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時期,為什麼納粹德國一定要針對猶太人
Ⅱ 猶太人這件事中,讓我們知道了一個什麼道理
卡文迪許的思維有一個寶貴的東西:沒有固有的概念、成規的限制,敢於橫沖直撞,想到就做,敢闖敢試。因而他跑到了眾多科學家的前面,第一個稱出了地球的重量。
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說」統治著天文學界:在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之前,牛頓的萬有引力似乎「完美無缺」……大家的思維因有了一個現成的結論,而變得循規蹈矩,不再去八面出擊。後來,哥白尼和愛因斯坦「橫沖直撞」,前者發現了「地心說」的錯誤,後者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局限。因此,我們要學一學野馬,讓思維在自由的原野上「橫沖直撞」一下。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作為地球的兒子,人類早就渴望了解母親的身世,也想知道地球的模樣,包括她的半徑與重量。古希臘科學家用巧妙的方法測出了地球的半徑約有6400多公里。那麼地球的重量又是多少呢?
地球如此巨大,如此沉重,要想用普通的秤來秤出地球的重量,那實在是天方夜譚。第一,世界上沒有這樣一桿能稱得起地球的巨秤,而且誰也無法製造秤得起地球的秤來。第二,就算有了這樣一桿秤,又有誰能像在菜市場上稱黃瓜、番茄那樣稱出地球的重量?就算是有了一個力大無窮的人能提得起地球。他總不可能站在地球上稱地球吧?
許多科學家在碰到地球的重量這個問題時,不是繞過去,就是掉頭而返。他們不是不想知道,也不是沒有做出過努力,而是在碰壁之後得到了一個結論:人類暫時還沒有能力稱量地球。
這個結論固化了人們的思維,大家不再對地球的重量感興趣,偶爾看一眼,便搖頭而去。
1750年,英國19歲的科學家卡文迪許向這個難題挑戰。他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課題:稱出地球的重量。
卡文迪許是個毛頭小夥子,他不知道別人為這個問題傷了多少腦筋,也不知道大家曾經試用了什麼方法。他像一個小馬駒闖進了一片叢林,橫沖直撞,他的思維毫無顧忌和阻礙。
在思維的沖撞中,卡文迪許想到了牛頓的萬有引力。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間的引力與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個物體的重量成正比。這個定律為測量地球提供了理論根據。卡文迪許想,如果知道了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知道了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知道了其中一個物體的重量,就能計算出另一個物體的重量。
這在理論上是完全成立的。但是,實際測定中,還必須先了解萬有引力的常數K。當時還不知道這個常數的值,這樣,即使其他幾個因子都知道了,也難以計算出地球的重量。因此,要稱地球重量,必須先測出引力常數。
卡文迪許通過兩個鉛球來測定它們之間的引力,然後計算出引力常數。兩個普通物體之間的引力非常小,不容易精確地測出。要精確地測出它們之間的引力,必須使用很精確的裝置。當時人們測量物體之間引力的裝置是彈簧秤,這種秤的靈敏度太低,不能達到實驗要求。引力常數測不準,地球的重量就測不準。
卡文迪許利用細絲轉動的原理設計了一個測定引力的裝置,細絲轉過一個角度,就能計算出兩個鉛球之間的引力,然後把引力常數計算出來。但是,這個方法仍以失敗告終了,因為兩個鉛球之間的引力太小了,細絲扭轉的靈敏度還不夠大。只有將靈敏度進一步提高,才能測出兩個鉛球之間的引力,計算出引力常數。
現在,測量地球重量的一大關鍵就是靈敏度問題。卡文迪許為這個問題絞盡了腦汁,想了好幾種辦法,但是,結果都不怎麼理想。
有一次,他正在思考這個問題,突然看到幾個孩子在做游戲。其中有個孩子拿著一塊小玻璃在玩著光斑的游戲。那個孩子把小鏡子對著太陽,把太陽光反射到牆壁上,產生了一個白亮的光斑。小孩子用手稍稍地移動一個角度,光斑就相應的移動很大的距離。卡文迪許看到這里,猛然醒悟,這不就是一個距離的放大器嗎?靈敏度不可以通過它來提高嗎?
孩子的玩具使卡文迪許受到啟發。他在測量裝置上也裝上了一面小鏡子,細絲受到另一個鉛球的微小的引力,小鏡子就會偏轉一個很小的角度,小鏡子反射的光就轉動到一個相當大的距離。利用這個放大的距離,就能很精確地知道引力的大小。
卡文迪許用這個放大的裝置精確地測出了兩個引力常數,再次測出一個鉛球與地球之間的引力,根據萬有引力公式,很快就把地球的重量計算出來了。
就這樣,卡文迪許第一次稱到了地球的重量。
人們用陌生而又敬佩的眼光打量著這個野性十足的青年人。同時也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青年人能夠跑到眾多科學家的前面?
