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土地交易所調研報告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土地交易所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6-16 06:33:31

① 安徽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領導下,在各市、縣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國家和省重大工作部署,抓住服務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建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切實加強隊伍建設,著力提高效能建設,圓滿地完成了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下達的年度任務。

一、土地資源

堅持建設項目用地「有保有壓、區別對待」,有力地保證了省「861」行動計劃重點項目、重大利用外資項目和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用地的需求。大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引導目光向內,盡可能使用已有建設用地。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嚴格執行有關用地定額和投資強度的規定,把好供地關。嚴格執行耕地佔補平衡政策,實行按建設項目考核占補平衡。全年新增耕地9 602.97公頃(14.4萬畝),全省連續6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有餘。

(一)土地資源狀況

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省農用地11 212 106.85公頃,建設用地1 621 771.75公頃,未利用地1 178 700.56公頃,分別占統計地類總面積的80.00%、11.60%、8.40%。在農用地中,耕地5 734 586.84公頃,園地342 070.16公頃,林地3 599 492.75公頃,牧草地28 554.59公頃,其他農用地1 507 402.51公頃,分別占農用地的51.20%、3.10%、32.10%、0.20%、13.40%。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1 302 398.51公頃,交通運輸用地91 982.26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27 390.98公頃,分別占建設用地80.30%、5.70%、14.00%。在未利用土地中,未利用土地321 865.42公頃,其他土地856 835.14公頃,分別占未利用土地的27.30%、72.70%。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5年全省年初農用地面積11 219 965.99公頃,年內減少16 422.93公頃,年內增加8 563.20公頃,年末面積11 212 106.85公頃。年內耕地減少12 956.40公頃,減少的去向主要為:各類建設佔用8 367.76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 272.10公頃、生態退耕728.59公頃、災毀1 252.36公頃。新增耕地9 602.97公頃,其中開發、復墾、整理增加8 223.31公頃,農業結構調整增加1 440.96公頃。

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保持在5 137 820.68公頃。年初面積5 152 029.06公頃,其中耕地5 059 541.25公頃,年末面積5 137 820.68公頃,其中耕地5 025 845.94公頃。2005年建設佔用耕地8 367.76公頃,新增耕地9 603公頃,耕地佔補平衡有餘。

2.建設用地

2005年審批建設用地13 281.13公頃,其中農用地9 411.82公頃,耕地7 042.42公頃。與2004年批准建設用地基本持平。新批建設用地中分批次用地7 794.06公頃,其中商服用地707.43公頃,工礦倉儲用地3 209.84公頃,公用設施用地1 527.70公頃,公共建築用地1 017.29公頃,住宅用地1 031.55公頃。與2004年相比商服用地、公用設施和公共建築用地大幅增加,住宅用地也增加較多,表明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快步伐;工礦倉儲用地基本持平。單獨選址5 598.87公頃,其中交通運輸用地3 573.04公頃,水利設施用地69.80公頃。與2004年相比單獨選址建設用地增加較多。

徵收農民集體土地13 176.22公頃,其中農用地9 377.88公頃,耕地7 029.34公頃,征地總費用446 648.31萬元,安置農業人口119 900人;與2004年相比多徵用2 000多公頃。合肥、蕪湖、銅陵、馬鞍山、黃山市徵用土地量都在500公頃以上,佔全省徵用土地的32%。上述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較快,用地量增加較多。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5年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省共完成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 888個,其中,國家級項目2個,省級項目38個,市級項目720個,縣級項目1 128個,總投資額為57 345.01萬元;基本與2004年持平。增加農用地總面積14 885.34公頃,其中耕地13 138.89公頃;與2004年相比略有增加。

土地開發投資額24 701.27萬元,增加農用地6 976.22公頃,耕地6 532.82公頃;比2004年有所增加;土地整理投資額10 531.89萬元,增加農用地1 884.50公頃,耕地1 816.12公頃;與 2004年基本持平;土地復墾投資額 22 111.85萬元,增加農用地6 024.62公頃,耕地4 789.95公頃,比2004年有所增加。

全省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特點是以開發和復墾為主,開發和復墾增加的農用地13 000.84公頃,占總增加農用地的87.34%;投資比重占總投資的81.63%。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截至2005年底,全省發現礦產138種,被列入《安徽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有76種(石油、鈾礦、地熱、礦泉水、地下水未列入)。礦產地4 582處(含共伴生礦產和小礦)。

在探明資源儲量中,煤、鐵、銅、硫鐵礦、石灰岩、石膏礦等6種資源構成了全省礦產資源主體,用潛在價值衡量,約佔比重的85%;凹凸棒石粘土、膨潤土、方解石、明礬石構成了全省特色礦種。

探明資源儲量在全國居前3位的主要礦種有:硫鐵礦、方解石、明礬石、凹凸棒石粘土。

探明資源儲量在全國排第4~10位的主要礦種有:煤、鐵、銅、石膏、膨潤土、水泥用灰岩、芒硝、長石、陶瓷土等。

全省2005年度資源儲量總量與2004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兩個:①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增長較快;②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除統計上表礦區外,還涵蓋了全部持證小礦山。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質勘查投入51 523.89萬元,較2004年增加1.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937.50萬元,地方財政撥款6 094.32萬元,企事業資金44 492.07萬元;主要以企事業資金為主。

資金投向主要是煤、銅、鐵、金和多金屬。按礦產種類依次分為:能源礦產32 684.50萬元,占投入總額的63%;金屬礦產2 554.50萬元,佔7%;非金屬礦產佔1%;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科研佔4.8%;非金屬礦產大幅下降。表明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在不斷加強。

新查明一批礦產資源。主要有水泥用灰岩、溶劑用灰岩、鋅、金和鐵。

提交地質資料399份。其中,區域地質調查3份,固體礦產勘查336份,水文工程8份,環境6份,地質科研35份。提供查閱人次1 074人次,查閱1 791份次。較2004年略有增加。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5年頒發有效勘查許可證655個,全部為國有企業。

2005年有效采礦許可證3 412個。按經濟類型分依次為私營企業2 161個,集體企業848個,國有企業64個,有限責任公司123個。這4種經濟性質的企業佔了全部企業數的93%,其他經濟類型只佔7%。私營和集體企業佔了88%的份額,已經成為礦產開採的主要力量。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2005年底已開發利用礦種92種(含亞種),各種經濟類型礦山6 624個,礦業從業人員45.52萬人,年產礦石量2.96億噸,礦業總產值364.2億元,礦產品年銷售收入354.17億元,礦業利潤43.13億元。礦石產量、產值、利潤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其中主要是煤炭行業有較大的增長,2005年煤炭產量達到7 794.25萬噸,比2004年增長389.88萬噸。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國有土地市場在治理整頓中進一步規范和發展,與省監察廳聯合出台了《關於違反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規定行為行政處分辦法》,開展了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情況專項檢查,重點防範假招標、假掛牌。國有土地配置逐步納入市場經濟軌道,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政府土地收購儲備、基準地價定期更新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土地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2005年全省土地出讓金達217.66億元,與2004年基本持平,其中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收入176.60億元,比2004年略有增加,為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和立法試驗工作穩步推進。

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繼續深化,對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中清理出來的問題迅速整改,及時處理了國土資源部13件重點督辦件,確保了全省農用地轉用審批及時恢復;會同省發改委對擬保留的省級以下開發區做好進一步整改工作,順利通過了國土資源部審查;劃定了已公告的4個國家級園區界址。

2.土地一級市場

國有土地以出讓方式供應面積5 671.14公頃,成交價款2 176 610.06萬元,與2004年基本持平。其中招標出讓面積114.81公頃,成交價款89 883.41萬元;拍賣出讓273.90公頃,成交價款217 924.49萬元;掛牌出讓2 375.71公頃,成交價款1 458 228.61萬元;協議出讓2 906.72公頃,成交價款410 573.55萬元。租賃面積348.67公頃,租金709.18萬元。劃撥方式供應3 406.30公頃,較2004年度大幅增加。土地供應主要以掛牌、協議、劃撥為主。土地供應按用途構成依次為工礦倉儲用地2 479.23公頃,住宅用地2 105.32公頃,商服用地856.30公頃,此三項用地佔供地總量的95%。用途構成發生了一些變化,由2004年的以商服用地為主變為以工礦倉儲和住宅用地為主。

3.土地二級市場

土地二級市場發生土地使用權轉讓 41 027宗,面積 6 083.56公頃,轉讓金額447 751.58萬元,與2004年比較宗數和面積都有大幅增加,轉讓金額卻沒有增加。

出租7 312宗,出租面積126.78公頃,租金8 260.20萬元。與2004年相比宗數和面積沒有增加,租金卻大幅度增加。

抵押6865宗,面積28871.55公頃,抵押價款2675321.86萬元;貸款金額1254701.76萬元。與2004年相比面積和金額都有成倍的增長。

轉讓土地的用途依次為工礦倉儲用地4 829.81公頃,商服用地733.97公頃,住宅用地505.12公頃,三項占轉讓總數的99.70%。

出租用途主要是商服用地。

抵押用途依次為住宅用地15 641.79公頃,商服用地7 558.11公頃,工礦倉儲用地5 580.07公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國土資源部兩權招拍掛暫行辦法出台後,及時組織了一次全省范圍的礦業權市場建設情況調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台了《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市場建設的若干規定》,明確了礦業權市場出讓范圍,有力地推進了礦業權市場建設,制定了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礦產地招拍掛出讓計劃並公布實施。2004年省級財政收回礦業權價款3.72億元,顯化資源性資產近70億,維護了國家權益,促進了礦業集約經營和招商引資。淮北、宣城、池州、巢湖等地積極推進礦業權的招拍掛出讓,礦業權市場較為活躍。

2005年全省共有償出讓礦業權2 026宗,價款7.19億元。市場化配置礦產資源,既強化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和有償使用意識,顯化了資源性資產,又促進了資源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招商引資。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5年探礦權出讓12宗。其中,申請審批8宗,拍賣1宗,掛牌3宗。出讓交易金額22 432.10萬元,較2004年大幅下降;出讓的礦種達到8種,出讓的主要礦種是鐵礦5宗,出讓金額19 839.00萬元;其次是鉬礦1宗,出讓金額1 820.00萬元;煤礦1宗,出讓金額613.00萬元,銅礦1宗,出讓金額77.00萬元。這四種礦產的出讓金額占總金額的99.60%。

采礦權出讓2 014宗。其中,行政審批1 578宗,招標13宗,拍賣26宗,掛牌397宗。出讓金額49 529.58萬元,由於2004年數據不全,因此變化較大。出讓礦種達到46種之多,出讓的主要礦種是建築石料用灰岩621宗,磚瓦粘土537宗,煤167宗,水泥用灰岩147宗等。

3.采礦權二級市場

采礦權轉讓89宗,轉讓價款7 787.45萬元。其中,出售82宗,價款6 850.75萬元;作價出資1宗,價款660.00萬元。轉讓礦種達18種,主要礦種是煤、鐵、銅等。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1.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發現違法案件3 596件,其中歷年隱漏357件,本年發生3 239件。涉及土地面積1 033.69公頃,其中耕地702.94公頃。涉案主體是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分別為419件和3 049件,涉及土地面積分別為709.53公頃和193.00公頃,分別占涉及土地面積總數的68%和18%,反映了違法案件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2005年立案2 134件,其中歷年隱漏323件,本年發生1 811件。涉及土地面積655.61公頃,耕地381.99公頃。其中未經批准佔地1 339件,涉及土地面積349.41公頃,占立案總數的62%。本年結案2 399件,處理歷年隱漏案291件,涉及土地面積128.5公頃,耕地48.37公頃;處理本年發生案1 668件,涉及土地面積486.82公頃,耕地311.68公頃。通過依法處理收回土地118.69公頃,耕地14.08公頃,拆除構建物2 694.59百平方米,沒收構建物1 844.41百平方米,罰沒款2 605.55萬元。

