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企業績效與融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企業績效與融資

發布時間: 2021-06-15 03:45:13

『壹』 債權融資和企業績效之間關系採用什麼模型

債權融資作為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之一,無論是在促進經濟的增長還是在促使資本結構的合理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貳』 財務績效與企業績效一樣嗎

不一樣的,財務是財務,企業是企業,企業績效還包含其他隱性的方面。

『叄』 企業融資和上市是什麼意思

融資上市就是將經營公司的全部資本等額劃分,表現為股票形式,經批准後上市流通,公開發行。由投資者直接購買,短時間內可籌集到巨額項目融資。]融資上市公司為自己的企業融資只有一個答案:將自己的企業部分地出售給上市公司(一般上市公司需要達到控股地位),或者換取部分現金,或者獲取上市公司部分股票,都是明智之舉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還是比較多的,比如發行新的股票,或者定向發行新的股票,或者利用公司的資產抵押向商業銀行舉債,或者利用大股東資金優勢向大股東借取股東貸款等。 尚普咨詢認為一般融資上市公司融資後都應該按照融資文件(招股說明書)所披露的項目進行投資,或者如果需要更改投資方向,需要發布公告向股東說明投向的變更(最好不進行變更,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下次再向證監會申請發行新股時遭到拒絕)。規劃要投資的項目時,一般需要注意未來投資的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跟目前公司經營的業務之間的比較,而且還要注意公司融資成本的高低(融資時股票市場的市盈率等指標)以保證該項投資的回報優於過往或者目前的投資項目的收益)。

『肆』 一般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用什麼指標,怎麼樣選樣

1.問題提出
資本結構是企業利益相關者權利義務的集中體現,影響並決定著公司治理結構,甚至企業價值。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規范企業行為,提升公司價值。長期以來,理論界對資本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探討從未間斷。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對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之間關系的研究,經歷了「從無關到有關的過程」。MM理論(不考慮公司所得稅)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不會影響公司價值。而此後的MM理論(考慮公司所得稅)、米勒模型、權衡理論、代理成本理論、信號傳遞理論、控制權理論等等一系列資本結構理論,都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會影響公司價值。
我國對於資本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的相關性研究,陸正飛、辛宇(1998)通過對滬市機械及運輸設備業的35家上市公司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得出,不同行業的資本結構有著顯著的差異,獲利能力與資本結構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規模、資產擔保價值、成長性等因素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不甚顯著。李義超、蔣振聲(2001)應用1992至1999年的混合數據,採用截面分析與TSCS分析方法,得出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的結論。於東智(2003)通過研究股權結構、治理效率與公司績效關系發現,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績效表現出較強的負相關關系。劉志彪等(2003)是國內最早將產業經濟學與資本結構研究相結合的,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企業的資本結構與其所在的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強度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資本結構與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肖作平(2005)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互動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存在互動關系,財務杠桿與公司績效負相關以及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成反向的U型關系的結論。
從資本結構理論的發展過程來看,除少數研究認為企業資本結構與績效無關以外,西方的理論和研究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正相關。而針對我國的研究除了少數結論(洪錫熙和沈藝峰,2000;王娟和楊鳳林2002),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是負相關的(陸正飛,1996;劉志彪,2003;於東智,2003;肖作平,2005)。

經典理論在中國「水土不服」,首先可能是因為制度環境的不同。西方具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嚴格的監管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成熟的經理人市場,這些條件為資本結構理論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中國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其次,對公司績效指標的選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很多學者選取凈資產收益率衡量公司績效,凈資產收益率(ROE)是反映資本收益能力的國際性通用指標和杜邦系統中的核心指標,優點是綜合能力強,但缺點是易被人為操縱,其有效性會受到影響。

最後,未全面考慮公司績效影響因素。影響績效的因素有很多,除受資本結構影響外,還受行業、公司規模等因素影響,漏掉重要影響因素容易導致有偏誤的估計結果,甚至會掩蓋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真實關系。因此我們在研究中應該加入相關的控制變數。

