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貨幣的問題
明朝的貨幣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幣值如何換算(比如說一兩金值多少兩銀、一兩銀是多少吊錢)?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候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❷ 為什麼明清時期選用白銀做流通貨幣
因為中國黃金資源當時很匱乏,而紙幣在明朝初期未能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導致貨幣信譽差,在張居正改革後,實行一條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賦稅和官員軍隊的糧餉統一使用白銀,而恰好歐洲在美洲說產的白銀都通過海上貿易源源不斷的輸送到了中國,使中國選用白銀做流通貨幣成為了可能
❸ 中國貨幣史的明清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❹ 清朝時期貨幣是什麼樣的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值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100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我國流行。至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我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我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我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銅元票、銀兩票、銀元票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至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我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❺ 明清時期貨幣政策落後的原因
經濟水平和活力不足以支撐一般等價物的正常流通(金銀完全滿足需求,沒有出現一般等價物的動力)
國家信用過低,統治者為一已私利,或行或廢一般等價物,發行即廢止,沒有存在的可能
統治階層思想保守,食古不化,不能看到一般等價物出現的巨大歷史作用
❻ 為什麼明清貨幣制度落後
明清兩代以銀為中心貨幣。
明代中期後,社會經濟和商品貨幣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大明寶鈔因嚴重貶值退出流通領域。白銀以其體積小價值大、易於分割熔鑄、便於攜帶等自然特性,天順以後逐漸成為主導流通貨幣,至隆慶初國家以法律形式認可了白銀的貨幣地位。白銀是各種貨幣(銅錢、鐵錢、鉛錫錢、楮幣等)中的主要貨幣,一切貨幣的最終職能都是以白銀來表現的。當其他種貨幣在流通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滯礙難行、流通不暢時,唯獨白銀是人人歡迎,亟求獲得的一種貨財,也就是法幣。萬曆年間,張居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標志著白銀貨幣化的最終完成。同時反過來說,在白銀貨幣化過程中,賦稅逐漸走向「專征銀」而「不征錢」的道路,推動了國家賦稅制度變革,使得明代國家在全國范圍內賦稅採取徵收銀兩的形式成為可能。
白銀是一種秤量貨幣,以兩為基本單位。人們通常根據形狀、整碎和使用情況將白銀分成三種:其一為碎銀,即一兩以下的散碎銀子,形狀與重量皆無一定規范,有滴珠、福珠等名稱;其二為銀錠;其三為銀元,是從外國流入中國的銀幣,主要流通於閩廣地區。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也存在成色足與不足的問題,張燮《東西洋考》中的記載說明了銀元存在重量大小、成色的問題,這種情況至晚清時期變得尤為嚴重,外國商人往往以九成、甚至七八成的銀元換取中國十成銀錠。具體到明代中國的實際情況,銀元並不用於賦稅繳納。銀錠,是當時中國的「鑄幣」形式,但是我們必須清楚這種鑄幣形式並不是由國家鑄造,而是由各地銀匠鑄造或政府督責銀匠鑄造而成的,上面鐫刻的時間、地點、重量、銀匠姓名等印記並不具備國家法定貨幣印記的法律效力。此即所謂的銀兩制度。這種銀錠不是鑄幣貨幣,它存在著制度性的缺陷。亞當·斯密時代就指出這種條塊形狀的貨幣存在稱量不便與化驗困難的制度上的兩大缺陷,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的凱恩斯仍然說:「中國所用的價值標準是白銀,但一般來說來,直到很近的時期以前並沒有將白銀鑄幣。」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錢糧論》認為,銀作貨幣有兩大弊病:以銀交田賦,使民間之銀"月消日耗","穀日賤而民日窮";以銀作交換,"銀輕而易賚",也就更能助長貪官污吏和盜賊的貪欲。
我國原本產銀不足,《皇朝經世文編》卷二九九稱:"皇皇以匱乏為慮者,非布帛五穀不足也,銀不足耳。"康熙初年,反對禁海的慕天顏即揭示了銀荒將至的隱患:"然銀兩之所由生,其途二焉:一則礦礫之銀也,一則番舶之銀也。自開采既停,而坑冶不當復問矣。自遷海既嚴,而片帆不許出洋矣。生銀之兩途並絕,則今直省所流傳者,只有現在之銀兩。"無論在產銀區還是在非產銀區,農民都不是貨幣的持有者,不得不輾轉將農產品轉變成白銀。這一環節當然會使農民遭受利益上的損失。
只有當百姓手中擁有白銀以後,他們才能完成國家規定所需繳納賦稅。從技術操作層面來說,古代國家賦稅徵收幾乎難以做到直接徵收到戶,在這一過程中必定會逐漸產生代理人階層。賦稅徵收主要由包頭或攬戶負責徵收繳納。通常情況下,包頭或攬戶是由地方大戶、富戶或地方勢要人家充任。包頭或攬戶將一定戶數或一定范圍內人戶的賦稅集中徵收,由他們繳納至地方政府。他們之所以願意承擔地方賦稅徵收事務也完全是出於利益獲取的考慮。在向地方政府繳納賦稅的每一環節上,百姓又會遭受到層層盤剝,倍受損害。
❼ 明清時期商品貨幣經濟
明朝的破滅跟南宋的滅亡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末由於通貨緊縮導致經濟衰退,從而致使生產力倒退,民不聊生,最終導致政權不穩,滿足的入侵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送末恰好是由於,印發大量的紙幣導致通貨膨脹,最終經濟崩盤,政權破滅
到了清朝,國家加強了錢庄的管理,對經濟的干涉,從而穩固政權,
清朝的滅亡,跟英國的入侵有很大的關聯,西方列強以東印度公司為前導,對炮艦為後盾,對話進行瘋狂的掠奪。...此後加強樂對華的資本輸出,導致經濟處於辦癱瘓狀態,....
再次英國列強也引進,股份制,在此中國自1840年以後發生了三次金融危機,分別是1872,1910,和1921
1872年,當股份制剛引進中國,那些財團不管是好公司還是爛公司,他們都買股票,導致股票泡沫,和最終的股票崩盤...
1910年,是以錢庄爆發的,那些錢庄將前投入股票市場,然後將股票吵得很高,他們股票很賺錢,然後就不放高利貸了,因為不賺錢
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們腦子抽,然後又將錢從股票市場取了出來,這次拋售導致股票的再一次崩盤..
1921年那是,國民黨時代,國民黨的惡性通脫膨脹導致的
對於三次經濟危機。梁啟超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觀點,1929年的美國經濟危機美國也借鑒了,就是建立完善的法制體系
❽ 明清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叫什麼
白銀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大明寶鈔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中國黃金資源當時很匱乏,而紙幣在明朝初期未能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導致貨幣信譽差,在張居正改革後,實行一條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賦稅和官員軍隊的糧餉統一使用白銀,而恰好歐洲在美洲說產的白銀都通過海上貿易源源不斷的輸送到了中國,使中國選用白銀做流通貨幣成為了可能
❾ 為什麼說明清時期居於貨幣經濟主導地位
「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不但商業市鎮興起,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農產品也大量進入市場。」「商業市鎮興起」和「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好理解,但說「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就讓人大惑不解了,我們不是說這時占統治地位的是自然經濟嗎。「貨幣經濟」也沒找到一個准確的解釋,倒是找到了「經濟貨幣化」,居然有5種定義。貨幣在各種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的過程。這么說,「貨幣經濟」可以理解成「經濟貨幣化」的結果,即貨幣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