2.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發現違法立案查處266件,全都是礦山企業的違法行為,其中違法開采259件。違法開采主要是無證開采和越界開采,分別是214件和38件。本年結案255件,其中處理無證開采194件,越界開采37件;未結案34件,共罰沒款506.22萬元。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在行政復議方面,全省共有行政復議申請53件,2005年受理53件,審結52件。在審結案件中維持38件,變更1件,撤銷6件,撤回申請7件。與2004年相比行政復議申請數有所增加。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由於市、縣級國土資源機構改革趨於完成,只有少數幾個縣正在改革之中,機構人員總數基本穩定。全省國土資源管理人員4 430人,比2004年有所減少。其中行政編制人員1 999人,比2004年減少16人。知識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研究生76人,大學本科及大專3 008人,高中及中專1 258人,初中及以下88人。年末平均從業人數4 438人。經費收入81 275.65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62 654.26萬元,其他收入18 621.39萬元;完成基本建設投資4 100萬元,其中國家資金490萬元。

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直屬機構515個,職工數6 745人,機構和人員都較2004年下降。鄉級土地所1 411個,人員6 632人,基本與2004年一致。

2005年全省參加各種培訓人數達147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25人次,行政學院學習43人次,參加其他院校培訓79人次。學歷教育51人,其中,碩士1人,大學本科18人,大專32人。

② 怎樣做好一份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

關於房地產市場的調查分析

近年來,隨著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驅動,全國房地產業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就我縣而言,這一行業更是嶄露頭角,商品房增量市場、二手房存量市場、住房租賃市場都得到持續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縣城鄉廣大居民的住房條件,有力地推動了我縣城鄉建設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房地產業已成為我縣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對改善居民住房狀況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從我縣房地產市場現狀分析,也存在住房供需矛盾、市場運作不規范和土地價格偏高等問題。縣房管局對此高度重視,於近期組織人員對1998-2003年全縣房地產市場作了深入、細致、全面的調研,針對該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積極引導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現就1998-2003年我縣房地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如下:

一、1998-2003年我縣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

(一)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1998-2003年,我縣國內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56.5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96.5億元,財政總收入由3.35億元增加到7.5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502元增至14424元,農民可支配收入由3318元增至4702元。

(二)房地產發展勢頭良好,已逐漸成為重要產業。1998年以來,我縣房地產開發實際完成投資額的年增長幅度在17.53%以上。2003年完成房地產投資額2.97億元,有力地推動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和國民經濟發展,房地產業已成為我縣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支生力軍。

(三)土地供應情況(表格附後)。1999-2001年,我縣房地產市場從無到有,處於發展期,土地供應量也逐年上升,加上舊城改造,至2001年達到最高,項目數有26個,供應量為18.5894公頃,其中用於住宅用地供應量為8.2554公頃,占當年供應總量的44.4%。2002年由於政府宏觀干預,我縣房地產市場進入低谷期,土地供應量最低僅為2.8854公頃,到2003年開始復甦,供應量有所增加,達10.6276公頃。從供地來源看,存量土地與增量土地分別占總供地量的11.72%和88.28%。2003年開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對增量土地使用略有下降,加大了舊城改造力度。另外,我縣商業、市場、旅遊等用地供應不多,這與我縣經濟發展結構及速度有關。近6年來,我縣用於住宅用地供應量為37.35448公頃,而用於商業土地供應總量僅為7.3289公頃,市場、旅遊等其它經營性用地供應量僅為2.3821公頃,可見在經營性用地供應中,住宅用地還是占絕大部分,基本上集中在城市規劃區內。

(四)房地產開發情況。從我縣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1998—200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波動較大。2002年為歷年最高,共完成投資額5.73億元,比2001年增長3.1%。施工房屋面積83.1萬平方米,減少2.2%,竣工房屋面積23.3萬平方米,減少5.3%;商品房銷售面積16.4萬平方米,減少16.8%;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積6.9萬平方米,增長102.9%。

(五)房地產市場購銷兩旺,房地產價格穩步上升。1998年以來,房地產銷售總量年均保持在15萬平方米以上,其中住宅銷售總量每年基本保持在12萬平方米以上。據我縣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縣商品住房均價從1998年的1200元/平方米,增長到2003年的2200元/平方米,6年漲幅達83%。

(六)購房動機發生變化,由自住轉為投資。我縣有一定數量居民購房動機發生變化,由原來自住轉向以營利為目的。據2002年房展會統計,我縣居民購買外地房產,70%以上是商鋪。

(七)行業規模迅速擴大,打造品牌房開企業。截止2003年底,全縣房開企業發展到43家,比去年增加了8%。規模較大的5個企業投資額佔全縣商品房投資額的24%,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房開企業脫穎而出。

(八)房地產金融業發展良好,為房地產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強大支持。從1998年末至2003年末,我縣各項房地產貸款金額從17.51億元增加到37.10億元,6年間增長了2.12倍。2003 年末,房地產貸款比去年同期增長1.38%。房地產信貸業務是近幾年來發展最快的信貸品種,個人住房貸款發展迅速。據人民銀行平陽縣支行統計數據,我縣在2001年以前個人購房信貸廖廖無幾,在2001年個人購房信貸也只有623萬元,僅占信貸總額的0.99%,而在2003年個人購房貸款額就有8554萬元,比2001年增長13.7倍多,占貸款總額的8.95%。隨著政府宏觀調控干預,到2004年6月個人購房信貸比例雖有所下降,只有8.74%,但其總額已有8904萬元,比2003年增長350萬元。由此可見,我縣房地產信貸給房地產市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信貸環境,也給我縣房地產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保障。

(九)房屋拆遷情況。我縣舊城拆遷工作從1991年開始,在摸索中不斷發展,現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拆遷管理制度。2002年出台《平陽縣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辦法》,從以產權調換逐步發展為以貨幣補償安置為主,確保了拆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性。同時,2004年又規范了農村村改拆遷管理工作,出台了《平陽縣農村房屋拆遷管理暫行辦法》。昆陽鎮解放街北路貨幣化拆遷安置得到廣大拆遷戶的一致認可。

(十)存量房產交易活躍,健全住房供應體系。自1997年房改房上市政策出台後,存量房產交易活躍。2003年存量房成交量達47.4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2.70%。同時,啟動經濟適用房,健全住房供應體系。不同層次住房供應方式,滿足了不同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大大改善了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我縣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9平方米,農民人均建築面積達到35.1平方米,居全市前列。

(十一)住房保障體系情況。我縣自1997年被列入國家安居工程試點縣以來,安居工程(經濟適用房)改變了原來以單一途徑的集資合作建房,轉為解決機關幹部、工礦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住房困難。從1998年起到目前為止,國家先後下達我縣安居工程(經濟適用房)建設規模共25萬平方米。為建立和完善我縣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解決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縣房改辦根據市、縣政府有關工作部署,擬將出台廉租住房實施辦法。現根據該辦的初步調查摸底,我縣最低收入家庭居民258戶,符合廉租住房登記的有215戶(目前我縣准備在昆陽鎮試行)。

二、1998-2003年我縣房地產市場基本特點分析

1、繁榮經濟強硬支撐。近年來,我縣經濟保持較快發展速度,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與1998年相比,分別增長71%和125%。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2003年全縣城鄉居民儲蓄已達46.96億元,與1998年相比增長191%。

2、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我縣房改起步較早,目前住房公積金覆蓋面達50%。隨著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居民購房積極性,從而釋放出潛在的巨大住房消費能量。

3、國家宏觀政策大力推動。一是消費減負,降低入市門檻。自1997年以來房產交易契稅、規費一再下調。由1997年之前成交額的6%下調至1.5%,2001年6月國家清理取消了47項建設性收費,2002年新建商品房交易管理費按3元/平方米收取,二手商品、落地房交易管理費按6元/平方米收取,非住宅交易管理費按12元/平方米收取,;二是推出個人住房貸款,增強居民購房力。自1998年推出房貸政策以來,我縣各類金融機構和住房資金管理中心累計發放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1.7億元。

4、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品位大大提高。我縣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即「食」在消費總支出比重逐步下降,已由1998年的36.9%降至2003年的31.4%,比全國平均40%低8.6個百分點,這正是增加住房消費的大好時機。另外,我縣居民「一步到位、一房到老」的住房觀念漸漸淡化。單間式住房不再受追寵,而舒適、寬敞、優美的居住環境成為大眾追求的目標,這給我縣房地產市場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5、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近年來,我縣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加速了城鎮人口聚集。據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我縣城鎮總人口達84.1萬人,比1998年增長4.7%,此外,加上每年上萬外來務工人員,這無疑給我縣住宅產生巨大需求。

三、1998-2003年我縣房地產市場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深層次原因分析

總體上說,我縣房地產市場化程度較高,房地產業保持較快健康發展勢頭,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住房供應與居民需求的矛盾較突出,經濟適用房和低價商品房供應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樓盤中大戶型較多,小戶型較少,提高了商品房均價;二是宏觀調控手段和行政管理措施跟不上房地產市場形勢發展,部分房開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不夠完善,導致房開企業違規開發、虛假廣告、違規銷售、延期交房、面積縮水、房屋質量差等問題;三是房地產投資增長速度緩慢。我縣近幾年經濟發展速度不快,導致了房地產業發展緩慢。2003年全縣房地產開發企業就有43家,而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僅為2.9682億元,而且從這幾年房地產業佔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3%左右,並沒有出現較大增幅,可以說房地產業對該縣GDP的拉動並不明顯,也沒有產生規模效應;四是土地價格偏高,以及少數鄉(鎮)土地供應缺乏計劃,土地供應量過大,導致房地產開發商大量圈地,商品房用地供應缺乏詳細規劃,隨意性大;五是工薪階層購房困難,房屋空置率和空關率增大。據統計,我縣房價上漲的同時,空置率和空關率也隨之增大。2001年空置率為3.5624萬平方米,2003年則上升為5.4121萬平方米。2003年,我縣商品房均價由2001年的1500元/平方米上揚至2200元/平方米。以我縣的經濟水平,雙職工家庭年收入2.36萬元推算,如一個家庭買60平方米商品房,不吃不喝需要近7年時間。因此導致眾多房源被少數有錢人購買,提高了空置率和空關率,而真正需要購房的工薪階層,因經濟問題而難以購房,形成了工薪階層購房困難,空置率和空關率卻加大的矛盾;六是房開企業整體水平不高。現有房開企業43家,其中僅有5家是2級資質的企業,其餘都是3、4級企業,因而群體素質較低;七是房產中介經紀機構規模較小。我縣房地產市場上有120家房產中介經紀機構,規模較大的為數不多;八是土地市場運作不甚規范。在開發地塊取得的方式上,存在協議、拍賣出讓兩種形式,由於兩種形式並存,造成房地產開發商風險不均、開發成本差異等;九是開發的小區品位不高。我縣房地產開發至今,住宅精品少,小區品位都較低,上規模、上檔次的住宅小區寥寥無幾。

四、保持我縣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對策

1、要加快房地產宏觀發展戰略研究和房地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房地產宏觀發展戰略研究和房地產業總體規劃將調解長期以來因為行政區面積過小對我縣可操作性提出政策措施;將把房地產用地拓展與老城區功能改造相結合,同時強調生態環境。通過總體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真正實現「自然一空間一人文系統」的整體格局和發展模式。要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好近、遠期房地產開發計劃,正確處理好「度」和「量」的關系,以有效防止該縣房地產業「泡沫」產生。在制定計劃時要兼顧「兩頭」,適時調控開發結構,今後住宅要統籌考慮社會各階層住房需求,特別要關注「平民住房」,要重點向中、低收入家庭傾斜,使他們買得起房,有房子住。

2、要加強對房地產發展研究,提高宏觀調控能力。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分析和研究,逐步建立房地產市場的預警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對市場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加強宏觀調控能力,並正確引導房地產的投資和消費,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預警機制。

3、要控制商品房價格非正常上漲。一是要根據房地產市場需求,保持土地合理的供應量和供應比例,加大經濟適用房建設,限制高檔住宅的盲目開發和大規模建設,以防止出現積壓;二是要增強房地產市場透明度,給房開商創造平等競爭環境。同時,要科學、合理制定招、投標辦法,防止地價以「天標」中標;三是要加快建立房地產市場監測體系,對市場供求比例、價格走勢及時進行必要的信息的收集和反饋,以引導房開企業做好市場的細分和定位,避免盲目性,並有利於政府及時進行宏觀調控。

