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當前我國國債市場運行現狀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當前我國國債市場運行現狀

發布時間: 2021-06-13 17:55:20

① 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實施情況及其未來走向

貨幣政策目標是一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採取的貨幣政策希望達到的最終目的。
包括:經濟增長、價格水平穩定、充分就業、利率穩定、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目的,卻能針對它可以影響的變數制定不同的政策。貨幣政策的諸多目標之間常常有沖突,政策可以達到一個目標,但卻也使另一個目標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在中國,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在實際中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單一目標,以穩定幣值作為首要的基本目標;另一種是雙重目標,即穩定貨幣和發展經濟兼顧。
從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歷史演變中來看,無論是單一目標、雙重目標或多重目標,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當時所面臨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貨幣政策要保持足夠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政策目標不能偏頗和多變。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服務品牌,靠譜利率低,手機端點擊下方馬上測額,最高可借額度20萬。

② 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歷程

利用國債進行投資是政府有計劃的配置閑置資源,是在內需不足和出口乏力的宏觀經濟形勢下支持國家保持較高水平的投資,籌集建設資金,擴大建設規模,並使經濟結構的調整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條件;國債發行是政府彌補財政赤字、調整結構、調節貨幣流通、影響外匯收支、促進供求平衡的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國債提供的信用工具,在啟動投資的同時,提供了公開市場操作業務理想的工具,進一步推動了證券與金融市場的改革,國債所發揮的作用對宏觀經濟的全面平衡和穩定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

1981年1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債。經過25年的發展,我國的國債市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在以下方面:

1. 發行規模迅速增大

這些年來,我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快速增加。如下圖。


2. 發行種類較多

我國國債的發行種類包括憑證式和記帳式兩種,前者針對社會公眾,後者主要針對機構投資者。前者流動性較差,而後者可以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或者交易所市場買賣。從期限上講,1年以下的國債在2005年以前是沒有的,從2006年開始發行了真正意義上的短期國債。長期債券的發行也很少,例如,在2001年7月31日,財政部發行了2001年第七期記賬式國債,期限為20年。

3. 國債發行方式越來越合理 盡管還存在一些問題

從1981-1990年,我國國債的發行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攤派的辦法完成的。

1991年,財政部第一次組織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這標志著國債一級市場初步建立起來。承銷制是一種協議性的市場發行制度,這種發行方式有兩個特點:一是由承銷合同確定發行人與承銷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承銷人向投資人分銷,而分銷不出去的部分由承銷人自己認購。

自1999年第九期記賬式國債開始,中國的國債市場發行基本上採用招標機制。從招標的標的物來看,經歷了交款期招標、價格招標和收益率招標的方式;從競標規則來看,財政部先後在短期貼現國債發行中採用了"荷蘭式"單一價格拍賣方式,在中長期國債和附息債券的發行中採用了多重價格拍賣方式。2004年總共14期記賬式國債中,只有4期按照單一價格拍賣方式,而剩餘14期都是多價競價。

在我國,只有國債承購包銷團成員才分別有權參加記賬式國債拍賣活動,包括競爭性投標和非競爭性投標。其他機構投資者或個人只能夠參加憑證式國債的購買,或向參與國債投標的承銷商認購國債。

為了進行必要的投標篩選,財政部在國債拍賣前通常不僅規定最低、最高投標量限制,還通常設置一定的投標價格區間。這一措施也會減少獨立投標人的數量,鼓勵小規模投資機構和個人進行投標和並,從而產生投標過程中非競爭性行為的效果。比如,2001年7月31日,財政部發行了2001年第七期記帳式國債,招標區間定在4.25%和5.25%,期限是20年。由於市場普遍認為發行利率較高,所以在發行區間大力追捧,大批自營商拆借資金購買國債,並且該國債在上市之後價格迅速上升了20%以上。這說明,如果設置了一個錯誤的價格區間,會給市場帶來沖擊,或者影響國債的發行,或者影響國債財政負擔。

4. 國債交易市場活躍 交易手段靈活

國債交易包括現貨交易、回購交易,也包括2005年6月份和2006年2月份推出的遠期和利率互換相續出現。國債的期貨交易也有望恢復。

在1997年之前,國債交易基本上都是現貨交易。1997年銀行間債券開展質押式回購業務。在國債市場上,質押式回購量一直大於現券買賣量,質押式回購為投資者短期融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2004年,我國又推出買斷式回購。這一方式有助於債券的流通,也有助於在市場中實現套利,進而有利於債券的定價。

