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中國有嗎
基金
基金(Fund)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如信託投資基金、公積金、退休基金等,狹義上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平常所說的基金主要是指證券投資基金。 證券投資基金的收益來自未來,
② 中國有哪些投資美國股市的基金類產品
1、國泰納斯達克1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本基金是國泰基金發行的一個QDII的基金理財產品,通過嚴格的投資程序約束和數量化風險管理手段,以低成本、低換手率實現本基金對納斯達克100指數的有效跟蹤,追求跟蹤誤差最小化。
2、華寶標普美國消費股票指數基金(LOF)
華寶興業標普美國品質消費股票指數證券投資基金(LOF)是華寶興業發行的一個QDII的基金理財產品,緊密跟蹤標的指數,追求跟蹤偏離度和跟蹤誤差最小化。
本基金的投資范圍為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標的指數成分股、備選成分股等。正常情況下,本基金力爭控制凈值增長率與業績比較基準之間的日均跟蹤偏離度的絕對值不超過0.5%,年化跟蹤誤差不超過5%。
(2)美國社保基金投資中國擴展閱讀
QDII制度由香港政府部門最早提出,與CDR(預托證券 )、QFII一樣,將是在外匯管制下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權宜之計,以容許在資本賬項目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國內投資者往海外資本市場進行投資。
相對於高頻交易來說,跨品種、跨市場套利及對沖交易在期貨市場算得上是一門古老的生意。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跨市套利策略已有一批中國投資者正確熟練掌握了套利技巧,由於具備全球化視野、資金容量大的特點,極大豐富了市場機會及交易手段,因此能取得穩定和持續的收益,但由於政策上的管控,此類投資一直沒有合適的平台擴大其規模。
③ 美國基金會在中國有投資嗎
聽說這次MSCI拒絕了A股後,我們這邊確實有這方面的想法,但是距離實現還是比較遠的,畢竟這種類型的改革需要進行一段時間並且實施起來會有困難,大眾能不能接受也是一個問題,不過現在國內可以投資海外的基金了包括美國的基金,比如貝萊德全球基金這樣的,收益還挺好的,你可以關注下,門檻也不是很高,投資海外共同基金,獅門帶你投遍全球,師門財經。
④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利用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的
「國有資產」的提法本身就很有中國特色,用它們來充實社保基金,除了中國,目前歐美各國暫時沒有太多的報道,第三世界就更不用說了
首先,早在五六十年代,歐美各國都大規模的開展了國企的私有化運動,目前那些國家直接控制的「國有資產」很少了
其次,人家基金的運營是有的是由專門的私營公司辦理,有的是由政府成立的基金公司操辦,但他們的政府不像我國,並不對其虧損負責,也不託底,只是對其加強監管而已,所以,也談不上用國資來充實基金。
⑤ 國人在國內如何購買美國的基金
在大陸的中國人不能購買美國的共同基金。
1.購買海外基金(含投資美國市場的基金)目前不能通過境內金融機構實現,因為中國個人境外投資沒有開放。建議在香港的銀行開戶,然後通過電話或e-banking的方式購買海外基金。
2.投資貨幣必須為外幣(以港元,美元,歐元為主),現在國家已經開放個人自由購匯的限度,所以可以把資金順利轉移至境外帳戶。
3.如果實在不能在境外開戶,可以通過某些中介投資海外基金,但是存在法律風險。
⑥ 美國401(K)基金與中國社會養老保險的區別
我知道401K但不了解中國的社保。我現在還有401(k)賬戶。
401K是美國政府專為大公司員工福利設計的由公司和員工共同參與的個人退休計劃。裡面有很多的規則和條件,我就不一一道來了。主要的精神是根據401K的規則,公司要為雇員提供退休計劃,這是一個共同賬戶,根據每個雇員的薪資情況,公司應為每個正式員工提供一個401(K)退休金賬戶。每個員工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為下一年的退休計劃制定一個儲蓄計劃,一般是你工資的百分之幾,或政府規定的上限(contribution limit).這部分錢可暫不付當年的個人所得稅,直到你使用這部分錢的時候(一般是在退休後)才用補交個人所得稅。另外一個要點是,公司會根據1:1比例為員工存入相應的資金。一般各家公司都有一個自己的原則比方說不超過員工工資的5%。所以,401(k)計劃是對員工很有吸引力的。原則上,這個計劃里錢只能在當事人退休後才能動用。如果,在某種情況下,當事人如要在法定退休年齡之前用款,那這部分款項不光要付個人所得稅,同時還要加付10%的懲罰性稅。401(k)賬戶里的資金可由個人支配進行投資但需經由合格的退休金管理公司來管理。
大概就是這些了。具體的可上網查找。
⑦ 美國與中國基金市場體制的比較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引發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導火索,隨之帶來的則是社會對資金的巨大需求。在這種大背景下,基金作為一種在發達國家成熟、流行的籌資手段引起了中國駐外金融機構的注意。隨著1997年《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和1998年3月中國首批的兩只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的設立,拉開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的序幕。到今天為止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在這十年裡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從無到有,市場的建立和改進都是有目共睹的。在這里,本文以中國和美國的基金市場為對象,簡要的回顧我國基金業的發展歷程並對比美國基金市場的發展過程和特點,希望能由此看到我國基金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並對現存的問題提供參考的解決途徑。 