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購買美國四萬億國債為的是什麼
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國外投資、對外貿易、個人匯款等國外的貨幣匯到國內,必須與國內銀行結算成人民幣;即美元等外幣必須拿到銀行去換成人民幣在國內使用,或者存在銀行;那麼銀行里的美元等外幣就會越來越多,就必須對外投資進行保值增值。而美國等是世界強國,其發行的國債,安全性高、收益穩定;所以,中國需要購買這些國債
美元是世界貨幣,對外貿易結算是用美元來結算的!
美國印出美元,貨幣是有一定總量的,多了就是通貨膨脹,少了就是通貨緊縮,但是這些美元付給中國以後,就會造成美國國內貨幣量的減少,所以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機制將美元再送回美國,
才能保證貨幣總量的平衡,不然的話美國就得開印鈔機印鈔票了!美元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幣種。美國是世界上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力量最強大的國家,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人們對美國有信心,才儲備美元和美元資產。短期內,這個格局不會改變。
讓美元回到美國,有兩種機制:
一種是花錢,購買美國的產品,但是美國可以賣給我們的只有農產品和波音飛機,這錢花不出去!
另外一種是存錢,這種機制就是美國國債!
再說黃金,世界上的黃金,基本上都在各國的中央銀行手裡,在市場上流通的並不多,大部分的黃金都在美國和英法手裡,你想買也買不到!況且,黃金和貨幣目前已經脫釣,不能代表貨幣總量,貨幣總量遠遠超過黃金儲備量,一個國家的幣值穩定於否,不再取決於黃金儲量,而是取決於國家信用!
❷ 為什麼中國必須繼續購買美國債券
中國為什麼會要給美國救市呢?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改革開放搞了這么些年,終於把老百姓手裡的錢都整的七七八八了,最後整出來的是什麼?不就是「開放」嗎?不就是把我國的老百姓買不起的這些東西都低價傾銷到國外便宜那些外國人嘛。既然本來中國老百姓都買不起了還指望他們什麼?只要救救鬼佬,只要他們還來買我們的東西,我們就還能夠繼續「發展」,繼續「增長」嘛!也就是說,給老百姓發錢,實際的執行也是給老百姓發錢——只不過是——變相的發給美國的老百姓嘛!
中國政府為什麼夥同美國救市?
美國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出口支撐國,其經濟、國力興衰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持續與否。問題是,我們目前更應該關注的是,美國模式是不是還能夠繼續存在?如果能夠挽回美國過去了的高消費經濟模式,那麼,我們也應該論證代價與收益之間的利弊;如果美國的救市是在為重拾世界霸權地位而不惜一切的最後一搏,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助紂為虐」?
不管是「城門失火殃及魚池」,還是世界經濟一體的「蝴蝶效應」,我們已然因之而付出慘重的代價。如果這代價能夠轉化為「學費」的支出,那麼,我們當下應該考量的是在接下來的博弈中事關自身的利與弊;如果,我們僅限於考慮已造成的損失能否最大限度的減少而抱希望於美國的救市舉措,那麼,我們無疑將成為一場曠世空前的賭局的參與者。
萬事歸宗,任何事物總有個度,以華爾街模式為代表的美國經濟實際觸及的就是「度」的問題。興與衰是美國面臨的兩個命運選擇,而決定興衰的前提正是單純大能量流動性救市措施的取與舍。
在世界經濟秩序面臨重新洗牌的歷史機遇面前,我們應該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問題。世界從來就沒有救世主,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視無知和膚淺為協作和大度。
如果,在這樣一場險象橫生、風雲際會的經濟戰爭中,我們連賭徒的最後一搏都看不清楚的話,那麼,我們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其實連「學費」都沒有交足。
美國救市被中國當局看作是利好,真的耐人尋味。這大概也是說明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舞台只能是個小丑而已的根本原因所在。
❸ 為什麼中國大量買美國長期國債
原因很簡單,美國統計中國一年的貿易順差有3000億美元,就中國自己統計的也有1000多億美元,美國流出那麼多錢,如果中國不去填補這個窟窿,美元對人民幣便會大大的貶值,中國出口的商品的美元價格便會大大的提高,商品的競爭力就會大大的降低,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出口,如果出口完了,中國的經濟也就完了。
❹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過程是怎樣的
通過企業進出口的貿易順差得到的外匯儲備,來進行購買美國國債。因為中國出口多,進口少,實現貿易順差,得到了「外匯儲備」。作為儲備的美元可以存到美國銀行裡面,但美國銀行也不保險,而且利息很低,於是就買美國國債。所以購買美國國債用的是外匯儲備。
美國國債的購買是國家級別的行為,通過國家的黃金儲備,境外投資以及中國政府在各個企業所換取的外匯中提取資金,然後通過國際債券市場,向美國政府購買國債。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全程起到一個風險評估的作用。外匯管理局則是直接操作的機構,各大商業銀行則是為購買國債的行為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4)中國長期購買美國國債擴展閱讀:
