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寧管理模式
蘇寧:時刻准備著
資本對於一個企業的穩定運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持續穩定的資本供給無論市場是大是小,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本身就表明其成長性、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得到認可,其品牌建設也將在改制上市中潛移默化發展。
蘇寧電器就是這樣。
三年前,蘇寧電器作為中國家電連鎖IPO第一股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三年後,蘇寧電器已成為國內家電零售行業的航空母艦,憑借每年持續高速穩健增長的優良業績,儼然成了中小板的「標兵」,更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代表性品牌。
2007年10月13日,蘇寧電器發布關於2007年1-9月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公告顯示200年1-9月份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100%-110%。
蘇寧「新生」
「上市」之所以成為許多企業的發展目標,就是因為通過發行股票進行直接融資能打破中小企業融資瓶頸束縛,從而獲得長期穩定的資本性資金,改善企業的資本結構,並可以藉助股權融資獨特的「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機制,實現股權資本收益最大化。
2004年7月7日蘇寧發行2500萬股,發行價為16.33元,首發行市盈率11.26倍,融資額3.95億元,上市首日收盤價32.7元。當再融資新規頒布後,蘇寧成為定向增發第一家。2006年6月20日,其定向增發2500萬股,發行價48元,發行市盈率45.7倍,募集資金12億元。2006年8月31日,蘇寧電器的總市值達到1023.6億元,實際流通股總市值為693.1億元。
2007年6月20日,由上海證券報作為主辦單位,並聯合其它知名媒體和門戶網站舉行的2006「影響中國」上市公司系列評選活動網路投票正式結束。在一系列子榜單中,蘇寧入選最具分量的2006「影響中國」十佳上市公司,並在2006最具成長性上市公司榜單中位列第一。
2007年6月25日,由證券時報社、中聯集團聯合主辦的「2006年度中國上市公司價值百強暨首屆中小板公司三十強評選」結果揭曉,蘇寧電器榮獲首屆中小板公司三十強第一名。而依據機構投資者的專業評分及評審委員會委員的投票,蘇寧電器還獲得了2006年度上市公司中小板十佳管理團隊的第一名。這兩大殊榮充分顯示了蘇寧在中小板的標桿地位和管理機制的完善性。從這一系列權威的品牌價值認證來看,上市三年後的蘇寧電器品牌價值也獲得了長足的提升。
此外,據蘇寧電器財務報表顯示,公司自2001年以來,利潤已連年實現大幅「三級跳」:2001年利潤總額為4489.4萬元;2002年利潤總額實現翻番,達到8772.8萬元;2003年則增至1.69億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2002年比2001年增長111.89%,2003年則再增71.14%.企業蘊涵的增長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價值浮現
早在1990年,張近東就以「蘇寧電器」的名義,率先開展家電產品專業化經營,經過17年的發展,蘇寧電器迅速從一家只有幾百平米的小店發展至一家網點遍布全國、年銷售額及市值均過百億元的大型集團公司,作為一個迅速增長的公司,其發展對自身的資金要求較高,而公司在資本市場的運作能及時解決公司發展的瓶頸,並成為公司迅速發展的催化劑。蘇寧的發展除了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更離不開中小企業板的支持。
「上市」帶給蘇寧的真正「價值」主要體現在:提升了蘇寧的核心競爭力。在時下,銷售連鎖企業要想在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隨時了解消費者所需、有效調整運營機制來適應發展趨勢並實現利潤最大化、要根據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來平衡自己的利潤壓力、要構建高效的運營等。處於「資本運作」的蘇寧會用更快的物流、更少的庫存、更新的市場開拓方式,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器零售業中占據一席之地,從物流的快速運作、庫存的減少、市場開拓的創新、門店的快速復制擴張、服務質量水平的提升等一系列的優勢如海底的冰山慢慢浮出水面。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的變革。上市以後,投資、業務、財務、服務、人事等方面集中起來管理,使管理形成一體化、能把每個分公司統一在一個管理平台,促使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配送的形成,實現跨公司的管理、跨地區運營。因此,蘇寧成立了營銷、連鎖發展、服務和財務管理總部,增設地區管理總部,試點成立華北、華東二區地區管理總部,大區職能定位為「區域范圍內全面經營管理的利潤重心」,組織架構被重新調整;蘇寧在2008年內要在全國建設500個服務網點和30個客服中心,包括物流中心在內,銷售能力將達800億元,銷售方式變得更加高效。營銷手段變得更加務實有效。上市後,會員卡里記錄著顧客的信息,蘇寧可以提前通知這些有意向購買這個商品的顧客,把優惠讓給他們。另外,蘇寧針對客戶的個性化優惠變得切實可行,比如蘇寧可以給某些有著良好購買記錄的顧客直接現金優惠,也可以根據對方的購買習慣打包進行捆綁式銷售,這些都給顧客帶來實際效益。這樣的舉措是競爭對手根本無法達到的。