美國基金業的發展過程 投資基金始於英國發展於美國。按照基金市場的演進,美國基金產業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1940年以前、1940-1970年、1970年至今。這幾個大的階段與《投資公司法》和1970的《投資公司法》修正案相吻合。這三個階段的兩個轉折點可以看作為封閉式基金為主導向開發式基金為主導的轉變和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 (一)1940年以前是基金產業的初期,這段時期內投資公司規模小,行業特徵不明顯,各個投資公司之間差異性很大,一般都是基於特定目的而設立的,並不是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這一階段的基金組織形式以封閉式基金為絕對主流,同時這一階段制定了《投資公司法》,為後來投資基金的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 (二)1940-1970年間是基金的成長期,共同基金登台上場,基金資產規模和基金數量迅速增長,這一期間絕對多數基金為股票基金,但是也有少量的債券基金。 (三)1970年至今是基金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基金的品種豐富了起來,整個產業的基礎結構發生了變化,債券和收入基金加入了分流的行列。特別是1974年推出的新基金品種——貨幣市場基金MMFs,其產生是基金行業的一個重大創新。在1999年底美國共同基金在資產規模上一舉取代了商業銀行而成為美國金融市場上第一大金融中介,2005底全球范圍內的開放式基金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8萬 億美元,開發式基金數目達到了56,863支。 中國基金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基金產業還處於發展初期,類似於美國1940年前的情況。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1985-1990年。中國國內金融機構與海外機構合作推出面向海外投資者的「中國投資基金」。海外中國基金的引入在一定意義上刺激了中國國內基金業的發展。 (二)1991-1997年。1991年10月我國最初的一批老基金「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宣告成立開始。這一時期大部分基金是由地方銀行和地方政府批准設立的。這一時期基金發展十分火熱,但是由於缺乏相關的規范和法律約束,出現了許多問題。 (三)1997年末至2003年末。1997年11月14日,國務院頒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我國基金業從此進入了一個規范化發展時期。1998年3月基金金泰、開元的發行,成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的起步。截至2002年底,開放式基金已猛增到17隻。但問題也同時暴露出來,2002年封閉式基金二級市場表現比股票市場的整體走勢還要弱一些,封閉式基金再現大幅折價現象。 (四)2003年末至今。2003年10月28日,《證券投資基金法》的頒布與實施是中國基金業和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基金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2003年末三隻貨幣市場基金在我國登台亮相,在隨後的幾年內又陸續推出了多個基金品種創新,如避險型基金、指數型基金。近一段時間,ETF產品日益得到基金管理公司的青睞。目前已經運作的ETF產品包括上證50ETF、深證100ETF、上證180ETF等。 中美基金業發展比較 國際投資基金的發展歷史顯示(在這里具體反映為美國基金的發展過程)投資基金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從以封閉式投資基金為主到以開放式基金為主的制度變遷過程。到目前為止,經濟發達國家的投資基金主要形式為開放式。從我國基金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我們也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但是同時應該看到的是我國基金業的特殊之處,以及在中國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具體問題。 我國採取的基金組織形態是契約制,美國的基金主要實行的是公司制,以共同基金為典型代表。契約型基金體現的是信託關系;公司型基金體現的是委託代理關系。信託關系與委託關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因此從委託人的地位來看,公司型基金的股東與契約型基金的信託人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公司型基金股東對基金公司有最終控制權,能對基金重大事項做出決策,享受公司法中股東的地位而契約性基金的信託人幾乎沒有控制權,不參與基金的實際運作,享受信託法中的信託人的地位。 我國基金業發展制度模式到現在為止是政府為主導型的發展模式,美國基金業是市場為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在1997年《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以前,中國基金業呈現出自主性的模式,快速擴張的市場需求使得整個產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 由於缺乏相應的制度管理,產生了許多問題,因而政府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開始了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我國的問題在於過分依賴於政府管制,政府管制又集中於行政審批;過分依賴於准入管制,而對行為管制和信息披露管制嚴重不足;政府管制介入過深,使得市場中介組織難以發展,行業自律組織難以發揮作用。證監會在一定程度上擔當的是「救火員」的角色,而不是主動的監督。 我國基金業和美國基金業在法律監管體繫上的差異。