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國際投資的主要特點匯率變化所產生的主要經濟效應是什麼當前國際融資主要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1、國際直接投資繼續高速增長。
2、國際間接投資也得到迅猛發展。
3、發達國家之間的資金對流,即相互投資成為國際投資的主流趨勢。
4、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投資格局。
當前國際融資主要面臨的問題是
融資環節「兩個易變」,業務背後暗藏玄機 一是融資主體易變。一些進出口商利用國際貿易融資款項進行變相操作,將融資款項不用於所申請的資金用途,而是放貸給一些中小企業。二是融資鏈條易變。對於進出口企業而言,初級產品是企業選擇用作貿易融資的主要貨品,如果價格下跌,企業會大幅度虧損。同時,挪用融資款項進行投資帶給企業的風險較大。
風險認知「兩種傾向」,主觀錯判掣肘業務發展 銀行對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認識普遍表現為兩種傾向:一錯誤地認為國際貿易融資不需實際動用資金,只需出具單據或開 具信用證就可以賺取手續費和融資利息,是零風險業務。 二是當融資業務運行中出現問題後,又認為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很大,採取的措施導致國際貿易融資授信比一般貸款難,審批時間長,制約了該業務的發展。
內部建設「兩個缺乏」,軟實力弱導致風控薄弱 一是缺乏有效的防控管理體系。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涉及的風險較為復雜,使風險控制顯得乏力。二是缺乏復合型國際業務人才。大部分從業人員只熟悉國際結算而缺乏財務核算和信貸管理等方面的業務知識,無法從財務資料和經營報表中准確判斷和掌握客戶資信。
2. 我國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擴散的對策
我國的應對措施
1加強本國的經濟實力,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內需。
2加強金融監管,在合理利用外資的基礎上,警惕國際熱錢等問題
3要提高對外投資的管理水平,把資金投入到一些可靠、穩定的項目上去 \
以上三點分別在網路上搜一下,組合一下,就OK 了。千萬不要在網上把一整篇照搬,否則自己學不到東西,另外很容易出雷同卷。
3. 我國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融資的策略分析
中國經濟融入全球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金融作為市場資源配置的主角,起著市場經濟的主導和血液的作用。
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實行全面開放,外資金融機構大舉湧入中國,對眾多期待解決「融資難」的中小企業來說,千軍萬馬擠著過「上市」這座獨木橋未必是唯一方式,還有很多途徑,像國際融資的主要渠道就包括:銀行、私募基金、證券、金融租賃、信託、企業債券、保險等。
金融租賃已經成為僅次於銀行信貸的第二大融資方式
所謂國際私募融資,是相對於股票公募(publicoffering)即公開發行而言的,指通過非公共市場的手段定向引入國際上具有戰略價值的股權投資人,即引入風險投資者、策略投資者、財務投資者或行業投資者。
高新技術項目、有股權融資意向的成長型企業、有產權轉讓意向的成長型和成熟型企業以及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等,對國際私募最有吸引力。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目前我國有94隻國際私募基金在運作,實際上,若算上那些沒有在商務部備案的,國際私募基金的數量應該不低於300隻。
除了私募融資,肖金泉還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通過金融租賃實現「資金的輸血」。他介紹說,國內已有交行、工行等銀行組建了類似公司,開始發展相關業務。而在歐美發達國家,金融租賃營業額已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5%~35%,年平均增長在32%以上。金融租賃是集融資與融物為一體的金融租賃,具有拉動投資、促進技術升級、促進產品銷售、改善財務結構等作用。金融租賃已經成為僅次於銀行信貸的第二大融資方式。
想要融資、貸款請到信物寶融資頻道了解相關信息。
4. 金融危機下,我國銀行開展國際業務需注意哪些問題
您好.建設銀行員工為您服務:
國際業務部作為我行接觸國際金融的前沿和涉外業務的窗口,一直關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變化對我行業務的影響,對所有外匯業務持審慎的態度辦理,並採取措施盡量化解金融危機對我行的影響。
1.是加強對客戶的動態分析,針對某些抗風險能力小的客戶,要求辦理出口信用保險,保證了企業和我部的資金安全。對進口國經濟狀況惡化,出口輕工、消費品的企業只辦理國際結算業務不辦理貿易融資。
