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什麼公司製造的,上市公司的代碼呢長征五試飛成功將帶動航天、軍工、電子信息版塊上
長征五號系列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航天一院」)研製,隸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沒有整體上市,其旗下有一些上市公司:
長征五試飛成功應該會帶動航天、軍工、電子信息版塊上漲。
㈡ 長征五號推遲驗證發射近兩年,到底是媒體所說的發動機的問題嗎還是另有其深層次的技術問題無法解決
中國青年報:長征5號遙2火箭失敗原因曝光:渦輪排氣裝置結構異常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7-26/doc-ihytcerm6503365.shtml
2019年10月27日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運抵海南文昌。裝配和測試工作後,將擇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發射任務。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9/10/27/032203069.shtml
Speaking on a launch-related panel at World Satellite Business Week in Paris Sept. 10, He Xing,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Great Wall Instry Corp., a CASC subsidiary, said that he expects the Long March 5 toprobably return to flight this year, but was not sure exactly when.
by Andrew Jones — September 11, 2019https://spacenews.com/chinese-space-station-core-mole-passes-review-but-faces-delays/
譯文:9月10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何星在巴黎世界商業衛星周刊大會上表示,長征五號有望於年內恢復發射,但未確定具體時間。
分析:長五遙一和遙二從天津製造出廠整體海運到文昌的報道,到發射,往往耗時要兩個月時間呢,尚無動靜報道,幾年僅餘3個月了,實現難度大哦。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僅是對外國際商業合作機構(創建於1980年,是中國政府授權的經營商業發射、提供衛星及開展國際空間技術合作業務的唯一商業機構。),級別低於上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而之前2019年01月30日人民網:「胖五」7月復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29日在京透露,長征五號遙三火箭計劃在2019年7月中下旬完成復飛 】http://sc.people.com.cn/n2/2019/0130/c345529-32593447.html
十月國慶70周年啦,長征五號無音訊,人民網預告的X時代7月夢 已確證是白日夢一場
十幾年前,長征五號火箭一開始研製將實現中國人的「大火箭」夢,讓中國的火箭運載能力第一次進入到世界第一陣營中,一舉擺脫了「毒火箭」和「運力小」的詬病。已經發射的兩枚長征五號火箭表現均不完美。首先是2016年發射的長征五號遙一火箭,盡管載荷進入了預定軌道,但火箭二級發動機YF-75D提前關機導致飛行異常,最後還是依靠「遠征二號」上面級的補充燃燒才讓載荷順利入軌。但長征五號一些經驗的不足讓研製也走了不少彎路,原本2012年的首飛,一直推遲到了2016年。2017年7月2日海南文昌第二次發射長征5號失利令中國航天時間線推遲2年 6大任務被耽誤
一、「東方紅五號」衛星平台;
二、「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
三、「長征五號乙」(CZ-5B)運載火箭;
五、「螢火二號」火星探測器(預定2020年發射,由於火星軌道原因,一旦不能發射就得再推遲兩年。一旦出現任何瑕疵,任務將被推遲到2年之後的2022年。);
六、大型巡天望遠鏡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24/doc-ihrfqzka0519485.shtml
2019年1月央視新聞聯播「胖五」復飛、嫦娥五號登月.....今年中國航天發射將超30次http://tech.gmw.cn/2019-01/30/content_32441764.htm
㈢ 中國研製長征五號成功 帶來了什麼啟示
1、長征5號它研製成功後將改變目前中國火箭大幅度落後於世界運載火箭先進水平的局面。
2、長征5號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是里程碑式的跨越,以前是別人有20噸左右的重型火箭我們根本沒有,大型空間站想都別想。現在我們由大幅度落後變為觸手可及了,現在主要解決成本、可靠性等進一步的問題。
3、國家運載火箭綜合性能指標將比肩美歐等航天強國,但火箭發動機特別是氫氧發動機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相當差距,前面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㈣ 長征五號創了哪些「中國之最」
中國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11月3日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開始它的首次太空之旅。作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到底創造了哪些中國紀錄呢?
