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台灣證券交易所。
1、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2月19日在上海黃浦路15號浦江飯店成立。1993年1月27日在上海浦東新區奠基建造上海證券大廈;上海證券大廈竣工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搬遷至新址浦東南路528號,上海證券大廈內營運。
2、深圳證券交易所位於深圳羅湖區,地王大廈斜對面。成立於1990年12月1日,於1991年7月3日正式營業,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由中國證監會直接監督管理。
3、香港最早的證券交易可以追溯至1866年。香港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於1891年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
4、台灣證券交易所在1961年10月23日成立,於1962年2月9日開始運作。交易所位於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7號3樓(台北101辦公大樓3樓)。
(1)國際交易所聯盟地址擴展閱讀
早期證券交易主要採取現貨交易方式,但隨著商品經濟及資本市場的發展,證券交易形式呈現出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單一向復合的發展趨勢。各國證券交易方式的分類標准出現多元化趨勢,既可按單一標准分類,也可兼采多種標准分類,並形成了現貨交易、信用交易、期貨交易和期權交易等並存的交易形式。
② 全球有哪些期貨交易所
你好,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交易所之間出現了多次的合並和重組。如今最有影響力的期貨交易所包括:
⑴ 美國市場
以芝加哥和紐約為主: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以農產品和國債期貨見長)、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以畜產品、短期利率歐洲美元產品以及股指期貨出名)、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以指數期權和個股期權最為成功);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以石油和貴金屬最為出名)、國際證券交易所(ISE:新興的股票期權交易所)。
2007年6月,CME和CBOT的合並計劃獲得美國司法部的批准,2007年7月9日,CME和CBOT股東投票決議通過兩家公司合並,CME成為全球最大的期貨交易所。
⑵ 歐洲市場
主要是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主要交易德國國債和歐元區股指期貨)和泛歐交易所(Euronext:主要交易歐元區短期利率期貨和股指期貨等),另外還有兩家倫敦的商品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主要交易基礎金屬)、洲際交易所(ICE:主要交易布倫特原油等能源產品)。
⑶ 亞太期貨市場
以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亞、中國的內地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為主。
日本期貨市場主要包括以東京工業品交易所(主要是能源和貴金屬期貨)、東京穀物交易所(主要是農產品期貨)等為主的商品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國債期貨和股指期貨)、大阪證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日經225指數期貨)和東京金融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短期利率期貨)為主的期貨交易所。韓國期貨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最著名的是韓國交易所集團下的KOSPI
200指數期貨與期權,交易量近幾年名列全球第一。新加坡交易所集團下的期貨市場上市的主要是離岸的股指期貨,如摩根台指期貨、日經225指數期貨等。印度主要期貨品種包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指期貨和個股期貨以及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貨。澳大利亞期貨市場主要是當地的股指和利率期貨。中國內地目前有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金屬、能源、橡膠等期貨)、大連商品交易所(交易大豆、玉米等期貨)以及鄭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小麥、棉花、白糖等期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將上市金融期貨品種,首先將上市滬深300股指期貨。香港地區的期貨市場主要是以香港交易所集團下的恆生指數期貨、H股指數期貨為主。台灣地區的期貨市場主要包括在台灣期貨交易所上市的股指期貨與期權。
⑷ 中南美及非洲期貨市場
中南美主要是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主要交易利率、匯率期貨)和巴西期貨交易所(交易各類金融和商品期貨)。非洲期貨市場主要是南非的證券交易所下屬的期貨市場,上市當地金融期貨品種。
③ 個個國際聯盟的總部所在地
地球
④ 世界貿易組織的總部和國際聯盟的總部是在哪啊
世界貿易組織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
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
⑤ Hubi交易所聯盟是國際性的嗎
Hubi是全球交易所聯盟,全球的應該就是國際性的吧
⑥ 國際聯盟的時間、地點、國家、性質