2.採取低外匯敞口,只保留對外支付的少量外匯,多餘外匯頭寸立即平盤,保證我行外幣資產的絕對安全。
3.針對日益嚴峻經濟形勢,及時改變外匯業務結構,降低出口業務比例,努力開拓進口開證和進口押匯業務,實現外匯業務多元化,切實降低國際業務風險。
建設銀行深圳分行
段譯
5. 國際金融問題
匯率的選擇要根據報價方的情況,雙向報價中,前者(數字小的)為報價方買入基準貨幣的匯率,後者為報價方賣出基準貨幣的匯率。
本案中,報價方為「你」,基準貨幣為美元。
1、該銀行要向你買進美元,即「你」賣出美元,匯率為7.8010
2、如你想要買進美元,匯價7.8000
3、如你想要買進港元,即賣出美元,匯率為7.8010
6. 國際融資的運用
多渠道的吸引外資,積極穩妥地培育國內資本市場是我國發展經濟的戰略之一。為更好的發展經濟,我國不僅在國內廣泛籌集資金,也將國際融資作為籌集資金的重要方式。我國主要採取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國際金融機構借款,國際商業銀行借款,國際債券,國際股票等融資方式。
我國發行國際債券開始於1982年1月22日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日本債券市場,首次發行了100億日元私募債券期限12寬限期5年從1982年1月29日起計息年利率為8.7%半年息一次寬限期後每年還款8%,此後的幾年間中國在國際債券場都很活躍這一階段的發行條件較好利率接近倫敦同業拆借利率期限一般在7年以上。
我國利用股票進行國際融資是從1991年上海、深圳兩地發行的B股開始的,到1994年底共有50餘家上市公司向境外投資者發放B股,上市總額達30多億人民幣,籌集外資數億美元。目前我國企業發行的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在香港上市的H股和紅籌股、在美國上市的N股、在英國上市的L股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S股都屬於國際股票。
為了推動我國國際融資的發展,更好地發揮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作用,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對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債的管理,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要盡一步完善外商投資的導向,將更多的外資引向中西部、基礎設施、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對外借債方面,要在計劃管理、債務監測、借款使用、管理法規進一步加強和改善。
7. 國際融資法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融資即資金融通,是指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資金的借貸和籌集活動,它包括存放款、商業借貸、金融信託、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外匯交易等等。對於商業銀行來說,解決好資金融通問題,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在商業銀行所開展的國際業務中,國際融資業務構成了其中的主要內容;恰恰也是在迅速發展的國際融資領域,產生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法律問題。
一、 國際融資的發展
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國際融資開始於二戰以後,隨著戰後各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國際經貿往來迅速發展,國際資金融通規模也隨之日益擴大。在日趨全球一體化的現代經濟中,各國間資金的流通也更加國際化、自由化。作為不同國籍經濟主體之間的融資活動,國際融資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當事人應按照國際融資法、習慣法、國際慣例和慣行做法進行融資活動;國際融資要受到國內配套資金和本國外匯收支的制約等。較常見的國際融資方式有國際商業貸款、國際項目融資、出口信貸、證券發行、國際金融信託、金融期貨等。
80年代中後期以來,國際融資更是產生了質的變化,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首先,隨著技術手段的長足發展以及各國紛紛實行資本自由化,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金融市場已經結為一體、同步運作。融資活動以電子速度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進行。金融市場一體化使得各國在經濟上更加相互依賴,一國金融發生變化往往會影響其他國家,甚至波及全球金融市場。
