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文化科技融資困難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文化科技融資困難

發布時間: 2021-06-14 01:22:24

㈠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㈡ 關於文化+科技的政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形態。」對於正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的中國而言,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是文化產業創新的必然選擇。

研究文化和人必然需要現代的科學技術,當然現代科技也已經極大的促進了文化與人的研究進展。「匯新杯」創新大賽中的「科技+文化藝術專項賽」就是挖掘現代科技發展與文化結合、與藝術相結合的新技術、新成果,用科學技術來普及文化知識,科普文化藝術傳承。

2017年4月出台立的《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就立足於我國文化科技融合的發展實際和應用要求,在《規劃》中提出要實現我國文化、藝術與科技相融合需要有建設文化科技創新體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力爭於2020年,基本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以應用為驅動,以科技文化領域、科技藝術領域的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以協同創新、研發攻關、成果轉化、區域統籌、人才培養等為主要構成的科技文化藝術創新體系。

例如在2017年12月份浙江烏鎮舉辦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國家文物局展區尤其引人注目,觀眾只需輕輕一點,2米高的莫高窟壁畫便以立體化、全視角形式呈現,洞窟和佛龕內的圖案清晰可見,狩獵耕作、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畫作盡收眼底。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通過AR、VR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全方位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因此2018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與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深圳市匯新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深圳源中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大學共同承辦的「匯新杯」新興科技+互聯網創新大賽響應《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專門開啟了科技+文化藝術賽道,推動國家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也為在文化和藝術產業創新、創業的企業提供發展機遇與支持政策。

近期還有個展會補貼可以申請,申請可咨詢億企辦!

