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印度在中國的投資有哪些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印度在中國的投資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6-15 12:24:05

⑴ 2016年中國投資印度哪些領域

具體的得去虎視探秘了解這些

⑵ 中國和印度相比,哪個國家比較發達啊

中國和印度相比,中國比較發達。
中國(China),位於東亞,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⑶ 在中國投資好,還是在印度投資好

近年來政府鼓勵國人走出新加坡,不少商家也蠢蠢欲動。但是海外市場的選擇可不少,中國和印度是最常聽人們說起的,到底是中國好還是印度好?

在匯豐銀行主管工商業務部的高級副總裁楊毓文認為,選擇哪個海外市場,完全依據本身的行業性質,客戶在哪裡就應該往哪裡去。

她指出,除了中國和印度之外,鄰近的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都是可以開拓的市場,商家在進軍海外市場時,應該先考慮本身的條件,以及客戶的條件。

以中國和印度為例,兩個都是擁有龐大人口的大國,但是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卻有著不同的強勢,中國傾向製造業而印度是資訊科技業。

楊毓文昨天在本報與匯豐聯辦的「進軍海外市場—中國與印度」座談會上,跟300名與會者分享了到海外投資的貼士。

她在回答提問時表示,雖然銀行能給予客戶個別市場的意見,但是她吁請商家多利用政府機構的資訊,例如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IE)和標准、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便有許多適合中小型企業的配套。

她一再強調,商家找銀行融資其實不難,只要有一個具說服力的商業計劃,或是已經爭取到客戶即可;有了客戶商家可獲得應收賬款融資。

泰國村魚翅控股主席兼董事經理呂同順以及長成工程董事白連源,也在文華酒店舉行的這場座談會,分享了兩人在中國和印度的投資經驗。

呂同順

談投資中國經驗

泰國村魚翅在1999年於上海開設了第一間餐館,目前在中國有10間自營店和15間加盟店。泰國村選擇到中國大展拳腳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的市場龐大。

關於中國這個13億人口的市場,呂同順分享了一個笑話:「如果你拿一個碗站在南京路的步行街,每個經過的人給你1分錢,站了一天你都會發達,因為每天平均有300萬到400萬人走過。」

在中國注冊公司只需要一個月左右,某些行業允許外商獨資,但是一些行業還是得跟當地公司合資。泰國村魚翅當年在中國登陸時,外資還不能獨自經營餐館,泰國村魚翅於是找了上海外經商貿屬下的一家公司合作,這些公司是專門成立來跟外資合作的。

獨資最為理想

呂同順強調,如果需要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除非跟對方的交情很好,否則最好是找官方的,並在合約上註明合作條款。即使是交情好,為了避免股東之間因為錢的問題翻臉,還是能免則免。

他認為,如果可能的話,獨資還是最為理想。

他也建議有意投資中國的商家,不要投入太多資金,投資額越少越好,因為資金進去容易出來比較難。他建議有意到中國開店的商家不要太急進,不要一次過就把所有的資金投入,而應該先從一間店開始,賺了錢之後把資金投入第二間店。

泰國村魚翅在中國一些城市是個知名品牌,呂同順提醒商家如果已經有了商標,在中國注冊時,需要一並連中文商標一起注冊,否則一旦被盜用而鬧上法庭可能得花上好長的時間解決。

到中國投資還要留意南方與北方的消費文化差異,以餐飲業為例子,呂同順說:「北方人很豪爽,請吃飯要點很多的菜,冷盤20道、熱菜30道。有一個笑話,在北方開餐館,只要前面三道菜做得好就可以,因為三道菜之後他們就已經喝酒喝得不知道在吃些什麼了。」

南方就沒有這樣的消費習慣。一名出席者留意到,泰國村魚翅在廣東沒有設店,呂同順解釋,那是因為廣東太接近香港,早20年前就已經接觸到魚翅,而且廣東的餐飲業競爭很激烈,因此很難賣到高價,同樣的一頓飯在廣東只需要500元,但是在北方能賣到5000元,「所以奉勸一句,餐飲不要去廣東搞,太過競爭了,生存的幾率很低。」