中國「最高最壯」火箭一飛沖天
長征五號是中國最高、體積最大的火箭。到底有多高呢?首先可以看看它的芯級直徑。據介紹,我國現役火箭之前都通過鐵路運輸,受鐵路隧道大小的限制,芯級直徑最大為3.35米。而長征五號的研製基地選在了靠海很近的天津市,長征五號火箭可以通過海運運送到海南文昌發射場,所以長征五號的直徑達到5米。長征五號的高度在長征家族中也是最高的,豎立起來的長征五號高度約57米,足足有20層樓高,絕對算得上家族裡的巨人。長征五號不僅高而且還非常「壯」,起飛重量達到878噸,所以被人們昵稱為「胖五」。
憑借強大的新型發動機,長征五號也是中國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運載能力提高了2.5倍,達到近地軌道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級,使我國運載火箭的規模實現了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
「冰箭」是如何造就的
據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副院長李斌介紹,長征五號全箭起飛時總推力達驚人的1060噸。此前中國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最大隻有70噸左右,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目前在長征五號上配備有三種全新大推力發動機,分別摘得我國「最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最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和「比沖性能最高的火箭發動機」三個桂冠。它的四個助推器上安裝有8台全新研製的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提供了起飛階段的主動力。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形容說,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產生的最高壓強達500個大氣壓,相當於把上海黃浦江的水打到5000米高度的青藏高原。
長征五號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設計思路,通過與不同的助推器模塊分別組合搭檔,形成一個完整系列的6種構型。這種模塊化組合設計,不僅使長征五號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多種需求,而且因為運載能力強,可實現一箭多星,降低了單位質量的入軌成本。有了這些「硬本領」,長征五號火箭不僅綜合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大幅提升了我國自主進入太空的能力。它為我國未來發展更大的運載器,包括載人登月用大型貨運火箭及大型載人火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提及長征五號改寫中國紀錄的運載能力,就必然要說到它使用的動力系統。據介紹,液氫是火箭化學推進劑中能量最高的燃料,氫和氧燃燒所能獲得的高空比沖最高能夠達到465秒,比現有常規燃料發動機性能提高約50%,是當前已知推進效率最高的化學推進劑火箭發動機。氫氧推進劑的高能效、產生推力所需燃料少的特性,使火箭運載的推進劑重量大幅減少,對於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對於國內現役長征系列火箭,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大量使用液氧煤油、液氫液氧低溫推進劑組合,成為名副其實的低溫火箭。其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更是因為採用無毒無污染的零下183℃的液氧和零下253℃的液氫作為推進劑,因此它有個形象的稱謂:「冰箭」。這些超低溫的液態推進劑直到發射之前,才分別注入長征五號巨大的箭體貯箱之中。航天科技集團一院15所長征五號型號副總師賀建華透露:「長征五號的低溫加註系統為『亞洲之最』,因為它是目前亞洲低溫火箭中直徑最大、發動機數量最多的火箭,為其配套的『低溫加註系統』具有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流程最復雜的特點。」
「數字化火箭」保證首發成功
國際上研製新型火箭時,採用新技術的比例一般不超過30%。而作為一枚全新研製的火箭,長征五號採用了247項核心關鍵新技術,新技術比例幾乎達到100%,核心技術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就連長征五號的外形都重新設計過。尤其是整流罩採用了特別設計的馮卡門曲線外形,四個助推器頭部都採用了斜頭錐造型,目的是為減少空氣阻力,讓火箭獲得更大運載能力。
火箭研製是一個高風險事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不僅塊頭大,而且技術新,這意味著它比以往任何一個型號長征火箭都要復雜,如何才能保證它的首次發射成功呢?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以往長征火箭使用零部件最多幾萬個,而長征五號使用零部件達十幾萬個。它的設計量是以往火箭的3.5倍以上。為此,長征五號在型號研製中全面推進先進的數字化設計手段,引進三維數字化設計工具,構建了我國運載火箭研製歷史上第一個全三維數字火箭,細到每一個螺釘的大小和位置都能一目瞭然,開創了火箭型號數字化研製的先河。正是憑借這些新技術,長征五號雖然採用全新技術,研製復雜程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型號的長征系列火箭,但它的設計可靠性卻是最高的。長征五號的核心控制儀器普遍採用了三取二的冗餘技術,通俗地講就是有三個同樣的儀器互為備份。據介紹,中國現役火箭設計可靠性最高的是0.97,而長征五號設計可靠性達到了0.98。
