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國際投資恢復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國際投資恢復

發布時間: 2021-06-13 17:15:04

① 論述國際投資的起源和發現歷程

國際投資的起源和發展

一、形成和發展階段
形成過程:國際商品資本—國際貨幣資本—國際生產資本
1、初始形成階段(1870年—1914年)
1870年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標志
特點:
(1)借貸資本和證券投資形式佔主導地位,約占國際投資總額的90%左右
(2)投資國主要是歐洲少數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債權國為英、法、德
(3)東道國主要是當時比較落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國家
(4) 投資產業主要是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

2、低迷徘徊階段(1914—1945年)
特點:
(1)國際投資總額有所增長,但幅度不大
(2)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了變化
(3)官方投資規模擴大。

3、恢復性增長階段(1945—1979年)
特點:出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1)美國對外投資霸主地位進一步確立
截止1960年底,美國、英國、法國、原聯邦德國和日本的對外投資的累計額分別為662億美元、220億美元、115億美元、31億美元、5億美元;到1970年底,美國、英國、法國、原聯邦德國和日本的對外投資的累計額分別為1486億美元、490億美元、200億美元、190億美無、36億美元。
(2)國際直接投資所佔比重逐步提高
(3)一些發展中國家逐步走上對外投資舞台
到1969年,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跨國公司達到1100個。印度、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國台灣省以及中東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對外投資。

4、迅速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
特點
(1)國際直接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2)美、日在國際投資中地位發生變化
80年代後期,日本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債權國,而美國在1985年結束了其長達67年的債權國地位而淪為債務國,其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相對下降。
(3)國際投資重點向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4)發達國家資本對流形成大趨勢。

5、高速增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
(1)FDI的規模劇烈波動
(2)經濟高增長地區成為FDI的熱點
90年代,美國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再度上升,成為世界頭號對外投資國,而日本在國際投資中地位則下降。
(3)跨國公司在FDI中所承擔的角色日益突出
(4)FDI 的產業結構進一步高級化
(5)跨國並購成為FDI的主要方式。

二、「二戰」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1 科技革命和國際分工的發展——決定性因素

2 生產資本的高度集中和壟斷——物質基礎

3 追求更高的資本利潤率——內在動因

4 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扶持和保護
(1)納稅優惠政策
稅收抵免(Tax Credit)
稅收饒讓(Tax Sparing)或稅收豁免(Tax Exemption)
稅收延付(Tax Deferral)。即投資國對海外公司的投資收入,在匯回本國之前不予征稅 。
(2)提供信息服務和情報
(3)實行海外投資保險制度。

5 東道國利用外資政策變化——國際投資的助推器
A、財政激勵
B、金融優惠(贈款、貸款擔保與補貼等)
C、建立經濟特區、科學園區等
D、提供法律保障和投資承諾
E、其它措施:如提供信息、為技術合作與技術擴散提供便利等。

6 金融市場一體化和交通通訊國際化——重要條件

7 國際投資環境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

三、國際直接投資新動向及發展趨勢
1 FDI規模總體上持續增長,但勢頭有所減緩
1990年OFDI存量為17214.6億美元
2000年OFDI存量為60864.3億美元
2003年OFDI存量為81968.6億美元
2007年OFDI存量已超過15萬億美元
2010年OFDI存量為18萬億美元
2、發達國家資本雙向滲透佔主流,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很不平衡(見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的前10位)原因:
(1)發達國家科技水平高
(2)集團內部相互投資增加
(3)發達國家投資環境優越

3 國際直接投資產業結構逐步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受到青睞
轉向服務業的原因分析:
A. 它體現了服務業在經濟整體上的地位上升:2001年,該部門平均占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72%,占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52%,佔中東歐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57%。
B. 許多服務是無法交易的,它們只能在消費當地生產。因此,通過外國直接投資是將服務帶入國外市場的主要方式。
C. 各國已放寬了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限制,使增加流入量成為可能,尤其是進入以往對國外關閉的行業。
D.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中東歐國營公用事業的私有化浪潮。

4 國際投資方式靈活多變,跨國戰略聯盟成為跨國公司的新形式
跨國戰略聯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跨國企業,在共同投入互補性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形成協調運作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按形式分:
(1)合並式聯盟
(2)互補式聯盟
(3)項目式聯盟
按具體內容分:
(1)股權式聯盟
(2)產銷式聯盟
(3)技術式聯盟
組成戰略聯盟的原因:
(1)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的結果
(2)分攤巨額研發費用和投資風險
(3)增加新的市場機會,提高國際競爭地位。

5 國際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中國家對外FDI能力增強
典型代表:
(1)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較富有的國家和地區
(2)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海爾案例)
(3)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6、國際投資政策自由化成為大趨勢,雙邊和多邊投資協調合作取得新進展
投資政策法規變化的影響:
(1)改善了市場進入的條件
(2)改善了外國投資者的待遇標准
(3)改善了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
(4)相對降低了國際直接投資風險。