而從新加坡委派管理人員掌管中國業務對呂同順來說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中國太有吸引力了,如果選已婚的去而不讓他帶太太孩子過去,可能不到一年半載就鬧到家破人亡。如果讓他把太太孩子帶去,這會增加公司的成本。一般上我們會挑未婚的過去,我們會跟他簽兩年的合約,但是約滿後他們也不回來了,因為他們在中國娶了太太落定生根了。」

白連源

談投資印度經驗

建築公司長成工程是在2002年開始在印度經商。白連源對印度最深刻的印像,要算是文化上的差異了——不單是新加坡跟印度的文化不同,甚至在印度境內,毗鄰的州跟州之間也有文化差距。

「我們有中元節,印度也有鬼節。在真奈,鬼節在7月中到8月中,但是在班加羅爾,鬼節提前了一個月。在真奈,星期二和星期六是不吉利的,找不到人簽約和開工。而在海德拉巴,不吉利的日子是星期二和星期四。」

他表示,在印度經商不能把許多事情當作理所當然的,他就試過接了一單工程後發現工地沒有水供,「在新加坡,我們只要一通電話就能把水接上,但是在那裡,我們需要自己打井取地下水。」

「在印度投資,我們要把整個思想轉換,不要以自己國家的觀點做事情。我們的起點要重新定義——我們不是從新加坡來投資,我們是在印度投資。」

在印度注冊一家外資公司需要6到12個月,但是商機出現時是沒有辦法等的,白連源透露,一個做法是利用當地人的名字注冊公司承接工程,然後再向有關部門申請收購這家公司。但是這種做法有它的風險,工程收到的錢會進入這間當地人注冊的公司,對方到時可能不會把錢還給你。

白連源形容印度的稅務是很復雜的,他笑言自己在印度三年都還沒弄清楚。他表示,在印度不同的州從事不同的行業,所繳交的稅率都不一樣,他告訴與會者:「如果要找稅務專家幫忙,不要只找一家,因為十家都會給你不同的答案。」

他補充,印度有很多稅款需要預付,意味商家還沒有收到錢就得先付出一筆錢給當地政府。除了需要預付稅款之外,還得預付款項給供應商,因此在印度投資,流動資金的安排需要特別留意

⑷ 中國與印度的經濟差異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

⑸ 對比中國與印度的經濟發展情況

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比較(國際掃描)