我國債券交易市場包括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這兩個市場的交易規模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以銀行間市場為例。2006年全年的交易規模為382053億元,而2001年才40940億元。4年的時間,交易量增長了近8倍。

在我國,銀行間交易規模要遠遠大於交易所市場。如下表。


註: (1)2004年以來的回購交易數據包括質押式回購與買斷式回購;(2)現券成交金額只計算買入或賣出數據;(3)回購成交筆數與回購成交金額均為首期數據。

數據來源:中國債券信息網。


在銀行間市場中,7天質押式回購的交易規模所佔比重最大,佔全部質押交易規模的將近75%。

5. 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得以開展

199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恢復了公開市場業務,有力地促進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和引導一級交易商在市場的交易,並傳遞和影響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結算業務;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債券回購利率,成為銀行同業間債券回購利率的指導性利率。

6. 交易機制更加完善,市場交易主體擴大,參與者增多

2000年4月,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管理辦法出台,下列機構可成為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者,從事債券交易業務:(1)在中國境內具有法人資格的商業銀行及其授權分支機構;(2)在中國境內具有法人資格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3)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國銀行分行。

2002年4月15日將銀行間債券的准入制度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實行准入備案制,向所有可以投資國債和金融債的金融機構以及各類投資資金開放了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銀行間債市交易主體成分不夠的問題。2002年6月17日起,商業銀行櫃台記賬式國債交易開始試點,將個人投資者納人銀行間市場。2002年10月29日,銀行間債券市場向非金融機構開放。2004年2月16日,銀行間債券市場向外資銀行開放。2006年,在中央國債公司直接或間接開立一級託管賬戶的投資者共6439個。在總體上看,投資者的類別相當廣泛,基本覆蓋了幾乎所有種類的投資者群體

在交易機制上,由過去的單邊報價過渡到雙邊報價。雙邊報價,實際上就是國外的做市商制度。這一制度對於活躍債券交易,更好地發現債券價格非常有利。

③ 如何完善我國的國債市場

第一,擴大市場交易主體,提高國債交易活躍程度。1998年10月人民銀行批準保險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鄉信用社成為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員;1999年9月部分證券公司和全部的證券投資基金開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銀行再度批准財務公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至此,代表中國批發債券市場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其組織成員達到了693家金融機構,基本覆蓋了我國的金融體系。但是,目前的投資者數量還很少,一般的非金融企業無法進入銀行間市場進行交易。

第二,對國債的發行進行長期規劃。現在財政部國債發行是按年度發行額管理的,這是制約短期國債發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國債發行如果實行額度管理,在長期內統一規劃國債的品種與數量,將有利於國債期限結構的改善,改變目前偏重於中期國債,長期和短期國債不足甚至空缺的狀況。

第三,發展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債券投資基金。由於債券投資基金具有專業投資和規模經濟的優勢,它們的投資風格更加穩健,有利於國債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但我國目前仍十分缺乏專業的債券投資基金。在發展機構投資者的同時,建立債券做市商制度。做市商的雙向報價,有利於發現市場價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第四,進一步完善市場法規,加強市場監管。隨著國債市場的快速發展,債券市場的風險防範問題也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為防範突然發生的意外事件沖擊國債市場,必須完善法規,加強監管,穩步推進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

第五,提高國債發行計劃透明度。提高國債發行計劃的透明度可以使投資者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行為,也能避免國債發行市場上對個人投資者的不公平行為。從2000年開始,我國已經做到了按季公布國債發行計劃。今後需要繼續加以完善,為市場有序、平穩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希望採納

④ 當前我國國債規模的現狀和趨勢是什麼

不清楚。沒有渠道獲取具體數字

⑤ 分析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

下面這些分析的很好,希望對你有幫助!!

1 證券市場的現狀分析

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證券市場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始於改革開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進入90年代以來國債發行數額年均達到千億元。 而1997年已達到2 412億元。在股票市場上,迄今滬、深兩地上市公司已達900餘家,上市股票市價總值達2萬億元。 我國資本市場在短短十幾年,達到了許多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實現的規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但也存在如下一些問題,嚴重製約了證券市場自身功能的發揮,阻礙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主要是:

1) 證券市場規模過小。以股票市場為例,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從總體規模看,與國外還有相當大差距,參與股票投資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全世界平均為8%左右,發達國家的比例則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國目前股市投資者為3 300萬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2.7%。另外,從股市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為30%左右,美、日、英等國均在80%以上,而我國為24.2%,況且在總市值中還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這一部分,我國股市總值佔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見,我國股市規模較小,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較大差距,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我國擴大股市規模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 資本市場主體缺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而目前我國企業主體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約束無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國企業的主要特徵,企業主體地位殘缺。另外,我國資本市場主體殘缺還表現在投資主體主要是個人,其投資的質和量均較低,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重明顯不足。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其機構投資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業銀行信託部、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由於機構投資者是專業性金融中介機構,其投資活動具有投資量大、交易費用低、交易風險小的特點,很受大眾投資者的歡迎。如美國,每4戶人家就有1戶向投資基金投資。由於我國資本市場機構性投資者發展滯後,這使得僅靠若幹家大機構和數以萬計的小股民散戶所支撐的股市投機盛行,股價暴漲暴跌難以避免,阻礙了股市的健康發展。

3) 市場分割,整體性差。首先,一級市場的發行仍然按地區分配額度,限制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債券地區性發行市場也是按省分派額度(企業債券發行)和按銀行分支機構分派額度(政府債券發行)。至於二級市場分割則更為明顯,把股票市場劃分為A股、B 股和H股,構成中國股票市場發展中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即使在A股中,國家股流通與轉讓只限於極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許在滬、深兩個交易所交叉掛牌,限制了全國性市場的發展。在股票市場中呈現出A股與B股、H股分割;個人股、內部社會個人股與內部職工股分割,個人股市場與法人股市場分割。如此繁雜的分割,不但不利於經濟體制改革,也不利於我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慣例接軌。

4) 市場中介機構不完善。證券中介機構從廣義上講就是在證券市場上為參與各方提供服務的機構。我國目前的中介機構主要包括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等,雖然其業務已涉足證券的承購包銷、發行、交易、自營、財務顧問等內容,但與國外投資銀行業務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資銀行核心任務之一的購並業務對於我國中介機構來說幾乎還未曾涉及。西方國家的公司購並活動大多由投資銀行策劃完成,投資銀行起著搭橋牽線、籌劃交易過程、為交易籌措資金和參與交易談判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中介機構,這就嚴重製約了我國企業重組活動的順利開展。

5) 流動性不足。流動性是指市場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強的金融工具,同時又有大量參加流通的主體。檢驗市場流動性通常可從交易量和成交價的關系入手,二者的關系越密切,流動性就越差。美國股市中二者變化的關系指數為0.01,而我國滬、深A股市場的關系指數分別為0.52和0.40,說明我國股市整體流動性是比較差的。造成股市流動性差,一方面與資本市場中介機構投資者參與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家股不能進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場交易微弱有很大關系。流動不足使股票價格扭曲,資本流動失去了動力和方向,資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於國有股不能流通,這將對國有資產的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

6) 資本市場交易工具品種單一、結構殘缺。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資本市場工具保持多樣化趨勢。以香港資本市場為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採用;在股票市場上,不僅出現了期指、期權、認股權證等投資品種,而且這類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過現貨市場之勢。香港上市公司在債券市場上的集資形式更為多樣化,在債券、票據和存款證3種形式的基礎上,先後出現了浮息工具、變息工具、可換投股債券、信用卡應收債券等多種形式,目前在聯交所掛牌買賣的債務工具已增至129種。相比之下,我國大陸的資本市場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幾乎沒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種種限制,這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

7) 證券市場制度不健全。證券市場制度是支撐證券市場高效、公平運轉的基礎,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等。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無論從制度本身還是從執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開不夠的問題,表現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極大挫傷了股民、債券投資者的信心。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是指證券投資者在獲取有關信息後,被給予證券投資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實現的制度。我國證券市場的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資者面臨的市場風險過大,嚴重措傷了股民的投資積極性。

近年來我國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然而證券交易的基本法規《證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證券法規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導致證券交易的某些環節無法可依,加之對已頒布的法規執行不力,證券交易的違規和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我國1995年發生的「三.二七」國債期貨的嚴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證券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嚴造成的。

2 證券市場的發展構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資本市場主體發展

證券市場主體質量的高低,對我國證券市場能否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資本市場主體的發展。

1) 取消額度管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額度管理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手段,由於對證券發行標准制定較低,這給行政部門行使權力提供了較大空間,政府為企業包裝上市,後患無窮。為此,國家主管部門應該嚴格上市公司審批,提高上市標准,取消或減少行政干預,將證券市場的額度管理換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都能通過競爭達到上市的目的。這樣既增強了市場參與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使企業經營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轉換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效益上,而不是通過旁門左道達到上市的目的。國家可以對不同行抵貧ú煌