在國際市場上,安全有收益的債券不多,美債是其中之一,每年收益率穩定不說,美國還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安全就更有保障。
至於「兩房」債券,即使它跌成垃圾,其實,對我國的收益也不會有影響,因為我國是持有債券,而不是交易債券,所以,只要「兩房」不倒閉(事實上這兩家公司已經非常大,倒閉是根本不可能的),票面上的利率不變,對我國的收益就沒有影響。
中國是少量持有一些歐洲債券和日本債券的,不過,首先他們發行債券的規模很小,其次,這些債券的安全性也不如美債。歐洲剛鬧過一個債務危機,希臘等五國賴賬的可能性可是很大的喲(而美國賴賬的幾率幾乎為0)。
所以,對於我國上萬億的外儲而言,首要且權重最大的就是美債。所謂分散風險的一些投資佔比其實很小,因為沒有什麼產品的規模能夠承得下我國巨額的外儲,而且還能達到穩定收益。
❺ 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一共是多少短期或長期大概什麼時候到期美國是否有能力償還
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大約是1.1萬億,短期和長期持有的份額是沒有人知道的,如果讓人知道,會被金融投機客利用來炒作;再說美國國債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隨時賣出,或者再買進,不必持有到期;美國應該有能力償還,因為這些債券不是同一天到期,也不是全世界的債券都賣回給美國;如果這次美國國會通過提高債券余額,債券違約可能性就很低了!退一步說,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強國,美元又是全世界的交易、儲備貨幣;美國是有能力償還債券的。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❻ 中國為什麼要購買美國國債
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截至4月底,我國持有美國債數額達到9002億美元,較3月底增持50億美元。這是自去年11月以來,我國持有美國債首次突破9000億美元,目前我國仍為美最大債權國。
現在,中國已經陷入了「兩難境地」:假如繼續買入美元國債,從經濟角度上看,將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因為美國國債回報低,只較日債稍好;但如果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甚至沽出的話,美元就會再進一步貶值,中國同樣損失慘重,即所謂「買又慘,不買又慘」。
❼ 中國大量購入美國國債的利弊(全面分析)
近年中國持續增持美國國債,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也未減持。這和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結售匯制度、外匯儲備結構、去杠桿化、人民幣國際化、中美關系、美元地位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有政治因素。增持美國國債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感,抑制了美國大量印製美元,但卻帶來很多風險,包括美元貶值風險、國債縮水風險、債務償還風險、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貨幣政策風險。
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現狀
(一)持有量暴增
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此後中國逐漸開始購買美國國債。從1972年到1999年底,由於缺少外匯,不熟悉美國金融市場等原因,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數額較少,而且基本上沒有形成較大的持有量。中國對美國國債的大量持有是在2000年以後,2000年中國對美國國債的持有量僅僅600億美元,但是從2001年開始這個數額開始了迅猛增長,到2009年5月已經達到了8015億美元。
(二)金融危機後加速持有美國國債
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不僅沒有減持美國國債,反而加速持有美國國債。2008年9月,中國增持美國國債436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美國第一債權國。2009年5月中國又增持了380億美元美國國債,總量達到8015億美元。從2007年底到2008年底的單年增加持有量達2498億美元,也創下了前所未有的單年增持紀錄。2009年1月和2月中國外匯儲備分別減少326億美元和14億美元,但是中國在這兩個月分別增持了122億和46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三)逐步調整美國國債持有結構
目前中國依然在持續購買美國長期國債,但凈增持規模在2008年的第4季度明顯下降。2008年第2季度至第4季度,中國增持美國長期國債分別為242億、361億、42億美元;增持美國短期國債分別為-110億、470億、1050億美元。2009年5月,中國增持美國長期國債40.3億美元,增持短期國債339.7億美元,這表明中國5月所購入國債以短期國債為主。
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的原因剖析