□趙建軍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

⑹ 印度經濟迅猛崛起 中國有哪些方面應該學習

2003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達8000多億美元,大致與當年GDP的60%相當。一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有了如此之深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但一國輿論對世界經濟的了解,卻似乎遠沒有對
美妙時光產權酒店 紫光台式電腦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生意那樣深入──如此,也許才可以理解最近以來媒體上的那些有關「印度超越中國」的驚詫喧嘩。
國際輿論為2003年的印度經濟喝彩,並將它與中國經濟相比較,反映了全球經濟界人士的敏感。然而,某些中國人還沒有把全面了解兩國經濟當作把握世界經濟趨勢的一個方面。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不久前做了一個世界經濟年度報告,除了編導對所講內容像經濟愛好者那般似是而非跟往年一樣外,世界輿論都在驚呼的印度崛起竟不在它所列的2003年十件大事里。一些含糊其辭的老調重彈──比如對鄰居韓國那點對世界經濟起不了多大影響的經濟居高臨下的述評等等──竟然比世界又有了一個可容納10億人的市場正日趨活躍這件事來得重要。
最近才被國人關注的問題是:幾乎與我們同樣大塊頭的鄰居印度,無疑也是中國經濟最有分量的競爭對手,它會不會成為我們潛在的替代者?
近期《參考消息》將一篇美國報紙評論印度的文章放在頭版頭條,卻將原文標題《日益崛起的印度要成為世界強國》改為「印度口氣大得很」,很能印證國人時下復雜而微妙的心態。
2003年的印度,與中國有了差不多的經濟增長率。更有報道說,據印度計委一位副主任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長在2004年將會達到9%。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則引用印度一位副總理的話說,20世紀屬於西方,21世紀將屬於印度。
花旗銀行最近的一個調查報告對這兩個國家作了直接比較。結果是:印度的機會大於中國。幾乎所有國際大銀行都持同樣的觀點,理由也是相似的:與中國相比,印度有著更大的追趕潛力。
印度與中國的舞蹈,究竟誰會更對世界的胃口呢?潛心而公允的討論還不太多──回縈於許多人腦海的,常常還是40年前中國從軍事上擊敗印度的一幕──彷彿印度只配向中國學習。
印度:笑傲高級市場
世人對印度經濟的關注,除了它與中國一樣有著當今世界不多見的漂亮增長外,還跟一篇文章有關──自去年底以來,它便在中國的媒體上被炒得沸沸揚揚。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塔倫·凱納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黃亞聲發表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的這篇文章,既有力地解釋了印度目前的增長,也有根據地預測了它將來的令人敬畏的增長潛力。
兩位教授的分析表明,初級市場遠不及中國繁榮的印度,在貨幣與資本的高級市場上卻比中國更有效率。
我以為他們判斷是有根據的。印度的銀行也許不是全球金融業的榜樣,但它們犯下的錯誤要遠遠小於中國的銀行。麥肯錫咨詢公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銀行資產中僅有大約10%屬於不良貸款。這個數字與印度願意承認的差不多。據2003年11月18日的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到當年的3月底,印度銀行系統總的不良資產減少超過200億盧比,占凈資產的4.4%。而在我記憶里的同類數字,中國銀行業願意承認的不良資產率至少在25%。
中國的資本市場與印度比,更是有著差距。過去兩年,中國物物交易市場的繁榮為世界嘆為觀止,但股票市場卻表演著駭人聽聞的欺詐和全球獨一無二的跳水。據統計,至少有8000億元市值化為烏有。而2003年印度股票市場的表現與它的經濟增長相互輝映,讓國內外投資者喜笑顏開。匯豐投資管理的印度基金經理山吉夫·杜伽指出,印度股市持續上升,已吸引了大批外國投資者,2003年11月的資金流入創歷史最高紀錄,12月的情況同樣樂觀。作為印度股市指針的孟買BSE指數,12月19日收報5541.3點,較2002年底的3374.9點,累計上升了64.19%,令所有印度基金大豐收。在香港可以投資的6隻印度基金,2003年回報率在73.76%-106.38%不等,而且升勢未停。