其次,近年來國際金融創新發展極快,新的金融產品日出不窮,全球資本市場金融擴展超越經濟增長的趨勢日漸明顯,結果金融資產總量及其增長率與實際生產總量及其增長率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有相當巨額的資金在金融市場上追逐投機利益,造成金融風險的加大。
第三,國際融資日趨證券化和多樣化,傳統的銀行貸款在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總額中所佔的比例下降,以國際股票和債券發行為主的證券化籌資作用不斷加強,各種新的融資工具應運而生。
第四,國際融資本質上是資本的無形交易,比實物交易具有更大的風險。最近,隨著網路技術和金融電子化的發展,這種擬制無形交易的高風險性更是日益凸現。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領域動盪不寧,危機發生頻率之高、後果之嚴重,都是前所未有的。92年,英鎊受游資沖擊後被迫大幅貶值,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94年墨西哥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97年初,阿爾巴尼亞也陷入了金融危機;97年下半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震動世界,隨後韓國、日本也被不同程度地捲入了這場危機。除了這些國家、地區性的金融危機以外,商業銀行在國際業務中遭遇重大風險的新聞也是接連不斷:95年,尼克·里森投機金融衍生交易失敗造成英國巴林銀行破產;同年,日本大和銀行也爆發了類似事件,損失數十億美元;93年,我國也發生了某銀行分支機構被騙開100億美元的不可撤銷的信用證的惡性事件。
以上說明,當今國際資金融通全球一體、規模巨大、方式多樣、風險較高,這就要求各國通過法律對國際融資進行相互協調的、有效充分的監督規制;也要求各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融資業務時遵守相關的法律、習慣、慣例和慣行做法,提高法律意識,加強自律管理,以便更安全高效地發揮國際融資的作用。
二、 國際融資法的特點
國際融資法就是調整國際上各經濟主體之間的資金融通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從內容和性質上看,國際融資法應該屬於民商法的一個分支,但它又具有顯著不同於傳統民商法的特點,因此不少人主張應該把國際融資法看作是一個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獨立法律部門。必須指出的是,國際融資法之所以具有不同於其他法律部門的特點,是由其調整對象——國際融資關系的特性所決定的。
一般認為,國際融資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體的廣泛性
國際融資法的主體范圍非常廣泛,國家、國際經濟組織、法人、非法人團體以及自然人都可以參與融資活動,成為融資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享有一定的權利並承擔一定的義務。
(二)調整對象的多樣性
融資法的調整對象是由於融資關系主體之間進行資金融通活動而發生的各種關系。由於融資關系的主體非常廣泛,融資法的調整對象也就顯現出復雜多樣的特點。既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發生的融資關系,如政府貸款;也有國家與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發生的融資關系,如世界銀行的貸款。既有法人與法人之間發生的融資關系,如國際商業貸款;也有法人與自然人之間發生的融資關系,如外匯存放款。國際融資活動可以發生在各種主體之間,也不受國界的限制,因而融資關系是相當多樣化的。
此外,隨著金融創新的迅猛發展,融資方式也日益多樣化,不斷推陳出新。每一種新的融資方式的出現,往往就意味著形成了一類新的融資關系,也就相應地需要有一類法律規范來調整。現實中,融資關系日愈復雜多樣,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推出,使現有的融資法律制度經常落後於金融實踐的需要。
(三)淵源的復雜性
國際融資法具有復雜的法律淵源,這是國際融資法本身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所謂法律淵源,0一般是指法律規范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常見的有制定法、判例法、習慣和法理等等。國際融資法的淵源可以分為法律、習慣、慣例及慣行做法三個層次,包括國際法和國內法兩個方面。
1、調整國際融資關系的法律:
目前國際上尚沒有專門調整國際融資關系的統一制定法,但是各國關於建立國際金融組織的國際條約和協議中往往含有調整國際融資關系的法律規范,這是國際融資法律的重要構成部分。現代國際金融制度以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所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基石,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是國際金融領域內非常重要的國際條約。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金融組織與其成員國之間或各國之間簽訂的正式協議(如各國相互之間簽訂的借貸協議),也是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在這些正式協議或者國際金融組織的協定(對所有成員國具有約束力)中一般都對融資的基本政策、原則以及融資對象作了規定,對法人或個人之間的國際融資活動具有直接的影響,所以說它們是國際上調整融資關系的法律。
在國內法上,各國制定的含有調整國際融資關系規定的成文法律、法規,如借貸法、證券法、信託法和投資基金法等等,都是國際融資法的國內法淵源。另外,進行融資活動一般也應遵守各國民商法中所確立的基本原則。目前,我國並未制定專門的「融資法」,而是採取針對某種融資方式制定單行法規或條例來調整,如97年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銀團貸款暫行辦法》。值得指出的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調整國際融資關系的國內法對國際融資具有類似示範法的明顯影響,這是由其金融實力和歷史因素所決定的。
2、調整國際融資關系的習慣(Custom)
習慣是國際融資法上一種重要的法律淵源。在一定意義上,國際習慣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國際法淵源,因為盡管有很多的國際條約,但在一般國際法的內容中,國際習慣還是占較大的部分,即便國際條約往往也要以國際習慣為背景來加以解釋和理解。
實踐中,「習慣」經常與「慣例」相混用。其實,國際慣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國際慣例就是指國際習慣,即《國際法院規約》上所指的「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國際習慣必須是各國認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慣例,因此具有習慣法的效力。廣義的國際慣例則既包括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習慣,也包括尚沒有法律約束力的一般「慣例」。
二戰後,對國際商務慣例的整理總結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這些經過整理歸納的慣例影響日漸擴大,作用日漸顯著,因而逐漸為各國普遍接受,認為具有類似習慣法的約束力,這種慣例就逐漸轉變為習慣。在國際金融領域,象國際商會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現行為1993年第500號出版物)和《托收統一規則》,對於調整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具有重大作用,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普遍承認,可以說,這種國際慣例已經上升為國際習慣。
3、調整國際融資關系的國際慣例(Usage)和慣行做法(General Practice)
在國際經貿領域,慣例和慣行做法也是重要的法律淵源。國際慣例和慣行做法並沒有作為習慣法而被各國普遍接受。因而它們不具有國際習慣那樣明確的效力,需要經當事人作出的約定方能確立其法律約束力。可以說,國際習慣和慣行做法的效力,來源於當事人的共同協議和自願選擇。沒有當事人的合意採用,它們的約束力就很難成立。
在國際融資活動中,當事人除了要遵守相關的國際融資法律和習慣以外,一般也都遵守有關融資的國際慣例。由於調整國際融資關系的國際慣例是對長期以來國際融資活動中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做法的總結概括,只要當事人認可,即對當事人有法律約束力。慣行做法是指在長期的普遍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做法。與慣例相比,慣行做法往往還未經過歸納整理,上升為成文的慣例,因此其影響力較慣例為弱。但是,只要雙方當事人同意將慣行做法約定在合約中,也對雙方產生約束力,故慣行做法也可成為一種法律淵源。
在國際融資實踐活動中,國際慣例和慣行做法往往大量地被當事人所採用,其根本原因是它們能夠便利交易,減少和避免國際經濟交往中的誤會和紛爭,縮短締約過程,提高國際融資活動的效率,便於解決爭議。因此,各國當事人在國際融資中一般都願意選擇採用已有的慣例和慣行做法,特別是那些經過歸納整理、具有較大影響的國際慣例。