㈢ 文化與科技融合到底有多難

進一步促進科技與文化在各個層面的深度融合,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對於這二者的融合,充滿詩意的期待和預言是「兩粒種子,一片森林」。但實際上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卻並不順暢,有人擔心過分依賴高科技會迷失文化藝術的本體創造……文化與科技融合到底有多難?應該從哪些方面突破?本報近日走訪了中央歌劇院,探究科技怎樣讓舞台更繽紛。
1.提出需求 藝術想像力是靈魂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當代文藝工作者獻給祖國母親60周年華誕的禮物。如何能讓這部舉國製作的演藝大品牌走入尋常百姓中?中央歌劇院決定讓《復興之路》「瘦身」巡演,將原來3000名演員壓縮為200人,卻沒有影響演出效果,原因何在?模擬模擬、高保真視頻等現代舞台美術技術,再現了宏大場景,也更易和觀眾互動……這樣的改編,得到《復興之路》主創人員的認可,還簽下了6000萬元的大單,一年巡演100場。
像《復興之路》一樣,近些年,每一次重大活動和演出,都是藝術家提出創作思路和藝術效果,推動中國舞美技術走向的一個個新的高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閉幕式既讓世界「驚艷」中國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讓中國的舞美技術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分秒不差的大腳印煙花、巨幕卷軸、鳥巢碗沿的無縫對接……雖然已是三年多前的事,人們還記憶猶新……這就是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魅力。
而中國實景演出的創始人梅帥元,一年一部實景作品,共創造了8個全新的旅遊文化項目,均從當地的文化中找到主題,提出創作思路,同時融合先進的科技表達方式,可以說每一台作品都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物,取得了藝術和市場的雙豐收。
在大型活動和演出中,這些舞美的「塔尖」,中國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只要是藝術家想像得到的,技術就能千方百計地去實現,讓藝術想像之魂在舞台綻放,有的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然而,在整個舞美領域上,我國基本還處於「刀耕火種」或「釘子工程」作業方式。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直言中國舞美的現狀:「舞美的作業方式和裝修隊差不多,無數的小包工隊在承攬著地方與國家的各項演出工程,處於無標准、無認證、無價格體系的混亂局面。」
據文化部文化信息中心的數據,中國2011年的演出市場,各類大小演出場次共計155萬場,上規模的演出上萬場,產值高達300億元以上。其中,舞美方面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就占據了整個費用的50%以上。要表現「天安門」就要搭個天安門,要表現城牆就搭上一段城牆,工藝笨重,運輸拆裝耗工耗時,而且循環使用的周期短,不綠色也不環保。
傳統的布景製作成本高企、效果不佳,也嚴重製約了戲劇藝術的普及與推廣。專家認為,舞美的產業化、規模化勢在必行,應以新的發展方式推動舞台藝術的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讓更多的資源和資金用於藝術家的創作,打造更有想像力和藝術性的作品。
2.實現突破 技術集成是核心
歌劇演出中常使用的一個技術是追光,要把燈光打到演唱者身上,突出演員。原來追光時,燈光師站到最高處,危險性大,還要浪費時間去排練,當燈光師哆哆嗦嗦瞄不準時,極容易出錯。而引入成熟的GPS定位技術,在演員身上裝入感測器,演員走到哪裡光就自動跟在哪裡,不僅精準,還節省了不少時間和人力成本。
其實,許多技術已是成熟技術,核心是要將智能化、集成化的思路植入舞台,從而實現藝術家的想法。中央歌劇院在原創歌劇《辛亥風雲》的舞美環境中,就大量採用投影技術營造環境,可以瞬間讓舞台背景由一個小洋樓變為七十二烈士的黃花岡,大面積的投影產生出滿地黃花的悲壯效果,令人動容。
還有許多成熟技術已在別的行業廣泛使用,卻不能迅速進入舞台,是怎樣的力量阻礙了科技裝扮舞台?中國歌劇院文化產業中心主任杜錦分析,原來舞美的「小作坊」有其自身的市場和產業鏈,從設計、製作到導演都有「勢力范圍」和利益劃分,採用新的技術必然沖擊原來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次,隨著行業和專業的劃分,各專業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行業的鴻溝逐漸拉大,科技和藝術領域的專家「隔行如隔山」,對彼此的領域學習不夠、探索不足,必然加大融合的難度。
舞台是個集成的系統,集藝術創作、音樂、服裝、燈光、音響等多方面於一體。一出劇中有眾多的場景與氛圍轉換,為了不出差錯,這些系統和環節就要不斷磨合,需要時間合成連排,演出成本十分高昂。
中央歌劇院和北京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中央歌劇院數字化舞美工程聯合實驗室,試圖通過集成創新,借鑒其他領域的成熟技術,攻克與藝術融合的難關,探討演出舞美的變革。由他們開發的、被列為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數字化舞美科技應用研究》和國家級科技提升計劃項目《模塊化歌劇舞台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就是要研究解決舞台的智能化總控問題,讓燈光、舞美、大幕的各個部分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得到提升,省事、省時、少差錯,壓縮編排時間。
「引入數字化舞台技術後,未來的戲劇舞台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數字化舞美工程聯合實驗室負責人預言說,人們將在舞台上看到藝術與科技的高度融合的表演體系,既可以高度逼真地虛擬演員的形象,又能使得表演的內容交互可參與,使觀眾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3.完美融合 復合性人才是關鍵
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身兼數職,是指揮家,也是劇院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可謂名副其實的「復合性人才」。俞峰很重視藝術和科技的結合,作為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他認為:「文化與科技的跨學科交流,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形成新的素質,藝術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善於學習,關注科技進步。」
前段時間,北京市的科技周上有一群特別的觀眾,他們是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他們每個館都認真地看,了解科技最新的發展,去尋找可以為藝術融合的技術和靈感。俞峰對這次科技周上看到的「海上平台」技術念念不忘,又儲備了一個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介質,「這相當於一個人工島,以後有海面的表演時,可以用它當一個支點。」
「文化與科技融合關鍵要有人去做、去嘗試、去實踐、去把一個個想法變為現實。」俞峰深有感觸地說,融合需要有智慧和思路,去打破學科界限,找到新方案,這樣不斷學習、想像、發現、借鑒、貫通,就會像化學反應一樣,不斷碰撞出新創意、新項目,以前想到做不到,現在想到也能做到。為了更好地做好藝術服務、做強文化科技,中央歌劇院注重舞美藝術的科技能力的培養,專門請了數字軟體應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高科技專家來講課,培養文化科技人才,訓練他們善於聯想和融合的思維方式。
4.產業延展 拓展運用靠創意
就像軍事上的許多科研成果可以轉換為民用的一樣,舞台演出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廣泛運用,把舞台景觀變為城市的景觀。現在許多城市要「亮」起來,但「亮化工程」中,部分建築照明缺乏藝術性、雜亂無章,既造成了光污染,也不利於節能減排。中央歌劇院將在一個城市做出「樣板房」,把城市當作一個大舞台,通過藝術家的參與,產學研結合,把城市的雕塑、燈光、景觀融為一體,為城市營造藝術的氛圍,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橫向聯接了科技、文化、經濟三個縱向垂直的鏈條——中央歌劇院依託自己的舞美領域的科技文化實力,未來的產業化增長點是向全國提供藝術服務。他們希望,用創意把藝術的審美貫穿和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城市街景藝術、廣告設計理念、包裝藝術、游戲情趣,把人們內心的精神需求挖掘出來,實現生活藝術化,追求幸福感。
為了促進自己研發的技術在更廣闊的領域應用,中央歌劇院與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把自己研發的新技術申請專利,並在公開市場掛牌交易,讓文化與資本、企業對接。俞峰說,這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文化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由「上門討飯吃」、「等米下鍋」、「東拼西湊」的解決資金問題變為專業化、市場化運作。
技術在手、創意由心,從舞台擴展到城市生活,把對美、對藝術的追求放大到城市,生活因此而更精彩。