理智「抗戰」
盡管未能如願登陸主板多少讓蘇寧電器有些心存遺憾的感覺,不過,蘇寧就是蘇寧,在哪裡上市本身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雖然中小企業板募集資金規模相對要小,開局不太完美,但終究會有一個價值回歸的過程。
上市使得蘇寧能夠有足夠的「底氣」抗衡任何對手,包括如百思買、國美這樣的「超級大鱷」。 其實,在中國目前,國美和蘇寧,都已經成為龐大的商業帝國,而且都幾乎沒有長期銀行負債,實力非比尋常。「美蘇」爭端無時無刻不在上演,比如「股票市場」的初次對決:2004年6月,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鵬潤以88億元人民幣的收購代價,收購OceanTown100%的股份,而OceanTown擁有「國美電器有限公司」65%的股份。收購代價全部以發行新股和可換股債券方式支付,不涉及現金。至此,國美經過幾經周折,終於實現了香港上市的目的,締造了龐大的國美系。同年7月,蘇寧上市首日,其股票受到投資者熱捧:蘇寧電器2500萬股股票在深圳中小企業板正式開盤交易,開盤價高達29.88元,全天交易紅火,最高漲到33元。
就自身資金實力而言,國美顯然比蘇寧更為雄厚,其融資能力亦比蘇寧勝出一籌。不過國美與蘇寧本質上都是同一類型,其資金來源有兩個,一是從股市融資,一是控制和利用經銷商資金。同為上市公司,國美選擇了通過借殼間接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方式。而蘇寧經過多年努力也終於實現了內地A股市場的IPO,兩者的選擇各有自身的優勢。
就短期看,蘇寧一次性獲得了足以支持其未來一到兩年擴張的資金流入,但從長遠來看,內地再融資環境卻並不樂觀:一方面再融資的時間、資金額度都受到限制,難以滿足連鎖擴張的持續性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內地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對於再融資的負面印象,將持續影響蘇寧的直接融資。而對於國美來說,短期內借殼上市對於公司本身來說並沒有資金流入,但是香港市場相對寬松的再融資政策將能使國美獲得持續性的資金支持。
單從股市等外部環境融資能力而言,國美無疑比蘇寧棋高一著,為自己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作為供應商資金支起的連鎖王國,國美與蘇寧對於globrand.com商家資金調動能力也存在差異。從本質上說,國美與蘇寧都是在用其龐大的渠道價值,與廠家換取資源。能控制多少資源,一個關鍵就是其渠道和分銷能力。因此,業內證券市場研究人士分析認為,按照半年業績快報的每股收益0.72元計算,蘇寧2006年的平均市盈率大概在32倍左右,這個水平從國內市場的整體平均水平來說雖然略高,但由於行業的高成長性,總體仍然合理。而對於國美來說,即使從目前股價算,國美市盈率約為21倍,在香港業內屬於偏高的范疇。兩家企業的每股贏利,雖然國美銷售額比蘇寧大一倍,門店也比蘇寧多很多,但是綜合上述幾個因素,國美的公司價值很可能跟蘇寧差不多,其優勢並不明顯。
未來的未來
毋庸諱言,蘇寧、國美紛紛尋求上市的原因,無非都是需要資本完成規模的擴張,使自己處於有利的競爭位置。
根據我國《全國連鎖經營「十五」發展規劃》,到「十五」規劃末期,全國連鎖企業銷售額將達7000億元,具有品牌效應的家用電器連鎖店銷售額預計可達60%以上。可見對蘇寧、國美這樣想做國內連鎖統治者的公司來講,還有很大市場份額需要去佔領。
不過,隨著整個電器行業利潤日趨微薄,上游電器製造廠家能給蘇寧電器的利潤空間極其有限。因此,蘇寧電器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壓縮自身的經營成本;要麼,增加利潤相對較高的數碼產品的銷售來擴大發展空間。在蘇寧電器的未來戰略中數碼產品將會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蘇寧的各種資源會向數碼產品進行明顯的傾斜。這表現在蘇寧電器的店面布置上,數碼產品目前被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同時營業面積也在加大。其實,這也僅僅是體現資本市場為企業服務的一個功能而已,除此,還有看不到的品牌效應、人才效應、財富效應和規范約束效應、創新激勵效應等。
誠然,上市後,中小企業可以建立以股權為核心的完善的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核心管理人員以及關鍵技術人才,為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資本市場為企業的定價,可為企業的下一步收購兼並、股權激勵、風險投資的推出奠定基礎。蘇寧電器,上市三年來,所取得的價值空間和品牌美譽度,的確有目共睹,但是從發展角度看,任何掉以輕心的「胡作非為」都會帶來致命的打擊。所以,對於要立志「玩轉」資本市場的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審時度勢,更需要「時刻准備著」。
⑵ 蘇寧自營020改造的案例,說明蘇寧這樣的改造能取得初步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企業有受眾客戶,然後體積比較大,資金也到位。