4、要盤活存量土地,增加土地有效供給,確保適度土地供應總量,逐步建立梯度土地供應體系,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住宅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建設和房地產用地的需求與可供給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因此,要適度拓展該縣發展空間,提高土地供應能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好閑置土地,改革現有土地產權交易制度,促使城鄉內部大量的存量和低度利用土地進入市場。要求土地出讓責任單位要按照計劃出讓時間,按時交地,確保用地計劃順利完成,逐步建立梯度土地供應體系,滿足不同層次住宅需求。

5、要改進和加強房地產交易市場管理。一是要加強商品房預(銷)售管理,規范商品房銷售環節,解除購房者後顧之憂;二是要加強房產經紀機構管理,規范房地產中介行為;三是要簡化房產交易手續,提高辦證速度。

6、要努力提高住宅整體質量與提高房開企業整體素質。大力提倡和引導房開企業創建精品名牌住宅產品,提高住宅建設品位,嚴格控制低檔次、小規模開發建設。要以廉租住房項目建設為龍頭,推動我縣住宅建設向新的更高層次發展。要不斷優化居住小區環境,優化套型設計,充分合理利用空間,注重資源的充分節約和綜合利用,建造生態住宅,使我縣住宅建設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要採取扶優限劣措施,嚴格入市門檻,對那些無資金實力、缺乏資質的房開企業,通過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及時清理出局。同時,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向房地產行業中相對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傾斜,使企業做大做強,以適應入世後的新形勢。

7、要加大經濟適用房建設力度,改革建設和供應的方式。改革重點要體現在6方面:一是要全面推行經濟適用房建設項目招標工作,改革房地產開發建設體制;二是要明確界定經濟適用房購買標准,改革供應管理方式;三是要根據低收入家庭實際情況,改革完善住房保障體制;四是要嚴格經濟適用房交易行為,改革交易管理制度;五是要加強對經濟適用房價格監管系統研究,改革成本控制體系;六是要嚴格控制經濟適用房單戶建築面積,優化戶型空間,改革建設戶型標准。同時,加快啟動中、低價位大型住宅小區建設。

8、要提高預防金融風險意識,強化信貸管理。一是要控制總量,合理調整結構,實行差別政策,以控制房開在住房消費資金中的比重,抑制投資、投機需求和過度超前消費;二是要嚴格信貸管理,依法、依規貸款,切實強化貸後管理;三是要在積極提供土地收購儲備機構信用貸款的同時,強化貸款監控,實行封閉運行;四是要加強對個人住房貸款管理,一方面要繼續支持本地居民自住購房,適度提高首付額度,另一方面停止對異地購房、多套購房的個人貸款。

9、要規范發展物管。要結合文明創建活動和綜治工作,積極採取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在全縣城鎮范圍內,全面推行物管。房管部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試點工作、並注意總結經驗,為推進物管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

10、要加強房地產開發監控力度。據了解,目前昆陽鎮房開用地較大,已遠遠超過當地住房需求量,這將影響整個地區房地產市場有序健康發展。要加強對該鎮房開的監管力度。規定享受獨立審批土地許可權3年到期後不能繼續延期,建立健全統一有序的房開市場,在全縣土地總量控制上,既要適當增加供應、緩解供需矛盾,又要防止土地供應過度投放,形成市場風險。

五、未來3年我縣房地產市場的初步判斷、預測及發展趨勢分析

綜合我縣房地產發展現狀可以看出,當前我縣房地產業形勢可說是喜憂參半,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妄自菲薄。1998年以來,我縣房地產價格上漲具有客觀必然性,是我縣房地產業發展過程的必然結果,相對較大需求空間對房價的上升提供了真實需求支持,而不是純粹投資動機驅動下「虛漲」。這是「平陽現象」區別於「海南現象」的本質之處,也是我縣能在房價較快上漲的同時,保持較低商品房空置率和防範泡沫能力的主要原因。基於以上背景分析,我縣房地產市場還是有較大發展空間。主要表現在:

1、城市化進程發展需要給我縣房地產業提供發展巨大空間。「構築『一都三縣』,建設新平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近幾年我縣發展的重要戰略。「住在平陽、游在平陽、學在平陽、創業在平陽」是城市發展目標定位,這將有效拉動我縣潛在房地產需求。疏散老城,建設新區,城市建設和人口布局逐步向縣城外圍地區疏散,加速城市化進程,構築「大平陽」發展戰略。我縣行政區域擴大,為我縣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給房地產市場提供更多發展空間。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資料表明,人均GDP在800-8000美元之間為房地產業的起步及快速上升階段。只有人均GDP在13000美元以上時,房地產業才步入下降階段。我國目前人均GDP在800美元左右,而我縣人均GDP已超過1250美元。另外在90年代,發達國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美國60平方米,英國38平方米,德國38平方米,法國37平方米,日本31平方米。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0平方米之前,房地產市場會保持旺盛住房需求。我縣作為溫州市較具集聚效應的大縣,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2、我縣重大配套工程建設及住宅建設供需和結構的矛盾給我縣房地產提供發展潛在動力。我縣區域舊城保護和改造經過10多年努力,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在我縣區域范圍內仍有成片地塊改造尚未完成,特別是昆陽鎮解北11.87萬平方米的危舊住宅拆遷改建,按25%擴面計算,需解決拆遷購置住房建築面積14.84萬平方米。另外,鰲江鎮火車站的後年開通,甌南大橋把鰲江、水頭鎮和蒼南縣龍港連為一體,對整片區域也起到很大推動作用。雖然,2004年前我縣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已累計供應面積28.7134公頃,土地供應面積累計可建商品房43.0701萬平方米,而近年來實施開放人口政策,每年新增人口在0.4-0.5萬人,這里雖有經濟適用房供給,但還不能滿足。因此,急需加大住宅區建設,我縣房地產業住宅投資空間仍未達到飽和。

3、我縣規劃與人口發展的購房需求量將持續增長,給我縣房地產業提供發展真實需求。2003年,我縣戶籍人口為84.1萬人,暫住人口3.83萬人。根據我縣有關規劃資料,規劃近期2005年戶籍人口為85.88萬人,遠期2010年戶籍人口為88.41萬人。目前,隨著該縣招商引資,暫住人口不斷湧入,以及失地農民轉為非農人口、引進人才等因素,該縣以後幾年人口增長情況,城鎮總人口以每年4000-5000人速度增長,其中非農人口增量為每年3000-4000人,暫住人口為每年200-300人。

(1)新增城鎮人口住房需求

根據城鎮人口預測,按照統一公式可以計算出新增城鎮人口住房需求總量:

P1=W1·N+W2·R·F·N

式中:P1:新增人口住房需求總量

W1:新增人口中非農人口增量

N:新增人口人均建築面積(按人均30平方米取值)

W2:新增人口中暫住人口增量

R:暫住人口中經商、辦廠及咨詢服務等收入比較高具有購房能力的人群比例(估計在9%左右)

F:暫住人口中具有購房能力的人群實際可能購房比例按5%計算得出每年新增人口住房需求總量:

2004年新增人口住房需求總量:

P=0.34×30+0.03×9%×5%×30=10.2041(萬平方米)

2005年新增人口住房需求總量:

P=0.4×30+0.03×9%×5%×30=12.0041(萬平方米)

2006年新增人口住房需求總量:

P=0.3×30+0.02×9%×5%×30=9.0027(萬平方米)

(2)經濟發展居民改善居住條件對商品房的需求

由於目前我縣居住在老城區的房屋都是落地房,根據2003年我縣統計年鑒里數據顯示本年我縣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35.9平方米,居住水平應該屬於中等水平。但隨著經濟發展及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改善居住條件的願望也隨之強烈,必然購買新房換舊房,參照國際經驗,如以非農業人口4萬戶為基數,按每年每戶增加1平方米計算,年需求量為4萬平方米左右。

(3)投資對商品房的需求

由於房地產具有保值、增值功能,一定數量的投資需求是必然存在的。近年來,有相當數量的社會閑置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一大部分人都成了「炒房一族」,其手頭上房屋基本上有2至3套,但根據當前房地產市場低入住率,一旦可以賺錢,基本上都會出售。再加上近幾年以前外出經商的人回鄉投資房地產等因素,估計在我縣投資對商品房的需求量,佔新增城鎮人口住房需求、經濟發展居民改善居住條件對商品房的需求總和的30%左右。總之,從目前土地供應狀況與未來市場需求分析,今後房地產市場將會更加完善和成熟,住房消費將會更趨理性。

③ 土地資源調查評價

●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監測與核查

通過開展2013年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監測與核查工作,掌握全國(除港、澳、台地區)年度土地利用變化情況,保持全國土地調查資料庫的現勢性。繼續推行國家主動監測、核查和分析,以及「以圖管地」的監管模式。同時,充分發揮遙感監測在國土資源監管中的技術優勢和作用,推動國土資源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信息化、科技化的國土資源監管新模式。

在2012年工作的基礎上,2013年繼續開展項目的實施工作,全面完成了2012年項目的後續工作,及時啟動實施了2013年相關工作。具體工作包括:

一是完成2013年度遙感資料采購。根據各地土地利用變化特點、管理需要以及遙感資料的保障能力,將全國劃分為四類地區。通過優化配置各類遙感數據,困難地區擬定多種預案等方式,采購2013年度覆蓋全國80%面積的、不同尺度的遙感數據,同時完成全國遙感數據的質量檢查、備份和任務下發工作。采購2010年度覆蓋全國270萬平方千米面積區域的、不同尺度的遙感數據。

通過開展資源一號02C衛星任務編排及產品整理和遙感數據任務下發系統維護及存檔數據入庫整理,研究遙感數據質量評價體系、高分1號衛星數據在土地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潛力和遙感衛星區域化採集模型,逐步解決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監測與核查,及時有序下發管理多批次、大數據量的遙感數據難題,縮短遙感數據質量檢查周期,緩解遙感數據源不足。基本完成資源一號02C衛星任務編排及產品整理和遙感數據任務下發系統維護及存檔數據入庫整理工作,完成遙感數據質量評價體系、高分1號衛星數據在土地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潛力和遙感衛星區域化採集模型等多個項目的需求調研、資料整理、方案編寫和專家論證等准備工作。

二是開展土地利用遙感監測。組織專業隊伍,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和控制資料為基礎,製作覆蓋全國63.56%的遙感正射影像圖;比較2013年與2012年的遙感正射影像圖,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位,提取變化信息,監測全國新增建設用地及其佔用耕地等情況。本著「監測一個、應用一個」的原則,將最新遙感影像和監測信息及時提供給地方開展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同時將成果提供給國土資源部門和單位使用。開展全國土地利用遙感監測項目管理系統的升級與維護、專題監測與分析等研究性工作。開展典型區域重大工程用地監測,及時快速掌握相關國家重大工程用地現狀及變化趨勢。

完成全國約2800個區縣遙感監測成果的監理,對各單位的遙感監測成果進行質量檢查和進度跟蹤,確保遙感監測成果質量和生產進度。根據2013年度遙感監測的技術要求及特點,對全國土地利用遙感監測項目管理系統進行升級和維護,實現基於磁碟陣列和高速區域網的數據存儲、成果管理功能;開展專題監測圖製作、數據分析工作。

在19個重點城市開展城市規模擴展監測,完成重點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遙感監測。開展2010年土地利用遙感監測,製作覆蓋全國的遙感正射影像圖,與上一年度遙感影像進行對比,提取變化信息,監測全國新增建設用地及其佔用耕地等情況。

三是完成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核查。利用最新遙感影像和2013年土地調查資料庫,對縣級土地利用變更成果中建設用地變化情況進行全面的內業核查;對非建設用地數據流量變化異常的地區,結合變更調查數據流量分析結果和國土資源部審查確認情況,開展重點地類流向的內業核查。對內業核查發現問題較嚴重的地區,抽取全國約5%的縣(區)開展外業核查。開展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新增建設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比對標注工作,開展2012年度55個報國務院批准試點城市用地批後實施情況調研與評估工作。

