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演員請就位》中的李成儒老師,是不是家裡非常有錢
《演員請就位》成了一個很受歡迎的綜藝,不是因為演員有多厲害,而是大家很喜歡看李成儒和導演們掐架,這場景太熱鬧了,大家只知道郭敬明很有錢,卻不知道李成儒也是一個富豪,人家可是有豪宅的。
李成儒是北京人,他加距離故宮很近,小時候在家放風箏,只要當天刮的是西南風,風箏
人家置入的傢具也多為金絲楠木,高達一百八十件。一般的博物館,金絲楠木也只有150件左右,他在家裡還收藏了古董古物,比如北宋瓷器、古代大書法家的親筆字畫、北方的青瓷。
他雖然很有錢,但一生也是大起大落,李成儒其實早就看淡了,他很感謝投資失敗的經歷,讓自己懂得珍惜,當然現在的他過得也不錯,有豪宅住著,偶爾還參加個節目。
『貳』 沿海地區服裝產業的發展狀況
中國服裝產業機遇與困惑解讀
發布者:勵志服裝 瀏覽次數:55
近二十年是服裝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之年,從「世界工廠」「中國製造」,逐漸向「中國設計」轉變,中國服裝產業經歷了不同尋常,但充滿機遇的20年。在經歷了產品經營、品牌經營、資本經營和資源經營四個階段之後,已經或正在實現由家庭作坊向工廠式管理、由工廠式管理向集團化管理、由集團化管理向股份制管理的跨躍,形成了大規模生產能力。
這當中,競爭和產業整合的力量對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關鍵,中國服裝業品牌價值的彰顯首先表現在整合的態勢上,整合包括製造企業整合,也包括終端和中間渠道。
目前,中國服裝行業正走在品牌整合、終端銷售模式創新的兩端強化的道路上,擔負分銷功能的渠道的整合是肯定是及終端整合之後的行業熱點。本文主要在於闡述中國服裝行業的產業結構,對於行業價值鏈發展的趨勢和中心不作為重點。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渠道不整合,品牌肯定無規模。
中國服裝產業正面臨著越來越高的挑戰,各種新型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綠色標准門檻的提高,使中國服裝產業繼續走粗放型老路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與此同時,我國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我國更低,產品結構又與我國大體相同,目前有一些粗加工產品的競爭力已經超過了我國。
服裝產業的發展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服裝的加工與生產;二是服裝的營銷。因此生產和營銷將直接決定行業的興衰。我國服裝產業入世後面臨的挑戰主要有技術挑戰、人才挑戰、企業競爭力挑戰、行業綜合競爭力挑戰。因此,全面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我國服裝行業應對入世最重要的對策。
那麼現階段服裝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那些呢?
一、服裝產業面臨的機遇
(一)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對服裝的購買能力。消費結構升級直接導致銷售模式的變化,在總量攀升的基礎上,諸多企業面臨的是銷售模式創新的考驗。
2005年1—9月人均衣著支出為599.6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32.7%,人均購買服裝支出為441.8元,同比增長40.6%,占衣著支出的61.6%,其中前三個季度中服裝單價比去年同期增長24.8%,價格提升令人振奮。
總量擴張與結構升級令企業有更多模式選擇,有基礎和有條件的服裝企業一定要提前進行產品升級的戰略性規劃,未來中國一定能夠出現自己的定級品牌,本土奢侈服裝品牌誕生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中國時尚市場的不平衡特徵決定了中國頂級服裝品牌一定是區域性的。
銷售關鍵日概念對高檔品牌服裝產品的銷售作用日益彰顯。從漫天撒網到精確打擊,企業營銷的資源匹配與戰略協同模式面臨巨大挑戰。2005年服裝購買旺季在2、5、7、9月等季節變換時節,近幾個月人均購買服裝的支出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17.4%、52.7%、92.9%和41%,黃金周的銷售作用更是突出。
(二)人力資源的優勢。低成本是目前行業競爭的主要方面,專業技術儲備以及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將導致行業競爭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歸宿。
人才的需求首先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關。在中國,目前行業競爭的驅動主要在兩個方面:品牌和成本。
