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央行在雲閃付精準扶貧五萬個數字貨幣是真的嗎
央行在雲閃付精準扶貧方面有5萬個數字貨幣,這是真的,因為他,確實有這個項目。
當然,對金融的這種一般性定義可能過於抽象,這些例子又好像過於簡單。實際上,在這些一般性定義和具體金融品種之上,人類社會已經推演、發展出了規模龐大的各類金融市場,包括建立在一般金融證券之上的各類衍生金融市場,不外乎是為類似於上述簡單金融交易服務的。金融交易范圍從起初的以血緣關系體系為主,擴大到村鎮、到地區、到全省、到全國,再進一步擴大到全球。
構成要素
金融的構成要素有5點:
1、金融對象:貨幣(資金)。由貨幣制度所規范的貨幣流通具有墊支性、周轉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貸為主的信用方式為代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系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的契約文書等;
包括直接融資:無中介機構介入;間接融資:通過中介機構的媒介作用來實現的金融。
3、金融機構:通常區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4、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等;
5、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等。
『貳』 什麼叫精準扶貧對象
精準扶貧對象就是指享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人員。
精準扶貧對象的相關要求(各地政策略有差異,實際以當地規定為准):
首先精準扶貧的對象優先為貧困戶,貧困戶以符合2015年末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4000元、
家庭成員長期居住破舊泥磚房(茅草房)優先、家庭成員有殘疾人或長年患重病的農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等原則的前提下按照規定程序申報。
在篩查貧困戶的過程中,主要堅持「四看」、「五優先」、「六進」、「七不進」原則。
「四看」即: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
「五優先」即:五保戶和低保戶優先、無房戶和危房戶優先、重大疾病和殘疾戶優先、因病返貧和因災返貧戶優先、因教和因老致貧戶優先。
「六進」即:
一是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孩子未成年的農戶要進;
二是不符合五保條件的孤寡農戶和單親家庭要進;
三是家庭主要勞動力長期生病、不能從事基本勞動的農戶要進;
四是家庭人口有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口的農戶要進;五是住房不避風雨的農戶要進;六是因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造成家庭特別困難的農戶要進。
(2)精準扶貧融資方式擴展閱讀
「七不進」即:
一是近三年內新建建築面積為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或在城鎮購買商品房的農戶不能進;
二是子女有贍養能力但不履行贍養義務的農戶不能進;
三是家庭擁有小汽車或大型農機具的農戶不能進;
四是直系親屬有屬於財政供養人員的農戶不能進;
五是長期僱傭他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戶不能進;
六是對舉報或質疑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農戶不能進;
七是有勞動能力但好吃懶做、打牌賭博導致貧困的農戶不能進。
『叄』 如何做到精準扶貧
如何做到精準扶貧:
一、堅持以產業發展扶貧
堅持以產業發展扶貧,要求准確摸清本地各個鄉鎮、村的總體底數,了解當地貧困地域的范圍、貧困人口的數量、貧困程度、具體致貧原因和潛在的資源優勢,從而有針對性地規劃當地貧困人口的扶貧計劃方案,科學制定未來五年內各階段的工作任務指標,使扶貧工作的開展透明化,且使得扶貧成果有數據可依。
對於部分貧困程度嚴重的地區,扶貧工作可能需要先「輸血」,以完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政治經濟大環境,改變貧困者的思想理念,為吸引產業投資做好鋪墊,為產業引進等「造血」措施的實施打下良好基礎。扶貧前期應注重「輸血」,中期力爭「輸血」、「造血」兩手抓,到後期以「造血」為主。
二、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
隨著扶貧政策執行方法的多樣化,以及救助對象需求的多元化,社會工作將成為我國農村扶貧事業發展的新路徑和必要補充。現代扶貧問題和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受助對象上具有相通性。現代扶貧問題和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受助對象上具有相通性。
三、堅持「提升內生力、提升益貧性」戰略機制
在精準扶貧中應堅持「提升內生力、提升益貧性」的戰略機制。「提升內生力」,就是以貧困地區自力更生為主,外部力量幫扶為輔。「提升益貧性」,就是開發等一切經濟社會活動要有益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一方面,依靠自身努力改變劣勢。貧困地區應揚長避短,立足本地特色生態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另一方面,創新特色「造血」方式。這就要求從實際出發,大力推進本地區的資源型工業、勞務經濟、特色農業、民族和地區特色旅遊等。
(3)精準扶貧融資方式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如何助推社會公平:
一、通過「對象精準」有利於實現起點公平
精準扶貧通過合理有效地確立識別指標,創新識別方法,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可以有的放矢,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有效解決「扶持誰」的問題,真正提高扶貧資源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也即通過再次分配減少資源稟賦的初始差距,最大限度地保證起點狀態下每個公民所擁有的要素稟賦是相近的,從而實現起點公平。
二、通過「方法精準」有利於實現機會公平
精準扶貧通過科學評估、創新扶貧資源配置方法,找准著力點,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因地制宜,確保扶貧扶在「點」上,有效解決「如何扶」的問題,真正發揮扶貧資源的效用,才能使貧困者真正享有在市場競爭中的公平機會,才能生長出發展的自信,更公平地享有改革發展帶來的機會,以實現機會公平。
三、通過「成效精準」有利於實現結果公平
精準扶貧通過創新扶貧措施,不僅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和地區,真正做到「扶真貧」「真扶貧」,而且通過可持續的扶貧方式,從根源上改變了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解決了弱勢群體權益的弱化,有助於增強貧困者獲取新的資本性資源的能力,從而有利於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以實現結果公平。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新時期精準扶貧四個要點