四是更新土地調查資料庫及數據匯總與綜合分析。開展2012年度國家級資料庫質量檢查及更新工作,開展2013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質量檢查與入庫的前期准備工作,修訂數據檢查技術規定、資料庫標准規范。制定招標方案,對2013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監測與核查國家級數據更新入庫項目進行招標。根據2013年度變更調查實施方案,開展數據檢查管理、更新數據上報等軟體的升級與維護工作。開展變更調查技術支持和技術指導,對部分省行政界線及控制面積調整相關資料進行初審;對2012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編寫2012年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綜合分析報告;組織開展市、縣情分析報告試點,對市、縣變更調查數據成果及社會經濟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完成全國約1700個單元(縣)的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規劃內容)檢查,保障國家級規劃資料庫中的規劃內容成果質量。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資料庫建設(三期)——規劃內容審核

該項目旨在對國家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資料庫建設中地方提交的規劃數據成果進行規劃專業性檢查,通過對規劃成果的一致性校驗,保障規劃資料庫建設中入庫有關規劃成果數據的真實合理性,為下一步服務國土資源綜合監管平台提供良好基礎。

項目開展了約2040個單元(縣)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的規劃內容檢查,形成了有關檢查分析報告和規劃數據,為建設國家級規劃資料庫提供基礎支撐。項目成果已導入國家級規劃資料庫,並融入國土資源部「一張圖」監管平台,為國土資源部開展有關土地規劃的監管審批提供了依據。

●全國土地利用宏觀監測(一期)

該項目旨在利用中解析度遙感衛星數據監測全國20個城市群1990-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2年四期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擴展情況,為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工作提供支撐。

項目以全國20個城市群范圍內除農村居民點外的城鎮建設用地及交通基礎用地為主要監測對象,開展了對城市主建成區、距主建成區邊緣小於等於5千米且面積大於0.5平方千米的集中連片建設用地、新城新區建設用地、城市間大型基礎設施和區縣城鎮建設用地等的監測,形成了系列監測數據、圖件和專題報告成果;對我國不同時期主要城市群的建設規模、擴展形態和動態變化狀況進行了定量分析,客觀、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城市群的演變歷史,是遙感科學技術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一項重要的創新性成果。成果對准確掌握我國城市群建設現狀,研究我國城市群時空演變情況,優化我國城鎮體系和地域空間結構等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12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建設用地管理信息核實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批而未用補充核實和新增建設用地圖斑管理信息上圖比對標注核實工作,為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提供年度變更調查建設用地基礎數據。

項目開展了2011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300多個縣級單位批而未用土地的補充核實與後期數據完善,2012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新增建設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比對標注工作和全國縣級單位新增建設用地圖斑舉證核實,以及2012年度53個報國務院批准試點城市用地批後實施情況評估及批後日常監管工作。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828個縣級行政單位總計上報新增建設用地圖斑50餘萬個,面積710餘萬畝。認定本年批准本年建設土地400餘萬畝,認定比例為56.59%;疑似未批先建土地300餘萬畝,佔地方上報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43.41%;通過套合比對切割標注本年批准未建設土地240多萬畝。補充核實2011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未認定「批而未用」土地圖斑4萬余個、面積130餘萬畝,增加認定「批而未用」土地45萬畝。

項目將利用現狀調查與建設用地管理信息調查相結合,是我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重大變革,為更好地掌握年度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及土地管理基礎信息、服務土地管理決策提供了基礎支撐。

●地價監測數據採集及系統建設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城市地價監測點數據的採集與維護,完善國家級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為地價監測工作服務。

項目開展了105個主要監測城市地價動態季度、年度監測、商品房地價及相關成本監測,18個重點城市開展地價月度監測,保障地價監測數據的現勢性和真實性,理清了房地價關系;開展國家級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建設與運行,保障中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網的正常運行,深度分析城市地價監測數據並形成系列報告,為宏觀決策服務。研究建立全國標定地價體系,並選擇上海市等三個城市開展試點監測,為全國標定地價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

該項目成果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管理、土地市場監測、統計公報發布等方面,成為國土資源部門及時跟蹤重點城市地價走勢,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

●土地及房地產市場形勢分析

該項目目標是完成105個主要監測城市及重點區域土地及房地產市場形勢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各區域、各主要城市的土地價格水平和增長率變動趨勢,結合國內外宏觀經濟發展態勢,分析判斷我國土地及房地產市場狀況和變化趨勢,不斷提高我國對土地市場的監測水平和預警能力,為政府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國民經濟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為增強市場監管和調控能力提供服務,同時滿足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

項目開展了季度、年度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長江沿線經濟帶區域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研究,完成了我國城市地價與房價關系、房地產租價比研究,全國地價指數研究和熱點城市地價月度快速調查分析、房地產市場土地交易異常點調查及分析,形成了2013年季度、年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動態監測報告、地價指數報告等,出版了《中國城市地價報告藍皮書(2012)》和《中國地價指數報告(2012)》。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形成了跨度14年、能客觀反映我國土地市場整體情況的地價監測基礎數據,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成果,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權威的地價信息,為宏觀決策、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提供了重要參考。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評價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評價基礎研究和示範推廣,逐步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技術體系,健全以不同工程性示範推廣模式為核心的工作組織體系,獲取具有時間序列和一定覆蓋度的國家級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數據及相關指標,掌握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潛力規模與空間分布,提出建設用地規模挖潛、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的途徑及措施,為國家制定宏觀土地政策和建立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等提供參考和依據。

項目開展了北京市等30個重點城市和原平市等20個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長春市、武漢市、蘭州市3個城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約利用評價和政策研究,沈陽市、上海市、武漢市、重慶市4個城市城鄉結合部、江蘇省、黑龍江省、河南省、甘肅省4個省農村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試點,進行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技術標准修訂、功能區集約利用評價及潛力測算規范化研究與實證、《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操作手冊》編制等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基礎研究,開展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管理軟體升級和維護工作。形成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工作情況報告、成果匯總和分析報告及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管理軟體(功能擴展版)等。

項目成果為提高土地利用決策的科學性和基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科學編制土地利用規劃、計劃,合理制定土地宏觀調控和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等提供了技術支撐,為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動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試點地區行業用地調查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城市行業用地調查試點,推進行業用地調查相關技術規范建立和完善,推動我國城鎮地籍調查技術發展,豐富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內容,為緩解人地矛盾、結構調整、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及保障。

項目選擇太原市、通遼市、合肥市、聊城市、濮陽市、株洲市6個試點城市,開展行業用地數據採集與補充調查,並按照行業用地綜合資料庫建設要求,將試點城市行業用地調查數據補充完善、整合至城鎮地籍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開展行業用地調查成果分析評價。

該項目克服了行業用地調查技術、方法均無先例可循等不利因素,通過研究,拓展了城鎮地籍調查技術的應用范圍,豐富了現有城鎮地籍調查數據內涵,摸索出行業用地信息補充調查方法,實現了經濟普查信息與城鎮地籍數據銜接,初步建立起土地與行業發展之間的聯系,為科學制定產業經濟政策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參考途徑。

●全國土地登記與城鎮土地利用數據整合匯總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全國城鎮土地利用數據匯總,土地登記信息採集上報試點和城鎮村莊地籍調查試點建設等工作,掌握全國城鎮內部土地利用數據,開展專題數據分析,為土地管理決策和土地參與宏觀調控提供數據支撐。

項目採取調查、匯總、統計、推算等方法,更新匯總了全國所有城市和建制鎮的土地利用數據,並開展了城鎮土地利用專題分析;繼續開展了重點地區84個城市的季度實際新增建設用地數據匯總工作;在山東、陝西兩省開展了鎮村地籍調查試點示範;開展了土地登記信息採集與上報系統建設試點。

項目形成了全國660餘個城市、2萬余個建制鎮的土地利用數據,全國城鎮土地利用數據分析報告等一系列成果;建立了全國城鎮土地利用數據、土地登記數據的獲取與更新匯總的工作機制和技術體系;保障了年度全國城鎮內部土地利用數據的現勢性和連續性,支撐了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建設,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重點區域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

該項目繼續開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黃淮海採煤塌陷區等6個重點區域的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搭建重點區域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監測網路框架,完善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技術規范和技術體系,為更大范圍地推進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工作奠定基礎,為重點區域土地生態狀況動態監測、預警和管護提供技術和平台支持,為全面推進土地資源管護模式轉變、國家相關土地政策制定、構建綠色國土空間格局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項目已完成6個重點區域12萬平方千米以上的土地生態狀況基礎性調查指標和區域性調查指標的信息提取、土地生態狀況質量綜合評估,以及典型區2013年土地生態狀況精細評估,形成了6個重點區域的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資料庫,《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指標體系(完善稿)》,《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技術規范(送審稿)》和《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資料庫建設與制圖技術規范(修改稿)》。

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指標體系、技術規范,提出了土地生態狀況質量綜合評估框架和評估方法,將有助於在更大范圍開展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工作提供借鑒,對於全面轉變土地資源管護模式、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項目擬通過監測評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指標在國家層面實施,地方樣點規劃、城市中心城區規劃等的執行情況,建立「點面結合」的多層級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體系,為國家客觀掌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提供基礎,為國家編制、調整土地規劃及相關土地政策提供支撐。

項目開展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和實施效果的全面評估,對浙江省寧波市和湖南省邵陽市等樣點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了監測評估,探索了城市中心城區規劃實施情況監測的技術方法,形成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評估報告及數據集,寧波市、邵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報告及數據集,中心城區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技術方案。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形成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報告為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客觀了解規劃實施狀況、調整規劃提供了判斷標准和依據,對嚴格保護耕地、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政策實施監測評估

該項目旨在通過選取當前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國家重點關注的土地政策在地方的執行情況和地方對一些典型政策創新設計進行監測和評價,對比分析、總結政策實施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研究進一步完善和創新相關土地政策措施,不斷增強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土地的監管能力,為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發揮更好的作用提供決策依據。

項目根據國家戰略需要和各地2012年實際運行情況,調整了土地政策實施監測評估指標體系,更新了土地政策實施監測評估指標體系資料庫和案例庫。以浙江省、成都市、湖北省、江西省等監測點的地方實踐為對象,開展了土地(政策創新)在新型城鎮化中的作用分析,跟蹤評估了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閑置用地政策。通過分析,重點關注各地案例庫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地政策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探求地方政策創新的原因,分析地方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從國家層面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

通過項目實施,在全國不同區域建立了土地政策實證研究基地。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政策評估等方法,系統監測評估了農村土地管理政策及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等的執行情況,建立了各項政策的案例庫和各個基地的資料庫,為土地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提供了決策依據。

●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勢分析

該項目圍繞落實耕地保護和土地調控政策及節約優先目標,通過設立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勢觀測點,推進觀測點制度建設,落實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勢觀測分析制度,為進一步增強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況的信息獲取、形勢研判、政策實證、監控預警能力,強化應對地方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土地調控政策情況變化的監督能力提供暢通的渠道。

項目按照覆蓋督察區域,分布均勻、重點突出、代表性強的原則,對監測點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制定《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勢分析工作指引》,完善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勢分析工作機制,動態調整觀測點形勢分析指標體系,提高了數據上報質量和有效性。開展了觀測點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勢的季度數據採集與分析,規范數據採集審核及匯總,開展各地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專項研究和調研,不斷提升政策預判能力。開展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勢觀測指標管理信息系統培訓、運行及優化,不斷提升數據收集和處理的自動化水平。

項目完成了2013年第四季度區域及全國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勢觀測點指標數據採集和形勢分析報告,以及《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利用和管理報告》和《南京、西安、成都督查區域典型低效用地情況專題形勢分析報告》等專題調研報告。

通過項目實施,及時、真實地反映了國土資源管理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有效地提升了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效果,為國土資源部掌握宏觀形勢提供了重要參考,為地方開展土地督察工作提供了依據。

