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發國債是緊縮好事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發國債是緊縮好事

發布時間: 2021-06-14 21:06:47

㈠ 發行國債是緊縮型政策嗎

緊縮性財政政策是宏觀財政政策的類型之一,簡稱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或減少財政支出以抑制社會總需求增長的政策.由於增收減支的結果集中表現為財政結余,因此,緊縮性財政政策也稱盈餘性財政政策。人民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的流通量。而縮少國債發行量是為了減少財政支出,所以它不是緊縮性財政政策嗎

㈡ 發行國債應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的時候

國債發行只是一種金融資源的調度行為,即將銀行所掌控的資金轉為財政所用。除非央行收購國債以注入流動性,否則國債發行並不產生貨幣貶值的壓力,也不直接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
所以無論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時,國債都是會發行的。

㈢ 發行國債是屬於緊縮性政策還是擴張性政策

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的不同影響,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在經濟衰退時期,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以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使經濟盡快復甦,這稱之為擴張性財政政策。

㈣ 發行國債 通貨緊縮

說簡單點吧!通貨緊縮就是社會需求不足,產品出現供過於求;收入下降消費不振,經濟發展緩慢;發行國債,相當於於國家向社會(例如企業、個人等)募集資金,國家財政把募集來的自己進行投資,例如基礎建設(如公路、港口、橋梁等)、資源生產設施(如水利、發電廠等)、重點企業項目等等,以上這些建設完畢後其本身會生產出新的資源和產品,既再生產活動;這樣就會拉動社會需求,因為國家投資這些必然要花錢購買原材料、雇傭人工增加就業;那麼相關上下游企業和個人就會受益,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和消費;也可以說為增大固定投資規模。

而減少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是以上的反向操作;通貨膨脹就是需求過剩,出現供不應求;引發物價上漲,經濟過熱;所以減少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是:既減少固定資產投資是減少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即減少固定資產再生產活動。固定資產再生產過程包括固定資產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擴建、新建等活動。

㈤ 購買債券是緊縮的財政政策,發行國債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反了,央行向市場發行(銷售)債券時回收貨幣,市場流動性減小,因此是緊縮的;而回收(購買)債券時則發出貨幣,增加流動性,因此是寬松的財政政策。

㈥ 為什麼發行國債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而發行國庫券是緊縮性的呢

發行國債的目的是擴大政府投資,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發行國庫券,由市場買入後,央行達到回籠資金,收縮貨幣供應的目的,是緊縮的貨幣政策。

㈦ 發行國債是擴張性貨幣政策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用國債吸引社會上的流動資金,是減少現金流,屬緊縮性。

㈧ 發放國債是應對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發行國債既可以抑制通貨膨脹,也可以防止通貨緊縮:

1、抑制通貨膨脹。將社會上閑散資金收起來,實現資金回籠。抑制通貨膨脹只是短期的,最後政府收回時,膨脹又可能重新出現,所以政府很少用這種方法

2、應對通貨緊縮。當國內經濟蕭條,內需不足時,政府發行國債把老百姓手中的錢聚焦起來集中搞建設,拉動經濟增長。

(8)發國債是緊縮好事擴展閱讀:

發行目的

1、籌措軍費

在戰爭時期軍費支出額巨大,在沒有其他籌資辦法的情況下,即通過發行戰爭國債籌集資金。發行戰爭國債是各國政府在戰時通用的方式,也是國債的最先起源。

2、平衡財政收支

一般來講,平衡財政收支可以採用增加稅收、增發通貨或發行國債的辦法。以上三種辦法比較,增加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種好辦法但是增加稅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稅賦過重,超過了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將不利於生產的發展,並會影響今後的稅收。

增發通貨是最方便的做法,但是此種辦法是最不可取的,因為用增發通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其對經濟的影響最為劇烈。在增稅有困難,又不能增發通貨的情況下,採用發行國債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還是一項可行的措施。政府通過發行債券可以吸收單位和個人的閑置資金,幫助國家渡過財政困難時期。

但是赤字國債的發行量一定要適度,否則也會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

3、籌集建設資金

國家要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為此需要大量的中長期資金,通過發行中長期國債,可以將一部分短期資金轉化為中長期資金,用於建設國家的大型項目,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4、借換國債的發行

借換國債是為償還到期國債而發行,在償債的高峰期,為了解決償債的資金來源問題,國家通過發行借換國債,用以償還到期的舊債,「這樣可以減輕和分散國家的還債負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債

㈨ 財政部發行國債屬於緊縮性財政政策么為什麼

是擴張性財政政策。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的不同影響,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在經濟衰退時期,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以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使經濟盡快復甦,這稱之為擴張性財政政策。

(9)發國債是緊縮好事擴展閱讀

  1. 「我們反思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教訓是多方面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說。她認為,金融對外開放應與內部改革相結合,缺乏管理的開放和銀行體系的脆弱會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而短期投機性資本的異常流動有可能構成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各國應對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保持警惕。

  2. 相對於周邊國家,我國受金融危機影響要小很多。為緩解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支持受到危機沖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盡快走出困境,我國在向世界承諾保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的積極措施和政策。

  3.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面對當時通貨緊縮壓力,我國在危機發生之後宣布啟動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最具代表性措施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經濟結構。這些措施對穩定中國經濟,改善投資環境,以及帶動亞洲經濟復甦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4. 在金融改革方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我國於1997年11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要性。在隨後的改革中,財政部於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注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補充資本金,並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不良資產。

  5. 在近幾年中,以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為代表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引人注目,這3家銀行相繼改製成股份公司並登陸香港或內地股市,繪就了中國金融改革史冊中的精彩篇章。中國農業銀行目前也在積極推進內部改革,為股份制改革做准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將步入新的征程。銀監會統計部副主任兼研究局副局長劉春航表示,這些針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措施使銀行的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都有所提高。

  6. 針對亞洲再次成為大量國際資金流入重點市場,國際收支失衡壓力增大的情況。吳曉靈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世界經濟失衡和國內經濟失衡雙重挑戰,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來自於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對此,我國政府已有充分的認識,並採取綜合措施調整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