先進脈沖雷達「目送」長五入軌
為了保證大火箭成功首飛,中國還動用了很多先進的裝備和技術對長征五號的首飛保駕護航。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06所研製的高性能納米氣凝膠隔熱氈產品,為火箭燃氣管路系統提供了有效的隔熱保溫手段,為本次發射提供了有力保障。長征五號火箭使用的發動機是目前我國最新一代的大推力液體發動機,能夠為火箭提供強大的推力。該發動機的燃氣管路具有工作溫度高、空間狹小、結構復雜等特點,其在工作中產生的大量余熱如果不加控制,將導致管路周邊的電子器件發生故障,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高性能納米氣凝膠隔熱氈產品,能夠將多餘的熱能有效限制在管路內,從而保證發動機正常運轉。
㈤ 長征五號研製成功了會用來發射飛船嗎 頭幾年可靠性還不敢說, 會不會繼續用長征二號F
長5是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具備近地軌道25噸和地球同步軌道12噸的運載能力,可發射20噸級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組件、大型空間望遠鏡、返回式月球探測器、深空探測器、超重型應用衛星。
神州飛船暫時還是用長2F發射,將來用長7。
長7是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具備近地軌道13.5噸和地球同步軌道5.5噸的運載能力,當發射貨運飛船時,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進行發射;當積累一定的可靠性用於發射載人飛船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
㈥ 火箭長征五號是那個院設計和完成的
長征五號系列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 ,設計採用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思想 。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又稱「大火箭」 ,是我國為了滿足進一步航天發展需要, 而在2006年立項研製的一次性大型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 ,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芯級直徑為5米的火箭系列。
㈦ 長征五號B火箭,現在處於世界上的什麼水平,最高
長征五號B火箭的運載能力和推力已經接近了俄羅斯的火箭,但是與美國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中國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這也是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首次告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征五號B火箭全長達到了53.7米,直徑有5米,4個助推器的直徑也達到了3.35米,採用的是無毒無污染的液氧、液氫和煤油作為推進劑,其近地運載能力達到了22噸以上,也是當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上面這幅圖中是各國的最強運載火箭的數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最強的運載火箭是土星五號,其最大推力達到了3408噸,近地有效荷載為139噸,目前已經停運,顯然,與土星五號相比,長征五號B完全不夠看。再看前蘇聯最強的運載火箭能源號,能源號的最大推力大約3500噸,近地有效荷載為100噸,同樣遠遠超過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美國現役的最厲害的運載火箭是獵鷹重型運載火箭,最大推力是2280噸,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推力的2倍。我們再看俄羅斯的現役最厲害的運載火箭質子-M,其最大推力為950噸,近地有效荷載為24噸,從這里來看,與長征五號B的各項數據基本相當。
因此,從運載能力和推力方面來看的話,中國的航天技術基本上與俄羅斯相當,但是與美國相比的話,差距可就相當大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追趕。
㈧ 長征五號的最大運力是多少
長征五號起飛最大重量870噸,起飛最大推力1000噸,有效載荷14噸(地球同步軌道)-25噸(近地軌道)。也就是說最大運力在14噸~25噸之間。
長征五號中國研製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系列,與歐洲阿麗亞娜5基本同級。其設計思想以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為重點。