●土地基礎資料庫整合集成與共享平台建設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基礎資料庫建設、共享平台進行維護及專題應用研究,進一步加快土地基礎數據整合和信息發布,提高共享平台對規劃院內外土地政策研究的土地基礎信息服務能力。

項目開展了2013年度土地基礎數據整理及社會經濟數據收集建庫,決策支持相關設計與數據整理工具開發,面向應用的土地基礎數據產品的製作,年度新增土地基礎數據產品共享數據的發布及全國農村居民點用地專題研究,形成了大量數據產品和2013年度數據整理工具軟體一套,以及統計數據(人口、GDP)空間化模型演算法研究、全國農村居民點用地時空變化規律專題研究、數據中心決策支持搭建平台設計、全國土地基礎數據產品設計報告等報告。

項目首次利用矢量數據網格化工具軟體完成了2009年、2010年、2011年度全國1∶1萬土地利用數據的網格化處理,形成了全國土地利用地理格網資料庫,將有力推進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年度變更調查土地利用成果的共享應用,發揮國家土地基礎數據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從數據模型、開發方法、模型載入,模型管理、數據可視化表達等方面開展數據中心決策支持搭建平台設計,為建立面向數據中心用戶的搭建式綜合決策支持系統提供了方法論。

項目成果豐富了土地基礎數據產品共享服務內容服務,為開展土地資源管理戰略研究及宏觀形勢分析提供數據支持。

●重點地區土地綜合承載力調查評價

該項目以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為對象,開展土地綜合承載力調查評價和土地利用環境影響動態模擬評估工作,建立相關數據集和技術指標體系,為相關部門編制國土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等重大宏觀規劃提供技術支撐,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土地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信息。

項目選擇國家重點戰略發展區域——江蘇省沿海地區開展重點地區土地綜合承載力調查評價。繼續開展長株潭地區、桂西資源富集區、呼包鄂地區的核心城市——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利用變化環境影響評估。總結完善重點地區土地綜合承載力調查評價技術規范,研究探索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技術。已形成了江蘇省沿海地區土地綜合承載力評價基礎數據集,桂西資源富集區、長株潭城市群及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利用變化環境影響評估基礎數據集;撰寫了江蘇省沿海地區土地綜合承載力評價報告,桂西資源富集區、長株潭城市群及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利用變化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技術報告。

通過項目實施,形成的成果為促進我國重點區域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為制定區域土地利用政策和開展區域土地宏觀調控提供了依據。

●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設計與開發

該項目旨在滿足國家層面對全國地籍總歸戶、規范土地登記行為、提升土地監管能力等方面的數據需求,實現全國土地登記信息的多元化服務。

項目開展了國家級土地登記資料庫建設技術規范的編制工作,研發了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選擇若干試點省份開展試點實驗,調試互聯互通的國土資源業務網路環境,部署軟體並運行;開展土地登記信息應用研究,編制了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部署方案及相關制度。項目完成了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開發,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土地登記信息公開查詢辦法、土地登記信息匯交與更新辦法、土地登記信息管理與保密辦法的建議稿,土地登記信息應用研究報告,以及系統建設相關文檔,如總體設計方案、詳細設計方案,用戶手冊,培訓教材,國家級土地登記資料庫建設技術規范和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部署方案。

項目研究攻克了跨異構資料庫平台與數據結構的數據動態獲取技術,採用網閘連接市、縣內網與國土資源業務網環境,構架了互聯互通的網路環境,利用目前較為成熟的BI(商業智能)技術,應用各類統計方法與分析模型,開展了土地利用專題與變化趨勢分析。項目實施將為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應用奠定堅實基礎,也為實現全國土地登記信息聯網、共享、有效監管和多領域廣泛應用等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全國宗地統一編碼示範推廣與集成應用

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宗地統一編碼省級示範推廣試點和縣(市)級集成應用試點等工作,統籌推進全國宗地統一編碼任務。

項目開展了3個省級試點示範推廣工作,從省級層面構建了宗地統一編碼工作的長效機制;開展4個縣(市)試點集成應用工作,探索了宗地統一代碼在地籍信息整合、土地管理全業務流程中的應用;項目通過試點成果集成和應用技術研究,提出了完善宗地統一編碼的技術細則,探索了宗地統一代碼對不動產統一登記的技術支撐作用。

項目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宗地統一編碼工作的全面鋪開與整體推進,為夯實土地管理基礎、提高土地管理規范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撐。

④ 湖南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對資源的需求特別是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國家為防止經濟「過熱」、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繼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對土地「閘門」把得更加嚴緊,國土資源部門面臨的雙重壓力比往年更大、困難更多、任務更艱巨。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正確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把握主動、積極應對,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各項工作平穩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國土資源現狀

(一)土地資源

據200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顯示,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為:農用地面積 1791.42 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4.56%,比2005年下降了0.08個百分點;建設用地面積136.2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3%,比2005年增加了0.11個百分點;未利用地190.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9.01%,比2005年下降了0.04個百分點。

2006年,全省建設佔用耕地144029.7畝,通過開發、復墾、整理及其他方式共增加耕地156692.1畝,扣除建設佔用耕地144029.7畝,還增加了12662.4畝。從全省來看,2006年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的目標,其中長沙、湘潭、衡陽、永州四市實施了耕地的異地佔補平衡。近年全省耕地面積變化情況見圖1。

全省未利用地面積年初28725214.6畝,年末28637875.9 畝。2006年年末未利用地減少面積為137901.7 畝,增加50563.0 畝。

全年未利用地轉為農用地103799.4畝,其中耕地53656.5畝、園地987.4畝、林地42284.3畝、其他農用地6871.2畝;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3.3畝。

圖3 2000~2006年省級批准農用地轉用情況

2.土地徵收

全省各類建設用地項目共計徵收土地16845.88公頃,其中農用地12554.80公頃,耕地6544.68公頃,征地總費用為1299162.25萬元,安置農業人口295413人。

3.土地劃撥

2006年全省劃撥各類土地1485宗,面積1836.67公頃,占土地供應總量的22.89%。

4.土地資產處置

2006年,共處置89家省直管單位,271宗土地資產,759.56萬平方米的土地,核定土地資產總價值37.86億元。其中,出讓土地184宗,面積429.8萬平方米,價值31.3億元。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徵收土地出讓金8.05億元,省級財政結算入庫土地出讓金6.65億元,比「十五」期間翻了一番。

5.基本農田保護

省國土資源廳與省農業廳共同制定下發了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問題的整改意見和補劃基本農田工作暫行規程,建立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開展了基本農田資料庫建庫工作,安排了93個縣開展建庫,有60多個縣市完成初步成果。根據國務院《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代擬了《市州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並報省政府審定。

全省基本農田數穩定在3367165.22公頃。安鄉、平江、南縣、湘潭、衡陽5個縣被批准為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

(三)地礦行政管理

1.整頓規范開發秩序

2006年全省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扎實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組織各類整治行動183次,立案查處礦產違法案件2128起,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礦山(點)2806個(次),限期整改和停產整頓礦山954個,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選礦廠170個,停產整頓選礦廠210個,對56起非法采礦涉嫌犯罪行為破壞的礦產資源價值進行了鑒定,移送司法機關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128人。

2.管理機制創新

不斷探索創新,推行礦業權規劃計劃管理。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凡礦產資源規劃沒有批准或與規劃不符的,一律不予審批礦業權;規范礦業權審批行為。省廳下發了《關於規范采礦許可證審批發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收回了原委託市州發證的礦床儲量規模為中型(含)以下的鉛鋅等21種礦產的發證許可權,進一步理順了省市縣的審批職能;調整礦業權利益分配關系。礦產資源收益主要向基層傾斜,對於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將省市縣礦權收益分配比例調整為3∶2∶5;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2006年全省收繳備用金7.1億元,強化了礦業權人治理礦山環境的責任;開展了礦產資源儲量動態檢測工作。全省完成甲類礦產資源儲量核查檢測2765個,占應完成數的85%;落實礦山年檢制度,將儲量動態監管、采礦登記發證、「三率」指標考核、補償費追繳、地質環境備用金收取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年檢變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面檢查。

3.資源儲量管理

全年省級共評審備案礦產儲量報告377個,其中小型礦288個,零星分散礦89個。儲量報告中煤礦321個,其他礦56個。全年共確認采礦權評估報告124個,備案探礦權評估報告88個。發布了《湖南省礦業權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全省礦山儲量監管機制,3292個礦山已基本完成了儲量動態的野外工作,省廳已審查通過75個礦山儲量年報,審查了215個壓覆礦產報告。用地項目壓覆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煤炭、金礦、石灰岩和礦泉水。全年依法匯交成果地質資料409種。

4.勘查許可證批准登記

2006年全省批准登記勘查許可證317個,其中能源礦產85個(包括煤81個、地熱2個),黑色金屬礦產34個,有色金屬礦產100個,貴金屬礦產76個(金礦73個),非金屬礦產22個,批准登記面積2791.14平方千米,比2005年(3830.46平方千米)同期減少27.13%,收取礦業權使用費55.82萬元,同比(89.89萬元)減少37.90%。從獲得勘查許可證的企業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156個)和私營企業(68個)為主要勘查力量,分別佔到持證總數的49.21%和21.45%,其他是有限責任公司(40個)、股份有限公司(10個)、集體企業(3個)、股份合作企業(23個)、聯營企業(9個)、其他企業(5個)。

5.采礦許可證批准登記

全省批准登記采礦許可證6797個,其中非金屬礦產4430個(化工礦產180個),能源礦產1598個,黑色金屬礦產270個,有色金屬礦產409個,貴金屬礦產76個(金礦75個),稀有、稀土礦產4個,水氣礦產10個。批准登記面積2498.05平方千米,采礦權使用費1140.03萬元。

從采礦企業經濟類型看,以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為主,分別為4183個和1287個,其餘依次為國有企業242個、股份合作企業160個、股份有限公司276個、有限責任公司230個、聯營企業48個、獨資經營企業44個、外資企業3個和其他企業。

(四)地質環境保護

1.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2006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制定和發布了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確定了市州級地質災害隱患點366處,縣級隱患點1500多處。全省建成省、市、縣三級氣象預報預警網路,並已延伸到2000多個鄉鎮國土所,共有預警責任人3175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在防禦「6.17」、「6.25」和「7.15」等3次嚴重群發性地質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2006年,完成了隆回縣、花垣縣、城步縣、攸縣、邵東縣、常寧市、臨湘市、嘉禾縣、宜章縣、汝城縣、安仁縣、沅陵縣12縣262個鄉鎮和5885個行政村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面積2.7萬平方千米。查出隱患點540處,受威脅人口40114人,受威脅財產4.6億元,並逐點制定了防治方案。全省已有56個縣市區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本查明了調查區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徵、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編制了《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6~2010年),並已經省政府批准頒布實施。

3.地質災害防治

省國土資源廳下發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工作的通知」,完成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檢查,完成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475個,其中一級63個,二級96個,三級316個。組織編制和審查了2005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計,申報了2006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家項目,爭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金3000萬元。完成了2006年度「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9個項目,被評為全省「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先進單位。建立和完善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相配套的制度。全省已收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7.1億元,其中省本級收存6.3億元。

五、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

2006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6908件,涉及土地面積1612.92公頃(耕地436.49公頃),其中歷年隱漏2100件,涉及土地面積397.22公頃。2006年立案查處3766件,涉及土地面積1341.35公頃(耕地369.01公頃),其中隱漏案件立案963件,涉及土地面積341.99公頃,2006年發生案件立案2803件,涉及土地面積999.359公頃(耕地279.01公頃)。與2005年發生案件立案數(3136件)相比,減少了333件,下降了10.62%。

全年共結案3580件,涉及土地面積1129.89公頃(耕地267.107頃),其中處理2005年未結案件288件,佔8.04%,處理隱漏案784件,處理2006年發生案件2508件,佔70.06%。從查處的違法主體看,各級政府土地違法案件83件,比上年增加53.7%,其中省級機關2件,市級機關4件,縣級機關52件,鄉級機關25件;其餘是其他單位和個人土地違法案件,其中村(組)集體219件,企事業單位522件,個人2741件。

