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交易 » 跨文化管理國際期貨市場形成的動因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跨文化管理國際期貨市場形成的動因

發布時間: 2021-06-16 10:34:32

㈠ 如何做好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淺談跨文化管理的四個特點

一、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稱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國經營中,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類型、不同文化發展階段的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採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在於如何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公司目標,以維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准則,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業的潛力與價值。
二.文化沖突和威脅
在進行全球發展時,跨國公司由於加入了另一種文化的觀念,勢必會造成文化沖突。跨國公司跨文化沖突的特徵有:1、非線性不同質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幾片或多片水域的沖突與交融,常常表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態,因而具有非線性特徵。2、間接性文化沖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觀念等精神領域中進行,其結果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需要通過較長的時間才表現出來。3、內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觀念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沖突往往表現在思想觀念的沖突上。4、交融性。文化沖突與文化交融始終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務在於從不同的文化中尋求共同的能體現各種文化精髓的東西,這樣才能在各種文化環境中生存。
每種文化背後都有一組隱含的假設,生活與該文化下的人通常不會覺察這些假設的存在,因為這些信念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根深蒂固埋藏於潛意識中。一旦這些信念受到挑戰,人們便會感受到文化沖擊,覺得是外來的侵犯,然而事實上真正讓人感到震驚的是:他們將會發現不同的文化內涵通常只是一體兩面,甚或是特定尺度的兩種極端
承認並理解差異的客觀存在,克服狹隘主義的思想,重視他國語言、文化、經濟、法律等的學習和了解。當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到具有不同文化的東道國工作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語言、價值觀念、思維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會形成障礙,產生矛盾,從而影響跨國經營戰略的實施。理解文化差異是發展跨國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員的行為。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可以採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風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互相傳授和學習來克服則比較容易改變;因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文化交流解決,但需較長的時間;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差異往往較難改變。只有把握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
三.跨文化管理競爭優勢
把文化的差異看成是一種優勢而不只是一種劣勢,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為企業發展創造契機。西方有諺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文化給企業開展國際運營帶來了機遇,但更多的卻是巨大的挑戰。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總經理門脅轟二先生曾說:「我們企業內部的矛盾頗多,但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們在中國選擇合作夥伴時,總是喜歡挑選一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合作者,這使我們經常發生意見的碰撞,這樣不同思想的碰撞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從而創造出本田新的企業文化。」在廣州本田看來,矛盾和沖突的正確對待,不僅不會形成障礙,反而會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創新的源泉。
從文化差異中得到競爭優勢。利用文化差異的戰略能夠產生競爭優勢,所以,與其讓一種文化控制另一種,或是採取同哪一方都不對立的折衷安全解決方案,不如讓我們面臨一個挑戰--採取積極的解決文化差異的方法,使得總體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優於各部分作用的簡單加和。多樣性就是將來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期望、處於不同生活階段的人們集合到一起,在給公司帶來盈利性和競爭力這一力量的驅使下共同工作。文化多樣性的優勢在於:(1)市場方面,提高公司對於地方市場上文化偏好的應變能力;(2)資源獲取方面,提高公司從具有不同國家背景的人中聘用員工、充實當地公司人力資源的能力;(3)成本方面,減少了公司在周轉和聘用非當地人士擔任經理方面花費的成本;(3)解決問題方面,更廣闊的視角范圍和更嚴格的分析提高了制定決策的能力和決策質量;(4)創造性方面,通過視角的多樣性和減少關於一致性的要求來提高公司的創造力;(5)系統靈活方面,提高了組織在面臨多種需求和環境變化時的靈活應變能力。

四.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人的管理,實行全員跨文化管理。
這是因為:1、跨文化管理的客體是人,即企業的所有人員。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於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則流於形式。2、實施跨文化管理的主體也是人,即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在跨國公司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在跨國公司的資源轉移中,除資本外就是經營管理人員的流動性最強。由於跨文化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要加強對公司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讓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發揮其重要作用,促進跨國公司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五.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著「思維全球化和行動當地化」的原則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就必須僱用相當一部分的當地職員。這主要是因為當地雇員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項法規,而且和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僱用當地雇員無疑方便了跨國企業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本土化」有利於跨國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員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與當地社會文化融合、減少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危機情緒;有利於東道國在任用管理人員方面,主要考慮的是該雇員的工作能力及與崗位的匹配度,選用最適合該崗位的職員。
2、文化相容策略。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兩個不同層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就是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並不以母國的文化或是開發國的文化作為子公司的主體文化。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並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同時運行於公司的操作中,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一種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彌補另外一種文化的許多不足及其比較單調的單一性。美國肯德基公司在中國經營的巨大成功可謂是運用跨文化優勢,實現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範。(2)隱去兩者的主體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雖然跨國公司中的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兩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運作中產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卻刻意模糊這種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於失去了主體文化那種對不同國籍的人所具有的強烈影響力,使得不問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處,即使發生意見分歧,也很容易通過雙方的努力得到妥協和協調。
3、文化創新策略。文化創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和當地文化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國外分公司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強烈的母公司企業文化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於母公司企業文化,又不同於當地企業文化,是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因為要從全世界角度來衡量一國或一地區文化的優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中間存在一個價值標準的問題,只有將兩種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內涵,又能適應國外文化環境,從而體現跨國企業競爭優勢。
4、文化規避策略。這是當母國的文化與東道國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於公司的運作中佔了主體,可又無法忽視或冷落東道國文化存在的時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就必須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5、文化滲透策略。文化滲透是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跨國公司派往東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於其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地員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是憑借母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勢,對於公司的當地員工進行逐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並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6、藉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國公司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進行發展時,由於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跨國公司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於母國的東道國的經營環境。這時跨國公司所採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藉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己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發生直接的沖突。如歐洲的跨國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區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思想和管理比較國際化的美國,然後通過在美國的總部對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而美國的跨國公司想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與國際思想和經濟模式較為接近的巴西,然後通過巴西的子公司總部對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這種藉助第三國文化對母國管理人員所不了解的東道國子公司進行管理可以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佔領式策略。佔領式策略是一種比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發展企業在進行國外直接投資時,直接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強行注入國外的分公司,對國外分公司的當地文化進行消滅,國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業文化。這種方式一般適用於強弱文化對比懸殊,並且當地消費者能對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況下採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式採用得非常少。
總之,全球發展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從而使不同的文化達到最佳的結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㈡ 跨文化管理是如何進行的