基於上述分析,本文利用我國滬深A股2005—2009年64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採用主成分分析和線性回歸的方法,期望在研究模型建立、數據選擇方面進行新的嘗試,以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驗證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的關系。
2.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2.1債務結構與企業績效
西方理論普遍認為,企業的高負債並不一定就會導致企業的低績效,關鍵在於債務的治理是否有效[1]。負債影響公司績效,主要是通過影響經營者行為來達成的,作為企業的直接管理者,經營者的行為與公司績效息息相關。首先,負債是一種具有約束性的債權,一般是固定支付,但必須按時還本付息,否則將面臨訴訟甚至破產的威脅。因此,當一個企業負債比率過高時,經營者要考慮減少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這樣一來,也抑制經營者利用企業過多的自由現金流量來進行有利於自己的各種行為。其次,在企業融資總額及經營者持股量不變的前提下,採用負債方式融資,等於降低股權融資比例,相當於提高經營者的持股比例,從而提高經營者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得到:
假設1: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經營績效正相關。
權衡理論認為,企業價值先隨負債比例增加而增加,當負債比例達到某一點時,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顯著增強,企業價值開始下降。隨著負債比例的增加,企業價值有一個最大值,此時的負債比例為最佳負債比例。本文根據國外研究的結論以及經典理論的結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
假設2: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存在著一個倒U型二次拋物線關系,即當企業負債達到一定程度之前企業績效隨負債增加而增大,當企業負債超過一定程度時,企業績效隨企業負債的增加而減少。

2.2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
代理成本認為,股權相對集中可以有效的節約代理成本。在股權相對集中的條件下,控股股東有監督的激勵,可以分散股東「搭便車」的問題。
大股東具有限制管理層犧牲股東利益、謀取自身利益的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監督管理者,從而增強市場運行的有效性,降低經理層的代理成本。另外,由於這屬於公司的內部控制,花費相對較少,治理成本低。但是,Shleifer和Vishny於1997年進一步提出,大股東發揮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一個良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環境,以免大股東通過手中的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我國的法律環境不容樂觀,相關的法律不完整而且執行不得力,因此我們提出假設3:
假設3:企業經營績效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負相關。
從第三章的分析我們看到,我國房地產行業存在明顯的「一股獨大」問題,而在我國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往往是國有控股,盡管近幾年,國有股本所佔比例有所下降,但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象仍很明顯。因此我們提出假設4:
假設4:企業經營績效與國有持股比例負相關。

3.研究設計
本文以房地產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公司業績的影響,保證數據對於研究的有效性,本文設定了以下標准對樣本進行篩選:(1)為了部分消除因上市公司上市額度制度,而導致虧損企業資源價值偏高,以及虧損企業資本重組等非經營性影響因素,故剔除ST和PT板塊企業。(2)另外,由於一些公司某些年度的財務數據無法取得或者存在異常,故也予以剔除。
3.1變數的設計
3.1.1經營績效指標的確定

從緒論的分析中我們看到,績效指標一般有兩類方法進行衡量,一類是單一指標的績效衡量,如ROA、ROE、EVA、TobinQ等;另一類是多重指標的績效衡量,當前關於多重指標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平衡記分卡以及層次分析法等。但單一指標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無法充分反映企業的治理效率,且主觀性較強,易遭到人為操縱,從而大大降低實證分析的准確性。因此本文選擇了多重指標作為績效衡量的方法,運用因子分析法來評價績效。本文的因子分析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成長能力以及運營能力4個方面選擇了11項財務指標衡量企業績效。
3.1.2資本結構指標及控制變數的確定

本文所研究的資本結構皆以其廣義上的定義為基礎,因此包括股權結構和債權結構。本文選擇資產負債率[2]、長期負債率以及流動負債率作為債權結構的衡量指標;選擇第一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前十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及國有股比例衡量股權結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因素,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引入了公司規模作為控制變數,具體變數的選擇及其衡量方法見下表:
表2 房地產上市公司指標體系
變數名稱
符號
變數定義
被解釋變數
因子分析績效
P
通過因子分析法衡量

解釋
變數
債權
結構
資產負債率
RDA
自變數,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長期負債率
Ldar
自變數,長期負債率=長期負債/總資產
流動負債率
Sdar
自變數,流動負債率=流動負債/總資產





前五大股東持股比
Hsp10
自變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和
最大股東持股比
S1
自變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國有股比例
Sp
自變數,國有股比例=國家股數/總股數
控制變數
公司規模
Size
控制變數,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3.2研究設計