⑥ 關於我國債券市場現狀的描述,正確的有( )。

【答案】A、B、D、E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債券市場的相關知識。選項C應該是債券市場的主體是銀行間債券市場。

⑦ 我國金融市場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新的金融體系的建立,中國的金融市場在不斷探索中發展。目前,一個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l.建立了較完善的貨幣市場

中國的貨幣市場主要包括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和票據市場。1996年1月建立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並第一次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利率(CHIBOR)。自1996年6月起,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同業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開拆借利率。統一拆借市場的形成,結束了市場分割、多頭拆借的局面,規范了各金融機構的拆借行為,提高了銀行之間融通資金的效率,推進了利率市場化,並為中央銀行加強宏觀調控提供了條件。這幾年,同業拆借市場交易量逐年擴大,到2001年底,已累計成交3.4萬億元。同業拆借市場已成為金融機構管理頭寸的主要場所。

1997年6月,中國建立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允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回購和現券買賣。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已成為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資金市場,並成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平台。到2001年底,債券回購累計交易量達6.1萬億元,現券交易累計交易量為1597.6億元。

中國的票據市場以商業票據為主,近年來這一市場在規范中穩步發展。票據市場正逐步成為企業短期融資和銀行提高流動性管理、規避風險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一個傳導機制。2000年底全國商業匯票的貼現余額為1236.3億元,較1999年增長了154.2%;中央銀行再貼現余額1258.27億元,較1999年增長了151.5%。

2.資本市場在規范中發展

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成立。經過12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以債券和股票為主體的多種證券形式並存,包括證券交易所、市場中介機構和監管機構初步健全的全國性資本市場體系,有關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160家,市價總值4.35萬億元,流通市值1.45萬億元,市價總值與GDP的比為45.4%。1991年以來,A、B、H股累計籌資7700億元。證券市場在改革投融資體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股票市場的迅速發展也可以從股票市場籌資規模的擴張以及股票籌資額和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變化中得以體現。1993年境內股票籌資額為276.41億元,占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為4.36%,而2001年境內股票籌資額達到1182.15億元,與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例上升到9.15%。

除了股票市場的迅速發展以外,債券發行規模的擴張,特別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擴張,也是推動中國金融資產規模擴張、改變金融資產結構的重要力量。在開始發行企業債和金融債的1986年,國債余額占各種債券余額的比重為73%,1994年以後,國債發行的絕對規模迅速攀升,國債發行額與GDP的比率也不斷上升,1995年新開辟了政策性金融債,形成了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共同主導債券市場的局面。到2001年底,國債余額、政策性金融債券余額和企業債額分別為15618億元、8534.48億元和1008.63億元,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余額占債券總余額的96%。

3.保險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

中國保險市場快速發展,保險業務品種日益豐富,保險業務范圍逐步擴大,保費收入較快增長。1989年末全國保費收入142.4億元,2001年為2109.4億元,年均增長25,2%。2001年,中國保險機構共對19.3萬億元財產進行了保險。全年保費收人與GDP的比率(保險深度)為2.2%,同比增加0.4個百分點人均保費收入(保險密度)168.8元,同比增加41.1元;保險公司支付賠款和給付598.3億元,同比增加70,9億元。商業保險已成為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險市場的發展在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外匯市場的發展

1994年4月,中國在上海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將原來分散的外匯交易集中統一起來,為成功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形成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體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場基礎。8年多來,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效率不斷提高,成交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了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到2001年底,已累計成交各幣種摺合美元4397.7億美無其中,2001年各幣種外匯交易摺合750億美元。