全國有不少服裝紡織專業的高校,這些學校的存在無疑為發展服裝行業提供了一個豐富的人才庫。至今為止,全國設有服裝科研機構104家,服裝高等院校2所,並在40多所高等院校中開設服裝專業(系),這些是未來支撐中國服裝企業品牌戰略的根基。
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是支撐這個產業的關鍵。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2005年十大行業人工成本信息來看,服裝紡織業最低。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來發展服裝產業這無疑在服裝生產成本上佔有競爭優勢。
(三)棉花與化纖價格影響服裝的外銷。中國的服裝乃至整個紡織行業的國際地位的崛起,首先取決於自身產業集群的整合程度,大而全、小而全的行業現狀根本不會產生國際影響力,所謂的國際品牌的夢想也不會實現。
服裝產業和棉纖價格息息相關,中國是棉花和化纖的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消費大國,棉花和化纖價格已開始影響國際價格走勢,這對於中國服裝外銷成本和價格有著重要的影響。
產量地位如何發展到對全球市場有影響的決定地位,中國的服裝產業如何與原材料產業進行聯合或者整合,達到力量的會聚,這樣的前景是非常誘人的,其中行業協會與產業資本杠桿的使用將是關鍵的影響力量。
(四)協會的聯合力量已經展示價值。中國的產業從整體能力上已經排在世界前面,但是從整體的競爭能力上來看與先進水平相差很遠,尤其是盈利能力不及人家的10%,先改變小而全的行業現實是切實可行的,因此行業協會等聯合方式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小而全根本不具有競爭能力,只有利用聯合的力量才能發展壯大,浙江企業尤其是溫州服裝企業協會在聯合信息獲取與提供、聯合設置設計機構、聯合採購、聯合銷售促進、聯合造勢等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溫州的產品盡管在品牌的道路上還有相當的距離要走,但是,企業的經營理念卻已經激發了這個產業群的戰略價值。事實上,在整個浙江,行業協會的力量正在把大上海的資源源源輸送回浙江,國際時尚的信息正在變成浙江企業的競爭能力。
二. 服裝產業面臨的挑戰
(一)服裝品牌戰略任重道遠。服裝的品牌戰略首先要解決盈利以保障持續投入的問題,因此,低成本與品牌戰略之間就產生了既矛盾又統一的兩面:品牌道路是對低成本道路的顛覆,但是對於多數企業來說,低成本卻又是品牌戰略的血液來源。因此,怎麼處理兩個發展思路的問題,既關乎現實生存,又關系長遠未來。
短短10多年,中國市場上已經聚集了一支數量十分可觀的品牌大軍,例如:恆源祥、紅豆、李寧、雅戈爾、杉杉、波司登、七匹狼等。
在中國,品牌總是和低成本相對應的。
相當多的企業在成本和品牌兩種模式之間搖擺,產業競爭的主導力量是成本而不是設計和新技術,品牌導向和成本導向一個是決定企業的未來一個是決定企業的生存,企業走哪條路是需要戰略設計的。服裝品牌需要一定的沉澱,但時間有限,時尚產品競爭的終極力量是品牌價值,沉浸在成本競爭之中,往往痛失戰略轉型的寶貴機會。
在中國,服裝行業的品牌戰略轉型一定是以具體的經營設計為前提的,怎麼利用諸如主副品牌、高低產品結構等常規的經營規劃的逐步切換來包裝投入/產出與品牌溢價之間的平衡是關鍵的。不進行經營設計,企業就只能生產低價格的產品;戰略設計的路徑不對,結果也將很尷尬。
另外,對於中國的服裝品牌,還有一個影響要素,就是中國整個紡織服裝行業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地位的改變,如果中國的服裝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還以低成本為主形象的話,那麼,中國服裝的品牌夢想就不會實現。
未來中國服裝行業的道路只能有兩條,不管你走哪一條都可能成就霸業:低成本的巨無霸與高附加值的品牌道路,中間的空間有,但是很難過。
走低成本道路的企業就是要抓緊時間用資本杠桿快速整合生產能力,在全國跑馬圈地,以產能優勢獲取采購優勢、政策優惠,一個方向是引起資本市場的關注,上市或者被溢價收購;或者利用聯合的力量向上下兩個方向整合,從而達到用產能整合市場的目的,利用服裝渠道這個平台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走品牌道路的企業就要進行戰略的轉型設計,包括區域拓展規劃、設計與技術投入、品牌包裝、媒體公關與消費者互動、廣告策略與傳播行為、人力與組織的保障、核心文化的養成、產品結構的區隔與平衡、銷售與推廣的思路、渠道的分類與利用、產品的展示終端類型等等,與社會的熱點和流行主題相結合,快速釋放品牌熱量。在品牌策略上,是自有品牌和貼牌產品共同發展,還是集中發展自有品牌等等這些都是整個品牌戰略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服裝行業技術與設計固然重要,但是表演更為關鍵,休閑主題已經滿大街都是了,下一個可以開發的消費者價值是娛樂。
服裝行業是產業鏈條比較長的行業,品牌戰略的實施,還要立足於產業結構的改善情況,好設計沒有好料子、好品牌沒有好的產業配套都將嚴重製約品牌成長。