⑶ 我要寫關於財務管理的畢業論文,以蘇寧環球為案例,求高手指導該怎麼寫
分析幾個財務比率,看看歷史上分紅配股政策的原因,籌資政策的運用,再分析一下季節,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對企業現金流影響以及應對方案,就這些5,6千字差不多了吧
⑷ 跪求一個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案例,謝謝了
一個典型應收賬款管理失敗的案例
一、宏達公司的背景
宏達公司是成立於1988年的電器股份制企業,1994年3月,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宏達公司上市。該公司經營范圍非常廣,包括電視產品、空調產品、電子醫療產品、電力設備、機械產品、數碼相機、通信及計算機產品等。但彩色電視機是宏達公司的拳頭產品,長期在國內占據領先地位。
1997年前後,宏達公司通過大幅降價的策略,確保了在國內彩電市場的領頭羊地位。以後幾年中,隨著競爭對手競相降價,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為了讓公司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面,宏達公司迫切希望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通過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發展,以減輕經營的風險。
二、應收賬款危機的始末
應收賬款危機的發生
自1996年以來,宏達公司的應收賬款迅速增加,從1995年的1900萬元增加到2003年的近50億元,應收賬款占資產總額的比例從1995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23.3%。2004年,宏達公司計提壞賬准備3.1億美元,截至2005年第一季度,宏達公司的應收賬款為27.75億元,占資產總額的18.6%。
宏達公司不僅應收賬款大幅度增加,而且應收賬款周轉率逐年下降,從1999年的4.67%下降到2005年的一季度的1.09%,明顯低於其他三家彩電業上市公司的同期應收賬款周轉率。
巨額應收賬款大幅度減少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從1999年的30億元急劇下降到2002年的-30億元。截至2004年年底,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7.6億元。
2004年12月底,宏達公司發布公告稱,由於計提大額壞賬准備,該公司今年將面對重大虧損,擊昏了投資者以及中國家電業。受專利費、美國對中國彩電反傾銷因素等影響,宏達公司的主要客戶——美國進口商KR公司出現了較大虧損,全額支付公司欠款存在較大困難。KR是宏達公司的最大債務人,應收賬款金額達到38.38億元,占應收賬款總額的96.4%。據此,公司決定對該項應收賬款計提壞賬准備,當時預計最大計提壞賬准備金額為3.1億美元左右。
另外,截至2004年12月25日,宏達公司對南方證券委託國債投資余額為1.828億元,由於南方證券目前資不抵債,根據謹慎性原則,擬對委託國債投資余額計提全額減值准備。宏達公司2003年的凈利潤為2.6億元人民幣,以此為標准,宏達公司至少需要為此筆債務背上10年的包袱。上市10年的首次虧損,留下債務10年難嘗。短短數日之內,宏達公司的股價跌幅近30%,總市值損失30多億元。2004年上半年,宏達公司的凈利潤只有6000多萬元。
由此可以看到,導致宏達公司巨額虧損的罪魁禍首是美國的經銷商——KR公司。美國KR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由美國三聯公司、香港大洋公司和原鎮江江奎公司成立的合資企業,JL為公司董事長。從2001年7月開始,宏達公司將其彩電源源不斷地發往KR公司。然而產品是出去了,貨款卻沒收到。KR公司當家人JL,這位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2002年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家,總是以質量問題或貨款未收回為借口,拒付或拖欠宏達公司貨款。
宏達公司2003年年報、2004年年報都顯示,KR拖欠宏達公司應收賬款近40億元。2004年3月23日,宏達公司發表的2003年年度報告披露,截至2003年年末,公司應收賬款49.85億元人民幣,其中KR的應收賬款為44.46億元。2003年3月25日,宏達公司發表的2002年年報顯示,宏達公司實現收入125.9億元,實現凈利1.75億元,但經營性現金流量為-29.7億元,這是自編制現金流量表以來(1998年),宏達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首次出現負數。截至2002年底,宏達公司應收賬款仍高達42.2億元,其中未收回的KR的應收賬款數額為38.3億(4.6億美元)。兩相比較,應收賬款不降反升。同時宏達公司擁有70多億元的存貨,其中31.2億元是庫存商品,22.56億元是原材料。令人迷惑不解的是,盡管KR欠下如此巨額的款項,但是在年報中,無論是監事會報告還是會計師事務所的財務報告,均沒有對此做出特別提醒。
這些數據在宏達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季報出現了變化,其中,公司的應收賬款減少為45.72億元,但存貨由年初的70億元增長為78.84億元,並未出現危機。