7、 跨國並購投資潮起潮落
(1)跨國並購投資金額巨大。
(2)跨國並購涉及領域廣泛。
(3)跨國並購區位分布不平衡,歐美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並購較多。
(4)跨國並購動機趨向長期化,善意並購呈現上升趨勢。
(5)跨國並購方式多樣化,「強強」聯合逐步取代「強弱」聯合。

四、國際間接投資發展趨勢
1、總體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2、國際間接投資繼續大量流向發達國家,新興市場也受到投資者青睞
3、國際間接投資主體機構化趨勢
4、國際間接投資種類衍生化趨勢(雙刃劍)
5、國際間接投資方式的證券化趨勢(銀行信貸比重下降,債券股票融資增多)

② 金融危機後,隨著國際經濟秩序的恢復,各國股票市場之間的聯系是否會越來越緊密

聯動較弱關系是因為我國資本市場相對獨立造成的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對外放開的加深以後漲跌聯動就會強化的~

③ 戰後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的原因及特點是什麼

(一)戰後國際直接投資迅猛發展的表現

戰後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迅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l 國際直接投資規模日益擴大;

l 國際直接投資由單向流動變為對向流動;

l 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日益活躍;

l 區域內相互投資日趨擴大;

l 國際直接投資部門結構的重大變化;

l 跨國並購成為一種重要的直接投資形式。

(二)戰後國際直接投資迅猛發展的原因

戰後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迅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l 第三次科技革命為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l 從資本供給角度來看,發達國家擁有大量的「剩餘資本」和資本的逐利性推動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

l 從資本的需求角度來看,取得政治獨立之後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以及西歐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恢復國民經濟,構成了對國際資本的巨大需求;

l 貿易不完全性推動了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

④ 金融危機多久才會恢復

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 看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語與其說是偶然的因為一個突發事件(次貸危機),不如說是美國經濟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的經濟增長階段,忽視了投資風險從而導致了危機的爆發。 其實個人覺得這也是必然的。 首先由於「次貸危機」,具體背景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我大體介紹下: 次貸危機,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而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 至於這次危機的影響范圍: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美國「次貸危機」將使股市出現劇烈動盪的可能性加大,從而對全球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挑戰。

⑤ 戰後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戰後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迅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第三次科技革命為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2、從資本供給角度來看,發達國家擁有大量的「剩餘資本」和資本的逐利性推動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
3、從資本的需求角度來看,取得政治獨立之後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以及西歐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恢復國民經濟,構成了對國際資本的巨大需求;
4、貿易不完全性推動了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

⑥ 中君國際啥時候能恢復正常

今年4月15日,據社交財經報道,一家名為「中君國際」旗下的電商平台豪享拼疑似以「系統升級」為由出現提現返利困難,或存在崩盤跑路的嫌疑。隨後,有諸多消費者跟輿情觀察網反映相關情況。對此,輿情觀察網就消費者反映的情況進行了整理並發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有人堅信更有人懷疑」

「冰火兩重天」的豪享拼會員

公開資料顯示,豪享拼號稱與眾多有實力的企業形成長期戰略合作,是一家准上市公司。未來三年目標是店長超過100萬、消費者超過千萬、銷售超過300億、資本市值超過500億,是未來中國極具潛力和競爭力的第五代社交電商領軍企業。

輿情觀察網注意到,在應用市場查詢豪享拼APP,網友對該軟體打出的評分僅為2.7分,網友評論稱,豪享拼是違背網路銷售法則的平台,遠離此平台。因為他們是靠不斷拉人頭做買賣的,是典型的傳銷模式。同時有網友說,目前中君國際豪享拼對外認購原始股,必須要投入三萬三的會員費才能認購。家人已經投入三萬三的會員費,還要花錢認購原始股,網友質疑其行為涉嫌非法集資。

4月10日,在黑貓投訴平台,有消費者反應稱,豪享拼虛假發貨客服聯系不上不給退款。該消費者反映稱:「4月1日其在豪享拼平台購買美白丸,4月7日顯示發貨但是直今也沒有任何物理信息顯示的物流單號,無法查詢包裹在哪裡。微信支付的365元,但是支付完之後平台頁面上顯示支付金額0元,但實際已經扣除了消費款。」目前該投訴正在處理中。

由此可見,豪享拼平台似乎確實出現了問題。

某投資人告訴輿情觀察網,盡管很多人已經焦慮不安了,但是現在問題還不大,因為目前還是有不少人被蒙在鼓裡,依舊很相信中君國際。會員們的熱情度依舊十分高漲,堅信平台不會崩盤跑路。該投資人說,「投入了10萬元可能真的血本無歸了。不過自己還不是最慘的,聽說有不少人不惜用房子貸款來投資。」這里存在一個共同現象,就是所有參與的人幾乎都是經過朋友推薦的。該投資人介紹說,盡管公司的說法是系統升級導致的提現困難,但是很多會員並不相信,希望公司方面給出具體的說法。但是至今公司方面也沒有人出面解釋。