企業全球化經營與跨文化管理

通用電氣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曾說:「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衡量企業(業績)成與否的標准只有一個:國際市場佔有率。成功的企業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場而獲勝。」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場已不再是某一個國家內部的市場,客戶也不再是某一個國家內部的消費者,企業所面對的外部經營環境已經變成了世界的,超越國界的。企業只有在世界市場上取得成功,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成功。企業「走出去」,開展全球化經營已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實行全球化經營,企業面臨的是一個個與母國有著諸多差異的生產經營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等。但其中,文化環境對於企業的經營來說,其影響是全方位、全系統、全過程的。這是因為文化是社會生活的總和,它包括諸如一般行為、信仰、價值觀、語言和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等要素,它也是某區域內人們的價值觀、特性或行為的特徵表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消費者觀念、價值觀和社會需求的差異。由於企業經營本身即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當這個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為基礎時,企業就應該努力去理解所要開拓的市場文化規范。由此可見,企業經營環境的跨文化差異是企業在全球化經營中所必然要遇到的一大難題。因此,跨文化管理的成功與否是關繫到企業全球化經營成敗的關鍵所在。

一、跨文化管理是企業全球化經營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稱為「交叉文化管理」,即在全球化經營中,對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採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條件下克服任何異質文化的沖突,並據以創造出企業獨特的文化,從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於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企業目標,以維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准則,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業的潛力與價值。全球化經營企業只有進行了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才能使企業的經營得以順利運轉,競爭力得以增強市場佔有率得以擴大。

二、企業進行跨文化管理要樹立正確的觀念

首先開展全球化經營的企業必須承認並理解各國之間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要重視對他國語言、文化等的學習和了解。這是增強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派去當地的管理人員的行為。對於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需要採用不同的措施去克服。如:因管理風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互相傳授和學習來克服;因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文化交流來解決……。只有把握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文化沖突的合宜辦法。

其次,要辯證地對待文化差異,在看到其不利一面的同時還應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並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創造契機。如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總經理所說的:「我們企業內部的矛盾頗多,但這也有好的一面。我們在中國選擇合作夥伴時,總是喜歡挑選一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合作者,這使我們經常發生意見的碰撞,這樣不同思想的碰撞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從而創造出本田新的企業文化。」根這位總經理的體會,只要能正確對待不同文化的矛盾和沖突,不僅不會使其成為企業經營的障礙,反而會使之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和創新的源泉。

此外,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對人的管理,要實行全員的跨文化管理。一方面,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於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將會流於形式。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經營企業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因此全球化經營企業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須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還要加強對企業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讓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從而使全球化經營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三、企業跨文化管理的策略選擇

(一)本土化策略:即根據「思維全球化和行動當地化」的原則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全球化經營企業在國外需要僱用相當一部分當地員工,因為當地員工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其政府的各項法規,並且與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僱用當地員工不僅可節省部分開支更可有利於其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

(二)文化相容策略: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可分為以下兩種策略: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即在國外的子公司中不以母國的文化作為主體文化。這樣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並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同時運行於公司的操作中,可以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2、隱去兩者主體文化的和平相容策略。即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刻意模糊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均可在同一企業中和睦共處,即使發生意見分歧,也容易通過雙方的努力得到妥協和協調。

(三)文化創新策略:即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文化和當地文化的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母公司企業文化的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於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不同於當地的文化,而是兩種文化的有機結合。這樣不僅使全球化經營企業能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環境,而且還能大大增強競爭優勢。

(四)文化規避策略:當母國的文化與東道國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公司的運作中佔主體地位,可無法忽視或冷落東道國文化的存在的時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就應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五)文化滲透策略:文化滲透是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跨國公司派往東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於其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並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地員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而是憑借母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勢,對於公司的當地員工進行逐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使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並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六)藉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國公司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化經營時,由於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跨國公司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於母國的東道國的經營環境。這時跨國公司所採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藉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已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發生直接的沖突。如歐洲的跨國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區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思想和管理比較國際化的美國,然後通過在美國的總部對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而美國的跨國公司想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與國際思想和經濟模式較為接近的巴西,然後通過巴西的子公司總部對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這種藉助第三國文化對母國管理人員所不了解的東道國子公司進行管理可以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七)佔領式策略:是一種比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國外直接投資時,直接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強行注入國外的分公司,對國外分公司的當地文化進行消滅,國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業文化。這種方式一般適用於強弱文化對比懸殊,並且當地消費者能對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況下採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式採用得非常少。

總之,全球化經營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使不同的文化得以最佳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四、實現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訓

對子公司的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培訓是解決文化差異,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跨文化培訓的主要方法就是對全體員工,尤其是非本地員工,進行文化敏感性訓練。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集中在一起進行專門的培訓,打破他們心中的文化障礙和角色束縛,增強他們對不同文化環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文化敏感性訓練可採用多種方式。主要有:

(一)文化教育:即請專家以授課方式介紹東道國文化的內涵與特徵,指導員工閱讀有關東道國文化的書籍和資料,為他們在新的文化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提供思想准備。

(二)環境模擬:即通過各種手段從不同側面模擬東道國的文化環境。將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可能遇到的情況和困難展現在員工面前,讓員工學會處理這些情況和困難的方法,並有意識地按東道國文化的特點思考和行動,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三)跨文化研究:即通過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形式,組織員工探討東道國文化的精髓及其對管理人員的思維過程、管理風格和決策方式的影響。這種培訓方式可以促使員工積極探討東道國文化,提高他們診斷和處理不同文化交融中疑難問題的能力。

(四)語言培訓: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交流與溝通是提高對不同文化適應能力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語言培訓不僅可使員工掌握語言知識,還能使他們熟悉東道國文化中特有的表達和交流方式,如手勢、符號、禮節和習俗等,組織各種社交活動,讓員工與來自東道國的人員有更多接觸和交流的機會。

㈢ 管理學試題及答案簡述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一)本土化策略
即根據「思維全球化和行動當地化」的原則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全球化經營企業在 跨文化管理,國外需要僱用相當一部分當地員工,因為當地員工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其政府的各項法規,並且與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僱用當地員工不僅可節省部分開支更可有利於其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
(二)文化相容策略
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可分為以下兩種策略: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即在國外的子公司中不以母國的文化作為主體文化。這樣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並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同時運行於公司的操作中,可以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 2、隱去兩者主體文化的和平相容策略。即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刻意模糊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均可在同一企業中和睦共處,即使發生意見分歧,也容易通過雙方的努力得到妥協和協調。
(三)文化創新策略
即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文化和當地文化的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母公司企業文化的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於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不同於當地的文化,而是兩種文化的有機結合。這樣不僅使全球化經營企業能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環境,而且還能大大增強競爭優勢。
(四)文化規避策略
當母國的文化與東道國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公司的運作中佔主體地位,可無法忽視或冷落東道國文化的存在的時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就應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五)文化滲透策略