中印兩國高級市場景象迥異,說明中國市場運行有著更高的成本和費用,說明印度比中國能更有效地降低市場費用。在這方面,印度堪為中國的老師。
●中國人的許多儲蓄都被浪費了。據國外專家分析,中國過去十多年的增長率平均每年為7%,而印度增長率為6%。但中國儲蓄率高達40%,加上外資都被投入經濟發展;印度儲蓄率只有24%,外資也比較少。因此,實際上就是中國投入40美元每年只掙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掙6美元。
●作為中印兩國經濟增長基礎的企業,質量出現較大差異。印度已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能夠與歐美最好的公司展開國際競爭的私營公司。這些公司許多是屬於最尖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行業。與此同時國外分析家又說,在過去20年裡,中國經濟已經騰飛,但中國的私營企業卻沒有隨之騰飛,中國迄今還沒有出現能夠與大型跨國公司一決高下的世界級私營公司。
富人是中國不能承受之重
評論有些苛刻,但下面幾項國際調查倒多少有些印證。
亞洲里昂證券公司2000年對全球25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所作的調查表明,印度在規范化管理方面排名第6,而中國僅名列第19位。
2002年,《福布斯》雜志對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進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國僅有4家,而且都在香港。
在《遠東經濟評論》2003年對亞洲主要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印度的綜合得分高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的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
那麼,印度降低高級市場的成本靠的是什麼呢?塔倫·凱納和黃亞聲指出:「印度的法律制度盡管存在實質性的缺陷,但與中國的相比仍要先進得多……在印度的股票和債券市場,歪曲真相的情況仍然相當普遍,但印度資本市場運轉的效率和透明度都高於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通常會讓有光明前途和可靠聲譽的公司獲得它們所需要的資金」。
看過這篇文章的中國人都認識到了,在一套相對較好的法律制度約束下的印度高級市場,顯然形成了比中國強大得多的支持和保護真正市場化企業的基礎設施。這樣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不僅讓具備潛在企業家才能的人易於獲得資源,還醞釀社會共識;既使像穆爾蒂(信息系統公司的創始人,被比作印度的比爾·蓋茨)這樣一些企業巨頭得以產生,社會還把他們當作民間英雄。
中國人不可理喻的卻是自身:我們為何仍然缺乏足夠的法治制度和意識,來恰當地對待私人財富和特定條件下發達起來的、似乎「臟兮兮」的富人和企業家?富人犯法與窮人同罪,但絕不意味著富人重罪;富人有罪無罪與窮人同一裁決標准,但絕不因為他是富人就應從嚴獲罪。但富人目前恐怕還是中國不能承受之重,你很可能還遠沒有發達到比爾·蓋茨的程度就精神崩潰了。
何況,印度還有一塊迄今尚未利用的增長儲備。如果印度不再把海外約2000萬的同胞稱為「並非必需的印度人」(Not Required Indians),而且從自己海外僑民那裡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也與中國一樣達到50%,而不是現在的10%,那麼,印度就有可能成為全球性科技強國──就像中國在海外華人的幫助下,已經成功地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的領先之處
增長率:近1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約為8%,而印度只有6%。
基礎設施:中國擁有高水平的公路、港口、電力部門和工業園區。
外國投資:中國一年大約能吸引500多億美元外資,而印度引資數僅為40億美元。
出口:2002年中國的出口總額為2660億美元,大約是印度的4倍。
印度的優勢所在
語言:英語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術服務和後台工作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資本市場:私營公司的融資渠道比較通暢,而中國則較鍾愛國有企業。