『肆』 什麼條件才能是精準扶貧對象
貧困戶的界定,可以參照下面標准:1.即絕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低於627元);2.相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628—865元);3.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純收入866—1205元);4.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純收入1205元以上);5.無經濟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或撫養人的居(村)民;6.領取失業救濟金期間或失業救濟期滿仍未能重新就業,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市低保標準的居(村)民;7.在職人員在領取工資或最低工資及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後,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於市低保標準的居(村)民;8.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市低保標準的居(村)民(不包括五保對象)。
『伍』 什麼是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拓展資料:
精準扶貧的原因
我國扶貧開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是,長期來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的問題較為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國農村貧困居民8249萬人(其中四川為602萬人),實際遠遠不止8000萬,這個數據是國家統計局根據全國7.40萬戶農村住戶調查樣本數據推算出來的。這個數據對於研究貧困居民規模、分析貧困發展趨勢不是很科學,但在具體工作中卻存在「誰是貧困居民」「貧困原因是什麼」「怎麼針對性幫扶」「幫扶效果又怎樣」等不確定問題。由於全省乃至全國都沒有建立統一的扶貧信息系統,因此對於具體貧困居民、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就存在許多盲點,真正的一些貧困農戶和貧困居民沒有得到幫扶。
精準扶貧的背面是粗放扶貧。長期來,由於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後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如: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幹部「推估」(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貧年年貧」;重點縣捨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扶貧資源;人情扶貧、關系扶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幹部的群眾觀念和執政理念的大問題,不可小覷。
現行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移民搬遷是較好的出路,但是,因為補助資金少,所以,享受扶貧資金補助搬出來的多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貧困的特別是最窮的農戶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項目,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對較少。
綜上所述,原有的扶貧體制機制必須修補和完善。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麼用、用得怎麼樣等問題。扶貧必須要有「精準度」,專項扶貧更要瞄準貧困居民,特別是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務必重點用在貧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扶貧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萬不能拿扶貧的錢去搞高標準的新農村建設,做形象工程不能實現扶真貧。貧困區域的發展,主要應使用財政綜合扶貧資金和其他資金。
『陸』 互聯網+精準扶貧怎麼實現,涉及哪些方面
把貧困群眾推向「互聯網+創業」的風口
對於適合互聯網創業的困難群眾,政府要順勢而為,找准著力點,促使其走向「互聯網+創業」的風口,實現增收。
激活貧困群眾「網創」欲求。思想解放,理念與時代合拍,是幹事創業的基礎,也是脫貧致富的秘訣。政府可以通過邀請電商專家講課培訓,組織群眾代表外出考察,組織本地電商團隊座談,培訓本地「領頭羊」、信息員,充分利用媒體和各類培訓、會議、活動宣講網上創業知識,介紹區域內外互聯網創業成功脫貧典型等手段,激活貧困群眾觸網的主動性和網創欲求,有效營造「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有利環境。
搭建貧困群眾「網創」平台。推動貧困群眾網上創業,政府要努力搭建兩個平台。就物質平台而言,要採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間融資的方式,大力改善交通及基礎網路設施,統籌支持物流、快遞公司分支機構或服務站點入駐鄉鎮、中心村,廣泛推行無線網路覆蓋城鄉公共場所;大力推動電商安家工程,組建電商創業孵化中心,打造電商聚集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創建政府主導的電商公共服務平台,培養本地運營商等。就虛擬平台而言,既要大力依託知名電商創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分支平台,又要引導、支持創業者創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商平台。
謀劃引導貧困群眾「網創」。貧困人口文化知識、技能水平普遍較低,資金積累少,創業動力不足。政府要將「電商扶貧」作為政府實施精準扶貧的一項主要內容,精心部署安排。要根據貧困家庭分布現狀,在光纖網路入戶、電子商務農村服務站點建設時,盡可能地向貧困家庭所在地輻射;要將救助性活動與開發式扶貧相結合,推行「扶持+孵化+服務」,對貧困家庭電商創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扶持。通過舉辦互聯網創業大賽、宣傳身邊的電商脫貧典型等方式,放大「互聯網+精準扶貧」示範效應。
引導貧困群眾搭乘互聯網快車增收
對大多數困難群眾而言,依託現有產業,搭乘互聯網快車,增加既有產業附加值實現增收是更普遍的途徑。為此,政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幫助上網銷售。政府要重點引導解決上網銷售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難點與問題,實現貧困地區農畜特色產品、民俗文化產品等上網變現。要支持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QS和「三品一標」認證等供應鏈監管服務,有效解決互聯網銷售的營銷信用問題。要用互聯網思維提前謀劃產業主攻方向與產品銷售渠道,以服務集成提高農產品線上轉化率,並在此過程中培訓引導貧困人群,實現「輸血」與「造血」同步。
