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貝幣是最早的貨幣嗎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麵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蚌貝因一出土就容易損壞,現保存完好的不多。 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貝幣大多呈乳白色,表面無光澤,由於天然貝幣出土很多,現基本上沒人作偽,而用其它材料所制的貝幣就有不少贗品了,集幣愛好者在收藏時應小心謹慎。在錢幣 交易市場里,一枚天然貝幣的價格約10餘元,石貝、骨貝的價格約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綠松貝和銅貝的價格要高許多,一些品相上好的銅貝要價上百元甚至更高。
❷ 西周的貝幣是一種海貝,它的存在具有哪樣的歷史意義
中國商品交換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商品交換行為逐漸發展起來,一些部落酋長聚攬了大量財富後開始使用珍貴的物品作為一般等價物與其它部落交換物品,這其中就有海貝。到夏商時期,出現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在漫長的交換過程中,於諸多的交換物中間逐步篩選出與交換相適應的貨幣形態,海貝具有便於攜帶、稀少、堅固耐用等優點,遂脫穎而出成為一種通用的一般等價物,又稱為貨貝、寶貝。
西周時期仍使用貝幣,但相較於夏商時期已有所發展,在貝幣形制、使用等各方面都有相對完善的制度,對東周時期異彩紛呈的貨幣類型和使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周的貝幣可以說是中國貨幣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
西周以後時至清朝以後,貝幣仍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雲南、廣西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作為貨幣繼續使用。所以,西周貝幣的來源、類型和使用制度有值得討論、研究的意義。
貝幣又稱貨貝、寶貝,具有便於攜帶、稀少、堅固耐用等優點,夏商時期逐漸脫穎而出成為一種通用的一般等價物。西周初年承襲商代貨幣制度,仍然使用天然海貝作為貨幣,後來才始使用各種仿製貝幣,並以青銅貝幣為主。
西周初年貝幣的通用單位是“朋”,是一個計數單位,十枚貝幣為一朋。周孝王時期又發展出較為科學的計重單位寽,約相當於十二銖。西周貝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貯藏四種主要使用功能。作為法定貨幣流通了275年,東周時期雖然其他類型的貨幣逐漸興起,貝幣的地位受到沖擊,但仍然在宋、魯、楚等國流行,形成了貝幣文化圈,對中國文字、貨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❸ 最早的貨幣是誰發明的
質疑:"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說
發布時間:2002-11-4 文章來源:學說連線 文章作者:佚名
三星堆遺址兩個坑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東西就是海貝,據考古統計,一號坑出土有260多枚;二號坑出土則多達4600多枚。目前學術界一致看法是:海貝是作為貨幣流通所用的。由於四川處於內陸,內陸湖泊和我國近海都不出產貝類,而這些類型各異的貝類均產自熱帶或亞熱帶淺海區域。於是有人推測四川與東南沿海、尤其與古印度文明的文化交流關系,試圖證明三星堆文明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所致。當然,不同觀點的學術爭鳴,有利於對問題作更深入的探索,最終達到較為統一的認識。但前提條件應當是正確的。就三星堆的海貝而言,上述觀點均源自「海貝是作為貨幣流通」而來的前提條件。人們亦未深入地探討海貝本身蘊涵的文化內涵,以及海貝本身透露出的信息價值與歷史寓意。亦就是說,「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原本就值得商榷。
較為系統地論述「中國最早貨幣是海貝」這一觀點者為肖清先生所著《中國古代貨幣史》一書,作者在《緒論》中說:貨幣在我國很早就產生了,並發展為光輝燦爛受外來影響較少、長時期保持著東方獨立體系特色的貨幣文化。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這在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並不乏見。海貝在我國發展成為貨幣可以上溯到夏商時期,即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充做貨幣的天然海貝,產於南方暖海中,對於處在黃河流域夏、商國家中心地區而言,它是一種來自外來交換品。在它作為流通中主要貨幣最盛行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還出現了無文銅仿貝,成為我國金屬鑄幣的濫觴。
此外作者還在該書《第一章:中國貨幣的起源》中說:從地下發掘出的實物來看我國貨幣起源可以明顯發現,我國最早的貨幣海貝,是產於南方海中,對於北方的夏、商、周族來說,它是一種外來物品。在商品交換發展的早期,貝殼與金屬比較起來,不用分割,本身即可成為天然的計算單位,是充作貨幣的良好材料,因而,貝是可能成為,最早的或最重要的實物貨幣的。