大家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卡文迪許的思維有一個寶貴的東西:沒有固有的概念、成規的限制,敢於橫沖直撞,想到就做,敢闖敢試。
多年以後,一個實驗讓人們對「橫沖直撞」4個字再次刮目相看。
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威克教授所做的。他把幾只蜜蜂放進一個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們向著光亮不斷沖擊,不斷碰壁,最後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後在瓶子里換上幾只蒼蠅,時間不久,所有的蒼蠅都掉頭從瓶口飛出去了。原因是它們多方嘗試——向上、向光、背光,碰壁之後立即改變方向,雖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終總會飛向瓶頸,從瓶子中逃出。
威克教授由此總結說:「橫沖直撞要比坐以待斃高明得多。」
一位猶太富豪走進一家銀行,到了貸款部前,舉止得體地坐下來。
「請問先生,您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服務嗎?」貸款部經理一邊小心地詢問,一邊打量來者的穿著打扮:名貴的西服,高檔的皮鞋,昂貴的手錶,還有鑲嵌著寶石的領帶夾子……顯然是一位很有實力和修養的人。
「我想借點錢。」
「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只借一美元?」貸款部的經理驚愕了。
「我只需要一美元。可以嗎?」
「當然,只要有擔保,借多少,我們都可以照辦。」
「好吧。」猶太人從豪華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國債、債券等放在桌上:「這些作擔保可以嗎?」
經理清點了之後說:「先生,總共50萬美元,做擔保足夠了。不過,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嗎?」
「是的。」猶太富豪不露聲色地回答。
經理乾脆地說:「好吧,請到那邊去辦手續吧,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後歸還,我們就把這些股票、國債、債券等都還給您……」
「謝謝……」猶太富豪辦完手續,便從容離去。
一直在一邊冷眼旁觀的銀行行長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擁有50萬美元的人,怎麼會跑到銀行來借一美元呢?
他從後面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說:「對不起,先生,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
「你想問什麼?」
「我是這家銀行的行長,我實在弄不懂,你擁有50萬美元的家當,為什麼只借一美元呢?要是您想借40萬美元的話,我們也會很樂意為您服務的……」
「好吧!既然你非要弄個明白,那我就把實情告訴你。我到這兒來,是想辦一件事情,可是隨身攜帶的這些票券很礙事,不方便。我到過幾家金庫,要租他們的保險箱,租金都很昂貴。我知道貴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嘛,就將這些東西以擔保的形式寄存在貴行了。由貴行替我保管,我還有什麼不放心呢!況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過6美分……」
既有頭腦又有金錢的人是幸運的,因為他能用頭腦支配金錢。只有金錢而沒有頭腦的人是不幸的,因為他的頭腦只能被金錢所支配。文無定體,商無定市。經商鬥智,善謀者勝。
Ⅲ 一個猶太人拿著50美元到銀行巧租保險箱的故事和我國古代的哪個故事類似
猶太商人只採用了「橫向思維」和「反向思維」的方法,就取得了常人意料不到的效果。
中國古代「反向思維」的小故事《宋太祖以愚困智》:
宋太祖以愚困智南唐後主李煜派博學善辯的徐鉉到大宋進貢。按照慣例,大宋朝廷要派一名官員與徐鉉一起入朝。朝中大臣都認為自己辭令比不上徐鉉,誰都不敢應戰,最後反映到宋太祖那裡。
太祖的做法,大大出乎眾人意料。他命人找10名不識字的侍衛,把他們的名字寫上送進宮,太祖用筆隨便圈了個名字,說:「這人可以。」在場的人都很吃驚,但也不敢提出異議,只好讓這個還未明白是怎麼回事的侍衛前去。
徐鉉見了侍衛,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侍衛根本搭不上話,只好連連點頭。徐鉉見來人只知點頭,猜不出他到底有多大能耐,只好硬著頭皮講。一連幾天,侍衛還是不說話,徐鉉也講累了,於是也不再吭聲。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太祖以愚困智解難題之舉。照一般的做法,對付善辯的人,應該是找一個更善辯的人,但宋太祖偏偏找一個不認識字的人去應對。這一做法,反倒引起了善辯高手的猜疑,使他認為陪伴自己的人,是代表宋朝「國家級水平」的人。對大國猜不透,就不敢放肆。以愚困智,只因智之長處,根本無法發揮。
原文:
《一美元》
一位猶太人走進銀行貸款部,大模大樣地做了下來。
「請問先生,您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效勞嗎?」經理一邊小心翼翼詢問,一邊打量著來人的穿著:名貴的西服,高檔的皮鞋,昂貴的手錶,還有鑲寶石的領帶夾子......
