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公司要把WORD更換為WPS,理由是什麼公司上市,不能用盜版的東西
公司上市之前最好不要留下未決訴訟,因此擬上市公司不宜留下使用盜版軟體的把柄,因此換成wps,這是許多公司的慣例。很可能在你們公司公示開始上市輔導之後,微軟公司對你們公司進行了示警~有些公司也不缺那點錢,很多公司就範了,但多數民營企業小氣一點就要換wps了
Ⅱ 1998年微軟被訴訟的英文報道
wholesale slaughter, sometimes by
Ⅲ 美國政府和微軟公司的訴訟案有什麼關系
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就是美國的反壟斷法。
美國聯邦第一個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授權聯邦政府控制、 干預經濟的法案, 是1890年國會制定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因由參議員約翰·謝爾曼提出而得名,正式名稱是《保護貿易及商業免受非法限制及壟斷法》。
Ⅳ 如何應對微軟的版權訴訟
1、如果是公司有計劃的,風險是非常高的,建議還是不要這么博,而且公司的事情個人負擔不起。
2、如果是小公司,微軟一般看不上,賠錢也沒多少。
3、如果是大公司,如果想省錢,建議還是看一下WPS,代替OFFICE也是有可能的。
Ⅳ wind有法律版塊么具體說的話wind可以查到上市公司的訴訟情況及結果么急!!謝謝大家了!
不需要查詢的,因為上市公司有因為披露的。
Ⅵ 收到微軟正版軟體事業部的信函,要求自查企業的軟體正版化,公司上市3年了才被盯上,前面已經買過30套XP
呵呵,又遇到一個和我們公司之前差不多處境的公司了。
如果你們公司的電腦數量少於100台的話,那麼還是比較安全的,據我所知,微軟要想專門盯著你們 要你們掏錢的話,通常都是針對那些用戶數量超過200台電腦的公司提起訴訟,如果公司電腦數量比較少的話,那麼他們就不會優先找到你們,單位時間內的經濟效益比較低,劃不來啊,社會上用戶超過200台的公司數不勝數,他們才不會這么無聊找中小規模企業來搞這個事情。
我們公司在北方、西部、上海各有一家公司,不過是生產型企業,公司里大部分都是生產工人,只有少量的商務人員和銷售人員,他們只佔總人數的極小比例,但是在企業注冊資料上顯示的是總人數好幾百,那麼微軟就會認為我們公司使用的電腦數量不會少於幾百台,這樣一來,微軟就會向我們企業發出一個函件,要求我們重視微軟的版權,要求我們購買操作系統和office的版權,如果企業負責人膽子小,一步一步跟著他們的步驟走下去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花錢買版權,注意:只是買版權,也就是幾台電腦的正版授權,而不是給你正版光碟,哪怕你買的是正版的XP、Win7、office光碟,也為此花了好幾十萬了,他們一概不承認,公司要使用這些軟體,必須另外購買版權(我個人認為這個行為有點無賴了)。
我們的對策就是,一開始比較和氣的婉轉的表示公司是小型企業,實際用戶不多,電腦也都是預裝了正版系統的品牌機,暫時不需要多餘的電腦,但是效果不大,到最後我們索性不接微軟的電話,對於他們的要求一概不予理睬,最後的結果就是很太平,一直到現在 快一年了 都沒什麼額外的事情發生。
所以呢,如果你們也是比較小的公司,那麼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他們的,當然,方法上要婉轉一點,就說你們買的電腦大部分都是品牌機,而且出廠時就帶有正版系統的,所以你們不需要另外購買版權,其次,你們公司的辦公人員比較少,也就二三十人,要買也買不了幾百套微軟的軟體,最後,你們用的office軟體是國產WPS的,老闆比較支持國產軟體,要買也只是買系統版權,office不會購買的。
Ⅶ 微軟告企業侵權請問有沒其他公司收到類似的電話或郵件
微軟現在是在中國對企業打擊盜版力度最大的。對個人用戶暫時不使用強硬的方法,最主要是企業從事盈利性質,有義務並且有必要使用正版的。不過你最好確認是微軟公司給你們的警告,如果是真的,你們公司是完全沒辦法斗得過微軟的,畢竟人家的產品是擁有知識產權和版權的。
Ⅷ 微軟有打電話說要起訴你們公司嗎
肯定是騙子。微軟北京的號碼開頭是5896;另外微軟也不可能針對小公司做訴訟——成本比可能獲得的賠償還要高。
Ⅸ 企業選擇IPO卻不上市的原因 論文
