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國債本質是一種延期稅收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國債本質是一種延期稅收

發布時間: 2021-06-16 23:19:32

A. 為什麼國債是一種納稅籌劃方式

那是坊子模塊與古代的話,是一種納稅方式的簡單說法

B. 國債收入與政府稅收

稅收和公債都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人類社會自有國家產生以來就有稅收,而國債的出現則是後來的事。
稅收是國家憑借國家的強制力按照稅法規定無償、因定的向納稅人徵收的收入;是一種強制行政行為,沒有利益回報。
國債收入是國家以發行國債的方式向社會驀集的資金;它是社會公眾以投資、自願作為基礎的,有利益回報的。
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
國債不同於稅收,首先在於國債是一種國家信用,而稅收則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強制徵收的。作為國家信用,必須遵循信用關系的原則。這就是說,國債發行人——國家,與國債認購人雙方,在法律上應該是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國債的發行,必須以國債認購人自願認購為前提。而在稅收中,國家與納稅者雙方在法律上是分別處於執法者與守法者的不同地位,它以徵收者強制徵收,納稅者依法無條件繳納為前提。同時,國債發行人作為債務人,是在籌措以償還為條件的借款;國債認購人作為債權人,是以預期收回本息為條件向國家貸款。它不像稅收,徵收者是在進行一種不付任何代價的無償徵收,繳納者是在履行一種純義務的繳納。
其次,國債不同於稅收,還在於兩者的財政作用不一樣。國債在舉借的年度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財政困難,但因為仍需用以後財政年度的收入來償還,因此有人把國債稱作財政預支。而稅收則不同。稅收是當年財政的實際收入,以後毋須償還,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真實財力。當然,就國債本身來說,生產性國債和消費性國債對於財政的作用,也並不能一概而論。生產性國債,只要以後年度中以債款投資所增加的財政收入能夠超過所需的還本付息支出,就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於消費性公債,情況就不相同了。它通常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條件下才發行的。往往逐年有增無減,最終使財政陷入嚴重的困境。

C. 公債與稅收的區別

1、概念不同

公債是政府為解決賬戶透支的問題而採取的借債。政府可向社會的企業、事業機構及個人借債,向中央銀行借債,也可向國外借債。

所以,可以將公債定義為國家或政府舉借的債,是指國家或政府以債務人的身份,採取信用的方式,向國內外取得的債務。它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政府調節經濟的一種重要手段。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2、形式不同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通過稅收工具強制地、無償地徵收參與國民收入和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公債是指的是政府為籌措財政資金,憑其信譽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一種格式化的債權債務憑證。

3、作用不同

公債在舉借的年度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財政困難,但因為仍需用以後財政年度的收入來償還,因此有人把公債稱作財政預支。 而稅收是當年財政的實際收入,以後毋須償還,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真實財力。


生產性公債,只要以後年度中以債款投資所增加的財政收入能夠超過所需的還本付息支出,就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於消費性公債,情況就不相同了。它通常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條件下才發行的。往往逐年有增無減,最終使財政陷入嚴重的困境。

D. 政府債券和稅收的區別是什麼

稅收和國債都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人類社會自有國家產生以來就有稅收,而國債的出現則是後來的事。
國債不同於稅收,首先在於國債是一種國家信用,而稅收則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強制徵收的。作為國家信用,必須遵循信用關系的原則。這就是說,國債發行人——國家,與國債認購人雙方,在法律上應該是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國債的發行,必須以國債認購人自願認購為前提。而在稅收中,國家與納稅者雙方在法律上是分別處於執法者與守法者的不同地位,它以徵收者強制徵收,納稅者依法無條件繳納為前提。同時,國債發行人作為債務人,是在籌措以償還為條件的借款;國債認購人作為債權人,是以預期收回本息為條件向國家貸款。它不像稅收,徵收者是在進行一種不付任何代價的無償徵收,繳納者是在履行一種純義務的繳納。
其次,國債不同於稅收,還在於兩者的財政作用不一樣。國債在舉借的年度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財政困難,但因為仍需用以後財政年度的收入來償還,因此有人把國債稱作財政預支。而稅收則不同。稅收是當年財政的實際收入,以後毋須償還,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真實財力。當然,就國債本身來說,生產性國債和消費性國債對於財政的作用,也並不能一概而論。生產性國債,只要以後年度中以債款投資所增加的財政收入能夠超過所需的還本付息支出,就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於消費性國債,情況就不相同了。它通常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條件下才發行的。往往逐年有增無減,最終使財政陷入嚴重的困境。