全年共拆除構築物21583.97百平方米,沒收構築物857.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59.53公頃(耕地9.97公頃),收取罰沒款4469.16萬元。全年通過動態巡查發現違法行為 8087 件,涉及土地面積1933.85公頃(耕地550.76公頃),制止違法行為7004件,涉及土地面積1560.703公頃,其中耕地402.018公頃,挽回經濟損失14658.39萬元。全年行政處分13人,黨紀處分6人,刑事處罰5人。

在處理2006年發生的2803件案件中,買賣和非法轉讓土地案件294件,佔10.49%;破壞耕地案件133件,佔4.74%;未經批准佔地2247件,佔80.16%;其他案件127件,佔4.53%。

(二)礦產違法案件查處

2006年全省礦產資源違法案件共立案1240件,比2005年(1343件)減少7.67%,其中勘查類違法案件22件,佔1.77%;開采類違法案件1211件,佔97.66%;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7件,佔0.56%。從違法主體看,企事業單位152件,集體130件,個人958件。另有2005年未結案件98件。2006年結案1211件,比2005年(1313件)減少7.77%,其中勘查7件,開采1112件,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7件,處理2005年未結案85件。

全年吊銷采礦許可證59個,收取罰款1996.72萬元,全年行政處分3人,黨紀處分2人,刑事處罰37人。

2006年立案查處的礦產違法案件中,以開采類違法行為最突出,全年共查處1211起,佔2006年立案的97.66%,其中尤以無證開采、越界開采現象普遍,共查處1094起,佔2006年查處的開采類違法案件的90.34%。開采類違法中個人違法案件942件,佔全年查處案件總數的75.97%。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與人員情況

(一)國土資源體制改革

2006年全面完成了體制改革任務,國土資源行政體制進一步理順。全省14個市州全面實現對34個區分局的人、財、物的垂直管理,88個縣市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上收到市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管理。2264個基層國土資源所作為縣市局的派出機構,機構、編制上收為各縣市人民政府管理。各市州局增設了總工程師或總經濟師。全面落實了國土資源執法部門「三定方案」。全面落實了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基層國土資源所礦產資源、測繪管理行政職能,實現了土地、礦產和測繪的集中統一管理。

(二)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

2006年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從業人員較2005年有所精減,全省共有縣級以上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123個,從業人員16392人,減少了3.3%。行政編制人員3229人,比2005年減少4.2%。

全省共有鄉級土地管理所2141個,從業人員5698人,其中專職人員5696人,佔99.96%。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幹部隊伍建設,全年共有2973人次通過了管理及業務知識培訓,其中黨校培訓1397人次,各級行政學院培訓303人次,其他培訓1273人次。

全年參加學歷教育2367人,其中在讀博士7人、碩士47人、本科1196人、專科 1117 人。2006年取得碩士以上學歷學位6人、學士學位5人。

⑤ 重慶房地產市場研究報告

重慶房地產市場研究報告
一 、重慶市宏觀市場分析
1. 重慶城市經濟概況
城市化率迅速提高。直轄7年來,重慶市城鎮化率從1997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38.1%,年平均提高1.7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從852萬人增加到1192萬人,年均增長5.8%。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帶來住房需求的增加,從而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
經濟快速發展。1996年,重慶人均GDP不足500美元,僅為北京的1/3,上海的1/4。但是,7年以後,重慶經濟翻開了新的一頁,2003年,重慶市GDP達到2250億元,人均GDP達980多美元。而且主城區內人均GDP還遠遠高於這一水平,像渝中區的人均GDP就已達到3085美元。根據GDP與房地產發展的關系,重慶市主城區房地產已進入快速上升階段,而且還會有幾年的高速發展時期。
2. 重慶自2001年以來的房價走勢
自2001以來,重慶房價一路飈升,2年多的時間里重慶房價已翻了一番,下面是各個時段的重慶房價對比。
2001年底:
重慶各類商品房銷售均價為1442元/㎡。
2002年:
重慶住宅銷售價格達到1415元/㎡,同比增長1.53%,非住宅銷售價格達到6369元/㎡,同比增長9.42%,人均住房面積為22.8㎡。
2003年秋季房交會:
重慶商品房成交均價為2098元/㎡。
2004年春季房交會:
重慶成交房屋11880套,成交面積近11萬㎡,成交金額近37億元,均價為3100元/㎡,其中商品住宅成交面積近85萬㎡,銷售均價為2540元/㎡。
3. 重慶房地產市場發展概述
1)總體房地產市場概述
確切地說,2002年7月是重慶房地產市場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除了少數開發商如「龍湖」開發的樓盤銷售狀況較好以外,大多數樓盤的銷售都比較緩慢。由於重慶城市呈組團式分布格局,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交通時間和交通成本的增長使人們不願意選擇到渝中區以外的其他區域購房,「寧要渝中一張床,不要南岸一套房」一度成為人們的擇房准則。交通曾一度是制約重慶樓市發展的重要瓶頸。
2002年,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終於喚醒了重慶房地產市場,重慶的房價一路高歌猛進,竄到了2004年的3100元/㎡(按平均20%的公攤折算後的房價為2580元/㎡•建築面積)。
重慶房價上漲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A. 2002年6月,政府對重慶市土地價格和土地級別進行了調整。調整內容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土地出讓金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上漲了91%;二是土地基準地價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上漲了45%左右,這意味著重慶房地產市場的門檻將進一步提高。
B. 「七橋一隧」路橋實行年票制收費。2002年7月1日,重慶市政府對主城8區「七橋一隧」實行年票制收費,該項政策的實施,對房地產市場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短期來看,實行年票制後由於降低了各組團之間的通勤時間和交通成本,使人們的購房半徑擴大,從而帶動了江北區、南岸區等地的房地產發展;從長期來看,由於改善了重慶的投資環境,大量的外來資本將湧入重慶,使重慶的GDP和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從而進一步刺激重慶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C. 大規模舊城改造帶來的集中消費人群。2003年,重慶房屋拆遷量為326.4萬㎡,有5.1萬拆遷戶,其中71.4%實行的都是貨幣安置,也就是說將有3.6萬的拆遷戶將進入商品房市場。據悉,2004年,重慶主城區仍將有300萬㎡左右的拆遷量,這將進一步刺激重慶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2)商業房地產市場概述
據統計,2004年重慶商業地產投資額突破28億元,新開工面積160餘萬㎡,可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3%,其中10萬㎡以上的Mall就有10多個,總面積近100萬㎡。目前重慶主城區營業面積在5000㎡以上的商場有55家,專業市場近80個,營業面積在200—4000㎡的超市有63家。2003年,重慶商業營業用房面積為287.05萬㎡,但銷售面積只佔竣工面積的一半。全國40個重點城市中,重慶商業營業用房的空置面積達224.68萬㎡,居全國第一。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重慶商業營業用房的整體銷售情況不太理想,有一半的商業物業被迫作為固定資產沉澱下來,這與重慶大量商業物業是裙樓商鋪是密切相關的。
從重慶一家專業市場研究機構的調研分析得知,目前重慶最受歡迎的是獨門獨戶的臨街獨立式門面,其次是平層商鋪,而被大力打造的開放式商業街被投資者認可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商場內二樓以上的商鋪和開放式商業街二樓以上的商鋪關注度非常低,這和經營者的選擇是密不可分的,如解放碑好吃街二層以上鋪面空置率非常高就是一個佐證。
重慶主城各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立的商業步行街,並圍繞步行街形成一個一個的區域商業中心。從重慶主城幾大區域的商業投資競爭力來看,渝中區的商業競爭力仍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沙坪壩、江北區和南岸區。
從商業地產的發展方向來看,重慶商業地產開發主要集中在大型購物中心、開放式商業街和社區商鋪三大類,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大多數住宅小區都有一定數量的商業地產開發,商業地產開發量約占整個社區開發總量的20%。

3)土地市場概述
早在2002年7月,重慶就實行了土地招標、掛牌、拍賣出讓政策,但是至今土地交易市場仍不是很規范, 「靠關系拿地」仍是重慶土地市場的主要特徵。而且,重慶很多土地還未完全拆遷之前,就與開發商簽定意向性土地出讓協議,至於什麼時候能夠拿到地,則未為可知(因為拆遷難度越來越大)。
重慶市交易中心於2003年8月29日成立,截至2004年3月近7個月時間內,共辦理土地使用權交易71宗(其中招標1宗、拍賣8宗、掛牌62宗),面積581.7公頃,平均成交單價為60.17萬元/畝。2004年3月16日重慶市土地交易中心出讓的10宗土地的平均成交單價為264.9萬元/畝,最高單價為1141.35萬元/畝(該地塊位於「江北區觀音橋街道渝北二村1號」,屬江北核心商業地段),也是交易中心成立以來地塊成交的最高單價。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重慶有大量土地握在開發商手中,估計有3萬多畝,相當於16個「國際社區」的土地開發面積,外地開發商要與之競爭,很難在拿地方面獲得優勢。
4)重慶樓市與成都樓市的主要區別
 計價方式:成都以建築面積計價銷售,而重慶一律以套內面積計價銷售;
 土地交易:成都以拍賣出讓方式為主,採用凈地出讓,土地交易透明化程度較高,而重慶一般採取先公告,然後再根據報名的開發商的多少確定出讓方式(3家及3家以上採取拍賣出讓方式,2家採取掛牌出讓方式,1家則採取招標出讓方式),從2003年8月交易中心成立以來的土地出讓方式來看,以掛牌出讓方式出讓土地的居多,土地交易透明化程度較低,「靠關系拿地」仍是主要方式,而且,在重慶,一般拿地後還需自行進行拆遷,難以准確預估前期所需花費的時間及成本。
 商鋪租售關系:成都商鋪的租金一般能夠支撐其售價,而重慶商鋪售價較高,但租金卻比較低。以龍湖•北辰天街為例,商鋪在前期銷售非常火爆,而從後期的經營狀況來看,不僅專賣店人流量稀少,連北京華聯經營也比較艱難,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 運營模式:成都商鋪運營模式呈現多元化的格局,出售產權、出售經營權、承諾一定比例投資回報等多種方式並存,但重慶由於大部分商業物業都是購物中心形式,大多數都以承諾「返租回報」的形式進行銷售。
二、主要考察地塊評析