2011年,山東某製造企業(「A企業」)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創業板上市申請。申報後,企業將其利潤完全釋放,2011年凈利潤沖到了6,000萬元。但在處理多輪反饋即將上會之際,中國證監會陡然停止審核。隨後2013年初,中國證監會發起財(shang)務(shan)自(xia)查(xiang)運動,全民財務自查。偏偏此時,A企業外部環境不景氣,企業利潤稍微下滑了。以往還可以通過財務技巧調節利潤,但財務自查及抽查後,誰也不敢輕易觸碰紅線。企業自身現金流又較為緊張,思來想去,A企業只能忍痛撤了。
分析: 時至今日,京東仍無法持續盈利,而創業板企業盈利持續增長的要求不可謂不高。如今回看這個要求,實則可笑。報告期三年,再加上申報審核時長不定,熬過2013年的企業確實都是好企業。 二、企業經不起折騰 案例: 某福建服裝企業(「B企業」)歷經多年沉澱,其於2011年正式申報了企業上市資料。在經過多輪證監會反饋,再順帶處理了N輪舉報(求不告密、不揭發)後,終於通過了初審會。初審會的效果是非常不錯的,按理來說,發審會通過的幾率還是非常大的。
偏偏此時,B企業也趕上了2012年中國證監會停(xia)止(ji)審(ba)核(gao)這攤事。停止審核就停止吧,2013年初中國證監會又開啟財務自查運動。這回B企業傻眼了,企業自身3000家門店,客戶無數。就不說這企業能否通過財務自查,財務自查的經濟成本以及所需人力物力就可以把B企業壓得3個月啥事都不幹。再者,雖然B企業2012年利潤過億,但B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敏銳的感覺到行業的寒冬期即將到來。 B企業一比劃,咱們就算了,不趟國內上市這趟渾水,撤材料轉道香港上市去了。
分析: 財務自查及抽查本是針對造假企業的,但其結果卻是全體申報企業來了一把折騰運動。不過話說回來,在遭遇近年種種折騰後,仍不屈不撓堅持在會的企業,絕對都是貨真價實的企業。
三、規范企業稅務成本巨高 案例: 廣東某專門製造手機外殼、零部件企業(「C企業」)。C企業一直有上市的雄心,2009年創業板剛開閘之際,C企業也請來了券商把脈。企業在沒有準備上市之前,多有悶聲賺錢之技藝。在中國萬歲之時,企業要生存就只能修煉一身如何少繳稅的絕活。但企業要上市就不得了,報告期是三年,要想上市報告期三年都得承擔起該承擔的稅收。 C企業在2009年之前,企業都是藏著利潤,基本只將一小半收入做了入賬處理。解決方案是C企業從2009年開始還原財務數據,在2010年基本實現規范。但企業控制人猶豫了,因為從2009年開始繳稅,2011年才能申報,心理不踏實。結果一拖再拖,到了2010年中還沒有開始規范。後來競爭對手上市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分析: 企業要上市,有時候就是要先下血本,之後才能申報。這些血本不是新增的,而是你該還的債。我們不評論國家稅收政策如何,但偷稅、漏稅肯定不是企業正常的狀態。想從股票市場融資,就得向國家交稅(baohufei)。
四、假洋品牌 案例: 2012年初,某傢俱企業(「D企業」)即將上會。結果上會前夕,網上鋪天蓋地都說D企業是假洋品牌,其賣的傢俱都在國內某二線城市生產。然後主流媒體還在二線城市現場發現很多「外型」與D企業產品類似的傢俱。
然後D企業就哭了,哭的一塌糊塗。各種發布會,說創業不容易,做企業有難處。可惜啊,網民不買賬,於是企業上市就這樣了。
分析: 其實許多企業都存在假洋牌子的問題。這能怪別人嗎?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買外國貨。不說別的,大家一走進商場,衣服都是英文品牌,仔細想想,有幾個是真正的外國貨?實質上D企業並未違反任何法律法規,只是大家不能接受罷了。
五、訴訟纏身 案例: 還是2012年初,某企業(「E企業」)申報沒多久,E企業實際控制人的前公司就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E企業的核心技術侵權,聲明E企業的核心技術是實際控制人在前公司的職務發明,應歸前公司所有。 接著微軟又起訴了,稱該企業提供伺服器的系統都是盜版Windows系統。
接著供應商又提起訴訟了,說該企業采購貨物沒有及時支付貨款。 接著競爭對手又提起訴訟了,說E企業產品侵權。 接著,E企業就撤材料了。
分析: 公司如果不申請材料,可能很多訴訟都不會找過來。但一旦申報,該還的債都得還。還是老話,專業的中介機構在申報前都會提出很多建議,很多都是有其獨特理由。大的事情,咱們盡可能在申報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