鏈接
舞美科技產業化發展前瞻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高科技數字化舞美科技應用研究的方向是當今國際藝術科技領域發展的前沿,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將聲、光、電、形、影、音等高新技術融為一體,將數字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文化藝術創作工具,將電影、動漫藝術、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舞台場景實現在舞台表演中,實現舞台全方位智能化控制能力提升,已是舞美科技產業化的現在進行時。
針對在虛擬和現實混合空間中,人機交互和可視化問題,通過提供感官符合的視覺效果和虛擬交互能力,提高表演製作能力,增強數字表演的藝術表現效果,在現場表演中真正實現「虛實結合、虛即是實、實即是虛」的境界,從本質上增強數字化表演的藝術表現能力。利用三維數字投影系統,實景虛擬影像的結合及全虛場景的利用,因不受場地空間因素的限制,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來自由調節舞台空間,表現效果更為優美、逼真,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帶給觀眾一種融入體驗式交互真實感。
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更不需人們佩戴任何偏光眼鏡,在完全沒有束縛的情形下,可以盡情觀看3D的幻影立體舞台特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使表演更具有強烈的縱深感。
在不遠的將來,在強大的實時計算平台的支撐下,現場表演與視頻、全息舞台、燈光音響系統互連、高效實時智能呈現;創意編排全程數字化、系統化;網路劇場與現場演播廳實時三維虛擬交互轉播;導演系統、舞美視頻、模擬技術三方面將更加融合。共同提高數字表演的智能水平已成為現實,多學科融合的數字表演技術體系將不斷豐富完善,將更好地服務於文藝演出、數字電影、動漫在內的數字舞美科技產業,將大大修正彌補傳統舞台、道具、布景製作、表演方式的缺陷。

㈣ 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中小企業應該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

1、太小的企業。無法上升到融資的概念。即:幾乎只有ACCOUNTING的業務;而沒有FINANCE的業務涉及及其問題。這是常識。甚至,連懂融資的人員都沒有。更不用說去做這方面的業務和工作的努力。;

2、中國是世界存款比例最高的國家。不像美國人,存款的人數,只佔全國總人口的大約6%。也就是說幾乎全部的美國人,無存款,而全部有貸款。我國在2007年的數據,是全國股市30萬億;人民存款約30萬億。即使,不是很大的數字,也還有超過3億人隨時在赤貧的貧困線的邊緣徘徊。隨時墜入貧困人口的人群中。但是,戶均存款比例高達97%。這是全世界最高的有存款的人民戶均比例之一。那麼,中小型企業,幾乎是最大多數,利用自有資金發展,幾乎是全部的事實。於是,把這部分,想像成需要融資的企業,是有問題的。;

3、貸款和融資。欣聞,人民銀行,央行新批准了《文匯報》報載:8800家全國的私營貸款小型公司。但是,就看到此新聞報道之後,僅僅幾個月里,打給我的貸款電話,就多達至百還多。?!幾乎,全部是無數的高利貸;亦或認識銀行的熟人的關系戶。真正,做抵押貸款業務的:沒有。!做融資金融的公司:沒有。!

那麼,您在此處,提到的所謂的問題,出自何處?!意味幾何?!如何有的?!是個需要具體市場中,有完全事實和數據支持的如果是課題。!?

1、提高公司的服務理念,先進的產品技術或者服務理念
2、提高管理模式,提高公司的構架,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
3、融資難的一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讓融資者看到你未來企業的效益,讓他覺得投資你這個項目是有價值的。
4、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㈤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可以解決影視行業的融資難問題嗎

在以往傳統的影視產業模式中,藝術家除了融資時要與投資者分享收益,在知識產權交易,上線作品到平台等環節,還要面對各條渠道的收費與分成。如果有了區塊鏈參與策劃和版權的環節,創作者就可以在各個分銷環節獲得收益,最大程度拓展自己的受益范圍,橫店文交所、江蘇文交所、甘肅等幾大文交所聯合區塊鏈公司湖南搜雲科技一起要打造一個影劇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將區塊鏈技術於與影視投融資項目、版權保護等結合,推動影視文化發展。

㈥ 中小企業想要融資需要什麼條件,為何讓人感覺融資很困難

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是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影響其發展。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一、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1、中小企業資本金嚴重不足,資產負債率很高。一旦資金鏈條斷裂或脆弱,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受到沉重打擊。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具有初始資本投入不足的特徵。企業創立時的初始資本投入,主要取決於發起人的資本力量和所規劃的事業規模。

