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個朋友讓我投資扶貧政策基金是真的嗎
扶貧政策,是國家的政策,由政府財政部門提供資金。並沒有成立扶貧基金,讓你投資那個基金,估計是一個騙局。最好不要盲目投資!
⑵ 政府扶貧資金要退還政府嗎
扶貧資金有多種形式的,基礎投資型的有政府直接投入,最低保障式的直接發放,貸款扶持式的必須要還,不過利息比較低。
⑶ 扶貧的方式路徑有幾種
第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第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第三,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第四,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3)政府投資扶貧擴展閱讀:
扶貧是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人才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對貧困農村實施規劃,旨在幫扶改善貧困戶生活生存條件和扶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截至2015年底,我國還有563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以下統稱貧困縣)和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多數西部省份的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區貧困發生率達12.1%。
扶貧意義:
中國由於歷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採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
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貧在構架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親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為突出。
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⑷ 政府給企業的扶貧款算企業投資么
政府給企業的扶貧款,不算企業投資。政府給企業的扶貧款,是政府出資,不是企業出資
1、財政扶貧資金是指國家為改善貧困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而設立的財政專項資金。財政扶貧資金包括: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老區發展資金、少數民族資金和項目管理費。
財政扶貧資金包括:以工代賑資金等。資金來源分中央安排、省級配套、市(州)縣級配套。中央和省財政安排的扶貧資金用於國家和省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重點貧困鄉(鎮)、村以及省政府確定的老區鄉(鎮)、少數民族地區。以貧困鄉(鎮)、村、貧困戶作為資金投放、項目實施的對象。
2、企業投資
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
投資是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一種形式,是對項目產業化綜合體進行資本助推發展的經濟活動。
企業投資包括對內投資和對外投資。在對外投資上,很多企業投資決策者對投資風險的認識不足,盲目投資,導致企業投資損失巨大,從而財務風險不斷。企業對內投資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
⑸ 政府扶貧的具體措施是什麼啊
落實責任。精準扶貧是我縣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全縣各級必須把精準扶貧作為長期的中心任務抓實抓好。嚴格把握「宣講政策全覆蓋,『四公』操作抓認定;進村入戶摸情況,『認人認親』抓結對;因類施策拿方案,分層負責抓督辦;統分結合定目標,分級通報抓考評」四個環節,規范操作,穩妥推進。縣委、縣政府成立精準扶貧工作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扶貧辦。鄉鎮相應成立工作專班,細化工作方案,對非貧困村以各鄉鎮為責任主體,負責組織鎮、村黨員幹部,動員社會力量開展貧困戶結對幫扶活動,確保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要借村「兩委」換屆之機,選優配強各村黨支部書記,把貧困村黨支部書記選配精準。縣直單位幫扶的貧困村原則上一包6年不變,貧困戶實行滾動管理,做到不脫貧不脫鉤。縣直駐村工作隊要把駐村脫貧措施制訂精準,針對不同的扶貧對象,採取不同的措施分類開展扶貧;要制定包聯村的扶貧規劃及年度計劃;要制定本單位包村工作手冊和幹部職工包戶工作手冊,記錄包扶工作的開展情況,並接受監督和檢查,確保工作扎實開展。縣委、縣政府對駐村工作隊和包戶責任人幫扶情況實行定期通報,並將通報情況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確保扶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
整合資源。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整合部門力量,圍繞行業職能,制定行業扶貧規劃,推進項目實施。動員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認人認親、扶智扶貧」精準扶貧工程。打造扶貧項目資金整合平台,建立資源整合機制,統籌各項惠農富農強農政策,整合捆綁使用各類涉農資金,為精準扶貧推進提供資金支持。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構建信息平台,實現資源共享,確保「認人認親、扶智扶貧」精準扶貧工程順利實施。
嚴格考核。建立「認人認親、扶智扶貧」精準扶貧考核機制,制定「四雙」幫扶、人才培養、產業壯骨、生態搬遷、金融扶貧、「領頭雁」培育等行動專項考核辦法,以貧困村、貧困戶年度穩定脫貧為主要考核依據,嚴格進行考核,納入對各鄉鎮、縣直各部門的綜合目標考核內容。對成績突出的鄉鎮及縣直單位及相關個人給予獎勵。對工作效果不明顯、考核不合格的給予通報批評,並約談相關負責人;對責任不到位造成工作被動或失誤的領導幹部給予組織處理和紀律處分。
⑹ 國家每年在扶貧上投入多少資金,佔GDP的比例是多少
以2019年為例,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金額為8032236萬元(來源於國家扶貧辦2018年12月4日發布的《國務院扶貧辦關於做好2019年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項目安排的通知》)。再依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19年GDP數據顯示為990865.1億可知,其所佔比例為0.08%。
