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紹一下矽谷和中關村
人們傳統稱謂的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經聖克拉拉至聖何塞近50公里的一條狹長地帶,是美國重要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它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微電子技術高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點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一流大學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學為依託,以高技術的中小公司群為基礎,並擁有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電子工業公司達10000家以上,所產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佔全美1/3和1/6。80年代後,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紛紛出現,該地區客觀上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現在矽谷已成為世界各國半導體工業聚集區的代名詞。
矽谷的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平均18個月就上一個新台階,多年來,其經濟持續繁榮,1999年矽谷的營業額達2500億美元至3000億美元左右。1998年矽穀人均年薪已達9.6萬美元,1999年則已超過10萬,美國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矽谷一年收入不下6萬美元,比其他地區一般高出一二萬美元。現在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矽谷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億萬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矽谷,知識就是工作,知識就是財富,對於所有科技員工來說,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識更新也是一門必修課。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人人都不得不廢寢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學習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如稍有懈怠,明天就會有被淘汰的可能。
矽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矽谷,集結著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矽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矽谷是美國青年心馳神往的聖地,也是世界各國留學生的競技場和淘金場。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前不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清華、科大和北大理工類畢業生中的一半或早或遲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國,包括矽谷公司。美國《洛杉磯時報》撰稿人埃弗蘭·伊里塔尼說:「如果你瀏覽一下矽谷公司的員工名單,就會發現無數的清華畢業生。他們是來美國尋求工程技術突破,在英特網領域大顯身手或在科技上創業的數以千計的中國優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實際上華人控制的矽谷公司現已達2000家以上,占矽谷公司的1/5,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則越來越多。名聞中國的主要電視機廠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計算機公聯想集司團都已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實驗基地。
在矽谷,一般公司都實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營銷三位一體的經營機制,高學歷的專業科技人員往往占公司員工的80%以上。矽谷的科技人員大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也各有所異,所學專業和特長也不一樣。如此一批科技專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維活躍,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目前,矽谷高新技術公司的創立和資金投入方興未艾,仍然呈現出發展的趨勢。
自80年代後,世界各國有不少科技較發達地區,為了更快地促進地方經濟,都試圖建立起自己的矽谷,如美國波士頓的「第二矽谷」、「日本矽谷」、「韓國矽谷」等。中國也不例外,有北京中關村矽谷、上海浦東矽谷和廣東深圳矽谷
一、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8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
1978年春,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觀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由此拉開了中國現代改革的序幕。改革大潮直接激發了中國最大的高智力知識密集區 北京中關村。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國「128號公路」後,懷著一種使命感,要在中關村建立「技術擴散區」,探索一條適應我國國情的擴散新技術、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關村率先創辦了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 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展技術服務部。其基本原則是:科技人員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轉化規律,市場經濟規律,不要國家拔款,不佔國家編制,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主經營、依法自主決策。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還不是高技術企業,而只能說是高技術企業雛型,但它卻使人們看到了在中國條件下發展類似於美國「矽谷」或波士頓128號公路兩旁那樣的高技術企業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同時也引發了有關「科研人員的任務究竟是什麼」,「研究院所是否應辦經濟實體」等種種爭議。
1982年10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針,從理論上解決了關於中關村的爭議。科技人員轉向經濟,興辦高技術企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
1983年1月,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就中關村的爭議作了批示,肯定了中關村科技人員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積極探索。從此,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坎坷歷程,中關村的民營高技術企業從無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
此後,中關村地區民營科技企業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先後建立。到1986年底,中關村各類開發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漸形成了聞名中外的、以開發、經營電子產品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充分肯定了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國科技知識分子的開創性為我國改革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86年12月,《人民日報》以「北京中關村一場悄悄變革,中國矽谷正在這里孕育」為題,向社會各界宣傳報道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成長與發展情況。在此同時,7個城市的100多位從事軟體科學和管理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中國高技術開發區研究」和「北京中關村建立高技術開發區的調查與研究」,經過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統、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律,這兩個課題不僅從理論上肯定了我國搞高新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統地對高新區發展的概念、模式、項目、選址和政策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
隨著國務院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決定的發布,同時由於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發展出現了勃勃生機。兩年中,中關村的高技術企業發展到了400多家,並在實踐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技工貿一體化的發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辦公廳組織聯合調查組,根據十三大提出的生產力標准,對電子一條街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總結,肯定了中關村高技術企業的方向,並提出了興辦中關村新技術開發試驗區的建議。同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發布《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標志著中關村高技術企業從此進入了不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發展階段。
二、從1988年到1998年:北京試驗區發展期。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頒布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即十八條),大大激勵了科技人員創辦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科學院、各大專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員紛紛來到試驗區,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在試驗區成立後現呈迅速增長的態勢。