(一)資金來源—改革開放外匯儲備迅猛增加
將我國長期以來的外匯儲備情況和美國國債持有量結合起來分析可知,中國外匯儲備越多,持有的美國國債越多,即中國使用外匯儲備的重要途徑是購買美國國債。2001-2008年,中國每年穩定的有40%左右的外匯儲備是以美國國債的形式存在。所以長期來看,中國的外匯儲備和持有美國國債量之間具有穩定的比例關系。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以貿易上「獎出限入」,資金上「寬進嚴出」為特徵的外向型經濟導致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急劇快速增長,當外匯儲備增加時,就會有更多的外匯儲備去購買美國國債。
(二)購買對象—美國國債的安全性和流動性
金融危機導致美元的強勢地位陷入危機。但是歐元、英鎊、日元的表現卻更弱,所以這些貨幣目前還都不能替代美元的國際地位。在全球都面臨金融危機時,中國意識到美國國債是相對保險的投資產品。美國國債容量大、需求強勁、交易活躍、流動性強、收益較高,如果減持美元資產,來增持其他幣種資產,也只能導致外匯儲備市場價值出現較大賬面損失。
(三)儲備結構—不能大部分購買黃金、石油等
中國的外匯儲備中不僅含有外商來華投資的款項和中國所欠的外債,還包含國際游資和貿易順差。即使在貿易順差中,也不全是國內企業出口所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跨國企業。2001-2006年,超過50萬家外商投資企業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其出口總額已連續5年占據當年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因此為了維持正常的經濟秩序,外匯儲備就必須滿足外商和內商的經常性兌換需求。所以中國不能將大部分外匯儲備用於購買黃金、石油和礦產等實物。
(四)去杠桿化—大量資本重新流入美國
金融危機下,去杠桿化已經成為一個熱詞,現在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國的金融機構)都已啟動去杠桿化進程,引起大量短期國際資本重新流回美國。另外,由於美國國債仍是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上最具流動性的資產,所以大量短期國際資本重新流入美國投資於美國國債。這一方面會引起美國短期國債收益率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會引起美元相對於其他主要貨幣的升值。因此增持美國國債就成為中國的必然選擇。
(五)結售匯制—政府控制跨境資本流動
強制結售匯條件下,企業必須把所得外匯賣給指定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在外匯市場上將超過頭寸限額的外匯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在取得外匯的同時,要增加相應數量的本幣發行。可以說,外匯是央行通過增加貨幣發行從企業和個人手中取得的,因而外匯儲備成為央行的資產。這就滿足了政府對於跨境資本流動的控制,政府手中集中的過多的外匯儲備不得不投向海外市場,美國國債是相對合適的投資產品,因此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增加。
(六)其他目的—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仍然繼續增持美國國債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現階段的國際信譽還是建立在龐大外匯儲備和巨額美國國債持有的基礎之上的。中國可以通過大量持有美元國債來維持人民幣的國際信譽,為人民幣國際化邁進一大步。
(七)中美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現在,美國是中國商品的最大進口國,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主。美國可以維持中國的出口增長,中國可以維持美國超前消費。中國停止購買或者拋售美國國債,會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增和價格暴跌,從而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賬面損失。一旦中國減持美國國債,美國就會印刷更多的美元進行救市,於是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縮水,中國就會進一步減持美國國債,如此下去中國便陷入了惡性循環。
(八)政治因素—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增持美國國債不僅有經濟上不得已的原因,其中也涉及政治因素。歷史表明,全球經濟危機或是金融危機之後,世界都會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這次金融危機後,不論歐洲、中國還是日本,都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取代美國的角色。中美兩國制度不同,近年中國迅速崛起,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形成了挑戰和威脅,因此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徘徊不定。這時中國增持美國國債,從旁協助美國救市,就占據了道德優勢,中美兩國之間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國際關系,這有利於提升中國的實力和國際地位。