E. 如何理解公債是一種變相的,延遲的稅收

公債體現一定的分配關系,是一種「延期的稅收」 公債的發行,是政府運用信用方式將一部分已作分配、並已有歸宿的國民收入集中起來;公債資金的運用,是政府將集中起來的資金,通過財政支出的形式進行再分配;而公債的還本付息,則主要是由國家的經常收入——稅收來承擔。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公債是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F. 國債的本質,國家為什麼發國債

就是國家向人民借錢,有利息的!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私人之間的借債,程序比較簡單。往往找一個公證人或擔保人,借貸雙方立個字據,一手簽字蓋章,一手交付借款便可告成。國債則復雜得多,它必須通過國債市場,才能流入投資者手中。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中央財政通過該市場,將新發行的國債銷售給資金比較雄厚的投資者。與國債發行市場對應的,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打個比方,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再將手中的國債轉讓、出售給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

在我國,國債的發行方式幾經變遷。上個世紀80年代,採用行政分配的方式,攤派發行國債。到了90年代初,便改為承購包銷,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代銷發行與直接發行正好相反,財政部委託代銷者負責國債的銷售。我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運用過這種方式。至於承購包銷,顧名思義,就是指大宗機構投資者,先承購國債,只有包銷出去以後,才能獲利。倘若銷售出了問題,那麼售不出的部分,只能自己消化。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承購包銷成為我國國債發行的主要方式。事實上,不僅我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方式。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從國債開始發行那刻起,它就有章可循。只不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規則的理解各不相同。隨著國債發行在各國實踐的深入,很多舊的原則不再適用。而有些原則,卻經過反復考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以景氣發行原則為例,它是指發行國債,要根據社會經濟狀況,確保經濟的景氣,也就是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就要求國債發行者審時度勢,相機抉擇。例如,經濟萎縮低迷,需要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時,短期國債就要披掛上陣,身先士卒。此中原因,不難理解: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能在較短時間內籌集更多的資金,就如冬天裡點燃的一堆堆烈火,有助於經濟快速回升。相反,經濟過熱時,長期國債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它的比重增大,無疑將減弱貨幣的流動性,對於"發燒"的經濟,正如夏日裡的清涼飲品,消熱解渴,靜氣安神。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人們借錢,總是事先掂量清楚,有把握償還,才好意思開口。國家向百姓借錢,發行國債,也是一樣。在對國債規模的管理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採取的是國債余額限額管理,這意味著,國會負責審定一段較長時期的國債余額限額,只要不超過限額,國會對國債發行不予干涉,政府在限額內,可以自由行事,自主確定每一年度的發行規模。當然,如果國債余額膽敢跨越雷池一步,超出限額的話,那麼國會就出手干預。這很像巡警的風格,假如你在路上遵紀守法,你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是如果你違反交通法規,或逆行,或闖紅燈,巡警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你面前,懲治你。

在我國,對國債發行規模,實行年度額度管理制度,即下一年度國債發行計劃,通常是在上一年第四季度編制,對國家財政預算收支情況的測算,是編制國債發行計劃的主要依據。這個計劃將作為國家預算的一部分上報國務院,由國務院在下一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上提請審議。一旦通過,國債發行計劃就如同法律文本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倘若在年度內,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需要追加或削減國債,政府無權隨意為之,必須像修改法律法規一樣,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經其審議批准後才能執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發行方式經歷了80年代的行政分配,90年代初的承購包銷,到目前的定向發售、承購包銷和招標發行並存的發展過程,總的變化趨勢是不斷趨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發行方式,逐步走向規范化與市場化。

(1)定向發售。定向發售方式是指定向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金融機構等特定機構發行國債的方式,主要用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等品種。

