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控制分析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控制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6-14 23:39:22

⑴ 國內的上市公司,較少的股份,如何擁有控制權

可以獲得 相對控制權,就是 以低於51%的 股權來控制這家公司,一般大的上市公司,很少有絕對控股的情況的,都是相對控股。

⑵ 為什麼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權融資偏好

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深度解析

中國上市公司融資時普遍首選股權融資,而較少採用債務融資,表現為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例如,中國上市公司熱衷於首次公開發行、過度使用配股額度與價格等。股權融資偏好雖然是企業融資行為的一種,但卻是一種極端的融資行為,而且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已經對其健康成長乃至證券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股權融資偏好,這似乎表明股票融資比債券融資更有利。但是從傳統的融資結構理論來講並非如此,企業發行債券的綜合成本應該更低,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上市公司如此偏好股權融資呢?這構成了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之迷」。 制度因素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主要背景的漸進式經濟轉軌,其實質是一場復雜的制度變遷,而證券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本身就是這場制度變遷中的一部分。因此,基於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國目前的證券市場尚屬於一種籌資制度而非投資制度安排,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一些反常行為則可以解釋為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制度建設尚不完善所致。上市公司理所當然利用一切制度許可的方法來合理合法地籌集資金,而置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於不顧。進一步從制度性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原因,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股權融資軟約束。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相當低,即使這個很低的成本也沒有硬約束。因為上市公司具有充裕的權益資金,在現有資本市場弱有效與投資理性不足的情況下,股權融資成本是一種軟約束而帶來的軟成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零成本。這些與政府關於股利的政策與規定的缺陷,以及會計制度的不嚴格有關。相比之下,債務融資成本是一種硬約束,而且債務融資中的長期負債成本比流動負債成本又高得多。 第二,股票發行制度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近年來,中國股票市場發行體制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從原來的「額度控制,行政選擇」的審批制過渡到現在的核准制,股票市場的發行體制已逐步實現了市場化。但中國的核准制過多地強調人為因素,而非市場因素,而且中介機構的作用沒有得到實質性加強。這導致了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中的許多問題,如扭曲資源配置、誘發違規行為、增加交易成本等。由於制度慣性的存在,上市公司把配股、增發新股等當成管理層對其經營業績好的一種獎勵。因此,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經營者不顧融資成本,不創企業價值,而只是為了獲取額度「製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或增發新股的業績。 第三,對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這種不合理,使公司不注重優化融資結構。上市公司的管理目標應該是實現股東利益和企業價值最大化,但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及投資者衡量企業經營業績,依然習慣以企業的稅後利潤指標作為主要依據。企業的稅後利潤指標只考核了企業間接融資中的債務成本,未能考核股權融資成本,即使考核也很低,甚至為零。因此,上市公司總是厭惡債權融資而偏好股權融資。這種以利潤為中心的效益會計核算體系已經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管理及經營業績。 產業因素企業的產業特徵也是影響其融資偏好的重要因素,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產品市場的競爭不同,而產品市場競爭通過影響上市公司收入來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與融資選擇。 產業因素對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影響 按照生產配置資源原則,資金理所當然地會流向那些經營能力高、業績成長性好的公司。但在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屬於相對成熟、成長性有限的公司,卻符合增發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給予他們增發資格,顯然並不是資金的有效率配置。另外還有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募集資金的使用問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符合法律法規與信息披露的要求下,原則上,募集資金的使用屬於上市公司自主權的范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以及資產結構的調整要完全取決於股東的意願。但是,在中國證券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於寬松的增發約束容易導致上市公司對廣大投資者的欺詐或其他違規行為,管得多了又違背市場經濟的准則,如上市公司由於激烈競爭導致行業的利潤率較低的情況下,即使有好的投資項目也不能融資是一種很大的效率損失。同時,過多地強調募集資金主營業務方向的使用比例,容易導致產業結構固化的結果等。因此,在轉型期的證券市場監管應該持有一個動態調整的政策以適應轉型期的產業組織變化。 