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行為和審計風險的關系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託管經營、非法或非規范的融資行為等來粉飾財務會計報表.這些粉飾行為的復雜性和隱蔽性,給注冊會計師審計留下了隱患,帶來了極高的審計風險.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年度審計時,一定要識別會計報表的粉飾行為,防範審計風險.
會計報表粉飾問題不僅現在有,過去也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會計報表粉飾一直困擾著會計界.近幾年來相繼出現的幾宗大案,瓊民源、紅光實業、銀廣廈等,其作假手段之高明、性質之惡劣,已引起廣大投資者、債權人和政府主管部門以及會計准則指定機構等對會計報表粉飾行為的極大關注.本文通過對會計報表粉飾的基本環境進行簡要分析,闡述了會計報表粉飾的動機,討論了提高會計報表質量、防範會計報表粉飾的方法.本文共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了解我國會計報表粉飾行為的存在,特對我國會計報表粉飾環境進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分別從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的角度來介紹其利潤操縱的動因,對我國上述三種企業粉飾會計報表的動機進行分析.第三部分,提出了我國防範會計報表粉飾的方法.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造就真實會計報表和審計報告的需求主體,是防範會計報表粉飾的一條根本性出路.
㈡ 關於近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有什麼好寫的上市公司
與行業不符的公司,有問題的比較多。
可以通過查看公司的財報,對比最近幾年的財務情況,從中尋找機會。
㈢ 財務舞弊和財務報表粉飾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財務舞弊」從上世紀90年代末為我們所熟知,美國《審計准則公告第16號》明確規定,舞弊就是故意編制虛假的財務報表。中國《獨立審計具體准則第8號》中對舞弊定義為導致會計報表產生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財務舞弊按舞弊主體可以分為管理層舞弊和員工層舞弊,按舞弊目的可以分為惡意舞弊和善意舞弊。財務報表粉飾手段(一)利用實物資產、股權置換的手法調節利潤這種手法通常為上市公司與母公司或其他關聯方所用,他們通過實物資產、股權置換的方式,達到其增加利潤的目的。譬如,世茂股份公司與上海世茂建設有限公司進行資產置換的決議,同意公司以所持有的上海世茂國際廣場有限責任公司18.375萬股權及現金6792萬元,與參股公司世茂建設所持有的上海世茂湖濱房地產有限公司50萬股權進行置換。如此一置換,世貿股份2003年年度業績同比猛增25倍。(二)利用調節營業外收入或補貼收入粉飾年報這是ST公司慣用的手法。營業外收入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各種收入,它不是由企業經營資金耗費所產生的,不需要企業付出代價,實際上是一種純收入,不可能也不需要與有關費用進行配比。它不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對利潤的影響是暫時的,所以,營業外收入常常成為利潤的「調節器」。(三)利用對存貨價值的調節進行利潤操縱首先,存貨計價的方法不同,對企業財務狀況、盈虧情況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期末存貨計價過高或期初存貨計價過低,當期收益都可能因此而增加,反之亦然。所以,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可以產生一定的利潤調整空間。其次,有的企業採用定額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時,將產品定額成本差異在產品和庫存產品之間分攤,本期銷售產品卻不分攤,以降低本期銷售成本。更有甚者,故意虛列存貨或隱瞞存貨的短缺或毀損,從而達到虛增本期利潤的目的。這樣的做法,雖然使上市公司當年的財務報表好看了,但卻為其今後的發展前景蒙上了陰影。(四)利用調節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粉飾年報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被稱為會計報表中的「垃圾桶」和「聚寶盆」,前者隱瞞潛虧,後者隱瞞利潤。年報不實的上市公司在應收款或其他應收款方面做文章,從而達到虛增利潤目的的手法屢見不鮮,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把一些難以收回的應收款掛在賬上,以虛增資產。(五)利用計提手段結合會計估計調節利潤企業巨額計提秘密准備,使估計計提成了操縱利潤的一種普遍手段。秘密准備的手段一般有以下幾種:低估資產、高估負債、不反映某些特定資產的價值、擱置資產價值上漲時的機制調整。(六)費用「減肥」,利潤「虛胖」上市公司對當期費用進行調整,也可實現虛增利潤的目的。在實際處理中,一些公司往往利用「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在建工程」等科目進行調賬,在以後年度逐漸進行分攤,從而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
㈣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做假的方式有哪些
1、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 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 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
㈤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防範體系研究的外文文獻
去中文期刊網找找
㈥ 如何識別財務報表粉飾
1、不良資產剔除法
這里所說的不良資產,除包括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等虛擬資產項目外,還包括可能產生潛虧的資產項目,如高齡應收賬款、存貨跌價和積壓損失、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等。
不良資產剔除法的運用,一是將不良資產總額與凈資產比較,如果不良資產總額接近或超過凈資產,既說明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可能有問題,也可能表明企業在過去幾年因人為誇大利潤而形成「資產泡沫」;一是將當期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和增減幅度與當期的利潤總額和利潤增中幅度比較,如果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及增加幅度超過利潤總額的增加額及增加幅度,說明企業當期的利潤表有「水份」。
2、關聯交易剔除法
關聯交易剔除法是指將來自關聯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關聯企業,以判斷這一企業的盈利基礎是否扎實、利潤來源是否穩定。如果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主要來源於關聯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就應當特別關注關聯交易的定價政策,分析企業是否以不等價交換的方式與關聯交易發生交易進行會計報表粉飾。