推動遠程就業。針對相當比例的貧困人口無法外出務工或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政府可以通過「雲服務」平台建設,將線下生產消費與遠程線上服務結合起來。貧困群眾可以按照線上訂單要求進行來料加工或來樣加工,為線上消費者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也可以為線上企業提供售後、市場調查等線下服務。
提高支出效益。政府引導知名電商企業落地建立服務站、幫扶店,培養本地電商平台建設,在招募培訓農村電商合夥人時向貧困人群傾斜,不僅可以解決當地貧困人口就業,而且能夠通過「代買代賣」方式,提高支出的實際效益,間接實現增收。
帶動相關產業。「互聯網+」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要將其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三次產業充分融合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升級,挖掘被低估的貧困地區產品潛在價值,開創區域經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新局面。
以互聯網思維提升精準扶貧服務水平
以互聯網思維武裝扶貧主導者的思想,利用互聯網為政府賦能、為群眾賦權,不僅可以引導群眾知網觸網,更可以為精準扶貧提供更高效的服務。
暢通信息渠道。「互聯網+」可以為扶貧對象提供更及時有效的信息。設立扶貧對象數據中心,創新信息發布渠道,加強政策宣傳力度,提高貧困群眾的組織化率和信息化率,對接各方資源,實時更新情況,對單個貧困戶採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拓展服務維度。積極推動網上辦事大廳及政府權力清單建設,推進網上辦事反饋測評機制,以互聯網信息透明倒逼政府簡化辦事流程,推進電子政務、電子村務、便民服務、電子農務、網上培訓等,讓群眾享受遠程辦事及服務。
整合各方資源。通過互聯網整合各方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構建有利於消除貧困的組合機制。政府可通過創建本地的大數據中心,為精準扶貧提供基本數據分析材料;也可通過推進「互聯網眾籌扶貧」等,鼓勵社會各方力量以不同方式為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提供相關資助。
在做互聯網加法的過程中,我們必將收獲乘法效應的驚喜。但必須認識到,推進「互聯網+精準扶貧」,也會遇到各種難以預計的困難,如政府資金整合管理機制不完善、扶貧開發大數據系統浩繁、社會扶貧對接渠道狹窄等。精準扶貧任務艱巨,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更大的膽略和氣勢,深入實施,大膽開拓,才能書寫「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新篇章。
『柒』 什麼是精準扶貧對象
一是要精準扶貧對象。通過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告公示、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完成建檔立卡工作;同時建立貧困戶的信息網路系統,動態管理,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扶貧信息真實可靠。
二是要精準扶貧措施。應打破縣、鄉、村行政界限,把基礎相同、條件相近、地緣相接的貧困村組成小片區,統一扶持政策,統一布局項目,統一安排資金,統一規劃建設,最大限度實現整體脫貧,分類施策。
三是要精準資源配置。創新建設地市一級的「扶貧投融資平台」,政府出資與企業合作,力爭形成一定授信規模,用於扶貧開發;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計劃,把貧困鄉村的教育基礎設置完善好;推進資源整合,在用好扶貧專項資金的基礎上,整合住建、交通、民政、教育、衛生等部門項目資金重點向貧困村傾斜。
『捌』 如何實施精準扶貧
「十三五」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必須全力以赴,確保完成。
一、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我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貧困人口分布在20多個省(區、市),扶貧脫貧必須因人因地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提高扶貧實效。
1、發展特色產業脫貧。支持貧困地區科學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鼓勵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業,深入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合理有序開發優勢能源礦產資源。為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實行中央、省、市財政全額返還縣級財政的政策;對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中央財政全額返還縣級財政的政策。
2、引導勞務輸出脫貧。加大勞務輸出培訓投入,繼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建立和完善輸出與輸入地勞務對接機制,引導農村貧困人口進入家政、物流、養老等領域就業。對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政策支持。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有序實現市民化。
3、實施易地搬遷扶貧。編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人口,堅持群眾自願、積極穩妥的原則,因地制宜實行搬遷安置。初步統計,「十三五」時期需異地搬遷的貧困人口約1000萬人。要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各級政府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方式,多渠道籌集6000億元資金,促進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4、實行社會保障兜底政策。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提高貧困地區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把新農合大病保險支付、醫療救助等結合起來,使患大病者得到兜底保障。加大貧困殘疾人健康服務力度。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有效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二、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