中國的產業組織在激烈變化之中,表現出一種利潤率隨企業規模增加的現象。從融資的角度來看,大企業的融資條件更為便利,因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了優勢,這表現為大企業可以有足夠資金進行研發、市場開發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產業組織與融資結構之間的互動是影響融資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例如家電行業,一方面,由於競爭的加劇,利潤率越來越低,資金利潤率低於債務利率,如果採用債務融資,很容易陷入財務困境,而且收益不穩定,面對著包括需求不足、消費偏好轉換和同類產品競爭,以及產品快速更新換代的技術風險;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進入,使得技術進步加快,企業要保持競爭力,需要加大研發的投入,中國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因此企業需要持續投資,開發新產品,升級產品及製造工藝,提高製造效率降低成本,爭奪市場份額。而且研發的投入數量大,風險大。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這些行業的企業為了避免陷入財務困境,必然減少債務的融資量。 在競爭激烈、價格戰頻繁的行業,企業當前資本結構將影響後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高財務杠桿對企業後續投資能力與價格戰的財務承受能力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使得公司處於經營與戰略上的劣勢。僅經營效率高並不能保證企業生存,只有經營效率高兼備與財務資源充足,即財務杠桿低的企業才能長期生存。當前選擇股權融資有助於在盈利能力與現金流下降時,保持再投資能力;更進一步,如果競爭對手選擇股權融資,選擇債務融資可能會促使競爭對手發動價格戰、營銷戰來逼迫企業退出。而壟斷性行業,例如公用事業,產品不存在研究開發、更新換代和市場營銷問題,收益的風險主要來自需求不足,而不是競爭。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比較穩定,利潤率較高而且穩定,債務融資一般不會導致財務困境。所以這些行業可以用債券融資來支持企業的發展。 產業分布與企業融資行為關系① 以1995-2003年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所有數據除了另有說明外,均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研究(CSMAR)資料庫。在研究不同行業的融資結構是否存在差異時,選用的數據是2000-2003年的加權平均資產負債率,樣本行業中剔除公司數少於20家的行業。為了使計算結果不受異常值的影響,除了另有說明,我們把總資產負債率大於1的公司和被列為「ST」和「PT」公司,以及資料庫中資料不詳的公司剔除在樣本公司之外。 表1顯示,資產負債率較高的行業有房地產業、建築業、批發及零售貿易業,其平均資產負債率均在50%以上;而近幾年的數據在50%以上的行業有信息技術業;總資產負債率較低的行業有採掘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社會服務業以及傳播與文化產業,這些行業的年平均資產負債率都在40%以下,採掘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最低,這是由於前五個行業為固定資產需求很高、經營穩定的傳統行業,因而負債比率也較低。後兩個行業為投資需求較少的服務業,因而負債較低;其他行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介於兩者之間,即在40%-50%之間。可見,各個行業的負債水平都與其行業特徵相一致。各行業負債的相對水平也大都和Bradley等(1984)對美國的研究相一致,但其中公用事業在美國屬管制行業,負債率較高,而中國的水電煤氣生產供應業卻負債率很低,原因可能在於中國這些行業受管制較少而利潤較高,穩定的高利潤使公司負債較少。 不同行業總負債率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進一步檢驗不同門類總負債率間的差異性時發現,除了農林牧漁業與社會服務業、社會服務業與綜合類、製造業與信息技術業、製造業與社會服務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水供應業與社會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業與社會服務業、信息技術業與綜合類、批發和零售貿易與綜合類、房地產業與綜合類之間的資產負債率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以外,其他部門之間的資產負債率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綜上所述,在不同產業結構下、不同財務杠桿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差異性顯著。公司所屬行業是決定公司融資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產業特徵因素或是行業因素能夠很好的解釋中國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行為。 股權結構因素 上市公司融資不僅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還受公司股權結構的影響。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徵:股權結構相當復雜。上市公司的股份除了公開發行與交易的社會公眾股外,還有內資股與外資股,流通股及非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及轉配股,A股、B股、H股及N股等區分,且呈現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等狀況。表2顯示,1995-2003年中國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重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而且還略有下降。在總股本中還有近三分之二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股權過分集中。 我們用上市公司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來衡量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情況。表3、表4顯示了1995-2003年間實施配股的上市公司、1998-2003年間實施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狀況以及同期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總體狀況。