⑧ 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債券市場發行情況

2020年3月份,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5.3萬億元。其中,國債發行37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發行3875.2億元,金融債券發行1.06萬億元,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1.61萬億元,資產支持證券發行1156.2億元,同業存單發行1.7萬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債券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⑨ 談談目前經濟危機下全球或我國市場運行現狀的體會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往縱深發展,經濟危機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逐步顯現,很明顯,身邊熟人里失業的逐步多了,機艙里的空位明顯多了,路上的車,商場的購物者慢慢的變少了.經濟危機是真的來了,普通人又該如何應對這場來勢洶洶,預計歷時還會比較久的經濟危機呢?此次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會很大的,2000年之後中國經濟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以平均每年近一萬億美圓經濟總量增長,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加入wto後,有著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外貿急速增長,還清楚的記得幾年前,身邊不少熟人都在廣東開小廠,大多是服裝玩具小機械加工之類,隨便一年都能賺個幾十萬,就跟撿錢一樣.,二是隨著外匯順差的增多,國內基礎貨幣發行越來越多,05年底人民幣開始升值,製造業開始不景氣,大量的資金涌進股市和樓市造成房價持續高漲,房地產投資爆發性增長,目前國內房地產就是個超級大泡泡,由於這兩年的過度開發,已明顯供過於求,很簡單,大家看看你身邊的朋友,還有付得起首付卻還沒有買房的嗎?看看你所在的城市,正准備竣工開盤的樓盤有多少?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新建樓盤晚上幾個房間亮著燈?毫無疑問,房地產行業今後將會有很多年的衰退蕭條期,我在去年起,就在寫帖子或者跟朋友閑談時說,房地產瘋了,房價半年可以翻一倍,房價很快就會見頂,但當時基本沒人信,就是在深圳房價見頂之後的今年上半年,基本還是沒人相信房價會跌.在失去出口和房地產這兩大gdp主力之後,中國的經濟就只能靠內需了,本人對經濟是門外漢,我對經濟的理解是這樣,經濟的增長應該是建立在技術和管理的進步導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然後多餘的勞動力又去發展新型的服務業的基礎上.一直靠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很明顯不是長遠之計,世界貿易的本質還是需要貿易平衡,只有貿易平衡才能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不然遲早都會導致危機,就象中國,這么多年靠犧牲中國人的健康靠犧牲環境浪費資源賺了這么多的美圓其實就是賺了一堆紙,買技術人家不賣,買資源,你一買就暴漲.其實就是不受外圍的影響,中國這幾年也不會好過,中國經濟必須轉型,但是轉型談何容易,不是說轉就能轉的,你必須有了足夠的資金儲備,人才儲備,技術儲備你才能轉型,否則這世界上的眾多國家也就不會被分成三六九等了.擴大內需也不是國家領導人喊口號喊出來的,老百姓是真沒錢,而且頭上還壓著醫療教育房價三座大山,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確實有非常大的內需市場,這也是很多經濟學家都很看好中國經濟的遠期發展的原因,我很同意這個觀點,只是到底如何來開發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就看中國領導人的智慧了,個人認為要擴大內需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當前中國不公平的社會制度,減小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保障受益范圍,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讓廣大人民群眾做到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只是這些政策的推出必定會受到既得利益的特權群體的阻擾,談何容易!不幸的是,偏偏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這個陣痛期,美國還鬧出了次貸危機,並迅速發展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其實從根本來說,美國的次貸危機跟中國也是有著深層次的關系的,很多東西就是全球經濟的一次共振.當然,中國如果能夠利用此次經濟危機的時間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縮小與歐美國家的差距,那從長期來看,對中國可能還是利好,但就近些年來說,此次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會很大的.上面廢話說了這么多,意思就是一點,中國至少在三年內日子不會好過,可能有些人認為經濟危機跟自己關系不大,那是因為目前中國經濟只是處在秋天,還沒入冬,房地產泡末這個中國經濟內的核炸彈還沒爆炸.俗話說,不破不立,中國經濟不來一次大蕭條是沒法繼續發展的,其實這對有遠見的人來說也未必是壞事,只是如何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就是要大家一起思考的問題了,在此我寫一點自己想到的東西,權且當作拋磚引玉!1.