隨後的兩年,盡管全國范圍內存在經濟調整與市場疲軟等因素,在全國宏觀經濟環境十分不利的情況下,試驗區仍然保持了超常規的增長。從1987年底到1991年底,試驗區企業由148家急劇增加到1300餘家,年技工貿總收入由7億元增到37億元,年工業產值從4.8億元(1988)增到12億元,上繳稅金由0.25億元增到1.5億元,年出口創匯由300萬美元增到4500萬美元,後四項指標年平均增長53.9%,36.9%,64.5%,125.7%。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目標,掀起中國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現代建設的高潮,為中關村的興盛注入新的活力,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更為活躍。1993年6月,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發布《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若干問題的決定》,在這一新形勢的推動下,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家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深刻總結了創業的經驗與面臨的挑戰,率先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戰略,即「資本股份化、產業規模化、技術創新化、融資多元化、管理科學化、經濟國際化」。這是在明確建立新經濟體制時期,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實現高科技產業化的發展新階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關於加速科學進步的決定》,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決定》明確指出,「民營科技企業是全社會科技進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高技術產業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繼續鼓勵和引導共健康發展」。在全國上下引起極大反響。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重新研究北京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包括海淀試驗區、豐台園區、昌平園區在內的一區多園格局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並建立相應的市級管理機構:市試驗區管委會,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頒布《關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若干規定》(新十八條)。1999年初,頒布《北京市關於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即「33條」)。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規劃。隨後,「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更名為「歷史回顧
『貳』 中關村與矽谷的區別
中關村 IT硬體銷售的地方
矽谷 IT技術研發的地方
『叄』 中關村和矽谷相比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中關村,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國科學院和毗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環抱而成的一個地區。1980年, 中關村這里辦起了中國一家IT公司。以後,中關村變成了我國高科技行業,特別是IT行業的代名詞。在這個地區,科技,教育,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連相互滲透。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究相互銜接。國際范疇的學術交流,商務往來以及經濟合作日趨頻繁。中關村具有發展知識經濟的明顯優勢和巨大潛力,被譽為「中國矽谷」。
矽谷,這個詞最早是由Don Hoefler在1971年創造的。它從1971年的1月11日開始被用於《每周商業》報紙電子新聞的一系列文章的題目——美國矽谷。之所以名字當中有一個「硅」字,是因為當地的企業多數是與由高純度的硅製造的半導體及電腦相關的。而「谷」則是從聖塔克拉拉谷中得到的。而當時的矽谷就是舊金山灣南端沿著101公路,從門羅公園、帕拉托經山景城、桑尼維爾到矽谷的中心聖克拉拉,再經坎貝爾直達聖何賽的這條狹長地帶。這些位於舊金山灣兩岸地區的加入使矽谷迅猛地發展起來。在開始的十幾年時間里,由於記者的拼寫錯誤它都被誤稱為「硅膠谷」,因為矽谷這個詞語還沒有融合到美國文化中。硅膠是一種廣泛用於隆胸和堵露等作用的物質。
至於優缺點就見仁見智了~~
目前在中關村,共有約5000人擁有博士學位,25000擁有碩士學位,180000人是學士學位。有超過8000家高科技公司,一半以上是IT產業公司。
要說缺點,個人認為目前在中關村的公司大多規模較小,且行業內領先企業不多,目前缺少的就是自主研發的技術產品,而從美國矽谷誕生的技術大多是當地自主研發的。
『肆』 具體比較下矽谷與中關村為什麼說矽谷是不能復制的,矽谷只有一個
相同點:都緊鄰高校核科研院校核科研院所,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
不同點: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尚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
這個是教師用書後邊教參的原話~~~~
『伍』 美國矽谷與中關村的異同
同:都是搞IT的;
異:中關村賣產品的多;矽谷開發產品的多
『陸』 中國的中關村和美國的矽谷的差異
Zhongguan Village and the American silicon valley compared to □constructs into Zhongguan Village China silicon valley, is the Beijing government's goal, but we should not blind be optimistic. Through Zhongguan Village and the American silicon valley's comparison, we saw it with the advanced enterprise's disparity □8 year's end, silicon valley had more than 8,000 enterprises, year turnover nearly 200 billion US dollars; Zhongguan Village has enterprise more than 4,000, the year mechanic trade year always receives □40 billion Yuan. Digital difference behind, also has in huge technical the difference, the American silicon valley becomes the world information instries kingdom the reason to have three: One is the employee is the shareholder, buys the stock option display huge function; Two is the drop adds the talented person to add the fund the pattern; Three, is equipped with the barrier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se three must based on a good policy platform foundation in. Just like the Chinese State Council R&D center, technical economical Minister Guo Lihong indicated that, Contrasts silicon valley, Zhongguan Village saw in the technology disparity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see the technological gap the system factor, the technology, the fund, the talented person are based on the system foundation in 可變數, so long as the establishment encourag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lets the enterprise have the unceasing advancement technology proction and the renewal power, lets the talented person have the innovation the impulse, Zhongguan Village definitely may with the Taiwan Hsinchu equally by the foreign technology to the cor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hongguan Village have to clean up is disadvantageous flows to the essential factor, i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fair competition, the suppression starts an undertaking with technical personnel's enthusiastic each policy
『柒』 中關村和美國矽谷的異同點
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與矽谷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③交通便捷。 不同點: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尚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 (2)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優勢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發展優勢:北京全國著名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科研機構雲集,又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眾多的人才,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存在的主要問題:①離市區近,環境質量較差,交通擁擠,用地緊張、地價高;②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
『捌』 美國矽谷與北京中關村有什麼不同和相同點
矽谷和中關村都是以IT而著稱的,但是矽谷是以生產型為主,中關村以銷售型為主
『玖』 中關村和美國矽谷有什麼差異
1、所處的位置:
美國矽谷:位於美國加州北部舊金山灣以南。
中關村:位於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2、起始時間:
美國矽谷:1909年開始企業在此聚集。
中關村: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9)矽谷和中關村融資區別表格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1988年5月10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1992年5月被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正式確定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改革試點區。1989年11月世界科技園區協會第五屆會上,試驗區被接納為該國際組織的成員。
1993年7月14日,試驗區首次認定接納私營企業——用友公司為新技術企業。
1995年12月,中關村海關正式開關,海關設在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內,這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在國家級新技術開發區設立的第一個海關。
1996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已成為中國的「矽谷」,成為亞洲最成功的四個高科技園區之一。
1997年,該試驗區被列為「中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科技工業園區」,江澤民總書記題寫了園區名;同時被國家科委授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