綜上,各國關於建立國際金融組織的條約和協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區域性開發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規則和決議,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家間或各國之間關於融資活動而簽訂的協議,各國關於國際融資的法律規定,調整國際融資的國際習慣,國際融資實踐中形成的相關慣例和慣行做法等,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套對國家和當事人雙方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融資法律制度。必須強調的是,在國際融資法上,制定法意義上的成文法律並不多,即便有也往往只作一些政策性、原則性規定。在國際融資實踐中,真正起到具體規范作用的是大量的國際習慣、慣例和慣行做法。在國際融資活動中,那些頗具影響的國際習慣、慣例、不成文的協議或慣行做法、甚至當事人之間通過磋商達成的「君子協議」式的默契往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很大的效力,這正如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官員格林所指出的那樣,「為取得在經濟問題上的諒解可以不必訴諸嚴格的『游戲規則』」。
三、對國際融資的依法規制和依法自律
正如上文所強調指出的那樣,國際融資是一個發展很快、復雜多樣、風險較高但又缺乏明確、完善的法律規制的領域。不可否認,由於科技和金融創新的推動,國際融資也不斷推陳出新,帶來許多新的法律問題,制定法形式的國際融資法律往往跟不上實踐發展,也不可能對很具體的實際問題作出預見和規定。所以,國際習慣、慣例和慣行做法事實上成為國際融資法的主體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規制國際融資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在國際融資活動中採用這些國際習慣、慣例和慣行做法,無疑有利於便利交易,提高安全,降低和避免風險。但是,這些國際習慣、慣例和慣行做法往往又非常復雜,專業性很強,必須經過專門學習和訓練才能比較好地掌握。而且對於非發達國家的金融從業人員來說,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對這些有關國際融資的習慣、慣例和慣行做法的了解更是基礎薄弱。因此,鑒於國際習慣、慣例和慣行做法在實務中的重要性、復雜性和專業性,我國商業銀行從業人員學習國際融資法和從事國際業務時必須對它們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注意。
各國政府或國際組織通過制定法律,締結條約和編纂整理國際習慣、慣例不斷完善對國際融資活動的有效規制,這只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國際融資活動的當事人,尤其是各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融資時一定要提高法律意識,加強依法自律,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安全地發揮國際融資的作用,預防和避免金融風險的發生。因為,在國際融資法中,大量的規范是以國際慣例和慣行做法的形式存在的,需要當事人通過在合約中的約定才能確立其效力。「有約必守」(pacta sunt servanda),這是一條民商法的基本原則。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依法訂立的契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當事人違反合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我國《民法通則》和《涉外經濟合同法》也有這樣的規定。因此,當事人在合同中對適用的慣例和慣行做法作出明確的約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如果當事人自己沒有法律意識,毫不自律,那麼將很難防範風險的發生;即便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恐怕能做到的也只有事後補救了。
8. 關於國際金融的幾個問題(希望能解釋)
1.c 因為銀行提供保理服務,收取了保理費用。自然要承擔信用風險。
2.c 賣方信貸是出口商銀行因出口商對機器設備、船舶等長期設備工具的需求而提供的信貸。
3.d 租賃都有避稅的作用。而出口租賃因為跨國的性質,所以避開的是巨額的關稅。
4.a 因為銀行參與的項目融資多數是銀行作為項目發起人之一,為該項目籌資和經營而成立一家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承擔貸款,貸款則來自銀行。那麼在成立這個公司時就要確定出資比例。
5.多元化。匯率制度就是多元化,國際儲備也是多元化。我們國家一直倡導「國際貨幣體系」要多元化,並不是說現在的體系是單一化,而是我國想建立國際金融體系新秩序,推出超主權貨幣與提高人民幣的地位等等。
9. 一些有關國際金融的問題
自1994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除個別年份外,都保持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格局.