一般而言,中小企業主要適於從事於大企業的配套協作生產或服務業等對規模要求不高的生產經營,因而其初始資本不會很大。在我國,中小企業在改革開放之前多為地方國有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又大量涌現出各種類型的中小企業,其企業所有制形式也變得多樣化,有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企業等。地方財力的分散性、鄉鎮財力的有限性、民營經濟發展初期資本原始積累的不足,以及20世紀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所吸引外商投資的結構特徵,都決定了我國的中小企業在創辦之初的資本投入是不夠充足的,即資本金不足。


㈦ 從文化科技經濟三方面分析環境問題原因及對策

一、當前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環境保護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過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既矛盾又協調統一,是相互發展的整體。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整體處於工業化中後期,環保工作的形勢依然嚴峻,將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1、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面臨的產業結構非常不合理。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提供的經濟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GDP中三次產業構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國家的三次產業構成平均為24.8%、25.1%、50.2%。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少於中國的只有少數幾個國家。中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對資源的粗放利用,導致原材料和能源資源的消耗巨大,生態環境透支十分嚴重。2003年中國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分別約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創造的GDP僅相當於世界總量的4%。 可以說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增長付出過高的環境代價,是大氣、水資源等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眾環保參與度不高。公眾是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向前發展的社會基本力量 ,沒有公眾層面的廣泛參與,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是不可想像的。由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發布的《2005年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報告顯示:以百分制為刻度的中國環保民生指數為68.05分。這份報告數據顯示,只有16%的公眾知道,「12369」這個全國統一的環境問題免費舉報熱線電話,其中只有9.2%的打過電話;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從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訪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環保權利;公眾參與環保的行為以個人空間淺層次參與為主。 調查數據說明公眾環保關注度很高,但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還不強,國家在法律層面上保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力度還不夠,政府在擴展公眾參與環境與發展方面的活動也有待加強。

3、環境管理偏重於末端治理。在環境管理實踐中,人們往往習慣於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視發展循環經濟,結果不能從源頭上減少原料的消耗,中間環節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終減少資源廢物的排放,實現總量控制目標。根據循環經濟理論,我們知道「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實際上是「先污染後治理」,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結果治理的技術難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難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

4、環保體制與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在管理體制上,根據規定我國地方環保由各級政府負責,基層環保的人事權和財務權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環保總局對各地環保部門只有業務上的指導關系。這樣常常使基層環保部門在地方經濟與環境保護發生利益沖突時,處於尷尬、被動的局面。在環保隊伍建設上,基層環保人員數量及業務素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缺乏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經濟發達地區,基層環保管轄范圍不斷擴大,但在行政村還未設立專門的環保機構,配備環保專管員,使得基層環保直接監管污染企業顯得力不從心。

5、環境規劃落實不到位。環境規劃落實不到位在經濟發展中時有出現。環境規劃是環境管理的中心,通過規劃可以把各部門、各行業、各區域的環境管理有機的聯系起來,全面落實環境目標和決定。實踐證明: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是防治與減輕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經濟的根本性措施。但現實中環境規劃未得到與經濟、城建規劃同等地位。城鎮經濟發展中暴露出工業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問題,也不利於實施環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環境監管的難度和成本。

6、環保投融資體系未建立。環境投入是改善環境質量的物質基礎,沒有一定量的投入,環境規劃和環境目標就無法實現。20世紀80年代前,中國對污染控制基本上沒有投入,對環境基礎設施的投資也非常有限。從80年代起中國環境投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盡管如此,由於前期投入較少,中國污染治理投資存在大量的歷史欠帳,中國積累的環境問題難以通過當期環保投資解決。在投資主體方面,長期以政府作為環境投資主體的局面,已不適合經濟發展的要求。此外,許多資料顯示,由於環境決策的不科學、環境規劃的不合理、環境管理的不到位,我國現有環保資金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

二、加強環境保護的對策分析

1992年,在斯德歌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世界各國共同保護環境的征程。在3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人們逐步認識到要實施源頭預防、全過程式控制制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要採取各種措施,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1、加快產業結構優化。不同產業的污染強度不同,帶來環境後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經濟規模下,第二產業污染物排放強度最大,第三產業最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如果產業結構能成功地實現由資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和清潔產業轉換,污染物的總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穩定下降。所以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總量,就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內部優化;大力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和發展生態工業,形成產業互補生態鏈。大量事實證明,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資源、能源轉化為產品,減少排污,將會從根本上控制和解決環境污染。

2、提高公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首先要加大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要讓公眾了解自身的環境保護知情權、參與權、檢舉權和監督權,以便充分行使這些權利。其次要提高環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強環境信息的發布及時公開政府和企業的環境行為,這是公眾了解和監督環保工作的必要條件。如江陰市從2002年開始實行的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制度;張家港市的鄉鎮政府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制度。通過環境信息公開化,讓企業、政府及有關部門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此外,要注重發揮環保社團和民間組織的作用,積極發揮他們宣傳環保、實施環保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