「我想借點錢。」
「您想借多少?」
「1美元。」
「只借1美元?」經理驚訝的張大了嘴巴。「難道他在試探我們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效率?」於是便裝出高興的樣子說:「只要有擔保無論借多少,都可以。」
「好吧,」猶太人由豪華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國債及其它債券放在經理的辦公桌上,「這些作擔保可以嗎?」
經理清點了一下;「先生,總共五十萬美元,足夠了。不過,先生,您真的只借1美元嗎?」
「是的。」猶太人面無表情。
「好的,年息6%,一年後歸還,我們就把這些股票和證券還給您......」
「謝謝!」猶太富豪辦完手續,起身離去。
一隻冷眼旁觀的銀行行長從後面追了上去,「我是這家銀行的行長,我是在弄不懂,您擁有五十萬美元的證券,怎麼只借1美元呢?」
「既然您如此熱情,我不妨把實情告訴您,我是到這附近辦事情的,可這些票證放在身上不太安全,而幾家金庫的保險箱租金都太昂貴了。所以嘛,就把它們以擔保形式存放在貴行,而這最多也不過交6美分的利息......」
Ⅳ 猶太羅斯柴爾德家族口袋裡裝著世界一半的錢嗎
《貨幣戰爭》的一紙風行,讓古老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逐漸為大洋彼岸的中國人所熟悉。其實,德國詩人海涅就曾經說過:「金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上帝,而羅斯柴爾德,則是它的先知。」作為歐洲最古老的銀行世家,羅斯柴爾德家族最輝煌的時候幾乎擁有半個世界的財富。即便現在,家族依然擁有分支眾多的銀行、十幾家石油和有色金屬公司等業務,並且壟斷著南非的鑽石采礦業。
從學徒工到皇家代理
猶太巨商多是白手起家,職業之初往往從事最底層的英雄合擊工作。羅斯柴爾德家族從16世紀起定居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區,在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兩個多世紀後,終於在18世紀開始發跡。使這個古老的家庭開始興旺發達的,就是梅爾·羅斯柴爾德。
梅爾生於1743年,長大後前往漢諾威銀行學習金融實務。20歲時,他返回法蘭克福,從事古董買賣。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們普遍雅好收藏古錢幣。梅爾於是親自編輯《古錢手冊》,並附上詳細的解說,然後郵寄給各地的王公貴族們。目的很簡單,希望自己的店能夠成為皇家指定店,這樣生意就能獲得暴利。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爾的投寄行動依然不停。終於,威廉王子同意了他的要求。一直等候這一機會的梅爾,以近乎贈送的價格,不惜血本地向威廉王子賣出了他收藏的珍貴古代徽章和錢幣。同時,梅爾還極力幫助王子收集古幣,並經常為他介紹一些能夠使其獲得數倍利潤的顧客,不遺餘力地幫王子賺錢。
在25歲那年,梅耶終於獲得了羅馬帝國皇帝授予的「帝國皇家代理」頭銜。憑借「帝國皇家代理」的名頭和威廉王子的信任,梅耶的生意越做越興旺。他不僅從事棉製品、煙酒等行業,還涉及金融領域。40歲的時候,梅耶已經成為法蘭克福城的首富。
威廉王子是當時歐洲的巨富之一,擁有2億美元的身家。當威廉王子為逃避拿破崙的攻擊,不得不離開法蘭克福前往丹麥時,留下300萬英鎊交給梅爾保存。就是這筆巨款,為羅斯柴爾德家族躍升為歐洲第一個家族奠定了第一桶金。目光遠大的梅爾把五個兒子派往英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這幾個歐洲的心臟國家,開始了家族征服歐洲的序幕。
更令人稱奇的是,梅爾經過不懈努力,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橫跨全歐洲、家族專用的情報傳遞網。正是這個高效率的情報網,日後為羅氏家族創造了巨額的財富。為了保密,他們有自己專門的信使,彼此用密碼進行聯系。例如,老羅斯柴爾德的代號是「阿諾迪」,稱威廉王子為「戈德斯坦」,把在英國的投資稱為「鱈魚干」。數年之後,當羅斯柴爾德家族擴展到美洲後,他們仍用這種方法保持歐美之間的聯系。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信息傳遞系統迅速又可靠,以至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時也寧願用羅家的信使來傳遞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國的外交郵袋。
歐洲的第六大強國
那是1815年,歐洲證券交易所的匯率取決於滑鐵盧一役的勝負結果。憑借完善的情報系統,羅斯柴爾德兄弟最早得知這場戰役的結局。當內森·羅斯柴爾德跑到倫敦交易所假裝拋售手中的英國公債時,立即引來一片恐慌。其他人也紛紛把手中的股票拋出,這些股票都被羅斯柴爾德家的代理人買下。結果,內森一舉控制了英國公債的發行,操控著公債的價格,左右著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對法王路易十八的控制亦如出一轍,先散布不利謠言,使法幣大跌,迫使法王不得不向羅氏銀行借貸,家族由此控制了法國金融。而家族發源地的德國,銀行及其代理早就被家族操控在手。
