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業投融資存在問題都有哪些
一、當前財政對農業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也有較快增長。2006年,我國財政農業投資總額達到3172.97億元,比 1978年的150.66億元增長了 20.06倍,比1990年增長了9.31倍。財政農業投資增加不僅直接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也間接地帶動了銀行信貸資金、企業農業投資、農村集體以及農戶農業投資的不斷增加,形成了我國農業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新格局。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國政府財政農業投資存在著缺乏平穩增長機制、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管理體制有缺陷等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一)財政對農業投資體制不健全
1.財政農業投資體制存在多頭管理問題
目前,政府農業投資渠道比較多,其中僅屬於建設性財政撥款投入的就有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含國債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貧以工代賑資金、專項財政扶貧資金和財政部門直接安排支援農村生產、扶持農業產業化、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等。由於這些不同渠道的投資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存在著多頭審批和條塊分割、相互之間協調不夠等問題,不僅造成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而且在使用方向、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復建設問題。
2.財政對農業投資資金管理效率低下
一是預算管理弱化。一方面,法定預算常常因某些人為因素而未經法定程序進行調整、變更;另一方面,預算項目資金被隨意進行再分配、再調整,導致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影響了財政資金導向作用的發揮,也不能很好地實現政府的農業發展規劃。
二是追蹤監管反饋差。財政支農工作的主要內容往往是分資金、下指標,但財政農業投資資金追蹤監管反饋工作始終不能制度化、規范化。
三是財政對農業投資資金到位率低。在現行體制下普遍存在著中間環節多、資金在途時間長的問題。財政農業投資資金預算執行緩慢且年度內支農資金支出不平衡等問題相當突出。
四是財政對農業投資資金經常被擠占、挪用。財政困難資金調度無力的地方政府通常擠占財政農業投資資金發放工資、彌補公用經費不足等。此外,由於某些農業專項工程多頭管理,多頭組織所帶來的財政農業投資資金分散、管理職能肢解等問題也十分嚴重。
(二)財政對農業投資力度不足、波動性強
目前,雖然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總量不斷增長,但增速波動性較大,且財政農業投資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呈徘徊下降趨勢。
從財政農業投資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看,從1978年的13.43%,逐漸下降至2006年的7.85%。其間,雖然某些年份這一比重有所反彈,但30年來的變化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
從政府財政對農業投資增長的波動來看,高速增長的年份為 2004年,達33.24%,但1999年財政農業投資比上年下降了5.98%。其他不同年份財政農業投資的增長率差異也較大,反映了財政農業投資增長的穩定性比較差,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不僅如此,農業投資的增長也並未達到《農業法》規定的「政府財政農業支出的增長要高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的要求,即使達到了《農業法》所規定的每年用於農業的支出不得低於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的要求,國家對農業的支持總量仍是低水平的。
(三)財政對農業投資結構不合理
一是財政對農業投資主要用於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主要用於農林水氣象部門事業費,而用於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科技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比重低。2006年,支農支出達到2161.35億元,所佔比重為68.12%;而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分別只有 504.28億元、21.42億元,所佔比重僅為15.89%和0.68%。農業科研投入下降,使得農業科技貢獻率低,不利於農業長遠發展;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使得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土壤質量越來越差,綜合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面積越來越大。
二是在財政對農業基本建設投資中,用於大中型帶有社會性的水利建設比重較大。農民可以直接受益、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較小,從而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弱。
三是財政對農業投資的地區投向不平衡。由於財政對農業投資中地方政府所佔比重在80%以上,地方政府財力差異直接影響財政農業投資的地區結構。一般來說,東部沿海地區由於經濟發達,財政實力比較強,因此,在我國農業投資總量中佔了「大頭」。廣大西部地區由於經濟落後、財力不濟,農業得不到財政的多大支持,從而使之.與東部地區農業發展的差距越拉越大。
四是財政對農業發展的間接支持多於直接支持。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動用財政資金支持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是對農業投資者進行直接收入補貼,以提高農業投資微觀主體的投資效益,激勵農業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但是,我國長期以來卻實行的是對農業間接支持的財政投資方式。如,政府通過撥款,支持農業事業單位為農民提供科技示範、病蟲疫病防治服務;通過修路引水、培訓指導等開發式扶貧,為貧困地區創造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幫助脫貧致富等,對農戶等農業投資主體的直接收入補貼比較少,從而影響農戶的農業投資積極性,財政農業投資的效率也比較低。
② 如何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