只有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才能為基金產業的規范、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美國早在1940年基金的成長期之前就頒布了《投資公司法》和《投資顧問法》,與以往等法律法規組成了一個嚴密而完備的基金法律體系,並依法成立美 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國家投資公司委員會對美國基金業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為美國共同基金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可靠的法律基礎。相比起來,我國基金是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起來之前就發展起來了,這就給基金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事實上也出現了類似於「基金黑幕」之類的重大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國在已出台的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已經構建起了基金監管的主體框架,但是內容上依然淡薄。 通過以上中美基金業發展的對比可以看到,只有建立市場化的基金治理結構,才具備從基金治理結構的角度來對投資基金進行有效的管理。具體講包括解決基金治理結構市場的問題,讓政府從對基金行業行政管理的角色轉變為政府管制,從宏觀上對證券市場進行方向上的指導;建立起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為我國開發式基金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把目光投向公司型基金。面對失效的內部治理、外部治理和尷尬的第三方治理,可以考慮引進公司型基金來解決這些問題。2007年的2月份出台的《證券投資基金監管職責分工協作指引》正式明確了政府作為宏觀調控角色的回歸,在此之前也階段性的出台過一系列以市場化為原則調整基金行業管制措施,例如擴大行業准入范圍,實施「好人舉手」制度,引進獨立董事制度,引入外資。可以看到中國政府管理層正在一步步把權力還給市場,希望通過切實地落實這些政策來為我國基金產業的健康發展掃除障礙。
⑧ 美國人怎麼投資中國股票
借用身份證什麼的就免談了,這個第一讓人懷疑你的人品和誠信,第二這個違反外匯管制。
除了投資B股或者香港的紅籌外,建議有兩種方法:
1、通過QFII機構,他們是經過批準的合法投資,一般QFII都留有代理客戶的額度。
2、投資在國內辦一家企業,由這家企業獲得國內法人身份,用企業賬戶炒股,這樣除了稅收不一樣外,所有程序都合法了。如果,對純外資有問題的話,企業可以考慮辦成合資的。
最後,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合法操作的,就是信託。
⑨ 國外社保有中國這么復雜嗎
西方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已建立起了各自的社會保障體系和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根據西方國家的不同社會保障模式及社會保障制度的特徵,以及影響主要因素,並結合其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對我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借鑒意義。一、社會保障模式的類型、特徵及其影響因素(一)強調效率的社會保障模式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行儲蓄基金型社會保障制度,這是以自由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典型的社會保障模式,強調效率。以新加坡為例,其中央公積金制度要求僱主和雇員各繳納等額的保險費(中央公積金),專款專用。其特點是強調自我保障,強調統一的個人儲蓄而不是分散的個人儲蓄;籌資方式以強制性儲蓄為主;管理機構集中於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局。(二)注重公平的社會保障模式以干預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保障模式注重公平,主要有發達國家的福利國家型和自保公助型社會保障模式。前者的特點是實行收入所得再分配,用累進稅法使社會財富不集中於少數人手裡;後者的特點是由政府進行有關社會保障立法,作為社會保障實施的依據。(三)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選擇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其主要因素由三方面組成,首先是各國的社會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其次是各國在選擇社會保障制度時的理論思想背景,再次是各國不同的文化因素。二、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比較我們選取西方國家幾種典型的社會保障制度類型,以英國、美國和智利為代表來進行分析比較。(一)英國社會保障制度分析二戰後,西方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英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工業製造由原先的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三位。英國經濟所面臨的困難越來越明顯,英國社會問題尤其是貧困問題與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推動了英國政府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英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國民保險、國民保健、個人社會福利、住房和教育等五個方面。其自身的特點表現為,首先,社會保障項目的完整性;其次,向家庭的滲透較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家庭贍養職能。