司法體系:與中國相比,印度的合同法和版權保護體系要更加完善。
人口:印度總人口中25歲以下的人大約佔35%,在中國這個比例為45%。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問題在於人口──尤其是億萬農民
然而,要是說印度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資源,並已選擇了一條有可能比中國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因此可能超越中國,我認為塔倫·凱納和黃亞聲的研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約束條件。
事情正如二人宣稱的那樣:「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不是中國和印度當前處於何種位置。問題在於它們未來將處於何種位置?印度追求的經濟發展道路優於中國嗎?」
的確,僅憑中國現在遠遠大於印度的多個經濟總量,不能說中國的未來比印度更有潛力;同樣,也不能僅僅根據印度高級市場和技術密集市場比中國更有效率,就預言印度的增長更有持續性。效率高而費用低的高級市場,肯定是有助於經濟增長的;但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在於這個市場與該國最緊要的問題有多大相關性。
與中國一樣,同是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的印度,經濟增長不可能不受農村剩餘勞動的約束。發達國家的學者和政治家對此往往缺乏切膚感受,難得將它作為一種價格或成本約束來認真對待。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有著龐大的剩餘勞動和處在市場邊緣的數億農民。印度的高級市場,以及初級市場里的軟體信息產業、制葯和生物技術產業,其實容納不了多少勞動,尤其是密集勞動。過剩勞動力如何就業是印度的大問題,但印度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市場與此的相關程度並不高。事實上,印度迄今為止並沒有創造出一個能大規模匹配和容納密集勞動的產業。
中國在初級市場方面,卻較成功地讓製造業與密集勞動融合在了一起,顯然容納了比印度多得多的密集勞動。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初級市場的發達與自己面臨的最大問題高度相關。有一個可容納越來越多密集勞動的市場,使億萬人民在其中獲得收入並增加購買,是中印這類擁有眾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欲要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平台。這個平台的獲得並不容易,它是風雲際會的結果。
還好,中國不拒絕可口可樂
但仍有一些中國經濟學家是鄙薄初級市場的,而且直言苦勞於斯對外資是有害的。顯然,他們對人類生活有著更神聖的期許。他們向中國推薦印度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反抗。前不久,學者李少君就有文章說,他前不久與知名學者王紹光去過印度,就認為中國知識分子遠不如印度的知識分子,中國應向印度學習。
李少君說,他和王紹光都深深「敬佩」印度的民族主義。他說,陪同他們的印度教授從來只用國產貨。他們餓了,買餅干吃,印度教授不吃,他只吃印度人自己做的薄餅;見他們逛街渴了要喝可口可樂或礦泉水,便委婉地建議他們喝椰子水。印度的教授們不僅以身作則,而且還努力影響更多的人。教授正和他的學生們發起一個「不喝可口可樂」全國性運動。他們的口號是:「不喝可口可樂,喝椰子水;不吃和路雪,吃井水;如果買車,只買國產車。」據李少君說,印度基本上沒有外國車。
李少君為中國汗顏了:「麥當勞與肯德基進入印度多年,絞盡腦汁,卻毫無進展。肯德基甚至被迫於去年徹底退出印度市場,麥當勞到目前為止也才開了20多家分店。而在中國,麥當勞與肯德基長驅直入,毫無阻攔,短短幾年就席捲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同行的王紹光教授感嘆說:『與印度教授比起來,中國可以說沒有一個真正的民族主義者。』」
我認為,如果把印度知識分子道德上的優點看成是他們在經濟增長方面的一個優勢,可能就要害人害國。
印度的勞動力中有70%是農民,與中國一樣,有著浩大的剩餘勞動隊伍需要國際國內更大的市場來容納和消化。國內企業一時開拓不出這么大容積的市場,利用外資又有什麼錯呢?2003年,中國出口的4000億美元中有近60%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也就是說僅在國際市場就做了近兩萬億元人民幣的出口生意──這意味著有多少人就業、多少人因就業而有了收入、多少人因收入而有了購買,有多少經濟增長因購買而產生?