結果表明:1995-2003年,配股公司前三大股東的持股比率普遍高於上市公司的整體水平,並且大部分配股公司的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要高於40%,有的年份的最高值甚至達到90%以上,這表明實施配股的公司的股權集中度相對較高,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控制權。1998-2003年間實施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的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的平均值普遍要高於上市公司的總體水平,顯示出其股權的高度集中,大股東有絕對的控制權,增發流通股對公司的總體控制權影響不大。總之,配股和增發行為與公司的股權集中度也就是股權結構有一定的關聯性,公司的融資決策顯然基本上由大股東操縱。 中國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權結構影響到其融資行為。因為國有股、法人股、社會流通股與外資股各自有著不同的目標函數,故融資方式偏好也不盡相同,進而影響著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國有股股東占控股地位的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會根據其自身的目標函數來進行。當與其他股東目標函數沖突時,其控股地位使它們常常會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由於國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性,其利益所在不是股票市場價格的上升,而是賬面價值,即每股凈資產,而社會流通股股東只能通過股票市場價格的上漲或股利來獲利。非流通股的轉讓以凈資產為基礎確定,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政府機構,其目標多重化,行為方式沒有市場化,非流通股股東的財富最大化是以凈資產的大小來衡量的,而發行股票融資的高溢價必然導致凈資產的成倍增加,導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而債務融資則有定期還本付息的「硬約束」,這將會對它們的經營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國有控股公司對債務融資呈現出較為厭惡的態度,再由於中國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處於絕對地位,因此上市公司對股權融資的偏好也就不足為奇。 結論與政策建議 股權融資偏好是我國上市公司在其融資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共同作用的非常復雜的綜合結果,影響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制度因素、產業因素及股權結構因素是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最直接,抑或最重要的原因,它們交織在一起,共同驅動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通過前文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強烈股權融資偏好,對公司自身與資本市場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定股權融資對上市公司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更不能因此抑制股票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及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 目前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上市公司融資的內外環境,規范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使其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及發展的需要,合理安排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的比例,糾正其不合理的股權融資偏好,將寶貴的股市資金配置到真正需要資金而又能帶來良好效益,同時給投資者以豐厚回報,我們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調整股權結構。這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必要條件。股權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國有股從大多數企業退出或減少,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但是,股權也不能太分散。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在類似中國這樣的對投資者的法律保護不健全的國家,股權的適度集中有助於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而且股權應該集中在以非國有股權為主的機構投資者手中,並使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能夠流通,這既是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需要,也符合公司治理機制的效率要求。 第二,完善證券市場退出機制。發揮證券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在證券市場中的作用。上市公司不僅有進,更要有出,通過不斷的吐故納新來優化上市公司的結構,從而發揮其資源配置的作用。 第三,完善投資者結構。與機構投資者相比,個人投資者的力量無法與機構投資者相抗衡。在相關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機構投資者利用資金優勢和掌握的信息優勢操縱市場價格,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因此,必須努力將中國資本市場改造成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券商實力、構造多元化的投資基金群體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等。 第四,健全法制、法規與政策環境。具體工作包括:完善新股發行、配股及增發規則。如規定參與各方的權利與義務、規定只有發放股利的公司才有資格再融資等;加強信息披露管理。加強信息披露管理,構建信號傳遞機制,是降低融資結構優化成本的有效手段,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由於在制定時的條件所限,所涉及的內容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部分條例在新的時期已迫切需要重新修訂。