盡管100多年以後,內森的孫子曾聲明關於英國公債的故事是編造的,損害了家族的名譽。但作為羅氏家族財富史上的經典事例,故事至今還為人樂道。壟斷了歐洲各國國債業務的羅氏家族,在1804到1904年的100年間,利用國家債券就賺了13億英鎊。以至於19世紀的歐洲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歐洲有六大強國——大不列顛、法蘭西、俄羅斯、奧匈帝國、普魯士和羅氏家族。」有人估計,當時世界上一半的財富都在家族的口袋裡。
羅氏家族的五兄弟,全部成為歐洲的顯赫人物。三哥內森八面玲瓏,博得了大多數英國官員的好感。他在曼徹斯特廉價購買商品,然後運到歐洲大陸以兩三倍的價錢賣出。五弟詹姆斯與法國的實權派人物關系密切,他經常參與部長們的施政計劃,甚至能提前得知議院的決議,臨死前他的財富已與法國國王不相上下。二哥所羅門與當時歐洲政治的巨擘——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公爵交好,成了幾乎全奧匈帝國權貴們的私人銀行家。老四卡爾在義大利大搞金融投機,贏得了大多數地方官的信任,保障著整個義大利直至梵蒂岡的財源。眾兄弟間的聯絡人——大哥阿姆謝爾,是奧地利男爵、普魯士的秘密商業顧問和御用銀行家、巴伐利亞王室顧問、眾多騎士勛章……恐怕他自己都已記不清一生中獲得過多少頭銜。
羅斯柴爾德家族對歐洲歷史的影響,從它幫助英國政府購買蘇伊士運河一事中便可見一斑。1875年的一天,內森的兒子、家族的第三代列昂內爾在他倫敦的宅邸中宴請英國首相狄斯累利。席間,列昂內爾突然收到一份來自法國羅斯柴爾德分行的電報,說埃及國王因缺少資金,打算把他掌握的17.7萬股蘇伊士運河股票以40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其他國家。英國內閣一致同意搶購運河股票,但國會一時無法籌集足夠資金。列昂內爾果斷作出決定,由羅斯柴爾德銀行倫敦分行向英國政府提供400萬英鎊,搶先買下了這批股票。此舉使英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也因此一夜之間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英雄。
猶太利益高於一切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譬如,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列昂內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這個家族所有成員的思想:「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
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梵蒂岡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列昂內爾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聖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後來同意了,這在以基督教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27年後,列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議院議員,他同樣用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
羅氏家庭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1845-1934年)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倫敦的沃爾特(1868-1937年)曾任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正是他,與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以外交大臣貝爾福致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勛爵一封信的形式,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
羅氏家族大多數人也堅持族內通婚,這也是老梅耶當初為防止財富外流的立下的遺囑,但後來逐漸放寬到可以與其他猶太銀行家族通婚。羅思柴爾德家族的58對夫婦中,有29對是近親結婚。不過,這個傳統現在已不再沿襲。比如倫敦的家族中堅成員伊夫林·德·羅思柴爾德先生,70歲時娶了46歲的琳·弗里斯特,後者是一家金融集團的董事長之一。他們是1998年在蘇格蘭召開的一次國際金融會議上相識的,之後兩人在倫敦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同年,琳成為「福斯特馬克通訊公司」在歐洲新設分部的主管,掌握著10億美元的啟動資金。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也是該公司董事之一。