不久前,一個世界性的反全球化大會在印度召開。我想,中國是不太會同意這種大會在自己國土上召開,而向國外投資者發出一種含混信號的。我看見電視上那些在印度街頭遊行的各國人士,就覺得印度這個國家很麻煩。
李少君還向中國推薦了印度知識分子的宗教情懷,稱贊印度知識分子如何紮根農村,用各種方法幫助農民,組織農民反抗全球化。曾看過一位印度高官的預測,說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趕上中國需要10年。我查了資料: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2003年是570億美元,印度尚不及中國的零頭。
看到上述消息我深感慶幸,中國那些崇尚民族主義的專家學者沒有主宰政策。否則,印度肯定超越中國。作為反面教材,中國不妨向印度「學習」。
快馬加鞭,一騎絕塵
如果說,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開放,尤其是對三來一補等看似卑賤的加工製造業的開放,使中國獲得了能容納越來越多密集勞動的國際國內市場,是中國的獨門絕技的話,印度這個市場則還面臨著民族主義和宗教的巨大交易費用和成本無人買單。而且在內需方面,印度顯然還像若干年前的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並不指望在你這里賣多少東西,更多是利用你有競爭力的勞動所生產的東西往外賣;而中國已在超越這個階段。大致的情形是,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市場競爭,印度有著它難以克服的成本,自然也難吸引世界相應的資源。
實際上,印度還有著一個幾乎無法克服的成本。它地處南亞,近幾年的夏季常有50攝氏度的高溫。英國大學者湯因比在其煌煌巨著《歷史研究》中就描述過遠古時氣候成本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我前些年看過國外的一份研究,解釋為什麼發達國家大都分布在北緯多少度以上,大抵談的就是氣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成本的角度看,幾乎是無法消除的。
我個人的推測是,只要中國堅定這樣的共識,即在相當長時間內堅持所謂市場經濟建設就是擴展容納密集勞動的市場,同時繼快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經濟就依然一騎絕塵。
香港的張五常在一篇論及人民幣如何下錨的隨筆里曾說,中國不要眼睛光盯著發達國家,還要經常看看身後或身邊的競爭者,比如印度就很厲害。但印度究竟會有多厲害呢?
印度公眾眼中的中國
■文/唐璐
印度是一個特別善於表達自我的民族,對於中國,有多少印度人就會有多少種觀點
如同中國對印度林林總總的看法一樣,印度人對中國的感情也呈現出多姿多彩:懷疑、同情、震驚、敵對、友好、好奇、害怕、憤怒、敬畏、尊敬、不知所措……
「中國人並不冷酷」
施瑞德哈來自泰米爾納德邦,他在邦立大學教授國際政治和中印關系課程。在尼泊爾的一個研討班上,我與他成為了合作夥伴。值得指出的是,我是他有生以來第一個接觸的中國人。
當研討班即將結束時,施瑞德哈悄悄告訴我,回國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他的學生「中國人並不冷酷」──因為以前他在給學生上課談到中印關系時,總是給他們講「中國人非常冷酷」。但他現在覺得,中國人其實非常熱情、友好和坦誠。
說實話,第一次聽施瑞德哈說「中國人冷酷」時我感到特別不可思議。漸漸地我明白了可能是中印之間的文化差異產生了這種認知隔閡。所以我不斷地向施瑞德哈講述一個觀念,即中國人的感情總體來說比較含蓄,對於任何他所喜歡的人或者事物都不會像印度人或者西方人那樣情緒激動。這或許是中國人被認為冷酷的直接原因。
其實,在與印度人接觸中,我也發現了他們身上有許多與中國人不同的行為方式。例如,印度人喜歡某種東西會表現出很強的傾向性,甚至會直接向對方索要,而這在中國人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印度人被許多中國人指責為貪婪。
其實,無論是「中國人冷酷」還是「印度人貪婪」,恐怕都是不同民族依據自身的文化取向作出的判斷,這其中並不一定帶有多大的合理成分,然而日積月累,卻可能會對人民的溝通產生負面影響。
「昆明簡直就是東京」