紡織業是服裝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棉紡企業與當地的服裝發展速度不同步,明顯滯後當地的服裝業的發展,以至於不能及時地適應服裝生產商的貨物供應要求,當地的紡織企業大都是老牌的國營企業,其加工生產能力還停留在幾年前的狀態。紡織業發展的相對落後使得服裝企業在采購面料的時候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了外地,使得原料輸送距離增長,增加了成本,同時也喪失了當地棉花的生產優勢。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提高紡織品的技術含量、降低成本、以質取勝才是當地紡織業改革的重點。
怎麼以全局的觀念,走業務或者資本股份整合/聯合的道路是長遠之計。品牌也要講究成本,國內的一些企業眼光很高,認為品牌一定是用進口的頂級料子,其實不然,品牌是企業整體資源匹配的結果。再好的料子如果資源整體不匹配還是支撐不起來實際的產品價值。產品溢價能力有限,結果賣品牌成了賣料子了:高檔料子的服裝賣了個低檔產品的利潤。
(二)服裝產業鏈還沒有建立。產業鏈的建立需要整個產業經營戰略和導向的轉變,具體經營業務的轉變不但是一個整體的戰略思路的問題,更是一個具體的經營業務的問題,因為就目前的產業狀態,只能是逐漸去往某個戰略方向去優化,而不能動作太大。另外,服裝產業鏈的建立還與地域和信息有相當的關系。
振興服裝業必須構建當地的產業鏈,包括從棉花種植、紡織印染、服裝設備製造、服裝加工、服裝配飾以及輔料的生產、服裝商貿平台、服裝研究和市場調研、大眾媒體等。這個產業鏈中必須有一張龐大的網路體系(零售網、銷售網、特許經營加盟等)。網路的形成無疑會增大產業鏈條的長度和強度,近而帶動鏈條上各個環節的飛速發展,為相關產業製造發展機會,這樣才會增強服裝企業在全國的影響,同時產業鏈條的增長是確保該產業經濟穩固增長的重要保證,也使得服裝產業發展更加細分化更加規范化。
從業內得到某些信息可以看出來,成本競爭導向的企業經營思路直接制約了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最近幾年局面雖有所改善,但產業鏈依然沒有真正獲得健康發展的機緣。很多研發機構研發出來很好的技術和產品,但紡織和服裝生產企業並不是很感興趣,問題是這些技術相對於成本競爭來說,根本不能為企業帶來任何現實的競爭優勢。根據國家紡織科技協會的統計分析信息,相當多采購新技術和新材料的企業並非是為了投入生產,而是為了技術壓制——我不用,別人也別想用——相當多(96%以上)的研究成果甚至無法成功實現市場轉化。
當然,研發公司的成果市場轉化困難或者成活率低,也與這些研發機構的研發導向是市場/客戶導向還是自我/純技術導向有相當關系。
一方面是成本競爭的巨大壓力與對品牌的殷切期盼,另一個方面是大量采購國外的高檔面料,而國內的新技術和新材料成果卻被束之高閣,難以產生真實的市場價值,從2000年以來,我國高檔面料的進口每年基本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長幅度上。
服裝產業鏈的建立還與地域有一定的關系。浙江服裝企業的崛起,不能不說是充分利用了靠近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地理優勢。時尚是時刻處在變化中的,流行趨勢直接與國際接軌,只有時刻處於更新狀態,才能保證時尚氣息的活水特性,時尚產品只有「活」,經營才能火。
(四)服裝企業公司制度與經營相對滯後。組織是人才與經營模式的結合,組織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企業的制度和銷售績效。組織問題不是單一問題,需要相當的養成時間。中國服裝企業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從純製造型企業往市場型企業的經營導向的轉變。信息和銷售是未來的競爭核心,也是品牌實力的主要表現內容。
一個公司好比一個組織,其中的方方面面必須建立的十分全面才可能健康並長久的發展,但是從低成本格競爭走過來的企業,根本不能也不需要很完善和科學的經營組織。
相當多的服裝企業,部門設立存在不科學或者不健全的情況,這直接導致了人才的外流,缺少高水平的服裝設計人才和管理人才制約了服裝行業的發展。就目前來看,部門的健全無疑是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但從一個公司的利益出發,站在長遠的立場上來看,健全公司部門和其職責勢必會增強企業未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更能留住人才。這之間的成本與收益平衡過程需要與具體的業務規劃相結合。
服裝企業經營落後的一個典型表現是這些公司普遍缺乏先進的成型的信息研究與市場推廣機構,企業產品與設計的落後與信息尤其是時尚信息滯後有相當大的關系,成長型的公司,原創能力不需要太高,需要慢慢養成,而作為跟隨策略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對市場信息尤其是對流行/時尚信息要有足夠的把握能力。溫州的服裝企業每年都要派人在巴黎、倫敦、義大利、紐約、東京、香港、西班牙等時尚之地穿梭,廣泛的收羅時尚信息。在相當的程度上,也許一個信息就可以使一個工廠的設計水平提升數倍,這就是信息的力量。