KR在與宏達公司的交易中,凡賒銷均走保理程序。KR、保理公司、宏達公司三家簽訂協議後,保理公司將會通知零售商如沃爾瑪,不得向KR直接支付貨款,而是把貨款交給保理公司,由保理公司將錢按10%和90%的比例在KR和宏達公司之間分賬。KR公司稱,對於沒有進連鎖超市的貨物,KR向宏達公司提供支票擔保,而這部分貨數量很小。也就是說,宏達公司的貨款回收有兩種方式:保理程序和KR的支票擔保。對此,在國際貿易中,買方的支票擔保對於賣方的保護程度與常用的信用證完全不同。支票擔保的有效性取決於買方的信用及資金賬戶狀況,銀行不承擔支付責任。
2002年度宏達公司與KR的貿易總額為5億美元,其中2億美元沒有收回來,從報表上看,KR的欠款由年初的0.4億美元增加到年末的4.6億美元。從宏達公司對KR巨額的應收賬款來看,宏達公司出口收入基本是通過KR實現的,宏達公司可能是為KR代工或者是KR買斷宏達公司彩電,也就是說宏達公司彩電出口美國銷售信用鏈條中,宏達公司貨款能否回收與零售商如沃爾瑪等無關;又根據出口397.61萬台彩電及出口收入55.4億元推測,宏達公司出口的彩電應為低端產品(平均每台不到人民幣1400元)。為了防範沃爾瑪可能倒閉帶來的風險,宏達公司和KR雙方另外向保險公司投保,保理公司如果在兩個月之內收不到貨款,保險公司就要賠付。但實際上,KR貨款平均回收期絕對不止兩個月,2002年度宏達公司回收0.4億美元的貨款,據報表附註稱,截至2002年3月10日,已回收KR貨款8906萬美元,另有10199萬美元票據在托收中。在2003年的中期報告中,針對數額較大的應收賬款,宏達公司解釋道:「賬齡在1年以內的應收賬款,根據公司歷年經驗,一般可在次年收回。」但是2003年年報中,宏達公司披露,KR公司所欠貨款,賬期1年以內的為35.12億元,1~2年的為9.33億元。由這個數字引出了問題,9.33億元的貨款是否屬於宏達公司、KR、保理公司3家簽署協議的貨款,如果是這種貨款,為什麼超過1年收不回來。同時,由於委託理財出現問題,宏達公司2億元的資金暫時處於凍結狀態。
事實上,宏達公司已對KR超過1年期的應收賬款提取了9000多萬元的壞賬准備。2003年,宏達公司主營業務利潤3.02億元,做9000萬元的壞賬准備無疑大大侵蝕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應收賬款和存貨總額共計119.9億元,占總資產的56%和凈資產的91%,這將影響到公司的資產質量。由於出口美國之路已被堵死,宏達公司原計劃出口美國市場的彩電可能大幅貶值。實際上,2004年12月31日的壞賬准備更是達到2611155059元。顯然,按照宏達公司今年的盈利水平,無力支撐這一高額費用。
謀求化解危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宏達公司受KR所累,已非一朝一夕。早在2003年3月5日就有媒體報道,KR與宏達公司之間的業務往來可能讓宏達公司蒙受損失。可是宏達公司並未緊急剎車。KR應收賬款事件後,宏達公司管理層已經決心對宏達公司進行一場脫胎換骨的「甩包袱」,以便2005年輕裝上陣,因此才會一年計提26億元來自KR應收賬款的壞賬,新管理者不希望這個包袱更持久地影響宏達公司。2004年後半年來,宏達公司在生死關頭曾經謀劃收購KR,重新啟動國際化戰略。而接收KR的代價就是KR的4.7億美元貨款。對於KR來說,4.7億美元首先是償付能力的問題,要KR一時拿出這么多現金相當困難;即使是有,KR也會想出種種辦法予以拖欠。讓KR還款的路徑已被證明是行不通的。以4.7億美元為代價接盤KR進軍北美市場,可能是一種勝利,也可能是一種無奈之舉。接收KR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藉助收購KR之渠道,宏達公司國際化一步登天;二是解決KR遺留欠款問題,輕裝前進。
宏達公司在印尼曾經有類似的經歷,宏達公司早在2000年就開始對印尼出口,方式是與印尼本地廠商合作,印尼廠商進行生產,宏達公司進行貼牌。同時此廠商還進行自有品牌產品的銷售。一段時間的合作之後,印尼合作夥伴拖欠宏達公司大筆欠款。最後的結果是宏達公司收購印尼合作方,擁有印尼合作方在東南亞的銷售網路。在強大的銷售網路支撐下,宏達公司產品大舉進攻印尼,其中包括彩電、空調。到現在,宏達公司的空調、彩電已經占據了印尼絕大部分市場,而印尼市場是東南亞最大的市場,占據了印尼市場,也就占據了東南亞的制高點。
盡管KR事件與印尼的情況不盡相同,但兩者有可比性。接手KR之後,宏達公司將在美國藉助KR現有渠道及產業上下游資源,銷售KR品牌的產品。一個背景是,KR在低端市場,是美國家電銷售量最大的品牌,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收購完成後,就不會產生現在與KR發生的問題,因為宏達公司面對的是沃爾瑪等零售商,其即使拖欠宏達公司貨款,性質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嚴重,就像現在的宏達公司與蘇寧、國美的合作一樣,略去了KR這個麻煩的中間環節。
但這還是一種設想,對於宏達公司而言,如何迫使KR就範是當時最大的考驗。如果成功,宏達公司將順利渡過這一難關。當時宏達公司沒有在美國對KR提起訴訟,就是考慮到一場漫長的跨國訴訟對宏達公司是更大的風險。因為按照宏達公司與KR所簽署的協議,按照屬地原則,所有訴訟必須在美國進行,而判決的執行也必須在美國執行。
