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資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你好。生活中的主要投資工具。腦子里會跳出很多名詞,股票、房產、黃金、銀行理財等等。
㈡ 什麼叫投資工具
投資中各類財產所有權或債權憑證的通稱,在做理財投資的時候,有很多的工具可以選擇。比如說常見的銀行存款、銀行理財、保險、網貸、基金、股票、房地產。還有一些不是那麼常見的,比如說私募、信託、外匯、期貨等等。
1、銀行存款
銀行存款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用到的投工具。比如我們發的工資,到我們的銀行卡里,就自動的存在了活期里。雖然活期的利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記,但是也總是會有點收益的。還有定期銀行存款,現在一些小銀行給到的定期存款利息其實並不低。
2、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是要比存款高的,新的資管新規明確規定:銀行理財產品是不保本的。現在多家銀行還成立了新的理財子公司,專門做銀行理財這部分的業務。
3、保險理財
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我們常見的重疾、醫療、意外、定期壽險都是保障型的保險。而除去這些保障型的保險,保險公司也有推出理財型的保險,比如說分紅保險。
4、公募基金
基金是一個標準的投資工具,也就是我們把錢委託給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讓他們幫我們賺錢的投資工具。公募基金的監管非常的嚴格,從基金的成立,到基金銷售,甚至最後的清盤,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監管。
5、公司股票
股票投資,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工具。而且投資股票,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因此一般普通的投資者,都不太建議直接去投資股票。股票投資比較適合,有一定專業知識、願意學習、有時間、有閑、能夠承擔高風險的朋友。
㈢ 目前的投資工具有哪些
1、流動性投資工具:活期儲蓄、短期定期儲蓄、通知存款、短期國債、貨幣市場基金、短期保本型的銀行理財產品。
2、風險性投資工具:股票、股票型基金、房地產、黃金、外匯、非保本型的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型的信託產品。
3、安全性投資工具:中期儲蓄、債券型基金、儲蓄型的商業養老保險、中期保本型的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社會養老保險。
4、保障型投資工具:定期壽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醫療保險、疾病保險、收入保險、失業保險。
(3)了解投資工具擴展閱讀
投資工具的特徵:
1、償還期限性:指債務人必須全部歸還本金之前所經歷的時間。
2、流動性;指金融工具迅速變為貨幣而不致遭受損失的能力。
3、風險性:指投資金融工具的本金有否遭受損失的可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理財工具
㈣ 什麼是投資工具
投資工具沒有標準定義
泛指在投資中各類財產所有權或債權憑證的通稱,用來證明證券 持有人有權取得相應權益的憑證。股票、公債券、基金證券、票據、提單、保險單、存款單等都有是證券。凡根據一國政府有關法規發行的證券都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收益性、風險性、時間性。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標准可以對其進行不同的分類。
股票: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的用以證明投資者的股東身份和權益,並據以獲取股息和紅利的憑證。
(藍籌股、成長股、收息股、投機股)
債券:是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而向投資者出具的、且承諾按一定利率定期付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存款證、政府債券、企業債券)
證券投資基金:既是一種投資制度,又是一種面向大眾的投資工
具;本身是一種金融信託工具,也屬於有價證券。(開放式與封閉式基金)
金融衍生工具(期貨合約、期權合約、利率互換、貨幣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套期保值,杠桿作用)
顯然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的深入,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也會增加,華爾街的金融和經濟專家也會創造出新的投資工具。
㈤ 投資工具的種類
從一般意義上,人們耳熟能詳的投資理財工具,可以列出的諸如「存款、基金、股票、房產、黃金、收藏、保險」等等能帶來能以貨幣計價收益,可相比之下的工行網站雖不能實現完整意義上的可計量的價格收益;但工行網站可為實質性的真正投資提供一種現代化便捷的服務工具作用,從這一點上講,當然工行網站也就是「投資理財工具」了,而且是一種「另類」的「投資理財工具了。
1、投資電腦和寬頻資費於工行網站,從中瀏覽收獲源源不斷的投資理財信息。