為了研究地產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如何影響經營績效,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參考借鑒國內外相關資本結構的研究,建立了如下回歸方程:
P=β0+β1 RDA+β2 RDA²+β3 ldar +β4 sdar +β5 s1+β6 hsp10 +β7 sp+β8 size+ε
此模型是一個二次曲線回歸模型,可以檢驗是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使得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最佳,因此它可以為我們提供變數之間的最優組合區間。其中P為企業綜合經營績效指標,RDA表示資產負債率,ldar表示長期負債率,sdar表示流動負債率,s1表示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hsp10表示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sp表示國有股比例,size表示公司規模大小,β0表示截距項。
4.實證研究結果分析

4.1通過因子分析法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
通過因子分析法我們得到了六個解釋變數的因子,分別用Y1、Y2、Y3、Y4、Y5、Y6來表示,綜合計量指標P為各主成分的加權平均值權數為各因子方差貢獻率,表達式為:
P=(26.479%Y1+20.421%Y2+10.224%Y3+9.202%Y4+8.825%Y5+8.471%Y6)/83.622%
4.2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模型的回歸結果分析
利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表3 模型回歸參數
模型
B
標准誤差
t
Sig
(常量)
-.181
.083
-2.185
.032
S1
-.078
.047
-1.675
.101
SDAR
.039
.028
1.371
.175
SIZE
.003
.003
1.055
.295
HSP10
.062
.046
1.337
.186
RDA
.494
.169
2.922
.005
RDA*RDA
-.362
.155
-2.731
.007
LDAR
-.086
.046
-1.859
.068
SP
-.037
.023
-1.687
.111

從上表的分析結果中,我們得到資產負債率企業與績效顯著正相關;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存在顯著倒U型二次拋物線關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國有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

5.研究結論
(一)企業存在一個最優資產負債結構
從上文的回歸結果中,我們得到企業綜合經營績效與資產負債率之間存在顯著的開口向下的二次曲線關系,這表明了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確實存在著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一般來說,債務成本低於權益成本,因此通過舉債可以降低資本成本,提高企業價值,但是若負債過度,還款壓力增大,企業的困境成本及破產成本增加,將會影響企業效率,降低企業價值。
(二)一股獨大對企業績效產生負面影響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存在普遍的一股獨大現象,Shleifer and Vishny認為大股東的存在可以解決公司內部人的控制問題,但大股東發揮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一個良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環境,以免大股東通過手中的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我國的法律環境不容樂觀,相關的法律不完整而且執行不得力,因此,「一股獨大」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從實證角度看,我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企業總體績效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三)國有控股不利於企業績效的提高
在房地產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雖然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其一股獨大的局面並未改變,這些股份的所有權是國家,但國家無法直接行使所有權,一般通過委託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代為行使經營權。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缺乏對經營者的約束機制,因此代理人卻沒有被很好的監督,企業的經營業績與經營者自身的經濟利益並未掛鉤,經營者也就並不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從實證角度看,國有控股對企業總體績效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伍』 企業績效評價和業績評價的區別

總的來說,績效評價包含了業績評價。
績效評價體系包括業績目標、業績輔導和業績評價.可以認為業績評價只是績效評價的一部分.但是現在一般都模糊了這種概念,把兩者視為一樣.
但是在不同的績效評價時期,績效評價方法也不同。比如對企業的績效評價:在傳統的單純評價財務業績時期,業績評價是以股東價值為評價標準的,與之相適應的是一套財務指標體系,有效的評價方法通常採用EVA法(即經濟附加值法);在多元化業績評價時期,業績評價是以顧客價值為評價標準的,與之相匹配的是一套綜合指標體系,包括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卡普蘭提出的平衡記分卡滿足了這一時期的績效評價要求;在日趨發展的戰略業績評價時期,業績評價標準是以利益相關者的價值為取向,與之配套的是一種基於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的戰略業績評價方法——績效稜柱法,它是由英國克蘭菲爾德學院的安迪尼利和克里斯亞當斯等提出的。
而對企業員工的績效評價中,在績效管理體系下的考核與原來的績效的根本區別在於:它是透明的,經理與員工的目標是一致的,標準是確定的,它不是暗箱操作,而是公平和公正的。

『陸』 企業融資與項目融資的區別

企業融資的融資主體是已存在的企業
項目融資的融資主體是要成立的項目公司。
A企業有一片地,想要開發商品房賣,但是錢不夠。他去融資,拿過來開發這塊土地,這是企業融資。
A企業有一塊地,想要開發商品房賣,但是錢不夠。他去融資,並以土地作為出資和另一方出資人(融資對象)成立一家公司,專門開發這塊土地,這是項目融資。