250年後依然保持活力
盡管美國著名詩人、文學家艾茲拉·龐德曾公開指責以羅氏族為首的銀行家們為控制世界各國的銀行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其實,羅氏族在一戰和二戰中損失慘重。家族位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許多資產被摧毀了。二戰結束後,法國的私有化政策使得家族當地業務幾乎垮台。冷戰期間,家族在東歐的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
如今從羅氏銀行網站上可以看到,家族銀行目前的主要業務是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並其他的企業,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這些並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但在香港他們也設有亞洲辦事處,甚至他們還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家族銀行。不過,據網站上的年報顯示,2006年家族銀行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利潤不到30億美元,估計其資本總額不會超過300億美元。這樣的規模,在目前世界的投資銀行中排到13名。
盡管曾經為家族帶來輝煌的銀行業失去了呼風喚雨的權威,但如今羅氏家族的財產依舊難以勝數,依然位列全球十大財富家族之一。這個家族的英國旁支擁有倫敦的羅氏銀行、十幾家石油和有色金屬公司,並且壟斷著南非的采礦業;法國旁支擁有羅氏銀行和「北方投資」股權公司;另外,家族還擁有多家公司和中型托拉斯。梅耶的小兒子詹姆斯曾經向釀酒業進軍,當初的酒庄發展成如今的穆冬和拉菲兩大頂級紅酒品牌,成為家族目前最著名的產品。家族的成員也依舊是新聞報道關注的對象:2000年4月,家族第五代23歲的拉菲爾·羅斯柴爾德意外身亡,這個消息幾乎成為美國各大報紙的要聞。2007年6月21日,梅耶的曾孫、98歲的蓋伊·羅斯柴爾德男爵去世,同樣受到了世界范圍的關注。
當今的羅斯柴爾德們,比起他們富有傳奇色彩的祖先,表現得毫不遜色。就拿家族如今的掌門人戴維·德·羅斯柴爾德男爵來說,他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臉上老掛著略帶譏誚的微笑。他是巴黎羅氏銀行的董事長。為了鞏固自己的金融帝國,他不惜挖競爭對手的牆腳,把他們手下能乾的員工都招至自己麾下。他手下的550名員工都是精兵強將,即使與員工多得無以勝數的摩根斯坦利、高盛這些世界一流財團競爭,他們照樣從容應對。戴維老說:「要想招賢納士,就得想辦法讓他們感到幸福,他們覺得幸福了,你又得想法督促他們拚命幹活,賺取利潤。」與所有成功的金融家一樣,戴維·羅思柴爾德不僅僅是個商人,更像個心理學家。他曾經帶著100萬美元和3名員工,恢復了家族在法國的生意。他也更欣喜地看到,經營了250多年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到今天在他手下依然保持活力。
Ⅳ 美聯儲鮑威爾是猶太人嗎
不是,是正宗的美國人
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男,1953年2月出生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先後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學士學位和喬治敦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鮑威爾於20世紀90年代初擔任老布希政府時期的財政部副部長,負責監管金融機構和美國國債市場。2010年至2012年,他在華盛頓智庫兩黨政策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曾協助美國國會提高政府債務上限。2012年5月成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理事。[1-2]
2017年12月5日,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在兩黨投票中,以22票贊成1票反對通過了對傑羅姆·鮑威爾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提名。 [3]
2018年1月23日,美國國會參議院批准傑羅姆·鮑威爾擔任下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預計將於2月3日珍妮特·耶倫任期屆滿後正式擔任美聯儲主席。
Ⅵ 關於納粹和猶太人的
這和基督教世界的反猶太傳統有關
猶太人信仰猶太教
和歐洲的主流社會不同
在基督教國家受到歧視,
不得擁有土地,只好經商,逐漸積累商業經驗,
基督教徒不允許放高利貸,
而猶太人的信仰不禁止,可以從事信貸活動,
逐漸成為歐洲的著名商人和銀行家,更為低層平民所憎惡,所以歐洲不時發生打擊猶太人事件。
反猶太主義在宗教和經濟雙重因素下在歐洲成為主流
納粹就是順應民意
轉移人民對國內矛盾的注意力