作者圍繞這一觀點所引用最有力的文獻證據,則僅限於《鹽鐵論》所雲:「弊(幣)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並以此下結論說:「恆寬在《鹽鐵論》中,認為'幣與世易',並且指出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貝',而最初發生貨幣的時代則為夏代。」緊接著又引出土文物發掘中有大量貝的發現,以及殷墟甲骨文、傳世的殷彝銘文中有關貝的記載,進一步論斷「從地下發掘出土的實物來看我國貨幣的起源,可以明顯的發現,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在這里姑且不論《鹽鐵論》的記載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對甲骨文金文所記貝的理解是否准確,僅就作者論點來分析,其本身就存在著兩大致命的缺陷。
其一,倘若謂海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而「它是一種來自遠方的外來交換品」,則我國能「長期保持著東方獨立體系特色的貨幣文化」,從開始起,其「母體」就是「舶來品」,何來「東方獨立體系」可言呢?事實上,我國最早的貨幣並非是貝,而是金;其起源時間亦不是夏商時代,而是在「三皇五帝」時期。
據《尚書·堯典》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贖刑。」可見唐虞時代我國已具有較為成熟的天文歷法、音律、度量衡及禮儀制度。而金已用作贖刑,則明顯具有為社會所採用的計量標准。按《禹貢》曰:「淮海惟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即言金分為黃金、白銀、赤銅三品。又《尚書·五子之歌》曰:「關石和鈞,王府則有。」據《說文》曰:「鈞,三十斤也。」四鈞為石,即一百二十斤。則知夏朝時已有標準的計量單位,其「金」的計量亦應有相應的標准來匹配。據《尚書·呂刑》明確地記載:「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鼻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罪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此乃著名的「五刑罰金」標准。鍰即計金之單位,一鍰為古制之六兩。《管子·小匡》曰:「小罪入以金鈞,分宥薄罪入以半鈞。」又《管子·乘馬》曰:「黃金者用之兩夜,辨於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黃金一鎰,百乘一宿至盡業。無金則用其絹,季絹三十三,制當一鎰,無絹則用其布,經瀑布,百兩當一鎰。」鎰,古制為二十四兩(一說十二兩)。按《淮南子·齊俗》曰:「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故湯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禮。」《呂刑》雖為西周穆王時代之制,然夏商周三代均承襲"三皇五帝"之法,亦可視為"金作贖刑"之標准根據。故《管子·國蓄》雲:「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則正反映出「金」作為社會生活通用之貨幣應始於唐虞時代。而金的最先被使用,據《管子·揆度》雲:「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則知應始於炎帝時代的蚩尤其人也。
由此看來"金"的被發現和利用,至形成獨立體系的貨幣文化,從一開始起"母體"就是具有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
其二,倘若海貝在商品交換時期就成為貨幣而流通使用,那麼,在南方印度洋周邊諸國之商人,可隨處信手拈來,不遠萬里之遙來到四川或中原地區換取極為珍貴的珠玉布帛。中國商人亦可不懼千里之遙去獲得這種無本之幣。這對他們來說,比造假幣來攪亂市場還更為安全、毫無成本風險。試想,這樣一種不對等、違反相等價值貨物交換原則的蠢事,竟然會被聰明的華夏先祖奉為珍貴的寶貨而極力想獲取,豈非咄咄怪事?更何況當時社會根本沒有剩餘財富允許有如此的交易狀況存在。如《國語·周語下》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時曰:「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拯救民。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匱乎?若匱,王將用有所乏,乏則將厚取於民,民不給將有遠志,是離民也。」就因為周景王要鑄大錢,都要加重人民負擔,而致人民流離出走,若用不值錢而又隨手可得的天然海貝來做貨幣,換取馬匹與玉帛菽粟,恐怕整個中國都將崩潰。這種海貝能為當時中原各國和四川地區的王公諸侯作為流通的貨幣所接受嗎?這一點明顯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按《管子·國蓄》曰:「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管子·小匡》又曰:「桓公知諸侯之歸已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使天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齊以良馬報諸侯,以縷帛布鹿皮四分以為幣。」春秋時代的管子都沒有言及海貝而只言珠玉、黃金、刀布是社會流通的貨幣,海貝並非流通的貨幣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了。