因此國民保險在一定程度上為受保人承擔了贍養家庭的責任。再次,普遍性原則是戰後英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基本准則。最後,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起主體作用。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全由政府機構及公共雇員運作。西方許多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也有政府機構和公共雇員的參與,但比較強調社會組織的作用,如一些基金管理機構、工會、各種協會組織等等,在社會保障管理中起著較大的作用。而在制度化的保障體系之內,英國的社會組織幾乎不起什麼作用。英國國民保險直接由政府管理,成為政府一個龐大的部門。(二)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分析凱恩斯主義對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29年—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並改變了長期以來左右美國人們的傳統看法,即認為貧窮出於懶惰。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對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產生深遠影響。二戰後,美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為美國政府增加社會保險種類、擴大保障范圍和提高給付標准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來源。美國廣義的保障制度是由「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兩部分組成:其中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包括狹義的「社會保障項目」(老年保險、鰥寡保險和傷殘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同西歐國家一樣,美國的僱主和雇員也必須繳納社會保險稅才能享受到社會保險支付。而社會福利完全依靠公共開支,接受者無須為此納稅,但申請人必須通過政府的「生計審查」方可領取福利,相當於西歐的「社會救濟」。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特點是,首先,市場化、社會化的內在傾向性。在繼續實行傳統的社會保障政策的同時,大幅度改變原有社會保障的提供方式。它不僅抑制了聯邦政府日益承擔的社會保障責任的歷史傾向,而且開辟了使社會保障制度向市場化、社會化方向轉變的道路,進而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市場化、社會化的社會保障模式」。其次,社會保障管理與運作的多元體制。公私兼顧,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兼顧,非盈利組織與盈利組織兼顧。再次,美國社會保障項目的多層次性。這種多層次性主要表現在項目的結構、形式和類型上。最後,社會保障資金籌措方式的多渠道性。這集中表現在:聯邦政府提供的經費起了主渠道作用;政府徵收的企業僱主的稅收及企業主為雇員提供的福利經費成為社會保障項目的重要資金來源;各種社區及各種社會福利組織也為不同利益集團提供了社會保障的部分經費;私人通過交納保險稅和為特定的保險項目提供了社會保險經費,此外一些人的慈善性捐助也起了很大作用。(三)智利社會保障制度分析智利70年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私有化改革深受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影響。在社會政策方面,它力主將能推向市場的社會福利事業轉交私人經營,改變由國家出面舉全部社會福利的做法。此外,智利改革受美國保守主義的影響也非常大。1973年底,皮諾切特軍政府執政,開始實施自由化經濟改革。皮諾切特軍政府在政治上基本代表中產階級利益,在經濟上主張實行私有化。從70年代末開始,皮諾切特軍政府開始實行全面的自由化經濟改革政策,而社會保障制度的私營化管理則是這場激進式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1971年—1973年間,阿連德政府由於推行國有化措施,嚴重損害了智利中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引發了一系列的政治矛盾,也導致經濟運行效率急劇下降:1971—1973年,智利年均通貨膨脹率高達295.9%,年均經濟增長率下降至1.2%,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上升到11.5%,經濟狀況嚴重惡化。智利的社會保障制度由社會福利計劃、醫療保險制度和養老金制度三個部分組成,其中養老金制度(包括殘疾和遺屬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都是對原來的舊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後建立起來的。以養老金制度為例,其特點是,首先,個人養老儲蓄金資本化。個人在職期間每月將一定比例的工資存入個人賬戶,作為資本,由養老基金管理機構進行投資,使基金不斷增值。個人養老金的多少取決於個人在職期間的儲蓄。其次,養老基金由私營機構管理。再次,將競爭機制引入社會保險部門。各養老基金管理公司通過提高投資利潤率和服務水平吸引的投保人。目前的8家管理公司是在以前的20多家公司的基礎上通過重組與合並後形成的,近70%的投保人選擇了其中的3家大公司。我們綜合上述分析,將分析歸納為表1(見表1)。