原因:在國際收支問題上,我們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國際收支出現較大順差並不是我們所刻意追求的。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從國際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聯系不斷緊密,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不斷的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同時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於國內金融市場不發達,國內企業藉助境外資本市場融資,也增加了資本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會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第一,強烈的內需不振。我國有高儲蓄傳統,在體制轉型階段由於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尚未完全到位,居民用於養老、醫療和教育等預防性儲蓄意願較強。同時,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第二,長期以來,我國採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在制度安排上,明顯鼓勵出口、限制進口;鼓勵外資流入,限制資本流出從跨境資金流入和流出看,流入管理較松,流出管理較嚴。這種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於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湧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第三,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方式。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尤其是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增量和增速水平的提高,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數量逐漸取代國內企業。因此,某種程度而言,加工貿易方式的存在必然引致貿易順差。這從近年來外資持續大量流入而貿易項目並未出現逆差可見一斑。
影響:首先,經常項目余額表明了一國是向世界其他國家籌資的凈借款人,還是對世界其他國家融資的凈貸款人。經常項目盈餘意味著本國向國外提供了融資,經常項目赤字意味著外國向本國提供了融資。而我國持續多年的經常項目盈餘說明我國實際上是一個資本的凈輸出國,這與我國處於經濟起飛階段,仍需大量資金搞建設的經濟背景是相違背的。
其次,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增加了宏觀調控的復雜性。外匯持續大量凈流入給國內注入大量資金,國內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流動性過剩,加大貨幣調控操作的難度,直接影響宏觀調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這在影響物價長期穩定的同時,也容易使資金大量流向固定資產投資以及房地產、股市等,增加投資反彈和資產泡沫壓力。
第三,經濟增長對外依賴加大,增加了遭受外部沖擊的可能。國內經濟更多依靠擴大出口和投資擴張的拉動。如果外部經濟發生重大變化,我國以出口為主要增長動力的經濟增長將受到影響。而且貿易順差的快速增長和外匯儲備的較快增加,容易引發我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
第四,我國國際收支順差有一定脆弱性。目前國際收支順差主要來自貿易,其中一大部分來自加工貿易,且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技術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附加值低,主要是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商品出口,這加大國內資源和環境壓力,不利於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同時,外商投資企業未分配及已分配未匯出利潤等潛在對外負債數額較大。一旦未來國際金融市場發生較大動盪,市場預期發生逆轉,跨境資本集中大量流出,可能加劇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對策: 在國內經濟方面,首先,關鍵是要正確處理投資和消費、內需與外需的關系,努力擴大消費需求。中國擁有世界最具潛力的市場,擴大內需,打開國內市場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之計。否則,中國「雙順差」的問題將得不到根本解決。合理控制投資增長,努力優化投資結構;以增加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民消費為重點,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據預測,通過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十一五」期間農村每年會平均增加4000多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量,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新增貢獻將達兩個百分點以上。還要加快建立社會保障新制度,強化消費者信心,引導消費者的支出預期。其次,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於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並且還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中國作為製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現在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已高達50%,設備投資60%以上依靠進口,國內技術創新的貢獻率只有39%。因此,中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並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避免對外資和技術的過度依賴,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而導致「貧困化增長」。 