2004年10月,JL在深圳被四川警方以「涉嫌票據詐騙」刑事拘留,而這也意味著宏達公司對KR的徹底失望。為盡量收回貨款、減少損失,2004年12月14日,宏達公司在美國洛杉磯高等法院起訴KR公司,以KR公司違反債務償還協議,兩次逾期不履行分期還款義務為訴求,要求被告美國KR公司償還4.7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億元)的貨款(連同利息及超期罰款共計標的額4.843億美元)及律師費、訴訟費等,並要求法院發出禁令,禁止KR轉移資產及刪改、毀壞賬本,同時允許宏達公司查明KR的財務狀況。通過司法程序核實KR的財務和經營狀況,以利於KR公司欠款問題的進一步解決。雙方焦點集中於KR公司在2003年為宏達公司開具的37張支票是否為空頭支票,這將決定KR是否涉嫌票據詐騙。但是,針對公司的訴訟,KR在2005年1月14日在美國洛杉磯高等法院以宏達公司在美國CES展(美國消費電子展)之前發布的預虧公告、媒體的報道毀損了其商業信譽等為由向宏達公司提起了反訴訟並要求予以賠償。對此反訴,宏達公司認為,預虧公告是公司按照中國的法律依法做出的,且公司並沒有向新聞媒體發布有損KR商業信譽的言辭。
宏達公司方面、律師、會計和司法部門的有關人員進入KR開始查詢公司有關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通過長時間調查,宏達公司方面否決了「收購KR股權以承接KR公司資產的方式進行追債」的計劃。宏達公司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作為私營企業,KR在財務方面並不透明,很難判斷KR公布的財務狀況與實際的財務狀況之間有多大的差距,現在問題不是KR這部分資產抵押的比例有多大,而是除了這部分資產KR還有多大的償債能力。根據國際資信調查機構鄧白氏的資料,KR的凈資產數字與其銷售額相比小得可憐。而且從其歷史紀錄來看,KR是一個麻煩不斷的企業,從2001年至今,牽涉多宗商業糾紛,包括銀行、供貨商、運輸商和保理機構在內的許多交易對手向KR發函,即要求提供抵押。KR已抵押了其大量資產,個別資產甚至重復抵押。加上在調查過程中發現,KR與合作夥伴大多都有逾期債務,宏達公司擔心通過這種方式承接KR公司的股權後,在承接到KR資產的同時,掉進了KR另一個龐大的「或有債務」的陷阱,同時要為KR承擔無休止的訴訟。
據了解,KR有100名工作人員,產品遍及北美的兩萬多個零售點,包括BestBuy和CricuitCity。KR在美國站穩腳跟的一個標志是,它已經建立了穩固的銷售渠道。另一方面,KR在美國已經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但是KR公司之所以最近幾年在美國市場上異軍突起,靠的就是大量從中國進口DVD、彩電等家電產品,然後以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價格銷售給美國知名的連鎖超市。而這兩部分已經是KR最後最值錢的東西了。宏達公司的預虧公告中預計可收回賬款在1.5億美元,極有可能是基於對KR包括品牌在內資產價值的總體估計。
宏達公司告諸外界,目前公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地追討貨款。2005年3月27日,宏達公司對外披露,宏達公司已經從KR追回近1億美元。
2005年7月18日,KR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ZH公司宣布,KR以及其控股人JL已經將擁有的ZH公司股權全部抵押給宏達公司,作為宏達公司應收KR貨款的擔保。受KR近40億元人民幣應收賬款拖累的宏達公司似乎獲得了一個好消息。
2005年7月18日,在香港上市的已經停牌多日的ZH公司公告,控股股東KR和JL根據證券及期貨條列做出最新利益申明:分別將持有ZH公司的1.65億股(51.94%)和5770萬股(參股18.14%)質押給宏達公司,作為宏達公司對KR應收賬款的擔保。KR主要業務范圍在美國,JL是其創始人,控股KR52%;ZH公司則為JL的香港上市公司,宏達公司為ZH公司的供貨商,目前雙方無任何應收、應付的貨款。ZH公司繼續停牌。香港聯交所資料顯示,ZH公司法定股數12億股,發行股數3.18億股。票面價值0.025港元,市值4.5792億港元。但是ZH公司的資產凈值僅有1788.2萬港元,盈利更是只有130萬港元,每股盈利0.041港元。以此計算,KR和JL在ZH公司分別擁有約2.38億港元和0.83億港元的市值,兩項合計僅為3.21億港元。而若以資產凈值計,這兩項的抵押僅值1260萬港元。與宏達公司近40億元人民幣的應收賬款相去甚遠。
2005年7月,雙方達成協議,KR向宏達公司提供三部分資產抵押,作為其部分欠款1.5億美元的擔保。KR抵押的三部分資產,一是KR公司的不動產抵押擔保;二是KR及其總裁JL持有的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ZH公司」股權擔保;三是KR商標擔保,三部分資產的抵押登記手續當月辦理完畢。
2005年9月,宏達公司董事會公告顯示,在對KR4.675億美元的欠款中,宏達公司可能從KR收回的欠款只有1.5億美元,這意味著還有3.175億美元(26億元人民幣)的欠款面臨無法收回的境地。這一數字高於自1999~2004年6年間宏達公司的利潤之和。由於宏達公司大筆應收款難以收回,而且,在宏達公司既往的140億元凈資產中,存貨就有將近90億元,這樣的財務狀況。宏達公司的後續發展令人擔心。2005年初,宏達公司通過向銀行融資獲得30億元綜合授信額度,但宏達公司仍在數年內深受應收賬款管理失敗的困擾。
三、宏達公司應收賬款管理評析
(一)財務人員的思考:應收賬款的處理策略
應收賬款是反映上市公司經營管理能力和盈利真實狀態的重要指標之一。投資者比較關註上市公司的賬面盈利的增減,面對賬面盈利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關注不夠。在當前我國上市治理方面還在比較薄弱的情況下,不少上市公司的賬面盈利與實際納入囊中的盈利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尤其是一旦應收賬款中出現壞賬、事先又計提不足,當年的實際盈利常會因此出現大幅波動。