說實在的,經好長時間的「盤算」,我於2007年3月投資的電腦和寬頻包年資費,其初衷就是產「沖著」投資理財賺錢來的。因為當時面對2006年投資股市的賺錢效應和上網投資能得優惠與便捷的誘惑,就義無反顧地做了。剛上網時,急於了解投資特別是投資基金方面的信息,但由於缺乏經驗,就在包括工行網站在內的許多網站之間盲目地「橫沖直撞」……過了一段時間後,我才發現我所需要了解的投資信息,在許多網站中差不多是大同小異的。不論是基金產品和基金公司方面的信息,還是與投資基金相關聯國內外的股市與宏觀經濟方面的信息,經我在瀏覽閱讀中比較,工行網站所載的投資理財信息,都是凝結工行人智慧「精挑細選」用心編輯且非常實用的「濃縮精華」之結晶;我用心得到的這個發現,在「興奮」中便毅然決然地抱定為了節省時間,就唯「情有獨鍾」工行網站而別他了。從此,只要欲上網、只要欲了解投資理財信息,我就起動電源,點擊滑鼠,將鍵盤、主機、顯示器、數據機等通過一根電話線聯通「網路」,鍵入工行網址直達工行網站,在不同版式的眾多頻道及欄目中,尋覓瀏覽獲得源源不絕的投資理財的第一要素:「信息」了!因而,我投資的電腦和寬頻資費也就全歸都用在了工行網站上了。
㈥ 想了解金融投資 想了解那些理財工具
想在金融工場投資,請問下理財需要了解具體產品嗎?
是的,做到知己知彼才是明智之舉嘛。理財不可盲目只關注平//台的收益,除收益之外,還應當多了解理財產品的屬性、風險性、資金流動性、還款方式等因素。 金融工場還是不錯的
---------------------------------------
金融產品和理財產品的區別
如題,我想知道什麼是金融產品,什麼是理財產品,並舉幾個例子,還有我想知道農行有哪些個人理財產品,最好舉幾個例子,萬分感謝!!!!
jinyugong | 08-05-18
基礎金融產品,也稱原生金融產品是指能直接形成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和約. 衍生金融產品是相對與原生金融產品而言的,他是原生金融產品的衍生物.存款\
保險
\期貨\外匯......全部是金融產品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債券型——投資於貨幣市場中,投資的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
信託型——投資於有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
掛鉤型——產品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如與匯率掛鉤、與利率掛鉤、與國際黃金價格掛鉤、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與道·瓊斯指數及與港股掛購等。
QDII型——所謂QDII,即合格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境外理財,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
QDII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合格商業銀行,由合格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客戶的理財產品
品牌介紹:
中國農業銀行是國內最早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銀行之一,「本利豐」人民幣理財業務作為農業銀行面向人民幣理財市場的主打品牌,創立於2005年初。經過不斷的創新與發展,產品類型覆蓋各類投資者,在客戶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擁有了穩定的客戶群體。
「本利豐」人民幣理財產品按結構可分為「債券收益型」、「信託連接型」、「結構性存款類」等品種;按本金及收益類型分為保本固定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等品種。
產品介紹:
1、債券收益型
債券收益型「本利豐」人民幣理財業務是指由中國農業銀行發起的,以投資於銀行間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金融資產為支撐,向公眾發售的具有較高收益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該產品通過專業的投資理財和風險管理,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為投資者提供相對普通存款較高的收益。
產品特點:
風險低:以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等為投資對象,信用等級高,市場風險低,本金及收益都有保障;
收益穩定:由中國農業銀行指派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專業投資經理進行理財產品資產的運作管理,收益率高於同期儲蓄存款。
目標客戶群:
追求本金安全,收益固定的保守型投資者。
2、信託連接型
信託連接型「本利豐」人民幣理財業務是指主要投資於由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主要連接的信託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新股申購等。
產品特點:
收益高:信託計劃產品連接項目一般都為我行資質優異、收益相對穩定的項目或企業,能保證較高的收益率。
風險可控:此類產品大多有第三方銀行擔保,在安全性上要高於單純的信託投資項目。同時在投資過程中,我行會監控、跟蹤貸款的動向,從而可以最大程度上規避信託項目的投資風險。
目標客戶群:
在兼顧本金安全的基礎上,追求更高收益的穩健型投資者。
3、結構性存款類
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附加一定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銀行根據對利率、匯率、黃金、石油、股票價格等指數的預期走勢,買入或賣出相應的期權,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的理財產品。客戶購買結構性產品的同時,通過出賣在匯率或利率方面的選擇權,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從而獲得高於目前的普通存款利率的回報。