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組成的國際組織,宗旨是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但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編輯本段]成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些資產階級和平團體積極主張建立一個調解國際糾紛的機構。美國總統威爾遜非常贊成這個主張,並將此納入他的「十四點原則」,力主建立國際聯盟這樣一個組織。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以後,威爾遜堅持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的問題,並主張把《國聯盟約》列為《對德和約》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在英法兩國的操縱下,巴黎和會決定設立一個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由威爾遜擔任主席,這樣,威爾遜首先建立國際聯盟的要求未被採納。《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收到許多國家和團體提出的草案和陳述書,並就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附屬地實行委任統治問題、「門羅主義」列入《盟約》問題、反對在移民問題上的種族歧視問題等展開激烈的爭論。《國聯盟約》經過26次修改之後,於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就是《國際聯盟盟約》。《盟約》中確定了國際聯盟的組織機構、職能、原則和會員國的義務。1920年1月10日和約正式生效的這一天,在威爾遜主持下國際聯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大戰中對德奧集團宣戰的國家和新成立的國家都是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這樣,國聯共有44個會員國,後來逐漸增加到63個國家,國際聯盟的主要機構有大會、理事會、秘書處,並附設國際法庭、國際勞工局等,其中最主要機構是理事會。總部設在日內瓦。中國於1920年6月29日加入國際聯盟。先後有63個國家加入國聯。1937~1938 年國聯會員國最多時達58個。
[編輯本段]意義:
國際聯盟是一戰的產物,是第一個立誓共同防禦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決爭端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組織,在世界歷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①國際聯盟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產物。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為國際聯盟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和平原則」中,明確提出建立一個具有政治約束力的普遍性國際組織。
②性質是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從本質來講,國際聯盟是英國、法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它具有兩大任務:一是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為;二是關心和處理國際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由於凡爾賽和約的先天不足和國際聯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
③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國聯倡導民主協商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民主化和一體化趨勢,並在客觀上推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其次,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為,但成效不大。沒有阻止或延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最後,在促進和處理國際范圍內的衛生、社會、經濟和人道等問題方面,成效顯著。
但實際上它是帝國主義列強 ,首先是英、法的工具 。《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規定委任統治制度,確認戰勝國——英國及其自治領、法國、比利時和日本佔有原屬於德國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謂委任統治制只不過是殖民統治的變種。
由於帝國主義之間的利害沖突,國聯在審理和解決國際爭端方面成效很少 。1924年10月2日國聯大會曾通過《日內瓦議定書》規定會員國之間信守和平解決爭端,建立仲裁 、裁軍和安全保障制度,實際上只是一紙空文。國聯范圍內的裁軍談判曠日持久,純屬騙局。國聯對日本侵略中國、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德國義大利干涉西班牙、德國侵佔奧地利均採取綏靖政策。
[編輯本段]解散:
日、德、意3國因為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 ,分別於1933年3月27日、10月19日和1937年12月12日退出國聯。接著先後共有17國退出國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聯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4月8—18日在第21屆「國聯」大會上,國聯正式宣告解散,所有財產和檔案均移交聯合國。
[編輯本段]國聯失敗的原因:
沒有武裝部隊
決議需要一致同意
一些強國沒有加入,特別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和蘇聯長期被排斥在外
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努力促成了國聯的成立,美國卻從未加入國聯。1919年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納凡爾賽和約,並否決加入國聯。
德國於戰後1926年加入,1933年退出。
日本和義大利雖然均為永久會員,卻分別於1932年及1937年退出。
蘇聯於1934年加入,因入侵芬蘭而於1939年12月14日遭開除會籍。
無力阻止國際侵略事件,如1930年代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2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
缺乏常駐組織,對國際事務反應緩慢
重要的成員國傾向保護自己的利益
英國操控國際聯盟,消極對待法西斯擴張
⑦ 國際UN-GR聯盟的總部在哪裡
國際UN-GR聯盟的總部在美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國際UN-GR聯盟」簡稱「國際UR聯盟」或者「UR聯盟」,在多數發達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國際UN-GR聯盟在中國大陸的唯一分支機構在北京,在台灣和香港也都有分支機構,但在澳門尚未設立分支機構,據說有可能將在明年開始設立「國際UN-GR聯盟中國澳門辦事處」。
⑧ 國際聯盟包括多少個國家它的主要機構是什麼總部所在地是哪裡
國聯在成立時有44個會員國,以後發展到63個,德國和蘇聯分別在1926年和1934年被接納成為會員國。國聯的主要機構是全體會員國組成的代表大會、行政院和常設秘書處。日內瓦被選定為國聯總部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