文化滲透是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跨國公司派往東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於其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並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地員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是憑借母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勢,對於公司的當地員工進行逐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使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並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六)藉助第三方文化策略
跨國公司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化經營時,由於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跨國公司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於母國的東道國的經營環境。這時跨國公司所採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藉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已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 跨文化管理
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發生直接的沖突。如歐洲的跨國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區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思想和管理比較國際化的美國,然後通過在美國的總部對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而美國的跨國公司想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與國際思想和經濟模式較為接近的巴西,然後通過巴西的子公司總部對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這種藉助第三國文化對母國管理人員所不了解的東道國子公司進行管理可以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七)佔領式策略

㈣ 分析從文化差異角度看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與競爭優勢

從文化差異角度看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與競爭優勢
摘 要:隨著跨國經營活動規模和范圍的不斷擴大 ,企業文化差異與沖突日益明顯。文化差異對跨國經營管理有著雙重影響 ,它既能成為跨國經營管理的推動力 ,也能成為跨國經營管理的阻抗力。跨國公司的管理是一種跨文化管理 ,而跨文化管理的核心是對文化差異的管理。跨國公司跨文化差異管理的成效成為影響跨國公司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企業應該正確認識文化差異 ,實施跨文化管理 ,建立跨文化的企業文化 ,從而創造出國際競爭優勢。
關鍵詞:跨國公司;文化差異;跨文化管理;競爭優勢
一、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管理特點比較
1、中國的「仁義」「中庸」文化。
中國古代有許多成功的管理經驗 ,也形成了豐富的、獨具特色的管理思想。比如以「仁」為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 ,以「無為」為最高原則的道家管理思想也即「無為而無不為」。中國的企業文化往往更加強調個人利益服從群體利益 ,企業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個人的成就由企業和國家共同分享。這便是中國的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 ,崇尚「中庸之道」。
2、德國的專家文化。
在德國文化中工作關系表現為嚴格仔細的指導 ,工作人員接受嚴格專業培訓 ,努力提高工作技能。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個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等級職務。在這樣的專家環境中工作人員與技術權威高度一致 ,行動聽指揮 ,嚴格的技術培訓與專業化。
3、日本的「團隊」精神及精益生產文化。
日本企業典型的文化特徵是發揚團隊精神 ,精益生產 ,高效率。日本企業文化講究「和」,其內涵是指愛人、仁慈、和諧、互助、合作 ,還有就是終身僱傭制 ,終身僱傭制貫穿日本員工工作和生活的全過程。
4、美國的個人價值及合同至上文化。
美國文化可以描述為直率、清晰而不拘禮節;尊重個人權利 ,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強調為成功和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努力。在雇員與企業的關繫上 ,企業注重法律、注重契約的觀念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 ,合同或企業規則以及既定的工作計劃程序和規定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二、文化差異在跨國企業中的具體體現
1、價值文化的差異。
文化與價值觀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管理實踐 ,包括組織中的評價、獎懲、人際關系等。比如在對待工作成就的態度方面 ,西方企業員工有較大自主權 ,並對上級有一定建議權和質疑權;中國企業缺乏靈活的激勵機制 ,員工缺乏工作主動性。在不同意見表達方式上 , 西方人員是直截了當地說明真相;中方人員表達方式委婉 ,並喜歡背後議論。
2、制度文化的差異。
西方企業習慣於在法律比較完善的條件下開展經營管理 ,會用法律條文作為行動的依據;而中國企業 ,尤其是國企 ,習慣於按上級行政管理機構的指令行事 ,上級的條文、指令、文件便是企業的決策依據和辦事章程。西方社會是法治 ,在企業管理上表現為規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條例管理 ,追求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中國社會重倫理 ,偏重於人的作用和價值實現 ,卻忽略了制度效應和條例管理 ,以「情」治理使員工對制度的執行比較鬆懈 ,以致規章制度往往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
3、勞動人事政策差異。
在工資政策上 ,西方根據員工工作的性質和能力確定工資 ,把工資調整與物價指數和生活費用指數結合起來;中方往往看重員工的資歷、經歷和學歷 ,把工資增長基數與企業經濟效益直接掛鉤。在人事安排和職務晉升上 ,西方把能力放在第一位;中方比較注重個人政治素質、個人歷史以及人際關系等。對於人才流動 ,西方尤其是美國企業則鼓勵自己的職工不斷流動;中國企業不習慣員工「跳槽」,並常常以某些條件和理由限制人才外流。
三、文化差異對跨國企業的影響
1、市場需求層面。
文化對人們的消費需求慾望和消費行為有著強烈的和廣泛的影響 ,由於世界各國之間客觀存在著文化差異 ,所以不同文化的消費者往往具有獨特的消費需求 ,這種獨特的需求可能表現為獨特的產品 ,也可能表現為獨特的消費方式或獨特的消費習俗等。
2、經營管理層面。
文化差異帶來的經營管理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1、文化差異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職員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2、文化差異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經營管理人員難以達成一致協議。3、文化差異使不同文化的職員對決策方案和管理制度理解不同或執行程度不同。文化差異及多元文化也帶來了機遇和潛在優勢。一方面 ,文化差異及多元文化使跨國企業更容易從多層次、多角度分析理解問題 ,在解決某一特定問題時有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方案。另一方面 ,文化差異使跨國企業在智力、知識、思維等方面具有互補優勢 ,更易於形成新觀點、新主意和新思想 ,更有利於提高組織效率和競爭力。
3、外部環境層面。
外部環境對跨國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有所不同。2、不同國家的法律文化有所不同。3、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因素也影響著跨國企業的經營管理。4、不同國家的自然因素有所不同 ,會影響著跨國企業的運輸成本、通訊費用、資源配置和戰略布局等。
外部環境的差異也給跨國企業帶來了發展機會。跨國企業可從最大經濟效益出發 ,結合本企業經營動機 ,利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 ,克服劣勢 ,降低本企業的經營成本 ,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四、跨文化管理與競爭優勢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差異在跨國企業中是客觀存在的 ,文化差異對企業經營管理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企業要想獲得競爭優勢 ,就必須針對文化差異進行跨文化管理 ,規避文化差異產生的不利影響 ,發揮其積極作用。
跨文化管理又稱交叉文化管理 ,就是在跨國經營中對不同種族、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所在國的文化採取包容的管理方法 ,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條件下克服異質文化沖突 ,並據此創造公司獨特文化 ,從而形成競爭優勢的管理過程。跨文化管理使企業在學習和接受其他文化理念的同時創造自身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主要表現在:
1、 降低公司經營成本。
實施跨文化管理加強對東道國文化的理解 ,可以更快、更便捷地擇取信息 ,減少市場開拓的盲目性 ,增強市場的介入能力 ,從而降低信息成本 ,也可以大大降低談判費用。
2、增強公司的管理創新。
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使企業具有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理念 ,易於突破有限的市場空間和社會結構 ,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 ,在市場競爭中做到「雙贏」乃至「多贏」。跨文化管理有利於企業成員理解和掌握不同的信仰和價值觀 ,面對全球化以及多變市場和客戶以及競爭對手 ,激發企業的技術及管理創新 ,提高企業在面臨多種需求和環境變化時的靈活應變能力。
3、提高公司人力資源的效率。
跨國公司要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 ,並進行跨文化管理 ,使之促進人力資源的效率和效益。跨國公司的經營管理只有通過類似的企業精神、價值觀念等企業文化內容 ,通過以文化為導向的知識管理才能夠不斷融合多元文化 ,融合世界優秀文化理念和企業管理思想 ,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4、提高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跨文化管理有利於融合不同國家的經理職員之間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差異 ,形成跨文化溝通與和諧的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理念 ,有利於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五、結論與啟示
文化差異與沖突始終伴隨著跨國經營的全過程 ,跨文化管理是減少文化沖突、創建企業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企業應該識別文化差異 ,把握和運用文化差異 ,尊重文化多樣性 ,重視跨文化溝通 ,進行跨文化培訓 ,創建學習型組織 ,用科學的方法和務實的態度探索出既達到跨文化和諧目的 ,又具有本國特色 ,同時又與東道國文化相適應的經營管理模式 ,從而使跨國企業能夠創造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陳彥紅.黃軍輝.跨國公司的文化差異與國際競爭優勢.陝西經貿大學學報,2001-8 第14 卷第4 期
2 郭京福.那日薩.跨文化管理與企業競爭優勢.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3-12 第24 卷第4 期
3 張紅.趙安啟.充分認識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差異問題.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3 第26 卷第1 期