進行反猶太活動
最終發展為屠殺
Ⅶ 有一個很有名的銀行家,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買進了大量的英國()國債
我記得是奧古斯特·貝爾蒙 是一個猶太人,當時他有很多情報源,
Ⅷ 猶太人呢
三 宗教力量與屠殺猶太人
希特勒的崛起,單單依賴國際金融資本的支持是不夠的,希特勒還非常好地利用了基於宗教情節的歷史仇恨。我們很多人把屠殺猶太人歸為希特勒個人的原因,這其實是變相地在搞歷史英雄主義。記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嗎?在當時的西方世界,種族主義是很盛行的,屠殺猶太人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各方勢力都曾有助紂為虐的不良記錄,只是這些故事已經湮滅在歷史中。
對於猶太人的打擊,還有一個原因,猶太人有著很強的金融力量,猶太人是歐洲的高利貸者,是德國現代央行體制的阻礙力量,是當時德國金融體系的控制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殘殺猶太人的行為,其實是歐洲歷史上一貫迫害猶太人這一傳統的繼續。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認為放高利貸是罪惡,但是,即使是教會統治下的世界,也需要借貸這類金融活動,於是,教會就把這種「罪惡」的活動交給猶太人做。因為,反正猶太人天生就是「有罪」的,讓他們從事這種罪惡的金融活動,教會既保持了自己的高尚,又維持了社會的需要。莎士比亞劇作《威尼斯商人》中反角夏洛克,就是一個猶太人,一個放債者,一個放高利貸者,刻毒而貪婪。時代的小說經常最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心態。
對於猶太人的掠奪,在歐洲歷史上層出不窮,猶太人的錢財隨時都會被剝奪。比如十字軍東征時,教會為招募更多的十字軍戰士,頒布了一條命令:參加十字軍的人,如果欠猶太人的錢,一律免除,不用還了。西班牙國王1492年下令驅逐猶太人,同時下令,出境的猶太人不得攜帶黃金,只能攜帶一頭毛驢和一定量的糧食。於是,被驅逐的猶太人不得不將黃金兌換成毛驢和糧食,造成毛驢和糧食價格大漲。猶太人的財產就這樣被整體性地剝奪,不需要任何理由!有些猶太人試圖將黃金吃進肚子帶出西班牙,結果吞金喪命。
歐洲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里,猶太人不允許擁有不動產和實質財產,也就是說,法律規定猶太人不可以買房子,不可以擁有土地。因為不可以買房子,致使猶太人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區域集中居住,居住條件由政府決定。而因為不能買土地,決定了猶太人不能當地主,也不能當農民。同時,「其他實質財產」的內容還包含很多。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後,教會的統治力量下降,君主專制占據歐洲政治舞台,歐洲各國對於「其他實質財產」內容的規定也開始有所不同。但是,有一條是很明確的:猶太人不可以擁有房產。
19世紀歐洲最強大的金融家族——羅思柴爾德家族,他們也是猶太人,當然也不能例外。當時這個家族銀行的總部在維也納,負責人是羅思柴爾德家族第二代五兄弟中的老二——所羅門·羅思柴爾德,他還是奧地利政府的財務顧問。用今天的話說,屬於有權有勢的人物,還有大量的高層關系。即使是這樣,在《貨幣戰爭》中描繪的如日中天、縱橫馳騁歐洲的所羅門·羅思柴爾德也不能擁有房產,只能常年住在賓館里!賓館既是他的生活住處,也是辦公地點。
由於猶太人受到各方的盤剝,導致猶太人的經營必須攫取足夠的暴利,必須足夠的貪婪,而這樣的結果又繼續導致社會民眾對於猶太人更大的憤恨,猶太人因此成為了教會和執政者轉移社會矛盾的最佳目標。
在支持德國的「道威斯計劃」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改組德意志銀行和改革貨幣,該計劃直接與原來的金融既得利益者發生激烈的沖突,而德國的金融既得利益者正是猶太人金融家。還需要注意的是,改組德意志銀行是國際新興金融資本對德國舊金融勢力的進攻,也是美聯儲對抗英格蘭銀行的全球布局的開始,德國的債券是華爾街籌劃發行的,改組德意志銀行和「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都是美國人提出的,在一戰以後美英爭奪世界金融制高點的大戰也空前激烈了。
新的銀行體制和貨幣發行機制導致世界進入了低利率時代,與猶太人的高利貸矛盾非常激烈,同時由於猶太人的高利貸吸引了大量富餘資金,銀行正常儲蓄受到威脅,政府的債券發行工作更受到了限制,要使改組後的德意志銀行真正成為德國的中央銀行,必須鏟除原有的金融既得利益者!但是在所謂的西方法治國家,如何剝奪這些人的合法財產?資本家是不能給政府有侵犯私人財產的權力的,否則自己將來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所以僅僅剝奪猶太人的財產和貶低為賤民是不好操作的,最佳的策略就是利用宗教針對特殊人群的人身消滅。因此對猶太人的迫害,背後是有教會和國際金融資本的支持,這種力量是超越國家主權的,也只有在這樣的「金融+宗教」的力量支持下,希特勒才有可能走上前台,充當屠夫。