『柒』 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是怎麼分析的

1.問題提出
資本結構是企業利益相關者權利義務的集中體現,影響並決定著公司治理結構,甚至企業價值。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規范企業行為,提升公司價值。長期以來,理論界對資本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探討從未間斷。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對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之間關系的研究,經歷了「從無關到有關的過程」。MM理論(不考慮公司所得稅)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不會影響公司價值。而此後的MM理論(考慮公司所得稅)、米勒模型、權衡理論、代理成本理論、信號傳遞理論、控制權理論等等一系列資本結構理論,都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會影響公司價值。
我國對於資本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的相關性研究,陸正飛、辛宇(1998)通過對滬市機械及運輸設備業的35家上市公司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得出,不同行業的資本結構有著顯著的差異,獲利能力與資本結構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規模、資產擔保價值、成長性等因素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不甚顯著。李義超、蔣振聲(2001)應用1992至1999年的混合數據,採用截面分析與TSCS分析方法,得出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的結論。於東智(2003)通過研究股權結構、治理效率與公司績效關系發現,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績效表現出較強的負相關關系。劉志彪等(2003)是國內最早將產業經濟學與資本結構研究相結合的,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企業的資本結構與其所在的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強度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資本結構與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肖作平(2005)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互動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存在互動關系,財務杠桿與公司績效負相關以及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成反向的U型關系的結論。
從資本結構理論的發展過程來看,除少數研究認為企業資本結構與績效無關以外,西方的理論和研究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正相關。而針對我國的研究除了少數結論(洪錫熙和沈藝峰,2000;王娟和楊鳳林2002),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是負相關的(陸正飛,1996;劉志彪,2003;於東智,2003;肖作平,2005)。

經典理論在中國「水土不服」,首先可能是因為制度環境的不同。西方具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嚴格的監管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成熟的經理人市場,這些條件為資本結構理論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中國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其次,對公司績效指標的選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很多學者選取凈資產收益率衡量公司績效,凈資產收益率(ROE)是反映資本收益能力的國際性通用指標和杜邦系統中的核心指標,優點是綜合能力強,但缺點是易被人為操縱,其有效性會受到影響。

最後,未全面考慮公司績效影響因素。影響績效的因素有很多,除受資本結構影響外,還受行業、公司規模等因素影響,漏掉重要影響因素容易導致有偏誤的估計結果,甚至會掩蓋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真實關系。因此我們在研究中應該加入相關的控制變數。

基於上述分析,本文利用我國滬深A股2005—2009年64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採用主成分分析和線性回歸的方法,期望在研究模型建立、數據選擇方面進行新的嘗試,以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驗證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的關系。
2.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2.1債務結構與企業績效
西方理論普遍認為,企業的高負債並不一定就會導致企業的低績效,關鍵在於債務的治理是否有效[1]。負債影響公司績效,主要是通過影響經營者行為來達成的,作為企業的直接管理者,經營者的行為與公司績效息息相關。首先,負債是一種具有約束性的債權,一般是固定支付,但必須按時還本付息,否則將面臨訴訟甚至破產的威脅。因此,當一個企業負債比率過高時,經營者要考慮減少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這樣一來,也抑制經營者利用企業過多的自由現金流量來進行有利於自己的各種行為。其次,在企業融資總額及經營者持股量不變的前提下,採用負債方式融資,等於降低股權融資比例,相當於提高經營者的持股比例,從而提高經營者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得到:
假設1: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經營績效正相關。
權衡理論認為,企業價值先隨負債比例增加而增加,當負債比例達到某一點時,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顯著增強,企業價值開始下降。隨著負債比例的增加,企業價值有一個最大值,此時的負債比例為最佳負債比例。本文根據國外研究的結論以及經典理論的結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
假設2: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存在著一個倒U型二次拋物線關系,即當企業負債達到一定程度之前企業績效隨負債增加而增大,當企業負債超過一定程度時,企業績效隨企業負債的增加而減少。