產品特點:
收益區間大: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通常由於其掛鉤標的類型、走勢及計算方式不同而有較大差別。在收益保障上也有保本型、保本保息型、保障收益型等不同品種。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目標客戶群:
適合知曉產品結構及風險收益狀況,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激進型投資者。
「匯利豐」個人外匯結構性存款業務是農業銀行在個人普通存款的基礎上,通過與匯率、利率、商品價格、股票指數或信用體的信用狀況等掛鉤,從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較高收益的產品。「匯利豐」個人外匯結構性存款隸屬於中國農業銀行「金鑰匙-匯利豐」個人外匯理財產品系列。自2004年首次推出以來,「匯利豐」迅速在國內個人外匯理財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和知名度,深得廣大零售客戶的推崇和信賴。
服務特色:
1、收益較高。由於結構性存款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一些結構,因此您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率,一般而言,結構性存款的產品收益都高於同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部分產品甚至是同期限儲蓄存款利率的6倍以上。
2、投資安全。目前理財產品客戶均享有農業銀行本金100%保障,絕大部分產品客戶均有最低收益保障。
3、選擇靈活。農業銀行發售的產品包括恆利得、利漲得利、步步高等10餘種主流產品,投資者根據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選擇購買不同的結構性存款,從而獲得不同水平的收益。
4、辦理方便。農行網點遍布全國,投資者可以方便購買。起點較低,1000美元或5000港幣即可
"匯利豐"人民幣結構性存款業務是指農業銀行推出的一項新型的理財業務,以投資人的人民幣存款作為本金,掛鉤匯率、利率、商品價格、股票指數或信用體的信用狀況等國際金融市場指標,根據掛鉤指標的表現使投資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較高的人民幣投資收益。"匯利豐"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隸屬於中國農業銀行"金鑰匙-匯利豐"理財產品系列,2006年8月在深圳試點推出,獲得較好的市場反應。
服務特色:
1、收益較高。由於結構性存款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一些結構,因此您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率。一般而言,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收益都高於同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
2、海外投資。該產品可以讓您有機會以人民幣本金投資境外市場,拓寬了投資渠道,分享世界經濟成長。
3、投資安全。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的客戶享有100%的本金保障。
4、分散風險。境外掛鉤指標與國內資產市場的相關性較小,加入投資組合中可以有效分散組合的非系統性風險。
5、辦理方便。農業銀行網點遍布全國,投資者可以方便購買。
信託理財業務指我行向投資者募集理財資金,募集完成後,我行作為委託人,將理財資金全部或部分按照信託方式委託給信託公司,由其按照事先確定的方式投資於信託項目的業務。根據信託項目項下信託公司管理運用資金的方式,信託理財分為證券投資信託理財、非證券投資信託理財、其他信託理財。其中證券投資信託理財指在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進行投資運作的信託理財業務;非證券投資信託理財指以貸款、信貸資產回購等方式向客戶提供信託融資的信託理財業務。
產品特點:
投資范圍廣,能夠滿足客戶資金保值、增值等多種需求。
起點金額5萬元人民幣,並按照1萬元的整數倍遞增。
代理推廣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是指我行受證券公司委託,代為辦理其設立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認購、申購、贖回及分紅等業務。證券公司為多個客戶辦理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應設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與客戶簽訂集合資產管理合同,將客戶資產交由具有客戶交易結算資金法人存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或者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進行託管,通過專門賬戶為客戶提供資產管理服務。
產品特點:
專家理財——由專業的投資理財機構,即證券公司,為您提供專門的理財服務。
安全託管——由具有託管銀行資格的商業銀行為您提供完善的託管服務。
如何辦理:
1、開戶。投資者持有效證件到在我行代理銷售網點申請建立客戶資料及開立TA賬戶。
2、認/申購。投資者可在計劃發行募集期或開放期內到我行網點申請購買計劃份額,並簽署三方合同,填寫認/申購憑證。
3、贖回。投資者可在計劃開放期內到我行網點將其持有的集合計劃份額申請賣出,並填寫贖回憑證。
常見問題解答:
問:認/申購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有起點限制嗎?