⑥ 房地產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房地產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錄 ... 1
綜 述 ... 5
1. 前言 ... 5
2. 抉策地產研究中心研究方法簡介 ... 7
2.1 研究背景說明 ... 7
2.2 抉策地產研究指標體系說明 ... 8
3. 名詞定義 ... 9
4. 抉策地產研究中心新建商品房供需監測模型簡介 ... 10
5. 抉策地產研究中心常規研究延伸服務 ... 11
摘 要 ... 12
第一節 市場容量分析 ... 13
1. 2004 年三季度南京市房地產市場容量分析 ... 13
1.1 拆遷產生的購房需求比例降低 ... 13
1.2 改善住宅條件是目前購房需求的主體構成,增幅較大 ... 15
1.3 投資購房比例基本平穩 ... 15
1.4 結婚購房比例保持穩定 ... 15
1.5 城市化進程中產生購房需求增速平穩 ... 16
2. 南京房地產市場需求特徵分析 ... 16
3. 2004 年 1-9 月房地產市場交易狀況分析 ... 16
3.1 新建商品房交易情況 ... 16
3.2 2004 年 1-9 月存量房、經濟適用房的交易情況 ... 17
3.3 2004 年上半年及三季度未實現的需求分析 ... 17
4. 2004 年三季度需求結構分析 ... 18
4.1 各片區的需求結構分析及季度變化情況 ... 18
4.2 價格層次需求結構分析及季度變化情況 ... 19
4.3 樓型層次需求結構分析及季度變化情況 ... 20
4.4 戶型層次需求結構分析 ... 21
第二節 產品結構分析 ... 23
1. 2004 年三季度市場供給狀況 ... 23
1.1 2004 年 1-9 月全國及江蘇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 ... 23
1.2 南京市 2004 年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狀況 ... 23
2. 南京市 2004 年三季度南京市土地供應狀況 ... 25
3. 南京市 2004 年三季度經濟適用房、中低價商品房供給狀況 ... 26
4. 南京市 2004 年三季度南京市商品房供應情況 ... 26
4.1 2004 年三季度商品房總體供需狀況 ... 26
4.2 2004 年四季度南京市新建商品房供應總量 ... 26
4.3 分結構的新建商品房供需平衡狀況 ... 27
4.3.1 分片區的新建商品房供需分析 ... 27
4.3.2 分價格層次的供需分析 ... 28
4.3.3 分樓型的供需狀況 ... 28
5. 2004 年四季度南京市新建商品房供應狀況 ... 29
5.1 2004 年四季度南京市新建商品房供應總量 ... 29
5.2 2004 年四季度南京市新建商品房供給狀況分析 ... 29
5.2.1 2004 年四季度南京市新建商品房分片區供應狀況 ... 29
5.2.2 2004 年四季度南京市新建商品房分物業供應狀況 ... 30
5.3 2004 年三、四季度南京市新建商品房供應狀況對比 ... 31
5.3.1 分區域市場供給比較 ... 31
5.3.2 分物業類型市場供給比較 ... 32
第三節 價格研究 ... 33
1. 供給價格水平分析 ... 33
1.1 抉策地產研究中心南京 70 典型樓盤價格指數 ... 33
1.1.1 2004 年 10 月抉策南京 70 典型樓盤價格總指數表 ... 33
1.1.2 2004 年 10 月抉策地產南京 70 典型樓盤指數分區指數表 ... 34
1.1.3 2004 年 10 月抉策地產南京 70 典型樓盤指數分物業指數表 ... 34
1.2 新建商品房價格水平分析 ... 35
1.3 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水平分析 ... 36
1.4 分物業新建商品房價格水平分析 ... 37
1.5 經濟適用房價格水平分析 ... 38
1.6 存量房價格水平分析 ... 39
1.7 南京市租賃行情分析 ... 39
1.8 土地價格水平分析 ... 40
2. 2004 年上半年南京商品房價格變動因素及相關分析 ... 41
2.1 供需比例失衡對房價的影響 ... 41
2.1.1 2004 年三季度商品房供需狀況對房價漲幅的影響分析 ... 41
2.1.2 價格層次供需矛盾對南京市商品房價格的影響 ... 41
2.2 經濟發展與消費能力增長支撐南京房價 ... 42
2.3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對房價的影響 ... 42
2.4 宏觀金融政策對房價的影響 ... 42
2.5 行業的互動效應帶動房價上漲 ... 43
2.6 商品房直接成本帶動房價上漲 ... 43
2.7 城市化進程加快,帶動房價上漲 ... 44
2.8 開發商追求高利潤使得房價增長 ... 45
2.9 2005 年南京商品房房價趨勢性分析 ... 45
第四節 消費者調查 ... 46
1. 研究背景 ... 46
2. 研究說明 ... 46
2.1 樣本特徵 ... 46
2.2 樣本量 ... 46
2.3 數據的質量控制 ... 46
2.4 研究方法 ... 47
2.5 主要研究指標 ... 47
2.6 調研內容 ... 47
3. 意向購房者的基本特徵 ... 47
3.1 潛在購房者年齡結構 ... 47
3.2 潛在購房者的家庭結構 ... 48
3.3 潛在購房者的家庭收入情況 ... 49
3.4 潛在購房者的受教育程度 ... 49
4. 意向購房者的居住現狀 ... 50
4.1 現有住房的獲得方式 ... 50
4.2 現有住房的居住面積和戶型 ... 51
5. 潛在消費者的購房偏好 ... 52
5.1 潛在消費者對購房區域的偏好 ... 52
5.2 潛在消費者對購房面積的偏好 ... 53
5.2.1 潛在消費者對面積偏好與上季度的對比分析 ... 53
5.2.2 三季度潛在消費者對總面積及各個功能房間面積的偏好 ... 53
5.3 潛在消費者對樓型的偏好 ... 54
5.4 潛在消費者對戶型的偏好 ... 55
5.5 潛在消費者的意向面積與意向戶型的交叉分析 ... 56
5.6 潛在消費者在同等建築面積下對建築結構的偏好 ... 56
5.7 潛在消費者對配套中最看重的三個因素 ... 57
5.8 潛在消費者購買目的分析 ... 58
6. 購買方式與購買力分析 ... 58
6.1 潛在消費者可以承受的最高單價 ... 58
6.2 潛在消費者可以承受的最高總價 ... 59
6.3 付款方式 ... 60
6.4 對潛在消費者心理房價的測試 ... 61
7. 潛在購房者的媒介影響度 ... 61
7.1 潛在購房者的信息獲取途徑 ... 61
7.1.1 房產信息獲取途徑在消費者中的分布 ... 61
7.1.2 報紙媒體 ... 62
7.1.3 網路媒體 ... 62
7.2 印象最深的房產廣告的主題描述及樓盤的提及率分析 ... 63
7.3 媒介對意向購房者的決策過程的影響程度 ... 64
第五節 生活指數評價 ... 65
1. 生活指數評價 ... 65
1.1 區域生活指數模型 ... 65
1.2 應用與測評結果 ... 66
2. 典型樓盤生活指數評價 ... 67
2.1 典型樓盤生活指數模型 ... 67
2.2 應用與測評結果 ... 69
3. 典型樓盤性價比分析 ... 69
4. 抉策地產研究中心生活指數專項研究 ... 70
4.1 《抉策地產典型樓盤生活指數及性價比綜合分析報告》 ... 70
4.2 《抉策地產樓盤項目前期定位研究》 ... 70
4.3 《抉策地產市場吸納與性價比定價模型》 ... 70
第六節 媒體監測與研究 ... 71
1. 2004 年三季度南京房地產平面廣告投放監測 ... 71
1.1 樓盤報紙平面廣告投放總量、排名及投放頻率 ... 71
1.2 分區域投放量統計 ... 73
1.3 分物業類型投放量統計 ... 74
1.4 開發商投放量統計 ... 74
1.5 報紙平面媒體房地產廣告總量統計 ... 75
2. 2004 年三季度南京房地產網路廣告監測分析 ... 76
3. 2004 年三季度南京市房地廣告營銷主題與促銷活動分析 ... 77
3.1 房地產營銷主題分析 ... 77
3.2 其它促銷活動分析 ... 79
4. 結合消費者調查的媒體影響度分析 ... 80
4.1 購房者媒體偏好分析 ... 80
4.2 各類型媒體廣告對購房者決策的影響度 ... 81
4.3 典型樓盤廣告策略淺析 ... 82
4.3.1 2004 年三季度順馳濱江奧城報紙平面廣告投放總量與頻率 ... 82
4.3.2 2004 年順馳濱江奧城廣告報紙組合 ... 82
4.3.3 2004 年順馳濱江奧城報紙平面廣告及網路廣告投放分析 ... 83
4.3.4 順馳濱江奧城的廣告意境及營銷主題分析 ... 83
5. 抉策地產研究中心營銷監測產品簡介 ... 84
5.1 競爭對手 SWOT 分析 ... 84
5.2 2003~2004 南京市主要樓盤廣告營銷主題變化及分析 ... 85
結 語 ... 87
策劃方案 營銷策劃 銷售技巧
銷售流程 銷售策劃 銷售方案
項目定位 項目策劃 項目管理
項目研究 項目分析 項目流程
市場定位 定位策略 定位分析
定價策略 定價方案 定價策劃
開盤方案 開盤流程 開盤策劃
活動策劃 活動方案 推廣方案
推廣策略 策劃文案 廣告文案
營銷策略 廣告策略 分析報告
廣告策劃 廣告方案 銷售培訓
項目規劃 規劃設計 樓書文案
樓書設計 市場研究 銷售制度
管理制度 推廣技巧 全程營銷
全案策劃 策劃流程 全程推廣
全程策劃 整合營銷 整合推廣

點此下載:http://www.fangce.net/mulu.rar

關於-房地產營銷策劃方案方面-的問題-房策網 http://www.fangce.net

房地產營銷策劃文案-請點擊:http://www.fangce.net/Article/Index.html

房地產策劃方案免費下載-請點擊:http://www.fangce.net/Soft/Index.html

⑦ 江西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堅持可持續發展和「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作為國土資源工作的指導方針,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2006年全省土面積16689433.69公頃,其中,農用地14177621.11公頃,建設用地927221.16公頃,未利用地1584591.41公頃。農用地中,耕地2829202.96公頃,園地275505.71公頃,林地10325120.72公頃,牧草地3813.82公頃,其他農用地743977.9公頃。

圖3 2000~2006年全省批准用地情況變化

2006年全省徵用土地9332.88公頃,其中農用地6505.18公頃、耕地3538.86公頃,征地總費用190783.18萬元,安置農業人口98120人。征地費用每畝1.36萬元,比2005年降低0.08萬元/畝。全省認真貫徹國務院各項土地政策精神,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穩定的關系,切實把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擺在首位,逐步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貨幣安置、農業安置、留地安置、社會保險安置和征地款入股等形式的長效機制,努力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全省在依法保障建設用地的同時,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和國土資源部《關於當前進一步從嚴土地管理的緊急通知》,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執行耕地佔補平衡工作,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年初基本農田面積2546897.06公頃,年末基本農田面積2546897.06公頃,保持了基本農田保有量不減少。全年整理、開發、復墾土地面積28001.19公頃,整理 21458.77 公頃,復墾234.72公頃,開發6307.7公頃。新增耕地8902.02公頃,投資額64955.02萬元,平均單價0.16萬元/畝,比去年降低0.01萬元/畝。其中土地整理單價為0.12萬元/畝,國家級項目24個,省級項目5個,市級項目2個,縣級項目10個;土地開發為0.28萬元/畝,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13個,市級項目7個,縣級項目104個;土地復墾為0.25萬元/畝,國家級項目2個,省級項目1個。增加農用地9658.29公頃,整理增加農用地3637.32公頃,開發增加農用地5899.54公頃,復墾增加農用地121.43公頃。增加農用地中,土地整理佔37.66%,土地開發佔61.08%,土地復墾佔1.26%。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2006年全省礦產資源特點為:礦產種類較多,有色、稀有、稀土和貴金屬礦產資源有明顯優勢;主要礦產分區產出,礦產儲量主要集中於大中型礦床中,有利於規劃布局和規模開發;多組分礦床多,有利於實現綜合效益,但同時也增加了綜合回收利用的難度;礦石雜質含量有高有低,礦石可選性有好有差,大宗用量的礦產資源儲量不足,煤、富鐵礦、富錳礦、富磷礦、鋁土礦等資源短缺;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人均佔有量較低。全省通過資源整合,採取各種有效方式,發展優勢礦種和優勢企業,形成產業聚集效益、規模效益,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全年匯交地質資料62份,完成評審備案報告69個。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6年地質勘查總投入費用9837.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4026.2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1495.2萬元),地方財政撥款2835.4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211.8萬元),企事業資金2905.1萬元(國內企事業2905.10萬元),其他投入71萬元。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55106米,坑探工作量3827米,平均勘查從業人員1477人,技術人員1178人,勞動報酬3803.2萬元。地質勘查費用主要投向為:能源礦產2887萬元,占總投入的29.35%;金屬礦產3386.6萬元,占總投入的34.43%;非金屬礦產167萬元,占總投入的1.7%;其他3397.1萬元,占總投入的34.53%。礦產投入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其中,煤和鈾占總投入的23.09%,銅、鉛鋅、多金屬和金礦占總投入的25.83%。

新查明礦產資源9種,資源量為鐵33礦石萬噸,銅10761金屬噸,鉬1896金屬噸,金908金屬千克,鈮71053五氧化二鈮噸,鉭45125五氧化二鉭噸,銣603747氧化銣噸,高嶺土195粘土量萬噸,地下水基礎儲量1213方/日。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6年全省頒發勘查許可證942個,其中,變更73個、新立540個、延續309個、其他20個。其中,能源礦產25個(煤4個),黑色金屬138個(鐵礦115個),有色金屬459個,貴金屬235個(含金礦190個),稀有、稀散、稀土礦18個,非金屬礦產64個,水氣礦產3個。其批准登記面積9252.83平方千米,探礦權使用費279.59萬元,其中,國有企業291個,集體企業5個,股份合作企業17個,有限責任公司464個,股份有限公司37個,私營企業125個,中外合資企業1個,外資企業1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1個。全年發證集中在有色金屬、貴金屬、黑色金屬礦。