(2)承購包銷。承購包銷方式始於1991年,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它是由各地的國債承銷機構組成承銷團,通過與財政部簽訂承銷協議來決定發行條件、承銷費用和承銷商的義務,因而是帶有一定市場因素發行方式。

(3)招標發行。招標發行是指通過招標的方式來確定國債的承銷商和發行條件。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

①繳款期招標。繳款器招標,是指在國債的票面利率和發行價格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按照承銷機構向財政部繳款的先後順序獲得中標權利,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

②價格招標。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按照投標人所報買價自高向低的順序中標,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如果中標規則為「荷蘭式」,那麼中標的承銷機構都以相同價格(所有中標價格中的最低價格)來認購中標的國債數額;而如果中標規則為「美國式」,那麼承銷機構分別以其各自出價來認購中標數額。

舉例來說,當面值為100元、總額為200億元的貼現國債招標發行時,若有A、B、C三個投標人,他們的出價和申請額如表5-1所示,那麼,A、B、C三者的中標額分別為90億元、60億元和50億元,在「荷蘭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都為75元,而在「美國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分別是自己的投標價,即等於85元、80元和75元。

由上可見,「荷蘭式」招標的特點是「單一價格」,而「美國式」招標的特點是「多種價格」。我國目前短期貼現國債主要運用「荷蘭式」價格招標方式予以發行。

③收益率招標。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它同樣可分為「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形式,原理與上述價格招標相似。

招標發行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過程,從而能反映出承銷商對利率走勢的預期和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推動了國債發行利率及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進程。此外,招標發行還有利於縮短發行時間,促進國債一、二級市場之間的銜接。基於這些優點,招標發行已成為我國國債發行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希望採納

G.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方式取得的財政收入是稅收的一種特殊方式對嗎

錯。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方式取得的財政收入,是其他財政收入方式。
稅收的特徵是指稅收作為一種財政收入方式,與其他財政收入方式相比具有的特殊性。

稅收與其他財政收入形式區別的基本標志是稅收 的「三性」 。
稅收與公債的區別 公債是國家舉借的債務,可分為內債和外債。內債是國家在國內舉借的債,通常以發行 公債的方式募集,或由政府委託銀行代募。外債是國家在國外舉借的債,包括在國外發行或 推銷的公債和向外國政府、 經濟組織和私人的借款。 公債雖然也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 形式, 但一般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國家的財政收支狀況。 因為它屬於一種信用關系, 有借有還, 必須按時支付利息。在發行公債的年份,表現為財政收入;而在還本付息的年分,則表現為 財政支出。

H. 稅收與國債的區別與聯系,在線等,速給分!!!!!!

稅收和公債都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人類社會自有國家產生以來就有稅收,而公債的出現則是後來的事。
公債不同於稅收,首先在於公債是一種國家信用,而稅收則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強制徵收的。作為國家信用,必須遵循信用關系的原則。這就是說,公債發行人——國家,與公債認購人雙方,在法律上應該是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公債的發行,必須以公債認購人自願認購為前提。而在稅收中,國家與納稅者雙方在法律上是分別處於執法者與守法者的不同地位,它以徵收者強制徵收,納稅者依法無條件繳納為前提。同時,公債發行人作為債務人,是在籌措以償還為條件的借款;公債認購人作為債權人,是以預期收回本息為條件向國家貸款。它不像稅收,徵收者是在進行一種不付任何代價的無償徵收,繳納者是在履行一種純義務的繳納。
其次,公債不同於稅收,還在於兩者的財政作用不一樣。公債在舉借的年度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財政困難,但因為仍需用以後財政年度的收入來償還,因此有人把公債稱作財政預支。而稅收則不同。稅收是當年財政的實際收入,以後毋須償還,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真實財力。當然,就公債本身來說,生產性公債和消費性公債對於財政的作用,也並不能一概而論。生產性公債,只要以後年度中以債款投資所增加的財政收入能夠超過所需的還本付息支出,就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於消費性公債,情況就不相同了。它通常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條件下才發行的。往往逐年有增無減,最終使財政陷入嚴重的困境。