答:證券公司設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可以分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投資者購買限定性計劃的起點金額為5萬元,購買非限定性計劃的起點金額為10萬元。
㈦ 談談你對投資工具的認識和理解
有沒有特殊的倫理責任?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科學在本質上是進步的、有益於全人類的。科學是探索真理的活動,而科學知識作為真理的代名詞在本質上是有利於社會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因此,科學家的責任就是做好本職工作。科學研究的成果越多,科學家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至於有人利用這些成果危害社會、危害他人,那與科學家無關。另一些人則相信,科學知識可能給社會帶來潛在的危險,因此,科學家在道義上有責任去避免科學知識被用以危害社會。
一、現代社會中責任的含義
責任(responsibility)與和社會角色聯系在一起的義務(ty)、責任(obligation)、法律上的應負責任(liability)含義稍有不同。責任在倫理學中是較為新近出現的用語,其詞根是拉丁文的「respondere」,意味著「允諾一件事作為對另一件事的回應」或「回答」。它在西方宗教倫理傳統中用於接受或拒絕上帝的召喚。「人行善就是指他充當應上帝召喚而負責任的人……就我們回答上帝對我們的啟示而言,我們的行為是自由的……因此人的善總是在於責任。」英語中作為抽象名詞的「責任」已知最早(1776)被用來描述統治者的一種自我權利,即「對他行使權力的每一行動的公眾責任」。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中相應的名詞也在那個時期才出現。在漢語中,責任最通常的含義是指與某個特定的職位(社會角色)或機構相聯系的職責,指分內應做的事或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而應當承擔的過失。
責任一詞最常用於倫理和法律時的含義是人們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行為應該是可以答復的、可以解釋說明的。如果說法律往往討論行為發生以後的責任,那麼倫理責任則有前瞻性。在法律體系中,角色、因果關系、義務和能力都和責任相關。但是在傳統的道德體系中,對公民的要求只是盡自己的本分,遵守與其在社會中的地位相應的約定俗成的規則。責任概念並沒有起顯著的作用。(至今在國內的許多網路全書,包括哲學大網路全書中也查不到「責任」的詞條)
在重視功利、強調個性和民主的現代社會,人不僅是社會中的一個角色,而且更重要的是行為者。現代人的行為選擇是自由的,但自由是指認識到對公平和社會秩序的責任的人的自由。因為原來的社會等級制度被沖垮以後,每個人追求自我利益、進行個人奮斗,會導致社會的混亂,所以人們必須學會考慮他人,以同等地位的水平來負責任。因此,現代人對「責任」的思考越來越多。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區分了「責任倫理」和「信念倫理」。「信念倫理」的信徒需要的僅僅是「去盯住信念之火,不要讓它熄滅,他的行動目標從可能的後果看毫無理性可言」。責任倫理的行為則必須顧及自己行為可能的後果。他強調在行動的領域里責任倫理優先。
關於責任的道德理論有的強調行為者,即把責任的基礎放在行動著的行為者(例如康德把自治——自我的責任——作為他的倫理哲學基礎);有的把對行為者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職業作為倫理的基礎;還有的強調自我和他人的對抗,自我存在於和他人、世界的活動關系之中。總之,作為行為者的人和行為後果之間的關系是責任的核心。
從哲學上講,責任觀念和因果性聯系在一起。「責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條件是因果力,即我們的行為都會對世界造成影響;其次,這些行為都受行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預見後果。」然而,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往往不是一一對應的單向線形鏈,而是錯綜復雜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之分,一個原因可能產生多種結果;一種結果也可能由多種原因共同造成,其中有些被人們了解,有些卻不甚被了解。因此,討論責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責任是知識和力量的函數,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總有一部分人,例如醫生、律師、科學家、工程師或統治者,由於他們掌握了知識或特殊的權力,他們的行為會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界帶來比其他人更大的影響,因此他們應負更多的倫理責任,需要有特殊的行規(諸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來約束其行為。
但從前人們的知識和力量還相當有限,以致常常把許多後果都推給了命運和永恆的自然規律,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做好現在不得不做的事情。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的增長,人的能力增加了,人的行為本性也發生了變化。個人的行為的後果越來越復雜、越嚴重、越持久而且不易預測。現代技術已經引入有如此巨大規模的行動、目的和結果,技術的力量使責任成為倫理學中必須遵循的新原則,特別是對未來的責任。哲學家漢斯·喬納斯在他的《責任命令》一書中提出,「人的『第一命令』是不去毀滅大自然按照人使用它的方法所給予人的東西」。
如果說在相當長時期內西方關於公民的理論還更多強調公民的個人權利和利益的話,那麼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強調的是「責任」。「責任」正在起著比以往巨大得多的作用,已成為當前社會中的主導性規范概念和最普遍的規范概念。用卡爾·米切姆的話來說,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責任在西方對藝術、政治、經濟、商業、宗教、倫理、科學和技術的道德問題的討論中已成為試金石。在當今大科學時代,科學技術滲透在社會的所有領域,科學家、工程師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參與社會重大的決策和管理,因此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倫理責任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
二、科學是價值中性的嗎?