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金額為14609512萬元(來源於國家扶貧辦2020年6月16日發布的《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表》)。因2020年尚未結束,該年度的GDP總額尚未公布。
2018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金額為10609512萬元(來源於國家扶貧辦2018年5月15日發布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下達2018年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計劃的通知》)。再依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18年GDP數據顯示為919281.1億可知,其所佔比例為0.12%。
(6)政府投資扶貧擴展閱讀:
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部分省份分配計劃:
1、河北省377848萬元。
2、山西省394423萬元。
3、內蒙古281958萬元。
4、遼寧省115744萬元。
5、吉林省194818萬元。
6、江蘇省45350萬元。
7、浙江省57597萬元。
8、安徽省392106萬元。
9、福建省118296萬元。
10、江西省366719萬元。
11、山東省137366萬元。
12、河南省583685萬元。
13、湖北省623754萬元。
14、湖南省608503萬元。
⑺ 如何完善我國政府農村扶貧政策
一、堅持造血式扶貧方針,由「輸血型」扶貧向「造血型」扶貧轉變
各級縣政府認真落實貫徹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自治區出台了《關於實施我區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決定》及28個配套文件,充分說明了自治區黨委、政府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實,對促進廣西貧困地區發展,加快推進富民強桂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政府應要求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大力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擺脫貧困,實現致富;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之一,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實行扶貧開發目標責任體制和考核評價制度。根據不同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各項扶貧政策,在各地區實行有差異的扶持措施。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工作,完善有效機制,拓展扶貧領域,注重工作實效,提高發展水平。強化政策措施,鼓勵先富幫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二、全面做好基本農田等各項工作
全面做好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特色產業、飲用水安全、生產生活用電、交通建設、農村危房改造、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工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救助制度要進一步完善,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覆蓋。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自願原則,對生存條件惡劣地區以及邊境地區扶貧對象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做好各項規劃,特別是搬遷後的居住、就業問題,確保搬得出、住的穩、能生活、可致富。
三、激活貧困地區自身動力,積極開展「雨露計劃」扶貧培訓工作
各級政府應不斷加強扶貧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強其就業和創業能力,結合各地實際,制定方案。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開展勞動力輸出項目,發展當地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全面增強當地自己發展的能力,通過增加就業、增加收入來實現內生發展,進而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堅持施行「雨露計劃」,在職業教育,創業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三個方面,不斷加強各項產業指導,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圍繞著主導產品、名優產品、特優產品,大力扶持建設邊貿市場,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合理開發當地特色資源,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做到承接產業轉移,調整各項產業結構,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動力。
四、加強各項基礎設施發展,加快貧困地區自身脫貧致富
各級政府應不斷做好貧困地區土地整治,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開展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質量。推進節水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攻城,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扶持修建微型水利設施,積極實施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加快交通建設,實現交通道路完整網路,實現「村到村,戶到戶」。進行危房改造,保障人們的居住條件,實現「搬得出,住的穩」,有生活的地方,才能實現脫貧這一目標。