應收賬款的壞賬計提比例通常隨著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國外一般對3年期以上的應收賬款計提100%的壞賬准備,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平均計提比例為68.35%,對計提比例也沒有制度上的強制性。這就造成了部分上市公司通過不確定的計提比例,以應收賬款的增減調節利潤,多數表現為虛增利潤。一旦提高計提比例或足額計提,或壞賬實際發生,往往導致上市公司突現虧損或盈利大幅下降。應收賬款管理中存在隱憂的有3類上市公司:一是應收賬款數額較大且事先沒有足額計提壞賬准備的上市公司;二是3年期其他應收款數額大且壞賬准備計提不足的上市公司;三是應收賬款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過高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引發的投資風險,往往讓投資者措手不及。
宏達公司對KR的應收賬款可能影響產生的風險估計不足,據此,公司董事會決定按更為謹慎的個別認定法對該項應收賬款計提壞賬准備,按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宏達公司在2004年12月的公告中表示,准備對KR應收款按3.1億美元計提壞賬准備。 但是,宏達公司有近一半的應收賬款仍然處於敞口風險中。財務人員應該對處於敞口風險的應收賬款進行風險等級分析,預測這部分應收賬款的違約概率。
根據應收賬款的違約概率預測,財務人員制定了應收賬款的處理方案。除積極催收應收賬款外,財務人員可以考慮是否作應收賬款保理,即企業將應收賬款按一定折扣賣給銀行,獲得相應的融資款。
根據應收賬款的違約概率預測,銀行制定了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折扣率。應收賬款違約概率越大,應收賬款保理折扣概率越高,宏達公司的應收賬款回籠現金越少,損失越多。
財務人員必須比較明確地預測應收賬款的違約概率以便決定是否作應收賬款的保理,以及對於公司回收應收賬款現金最合適的應收賬款保理折扣率。
巨額應收賬款已經嚴重影響宏達公司的現金流量。在分析最合適的應收賬款折扣率時,財務人員還必須考慮按照既定應收賬款折扣率回收現金額,為了彌補公司的營運資金缺口,以及公司籌集資金的成本,財務人員需要在應收賬款折扣率和籌集資金成本之間進行權衡。
⑸ 蘇寧控股集團的財務融資問題。
蘇寧集團屬於上市公司,融資一般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一般不會有問題。
⑹ 國美和蘇寧的戰略差異性分析 急!!
蘇寧以空調專賣起家,自1994年開始連續10年居國內空調銷售額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調產品仍然在蘇寧的商品結構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報告顯示,空調銷售帶來的主營收入和毛利分別占公司總量的30.25%和33.74%。空調是傳統家電產品中毛利最高的品類,因此,對於蘇寧來說,在空調銷售方面的品牌、供應鏈資源積累是一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國美則在影音產品(電視、音響、DVD等)的銷售方面獲得了31.11%的營業收入。但影音產品的綜合毛利大大低於空調,這也許是蘇寧毛利率較國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從管理費用(行政支出)和營業費用兩項之和占營收的比例來看,國美的費用管理能力顯然要高於蘇寧。
兩公司在實力上的勢均力敵,使得兩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國美與格力發生矛盾後,蘇寧立即與國內空調廠商合作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促銷活動,這個事件從側面反映出蘇寧與家電製造商和供應商的關系似乎更加融洽。實際上,國美在歷次與海爾、格力等家電製造「大腕」掰手腕的時候,態度都表現得比較強硬。許多類似的案例反映出國美和蘇寧在供應鏈關系管理和整合過程中不同的風格和態度。
廠商關系如何協調:蘇寧略勝一籌
縱觀國際上供貨商和超級連鎖企業的關系發展史,類似國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結果,最終都是建立起了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取得了雙贏。比如,寶潔和沃爾瑪也「翻過臉」,但是最終建立了全新的供應商和經銷商關系,甚至實現了電腦互聯的信息共享,得到了雙贏。