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的風險
(一)國債縮水風險
自從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增發國債一直是美國政府的最主要融資方式。2007年美國國債的凈發行額為5490億美元,2008年上升至1.47萬億美元。一旦新增國債供給量超過其市場需求量,則新增國債的收益率將會顯著上升,而存量國債市場價值縮水。
(二)美元貶值風險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宣布,在未來6個月內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這增加了美國長期內通脹與美元貶值的風險。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迅猛增長。由於美聯儲的資本金並沒有變動,所以其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就意味著其在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一旦美國經濟有所回升,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提高,流動性將加速轉化為信貸與廣義貨幣。這時美聯儲不能及時從貨幣市場抽迴流動性,那麼通脹將隨之而來,美元就會貶值。
(三)債務償還風險
近年來,美國一直依靠發行國債來彌補其巨大的融資缺口。伴隨金融危機的爆發,大規模救市的展開,美國的債務負擔更加沉重。白宮預算管理處預測2010財年美財政赤字1.26萬億美元,比之前預期提高870億美元,佔GDP的8.5%。美國的凈資產在急劇下降,而債務數額卻快速上升,由此可見美國已不具高額債務的償還能力。
(四)本幣匯率風險
中國M2/GDP的比例現在高居世界之最,說明央行投放的貨幣並沒有轉化為對實體經濟增長的貢獻,要麼資金是在虛擬經濟如資本市場內循環,要麼說明貨幣的投放已超出實體經濟的合理要求。中國2009年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用更多的美元外匯增持美國國債,於是美聯儲就將這些貨幣投入到本國的貨幣市場增加本國的流動性,於是支撐起美國企業的融資和對外投資,這些企業會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商品和服務的進口,這樣大量的貨幣以外匯和投資的形式再次流入中國,按國內的換匯機制會引起人民幣的再一次增發,長期看必然引起本幣的貶值。
(五)貨幣政策風險
巨額美國國債的存在對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順利實施形成障礙。對於大量的美國國債,需要以美元的價值投放相應的人民幣數量,但是大量美國國債造成外匯的沉澱,短期內美元貶值的趨勢必然給國內貨幣政策造成干擾。一旦美元貶值,前期投放的人民幣過剩,國內流動性過剩,從而進一步誘發通脹。另外,對應大量美國國債的人民幣增發要求央行必須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以防止國內的流動性泛濫,但是提高利率會誘發國際投機資本對人民幣的套利,使得央行緊縮措施收效並不明顯。
❽ 具體中國是如何購買美國國債的
是在一級市場上嗎? 大部分是一級市場和一級半市場。認購和大宗交易渠道相對容易,可以大宗交易。二級市場交易一般比較清淡,看中國交易所的記帳國債就知道了。如果從二級市場大量的買入,可能會推高價格。 一般是二級市場 沒見過具體的,估計的 現在國內不能直接購買美國國債,只能通過銀行購買美國債券理財產品。 做空做多國債都有可能賺錢。不論多空,都由市場利率和貨幣政策引導。做空美國國債是買入了美國國債期權,然後賣出現貨債券,現貨價格下跌。這樣可以規避利率調整帶來的風險。
假如中美戰爭的話,那些國債肯定是打水漂啦!而且中國買的那些美國國債都是存放在美國的,一開戰肯定是啥都沒了!所以現在的中國是被自願的綁在美國的戰車上了,美國現在打仗的錢很多都來源於別國購買的國債,也就是說幾乎都由中國幫著買單(當然,日本也是其中一個被迫幫美國買單的國家,還有一些中東國家,譬如沙烏地阿拉伯)。如果老美不認帳的話,以現在中國的軍事力量根本不能對美國怎麼樣。軍事實力相差太懸殊了,不但是武器裝備,還有就是指揮系統,戰斗經驗等,要知道中國已經很多年沒打過仗啦,以前富有指揮才能和戰斗經驗的將軍士兵們死的死,退休的退休。而且,海空軍太弱小,除非戰場是在中國大陸,不然的話實力相對最強大的陸軍根本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兵力投送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希望對樓主的認識有幫助吧!呵呵!
❾ 長期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為什麼買美國國債,而不買黃金呢
中國之所以要購買美國國債,原因是因為巨大的貿易順差。作為儲備的美元可以存到美國銀行裡面,但還不如買美國國債,因為國外的銀行也不保險,而且利息很低,於是就買美國國債。
而黃金屬於商品,商品的漲跌幅度太大,有可能被投資家們做空,價格下跌,讓高位買入損失巨大。黃金的運輸、存儲成本高,而且要保障安全;同時存儲的地方,建築成本高,或者存儲在其他國家,需要繳大量的費用,另外還有交易、運輸、存儲的損耗。還有日常維護成本、保安成本等等;黃金沒有利息收益,黃金只能保值,不能增值,不像銀行存錢、買國債那樣每年有利息收益。而國債只需要一個賬戶,通過電腦隨時交易,並且價格起伏不大,每天又有利息收益,所以,現階段主要的外匯儲備買了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