五、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就業能力
加大對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准。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對邊境一線鄉鎮、村屯的中小學生優先安排享受「兩免一補」政策,要給予特殊照顧,切實解決貧困少數民族學生「上學難」問題。通過專家授課、現場培訓、「農家課堂」等方式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使每個貧困農戶至少有1名勞動力掌握1-2門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農業生產技術。面向貧困地區農村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通過政府及資助機構的資助到職業技術學校、培訓機構、各種企業等進行中短期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取得技術技能資格證書或專項能力證書後能夠實現轉移就業。經過不斷努力,培養一批「講道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 的新型農民,有利於貧困地區的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得到明顯增強。面向貧困地區就讀普通高校或者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擴大資助面,提高資助的資金標准,採取「獎、貸、助、補、減」 等多元資助方式,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讀得起大學、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步步高論文發表網是為廣大評職稱客戶提供全文方位的經濟論文下載、管理論文快速發表服務的首選網站。
六、加大扶貧協作力度,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搭建更加廣闊的舞台
各級縣政府在貫徹中央扶貧政策的同時,也認識到只有先富帶動後富,才能實現脫貧致富這一目標。只有經濟發達地區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的扶貧協作力度,在資金方面支持、各項產業發展、幹部進行交流、人員培訓以及勞動力輸出轉移就業等方面積極配合,做好對口幫扶工作,才能令扶貧工作再上一個台階。而且還要大力倡導企業社會責任,鼓勵現有企業採取多種合作方式,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七、從政策方面對貧困地區給予重點扶持
加強財稅支持、投資傾斜、金融服務、三產業扶持、土地使用、生態建設、人才保障、重點群體扶貧、強化扶貧開發責任、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扶貧機構隊伍建設、加強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加強扶貧研究和宣傳工作、加強扶貧統計與貧困監測、加強法制化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形成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的制度體系,為貧困地區發展做出制度性安排,進而為大力支持貧困地區早日脫貧致富。
八、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生活救助保證
我國農村扶貧工作是在社會救助保證貧困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基礎上,利用
部分資金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的社會活動。因此,繼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一環。社會保障體系只有不斷完善,扶貧工作才能順利開展。目前各貧困地區存在的絕對貧困人口中有相當部分屬於能力型貧困,他們需要社會救助,今後可適當加大對他們的救助力度。除了由國家財政負責之外,地方財政也是一種有效支持,只有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一起負責,才能逐步完善各地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生活救助額度,讓更多的貧困戶脫離貧困,而且在脫離貧困的基礎上能夠致富,這才是扶貧工作的目標。
⑻ 從2013年到2019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超過多少元
達200億。
財政部近日撥付中央專項扶貧資金351.17億元,加上2018年10月提前下達的909.78億元,2019年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260.95億元已全部下達,比2018年同口徑增加200億元,增長18.85%,連續四年保持每年200億元增量。
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引導有助於脫貧的農業,教育,醫療,交通,生態等轉移支付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在推動加大東西扶貧協作力度方面,2018年東部9省市全年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77億元,是上年的1.3倍。
(8)政府投資扶貧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之後,如何讓貧困群眾發家致富,則是一個更艱巨的任務。在脫貧攻堅的陣地上,每一條致富路的背後,幾乎都能看到企業的身影。
各地財政部門要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積極支持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統籌整合使用資金,資金使用要與脫貧成效緊密掛鉤。同時要進一步加快資金撥付進度,強化資金監管,因地制宜鞏固脫貧成效,確保脫貧質量,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⑼ 現在扶貧政策
2017中國扶貧政策如下(以重慶市為例。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大同小異)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市及渝東南片區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增強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全縣扶貧開發水平,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現提出如下計劃。