雖然「責任」是一個現代話題,但科學家的責任似乎被看作例外。近二三百年來,許多人相信科學是價值中性的:科學知識(純科學)不反映人類的價值觀;或者科學活動的動機、目的僅僅在於科學自身,不參與個人的價值;或者科學理論不直接對社會產生影響,科學家不對其成果的社會後果負責。
「中性論」中最具代表性而且在科學界影響甚廣的是邏輯實證主義。這種觀點認為,只有那些由經驗的語句組成、擺脫了主觀和價值因素的、能藉助於數學公式和進行嚴格邏輯推理的具有精確性概念和穩定體系的有用知識才是科學。於是,人的社會、歷史、文化、心理因素統統被排除在科學之外。科學被看作建立在事實和邏輯基礎上的客觀知識,它不受社會價值的影響,也無善惡之分,是價值中立的。
還有人認為不僅科學知識本身價值中性,而且科學活動的動機、目的只在於科學自身,不參與個人的價值。例如,馬克斯·韋伯視科學為工具理性並從科研機構的科層制(bureaucracy,一種有效的、合理性的組織形式)要求出發認為,科學的目的是引導人們做出工具合理性的行動,通過理性計算去選取達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過服從理性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他主張科學家對自己的職業的態度應當是「為科學而科學」,他們「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知識上的誠實……確定事實、確定邏輯和數學關系」。他甚至斷言「一名科學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價值判斷之時也就是對事實充分理解的終結之時」。
不同時期的「中性論」有不同的形式和目的,其中有認識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它反映了科學發展一定階段由於專業分工過細,專業化程度高而造成的注重局部、忽視整體的局限性(把科學活動和科學的社會後果截然分開);反映了科學作為一種理性活動與人類的其它活動(例如藝術、宗教等)的區別(建立在經驗事實和邏輯基礎之上的科學確實有其客觀性的一面,但經驗事實也不可避免地滲透著價值觀念);也反映人們對自然界基本圖景的理解(近代機械論世界觀把精神世界徹底和物質世界分離開來,與第二性質相聯系的價值的根源不在上帝或自然界而是工業和人的功利,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自然界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還反映了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對自主發展的要求(為保證科學活動的正常運行,科學系統應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正是由於這後一點,有人稱「中性論」是一種面具、一種盾,甚至是一種劍。例如,17世紀,羽毛未豐的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家以向保皇黨保證保持價值中立,不插手神學、形而上學、政治和倫理的事務,作為不受檢查而自由發表文章和通信的權利的交換條件。而在20世紀,在科學日趨強大甚至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時,「中性論」又被用作反對「科學政治化」、「科學道德化」(李森科事件、納粹對猶太科學家的摧殘)的武器。
「科學價值中性論」在某種意義上、某個特定范圍內似乎可以成立,至今在學術界仍很有影響,並常常被用來作為拒絕考慮科學家的倫理責任的擋箭牌。但是如果從認識角度、從整體上來歷史地考察科學產生及其發展的社會背景,科學對社會、尤其是現代社會的影響,那麼我們只能把「中性論」看作一種神話或一種理想。邏輯實證主義的「價值中性論」受到歷史主義和其他科學哲學流派的批判。而韋伯本人對「工具理性」以及把個人看作內行而又無意識的齒輪的「科層制」的局限性就有所認識。
在當今「科學-技術一體化」、「科學技術-經濟社會一體化」的大科學時代,科學在工業、軍事中的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科技在各國都已成為國家行為,價值中立的純科學理想的基礎不復存在。「純科學」概念已被相對於應用科學的「基礎科學」所代替。科學研究概念也被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在內的R & D所代替,純科學早已不足以代表科學整體。「科教興國」、「國家利益中的科學技術」等口號明確地表達了國家投資科學的社會目標。從科學自身來看,現代科學已成為一種社會事業,科學家一般都是屬於某個機構或組織的成員或雇員(既然科學研究已經成為一種謀生的職業),科學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資金及其它社會資源),而這種支持是不可能不期望回報的,雖然不一定是短期的或直接的。「為科學而科學」的清高和超脫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須考慮科學的社會後果以及自己的社會倫理責任。
三、對科學的社會後果的關注是科學家的倫理責任