我國貧困地區多處於中西部、山區和邊陲地帶,自然條件復雜,基礎設施薄弱,必須進一步加強建設,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路等問題。
1、加快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和互聯網建設。對連接貧困地區的國家鐵路網、國家高速公路網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要加快推動。對貧困地區重大水利工程和中小水利項目要強化建設。對貧困地區水電開發、農田改造升級、光伏發電工程要大力推進。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加快實現貧困村寬頻網全覆蓋,實施電商扶貧工程,促進貧困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態工程,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農村危房改造、農房抗震改造力度。推進貧困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農戶改廁、村莊綠化,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支持山、水、田、林、路建設及小流域綜合治理。
3、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佔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對財政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一些項目形成的資產,考慮折股量化給貧困戶。
三、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貧困地區與較發達地區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教育、衛生、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上,必須著力縮小。
1、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扶貧需扶智」。要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國家教育經費繼續向貧困地區、向基礎教育傾斜,「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向貧困地區傾斜。在貧困地區率先實行普通高中免學費,建立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2、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以及殘疾人關愛體系。對農村「三留守」和殘疾人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幫助特殊貧困家庭解決實際困難。加快建立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
3、豐富貧困群眾文化生活。集中實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貧項目,重點是廣播電視服務網路、數字文化服務、鄉土人才培養、流動文化服務等。支持貧困地區挖掘保護、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和資源。文化事業經費向貧困地區傾斜。
四、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
貫徹扶貧開發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關鍵在落實責任。
1、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人口規模500萬人以上或貧困發生率15%以上的9個省區,真正把扶貧開發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實行扶貧工作「一票否決」。同時,強化督察和問責,完不成年度扶貧任務的對領導幹部進行約談。加強貧困村黨支部建設。
2、強化扶貧開發投入保障。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每年保持較大幅度增長,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涉及民生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及縣以下以及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配套資金。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鼓勵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發揮互補作用。發行政策性金融債並給予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實施扶貧小額信貸工程。保障扶貧開發用地。加大科技扶貧力度。貧困地區創業創新和服務的人員,在薪酬待遇、公務員錄用、職級調整、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
3、健全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東部地區增加對口幫扶財政投入,啟動實施東部強縣與貧困縣「攜手奔小康」行動。加強並改進黨政軍群部門和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深入推進中央企業定點幫扶貧困革命老區「百縣萬村」活動。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願採取包干方式參與扶貧,落實企業和個人扶貧捐贈稅前抵扣政策。擴大扶貧國際合作。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
『玖』 什麼是精準扶貧 如何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拾』 精準扶貧「特惠貸。要經過些什麼手續才辦理啊
一是要精準扶貧對象。通過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告公示、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完成建檔立卡工作;同時建立貧困戶的信息網路系統,動態管理,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扶貧信息真實可靠。
二是要精準扶貧措施。應打破縣、鄉、村行政界限,把基礎相同、條件相近、地緣相接的貧困村組成小片區,統一扶持政策,統一布局項目,統一安排資金,統一規劃建設,最大限度實現整體脫貧,分類施策。
三是要精準資源配置。創新建設地市一級的「扶貧投融資平台」,政府出資與企業合作,力爭形成一定授信規模,用於扶貧開發;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計劃,把貧困鄉村的教育基礎設置完善好;推進資源整合,在用好扶貧專項資金的基礎上,整合住建、交通、民政、教育、衛生等部門項目資金重點向貧困村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