⑶ 股權控制是提高渠道績效的最優機制嗎

摘要:股權結構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分析股權結構通過四個方面的機制(即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監督和激勵機制、公司外部治理和適度性)影響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高低的基礎上,得出了相對於股權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的情況而言,適度的股權集中才最有利於我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提高的結論。
關鍵詞:股權結構;經營績效;影響機制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主要指的是所有權結構。就所有權結構而言,我國上市公司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股權高度分散,公司沒有較大的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本完全分離;二是公司擁有較大的相對控股股東,同時還擁有其他大股東,可以對相對控股股東形成一定的制衡作用;三是股權高度集中,公司存在一個絕對控股股東,該股東對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經營績效是指公司利用各種經濟資源獲取利潤的能力,也是指公司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股權結構通過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來影響經營績效
在公司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人員作用有限。因為股權高度集中,絕對控股股東就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願對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及董事會等機構施加實質性的影響。
一方面,絕對控股股東因為在上市公司擁有50%以上的股權,因此可能會非常關注公司的經營績效,而且他們也有能力這么做。此時控股股東的存在對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提高有積極作用。因為他們有能力也有動力監督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促使經營管理人員將公司利益作為經營目標,從而有利於公司經營績效的提高。另一方面,絕對控股股東有自己的私利,有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整個上市公司及其他中小股東的利益。
絕對控股股東的地位以及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力使其完全可以支配公司的管理人員做出有利於自己而損害其他股東利益的行為,這對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是不利的。股權高度分散時情況與此相反。在我國目前不存在控制權市場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出現「內部人控制」的現象,即公司的管理人員完全控制了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他們有能力和動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損害股東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往往是以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為前提的,所以股權的高度分散不利於我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改善和提高。
在存在相對控股股東而且有其他大股東存在的情況下股權制衡在理論上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相對控股股東並不能夠單獨對公司的董事會和管理人員等內部管理機構施加實質性的影響,相對控股股東在做出有關上市公司的決策時必須要考慮其他大股東的態度和反應。通過前幾大股東的相互制約和監督有利於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改善。
二、股權結構通過監督和激勵機制影響經營績效
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或者總經理往往是由絕對控股股東本人或者其代理人擔任,此時絕對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的利益也比較一致,絕對控股股東有動力和能力對管理人員實施必要的激勵措施和監督約束措施來維護自身及上市公司的整體利益。另一方面,如果絕對控股股東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由於其他中小股東並沒有能力進行監督和約束,因此他們往往會採取「用腳投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在股權高度分散的情況下,管理人員與股東的利益很難保持一致,此時年薪和單純的股票期權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激勵機制並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大量的中小股東並沒有能力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必要的監督和約束。而且,小股東有「搭便車」的心理,因為他們實施監督的行為的成本和為此所得到的利益並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中小股東對上市公司管理人員的監督作用更為有限。
在存在相對控股股東和其他大股東的情況下,由於相對控股股東和其他大股東持有相對較多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因此他們有動力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必要的監督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相對控股股東和其他大股東在進行監督時也受到監督的成本和收益的關系的制約。如果監督和激勵的成本高於他們為此所獲得的收益,他們對管理層進行的監督的積極性將大打折扣。
三、股權結構通過公司外部治理影響經營績效