但國美與國外的超級商業連鎖企業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沃爾瑪的「長大」是通過提高自身效率實現的,而國美更多的是將「長大」的成本轉嫁給廠家。第二,商家與廠家的關系應該是既斗爭又合作的,在利益上應該是「雙贏」的結局,這也是沃爾瑪、宜家能夠與一些大供貨商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而國美的成長歷史幾乎是一部廠家的「血淚史」。市場上經常會看到國美揮舞起一些品牌的產品大規模進行「血祭」,價格屠刀高舉不落。通過不斷地打壓企業,取得自己的「擴張」資本。沃爾瑪培育的是一種持久的競爭優勢,是符合商業道德的,而國美的手段則更多地利用了短暫的利益博弈關系,並不能獲得企業持續成長所必須的合作與支持。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他零售巨頭的出現是市場的一大幸事,廠家話語權的增強更是市場的一大幸事。覺醒的廠家不肯不要利潤不要品牌地「就範」了。它們逐漸採取扶持其他經銷商、利用其他超級商業渠道、自建專賣店等商業手段,減少對連鎖渠道依賴。2003年,國美曾經因單方面的降價行為兩度與聯想等IT巨頭翻臉,由於聯想採取了多級代理的通路體系,國美並沒有撼動聯想等在市場中自主經營的地位。在國美降價的過程中,聯想採取了可能訴諸法律的警告和斷貨措施,滯緩了國美沖擊IT市場的步伐。
2004年6月,國美電器通過借殼鵬潤實現香港上市。2004年7月,作為國內首家以IPO形式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市場的家電零售企業,蘇寧募集資金近4億元,一舉成為中小企業板第一股。
作為家電零售業的兩大典型代表,國美和蘇寧的成長基本上折射出中國連鎖家電零售業的發展軌跡:
兩者均創立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電銷售渠道由多層次批發、計劃供給模式向市場模式轉軌階段。均發展於傳統商業較為發達的中心城市,都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進入向全國高速擴張的階段;
從所有制屬性和經濟成分看,兩者都屬於近十餘年來經濟領域最為活躍的民營經濟范疇;
從兩者發展的地域看,也基本上是殊途同歸,目前的網點主要集中於一、二級城市,盡管這點是由我國經濟和消費的區域性差異決定的;
從近年來的擴張模式看,兩者均採取了「跑馬圈地」的快速鋪網戰略;
在產品結構上,兩者又都順應市場趨勢,不斷提高毛利商品(如小家電)、高周轉率商品(如數碼產品)的銷售比例;
從利潤結構上,結合商品銷售開展的其他業務帶來的利潤是兩者共同的重要利潤來源之一;
甚至在上市時間上,兩公司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2004年!
在大體類似的經營模式下,從發展歷程和一些財務指標看,兩家公司又表現出相當明顯的差異。
蘇寧以空調專賣起家,自1994年開始連續10年居國內空調銷售額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調產品仍然在蘇寧的商品結構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報告顯示,空調銷售帶來的主營收入和毛利分別占公司總量的30.25%和33.74%。空調是傳統家電產品中毛利最高的品類,因此,對於蘇寧來說,在空調銷售方面的品牌、供應鏈資源積累是一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國美則在影音產品(電視、音響、DVD等)的銷售方面獲得了31.11%的營業收入。但影音產品的綜合毛利大大低於空調,這也許是蘇寧毛利率較國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從管理費用(行政支出)和營業費用兩項之和占營收的比例來看,國美的費用管理能力顯然要高於蘇寧。
兩公司在實力上的勢均力敵,使得兩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國美與格力發生矛盾後,蘇寧立即與國內空調廠商合作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促銷活動,這個事件從側面反映出蘇寧與家電製造商和供應商的關系似乎更加融洽。實際上,國美在歷次與海爾、格力等家電製造「大腕」掰手腕的時候,態度都表現得比較強硬。許多類似的案例反映出國美和蘇寧在供應鏈關系管理和整合過程中不同的風格和態度。
廠商關系如何協調:蘇寧略勝一籌
縱觀國際上供貨商和超級連鎖企業的關系發展史,類似國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結果,最終都是建立起了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取得了雙贏。比如,寶潔和沃爾瑪也「翻過臉」,但是最終建立了全新的供應商和經銷商關系,甚至實現了電腦互聯的信息共享,得到了雙贏。
但國美與國外的超級商業連鎖企業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沃爾瑪的「長大」是通過提高自身效率實現的,而國美更多的是將「長大」的成本轉嫁給廠家。第二,商家與廠家的關系應該是既斗爭又合作的,在利益上應該是「雙贏」的結局,這也是沃爾瑪、宜家能夠與一些大供貨商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而國美的成長歷史幾乎是一部廠家的「血淚史」。市場上經常會看到國美揮舞起一些品牌的產品大規模進行「血祭」,價格屠刀高舉不落。通過不斷地打壓企業,取得自己的「擴張」資本。沃爾瑪培育的是一種持久的競爭優勢,是符合商業道德的,而國美的手段則更多地利用了短暫的利益博弈關系,並不能獲得企業持續成長所必須的合作與支持。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他零售巨頭的出現是市場的一大幸事,廠家話語權的增強更是市場的一大幸事。覺醒的廠家不肯不要利潤不要品牌地「就範」了。它們逐漸採取扶持其他經銷商、利用其他超級商業渠道、自建專賣店等商業手段,減少對連鎖渠道依賴。2003年,國美曾經因單方面的降價行為兩度與聯想等IT巨頭翻臉,由於聯想採取了多級代理的通路體系,國美並沒有撼動聯想等在市場中自主經營的地位。在國美降價的過程中,聯想採取了可能訴諸法律的警告和斷貨措施,滯緩了國美沖擊IT市場的步伐。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國美與家電企業的爭斗中,遠離烽火的蘇寧則採取了和氣生財的策略,取得了不小的利益(見圖二)。