一、充分認識實施精準扶貧開發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扶貧開發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首要民生工程。
實現「科學發展、富民興石」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扶貧開發經歷了 「二六越溫達標」、「八七扶貧攻堅」、穩定解決溫飽等階段,目前已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全面攻堅新階段。
但長期以來,扶貧開發存在著貧困人口底數不清、致貧原因不明、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的問題,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精準度不夠。
按照人均純收入 2300元/年的貧困線標准,全縣還有低收入人口6.7萬人,其中建檔貧困戶4.8萬人、低保戶1.9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2.41%,較全市平均高 3.91個百分點。
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我縣仍屬於國家重點貧困縣。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嚴峻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把扶貧開發當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加快建成扶貧開發示範縣和綠色生態經濟強縣。
二、准確把握精準扶貧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市委四屆三次、四次全會及縣委十三屆四次、五次全會精神,按照中央關於扶貧開發的工作部署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 (2011—2020年)》要求,圍繞打造「扶貧開發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總目標,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一區三片」為主戰場,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構建「三位一體」扶貧格局為路徑,著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更加註重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更加註重增強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更加註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註重精準扶貧,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二)基本原則
——發展為要、民生為本。
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促進減貧的根本舉措,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扶貧開發首要任務;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從制度上保障貧困人口生存和發展基本權利。
——點面結合、合力攻堅。
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整合多方資源,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把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作為扶貧開發主要對象,落實好到人到戶措施,努力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因地制宜、協調發展。
立足實際,突出優勢和特色,將扶貧開發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與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結合,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相結合,統籌推進區域科學發展。
——改革創新、開放引領。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努力探索扶貧開發新途徑。
——政府主導、群眾主體。
發揮政府在扶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群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三)總體目標
到20**年,按照人均純收入2300元/年的扶貧標准,實現4.8萬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醫療和住房),完成 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建設任務,全面建成「扶貧開發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縣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或達到全縣平均水平。
三、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各項重點工作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將集中解決相對貧困、區域貧困、發展差距等突出問題。
各級各部門要突出重點、注重實效,落實好精準扶貧各項措施,切實解決好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堅持「兩個瞄準」,實行精準識別
1.瞄準貧困戶,認真開展扶貧對象識別。
結合國家扶貧標准,瞄準貧困戶,嚴格按照「七步四公示」(「七步」即自願申請、初選對象、入戶調查、村級評議、審核公示、規劃幫扶、審批備案,「四公示」即縣、鄉、村、村民小組四級四次公示)要求,堅決杜絕優親厚友、弄虛作假等行為,徹底改變「窮人帽子富人戴」現象,科學合理確定扶貧開發對象。
建立「重慶石柱扶貧信息管理系統」,按照每年扶貧對象動態調整要求,對信息系統中的貧困對象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識別方式,及時進行調整。
2.瞄準貧困村,找准制約發展突出問題。