㈤ 國際企業跨文化管理都有哪些問題

當今,世界經濟正趨向國際化,全球化,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大越緊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日益擴大,許多企業沖出國門,在海外投資建廠,建立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在經營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跨文化管理問題。本文即是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在認清人力資源跨文化管理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文化差異、文化沖突的表現、影響和形成原因。在剖析這些問題的前提下,進而提出人力資源跨文化管理的對策: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進行跨文化培訓、實現「本土化」管理、培養學習型組織、、慎選員工、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文化沖突、實現文化合金等。本文最後指出,企業在實行跨文化經營時,應在熟悉和理解國際市場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全球戰略,把握進入國際市場的文化時機,這樣企業才能出奇制勝,牢牢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㈥ 題目:人們的跨文化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有沒有人知道答案的謝謝啦!

企業全球化經營與跨文化管理

通用電氣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曾說:「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衡量企業(業績)成與否的標准只有一個:國際市場佔有率。成功的企業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場而獲勝。」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場已不再是某一個國家內部的市場,客戶也不再是某一個國家內部的消費者,企業所面對的外部經營環境已經變成了世界的,超越國界的。企業只有在世界市場上取得成功,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成功。企業「走出去」,開展全球化經營已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實行全球化經營,企業面臨的是一個個與母國有著諸多差異的生產經營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等。但其中,文化環境對於企業的經營來說,其影響是全方位、全系統、全過程的。這是因為文化是社會生活的總和,它包括諸如一般行為、信仰、價值觀、語言和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等要素,它也是某區域內人們的價值觀、特性或行為的特徵表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消費者觀念、價值觀和社會需求的差異。由於企業經營本身即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當這個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為基礎時,企業就應該努力去理解所要開拓的市場文化規范。由此可見,企業經營環境的跨文化差異是企業在全球化經營中所必然要遇到的一大難題。因此,跨文化管理的成功與否是關繫到企業全球化經營成敗的關鍵所在。

一、跨文化管理是企業全球化經營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稱為「交叉文化管理」,即在全球化經營中,對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採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條件下克服任何異質文化的沖突,並據以創造出企業獨特的文化,從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於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企業目標,以維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准則,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業的潛力與價值。全球化經營企業只有進行了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才能使企業的經營得以順利運轉,競爭力得以增強市場佔有率得以擴大。

二、企業進行跨文化管理要樹立正確的觀念

首先開展全球化經營的企業必須承認並理解各國之間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要重視對他國語言、文化等的學習和了解。這是增強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派去當地的管理人員的行為。對於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需要採用不同的措施去克服。如:因管理風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互相傳授和學習來克服;因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文化交流來解決……。只有把握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文化沖突的合宜辦法。

其次,要辯證地對待文化差異,在看到其不利一面的同時還應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並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創造契機。如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總經理所說的:「我們企業內部的矛盾頗多,但這也有好的一面。我們在中國選擇合作夥伴時,總是喜歡挑選一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合作者,這使我們經常發生意見的碰撞,這樣不同思想的碰撞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從而創造出本田新的企業文化。」根這位總經理的體會,只要能正確對待不同文化的矛盾和沖突,不僅不會使其成為企業經營的障礙,反而會使之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和創新的源泉。

此外,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對人的管理,要實行全員的跨文化管理。一方面,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於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將會流於形式。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經營企業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因此全球化經營企業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須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還要加強對企業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讓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從而使全球化經營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三、企業跨文化管理的策略選擇

(一)本土化策略:即根據「思維全球化和行動當地化」的原則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全球化經營企業在國外需要僱用相當一部分當地員工,因為當地員工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其政府的各項法規,並且與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僱用當地員工不僅可節省部分開支更可有利於其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

(二)文化相容策略: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可分為以下兩種策略: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即在國外的子公司中不以母國的文化作為主體文化。這樣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並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同時運行於公司的操作中,可以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2、隱去兩者主體文化的和平相容策略。即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刻意模糊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均可在同一企業中和睦共處,即使發生意見分歧,也容易通過雙方的努力得到妥協和協調。

(三)文化創新策略:即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文化和當地文化的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母公司企業文化的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於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不同於當地的文化,而是兩種文化的有機結合。這樣不僅使全球化經營企業能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環境,而且還能大大增強競爭優勢。

(四)文化規避策略:當母國的文化與東道國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公司的運作中佔主體地位,可無法忽視或冷落東道國文化的存在的時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就應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五)文化滲透策略:文化滲透是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跨國公司派往東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於其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並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地員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而是憑借母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勢,對於公司的當地員工進行逐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使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並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六)藉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國公司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化經營時,由於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跨國公司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於母國的東道國的經營環境。這時跨國公司所採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藉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已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發生直接的沖突。如歐洲的跨國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區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思想和管理比較國際化的美國,然後通過在美國的總部對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而美國的跨國公司想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與國際思想和經濟模式較為接近的巴西,然後通過巴西的子公司總部對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這種藉助第三國文化對母國管理人員所不了解的東道國子公司進行管理可以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七)佔領式策略:是一種比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國外直接投資時,直接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強行注入國外的分公司,對國外分公司的當地文化進行消滅,國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業文化。這種方式一般適用於強弱文化對比懸殊,並且當地消費者能對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況下採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式採用得非常少。