關聯交易剔除法的延伸運用是,將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與其母公司編制的合並會計報表進行對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並會計報表的利潤總額(應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大大低於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包裝注入」上市公司。
3、異常利潤剔除法
異常利潤剔除法是指將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從企業的利潤總額中剔除,以分析和評價企業利潤來源的穩定性。當企業利用資產重組調節利潤時,所產生的利潤主要通過這些科目體現,此時,運用異常利潤剔除法識別會計報表粉飾將特別有效。
4、現金流量分析法
現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現金凈流量分別與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凈利潤進行比較分析,以判斷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凈利潤的質量。一般而言,沒有相應現金凈流量的利潤,其質量是不可靠的。
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於凈利潤,將意味著與已經確認為利潤相對應的資產可能屬於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表明企業可能存在著粉飾會計報表的現象。
㈦ 報表粉飾的常見手段
1.利用資產重組調節利潤
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然而,資產重組現已被廣為濫用,以至提起資產重組,人們立即聯想到做假賬。近年來,在一些企業中,特別是在上市公司中,資產重組確實被廣泛用於粉飾會計報表。不難發現,許多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在於資產重組。典型做法是:(1)藉助關聯交易,由非上市的國有企業以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2)由非上市的國有企業將盈利能力較高的下屬企業廉價出售給上市公司;(3)由上市公司將一些閑置資產高價出售給非上市的國有企業。
例如,××股份公司1997年將6926萬元的土地使用權以 21926萬元的價格賣給母公司,確認了15000萬元的利潤;同時將所屬一家企業的整體產權(賬面凈值1454萬元)以9414萬元的價格出售給母公司,確認7960萬元的利潤。這兩筆資產重組的利潤總額合計22960萬元。
又如,××股份公司1998年6月將其擁有的賬面價值56萬美元的上海××有限公司40%的股權作價4000萬元人民幣,與其關聯企業進行股權置換。本次股權置換使該股份公司56萬美元的不良資產轉化為4000萬元的優質資產,僅此一項就為該股份公司增加了3500多萬元的收益,不僅使該公司1998年上半年免於虧損,而且在彌補了以前年度2558萬元的虧損後,還可剩餘相當一部分可分配利潤。
資產重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虧為盈的神奇功效,其「秘方」一是利用時間差,如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一是不等價交換,即藉助關聯交易,在上市公司在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間進行「以垃圾換黃金」的利潤轉移。
2.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
我國的許多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組而成,在股票發行額度有限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往往通過對國有企業局部改組的方式設立。股份制改組後,上市公司與改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間普遍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利用關聯交易粉飾會計報表,調節利潤已成為上市公司樂此不疲的「游戲」。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其主要方式包括:(1)虛構經濟業務,人為抬高上市公司業務和效益。例如,一些股份制改組企業因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達不到 70%,並通過將其商品高價出售給其關聯企業,使用其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脫胎換骨」。(2)採用大大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購銷活動、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如前面所舉的資產重組案例。(3)以旱澇保收的方式委託經營或受託經營,抬高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如最近證券報刊廣為報道的××股份公司,以 800萬元的代價向關聯企業承包經營一個農場,在不到一年內獲取7200萬元的利潤。(4)以低息或高息發生資金往來,調節財務費用。如××股份公司將 12億元的資金(占其資產總額的69%)拆借給其關聯企業。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其資金拆借利率是否合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該股份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與關聯企業資金往來的利息收入。(5)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費、或分攤共同費用調節利潤,如××集團公司1997年替其控股的上市公司承擔了4500多萬元的廣告費,理由是上市公司做的廣告也有助於提升整個集團的企業形象。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最大特點是,虧損大戶可在一夜之間變成盈利大戶,且關聯交易的利潤大都體現為「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或「營業外收入」,但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賺取的「橫財」,往往帶有間發性,通常並不意味著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另一個特點是,交易的結果是非上市的國有企業的利潤轉移到上市公司,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
3.利用資產評估消除潛虧
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和謹慎原則,企業的潛虧應當依照法定程序,通過利潤表予以體現。然而,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往往在股份制改組、對外投資、租賃、抵押時,通過資產評估,將壞賬、滯銷和毀損存貨、長期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以及遞延資產等潛虧確認為評估減值,沖抵「資本公積」,從而達到粉飾會計報表,虛增利潤的目的。