I. 《財政與稅收》(3)國債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國債作為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與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相比,有其明顯的特徵。
(一)有償性
所謂有償性,是指通過發行國債籌集的財政資金,政府必須作為債務而如期償還。除此之外,還要按事先規定的條件向認購者支付一定數額的利息。在這里,政府是以債務人的身份,以國家的信譽為擔保而舉借債務的。而通過稅收取得的財政資金,政府既不需要償還也不需要向納稅人付出任何代價。國家是以社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而參與的分配。即使國家將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生產領域或服務於大眾,但不會直接返還給納稅人。利潤上繳是國家向國有企業收取利潤而取得的財政資金,政府也不需要承擔償還義務,而完全歸國家支配和使用。利潤上繳是國家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取得財政收入的形式,只要國有企業在繳納商品稅之後,實現了稅後利潤,就要按照國家財政制度的規定與國家進行分配。企業上繳利潤的多少以國家占生產資料所有權的份額為標准。以後利潤收入的使用方向與該繳利企業並無直接的必然的聯系,即使政府可以通過向國有企業撥付投資的形式而將一部分財政資金再分配給國有企業,但這種再分配與其上繳的利潤之間並無直接的聯系。國債的發行既然是政府作為債務人以還本付息為條件,而向國債認購者借取資金的暫時使用權,政府與認購者之間必然具有直接的返還關系。
(二)自願性
所謂自願性,是指國債的發行或認購建立在認購者自願承購的基礎上。認購者買與不買,購買多少,完全由認購者自己根據個人或單位情況自主決定,國家並不能指派具體的承購人,此時,是否充當承購人須以自願為前提,進而在購買數量、利率高低及何時兌現等方面,承購者均有相對選擇的自由(相對指限制於國債品種設計的范圍內)。而稅收的課征以政府的政治權力為依託,政府課稅就要以國家的法律、法令的形式加以規定,並依法強制徵收,任何個人或單位都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而強制性是稅收的形式特徵之一。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是以國家的資產所有權為依託的,因為國家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對國有企業利潤具有佔有權和支配權。任何國有企業都有義務依據有關規定按時足額地將企業實現的利潤的一部分上繳給國家,因而國有企業上繳利潤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特徵。國債的發行是以政府的信用為依託,政府發行國債就要以借貸雙方自願互利為基礎,按一定條件與國債認購者結成債權債務關系。任何個人和單位由於都具有各自獨立的經濟利益,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強制他們認購國債,而只能由其自主決定是否購買和購買多少。
(三)靈活性
所謂靈活性,是指國債發行與否以及發行多少,一般由政府根據國家財政資金的豐裕程度靈活加以確定,而不通過法律形式預先加以規定。這是國債所具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形成與稅收的固定性的明顯區別。稅收的取得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稅種、稅率來徵收,不能隨意改變,收入的多少取決於經濟發展的狀況,如果出現自然災害、戰爭等事件,不僅滿足不了國家急需大量資金的要求,還將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減少稅收收入。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雖然隨企業的盈虧狀況有所變動,但一般說來,實行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國有企業向國家上繳利潤,總要依據一個大體固定的比例進行。即使其絕對額在不同時期可能不一樣,但其相對額(上繳比例)在一定時期常常是固定的,因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有比較固定的特徵。國債的發行則完全不同,其發行與否或發行多少,並沒有一個較為固定的國家法律規定,而基本上由政府根據財政收支狀況靈活加以確定,也就是說,它既不具有發行時間上的連續性,也不具有發行數額上的相對固定性,而是何時需要何時發行,需要多少發行多少。因此國債與其他財政收人形式的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在滿足財政支出、穩定財政狀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債的以上三個特徵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國債的有償性決定了國債的自願性,因為如果是無償的分配形式就不會是自願認購。而國債的有償性和自願性,又決定和要求發行上的靈活性。否則,如果政府可以按照固定的數額,不論經濟條件及財政狀況如何,每年連續不斷地發行國債,那麼,其結果,或者是一部分國債推銷不出去,政府所需資金得不到保證,甚至可能出現國債的發行額遠遠滿足不了財政需要量的窘迫情況,或者是通過發行國債所得到的資金處於閑置,發揮不出應有的效益,政府可因此而無力償還本息。所以,國債的有償性、自願性和靈活性是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只有同時具備三個特徵,才能構成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