總之,全球化經營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使不同的文化得以最佳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四、實現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訓

對子公司的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培訓是解決文化差異,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跨文化培訓的主要方法就是對全體員工,尤其是非本地員工,進行文化敏感性訓練。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集中在一起進行專門的培訓,打破他們心中的文化障礙和角色束縛,增強他們對不同文化環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文化敏感性訓練可採用多種方式。主要有:

(一)文化教育:即請專家以授課方式介紹東道國文化的內涵與特徵,指導員工閱讀有關東道國文化的書籍和資料,為他們在新的文化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提供思想准備。

(二)環境模擬:即通過各種手段從不同側面模擬東道國的文化環境。將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可能遇到的情況和困難展現在員工面前,讓員工學會處理這些情況和困難的方法,並有意識地按東道國文化的特點思考和行動,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三)跨文化研究:即通過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形式,組織員工探討東道國文化的精髓及其對管理人員的思維過程、管理風格和決策方式的影響。這種培訓方式可以促使員工積極探討東道國文化,提高他們診斷和處理不同文化交融中疑難問題的能力。

(四)語言培訓: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交流與溝通是提高對不同文化適應能力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語言培訓不僅可使員工掌握語言知識,還能使他們熟悉東道國文化中特有的表達和交流方式,如手勢、符號、禮節和習俗等,組織各種社交活動,讓員工與來自東道國的人員有更多接觸和交流的機會。

㈦ 什麼叫做跨文化管理其主要特徵是什麼

跨文化管理又稱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經營中,對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採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條件下克服任何異質文化的沖突,並據以創造出企業獨特的文化,從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過程。

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對人的管理,要實行全員的跨文化管理。一方面,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於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將會流於形式。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經營企業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

因此全球化經營企業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須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還要加強對企業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從而使全球化經營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7)跨文化管理國際期貨市場形成的動因擴展閱讀:

跨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

1、文化體系的差異

中西文化從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其文化形成的背景、民族的構成、價值觀念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別。西方國家,例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復雜的種族構成使其不具有大同的民族文化;而中國是有著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整個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具有重視倫理道德、追求和諧、重視整體等民族文化特點。

2、組織管理上的差異

組織管理涉及到一個企業內部的運作管理方式,包括企業的制度設立、組織內部溝通、人力資源的配置等等。這些內部的實施方式對於整體企業的運作是關鍵環節。因此當組織管理方式上出現問題,必然會造成企業的整體效益。

從組織溝通方面來說,跨文化企業所面臨的文化氛圍不再是單一的文化模式,來自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員工共同合作經營,其不同的背景文化以及企業當前環境文化等多種文化模式之間時常發生碰撞。

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標准、行為模式等,因為超越了它們賴以形成的文化土壤也會不時發生沖突,所有這些都會對不同層次的組織行為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㈧ 開展國際市場營銷的動因可能是什麼

  1. 當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潮流,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小型出口企業即將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雖然中小型出口企業在過去幾年的外貿出口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2. 但是隨著外貿企業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內國際貿易形勢的不斷變化,其自身的缺陷已經慢慢地顯露,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不良因素,同時,由於我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持續增長的貿易順差以及我國的對外貿易產業結構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等現狀,政府部門為平衡國際收支以及升級產業結構不斷推出新的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型出口企業為求發展就必須適應當前的國際經濟要求,積極利用國際市場營銷的策略擴大出口。 另一方面,中小型出口企業必須從企業自身特點出發,以顧客為中心,強化市場細分、選擇及定位,提供滿足顧客差異化需求的產品,制定顧客總體購買成本最低並兼顧企業長期利潤最大化的價格,通過方便有效的銷售渠道,在充分溝通了解的基礎上推出具有吸引力的促銷方案等各方面多做功課,同時利用好政府的扶持補貼政策,充分發掘電子商務的巨大優勢和空間,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達到擴大出口量,生存並壯大的目的。

  3. 國際市場營銷(International marketing)是指商品和勞務流入一個以上國家的消費者或用戶手中的過程。換而言之,國際市場營銷是一種跨國界的社會和管理過程,是企業通過計劃,定價促銷和引導,創造產品和價值並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換,以滿足多國消費者的需要和獲取利潤的活動。