依靠華爾街等國際金融資本的力量,德國債券的信譽得到保證,從而也就保證了以這些債券為抵押發行的馬克的信譽,在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中世界產能過剩,德國發行的這些貨幣從全世界換取了大量的物資,這些物資使德國富強崛起,同時也不會有通貨膨脹。這與當今美國的手法很像。而在當時,德國的金融平衡是脆弱的,如果出現投機,確實有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空間,所以必須打擊以貪婪逐利為第一目的的原有金融勢力。
另外一點被忽略的史實是,由於德國在戰爭中喪失了總人口的10%和將近七分之一的土地,並背上了每年1320億金馬克的賠款,相當於1921年德國商品出口總值的四分之一,因此德國戰後經濟非常脆弱,這讓無孔不入又無比貪婪的金融猶太投機家敏銳地嗅到了暴利的味道。在猶太人的金融投機下,1921年1月31日,德國出現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惡性通貨膨脹。美元與馬克的比率從1921年1月的1:64,暴貶到1923年11月接近崩潰的1:4200000000000。1923年《每日快報》上刊登過一則軼事:一對老夫婦金婚之禧,市政府發來賀信,通知他們將按照普魯士風俗得到一筆禮金。第二天,市長帶著一眾隨從隆重而來,庄嚴地以國家名義贈給他們1000000000000馬克或者半個便士。如此嚴重的貨幣貶值會引發怎樣的仇恨情緒,不難想見。
想一下如果現在告訴大多數買不起房子的人,說把可惡的開發商給殺了,給大家分房子,老百姓肯定是歡呼雀躍的,而當時希特勒就是把猶太人給屠殺了以後給德國民眾增加就業和建立了當時最好的社會保險、醫療體系——反思這樣的事件,可以看到,利誘出來的民意有時候也是非常可怕的。而為什麼希特勒可以這樣干,就因為猶太人是異教徒,耶穌基督的仇人,屠殺猶太人不用下地獄!而換作屠殺基督徒,上帝要懲罰的。
四 滅猶背後的金融經濟博弈
德國為什麼從一戰後的經濟接近崩潰快速轉變為低失業、高增長又沒有通貨膨脹的大好局面?通行的教科書一般迴避了這個問題!其實這與德國希特勒的軍國化政策和屠殺猶太人是有密切關系的。
首先軍國化政策,讓大量人口當兵進入軍隊,失業當然會大大減少;德國的農業生產自給一直是非常緊張的,而在希特勒的屠殺中,600萬猶太人喪命,更多的猶太人逃往他國,結果就是把這部分人口的糧食給節省了,也讓出了他們的工作崗位,失業也少了。
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金融並不特別重要,但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產業壟斷階段後,金融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經濟的制高點。這個掌握國家前途命脈的產業,被猶太人異教徒所控制,是西方基督教勢力范圍內各個階層都極力反對的,打擊猶太人金融力量的內在意義不亞於十字軍東征。而在以國債為抵押發行貨幣的基礎上建立的新銀行體制,比之前的金銀貨幣發行成本極大地降低了,由於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也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實際上就是對應著利率,所以新的銀行體制可以讓利率降低,提供更多的貨幣,促進經濟發展。同時要注意的是大多數老百姓對於高利貸有著切膚的痛恨,就如當年中國的窮人對於當鋪的痛恨一樣。
僅僅如此就讓德國崛起還是不夠的,同時還要有一系列的經濟政策支持,這些經濟政策也是各方博弈的結果,我們都說希特勒靠猶太人的財富使德國整軍備戰,但是剝奪猶太人只造成財富在社會中的轉移,不產生新的財富。真正使德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摧毀了猶太人陳舊的高利貸模式的金融體系,建立了現代的央行金融體系,希特勒發行的大量債券,按照中央銀行間接發行貨幣的方式,是銀行發行貨幣的抵押物,貨幣投放量就可以極大地提高,比依靠金銀進行抵押貨幣發行的方式有了巨大的進步,有了貨幣投放,經濟就活躍了,這才是德國崛起的經濟基礎。
1933年8月,美國銀行協會同希特勒德國就貸款問題進行談判。美國銀行同意德國延期償還以前的貸款,並且為了德國外匯平衡有多餘的外匯還債,美國的銀行甚至保證今後美國在德國的全部資本和產業收入只在德國使用,並用來興建新的軍事企業或者改建原來的軍工企業。一個不可思議的詭異循環出現了,華爾街借出去的錢,被希特勒拿過來,從華爾街金融資本控制下的工業托拉斯那裡購買軍火和技術,得到的利潤又用於向德國的軍工行業繼續擴大投資。金錢的血液周而復始不分晝夜地流動著,結果是一端生長出了武裝到牙齒的德國軍備,另一端美國的諸多龐大工業帝國,在艱難時世中維持甚至擴大了生產和市場,羅斯福新政能夠奏效,也未嘗不是多多依賴藉助於此。這是一個血腥的凱恩斯政策,最後這樣的軍備發展只能以戰爭來收場。