拉納是來自印度阿薩姆邦的一位電視工作者。1999年我曾經陪他到通往緬甸的史迪威公路實地考察。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們返回昆明的那天正好是晚上。那年,昆明剛好成功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夜幕籠罩下的昆明被一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燈裝扮得異常漂亮。當我們的車隊緩緩駛入城區後,拉納向我驚叫著:「啊,昆明真漂亮,簡直就像是到了東京!」
我笑了,「昆明僅僅是中國的一個中等城市,如果昆明是東京,那麼假如你到了北京或者上海,你又能說什麼呢?」
其實,我在印度網站上也經常看到那些到中國公幹後的印度人撰寫的中國見聞,他們一方面驚訝中國現代化程度之高,另一方面則抱怨印度媒體對中國成就的報道太少。也難怪,盡管我的朋友約瑟夫每天都特別勤懇地埋頭寫稿,可是全印度目前只有他一人作為印度報業托拉斯派出的記者在華工作。
正因為如此,2003年,當隨同瓦傑帕伊訪華的六七十名記者(許多是首次來華)把他們對當代中國的風土人情認識介紹給印度人時,在印度掀起了一股強烈的中國沖擊波:高速公路、摩天大樓、購物中心、霓虹燈光……印度人明白了:在通往富裕的道路上,中國已經把印度甩在後面了!
「印度窮人更多」
庫馬爾在尼赫魯大學社會學系讀研究生,他的父親因為做生意經常在新德里和上海之間往返,庫馬爾的中國知識幾乎都是父親灌輸的。他向我傾訴了一段心聲:
「印度很強大,但是我們的生活水平遠比中國低。我們仍有很多的窮人。現在西方國家都承認中國正在成為發達國家,可惜印度還不是,最可怕的是印度對中國的先進的漠視,中國的現實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中國老百姓生活水平比我們要高。雖然印度的富人生活更好,但是印度窮人更多。」
印度一直夢想著要成為一個大國。1998年,印度核試驗震驚了世界,現在,印度也正在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中國經濟的崛起使印度領導人深刻地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大國,僅有核彈遠遠不夠,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支撐。
所以,我們看到,印度領導人最近幾年總是在各種場合叨念著「印度的根本國策是追求人民的高質量生活」,「印度發誓在2020年將成為發達國家」。
「中印聯合,未來將屬於亞洲」
賈婭納絲是居住在印度南部城市普那的一位相當活躍的自由撰稿人,主要撰寫涉及中國和印度經濟問題的稿件,曾跟隨在美國公司工作的丈夫多次訪華。
她認真而坦率地向我談了她對中國及中國前景的看法:「對於印度來說,中國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對手和潛在的朋友。從政治層面看,中國是印度不放棄民主原則和不犧牲國家安全就可以效仿的榜樣;從商業角度看,繁榮的經濟將使中國成為進入製造業並與印度產品交易的一個機遇之窗。」
她說,許多印度人都夢想著中國和印度能夠結盟。只有這樣,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聯合才能夠抗衡發達的西方世界。當然,目前惟一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歷史遺留下的中印邊界爭端。
同其他印度人相比,賈婭納斯的觀點可能屬於比較務實的一類。在印度,持這種務實觀點的人越來越多。由此,記者想起另一位朋友,印度地緣政治學家、被譽為「亞洲版北約之父」的納拉帕特。用納拉帕特的話說,中印如果聯合,未來將屬於亞洲;如果中印分開,美國將會得逞,亞洲的未來就將屬於美國。
值得慶幸的是,印度的年輕一代對中印關系的態度也在日趨冷靜。越來越多的年輕印度人主張,印度應該同中國改善關系,因為美國人希望印度同中國對抗,而印度就是印度,對於印度來說,中國可以成為印度的朋友,只有這樣印度對美國才能有較大的選擇權利。印度目前不應該在軍事上震懾中國,而應該在經濟領域同中國競爭和學習。
根據我對印度的認識,印度是一個民族性非常強的國家,它不會輕易與任何國家結盟,因此我不贊成那種印度人會與美國結盟反對中國的看法,同時我也並不認為中印有一天會走到結盟的地步,兩國之間的利益格局,決定了中印之間將只能是競爭與合作關系。
在現階段,印度更希望成為一個經濟大國。而要做到這點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保持與中國的良好關系對於印度是非常必要的。關於這一點,印度外長辛哈說得很明白:「目前中印都把未來20年看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戰略機遇期,如果中印在雙邊關繫上取得質的飛躍,克服無端的不信任,兩國將能成為一對具有建設性視野的合作夥伴。」