㈨ 如何看待國際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
當今,世界經濟正趨向國際化,全球化,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大越緊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日益擴大,許多企業沖出國門,在海外投資建廠,建立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在經營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跨文化管理問題。本文即是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在認清人力資源跨文化管理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文化差異、文化沖突的表現、影響和形成原因。在剖析這些問題的前提下,進而提出人力資源跨文化管理的對策: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進行跨文化培訓、實現「本土化」管理、培養學習型組織、、慎選員工、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文化沖突、實現文化合金等。本文最後指出,企業在實行跨文化經營時,應在熟悉和理解國際市場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全球戰略,把握進入國際市場的文化時機,這樣企業才能出奇制勝,牢牢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正文]
隨著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不同經濟區域之間,不同國家之間以及不同國家內部企業之間的人際交往和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尤其是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使全球經濟越來越不可分割。跨國公司在全球經營過程中,遇到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人力資源的跨文化管理問題。由於跨國公司在其經營所在地的雇員不可能全部由總公司派出,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傳統之間的差異往往造成許多管理上的沖突,很好地協調和解決這些沖突就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內容。
所謂跨文化管理,就是如何對於來源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所關注的問題就是一個帶有文化特點的個體行為與另一種文化之間會發生的沖突,沖突的范圍和影響,沖突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減少沖突的對策。
一、跨文化及跨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
盡管跨文化管理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在今天跨國經營活動中,跨文化管理仍是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在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中,由於企業是由兩國或多國企業合夥在東道國組成的跨地域、跨國體、跨政體、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實體,所以,文化因素對跨國公司的影響是全方位、全系統、全過程的。跨文化是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它包含有雙方母國背景文化的差異、雙方公司自身的「企業文化」風格差異和員工個體文化差異三個層次的差異。這三個層次的差異與交叉構成了跨文化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
跨文化差異,即文化差異主要是指母國和東道國的文化距離。有調查顯示,凡跨國公司大的失敗,往往是由於忽略了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惡果。根據現有調查數據,1/3的海外經理未能完成任務便提前回國。事實上,這主要是由於跨國企業沒有挑選那些經過文化差異培訓的合適人選去海外任職。人們越來越多地面臨文化差異的挑戰。
文化差異對跨國公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文化差異對決策的影響。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決策者往往根據自身的文化特點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做出價值判斷,這種情況在跨國公司管理中可能性較大。人往往是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價值標准和行為准則來判斷,並做出決策。第二種是群體中有不同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使得決策模式有所改變。
2、文化差異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文化差異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多以沖突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文化模式決定著人們不同的溝通方式。如果溝通雙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則往往增加交往障礙。人類學家愛得華霍爾的高低背景學說,對具有不同的溝通方式研究頗多。霍爾認為,在高背景文化中,信息的傳遞和溝通是通過體語、上下聯系、場景等進行的,這種過程導向型的溝通取決於接收者的詮釋。而在低背景文化中,大多數信息是由清晰的符號如語言,文字等進行的,信息的發送者有義務使接收者正確理解信息。一般來說,中國人比較謹慎、害羞、不善交際,不願意在公開場合暴露自己的感情,屬於過程導向型溝通的人。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則往往屬於發送導向型的人。因此在中美合資企業內部,基於此而產生的沖突屢見不鮮。
二、文化沖突
在跨國公司經營管理中,經營管理人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從而導致文化沖突。
當企業進行跨文化管理時,由於是將兩種或幾種不同風格的文化進行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和改造,這就決定了跨國公司文化具有雙重特性,即獨特性和多樣性、積極性和消極性、漸進性和逆向性。二者往往會在一個很長時期存在並發生作用,彼此之間產生文化沖突。
1、文化沖突的表現
文化沖突主要表現在價值觀方面的沖突。對經營管理者來說,主要表現為經營、風險觀念的差異和沖突;對於普通員工來說,價值觀念集中表現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具體地說,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人與組織的管理)、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制定規則與發現例外)、贏得地位和賦予地位(成就者的認定)、平等和層級(提供成員均等的表現機會)之間的沖突,也正是因為存在這些不同的價值選擇,跨文化管理中的沖突才有可能發生。
另外文化沖突還表現在經營方式,經營思想、管理風格等方面的沖突。
2、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
(1)價值觀念和民族優越感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且他們總是人為自己民族或自己的價值觀是最優秀的,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比任何其他的文化價值體系都優越。
由於價值觀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東西,民族優越感又在母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所以價值觀難以變動,而民族優越感又難以消除。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文化沖突的發生。
(2)不恰當地運用管理習慣
在一個文化環境中,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到另一個文化環境中不一定有效。由於缺乏對對方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的理解,而不恰當地堅持自己的管理模式,或由於期望過高,從而導致雙方未能建立彼此相互理解信任的協調機制。
(3)溝通誤會
由於處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時間、空間、風俗習慣、價值觀、友誼等的不同認識,以及其情感活動的內容、方式、格調、傾向等方面的格格不入,加上一些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不同,往往會加深溝通的難度或導致溝通誤會。
例如,中國文化價值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求「天人合一」,美國文化教育則傾向於人類應該努力政府自然,以積極的態度對付自然界。由於兩種文化傳統的不同,在進行商業談判時,常會因文化的差異而導致溝通障礙。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自尊又謹慎,過分強調信任和尊嚴,是最難談判的對手和最難理解和適應的人;而在中國人眼裡,美國人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務實,但是過於注重金錢和實利,缺乏人情,基於雙方文化價值觀念的不同,對以後的溝通和交往造成障礙。
(4)文化態度
當管理者在碰到另文化時,若能理解並正確對待這種文化及由這種文化所產生的個性特徵,那麼他就能順利解決在另一種文化中跨文化經營企業這一重大問題。因此,文化態度是決定一位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者在他文化中管理,經營是否有效的關鍵。
如果一位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者不熟悉或正視文化與管理的關系,往往會由於文化沖突而影響管理者和東道國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加大管理者和員工、社會之間的距離,影響企業內部上下級的溝通和協調,造成管理困難。
三、協調文化差異,解決文化沖突的對策
在跨文化管理中,無論何種原因造成的文化沖突,只要文化沖突存在,我們就要想辦法解決。文化本身具有不易遷移性,在短時間內很難被改變,能改變的只是對待他文化的態度,對他文化了解以及某一文化對組織的相對形象力。
在跨文化管理中,首先需要解決一些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協調和化解文化沖突的對策。
1、文化融合的基本前提
(1)確認原則。
沒有大的基本原則就不能確定文化中哪些應該揚棄,哪些應該廢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要能完成工作任務,他們之間就必須先確定一些原則。
(2)相互理解。
在確認原則後,重要的態度和意識就是互相理解。在現實中往往是強勢文化影響和同化弱勢文化。弱勢文化背景下的員工情感、意志、態度、興趣等會產生挫折感,並由此產生的一些非理性行為,對於這些事先要給予充分重視。
(3)相互尊重。
「入鄉隨俗」是文化融合的一個重要原則。本土化不論是處於強勢還是處於弱勢,在本地內依然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外來文化盡管可能是強勢文化,也不能咄咄逼人處處以自己的原則和規范行事,把自己的意識形態當作天下的真理,威逼別人接受。
中國海爾創造了「激活休克魚」的奇跡,就是在尊重本地文化的基礎上,成功地用強勢文化成改造了弱勢文化,實現了用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證明了成功的文化融合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
2、對策:
(1)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跨文化理解」是跨文化經營企業存在方式,如果沒有跨文化理解,就不會有跨文化合作,更談不上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