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從「為科學而科學」的態度出發把科學家的共同精神氣質和倫理規范歸納為普遍主義(universalism)、公有主義(communalism)、無利益性(disinterestedness)、有條理的懷疑主義(organized skepticism)和獨創性(originality)。對這些規范有很多爭議,本文暫不作討論。後來又有人增加了謙虛、理性精神、感情中立、尊重事實、不弄虛作假、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等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本身(比如做實驗)還應遵守人道主義原則(比如紐倫堡法典)以至動物保護和生態保護原則(例如,1978年保護動物權利國際聯盟通過「動物權利世界宣言」,認為所有動物都有出生的自由,也有生活的自由,每一動物都有權受到尊重等。
這些規范保證了科學的自主發展和科學知識生產的正常運行。但如果把科學放到社會的環境中,考慮科學家在社會中身份的多重性,科學家的倫理規范應該增加一條:有責任性(responsibility),即有責任去思考、預測、評估他們所生產的科學知識的可能的社會後果。如美國物理學家薩姆·施韋伯(Sam Schweber)所說:「科學事業現在主要涉及新奇的創造——設計以前從來沒有存在過的物體,創造概念框架去理解能從已知的基礎和本體中突現的復雜性和新奇。明確地說,因為我們創造這些物體和表述,我們必須為它們承擔道德責任。」
如果人們把科學(不管是否直接由科學家)給人類帶來的福祉歸功於科學家的話,那麼科學家對科學導致的其他消極後果是否應該負責?如果說很難要求科學家對應用前景尚不清楚而且不易預測的基本原理的發現的應用後果負責的話,那麼對試圖把科學理論應用於實際(工業、軍事或其它)的科學家(這是當代科學家中的大部分)來說,不管他們的主觀動機意願如何,都應該要求他們對其科學活動的後果作慎重的考慮。「雖然他除了設計自己的實驗之外並不設計任何東西,但他能為企圖作惡或在應用上有明顯危害的副作用的人工製品或工藝程序的設計提供基礎概念。」只要他們的行為是出於自由意志,他們在科學應用的因果鏈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那麼他們對科學應用的後果就負有一定的倫理責任,當然不是全部的、直接的。韋伯認為在行動的領域里「責任倫理」優先於「信念倫理」,必須顧及自己行為可能的後果。我們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動機和效果的統一論者,為大眾的動機和被大眾歡迎的效果是分不開的,必須使二者統一起來。這種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在軍事和工業中的應用日益增加,科學技術的負面社會影響越來越明顯。核戰爭、基因工程、與科技發展不無相關的生態危機等將對人類的生存起決定作用,科學家們對科學的社會後果再也不能漠不關心。1945年原子能科學家致美國戰爭委員會的報告就反映了科學家這種責任的思考:「過去,科學家可以不對人們如何利用他們的無私的發現負直接責任。現在,我們感到不得不去採取更主動的態度,因為我們在發展核能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充滿了危險,它遠比以往所有發明帶來的危險都要大得多。」他們感到有責任「就因原子能釋放而導致的科學的、技術的和社會的問題對公眾進行科學教育」,並且相信,「致力於民眾教育,讓他們廣泛地了解科學空前發展所帶來的危險的潛在可能性,是所有國家的科學家的責任。」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還在各種場合就科學家的責任開展了廣泛的討論,其中著名的有1957年以來的普格沃什(pugwash)會議、1975年的阿西洛馬(asilomar)會議等。70年代初,科學家對重組DNA研究的潛在危害的討論使科學家對其責任的范圍有了新的思考,「科學家自身開始對研究者的職責和無限地追求真理的權利提出批評和表示懷疑」。近年來關於克隆技術的倫理問題討論是這種思考的繼續。然而,對科學研究,尤其是那些可能有潛在危險的科學研究是否應該加以限制,人們對此仍有爭論。有人認為號召科學家拒絕研究可能危害社會的項目帶有空想的性質;也有人擔心,對責任的強調是否會造成對科學家不必要的限制。
盡管如此,由於科學家掌握了專業科學知識,他們比其他人能更准確、全面地預見這些科學知識的可能應用前景,他們有責任去預測評估有關科學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對民眾進行科學教育。由於現代的科學家不僅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作為社會精英,他們還經常參與政府和工業的重大決策,享有特殊的聲譽,他們的意見會受到格外的信任。因此他們對非本專業特長的事應謙虛謹慎,在各種利益有矛盾時他們有責任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退出某些項目的研究,如果他們的良知這樣決定的話。
四、工程師對什麼負責、對誰負責?