⑺ 中國和印度各有哪些產業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

世界經濟學人:economist.icxo.com訊,有經濟學者預期,至204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會是全球最高,取代第一大經濟強國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在一眾新興國家中,兩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及印度肯定是當中的佼佼者,若以現階段的經濟表現來看,似乎以中國暫時領先。

目前中國在貿易及投資上都較印度開放,且擁有較佳的宏觀經濟穩定性,再者中國致 比印度走快了10至15年。還有人預測,在2030年,印度的人口將有可能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預期,假如政府的政策不變,中國在2040年便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屆時全球10個最高GDP的國家中,將會出現5個新興國家的名字,包括現時4大新興經濟體系中國、印度、巴西及俄羅斯,另外再加上墨西哥,這5個國家加起來的經濟總值,比美日德英法等7大工業國更大。
近日,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對2050年以前的世界經濟進行了長期預測。研究結果顯示,到2050年世界的經濟形勢將會發生巨大變化。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前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大國。

中國趕超美國 印度趕超日本

據日本媒體12月7日報道
,日本學者對按各國貨幣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貨幣換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前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大國。不過,由於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慢,到2050年時反而會被美國超過,盡管被超過的幅度很小。

印度的經濟規模不久將會超過日本,並繼續擴大。到2050年時,美國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將近日本的7倍,印度的3.8倍。這種結果對那些仍然沉浸在「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意識中的人來說,將是一個沖擊。

中印勞動人口變化成鮮明對照

研究結果還指出,日本正率先進入子女稀少、人口老齡化的時代。韓國、新加坡、泰國和中國等(第二集團)緊步日本的後塵。在這些國家,出生率已明顯下降,今後還會迅速出現人口老齡化現象。再其次是泰國以外的東南亞聯盟國家和印度(第三集團)。這些國家的出生率今後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到第二集團以下,到2025年以後出現老齡化現象。亞洲的人口老齡化現象有一個特點,就是「進展速度」快。盡管日本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已相當快,但亞洲國家的進展速度與日本不相上下,韓國、新加坡和越南等幾個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了日本。

此外,人口形勢的急劇變化將對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勞動人口的變化。成為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和印度。中國將從2020年開始勞動人口減少。因此,經濟增長速度也會逐步放慢,到21世紀40年代經濟增長率將會降到1%左右。再看看印度,它的出生率也會下降,但其人口總數和勞動人口會繼續增加。因此,經濟增長速度盡管會逐步放慢,但到21世紀40年代仍然會維持在將近3%的水平上。
你自己看這截取一些吧!

⑻ 中國與印度投資環境對比

中印投資環境比較。

根據德經濟界的評估,中國的投資環境與印度比較起來,總的來說, 中國更具吸引力。在投資環境上,中國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優於印度。2005年中國GDP為22257億美元,增長率為9.9%;印度GDP是7750億美元,增幅為7.5%。在購買力方面,2004年中國的人均購買力達1279美元;印度則僅為602美元。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消費能力,中國比印度都更具優勢。2005年中國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600多億美元,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僅為67億歐元,約為中國的九分之一。

德歐亞咨詢公司曾對德部分企業進行了一次中印投資環境的對比調查,在企業決定投資地點的六項關鍵要素的評比中,中國的優勢非常明顯,平均分數遠遠高於印度,僅在運輸成本上,中國的得分稍遜於印度。

德經濟界將印度在投資環境上與中國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中國政局長期穩定;印度貧富差距大;中國地理位置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但是印度後勁十足。德經濟界認為印度投資的「軟環境」要優於中國,主要包括: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印度的私人資本運作經驗豐富;印度的國際型技術人才多於中國;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

⑼ 中國在印度在投資企業有哪些

石油天然氣行業
新合資公司初步命名為「中印能源公司」,在百慕大注冊。GAIL公司表示,新公司將主要致力於壓縮天然氣的業務
電信設備
中興通訊和摩托羅拉
集裝箱碼頭開發建設
香港和記黃埔

⑽ 印度准備在未來幾周內批准來自中國的部分新投資計劃,還敢去嗎

印度准備批准一些來自中國的新投資提案。並且,對於不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項目將首先獲批通過。印度政府此時作出這樣的考慮,並非完全向中國示好,只不過是把中印邊境趨於緩和當作一個契機罷了。新冠疫情嚴峻,再加上大批農民抗議反對農業新法,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這些都使得印度的經濟已處在崩潰的邊緣。印度一直抱美國和歐盟的大腿,無奈此時不管是美國和歐盟,都無暇顧及印度,一直抱著“隔岸觀火”態度的歐美,也不想浪費金錢和精力出手援助印度。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印度人上廁所不使用衛生紙,印度人也給出理由:使用衛生紙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如果每年都要生產衛生紙,至少要花費數百億美元,但是印度人沒有衛生紙,他們如何解決健康問題?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印度的公廁其實是有水管的。這種軟管可以噴水,這也是印度人想出用自來水代替衛生紙清潔的想法的原因。

對於熱愛清潔衛生的中國遊客來說,這可能很難。但是我們去印度旅遊,一定要接受當地的公共廁所環境,接受印度人上完廁所不洗手,於是開始街頭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