按照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要求及「七有四通三解決」基本標准,找准群眾最迫切、反映最強烈、直接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現實難題。
對已經驗收的貧困村跟蹤問效,及時解決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實際困難,對正在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的貧困村強力推進各項工作,確保不脫貧不驗收達標。
(二)著眼突出困難,實施精準扶持
1.著力改善貧困農村環境。
把解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作為首要任務,夯實發展基礎。
加快建設沿江高速公路,啟動西沱長江大橋、萬黔鐵路等重大交通項目前期工作,力爭開工梁黔高速公路。
完成國省道改造116公里。
建設農村通暢公路530公里、撤並村通達公路145公里,解決33個撤並村群眾出行問題。
新增和調整農村客運線路12條,增加農村客運車輛18台。
提高農村公路建設投資補助標准,貧困村通暢工程每公里達到40萬元。
加快推進萬勝壩渠系、東方紅、曹家灣等3 座水庫重點水源工程建設,扎實開展10條中小河流治理,解決9.36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補助標准提高到729元/人。
充分利用「五小水利」重點縣資金集中整治山坪塘859口,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5萬畝、8.5萬畝。
加大農網改造升級項目力度,建成「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的農村電網。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生態村、生態鄉鎮建設,完成23個鄉鎮污水處理廠、3個鄉鎮片區垃圾處理廠建設,實施62個村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
爭取將我縣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范疇,推動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建設。
充分利用二輪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中央造林補貼等國家生態建設項目資金,實施生態造林15.5萬畝,石漠化面積1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141.5平方公里,增強貧困地區防災減災能力。
到20**年,實現行政村通暢率達100%,鄉鎮客運和符合客運條件行政村公路通達率達100%,農村安全飲用水率達到85%,森林覆蓋率達到57.2%,貧困群眾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2.大力扶持特色支柱產業。
以產業扶貧為主線,加快建設武陵山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縣。
堅持將財政扶貧資金的70%用於產業發展,以「三百」工程 (百村百園百企)為載體,圍繞「3+7」特色效益產業,在每個貧困村培育1—2個主導產業。
完善縣鄉農產品市場體系,打造黃連、蒓菜、辣椒等電子交易平台,加快銷售貧困地區特色農副產品。
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貧困農戶抱團經營,促進貧困戶穩步增收。
依託「綠色生態、土家風情、歷史文化」三大優勢,圍繞建成「中國黃水國際民俗生態旅遊度假區」目標,積極打造「大黃水」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5個;圍繞「一縣兩極四區多點」布局,整合旅遊、扶貧、民族發展等資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積極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年接待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過50億元,旅遊產業成為帶動旅遊地區貧困群眾增收主導產業。
大力發展特色生態工業,開展辣椒、蒓菜、優質牛羊肉等農副產品加工,建設渝東南地區農林產品加工基地,促進貧困群眾就近創業就業。
完善縣校合作機制,深化校地合作;加快推進「重慶辣椒產業科技支撐示範工程」,實現辣椒生產標准化、加工精深化、質量安全化;深入推進科研平台建設,鞏固好辣椒、黃連6個專家大院,新建1個冷水魚專家大院,加快「石柱黃連中獸葯試驗示範工程」、「石柱蒓菜良種擴繁」建設;每個貧困村配備1名科技特派員,幫助貧困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
到20**年,力爭每個有條件的貧困農戶至少有1項增收產業項目,貧困地區特色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貧困群眾步入平穩較快協調發展的良性軌道。
3.全力推進連片整村扶貧。
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加速打造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示範縣。
立足縣域優勢,藉助政策「窪地」,加快實施《石柱縣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2011—2020年)》,用好用足國家對連片特困區域發展的優惠政策,圍繞「基礎設施改善、骨幹產業培育、社會服務保障、到戶政策落實」等內容積極開展先行先試,集中打造「大黃水」片區和方斗山、七曜山、西沱沿江三大片,培育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園、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新村、鄉村旅遊示範片等一批示範亮點工程。
到20**年,「大黃水」片區財政專項投入達到 1200萬元,全面建成全市連片扶貧試驗區。
圍繞「七有四通三解決」標准,引導發改、交通、水務、民族發展等政策和資金向貧困村傾斜,在52個整村脫貧村中推進水泥路、自來水、清潔能源、信息服務、商貿服務、優美環境等農村基礎設施「六到農家」工程,力爭「建設一片、脫貧一片、帶動一片」。
到20**年,實現100個貧困村脫貧銷號,基本完成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任務。
4.扎實開展生態扶貧搬遷。
切實把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作為重要民生實事來抓。
堅持群眾自願、貧困戶優先原則,瞄準居住在深山峽谷、高寒邊遠、生態修復保護區等地的貧困群眾,堅持農戶自願、梯度搬遷、房屋自建為主,適度集中搬遷、統建為輔的遷建模式,努力降低搬遷成本,堅決杜絕「搬近不搬遠、搬富不搬窮」和「小產權房」現象。