希特勒的上台時間,是在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的末期,希特勒採取了國家凱恩斯主義,以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發展軍工,帶動債券和貨幣發行,造成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希特勒上台4年,德國失業率從高於30%下降到幾乎為0,GDP總值增長超過100%,同時完成了德國全國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重整了重工業基礎體系,還裝備了一支現代化軍隊。但是我要說的是這樣的凱恩斯主義是血腥的,因為國家的積極財政政策必須由足夠的消費來帶動,但是消費沒有起來,就只有依靠戰爭來消費了。希特勒的國家財政政策不僅僅是發展軍工,也有其他的投資,比如進行社會保障的改革,比如大力資助科學研究。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建設就是在一戰以後的德國,建設的目的是讓德國兩線作戰時可以一天之內把軍隊從西線調往東線。但是平時,這個高速公路網也是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建設,在汽車工業剛剛興起的20世紀30年代,這也是帶動汽車產業發展和消費的根本保證。
有了這些政策的保駕護航,德國經濟才得以快速地發展,但是普通德國人的收入提高沒有資源供給保障,大量的投資沒有社會消費能力來承接,不能形成良性循環,為了投資和經濟發展的持續,新的投資就只能越來越向軍工領域傾斜,因此德國進而發展到以軍工為帶動的國家積極財政政策,大量軍工投資只有通過戰爭來消費,資源供給也只能通過戰爭解決,國家的軍國化和再一次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在這個過程中,金融資本的利益訴求促進了戰爭的到來。
同時,德國在短短的時間里再度發動戰爭,也得到宗教和意識形態的支持,德國極端種族主義的興起是問題的關鍵——一旦你利用極端的種族主義打擊了猶太人,這樣的意識形態一旦建立就如邪教產生了一樣,不讓你頭破血流是回不了頭的,更進一步講法西斯就是某種邪教。看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間間隔,前後就20年左右,也就是爸爸在一戰戰死,兒子又要再上戰場,如果沒有民間的戰爭狂熱,再度發動這么大規模的戰爭是不可想像的,這種狂熱與精神洗腦是分不開的。而英法等國之所以在戰爭初期實行綏靖政策,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本國人民的一戰創傷還沒有完全癒合,人民的反戰情緒很高,民選的政府不得不考慮選民的厭戰意願。所以反對邪教的侵蝕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能夠獨立思考、在思想上抵禦邪教的人在社會中是不多的,也是邪教政府首要的迫害和清除對象,當這些人被迫害光了以後,這樣的國家就是非常可怕的邪惡國家了。
在希特勒打擊猶太人的過程中,美國獲利是最大的,大批的猶太人從德國和歐洲各地逃往美國,給美國帶去了大量的財富和人才。不僅僅是德國猶太人的財富流向美國,其他歐洲國家猶太人的財富、歐洲避難富人的財富、要對於戰爭破壞避險的私人的財富均轉移到了美國。而逃跑到美國的猶太人金融家,人身都得不到保障,更談不上再爭奪金融話語權了,比如被某些國人神化的羅思柴爾德家族,在這些變故中也是損失慘重,從此以後,這個家族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的地位,與其顯赫時代也就天壤之別了。所以美國在二戰中和二戰後宣傳人權的背後目的,是要吸引全球的富人和財富轉移到美國,總有很多短視的國家不保護本國富人的財富,使本國的高端精英對於美國無比嚮往,這樣美國就總是有借著推廣人權吸納他國人才和財富的機會。
Ⅸ 美聯儲主席為什麼總是猶太人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美聯儲歷任主席,令人側目的是幾乎全部是猶太人。
阿瑟·F·伯恩斯Arthur F. Burns (1970 - 1978) 猶太(奧匈裔猶太)
G·威廉·米勒G. William Miller (1978 - 1979) 非猶太(注意只做了1年)
保羅·沃爾克Paul A. Volcker (1979 - 1987) 猶太(德裔猶太)
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1987 - 2006) 猶太(奧匈裔猶太)
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 (2006 - 至少2014) 猶太(奧匈裔猶太)
美聯儲的所有者與歐美秘密社團共濟會有著極其深遠的關系。可以說是共濟會控制的銀行一手炮製。
美聯儲主席都是猶太人,有一定的偶然性,猶太人在美國,數量並不佔優勢,但卻能左右美國的政治。美聯儲也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為啥美國和以色列關系這么好,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另外,他們提到了共濟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於1913年成立的。這個系統主要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儲備銀行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