急需逾越的品牌陷阱
中國企業經常是品牌的傳播與品牌的表現缺乏定位,企業的經營活動與品牌應該具備的形象背離,往往導致品牌脫離經營行為,品牌管理成為營銷部門的事情,其結果是:品牌成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國美和蘇寧都到了應該反思自身品牌戰略的時候了。
國美是什麼?如果用這句話來問消費者,大部分消費者肯定會說:國美的價格比較便宜,產品服務很一般。同樣的問題如果換成蘇寧,消費者則是另一個看法:蘇寧的服務還不錯,產品價格比傳統百貨商場有優勢。
在公眾對國美蘇寧品牌評價的背後,我們看到一個完全靠市場促銷和大規模炒作形成的品牌,最直接的後果是品牌信譽積累緩慢。而蘇寧的品牌形象則相對沉穩,雖然也缺乏品牌的忠誠度。從宏觀的品牌內涵來看,兩者都缺少理論元素的支持。缺乏了這種包裝,輿論以及社會各界自然會產生多種猜測,尤其是在一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這種猜測對企業來說有時會產生很大的傷害。這就是國美蘇寧目前遇到的品牌發展障礙。
我們知道,競爭有三種策略:低價策略、差異化策略和集中化策略。零售業態和別的業態不同,一個新店,如果在短期內不能發展起來,很容易熄火,再次啟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於是,低價就成了國美開拓市場的首選武器,只有價格更低才能和當地商家形成差異化,只有價格更低才能吸引最多的眼球,只有價格更低才有炒作的題材。
因此,國美在全國市場擴張,而是依靠規模形成的強大資本實力,以及因之形成的低價策略。它對消費者的服務水平,自然比不上當地的商家。價格策略對國美快速開拓市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是,國美要認識到,不同階段企業有不同的目標和策略,才好把握企業發展的脈搏。已經上市的國美,只有放棄價格戰,專注於做品牌、做服務,才能獲得真正持續長遠的發展。
資能力比較:國美棋高一著
2004年6月,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鵬潤以88億元人民幣的收購代價,收購O-ceanTown100%的股份,而將OceanTown擁有「國美電器有限公司」65%的股份。收購代價全部以發行新股和可換股債券方式支付,不涉及現金。至此,國美經過近三年的周折,終於實現了香港上市的目的。
僅僅一個月之後,蘇寧也成功上市,並且順手摘下了一個第一的牌匾———國內首家IPO的家電零售企業。上市首日,蘇寧股票受到投資者熱捧:蘇寧電器2500萬股股票在深圳中小企業板正式開盤交易,開盤價高達29.88元,全天交易紅火,最高漲到33元,漲幅超過100%。蘇寧成功募集到3.95億元資金。
按照「發行量3000萬股以下即在中小企業板」的原則,蘇寧被劃作了「中小企業」,但事實上,蘇寧電器與目前已經在中小企業板上市的公司相比,絕對是個「大塊頭」———在2004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蘇寧名列第78位。
國美和蘇寧不約而同地選擇了2004年作為自己最終的上市時間。除了上市程序等原因,主要是由於2004年12月11日前,我國零售業將全面對外開放,而國外的家電零售巨頭資金規模遠比國內企業巨大,面對如此局勢,蘇寧、國美等不得不在最後的關頭到來之前,為自己在資本市場搭建一個融資渠道。國美通過上市介入資本市場,不僅可以緩解廠商的這種矛盾,同時也減少了國美利用銀行借貸模式的風險,從而使國美圈地的基礎建在良性的資金基礎之上。由此來看,國美、蘇寧等企業的集中上市導致了家電連鎖企業的擴張模式的變遷,更多地轉向理性和健康的「圈地」方式。
從上市地和上市方式的選擇上看,國美選擇了通過借殼間接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方式;而蘇寧經過多年的努力也終於實現了內地A股市場的IPO,兩者的選擇各有自身的優勢。
就短期看,蘇寧一次性獲得了足以支持其未來一到兩年擴張的資金流入,但從長遠來看,內地再融資環境卻並不樂觀:一方面再融資的時間、資金額度都受到限制,難以滿足連鎖擴張的持續性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內地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對於再融資的負面印象,將持續影響蘇寧的直接融資。而對於國美來說,短期內借殼上市對於公司本身來說並沒有資金流入,但是香港市場相對寬松的再融資政策將能使國美獲得持續性的資金支持。
這一點在國內超市業的兩家龍頭公司聯華超市和華聯超市的直接融資歷史上已經表現得比較明顯:華聯超市增發的一拖再拖,已經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錯失了發展的良機,與聯華超市的差距較2003年以前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單從融資能力而言,國美無疑比蘇寧棋高一著,為自己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⑺ 蘇寧眾籌有什麼成功案例
有智能乾衣機, 智能感應夜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