投資:在經濟危機期間,你的資產能不縮水就是成功.股市這幾年是不碰的,中國股市之前的這波超級大牛市純粹是靠流動性堆砌起來的,而經濟基本面,其實在2006年就開始變壞,所以這波牛市賺得狠的都是什麼也不懂的傻瓜,當然,最後在6000點或者5400點懂得出來的人不多,其實對有判斷力的人來說,6000點或許不好抓,5400點時的見頂跡象就很明顯了.所以,a股的泡末之大是超出很多人想像的.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當時對a股是看到1300~1500點之間見底,現在來看,a股很有可能會再破千點,至於到底什麼時候會見底目前還不敢做判斷,但如果以香港為參照來說真的很不容樂觀,超級大盤的中石油在香港的價格目前只有a股的四成,香港垃圾股的價格目前只有a股一成到兩成的價格,銀行這類大藍籌香港的價格基本在a股的五成到七成之間,而香港股市目前還沒有見底的跡象,對經濟來說,房地產這個大泡泡還懸在頭上,房地產泡末破裂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會很大的,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銀行.所以,從這些來看,a股什麼點位能止跌見底真不好說.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資金不縮水,遠離股市,等待黎明的曙光,只是此次熊市歷時可能會特別長,跌幅會超過很多人的想像,而且由於受上次四年熊市死守後迎來大牛市再大賺的舊觀念的影響,很多人最終會虧的血本無歸.至於房地產,我想腦子沒進水的人,這個時候應該不會想著去買房子.雖然目前還會繼續買房的人不多,但估計在一年後一線城市的房價跌去一半的時候,會有很多人買房,就象a股3000點時,很多人都覺得很便宜了,但可以保守的估計,一線城市的房價在腰斬之後,三年內還會再腰斬一次.其實很多時候,生活觀念的轉變對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人這一輩子一定要買房嗎?真要買,我也覺得四十歲以後買比較合適,那時候基本你的事業和生活都穩定下來了.房子能保值嗎?我覺得就是房價兩次腰斬後也都還是個問題,其實目前很多人的判斷都是以中國經濟每年以10%的速度發展為基礎的,事實上可能嗎?而且你再去城市的角落看看十年二十年前修的房子現在是個什麼鬼樣,再去看看四川地震災區的一些商品房就會明白,就是房子價格沒有泡末,你的房子能否保值其實都是個問題.至於那些什麼古董啊,蘭花啊,珠寶啊之類的投資品種,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基本上都只有跌這一條路的.對於企業的朋友,除非你是高科技或者特殊的壟斷行業,這兩點其實對普通人來說是不適用的,所以大部分的公司老闆這時候該干什麼?那就是停止擴張,縮小企業經營規模,儲備現金及核心的技術和人才准備過冬,對於一些小企業如果不能裁員,那就跟員工協商降薪,我想大部分員工都會理解,反正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就是要盡一切可能縮減開支.對一般人來說,我目前有個初步可行的資金規劃,那就是一半資金放人民幣,買國債或者保守的債券基金,我個人買的是華夏債券,或者存三到五年定期,一小半資金買美圓,存兩年左右定期,另外買一點黃金現貨存在家裡,防戰爭或者社會動亂.對於靠小本生意謀生的,個人建議做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的生意,比如日常生活不得少的糧食,水果,快餐類的生意.2.就業:這個時候當然是不能隨便再跳槽了,而且不但不要想著跳槽,還要盡一切能力努力工作,保住目前手上的飯碗,讓老闆覺得你是他企業里的核心人員,是可以依靠的員工.真有更好的公司願意接收你,也一定要謹慎,方方面面都有所考慮,畢竟換個工作環境,會有很多你之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出現.據了解,在職場最容易被裁減的人員包括:新晉職員(尤其是對工作還不能上手的職員)、邊緣部門(例如生產企業裁員往往會從後勤和服務部門開始)、業績不佳或者工作態度不好的員工,最後一類人在經濟狀況稍好的時候也容易被排除在外,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更容易成為箭靶子。很多人以為經濟危機跟自己沒有關系,其實,除了公務員及醫療教育等公共事業單位不會受影響,其它絕大多數行業都會受到影響的.其實公務員都不一定,經濟危機來了,國家財政困難了,為了縮減政府開支,說不定哪個鐵腕人物上台就精簡機構了.3.生活:在經濟危機期間,開源是很難的,這時節流就很重要了,這段時間要盡可能的節約,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開支外,其它的能節省的都要盡量節省,比如旅遊花費,看電影等娛樂花費,少買衣服,少下館子,能自己做就自己做,盡量少逛街,把手頭多餘的信用卡扔了,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超支,去超市一次就把一星期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都買齊,剩下的時間可以多看書學習,多參加體育運動,在社會保障不健全的中國,看病吃葯也是一項很大的開支.有車的少開沒車的也別買了,車這玩意,耗錢而且從來都是貶值.有男女朋友的年輕人趕快結婚,婚禮能節儉就盡量節儉,談戀愛花錢啊,結完婚就好好過日子.至於經濟危機期間是否要生小孩,我覺得應該依各自的情況而定,對經濟條件好的我覺得趁經濟危機期間去學校進修或者利用這段時間生小孩子還是蠻合算的.4.在鄉下有房子有地的千萬別賣了,非常時期說不定會有大用處.在鄉下沒房子沒地的可以想法買一點,另外,鄉下有親戚的跟親戚搞好關系,說不定哪天就要去投靠人家.總結:經濟危機很大一個作用就是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破壞,在此期間我們如果能守住自己的財富,那你就是成功.呵呵,寫的有點暈了,亂七八糟的,大家將就著看,還沒有想到的希望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