由此看來,恆寬《鹽鐵論》所雲:「幣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幣。」所謂「玄貝、紫石」,應指珠玉類上幣,其中包括有貝,但不能以此而定"貝"就是當時社會流通之錢幣。按《說文》曰:「弊(幣),帛也。」泛指絲織玉帛類,《尚書·召誥》載成王委派周公營建洛邑期間,「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幣,乃復入賜周公。」即以各諸侯之玉帛賜周公,以示誠敬。又《尚書·顧命》記成王死後,各諸侯參加喪禮時,「賓稱奉圭兼幣」就是奉獻珍貴的玉帛。可見各地諸侯貢敬天子極為珍罕的珠玉龜貝。在周成王喪事禮儀陳列中就有各地貢獻的珠玉、弓箭、文貝、大貝等物。所謂「古者貨貝而寶龜」之說,乃是帝王財富資產的象徵,並非一般意義上百姓作為貨幣流通用的錢幣。故《管子·侈糜》曰:「故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畜狗馬,百姓藏布帛。」在殷周時代的甲骨文或殷彝銘文中有「囚貝」、「賜貝」、「取貝」的記錄,恰好印證珠貝類財富,正是諸侯、天子上層社會有「名器藏寶」的傳統習俗,以示國家的財富多寡。如《管子·極言》曰:「國有寶,有器,有用,城郭險阻蓄藏寶也。聖智器也,珠玉未用也,先王重其寶器而輕其未用,故能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國語·魯語上》曰:「魯飢,臧文仲言於庄公曰:'……鑄銘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銘器糴於齊'……文仲以鬯圭與玉磬如齊告糴。」就是講魯國發生飢荒,派文仲攜魯之鍾鼎財寶、往齊國糴糧。同理,夏後以玄貝,周人用紫石進行交易,這種現象是有的,就如今人用祖傳之寶在文物市場進行交易一樣以合乎情理。倘若以此為普遍現象推定夏周社會就是以貝幣、玉幣作通用貨幣流通,則有「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之嫌。何況前文論及當時社會已實行三品金、鍰、鎰、鈞、石作為貨幣計量標准,故後世造字時,多以"貝"為財富類字根的象徵,而"金"字則成為錢幣的專用字元。
「貝」又有什麼寓意呢?今三星堆出土文物或許能給我們做出合理的解釋。如三星堆二號坑出土海貝多達4600枚,且多裝於青銅禮器之中,這種情況正是「鑄銘器,藏寶財」之意,也是殷墟甲骨文和殷彝銘文中記載青銅器物中有貝的緣由。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二號坑中出土有帶圖案的玉璋(見圖一),玉璋上分為上下兩組對稱的人物圖案,由於柄部極窄且有孔,只有兩個人物(見圖二),此組人物為頭戴平冠,耳系鈴形物(見圖三)。下面一組的三個人物,則頭戴「幾」形冠,兩耳所系圓形之物(見圖四)。從兩組人物的冠、鞋和耳飾來判別,兩人組為男性,三人組為女性。從同坑出土的銅貝、銅鈴來看(見圖五),其男性耳系之物為銅鈴,女性所系則為銅貝。蓋,鈴為陽性,貝為陰性也。三星堆出土之青銅人頭像,其耳下均有穿孔,但所戴何飾物不得而知。今從玉璋所刻人物之耳飾中則找到答案了,貝則為女性性別之標志也。
在殷商甲骨文及銘文中多以「朋」為貝的計量單位,如「貝朋」,「貝十朋」,「貝六百」「貝廿朋」,《詩·小雅·箐箐者莪》雲:「賜我百朋」。這些記載,亦是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貝」是用作通用貨幣的重要理由,實際上,這些名器中的「貝」應理解為女性數量的紀錄。因為在三代時,天子諸侯就有畜妾賜妾之習俗,據《管子·小匡》曰:「昔先君襄公,高台廣池,湛樂飲酒……惟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千,食必梁肉,衣必文綉。」《晏子春秋》卷七載景公有「女子發簪者以數百」,同書卷八又曰:「婢妾,東郭之野人也,願得入身,比數於下陳焉。」可見諸侯王公都有數量不少的姬妾,而賞賜婢妾,也是顯示資產富有的表現。所謂「賜貝」、「賞貝」、「取貝」,正是財產富有的真實記錄。至於「一朋」具體指多少「貝」,有謂「一朋十貝」或「十朋五貝」之說。揆之情理,甲骨文「貝朋」之較符合「十朋五貝」之說,即「一貝兩朋」。否則,詩雲「賜我百朋」,以「一朋十貝」計,則要賞賜一千個女子,這亦不符合實際情況;按《尚書大傳》卷三「洛誥傳」曰:「古之處師,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家不盈三口者不朋;由命士以上者不朋。」故知「一朋為三」也。今三星堆出土有「三貝一朋」之銅貝即為實證也(見圖五)。若以此計,則「賜我百朋」即三百貝,「貝六百」即二百朋,似較合情理也。因此,《尚書·皋陶謨》記丹朱「朋淫於家」,同書《洪範》曰:「無有淫朋」。按《晏子春秋》卷八曰:「嬰聞之,去老者,謂之亂;納少者,謂之淫。」所謂「朋淫」,正謂與婢妾群淫之事也。由此看來,殷商卜辭殷彝銘文中之「貝」,並非貨幣也,而是女性的標志。三星堆出土的海貝亦應是當時社會女性人數的真實數量。
據《禹貢》揚州貢「織貝」來看,說明當時在東南沿海一帶亦有海貝生存,並非全是由南方印度洋而來。抑或數萬年前海洋退到基本上與今天的海岸線相近時,或許在內陸的四川盆地會殘留下數量不多的海貝。正因為其量少而珍貴,後又造銅貝代之,華夏先民取其像女性之生殖器官而珍視之。這種現象本身就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痕跡。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證實,有關女性為代表的文物極少,說明社會已漸轉向父系社會。而代表女性標志的貝又裝在極為庄嚴的青銅禮器中,更顯示出女性的崇高和受尊敬的地位。這種禮儀,自三皇五帝時代沿襲至夏商周三代,至秦時則漸廢矣。
❹ 中國史上最早出現的貨幣是什麼