例如,一家國有企業於1998年改組為上市公司時,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報告的凈利利潤分別為2850萬元、3375萬元和4312萬元。審計發現:(1)1995年、1996年和1997年應收款項中,賬齡超過3年以上,無望收回的款項計7563萬元;(2)過期變質的存貨,其損失約 3000萬元;(3)遞延資產中含逾期未攤銷的待轉銷匯兌損失為1150萬元。若考慮這些因素,則該企業過去三年並沒有連續盈利,根本不符合上市條件。為此,該企業以股份制改組所進行的資產評估為「契機」,將這些潛虧全部作為資產評估減值,與固定資產和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增值18680萬元相沖抵,使其過去三年仍然體現高額利潤,從而達到順利上市的目的。
4.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
根據國際慣例,資產是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項目,即使符合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列入資產負債表,嚴格地說,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由此就產生了虛擬資產的概念。所謂虛擬資產,是指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但由於企業缺乏承受能力而暫時掛列為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等資產科目。利用虛擬資產科目作為「蓄水池」,不及時確認、少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也是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虛盈實虧的慣用手法。其「合法」的借口包括權責發生制、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地方財政部門的批示等。
例如,××股份公司1996年度報告了近2000萬元的凈利潤,但該公司根據當地財政部門的批復,將已經發生的折舊費用、管理費用、退稅損失、利息支出等累計約14000萬元掛列為「遞延資產」。若考慮這兩個因素,××股份公司實際上發生了嚴重的虧損。
5.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而支付的利息費用,在這些長期資產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資本化,計入這些長期資產的成本。利息資本化本是出於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區分資本性支出和經營性支出的要求。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不少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濫用利息資本化的規定,蓄意調節利潤。
最具代表性安全的當屬渝太白。該公司將鈦白粉工程建設期間的借款及應付債券的利息8064萬元,在該項目已投入使用的情況下仍然予以資本化,結果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開了我國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見審計報告的先河。
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的更隱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難以界定的事實,通過人為劃定資金來源和資金用途,將用於非資本性支出的利息資本化。
6.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
由於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還很不發達,對股權投資的會計規范尚處於赴階段,有不少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除了藉助資產重組之機,利用關聯交易將不良股權投資以天價與關聯公司置換股權獲取「暴利」外,還有不少國有企業利用成本法和權益法粉飾會計報表。典型的做法是,對於盈利的被投資企業,採用權益法核算,而對於虧損的被投資企業,即使股權比例超過20%,仍採用成本核算。
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迫於利潤壓力,經常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之際,與關聯公司簽定股權轉讓股協議,按權益法或通過合並會計報表,將被收購公司全年的利潤納入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值得慶幸的是,財政部會計司1998 年5月已發布了通知,明確規定股權轉讓時,收購企業只能從收購之日前被收購企業實現的利潤只能作為收購成本,收購企業不得將其確認為投資收益。這一規定,無疑將抑制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粉飾會計報表。
7.利用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調節利潤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科目主要用於反映除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以外的其他款項。在正常情況下,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的期末余額不應過大。然而,我們在審計過程中發現,許多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期末余額巨大,往往與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的余額不相上下,甚至超過這些科目的余額。其所以出現這些異常現象,主要是因為許多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利用這兩個科目調節利潤。事實上,注冊會計師界已經將這兩個科目戲稱為「垃圾筒」(因為其他應收款往往用於隱藏潛虧)和「聚寶盆」(因為其他應付款往往用於隱瞞利潤)。
8.利用時間差(跨年度)調節利潤
一些上市公司為了在年度結束後能給股東一份「滿意」的答卷,往往藉助時間差調節利潤。傳統的做法是在12月份虛開發票,次年再以質量不合格為由沖回。較為高明的做法是,藉助與第三方簽定「賣斷」收益權的協議,提前確認收入。
例如,××股份公司於 1997年12月5日與美國一家公司簽定協議,以3500萬元的價格向美國公司購買了一批硬體和軟體,同時美國公司同意以12000萬元的價格購買開發出的軟體,合同約定交貨的時間為1998年6月和9月,1998年12月質量鑒定後予以驗收。1997年12月25日,該上市公司與一家外貿公司簽定協議,以9600萬元的價格「賣斷」軟體,同時確認5100萬元的利潤。鑒於該股份公司尚未提供商品或勞務,風險與報酬尚未轉移,上述收益的確定顯然是不成立的。即使與外貿公司簽定的協議成立,這9600萬元,也只能作為預收賬款,只有等到1998年6月和9月才能根據提供的商品或勞務逐步確認收益。可見,該上市公司實質上是利用與外貿公司的所謂「協議」,進行跨年度的利潤調節。值得慶幸的是,《收入》准則已頒布,確認收入的實現必須滿足諸多嚴格的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抑制利用時間差調節利潤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