如果說關於科學家(主要是指理論科學家)對科學的社會後果(知識生產的間接後果)應負什麼責任,人們的意見有很大分歧的話,那麼,關於工程師對其工作的社會後果應負責任似乎應該沒有什麼分歧。工程師探索應用知識並把它們付諸實踐。他們的工作與理論研究,尤其是基礎理論研究的後果不同,工程項目的效果是高度清晰的。那麼工程師應該怎樣對工程的後果負責?
工程哲學家塞繆爾·佛洛曼(Samuel Florman)認為工程師的基本職責只是把工程干好;工程師斯蒂芬·安格(stephen Unger)則主張工程師要致力於公共福利義務,並認為工程師有不斷提出爭議甚至拒絕承擔他不贊成的項目的自由。「過去,工程倫理學主要關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慮我們是否做了好的工作。」
工程師的責任的本質是什麼?他們是否和醫生和律師一樣要遵守某些職業行規?事實上,與為健康服務的醫學和以公正為目標的法律不同,工程本身除了效率以外沒有什麼明確的、內在的、獨立的理想。早期的工程師是指建造和使用「戰爭機械」的人,直到18世紀末,工程指的主要都是軍事工程,那時的土木工程只是和平時期的軍事工程,相當程度上聽從於國家的指導。不管工程師的技術力量有多強,他都首先要服從,服從命令是他最主要責任。即使後來機械、化學和電子工程等領域不斷發展也沒有改變工程從屬於外界社會機構(政府或商業企業),工程師的服務對象也主要是政治力量或經濟力量,它們遠遠超過單個工程師所行使的任何技術力量。
19世紀末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隨著工程師人數的增加和手中的技術力量的增強,工程師要求獨立自主,相繼成立了各種工程師協會。他們認為工程師是技術改革的主要促進力量,因而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力量。他們是不受特定利益集團偏見影響的、合邏輯的腦力勞動者,所以也有廣泛的責任以確保技術改革最終造福人類。他們應該遵守可稱之為「技術命令」的東西:「你應該只設計或幫助完成不會危害公眾幸福的工程,應該警告公眾反對任何不滿足這種條件的工程。」比如,美國工程師莫里森(George S. Morison)曾躊躇滿志地宣稱,「我們是掌握物質進步的牧師,我們的工作使其他人可享受開發自然力量源泉的成果,我們擁有用頭腦控制物質的力量。我們是新紀元的牧師,卻又絕不迷信」。另一位工程師則說:「工程師,而不是其他人,將指引人類前進。一項從未召喚人類去面對的責任落在工程師的肩上。19本世紀初到30年代西方國家的專家治國運動就是這種思想背景下引發的。雖然專家治國運動並不成功,但它對全世界的政治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我們在這里要討論的是,既然工程師要求對技術的成就接受全部榮耀,那麼他們是否也應該承擔工程技術的全部過失呢?實際上,工程師的責任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所有工程技術專家的工作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受經營者或政治家控制,而不是由他們自己支配的。當然工程師對自身工作中由於失職或有意破壞造成的後果應負責任,但對由於無意的疏忽(如產品缺陷)或由於根本沒有認識(如地震預報失誤)而造成的影響分別應負什麼責任?更重要的是,在前一種情況,即大量的工程項目是受經營者或政治家控制的情況下,工程師有否責任,應對誰負責?對工程本身(橋梁、房屋、汽車等)、對僱主、對用戶還是對國家、對整個社會?如果工程本身,公眾利益,僱主利益以至社會或人類的長期利益之間有沖突,工程師應首先維護誰的利益?理想狀況是作為科學共同體的一員,作為社會的一個公民,以及作為科研機構的一個雇員這三者責任的統一,但事實上,它們常常有各種沖突。
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是工程師是否應該成為「告發者」(Whistleblowers)?由於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工作性質使他們常常直接和最早了解公司或其它機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產品質量、性能的缺陷,對公眾的安全和健康或環境的影響等。他們有沒有權利,是否應該披露事實的真相。在實際生活中,這些告發者常常被解僱、調動或被視為搗亂者。戲劇家易卜生在《人民公敵》中曾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現象。現在一些科學技術專業協會常常支持告發者,例如工程師倫理法規要求工程師在履行職業任務時把公眾的安全、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