表1各國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理論體系模式適合條件特色缺陷代表國家自由主義儲蓄基金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強調自我保障,籌資方式以強制性儲蓄為主,實行規范化、制度化管理政府財政負擔重,降低競爭力新加坡、智利干預主義福利國家型經濟發達,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全面的社會保障政府財政負擔重,不利於經濟的持續發展英國及北歐國家自保公助型工業化國家或經濟基礎雄厚國家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經濟安全保障企業成果成本高,不利於競爭德國、西歐、美國、日本三、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的啟示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均有利弊,我國應根據當前的經濟、社會環境,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模式,以滿足國民的基本需要,保障社會安定,促進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縱觀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它們在發展的初期都十分重視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在嚴明的法律體系保障下,才能保證社會保障措施的順利實施,這不僅提高了制度的穩定性,還有利於約束各方的行為。盡管我國在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過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規則、決定等,但是還沒有一部完整的關於社會保障的立法,使得在實際操作中的許多問題找不到解決的法律依據,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一個弱點。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逐步建立各具體法規的立法,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確立社會保障的基本法。同時,還要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得到切實的執行。首先,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依據在於效率與公平目標的潛在沖突與市場失靈。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為了滿足公眾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方面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保護邊緣群體的需要;福利包容的范圍遠非經濟增長、物質利益所能滿足,它是包括物質利益在內的人類各種利益的綜合;由於各種各樣的市場失靈存在,從而不加干預的市場制度甚至難以實現效率的目標,更不說社會公平與人類關注的其它目標了,因此政府幹預必不可少,通過干預來校正市場難以實現的社會功能與目標。公平和效率是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中兩個既相區別又相關聯的目標。在這里,公平不只是收入分配的公平,更是分享社會進步成果機會的公平,是性別間的公平,是強者與弱者間的公平,也是代際之間的公平;而效率則不僅指刺激人們努力工作與創新的積極性,不僅指企業不斷提高經營效率的積極性,而且指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與整個經濟的有效運行。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時期,公平和效率的度會有所不同。當效率不足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時,應當以追求效率增長為主要目標;當公平失衡形成妨礙經濟增長的制約力量時,則應以調節公平關系作為推動增長的主要目標。透過社會保障思想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重視經濟效率者強調自由主義,強調依靠市場力量;重視社會公平者,則主張擴大政府幹預,通過再分配的方式來校正對公平目標的偏離。其次,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受到價值觀念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價值觀念主要取決於政府對於不同發展目標重要性的判斷與社會福利內容的解析,也受到一國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而經濟發展水平則決定了一國實現公共福利目標的層次與范圍。再次,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應當很好地界定各個層次社會保障目標的責任分擔關系。由於各個層次的社會保障目標(社會保障服務)的性質有別,因而不同類別的社會保障項目,其承擔者權責劃分也就有所差別。有些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如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有些則只能依靠政府來提供(如社會救濟性保障服務);如維持普通生活水準的養老保障與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養老保障等。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在制度設計時不重視讓企業、個人承擔相應的義務或責任,即使是經濟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計劃也會走向崩潰。70年代以來,多支柱模式的興起是對以往制度設計失誤的一種校正。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滿足公平與效率目標的制度,而且也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制度。第四,在養老保障方面,由現收現付制轉向部分積累制雖然是符合效率原則的,但也存在明顯的轉軌成本,並會對不同群體帶來不同的利益。中國目前正由現收現付制向多支柱的模式轉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問題、社會保障制度規范化與制度化問題等,政府在對於此類隱性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⑩ 美國的社會保障真的這么好比中國還好