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很多企業習慣按照一般的招商或者直營方式進行銷售,可以說服裝企業普遍是造勢的高手,但是,怎麼把造好的「勢」轉化為「市」,這是很多企業的短板,銷售不暢,造成相當的庫存。而相對應的是,在中國廣大的區域內,適銷對路的產品卻是缺乏的,消費形態缺乏有效的銷售模式來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不能很快實現消費升級。
經過2000年以來的產業技能層面的積累,中國的服裝產業已經完全進入超量過剩的階段,關鍵的問題存在於市場上。廣告與銷售的協同,不同媒體的傳播內容效果的保證,銷售模式的創新與通路利益協調,分銷過程中的經銷商選擇、管理與服務,貼牌與自有品牌的渠道區隔,組織的配置與能力養成,市場秩序的控制,區域與部分大客戶的發展/分等/分類/分策等等,這些問題正在逐步突現出來。
現在不與自身的具體經營業務結合起來逐步優化並解決之,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來自於設計、製造、銷售、品牌、終端的全面壓力才剛剛開始。
那麼中國服裝業在幾十年發展過程中的現狀和面臨的困惑是什麼呢?
一、中國服裝行業現狀
中國服裝業有四大特徵:規模大、產量大、水平低、結構差。水平低指的就是我們的服裝設計水平低,這也是我國服裝業只能替別人加工高檔名牌服裝、自己的產品難以成名的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但中國服裝產業整體發展很不平衡。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等東南沿海省份所生產的產品占據了全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中西部地區的服裝產業則還非常的落後。各服裝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還停留在比較低層面上,主要還停留在價格、款式等方面的競爭,絕大多數服裝企業的產品銷售還是以批發市場的大流通為主。而近年來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雖然不斷加強,但中國服裝行業目前還只有有限的幾個中國馳名商標,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服裝品牌,主要還是通過低成本優勢在與國際品牌進行競爭。
中國服裝企業結構鏈停留在傳統設計管理的模式,由於設計手段多停留在紙面放樣的落後階段,設計周期長,試製成本高,造成新產品創新能力弱,新品開發周期長,就不容易發掘適銷對路的產品,進而造成庫存積壓,影響資金周轉。服裝的新產品周期(設計、成衣到進入銷售)工業發達國家平均2周,美國最快4天,而我國平均是10周時間,差距非常明顯。
服裝業在加入WTO以後,如果只依靠依賴於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的價格優勢,增長空間將越來越小,人民幣匯率上升也對出口造成深遠的傷害。
中國服裝行業最為成熟和稍微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當屬男裝和羽絨服,這片領域誕生了杉杉、雅戈爾、波司登、雪中飛等眾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幾家上市公司,他們品牌實力較強,規模和競爭力都處於服裝行業前列。但是總體來說,盈利能力還是太低。品牌沒有規模。
二.中國服裝業發展的困惑
(一)日益增大的庫存壓力
有人說:如果現在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停產,中國人不用擔心沒有衣穿。現在各企業所有的庫存加起來還都夠在市面上賣個兩年的。服裝企業做大了,往往是伴隨著倉庫急劇增大的代價。企業的銷售翻了好幾倍,帳上的現金卻沒見增長多少。難怪很多老闆說,自己辛苦一年賺來的,都跑倉庫里去了。由於服裝季節性明顯,且服裝產品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庫存問題成為最令服裝企業頭痛的問題之一。
企業的庫存表面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中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極其不均衡,需求呈現多樣化,對消費者尤其是對不同等級市場需求特點的研究是服裝行業比較欠缺的,這樣就造成企業無法將自己的產品精確的或者有針對性的投放到這些需求者的市場上去。一方面是大量的庫存,一方面是服裝消費嚴重落後。在中國,即使在一個城市中,市區和郊縣的消費滿足程度就存在相當的不同,城市消費過度,而在三類以下的城市卻相對處於消費熱點匱乏的狀態,超級女生作為一種消費熱點,最大的消費地不是在沿海,反而在四川。服裝企業缺少抓住市場熱點的能力,因此無法做到快速建立品牌規模的能力。市場經驗的局限和研究的虧欠導致相當多的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行不成市場轉化能力。渠道已然成為服裝企業的制約短板。