中國史上最早出現的貨幣是貨貝,它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貨幣。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都與「貝」有關。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
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4)早期貨幣海貝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❺ 人類早期活動中的貨貝是什麼,和貨幣什麼關系
貨貝是一種小型的海洋貝類生物,它只有古錢幣那樣大小。在古代,人類文明的搖籃時期,貨貝曾長期被作為貨幣來使用。
文物考古發現,商代墓葬中的隨葬貝非常普遍,自一枚至數千枚者皆有。在商王武丁的諸婦之一婦墓中,隨葬的貝有6680餘枚之多。甲骨文(「卜辭」)中提到「貝」字的地方相當多,有些「貝」字的含義,幾乎和現代的「財」字差不多。「朋」是貝的計算單位,「五貝一系,二系一折」(也有說一朋為二貝或五貝)。《詩經・小雅・菁菁者莪》中有「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如果一朋是十貝,「百朋」則是千貝,可見西周用貝數量之多。
❻ 商周時期,海貝還是重要的貨幣,窮人們為什麼不撿點海貝讓自己發家致富呢
商周時期,海貝還是重要的貨幣,窮人們不撿點海貝讓自己發家致富,是因為這些貝殼有嚴海貝是格地篩選條件,後期的開采還被人所管控。
海貝的挑選有要求,隨便撿了也沒那麼容易富有。還被生長於海洋的沿岸,是我國最早的貨物,代表著財富和地位。海貝樣子小巧可愛,便於人們數數,商代又比較擅長經商,讓海貝成為重要的貨幣,風靡於市場。海貝雖然數量多,但是當時用的多為南海的小型齒貝,有著珍珠似的光澤,才會讓那麼多原始民喜歡並接受。因此普通海邊撿過來的海貝,人們並不接受,而那些陸地的人根本撿不到海貝。人們最早的時候以物易物,海貝臨時充當了一種中介物,比較輕巧,這也是普通海灘的海貝所無法比擬的。
海貝不再成為貨幣後,窮人們再撿點海貝,只能裝飾用。
❼ 最早的五種貨幣分別是什麼
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❽ 哪個朝代的貨幣是貝殼﹖
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早在夏代末年,貝可能已經成為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志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8)早期貨幣海貝擴展閱讀:
錢幣交易名稱的由來:
1、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
2、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3、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
4、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一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5、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發行的貨幣,都在本區內流通,故稱「邊幣」。
❾ 為什麼貝會成為最早的貨幣
【貝會成為最早的貨幣的原因】
在遠古時期,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財富也相對豐富了,人們物質生活中的需求不斷的擴大,以物易物交換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了,於是人們便把貝殼作為交換的中介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不知金屬為何物的原始社會貝殼是最珍貴的物質了,貝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艷,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於它大小適中,便於攜帶,便於計數等特點,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貝作為交換的媒介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朋」的古字本義是指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後來逐漸演化成計量單位。」一般多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志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麵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蚌貝因一出土就容易損壞,現保存完好的不多。商代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范圍不斷的擴大,中國北方因不易獲得數量眾多的南方海貝,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這時,人們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貝形貨幣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銅、金等,其中銅仿貝的發明是中國金屬鑄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