從資金運作的角度看,社保制度可分為英國模式(歐洲大陸模式)、美國模式、智利模式(拉美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因此,筆者特意總結這四個國家的模式特點,以期對中國社保體系建設有所啟示。 英國:養老保險多層次、三支柱 醫保經費90%源於財政 英國堪稱是世界福利國家之父。二戰以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英國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津貼等。 社會保險制度是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其支出占整個社會保障開支的70%左右。社會保險的種類齊全,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各大險種,覆蓋了社會成員年老、疾病、失業、職業傷害等各種情況造成的生活和身體健康風險。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主體,占社會保險收支的最大份額。養老保險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分為第一支柱:基本保險,由國家主辦並承擔主要責任,又分為國民養老金和就業關聯養老金,前者與就業無關,參保者人人有份兒,待遇水平相同,後者與繳費年限掛鉤。第二支柱為職業年金計劃,企業或單位為主承辦,國家負責規范和監督,分待遇確定型(DB)和繳費確定型(DC)兩種類型。第三支柱為個人購買的養老基金及商業性養老保險計劃。 英國的醫療保險制度是一種籌資和服務相統一的全民保健計劃,公共醫療服務機構為全體國民提供基本上是免費的醫療衛生服務,經費90%來源於財政,10%由個人負擔。 社會救助制度主要是針對生活水平低於社會最低標準的貧困家庭而建立的一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獲得救助的家庭需要經過家庭經濟調查(Means-Test),證明其收入來源確實不足,確有需要。社會救助的主要對象是低收入者、貧困的老年人、失業者等。 社會津貼制度主要是針對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建立的補貼制度。津貼的種類繁多,區分細致,既有針對特殊人群的生活津貼,也有覆蓋人群范圍較為廣泛的教育、住房津貼。具體包括殘疾人津貼、疾病照顧津貼、工傷津貼、法定產婦津貼、法定疾病津貼、住房補貼、兒童津貼、無勞動能力者生活津貼等,涵蓋了各類人群的各類特殊需要。 在英國,制度化、平等化、直接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各種社會保障措施都有明文規定並形成制度,有糾紛有法可依,協調爭議有章可循;同時,為縮小貧富差距,政策存在著向收入傾斜和普及性福利分配的平均主義傾向,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英國老百姓的生活;保障體制更針對現實風險的直接保障需求,強調根據居民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各種家庭的不同狀況來提供保障和福利,形成直接保障項目 美國:養老保險月繳費占工資15.3% 各類人員享受保障差別較大 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強調權利和義務相結合、收益和繳費相結合的原則,弱勢群體是其主要的受益群體。這也就是說,社會保障制度的受益者首先應該是制度的繳費者。美國各種社會保障項目中,職工是否享有年金或其他定期補助,一般取決於其工作或獨立勞動時間的長短。這種就業關聯制度是通過僱主、雇員共同繳費來籌集資金的,美國養老保險月繳費占工資總額的15.3%,僱主、雇員各承擔50%的費用。由於享受保障的權利和繳納保險費的義務得到了較為有效的結合,政府用於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資金就比較少。此外,美國企業補充保險,即一家企業年金計劃對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也起了積極作用。在美國企業年金計劃中,社會保險繳費與享受待遇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 與英國保障體系模式不同,美國的社會保障具有更鮮明的選擇性,是選擇一部分人實行保障的制度,弱勢群體是其主要的受益群體。美國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僅能滿足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強調社會保障實施於需要社會幫助的弱勢群體,同時,社會保障項目不完備,各類人員享受保障的差別較大。例如,美國在職職工是不能享受國家提供的醫療保險的;只有當職工退休以後,才能享受國家提供的醫療保險。當然,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較大,其具有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較瑞典、英國等國家要弱些。這種程度不高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避免福利大鍋飯方面具有顯著成效。正因為如此,國家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較少,從社會保險稅中籌集的資金可以應付社會保障資金的支出。 :美國的問題主要是長期的財務可持續性問題,據官方測算,到2017年時當期收支盈餘將達到平衡點,收支相抵,在這個拐點之後,隨之將出現收不抵支,其巨額資產余額可以一直堅持到2040年,那時,美國社保制度的資產余額將是「零」。所以,美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未雨綢繆,而不是像歐洲那樣急需解決當期的資金缺口。 新加坡:強制執行中央公積金制度 醫療盾牌計劃 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在社會、醫療、住房、經濟等方面顯示了其巨大的優越性,它使新加坡在不長的時間內解決了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者有其屋」的三大難題,又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快速增長。