013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構建集約化、專業化、宅基地使用權,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組織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集體收益分配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③ 關於中小農業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
目前貸款政策是抵押型小企業沒啥可抵押的資產
④ 如何破解農業融資難
「農業企業融資難,我體會最深了!」1月27日,河北亞雄現代農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武殿雄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喚起社會對農業企業融資難的關注。
武殿雄委員的公司是做蔬菜加工的,如今固定資產上億元,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回憶起幾年前因為無法貸款而險些傾家盪產的情景時,他仍然心有餘悸。
2005年,武殿雄租了50畝土地和大棚,想建廠房進行農產品粗加工。由於出現2000萬元資金缺口,他選擇到銀行貸款。此時,棘手的問題出現了!他打算用租賃的土地、大棚等進行抵押,但銀行方面告訴他,土地等沒有確權,不能抵押。由於土地沒有土地證,所有地上建築都是無效的。
武殿雄委員介紹,為此他在銀行、信用社間跑了兩個月,也未貸到款。最後走投無路的他通過找親戚朋友借錢、賒購高價磚、高價鋼筋等,總算在沒有向銀行貸一分錢的情況下,艱難地把企業做起來了。
這也讓他對政府工作報告中「引導各類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這句話感慨良多。
那麼,如何破解農業企業融資難?
「銀行業機構要下沉服務,深入了解『三農』金融服務需求,特別是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的金融需求。根據當前農村實際,對林權、宅基地、責任田等抵押貸款進行探索,加大金融創新,不斷增加貸款投放,改善金融服務。」河北銀監局局長郭錦洲委員給予了這樣的回應。
據介紹,為加大對涉農企業的支持力度,今年,我省將繼續推進銀行業機構擴大在農村的覆蓋面,要求城市商業銀行加快分支機構在本轄區縣域實現全覆蓋,要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村村通」工程加快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要求銀行業機構涉農貸款增速不低於其全部貸款的平均增速,涉農貸款項目數量不少於上年。「同時,涉農企業也應在健全法人治理、規范管理制度、提升產品品質、加強信用建設上下功夫。」郭錦洲委員說,企業有了較強市場競爭力和良好信譽,金融機構也會對其另眼相看。
郭錦洲委員還建議,政府應加大支農資金的整合,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應利用各方面資金建立擔保機構等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引導銀行業機構為農業企業提供更大資金支持。
⑤ 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一、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總體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相對於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相對於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要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實現農業現代化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從國內看,我國農業發展相對滯後,尤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不高,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斷加快的現代化進程,在給現代農業發展帶來難得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1、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
十八大提出來,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在這四化發展中,農業是短腿。改革開放35年,我們的工業化走過了發達國家兩百年的歷史。全世界最重要的500種工業產品,中國有220多種在世界位居第一,2012年世界粗鋼產量不到14億噸,中國生產了7.2億噸,鋁合金、水泥等產品的產量也佔到世界產量的50%以上。
從城鎮化來看,我們的城市建設特別是硬體建設方面不輸於發達國家,信息化方面基本和發達國家同時起步,但農業現代化,我們不僅沒有用三十多年時間走過發達國家兩百年的歷史,甚至與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相對於二三產業,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2012年,一個勞動力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大約是2萬元,工業是10萬元,第三產業是8.4萬元,也就是說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工業的1/5、第三產業的1/4。
因此,十八大報告對四化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到2020年工業化是目標實現,城鎮化是質量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大幅提高,農業現代化是成效顯著。這也就意味著農業現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跟上其他三化的發展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對這個形勢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2、如何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在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邁進的過程中,13多億人的吃飯問題怎麼解決?這是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圍繞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有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區域平衡、進出口平衡等多個平衡問題,其中最關鍵的仍然是總量平衡。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既面臨人口增長帶來的絕對需求,也同時面臨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帶來的成長性需求。1978年,我國人均GDP是190美元,2012年是6195美元,在190美元的階段,大家的要求是吃飽,在6195美元的階段,我們不僅要求吃飽,還要求吃好,吃的安全,這對農產品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2.6億農民工由農產品的生產者變為消費者,這個轉變性需求也是巨大的。此外,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等間接需求也在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保障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必須要有戰略考慮。