2.2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
代理成本認為,股權相對集中可以有效的節約代理成本。在股權相對集中的條件下,控股股東有監督的激勵,可以分散股東「搭便車」的問題。
大股東具有限制管理層犧牲股東利益、謀取自身利益的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監督管理者,從而增強市場運行的有效性,降低經理層的代理成本。另外,由於這屬於公司的內部控制,花費相對較少,治理成本低。但是,Shleifer和Vishny於1997年進一步提出,大股東發揮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一個良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環境,以免大股東通過手中的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我國的法律環境不容樂觀,相關的法律不完整而且執行不得力,因此我們提出假設3:
假設3:企業經營績效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負相關。
從第三章的分析我們看到,我國房地產行業存在明顯的「一股獨大」問題,而在我國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往往是國有控股,盡管近幾年,國有股本所佔比例有所下降,但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象仍很明顯。因此我們提出假設4:
假設4:企業經營績效與國有持股比例負相關。

3.研究設計
本文以房地產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公司業績的影響,保證數據對於研究的有效性,本文設定了以下標准對樣本進行篩選:(1)為了部分消除因上市公司上市額度制度,而導致虧損企業資源價值偏高,以及虧損企業資本重組等非經營性影響因素,故剔除ST和PT板塊企業。(2)另外,由於一些公司某些年度的財務數據無法取得或者存在異常,故也予以剔除。
3.1變數的設計
3.1.1經營績效指標的確定

從緒論的分析中我們看到,績效指標一般有兩類方法進行衡量,一類是單一指標的績效衡量,如ROA、ROE、EVA、TobinQ等;另一類是多重指標的績效衡量,當前關於多重指標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平衡記分卡以及層次分析法等。但單一指標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無法充分反映企業的治理效率,且主觀性較強,易遭到人為操縱,從而大大降低實證分析的准確性。因此本文選擇了多重指標作為績效衡量的方法,運用因子分析法來評價績效。本文的因子分析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成長能力以及運營能力4個方面選擇了11項財務指標衡量企業績效。
3.1.2資本結構指標及控制變數的確定

本文所研究的資本結構皆以其廣義上的定義為基礎,因此包括股權結構和債權結構。本文選擇資產負債率[2]、長期負債率以及流動負債率作為債權結構的衡量指標;選擇第一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前十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及國有股比例衡量股權結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因素,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引入了公司規模作為控制變數,具體變數的選擇及其衡量方法見下表:
表2 房地產上市公司指標體系
變數名稱
符號
變數定義
被解釋變數
因子分析績效
P
通過因子分析法衡量

解釋
變數
債權
結構
資產負債率
RDA
自變數,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長期負債率
Ldar
自變數,長期負債率=長期負債/總資產
流動負債率
Sdar
自變數,流動負債率=流動負債/總資產





前五大股東持股比
Hsp10
自變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和
最大股東持股比
S1
自變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國有股比例
Sp
自變數,國有股比例=國家股數/總股數
控制變數
公司規模
Size
控制變數,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3.2研究設計

為了研究地產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如何影響經營績效,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參考借鑒國內外相關資本結構的研究,建立了如下回歸方程:
P=β0+β1 RDA+β2 RDA²+β3 ldar +β4 sdar +β5 s1+β6 hsp10 +β7 sp+β8 size+ε
此模型是一個二次曲線回歸模型,可以檢驗是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使得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最佳,因此它可以為我們提供變數之間的最優組合區間。其中P為企業綜合經營績效指標,RDA表示資產負債率,ldar表示長期負債率,sdar表示流動負債率,s1表示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hsp10表示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sp表示國有股比例,size表示公司規模大小,β0表示截距項。
4.實證研究結果分析

4.1通過因子分析法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
通過因子分析法我們得到了六個解釋變數的因子,分別用Y1、Y2、Y3、Y4、Y5、Y6來表示,綜合計量指標P為各主成分的加權平均值權數為各因子方差貢獻率,表達式為:
P=(26.479%Y1+20.421%Y2+10.224%Y3+9.202%Y4+8.825%Y5+8.471%Y6)/83.622%
4.2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模型的回歸結果分析
利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表3 模型回歸參數
模型
B
標准誤差
t
Sig
(常量)
-.181
.083
-2.185
.032
S1
-.078
.047
-1.675
.101
SDAR
.039
.028
1.371
.175
SIZE
.003
.003
1.055
.295
HSP10
.062
.046
1.337
.186
RDA
.494
.169
2.922
.005
RDA*RDA
-.362
.155
-2.731
.007
LDAR
-.086
.046
-1.859
.068
SP
-.037
.023
-1.687
.111

從上表的分析結果中,我們得到資產負債率企業與績效顯著正相關;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存在顯著倒U型二次拋物線關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國有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

