改革壓力和成本,同時也讓民間資本有償承擔金融風險,從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相適應的金融組織結構。金融機構方面:積極主動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創新重大項目的信貸方式和管理方法,實行跟蹤管理,根據項目進展情況及時提供有效服務;提高金融企業經營狀況信息透明度,善於引用研究所、高校對當地產業和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研究成果,更好的契合當地產業、企業的需求,服務於當地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