在涉外經濟方面,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研究進一步拓寬我國對外投資的相關思路。我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引導國內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規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此外,加強對資本流入的管制,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在我國國內資本並不缺乏的情況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能填補我國的巨大的技術缺口、就業缺口、市場缺口、稅收缺口,所以外國直接投資的凈流入仍是必要的,但應逐漸取消其超國民待遇,防止其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目前關鍵是要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控,抑制投機性熱錢的流入,加大反洗錢的力度,通過利率、租金、稅率等價格信號調節資金流向。 在金融方面,逐步發揮包括匯率在內的各種價格信號對國際收支的杠桿調節作用。按照「主動、漸進和可控」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逐步增加匯率彈性,並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完善其資源配置、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的功能,督促和引導企業增強匯率風險意識,積極學習運用各類金融工具管理風險。此外,還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
10. 我國境外投資存在哪些問題企業對境外投資的風險要如何防範
境外投資指投資主體通過投入貨幣、有價證券、實物、知識產權或技術、股權、債權等資產和權益或提供擔保,獲得境外所有權、經營管理權及其他相關權益的活動。投資決策風險企業因缺乏對海外投資環境、投資項目的有效風險評估,致使海外投資存在一定盲目性,從而可能出現風險。
從企業角度看,主要是融資風險和投資決策風險,具體有以下五種:
1.企業境外融資風險
我國企業境外投資普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究其原因表現為:
一是境外投資企業日常運作中融資渠道主要是當地銀行融資、全球授信,應收貼現3種途徑,相對於國內融資渠道來說,企業境外投資融資渠道較為狹窄;
二是企業對國際融資環境的研究和重視不足,對國際融資環境還不熟悉,利用國際融資的能力不強;
三是我國對境外投資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比如不完善的國內金融市場無法形成為海外企業輸血的融資機制,政府沒有建立完善的融資支持以及便利化服務體系等。
2.投資決策風險
決策的失誤是企業最大的失誤。在境外投資活動中,決策的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企業的目標能否實現。我國境外投資決策風險主要表現在:
(1)決策盲目,沒有建立必要的決策風險分析和控製程序。決策程式通常是根據確定的目標,制定多個備選方案,然後評估各個方案的風險和收益,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選定決策方案,否則很難保證決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2)決策實施過程失控,缺乏事中的監督和控製程序。許多境外投資企業沒有建立相配套的事中監督和控製程序,不能保證決策按照預先的計劃和方案正確實施,在決策環境和企業具體情況發生變化時,沒有及時的補救措施,致使投資風險進一步惡化。
3.政府監管及服務風險
從管理角度看,由於我國境外投資存在如多頭管理、審批手續繁雜、政府管理制度滯後、境外投資的總體戰略規劃不清晰等問題,使得企業面臨著難「走出去」和盲目「走出去」的風險從監督角度看,政府監督弱化使得境外投資面臨國有資產流失。銀行信貸控制不力,缺乏事前監督機制等風險;
從政府服務角度看,由於我國政府對海外投資的巨集觀調控基本上就是一個項目審批制度,對投資後的監管。跟蹤、統計。分析等管理服務功能薄弱,缺乏對海外中資企業的指導。信息咨詢等公共服務,因此使很多境外投資企業面臨著因對投資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外匯政策、稅收政策、環保政策的規定瞭解不夠充分,對其變化瞭解不夠及時.從而造成投資決策時信息不充分。不對稱風險。
4.境外投資保護風險
企業到境外投資除了面臨國內投資遇到的正常生產經營風險之外,還面臨著東道國的政治風險。如果一個國家缺乏境外投資保護制度,那麼境外投資企業除了要承擔商業性風險外,還要承擔政治風險。一方面由於我國對境外投資缺乏整體戰略和行業指導,使得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合理的投資保護協定,也使得企業因東道國政治風險遭受的境外投資損失得不到補償,從而增加了企業境外投資的安全隱憂。
5.投資環境風險
這是因投資所在國環境變化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它包括政治風險,如國家政局不穩定,政權更迭頻繁等給境外企業帶來的風險,它是海外投資最大、最不可預期的風險,是經營者不能控制的風險;經濟風險如匯率風險,合作對象企業的信用風險、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風險等;法律風險如知識產權保護及技術標准壁壘的風險等,它是由於企業外部法律環境發生變化,或由於企業自身及有關各方未按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有效行使權力、履行義務形成的風險;自然風險如地震、海嘯、洪水、凍災等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破壞帶來的風險。
對於其中的系統性風險,要做到:
1、做好對投資所在國政治、經濟形勢的評估,注意藉助大型國際投資咨詢公司的專業力量
2、改變投資方式,實行海外企業本地化戰略,加強對投資所在國的公關策略
3、通過保險手段減少系統風險產生的損失
對於其中的經營風險,要注意:
1、境外投資要著眼於增強投資主體的核心能力
2、實行內部診斷制度,完善境外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管理結構
3、在加強境外企業管理的同時保持其經營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