5.研究結論
(一)企業存在一個最優資產負債結構
從上文的回歸結果中,我們得到企業綜合經營績效與資產負債率之間存在顯著的開口向下的二次曲線關系,這表明了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確實存在著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一般來說,債務成本低於權益成本,因此通過舉債可以降低資本成本,提高企業價值,但是若負債過度,還款壓力增大,企業的困境成本及破產成本增加,將會影響企業效率,降低企業價值。
(二)一股獨大對企業績效產生負面影響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存在普遍的一股獨大現象,Shleifer and Vishny認為大股東的存在可以解決公司內部人的控制問題,但大股東發揮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一個良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環境,以免大股東通過手中的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我國的法律環境不容樂觀,相關的法律不完整而且執行不得力,因此,「一股獨大」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從實證角度看,我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企業總體績效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三)國有控股不利於企業績效的提高
在房地產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雖然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其一股獨大的局面並未改變,這些股份的所有權是國家,但國家無法直接行使所有權,一般通過委託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代為行使經營權。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缺乏對經營者的約束機制,因此代理人卻沒有被很好的監督,企業的經營業績與經營者自身的經濟利益並未掛鉤,經營者也就並不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從實證角度看,國有控股對企業總體績效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捌』 企業融資員的績效怎樣考核

績效考核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模塊,通過績效管理,企業將戰略目標與員工個人目標相統一,同時也是實現「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重要依據。可對比的多維度績效管理體系 CMF-PMS (Comparable Multi-Fact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針對KPI、平衡計分卡等考評方式在中國出現的適應性問題,諾姆四達通過十多年的理論、實踐上的探索,開創了可對比的多維度績效管理體系 CMF-PMS .

『玖』 融資方式對績效方面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融資結構在廣義上被稱為資本結構,指的是當一個公司在向外界獲取投資成本的時候,通過不同的方法和來源所獲得的資金之間的有機組成和他們之間的比例關系。公司融資結構的形成原因是公司利用不一樣的融資方法融資,在其中較為典型的融資方式有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這兩種。融資結構對公司治理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一觀念已成為共識,合理的融資結構可以使財務杠桿發揮其調節作用,從而降低融資的成本,這樣有利於公司績效的提升。
在優序融資理論中,公司在其經營管理中如果產生資金的需求,那麼其融資方式會呈現明顯較為可觀的順序性。從融資成本的高低來看,企業融資第一個要選擇的是內源融資,第二個是債務融資,其次是股權融資。
首先,內源融資對公司的自身資金起到自主性的作用,相對來說這樣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其手續也相對簡單,從理論上來說不會減少其原在股東和公司領導的每股收益和對資金的控制。在直接給股東發放股利時,他們可以獲得現時利潤,但是因此而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就相對來說會比較高,通過對內源融資比率的提升,減少其融資成本,從而使公司可以在較低的成本經營中提升每股的股價,而股東則能夠賣掉部分的股票來替換股利收入,使得上交的資本利得稅大幅度的少於個人所得稅。
股權融資對上市企業於資本市場之中尋找更多的融資渠道有好處,能夠合理融資,其債權融資高於融資成本,這樣企業將獲取較好的發展,替公司的股東創造價值。如今,股權融資作為上市企業的融資方式,受到大多數企業的青睞,在短期內,股權融資具有穩定性和低風險性,可以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率。
商業信用融資是眾多企業較為尋常的一種融資渠道,其優勢在於低成本、交易便捷。公司若在交易時未採納現金折扣,或者公司在購買時未放棄現金折扣或者採納不帶利息的應付票據,那麼公司商業信用融資實際上未使用成本。另外,當商業信用和其交易在同一時間發生的時候,這是市場里的自然性融資,公司僅僅做簡單的會計處理即可。