其主要的表現包括: (一)廣泛的覆蓋范圍 中央公積金計劃的福利和服務不僅覆蓋積極的工作人口,它還覆蓋年輕的和其他不工作的新加坡人。 (二)高積累率 中央公積金計劃幫助新加坡人為養老進行積蓄。1999年新加坡的國民積累總值為83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4%。這種情況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 (三)很高的住房擁有率 住房上的自由政策幫助許多新加坡人利用他們的中央公積金積蓄支付他們的住房費用。政府發動的住房所有計劃使得86%的人口能夠居住在公房中,並且他們中的91%擁有所住房屋的所有權。 (四)良好的投資回報 從1989年到1998年,中央公積金的平均名義年利率為3.51%。由於中央公積金計劃的成員利用他們的中央公積金積蓄購買房產,因而在計算基金投資回報時,房產的升值這一因素必須加以考慮。慮到這一面積因素,中央公積金給其成員帶來的回報為年均9.3%的增長率。 (五)高效的醫療系統 醫療計劃和醫療盾牌計劃(Medisave和Medishield)的主要特點是個人對醫療費用自我負責,這也就極大地減低了政府在財政上的負擔。為了確保每一個新加坡人不會因為貧窮而不能享受醫療服務,新加坡政府設置了醫療基金以支持那些貧窮的新加坡人。盡管醫療僅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新加坡的醫療衛生系統被國際衛生組織評為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國際上排名第六),可以比較的是,美國雖然醫療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7%,僅被評為第37位。 (六)較低的社會救濟率 中央公積金計劃鼓勵自我依靠,也就是個人為自己的養老做准備,而不是將自己的養老寄希望於下一代。中央公積金計劃下的許多政策都通過覆蓋三代家庭成員以鼓勵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支持。住房、醫療和教育的花費可由中央公積金計劃下的不同政策中開支。1999年全新加坡僅有2200人領取社會救濟金。 但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其只不過是一項國家強制執行的儲蓄計劃,只是對雇員及其家人在年老、患病、教育、購房等方面的資金援助計劃,而在社會成員之間沒有互濟性的特徵,面對一些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缺乏良好的應對能力。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提供的社會保障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對年輕成員的低薪雇員的保障水平較低,易造成兩極分化,影響社會公平的實現。由於過度的儲蓄降低了人們的消費,限制了國內有效需求的滿足,不利於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不少學者建議:針對新加坡公積金互濟性比較差,可以建立相應一定的公共基金。調整年輕雇員和年老雇員以及低收入雇員和高收入雇員的個人和僱主投入比例。降低中央公積金的繳費比例。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中央公積金管理體制,吸引更多的民間和商業機構參與中央公積金的運營和管理。建立統一的中央公積金認證體系等來改善新加坡社保制度不完善的地方。 而上述辦法中就有諸多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如:在完善我國養老保險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市場競爭,實現養老保險運作管理高效益,和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最大化,使投保人退休時的給付最大化。也可借鑒私營管理模式養老保險基金完全資本化的做法,完善養老金的投資體系,將養老保險基金實現最大限度增值。為了提高養老保險的運行效率,完善養老保險中市場競爭機制和基金投資體系,轉變政府在養老保險制度中的立法和對養老保險的運作實施監督的職能。 目前,中國已經在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的基礎上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 智利:養老問題個人負責制 政府管理責任轉移給私人公司 在新加坡公積金的基礎上,以智利為代表的拉丁美洲國家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了創新。智利的公積金制度以個人資本為基礎,實行完全的個人賬戶制(包括基本個人賬戶和補充個人賬戶,前者指個人要將其納稅收入的10%作為自己的養老金投入,後者則是在前者基礎上為將來得到更多養老金而進行更多儲蓄所設立的補充個人賬戶),並由私人養老基金管理公司負責經營管理,保險費完全由個人繳納,僱主不需要承擔供款義務。 從智利模式的運行來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勞動者的養老問題個人負責制,同時將政府的管理責任轉移給私人管理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有償運營,投保者既能夠分享較高的收益回報,也可能因投資失敗而遭受損失。這樣,政府的直接責任被縮小到最小限度,而個人的責任卻被擴大到極大程度,從而緩解政府的經濟社會壓力,促進國家的穩定的發展。 智利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不是資金問題。他們的回報率都很好,繳費比例比歐洲低得多,個人和企業壓力都不大;與歐美相比,他們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兩個:一個是覆蓋率低一些,一個是替代率低一些,一個是幾乎沒有社會共濟性。所以,他們的優勢是在財務上國家沒有任何包袱,劣勢是個人的福利水平比較低。他們的共性就是資金的安全性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