初步定名為「長征五號」的中國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已經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進入到實質性研究。
(8)長征五號研製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在全世界的火箭運載能力排名中,第一名其實是美國宇航局研究出來的:「土星5號火箭。」在月球上的運載能力大約有140噸左右;第二名是蘇聯科學家研究出的:「N1火箭」這款火箭在月球上的承載能力,約為95噸。
這兩款火箭都很厲害,但這兩款火箭的使用壽命非常短已經退役了。在其他的一些火箭中,第一名首當其沖的就是我們國家研製出來的長征五號B火箭。長征五號B火箭的承受能力大約是在40噸左右,雖然對比之前的兩款火箭還是略微遜色了一點,但是與其他火箭相比還是很厲害的。
㈨ 長征五號1986年論證到2006年立項經歷了20年。請問其中緣由是什麼,中間有哪些具體波折。
長征五號是中國研製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系列,與歐洲阿麗亞娜5基本同級。其設計思想以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為重點。可搭載兩種專門為其設計的火箭發動機,分別為推力為120噸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推力為50噸的YF-77氫氧發動機。長征五號系列實行模塊化設計,由直徑為5米、3.35米和2.25米的三種模塊構成,可以根據需要把不同模塊組裝成不同推力的火箭,以執行不同的任務。但這個重大的航天利好消息卻是遲來的祝福。
中國大推力火箭的論證起始於1986年。當時的主要考慮是發展大直徑、高可靠、無污染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以因應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和中國未來衛星發射、深空探測的更高需求。但正式批准研製卻拖到了21年之後的2007年。2007年5月10日,國務院審議通過了《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批准大推力火箭作為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投入研製,這才正式對長征五號頒發了准生證。
實際上這一延遲21年之久的決定註定了我們的航天本可以啟動得更早,提前服役更早些,至少應該與歐洲阿麗亞娜5同步進入市場,但是我們初始定的2015年(亦稱2014年)已經足足晚了歐洲10年。
難道是我們的航天技術和工業基礎不成熟才造成長征五號遲遲不能立項嗎?這個理由並不太成立,我們的航天一直是我國的拳頭「產業」(談產業為時尚早),自主性很強,繼承性也很強,在我們老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成果輩出,那時我們的工業技術更是薄弱,那時的計算機是打孔的紙帶錄入方式,但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確實老一代領導人高屋建瓴的傑作。我們的航天人有18個月研發一枚大推力火箭(長二捆)創造的歷史,可是為什麼面對老專家從1986年論證新一代大推力火箭時卻「避而不談」,遲遲不願意立項呢?一個大的系統工程立項與不立項(預研)資金使用量相差是天壤之別,如何能更好地發揮航天創新精神呢?
因此我認為技術不是遲滯長征五號立項的主要原因。
也許有人說,我們投入了全部精力全力以赴做好921工程,這個不假,但從公開報道裡面來看,從921工程開始到實現載人首飛花費不過20多億美元(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十幾年來,在載人飛船、火箭和其他相關設施的研製過程中,共花費180億元人民幣。其中,約80億元是用於各種設施的建設,包括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部分設施、航天員訓練中心、北京航天中心等;另100億元人民幣則用於「神舟」飛船、運載火箭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建設。也就是說,我國在載人航天整體工程上的投入只相當於美國一年航天投入的1/10)。與此同時(921工程)同步並行啟動長征五號研發工程並不矛盾,更是說明我們航天發展具有前瞻性的體現之一。
一般而言,一枚大型全新型運載火箭的研發周期是6-8年(並非指的是繼承性的改型),我們可以在一年半研發一枚繼承性的火箭,為什麼卻在21年間卻毫無建樹,讓我們在新型大推力火箭上落後於歐洲,甚至落後於日本的H2A、H2B呢?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不是我們的決策層出現了失誤才導致重點工程的延後。試想想,如果我們費盡心思如同殲10一樣「二十年磨一劍」在不晚於2007年之前打造出來匹敵於歐洲阿麗亞娜5了長征五號,那我們的載人空間站、大型飛船、無人和載人登月計劃是不是都會提前呢,而不至於現在被日本和印度追著「難受」呢?
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是決策的問題,既不是資金的問題(中國不差錢),也不是技術的問題,是我們的決策層有沒有魄力和前瞻性的問題。如果大家還沉浸在「神舟飛船」的自豪中,希望大家冷靜地想一想,「神舟飛船」坐乘的「長征2F」實際上極大繼承和脫胎於70年代洲際導彈,快40年過去了,這不是一個最大的諷刺嗎?相信航天人心裡會有一桿秤,也希望國人能三思。
引用博文,求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