從企業經營的導向上來看,中國的服裝企業普遍沒有一種行業地位佔位的意識和行為,企業經營主要還是從純製造的角度來設計的,資源配置也是這樣的,從自身的角度來設計的產品是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另外,企業可能對廣告、傳播、裁剪款式、生產管理比較在行,但是對市場上的銷售環節就顯的力不從心了,尤其是沒有適合中國國情的業務發展戰略,沒有戰略就沒有目標,生產多少肯定是不知道的,在產能的壓力下,肯定要形成庫存。
(二)缺乏自主的設計風格
服裝設計是中國服裝企業普遍的軟肋。中國服裝設計水準還遠較國際上落後,中國還沒有誕生具有世界影響的服裝設計師。眾多企業還是以抄襲仿版為主,這樣很難形成自己的產品風格。國內的服裝企業缺乏完善的設計師培養機制,而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則更習慣自己創品牌或開設計工作室創業,而不願意在企業發揮才華,使得中國的服裝設計水準很難提升到一個新台階,國際主流時裝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國設計師的身影。
因此,紡織服裝行業要想在今後獲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加快技術進步(但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技術),用信息技術武裝自己(關鍵是快和靈活的反應與應用),實現產業升級(主要是從純製造型企業往市場導向型企業發展)。重視流行信息的作用已經成為推動服裝產業時尚化的重要措施,日本和韓國靠美國的二手信息也都在汽車行業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時尚品牌上升初期,無一例外不是從外觀設計等次要的外在的非技術核心的部分開始的。
(三)行業專業人才匱乏
深入過服裝行業的人才會清楚的意識到,服裝行業整體人才隊伍(生產管理、設計、營銷、廣告等)非常貧乏。因為服裝行業多屬民營企業,很多是從夫妻店起步,家族企業色彩往往比較濃厚,很多企業的戰略現狀不能給人才提供寬闊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在一個以人為本的知識經濟年代,缺乏專才,對服裝行業的發展影響絕對是巨大的。
從服裝企業內部來看,人才將一直是困擾經營的問題之一,時尚性質決定服裝企業的人才使用機制是高度流動性的,綜觀世界知名服飾公司,其設計與生產總是處於地理上的分離狀態,生產走的是人力成本集約型路線,而設計走的是智慧經營的路線,這兩者之間必然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
設計源於生活,至少要相應的生活場景支持。
因此,需要對設計和生產進行辦公分離,而那些達不到原創資源支持的企業,就不要去想原創的事情,乾脆就做一個徹底的跟隨與模仿者,走快批模式,結合對渠道的整合,把類似沃爾瑪的大賣場經營理念移植到傳統的渠道經營過程中,以滿足中國中層以下的階層的時尚生活為主,這樣就可以在人力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戰略相適應,中國中產以下的階層在2010年的消費升級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因此,不要去擠獨木橋。
現在已經走在原創道路上的企業,就要審視自己了:到底有沒有能力去滿足中國快速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的服飾消費能力,中國到2010年非實用的奢侈品的消費人群將達到2.5億,在全球化狀態下生存起來的中產階級有自己的品牌消費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純粹的設計人員,還要相應的市場與消費趨勢研究部門,還有市場營運部門,這是一個強大的品牌機器,要做就做最好,結合自身的經營實踐,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人力價值差距很大的設計和生產進行地域分離。時尚是成本很高的經營戰略,要創造條件去滿足時尚人力所需要的工作、生活、交際、提升等的環境。
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人力總會是今後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掣肘因素,企業需要的是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然後去進行相應的人類配置,否則,企業即使花高費用找到頂尖設計英雄,也不會留住,經營戰略不解決,就是對自己的資源現實認識不清楚,因此,根本無法承載品牌之重:總感覺差一口氣,就是說的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