然而,這種要求顯然偏離了默頓提出的為保證科學活動自主性的「無利益性」要求。另一方面,告發者的判斷是基於自己的認識,如果沒有得到同行評議的認可,或甚至遭到同行反對時,他的做法是否符合科學規范,他們是否在專業工作上不負責任?這都需要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當然,想從根本上解決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利益沖突,除了像M.邦格所設想的力爭技術的民主控制,即公眾參與所有大規模的技術規劃之外還需要有整個社會的變革。即使這樣,工程師和科學家也還是有預測和評估科學技術應用中的正負效應、對公眾進行科學教育的責任。因為沒有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對科技的民主控制將只是形同虛設。
當代科技革命的新發展賦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們的行為後果常常大到難以預測。計算機信息技術、互聯網、基因工程、核能、新材料等技術在給人類帶來利益的同時還帶來可以預見的和難以預見的危害甚至災難,或者給一些人帶來利益而給另一些人帶來危害。科技工作者的倫理責任成為極需重視的問題。總之,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大科學時代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倫理責任要遠遠超過做好本職工作。
㈧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我們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必須了解投資工具本身的風險,是不是適合你的投資,現在來說投資工具有很多,股票、基金、債券、理財產品、銀行存款、大宗商品期貨、股指期貨、貴金屬交易、外匯交易等,這些風險不一的投資,你必須選擇適合你自己的為好,下面我給您介紹幾個風險比較低的投資工具,適合我們大部分人投資:
第一、銀行活期存款,安全性十分高,不過收益率比較低一些,依照現在的利息情況里看,每萬元每天收益不到1毛,所以這個投資工具安全,但是收益比較的底,不過資金取出隨時,定位於生活的便利性。
第二、定期存款的安全性沒有任何問題,收益來說要看你選擇的定期品種怎麼樣了,我們的家庭有定期存款很重要,大家可以把家裡錢至少百分之五十存到銀行去,也是最為普通的一種投資方式。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定期存款長期來看無法跑贏通貨膨脹,也就是說資金實際上是在不斷貶值的。
第三、國債、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是很不錯的投資工具,特別是安全性很高,國債和金融債,風險接近於0,收益來說絕對不錯,建議家庭來說多可以多買些國債為宜,高等級信用債,利率深受市場影響,因其較高的准入門檻,一般的家庭並不適合接觸。
第四、投資基金是有很大的風險,而且需要投資的人做出正確的判斷,整體而言,普通投資者人不適合做基金,因為基金收益穩定性很差,不過對於有些資深的人士來說,或者是專職投資者而言,是可以稍微考慮一下。
第五、貨幣市場基金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個投資項目,但是很多人想要賺錢卻不容易,因為不同貨幣基金的收益不同,而且一旦投資有偏差就會形成很大的損失,這個不適合一般的老百姓家庭投資。
第六、股票和期貨建議家庭成員最好遠離,因為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水平,出現明顯的下滑,整體經濟風險在加大,一個大風險的經濟,會嚴重的影響股票和期貨的盈利,再加上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一直套利嚴重,不適合家庭進行投資。
作為理財師我的個人意見的,如果低風險投資,大家可以積極的進行解除,比如定期存款和國債等,如果你願意花費時間研究一下投資方面的技巧,那麼可以稍微的投資一些基金和股票,當然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一定要進行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