⑦ 什麼是國際投資國際投資有何特點

一、定義:國際投資(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又稱對外投資(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資(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
二、國際投資的特點:
1.增長速度加快,規模連創歷史紀錄。
2.跨國投資由發展中國家逐步轉向發達國家。
3.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由東亞地區向拉美地區轉移。
4.投資自由化趨勢日益明顯。
5.跨國並購已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形式,並仍然成為今後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6.跨國投資向金融、保險、電信、流通等行業轉移。
三、發展與特點:
簡述
國際投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國際資本的發展而發展。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後,銀行資本與生產資本相融合並日益發展,促進了資本積累的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金融資本,出現了大量的資本過剩,以資本輸出為早期形態的國際投資也隨之產生。隨著國際經濟交易內容的不斷豐富,投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演化。從國際資本活動的歷史進程來看,國際投資活動首先表現為貨幣資本的運動,即一國際借貸、國際證券投資為主要形式的國際間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銀行的出現;其次表現為生產資本的運動,即國際直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公司的出現。
國際投資的初始形成階段(1870—1914年)
這一時期,以電力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現後,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壟斷組織開始性形成,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融合,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資本,為資本輸出提供了條件,以資本輸出為特徵的國際投資也隨之形成。這一時期的國際投資,表現出如下特點:1、投資國的數目很少。2、投資的形式以間接投資為主,直接投資比重極小。3、投資的來源主要是私人投資,官方投資比重很低。4、投資的主要流向是由英國、法國和德國流向其殖民地國家,目的突出地反映為尋找有力的投資場所,以便獲得超額利潤。
國際投資的低速徘徊階段(1914—1945年)
這一時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戰爭的破壞,資金極度短缺,市場萎縮,使得國際投資活動也處於低迷徘徊之中。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國際投資不甚活躍,規模較小,增長緩慢。2、私人投資仍佔主體,但比重有所下降,官方比重有所上升。3、間接投資仍為主流,但直接投資的比重有所上升。4、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變化,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對外投資國。
國際投資的恢復增長階段(1946—1979年)
自從1947年美國「馬歇爾計劃」的事實,大規模的對外投資活動拉開了序幕。加之,這一階段世界政治局勢相對平穩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國際投資活動迅速恢復並快速增長。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投資規模迅速擴張。2、對外投資方式由以間接投資為主轉變為以直接投資為主。3、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國際投資國的行列之中,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其「石油美元」成為國際對外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
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階段(1980年以後)
這一階段,由於科技革命、金融改革和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國際投資蓬勃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但不同國家的國際投資增長速度並不一致。其中美國的增長速度放慢,而日本的增長速度加快。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1、國際直接投資繼續高速增長。
2、國際間接投資也得到迅猛發展。
3、發達國家之間的資金對流,即相互投資成為國際投資的主流趨勢。
4、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投資格局。

⑧ 國際投資的發展特點

簡述
國際投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國際資本的發展而發展。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後,銀行資本與生產資本相融合並日益發展,促進了資本積累的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金融資本,出現了大量的資本過剩,以資本輸出為早期形態的國際投資也隨之產生。隨著國際經濟交易內容的不斷豐富,投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演化。從國際資本活動的歷史進程來看,國際投資活動首先表現為貨幣資本的運動,即一國際借貸、國際證券投資為主要形式的國際間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銀行的出現;其次表現為生產資本的運動,即國際直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公司的出現。
國際投資的初始形成階段(1870—1914年)
這一時期,以電力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現後,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壟斷組織開始性形成,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融合,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資本,為資本輸出提供了條件,以資本輸出為特徵的國際投資也隨之形成。這一時期的國際投資,表現出如下特點:1、投資國的數目很少。2、投資的形式以間接投資為主,直接投資比重極小。3、投資的來源主要是私人投資,官方投資比重很低。4、投資的主要流向是由英國、法國和德國流向其殖民地國家,目的突出地反映為尋找有力的投資場所,以便獲得超額利潤。
國際投資的低速徘徊階段(1914—1945年)
這一時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戰爭的破壞,資金極度短缺,市場萎縮,使得國際投資活動也處於低迷徘徊之中。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國際投資不甚活躍,規模較小,增長緩慢。2、私人投資仍佔主體,但比重有所下降,官方比重有所上升。3、間接投資仍為主流,但直接投資的比重有所上升。4、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變化,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對外投資國。
國際投資的恢復增長階段(1946—1979年)
自從1947年美國「馬歇爾計劃」的事實,大規模的對外投資活動拉開了序幕。加之,這一階段世界政治局勢相對平穩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國際投資活動迅速恢復並快速增長。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投資規模迅速擴張。2、對外投資方式由以間接投資為主轉變為以直接投資為主。3、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國際投資國的行列之中,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其「石油美元」成為國際對外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
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階段(1980年以後)
這一階段,由於科技革命、金融改革和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國際投資蓬勃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但不同國家的國際投資增長速度並不一致。其中美國的增長速度放慢,而日本的增長速度加快。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1、國際直接投資繼續高速增長。
2、國際間接投資也得到迅猛發展。
3、發達國家之間的資金對流,即相互投資成為國際投資的主流趨勢。
4、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投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