跨文化理解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須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如何影響員工的行為。這種文化的自我意識,使得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夠成為識別自己文化和他文化之間存在的異同的參照系。
二是有效地跨文化交流,不僅要了解雙方所在的大背景的特點,包括語言、思維方法、世界觀、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還要了解各自所在文化環境中獨特的文化特色;了解環境、目的對雙方企業文化的影響;了解企業決策人的文化特徵、雙方的價值觀、對方交流的特點等。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文化理解?
首先,我們要在「文化移情」基礎上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擺脫本土化的束縛,以另一個不同文化作為參照系反觀自身的文化。
其次,為了促進跨文化理解,還要在跨文化經營中營造有利的條件和氣氛。
a) 核心技能與跨文化溝通渠道。
許多跨文化經營的成功經驗表明,能否基於文化理解統一的價值觀體系,在企業內形成一個高效率,有凝聚力的經營領導集體和企業的核心技能,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同時,還需要有意識地在該企業內部建立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無形的跨文化傳播組織和跨文化溝通渠道。目的是保證企業由於觀念和生活、工作的差異而造成的理解和信任障礙減少到最低,並使這種文化差異僅僅局限在董事會層次而不是經營層次。
b) 跨文化參與和跨文化融合。
跨文化經營企業的跨文化管理藉助於對跨文化差異的理解以及對跨文化參與的積極實踐,以達到跨文化的真正融合,形成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管理模式。而在管理結構、管理職務和人事政策上完全超越國家和文化的界限,既不可能也不可取。跨文化管理真正需要的是在相互影響的各種需求之間求得浮動的平,這種平衡過程的展開就是跨文化經營企業所面臨的跨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例如,中國惠普在中國文化和美國惠普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獨特的公司理念:共同的長期戰略互利,相互的共同管理。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外部的適應性和內部的協調性。
總之,一個跨文化經營的企業必須通過跨文化理解、跨文化參與和融合,通過合適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來減少跨文化管理的盲目性,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競爭地位,確保企業管理活動的正常運行。同時,企業還要建立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激勵機制,來最大限度地激發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積極性,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最終實施。
(2)管理者必須仔細考慮文化差異
大多數管理者按照本國方式思考,從而他們大多數情況下受到本國環境的引導。在全球環境中,文化觀點—特別是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應該是管理者首先關注的問題。國家之間文化的差異可以用五個雙極尺度來描述:
a)權力距離:是指在一個國家內部被認可的不平等程度。這可以從相對平等,如美國,到相對不平等,如印度尼西亞。
b)個人主義:指在一個國家內部人們傾向於作為個體而存在而是作為群體成員存在的程度。高度個人主義的國家,如美國,期望人們都「用自己的雙腳站起來」並准備好自己謀生:高度集體主義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向人們灌輸對家庭和群體的尊重,家庭伴隨人的一生並且意味著忠誠和保護。
c)陽剛:指相對於更「陰柔」的特性,如對人際關系、生活質量、服務和關照的重視度來說,傳統的「陽剛」的特徵是果斷、績效、成功等。在「陽剛」的社會如日本與在「陰柔」的社會如荷蘭,婦女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
d)不確定性迴避:指人們喜歡清晰的規則和結構,迴避不確定性狀態的程度。不確定性迴避分數較高的國家的人們如日本人,可能會被認為是僵化的;那些低分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如香港人,則被認為是靈活的。
e)孔子長期和短期定位的差異學說:長期文化如中國的文化,偏愛未來價值譬如儲蓄和堅持;反之,短期文化如美國的文化,偏重過去和現在的價值,譬如與尊重聯系在一起的那些東西。
管理人員可以用這五個雙極尺度來為每一個已經部署本企業員工的國家做出文化背景介紹,既有利於自身的管理,也能幫助下層管理者和員工做工作。
(3)慎重跨國公司員工的招聘和遴選
在招聘員工時,應當注意的問題有:
a)適應當地的勞動立法和社會傳統。
b)注意東道國的種族、民族和宗教。例如,在印度,等級制度使低社會等級的人主管高社會等級的人就變得不合時宜。在日本,年輕人主管年紀較大的人也不合適。
因此,在招聘員工時,不要與東道國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發生沖突。
在遴選駐外人員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職業、國際經驗以及技術能力。同時還應該考慮個人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靈活應變能力,文化適應能力,語言和交流技能,情感的成熟和穩定,積極性和外交技巧等因素。上述各種因素在跨國公司駐外人員的挑選中,都成為重要的標准。許多跨國公司已經將其規范化、具體化,如高露潔、惠爾普等跨國公司。
(4)培訓
跨文化經營的企業應通過有效地培訓,培養目光長遠,能夠適應多種文化並具有積極的首創精神的經理人員。
跨文化培訓的主要內容有:文化認識、文化敏感性訓練、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跨文化沖突的處理以及地區環境模擬等。員工和他們的家庭可以通過書籍、講座和錄像帶了解東道國的文化、地理、社會和政治歷史、氣候等環境,也可以利用相似的文化環境進行模擬敏感性訓練。跨文化培訓包括出國前培訓、到任後培訓、歸國前培訓和歸國後培訓四個環節,缺一不可。駐外人員回國時遇到的文化沖擊所造成的危害有時不亞於出國上任時遇到的文化沖擊所帶來的危害,因此,不能忽略歸國前和歸國後的培訓。
培訓跨文化能力,要認真審視企業母文化和異域文化,找出兩者的差異,避免進行以自我文化為標準的文化評價。培訓時,要強調員工對人際關系的洞察力,員工對文化的敏感性,交際溝通和團隊管理與工作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下的跨文化培訓,組織的決策者要認識到不僅駐外人員需要培訓,組織內部的其他成員也需要培訓文化的敏感性。
總之,跨文化培訓不是一時一地一次性的培訓,而是一個過程。跨文化培訓有時還必須做出相應的變化,以適應新環境的需要。
(5)經營本土化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跨國公司為保持自己的優勢,不斷探求新的管理模式。由於企業的兼並、重組,人、材、物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大越激烈,很多跨國公司開始將戰略定位於「本土化」。其實,最能適應異域文化,最能避免激烈文化沖突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就是「經營本土化」。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設立的分支機構便是採用本土化經營的管理模式,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經營本土化的優勢在於:
a)經營本土化能避免與東道國管理人員之間因文化差異而發生的沖突。
b)由於跨文化經營的本土化,公司的品牌和經營理念不存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差異,容易被東道國接受。
c)通過人員本土化,選用當地的優秀人才進行管理,有利於當地人才的成長和晉升,有利於人才流動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源。
d)經營本土化使得在國際營銷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採用富有彈性的對策,靈活應對各種隨時可能產生的限制性措施。
在經營和實施經營本土化的管理模式時,在員工的當地化、物料的當地化、產品的當地化、利潤的當地化等方面必須實行切實貫徹落實,只有這樣才能使跨國公司在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中保持持久的經營優勢。
(6)培養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是某一組織的全體成員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注重學習,傳播和創新知識,具備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組織。其特徵在於「善於不斷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其作用是能夠保持員工學習的能力,不斷鏟除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不斷突破組織成長的極限,從而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
把企業建設成學習型團隊組織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根本體現。只有培養學習型組織,企業才能保持不斷創新的理念,才能使企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同樣,企業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與企業共同成長,並逐步加強對企業的歸屬感。
(7)以寬容和容忍的態度對待文化沖突
即使准備再充分,跨文化管理中的沖突不可避免。面對沖突,管理者需要一個平和的心態,寬容的態度和理智的處理方式。
要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本土文化要充分理解分析,對其優秀的部分採取學習的態度,對其落後的東西要加以屏除,既是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萬萬不可對本土文化抱有成見,或一概排斥。
管理者的立場要客觀中立,處理方式要盡量溫和寬容。因為文化的變革過程不是一時之事,要有耐心,才能水到渠成,否則,只會前功盡棄,事倍功半。
(8)逐步實施文化融合戰略,最終實現文化合金
文化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計劃,有步驟的分階段實施,而文化融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文化合金。管理者要時刻關注文化的變化,以使企業文化真正成為兼收並蓄,集各種文化之所長的文化合金。
首先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確定以什麼方式進行文化整合。
(9)在人員安置策略桑採用多元中心方式
人員配置是為公司內的各個職位配置合適的雇員的原則和方法。這項工作能挑選具有某項工作要求的特定技能人員,培養和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
在傳統的以種族為中心的人員配置,即所有主要的管理職務都由總公司所在國的公民來擔任的一種人員配置方式,限制了東道國員工的發展機會,會引起不滿降低效率,而且容易導致「文化近視」,即公司人員不理解母公司和東道國過之間的文化差異。寶潔公司就曾經在海外市場發生過幾起這樣的事件。作為對這些失誤的糾正,現在寶潔公司聘用了更多的東道國人員來擔任國外子公司的高級管理職務。
而多元中心方式,要求用東道國公民管理子公司,而由母公司所在國的公民執掌公司總部的重要職位。採用多元中心方式的一個優點就是公司的「文化近視」出現的可能性減少了,另一個優點就是節省了外派經理的費用以及降低了由此而產生的文化沖突發生的可能性。但是運用這一方式,一定要注重母公司和子公司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發揮總部的核心優勢,提高整體效益。