『拾』 什麼是企業經營績效

企業經營績效(PerformanceofEnterprise) 是指一定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企業經營效益水平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運營水平、償債能力和後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經營者業績主要通過經營者在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對企業經營、成長、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貢獻來體現。 企業經營績效與融資結構關系 長期以來,很多人將國有企業不良的經營績效歸因於國有企業融資結構的缺陷。即在國有企業的融資結構中,債權資本的比重過高,而股權資本的比重不足,表現為企業較高的資產負債率。然而,不論是從理論或實踐的多個角度或層面分析,融資結構惡化都不是導致企業不良績效的因素,亦即在我國當前的宏微觀制度安排下,國有企業負債率過高並不是其經營績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反而是其必致的結果。本文擬從五個不同角度對二者關系進行再考察。 一、從企業實際負擔的負債成本考察 通常 ,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實際負債成本可表示為公式 C=k(r-i)+w(k) k為企業的負債額 r為銀行貸款的名義利率 i為通貨膨脹率 w(k)為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付出的超過名義利率的成本(實際可表述為尋租成本 )。 由於國有企業與銀行的產權同構性,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政府對融資過程的介入使企業為獲得貸款而付出的額外成本極為低廉,因而,w(k)在這里可忽略不計。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多數年份里,國有企業所承擔的債務名義利率均低於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通常在二、三個百分點左右),即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實際利率為負值。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企業通過借款行為從金融渠道獲得了補貼k(i-r),盡管補貼的形式是隱性的。而借款愈多,補貼也愈多。因此,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愈高,企業的收益也就愈高,企業績效也就更好而不是更壞,那麼,稱利息支出為利息負擔也就很不恰當。因而,具有較高資產負債率的企業並不會因為借款而背負沉重壓力。 二、從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使用成本比較考察 從理論上講,債權人和股東對資本有不同的收益要求,其依據是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具有不同的風險。由於股權資本承擔的風險高於債權資本,股東所要求的回報必須包含風險報酬。況且,在會計中,企業支付的債務利息是可以計入成本而免繳企業所得稅的,而股息支出和稅前凈利潤則不行,因而企業使用的債權資本成本實際上應低於企業的股權資本成本。因而,毋庸置疑,企業只要在滿足注冊要求和應付破產風險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經營環境,確定合適的股權資本量即可。因為股權資本比率愈高,企業為使用資本所付出的代價也愈高,較低的資產負債比率會降低企業的收益而不是相反。人們之所以認為降低資產負債率有提高企業績效的奇效,乃在於他們對國有企業使用股權資本不支付任何成本的事先設定,盡管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其原因在於國家融資體制長時間來給國有企業造成一種幻覺並使其養成一種習慣:即股權資本可以不花任何代價地使用。其實,國家作為獨立的投資主體,與其他主體一樣,應具有收益的要求權。只不過通常在企業經營績效較差的情形下,企業和國家的隱性契約使國家得不到股權資本的收益罷了。三、從部分具有合規融資結構的企業績效考察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證券市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部分國有企業通過發行股票,較大程度改變了企業的融資結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也明顯下降。然而,據統計,1994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年終凈資產收益率由1994年的14.46%下降至1997年底的4.85%,而1995年上市的公司年終凈資產收益率由當年的19.22%下降到12.4%,1996年上半年上市的公司當時的凈資產收益率為21.99%,一年之後下降為11.99%。這就叫人更加難以理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沒有得以改善反而惡化,並恰恰是發生在融資結構剛剛得到改善之後。難道資產負債率下降反而會導致企業效率下降?顯然,得出這樣結論也會失之簡單和武斷。我們權且把企業不良績效歸咎於近幾年國家宏觀經濟周期的影響,但即便如此,與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績效表現也並不令人鼓舞。我們深知在中國股票市場上,上市公司從股市籌資的成本是要低於銀行貸款利率的,即上市公司可通過股市廉價地獲取資金,獲得其他企業無法與之比擬的競爭優勢,但兩類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的差異也並不明顯。更何況,在公司效益良好才能獲得上市資格的條件下,兩類公司在績效上原本就存在差距。因而,具有合規融資結構的企業績效也不能叫人信服。四、從融資制度的歷史變遷角度考察 改革開放前,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並不高,企業的固定資金和大部分流動資金供應均由財政無償撥付。這一時期,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資金數量極為有限,也鮮有企業債券等債權融資方式,因而,企業的外部融資極少,資產負債率較低,這樣的企業融資結構不可謂不理想。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企業通過財政渠道獲得的資金比例日益減少,而相應地通過銀行渠道獲得的資金無論在數量上抑或比例上均大幅上升。值得思考的是,在融資體制變遷的前期,低負債結構的企業利息支出較少,同時,還可通過國家的行政價格機制使其獲得一部分剪刀差收益。然而,即便如此,企業績效仍不理想。因而,才有了後來撥改貸的呼籲,出發點即是應給企業以負債付息的壓力,以此來促進企業績效的改觀。但僅僅在十幾年後,事過境遷,資金無償使用向有償使用的初衷轉變,而要求財政積極注資的帶有體制復歸色彩的呼聲卻日益高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