爭取市級以上專項補助資金及時足額到位,縣級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用於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山東省淄博市幫扶資金的70%、江津區幫扶資金的60%精準用於特困戶搬遷補助及集中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落實好普通搬遷戶、建卡貧困戶、低保戶每人0.6萬元、0.8萬元、1萬元的補助政策。
對有意願搬遷但無力搬遷的特別困難群眾,採取機關單位結對幫扶、小額貸款貼息等方式幫助籌資搬遷。
整合水利、交通、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生態建設等資金,重點支持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水、路、電、氣、通訊、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安置區因地制宜打造辣椒、黃連、蒓菜、中蜂、冷水魚等特色種養業,農業產業發展資金、特色效益農業資金、鄉村旅遊資金等向搬遷集中安置點傾斜,引導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或務工創業。
到20**年,完成高山生態扶貧搬遷3.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02萬人,遷出區生態修復 1.49萬畝,貧困群眾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5.穩步推進教育就業扶貧。
堅持扶貧先扶智,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建成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23所、農村教師周轉房480套1.68萬平方米,實施4.1萬農村中小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面完成貧困鄉鎮中小學食堂、運動場、廁所、浴室等改擴建,逐步提高營養標准,加強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建設。
對貧困子女就讀普惠性幼兒園按每年保教費1500元、生活費600元標准進行資助;對貧困家庭寄宿生就讀小學和初中分別給予每年1000元和1250元生活費補助;對貧困家庭子女就讀高中給予每年1500元生活補助,同時對低保家庭就讀高中給予每年800元學費補助。
開展貧困大學生救助活動,暢通助學貸款、社會資助、勤工儉學「綠色通道」,不讓貧困大學生因經濟困難失學。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力打造電子應用技術、服裝設計與工藝等4個骨幹專業,創建4個重點專業實訓基地,把縣職業教育中心建成現代職業教育市級示範學校;對貧困戶子女就讀中職學校實現學費全免,對中職學校一、二年級特殊困難家庭學生每人每年補助生活費1500元、住宿費 500元。
優先保障農村學校人員編制配備,大力培養全科教師,著力解決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結構不合理問題,對偏遠地區教師提高生活補助。
每年選派城區教師 30名到貧困鄉鎮學校開展一年以上的支教,並對支教教師發放生活、交通等補貼,支教結束後同等條件下優先晉職晉級。
建立貧困畢業生信息庫和創業項目庫,開展貧困畢業生專場招聘,設立貧困畢業生創業專項扶持資金,幫助貧困家庭畢業生自主創業。
到20**年,貧困農村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7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5%,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能力進一步增強。
6.切實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貧困群眾生活幸福指數。
鼓勵貧困戶子女報考醫護類院校,引導其畢業後回鄉行醫;用兩年時間完成80個撤並村衛生室建設,為每個貧困村配備村醫和醫療設備,鄉鎮衛生院新招聘醫護人員對有執業資格的放寬到中專學歷,村醫每人每月專項補助不低於400元。
開展縣級醫院對口幫扶鄉鎮衛生院工作,每年從縣級醫院選派專業醫師到鄉鎮衛生院、從鄉鎮衛生院選派醫師到村衛生室開展一年期支醫,對支醫人員發放生活、交通等補貼,支醫結束後同等條件下優先晉職晉級。
深入實施農村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工程,完成2萬套直播衛星接收設備的入戶和安裝工作,實現廣播電視全覆蓋,消除 「數字鴻溝」帶來的差距。
開展以「幸福山寨」為載體的送戲、送電影、送圖書、送故事、送展覽「五送」活動,豐富貧困群眾業餘生活。
實現貧困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全覆蓋,每個行政村建成3—5戶文化中心戶,形成「農村30分鍾文化圈」網路。
深入挖掘土家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村寨。
進一步完善貧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家庭收入、家庭財產和消費支出為認定條件,實行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按照市政策規定適時提高低保標准。
切實加大對醫療救助、臨時困難救助的財政投入,對農村低保、五保、重點優扶對象、殘疾人等醫療救助對象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給予資助。
探索扶貧小額保險,為農村扶貧開發對象因意外傷害導致的死亡、殘疾以及醫葯費用提供保險保障。
到20**年,農村貧困地區群眾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均達到95%,貧困地區群眾獲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廣播電視全面實現戶戶通,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成,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顯著增強。
(三)創新工作機制,推行精準管理
1.創新金融扶貧機制。
加快推進農村「三權」抵押貸款,盤活農村資產。
引導和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推動金融機構網點向貧困鄉鎮、貧困村延伸。
積極探索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與貧困互助資金組織合作模式,加大對貧困農戶的信貸投入力度。
規范互助資金的管理,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