3、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保護農民權益。
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之中,如何保護好農民的利益,如何讓農民平等地參與現代化的進程,這是三中全會的明確要求。全會《決定》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具有豐富的政策內涵,提出了很多突破性、開創性的改革意見。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要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合理的保障,要賦予更多的財產權利,比如土地權利,過去主要是佔有、使用、收益和流轉的權益,可不可以進一步豐富處分權,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深化。
從國際看,全球一體化發展使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當前,全球農業產業分工深入發展,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擴大,給我國農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1、如何提升農業的絕對競爭力和相對競爭力。
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和生產成本的持續上升,使農產品進口規模增加、品種增多,農業產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競爭力有絕對競爭力和相對競爭力之分,從資源的層面講,我們的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缺乏像美國這樣的絕對競爭力,但是我們的畜產品、水產品仍然具有相對競爭力,特別是和日本、韓國等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相比,我們的迴旋餘地還很大。新階段,需要更多地從全球范圍思考我國農業的競爭優勢和戰略定位。
2、如何有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為了解決農產品供給問題,適度進口是有必要的,關鍵是把握一個度,哪些是必須確保自給的,哪些可以通過適度進口來緩解供給不足壓力。目前,我國大豆進口已經達到5838萬噸,棉花540萬噸,大約占國內需求的80%和50%,在進口的問題上,我們要堅持三大主糧的基本自給,大豆、棉花可以適當進口一些。
3、不僅要關注農產品進口,還要關注農業怎麼「走出去」,要研究農業「走出去」的政策定位問題。
比如,對南美國家,可能更多考慮的是重點農產品的進口保障問題,對東盟國家主要是農產品的互利互惠,對非洲國家可能主要是技術援助和扶持,幫助非洲國家提高糧食生產水平,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消除中國糧食威脅論的必然選擇。對日韓等國家,可能更多的是農產品出口創匯的問題。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任務。
我國農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業競爭力不足的現實背景,要求我們「做大」、「做強」和「做長」我國現代農業。「做大」即是針對我國農產品總量失衡、結構性短缺的狀況,要求我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產品供給總量,解決好農產品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強」即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市場,發揮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提升不同區域農業的相對競爭力和絕對競爭力;「做長」即農業重要產業、重要產品,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產品如何生命力長久、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是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礎上,標准化、品牌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圍繞這三個目標,現代農業有三大任務:
1、確保13億人的吃飯問題,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2、增加農民的收入。
2012年,農民收入四大來源中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佔到44.6%,農業仍然是農民收入最主要的來源。在吉林等糧食主產區,家庭經營性收入可能佔到農民收入的60%以上,在陝西蘋果產區、新疆棉花產區可能要佔到60-80%。只有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推動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才能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3、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過去發展現代農業,主要是關注供給和增收,現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中去考慮,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對生態文明應該做正面貢獻而不是負面貢獻,這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第三大任務。
⑥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論文大綱 如何寫
主要提綱框架:
前言
1.中小企業融資特點分析
2.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3.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4.制約中小企業融資因素的分析
5.中小企業融資對策思考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