公司的外部治理主要是通過「控制權市場」和「代理權競爭」來實現的。所謂控制權市場是指通過收集股權或者代理投票權取得對上市公司的控制從而達到接管和更換管理層的目的的機制。通過控制權市場可以形成對不稱職管理人員的持續性的外部威脅,從而使他們有壓力把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最大化作為經營的目標。所謂代理權競爭是指收購者通過大量徵集股東委託書的方式,代理股東出席股東大會並行使優勢的表決權,以通過改組董事會等方式達到收購目標公司的目的,其本質在於收購者藉助第三方的力量實施對目標公司的低成本控制。
在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由於其他股東由於投票權有限,對由大股東或者其代理人擔任的高管實施有效的代理權競爭幾乎是不可能的,故此時通過代理權競爭更換公司管理人員以達到提高公司經營績效的目標的做法是難以實現的。同樣,在股權高度分散的情況下,由於股東的持股比例都非常的小,他們沒有能力也缺乏動力來實現代理權競爭。相對而言,管理人員在公司的經營活動中則起到更為突出的作用,他們有可能通過對本上市公司的了解來影響一些小股東從而使代理權競爭變得更為困難。在有相對控股股東的情況下,與上述兩種情況相比,代理權競爭更為容易實現。
四、股權結構通過其適度性影響經營績效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適度的股權結構要求股權結構選擇的成本即風險成本和治理成本達到最小。風險成本是指投資者投資方向所帶來的風險損失,治理成本是指維持公司治理的有效運作而發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治理的組織結構本身發生的成本和治理活動的組織協調成本。股權集中度越高,代理成本越低,風險成本越高。較高的股權集中度表明少數股東持有公司絕大多數股份,此時公司的投資行為在為大股東帶來高額收益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較高的風險,投資失敗的風險主要還是由大股東承擔的。在股權集中度較低時,情況與之相反。由此,可以通過代理成本和風險成本得到一個最優的或者說最適度的股權結構。
通過以上的分析,為了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高度的股權集中和股權分散都是不可取的。實證分析也證明了隨著股權集中度的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有上升的趨勢,但是當股權集中度達到一定的水平以後,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不升反降。對此的合理解釋是股權集中在少數股東的手中有利於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和約束,可以減少代理成本,從而有利於提高公司的經營績效。但是當股權高度集中於極少數甚至一個股東的手中的情況下,如果該絕對控股股東的利益和其他股東的利益發生沖突,同時如果缺乏外部控制威脅,或者外部股東多元化,絕對控股股東可能採取證券回購、資產轉移等手段,以犧牲小股東利益為代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絕對控股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的過度干涉有可能會降低公司管理層的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和投資效率,從而不利於經營績效的提高。
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存在相對控股股東和其他大股東的股權結構是可取的。大股東的存在使得對公司管理層的監督和約束成為可能,有利於降低代理成本。同時,大股東數量不唯一性使得其中部分大股東在做出損害公司整體利益和其他股東利益的同時又收到其他大股東的制約。但是這種股權結構下大股東的數量不能過少,否則少數的大股東有可能會結成同盟,共同損害公司的利益和中小股東的利益。而大股東的數量究竟是多少才是最優的,由於上市公司及其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的復雜性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但是根據李維安的研
究,使得代理成本和風險成本最小的股權集中度就是最適度的。
參考文獻:
1、於東智.股權機構、治理效率與公司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1(5).
2、方芳.中國上市公司並購績效的經濟學分析[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3、李維安.公司治理的成本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3(5).
4、朱武詳.股權結構與企業價值——對家電行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1(12).
5、吳曉求.股權流動性分裂的八大危害[J].財貿經濟,2004(5).

⑷ 一個人要擁有一家上市公司百分之多少的股份才能擁有它的控制權

1、絕對控股

是指股東出資額佔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

2、相對控股

相對控股是指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某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佔的比例雖未大於50%,但根據協議規定擁有企業的實際控制權(協議控股);或者相對大於其他任何一種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所佔比例(相對控股)。

(4)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控制分析擴展閱讀:

1、股權與股份

在《公司法》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權利多用股權,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多用股份。

股權通常指因出資而享有的股東權利,也指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出資比例;而股份則僅存在於股份有限公司,屬於可以計量的股票數。

2、股權與股票

股權即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與其擁有的股票比例相應的權益及承擔一定責任的權力。而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支股票背後都有一家上市公司。

⑸ 如何知道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

這個很好查看的呀,行情軟體打開你想知道的股票,然後按F10,裡面有 :

最新動態 公司概況 股本結構 股改大事 財務分析 等

⑹ 論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優化

你這個范圍好廣啊,說實話,不知道咋回答,不過中國的上市公司是照搬國外的,所以從形式上看,沒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