總之,從全球戰略著眼,跨文化管理體現出民族文化對組織功能的影響。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必須首先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方式,了解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行為方式,不同的激勵方法,協調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雖然文化差異客觀存在的確給跨國公司進入國際市場與參與國際競爭帶來了障礙與困難,但是正是由於存在文化差異,給企業在開拓市場和觀念創新方面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因此,企業在實行跨文化經營時,應在熟悉和理解國際市場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全球戰略,把握進入國際市場的文化時機,這樣企業才能出奇制勝,牢牢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趙曼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2
2、張德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3、盧福財 人力資源管理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3
4、R、韋思勞迪 人力資源管理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3
5、李漢雄 人力資源策略管理 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2
6、王雲昌 人力資源管理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2
7、熊敏鵬 人力資源管理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3
8、王愛林 企業並購中的文化整合 中外管理導報 2/2002
9、張藕香 並購企業文化整合問題研究綜述 經濟縱橫 7/2003

㈩ 國際貿易產生 動因

推薦答案
國際貿易屬於一定的歷史范疇。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國家的形成。

在人類原始社會初期,由於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人類勞動所行的產品僅能維持當時的氏族公社成員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沒有什麼剩佘產品可以用作交換。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以畜牧部落從其他部落分離出來為標志的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畜牧部落專門從事牲畜的馴養和繁殖,不僅能供養本部落,還有了部分乘佘產品,於是產生了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交換,也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政治經濟實體進行的相互交換。人們把這叫作初級對外貿易。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於是也就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活動。伴隨著這種交換的發展和客觀需要,產生了貨幣。這樣,產品交換就逐漸地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再隨著商品流通的日益擴大,又產生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商人和商業。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第三次大分工,其發生在人類奴隸社會的末期。當這種商品流通的規模擴大到奴隸社會初期已形成的國家的界限以外時,就產生了國際貿易。

由此可見,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引起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以及商人和商業資本的出現,國家的形成,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不可缺烽的必要條件。

國際貿易是怎樣產生的

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國家的形成。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出用於交換的剩餘商品,這些剩餘商品在國與國之間交換,就產生了國際貿易。

3、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區別

對外貿易是指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技術和服務的交換活動。因此,提到對外貿易時要指明特定的國家。如中國的對外貿易等;某些島國如英國、日本等也稱對外貿易為海外貿易。

國際貿易的分類

一、按商品移動的方向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進口貿易 (Import Trade):將外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入本國市場銷售。

2、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將本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出到外國市場銷售。

3、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 :甲國的商品經過丙國境內運至乙國市場銷售,對丙國而言就是過境貿易。由於過境貿易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目前,WTO成員國之間互不從事過境貿易。

二、按商品的形態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有實物形態的商品的進出口。

2、無形貿易(Invisible Trade):沒有實物形態的技術和服務的進出口。例如,機器、設備、傢具等都是有實物形態的商品,這些商品的進出口稱為有形貿易。專利使用權的轉讓、旅遊、金融保險企業跨國提供服務等都是沒有實物形態的商品,其進出口稱為無形貿易。

三、按生產國和消費國在貿易中的關系國際貿易可分為

1、直接貿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不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貿易的出口國方面稱為直接出口,進口國方面稱為直接進口。

2、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和轉口貿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間接貿易中的生產國稱為間接出口國,消費國稱為間接進口國,而第三國則是轉口貿易國,第三國所從事的就是轉口貿易。

例如,戰後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機,但是風險也很大。我國的有些企業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時,大多是先把商品賣給伊拉克的周邊國家,再由伊拉克的周邊國家轉口到伊拉克。

國際貿易的主要特點

這里,主要是將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進行一些對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區別,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一、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共同性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

3、基本職能相同,且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

二、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區別

1、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

2、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

3、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制度等不同;

4、國際貿易的商業風險大於國內貿易。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國際貿易的作用

國際貿易對參與貿易的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互通有無始終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國由於受生產水平、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分布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生產能力和市場供求狀況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各國國內既存在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又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產品過剩狀況。而通過國際貿易不僅可以增加國內短缺產品的市場供給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還為各國國內市場的過剩產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供求的矛盾,從而調節了各國的市場供求關系。

2、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在當今世界上,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各個國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勞動力富餘而資本短缺,有的國家資本豐裕而土地不足,有的國家土地廣闊而耕作技術落後。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國內生產規模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其短缺的生產要素的制約,一部分生產要素將閑置或浪費,生產潛力得不到發揮。通過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就可以採取國際勞務貿易、資本轉移、土地租賃、技術貿易等方式,將國內富餘的生產要素與其他國家交換國內短缺的生產要素,從而使短缺生產要素的制約得以緩解或消除,富餘生產要素得以充分利用,擴大生產規模,加速經濟發展。

3、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基礎是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

利用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可以擴大優勢商品生產,縮小劣勢商品生產,並出口優勢產品從國外換回本國居於劣勢的商品,從而可在社會生產力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生產要素的效能,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4、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在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通過國際貿易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以提高國內的生產力水平,加快經濟發展。同時,通過國際貿易,使國內的產業結構逐步協調和完善,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5、增加財政收入,提高國民福利水平國際貿易的發展,可為一國政府開辟財政收入的來源

政府可從對過往關境的貨物徵收關稅、對進出口貨物徵收國內稅、為過境貨物提供各種服務等方面獲得大量財政收入。在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初期,關稅收入曾占聯邦財政收入的90%。至今,關稅和涉外稅收仍然是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國際貿易還可以提高國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過進口國內短缺而又是國內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進口比國內商品價格更低廉、質量更好、式樣更新穎、特色更突出的商品,來使國內消費者獲得更多的福利。此外,國際貿易的擴大,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將為國內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間接增進國民福利。

6、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在現代,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國際貿易活動,這不僅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也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捲入國際經濟生活之中。國際市場的競爭活動,也促使世界總體的生產力發展進一步加快。這不僅促進了發達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促進了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