完善扶貧貸款貼息政策,增加財政貼息資金,重點扶持對貧困戶帶動力強的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
2.深化結對幫扶機制。
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各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積極爭取對口幫扶單位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幹部駐村結對工作制度,確保貧困村每年都有幹部幫扶工作組,做到每位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深化縣領導、縣級部門聯系幫扶貧困村制度,建立機關企事業單位聯系幫扶貧困戶制度,實現貧困村、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逐步實現結對幫扶長效化、制度化。
3.強化資金整合機制。
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為平台,按照財政扶貧資金為牽引、行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幫扶為補充的資金整合原則,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的扶貧資金整合領導小組,將相關資金集中解決貧困村和貧困群眾最基本、最急需問題,實行年初集中規劃、階段定期檢查、年終實績評比,實現資金使用效益最優化。
4.完善資金監管機制。
按照「整合、集中、統一、嚴管」要求,把資金分配與工作實績、使用效益、評價結果相結合,保證扶貧資金直接用於扶貧對象,提高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堅持和完善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村級義務員監督制,鼓勵貧困農戶參與項目決策、項目監督和效果評估。
審計、監察、財政、扶貧等部門推行偶數年全面審計、奇數年重點抽查制度,加大扶貧資金使用監督力度。
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
5.健全考核評價機制。
對精準識別的貧困村、貧困對象,深入查找和分析貧困原因,因村施策、因人而異,制定幫扶規劃,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落實幫扶措施。
把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和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作為主要指標,加大對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相關行業部門、各鄉鎮履行扶貧職能職責情況的實績考核。
四、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加強組織領導。
按照「縣為主體、工作到村、責任到人」要求,建立領導機制,落實工作責任。
及時調整和充實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強化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組織指揮職能,落實好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成員單位分工協作機制,抓好扶貧開發各項任務的督促檢查,研究解決好工作推進中的難題。
各鄉鎮、縣級相關部門要認真落實「一把手」負責制,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其作為首要的民生來抓,按照低調務實、少說多干,積極作為、敢於擔當的要求,共同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仗。
(二)明確工作職責。
按照「渠道不變、各計其功」原則,各級各部門要將相關政策和項目資金集中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構建「大扶貧」格局。
縣扶貧辦要認真開展好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產業扶持、技能提升等工作,側重落實好到人到戶政策。
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行業部門要認真履行部門職能職責,重點解決貧困地區困難群眾行路、飲水、上學、就醫、就業等工作,切實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聯系幫扶貧困村的機關、企事業單位要發揮本部門信息、項目、資金和技術優勢,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實現脫貧目標。
各鄉鎮要組織好扶貧項目的具體實施,主動爭取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廣泛動員廣大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充分發揮困難群眾的主人翁精神。
(三)營造良好環境。
准確把握扶貧宣傳導向,大力宣傳新十年扶貧開發綱要、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充分展示全縣扶貧開發的成就和經驗,及時報道和宣傳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的成功做法和先進典型,全面反映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
《石柱報》、中國·石柱網、石柱手機報要開辟專欄,及時宣傳扶貧開發政策和扶貧工作動態。
各鄉鎮要做好進村入戶宣傳工作,對重點項目要有明顯標志標識,客觀反映黨和政府對貧困地區、貧困農民的關心關愛。
(四)強化隊伍建設。
以培養吃苦耐勞、業務精湛、愛崗敬業的扶貧幹部隊伍為目標,大力開展聯系貧困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增強群眾觀念,增進與貧困群眾的血肉感情。
對縣、鄉鎮扶貧幹部開展多形式的扶貧培訓,提高扶貧系統幹部政策理論和業務素質。
加強貧困村基層組織建設,抓好駐村扶貧特派員選派工作,每個鄉鎮配備1名扶貧專干,每個貧困村有1名大學生村官,鼓勵優秀的年輕幹部到貧困村工作,增強村級領導班子帶領脫貧致富的能力。
加強反腐倡廉教育,督促扶貧幹部嚴格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積極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努力建設有理想、懂政策、熟業務的高素質扶貧幹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