全年頒發采礦許可證6251個。變更525個、新立914個、延續3723個、其他1089個;其中,能源礦產786個(煤769個、地熱4個),黑色金屬礦105個(鐵98個),有色金屬礦185個,貴金屬56個(47個金礦),稀有、稀散稀土礦產79個,非金屬礦5009個(水泥灰岩190個、化工礦產165個),水氣礦產31個。批准登記面積1053.68平方千米,采礦權使用費411.26萬元。發證主要集中在私營企業,采礦權證仍以非金屬礦為主,能源礦中以煤礦為主,黑色金屬礦以鐵礦為主。其中,國有企業644個,集體企業247個,股份合作企業36個,聯營企業167個,有限責任公司293個,股份有限公司118個,私營企業4739個,外資企業7個。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2006年全省全面貫徹落實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切實完善國土資源市場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嚴格實行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制度,積極開展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調研,在個別市、縣進行了試點,進一步實行節約集約用地,科學合理供地。

2.土地一級市場

2006年全省土地供應情況。劃撥232宗,面積752.61公頃;出讓3821宗,面積5952.05 公頃,價款1757879.65萬元,純收益752345.48萬元;其他1宗,面積0.44公頃,收入201.6萬元。土地供應仍以出讓為主,劃撥、租賃等形式萎縮,招、拍、掛形成主流,面積達2998.15公頃,占出讓面積的50.37%,占供應面積的44.71%。土地供應收入穩步提高,達175.79億元,再創新高,2002~2006年每年分別比上年度提高46.61%,45%,44.51%,18.88%,16.43%。

圖4 全省土地出讓面積圖

從圖4看,全省土地出讓主要集中在:住宅用地31.64%、工礦倉儲用地48.92%、商服用地18.39%。住宅用地中仍以普通商品房為主,但所佔比例下降為80.89%。2005年住宅用地中普通商品房所佔比例為94.52%,2004年為90.65%,2003年為91.83%。

2006年各市土地出讓情況如下:面積最大的是南昌市1114.62公頃,其次是贛州市 1019.57 公頃,最少的是萍鄉市141.31公頃;收入較高的是南昌市53.78億元,其次上饒市21.85億元;平均單價19.69萬/畝,比2005年略有回落。與2005年相比,出讓單價總體變化不大,略有波動。但除景德鎮、新余、宜春、撫州、上饒市略高於2005年,其他各市均略低於2005年。單價最高仍是南昌市32.17萬/畝,景德鎮市26.11萬/畝,最低為贛州市8.86萬/畝;純收益較高的是南昌市24.51億元,較低的為萍鄉市,純收益占成交價款的比例平均是42.8%,比2005年減少9.42%(圖5)。

圖5 各市土地出讓收入單價曲線圖

3.土地二級市場

2006年全省土地使用權交易情況良好。發生轉讓19379宗,轉讓面積1546.47公頃,轉讓金額473998.61萬元;出租2010宗,面積24.36公頃,租金980.13萬元;抵押 3951 宗,面積10060.84公頃,抵押價款3679093.83萬元,貸款金額1626844.26萬元,占抵押價款的比例全省平均為44.22%,2005年為41.11%。與2005年相比,面積、金額均有小幅上升。流轉交易比2005年集中,主要是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和住宅用地,占流轉交易的99.96%,其中工礦倉儲用地佔72.5%。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2006年,全省加強了礦業權管理,促進礦業權市場建設。全省新設立的采礦權實行公開、公正、公平有償出讓,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工作已全面推進。同時加強礦業秩序整頓,全面排查了探礦、采礦違法行為及違法管理行為,處理了一批問題礦山和勘查項目,注銷了一批礦山采礦許可證。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探礦權出讓2宗,多金屬礦,掛牌價格729萬元。

全年采礦權出讓1138宗,金額9984.54萬元。其中行政審批722宗,合同金額875.26萬元;招標10宗,合同金額102.56萬元;拍賣7宗,合同金額180.83萬元;掛牌399宗,合同金額8825.89萬元。其中招拍掛所佔比例如下:宗數佔36.55%,合同金額佔91.23%,比2005年有明顯提高,特別是招、拍、掛出讓金額已成為出讓收入的主要來源。出讓仍以非金屬礦為主,除鐵礦3宗、釩礦1宗為有色金屬外,其餘均為非金屬礦,佔99.65%,非金屬礦出讓多以小宗沙石、粘土和建築用沙石為主。出讓金額以冶金用石英、建築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築用花崗岩為主,分別占出讓價款的9.48%,7.67%,37.31%,11.47%,五項合計佔65.93%。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全年無探礦權轉讓。

全年采礦權轉讓12宗,價款10.54萬元。其中,出售7宗,價款8.6萬元,其他5宗,價款1.94萬元。包括建築用灰岩5宗,3.34萬元;建築用砂1宗,0.1萬元;磚瓦用粘土4宗,5.5萬元;建築用凝灰岩2宗,1.6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用地3667件,涉及土地面積575.54公頃,其中涉及耕地177.86公頃。

全年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2702件,涉及土地面積520.15公頃;已結案2773件(包括2005年未結案件),涉及土地面積474.45公頃;拆除構建物2424.93平方米,沒收構建物286.64平方米,收回土地16.7公頃,其中耕地6.58公頃,收繳罰沒款1869.99萬元。

(二)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共立案查處礦產違法案件538件,其中,查處無證開采232件,越界開采138件,非法轉讓采礦權24件,破壞性開采7件,其他違法開採的128件,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8件;其他1件。已結案519件,共吊銷采礦許可證22件,收繳罰沒款773.68萬元。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本年申請行政復議14件,包括行政處罰6件,行政許可證3件,其他5件。本年受理11件,本年審結9件,其中維持3件,變更1件,確認違法1件,撤銷2件,撤回申請2件。本年未審結3件,審結率75%。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截至2006年底,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共有從業人員3375人,行政管理人員1827人。全省行政管理部門從業人員中大本及大專學歷是主流,佔61%。全省各級機關直屬機構513個,職工6753人;鄉級土管所1236個,職工6073人,其中專職土管員5775人,佔95.09%,基本為專職人員。

2006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經費收入共為50513.3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33207.1萬元,其他收入17306.28萬元,沒有取得中央財政撥款。

2006年度,全省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共有2411人次接受了政治理論、行政管理和業務知識培訓,其中參加黨校培訓615人,行政學院44人,其他培訓1752人(國外培訓6人);接受學歷教育的有929人,其中,博士生1人,碩士19人,本科273人,專科636人。

七、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建議

(1)繼續執行最嚴格的基本農田管理和耕地保護政策,嚴格建設用地管理工作,確保全省耕地總量平衡和動態平衡,這是保障經濟社會和諧、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

(2)完善土地市場建設,做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進行內部挖潛,加大閑置土地清理和處置力度,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保障建設項目用地。

(3)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推進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的保障能力,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4)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建設,嚴禁探礦權、采礦權非法交易,全面實施招標、拍賣、掛牌制度。

(5)加強隊伍建設,充實人員,提高法制意識,自覺依法依規辦事。

⑧ 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調查項目實施情況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

自1999年啟動以來,共應用陸地衛星30米多光譜TM/ETM數據530景,10米多光譜及2.5米全色SPOT數據2500景,以及部分資源2號數據、SAR(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數據和航空相片,通過連續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和其他重點城市的年度新增建設用地及其佔用耕地情況的監測,基本實現了利用成熟的遙感技術進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產業化應用。

監測范圍涉及264個(次)城市的2010個(次)市區及近郊區(縣、市),累計監測面積達180萬平方千米。各年度監測任務側重點均有不同,技術方法、規范、體系建設和應用領域不斷深入與擴展。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形成了一批真實、客觀和現勢性強的數據、報告、圖件等土地資源基礎信息資料,在社會經濟和日常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各類成果報告近百部,編繪圖件2萬余幅,發現土地利用變化圖斑近10萬個。通過連續5年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和其他重點城市的土地利用遙感動態監測,基本掌握了經濟發達地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及其佔用耕地的數量、類型和分布狀況。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

分年度完成了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坡耕地調查評價工作和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查清了中、西部地區坡耕地數量、質量、分布、權屬狀況及生態環境、經濟等情況;查清了全國能夠形成國家級開發復墾基地的耕地後備資源情況,並進行了科學評價,為生態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決策依據。

通過調查,中西部18省(區、市)15度以上坡耕地有24028萬畝,其中15~25度坡耕地16476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7552萬畝;坡地19418萬畝;梯田4610萬畝。全國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11015萬畝,西部地區8213萬畝、中部地區981萬畝、東部地區1821萬畝。其中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10524萬畝,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491萬畝。同時制定了《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東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程》等一批規定、規程,編輯出版了《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數據集》、《中國坡耕地》、《中國耕地後備資源》、《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數據集》等一系列成果。

❶ 1畝=0.0667公頃=667平方米。

土地資源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

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包括土地權屬和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與更新。通過系統的調查,全面更新土地權屬數據和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並落實到圖上,達到實地、圖件、數據三者一致,在此基礎上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實現土地利用數據的信息化管理,為今後日常變更調查奠定堅實的基礎。

已部署了7個試點,取得了一系列示範成果,樹立了一批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的典型,制定了一批規程規范,為進一步全國范圍的工作開展打下了基礎。

城市土地價格調查與集約利用潛力評價

通過對全國大中型城市土地價格的更新調查,建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以及基準地價及市場交易地價的自動發布和查詢系統,為政府部門、社會公眾提供客觀、系統的地價動態變化信息。在全國68個城市(面積2萬多平方千米)開展了土地級別調整、基準地價更新,建立了城市基準地價更新系統,設立地價監測點6775個。初步完成了全國城市地價監測體系的構建和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建設,開通了基於互聯網的「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網」;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和部分重點城市的地價年度變化情況進行了監測分析;完成了福建、山東兩省的基準地價平衡工作;開展了一系列基礎調查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形成了我國第一套土地管理的國家標准、第一部城市地價圖集、第一個地價內涵統一的基準地價體系、第一個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以及一本城市土地價格調查與動態監測成果報告。首次採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將各大城市地價的空間信息(土地級別、基準地價、地價監測點等)和地價的時間變化信息放在同一個平台上,實現了地價的點面結合和時空結合。並將各大城市的地價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整體發布,建立了最有效、最全面的全國地價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提高了地價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程度。

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是在充分利用土地詳查、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等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補充調查,社會、經濟調查,開展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制定了三個國家行業標准:《農用地分等規程》(TD/T 1004-2003)、《農用地定級規程》(TD/T 1005-2003)、《農用地估價規程》(TD/T 1006-2003)。形成了一批相關研究成果。

全國1∶1萬主比例尺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

全國1∶1萬主比例尺土地利用資料庫是國土資源基礎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統一的資料庫標准和建庫規范,採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數據更新,實現信息共享,為各級土地管理部門的土地利用更新、綜合統計、耕地保護、建設項目用地管理等日常土地管理業務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和技術服務。已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600餘個縣(市)級資料庫系統,初步實現了數據的綜合查詢、檢索、更新、統計製表和信息共享。5年來已形成建庫技術標准、技術規范、培訓教材和資料庫管理系統等系列成果。

⑨ 遼寧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是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面對國土資源保護和用地保障雙重壓力,克服困難,堅持創新,服務大局,付出巨大艱辛,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年。全系統廣大幹部、職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大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重大決策和國土資源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強土地調控,嚴格耕地保護,全力保障發展,全面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大力推進地質工作改革,不斷強化基礎建設,努力實現職能到位,年初確定的「五個新突破」目標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 正確運用土地調控閘門,土地嚴控嚴管與保障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用地取得雙重成效。2006年是我省建設用地總量創歷史最高紀錄的一年,也是國務院加強土地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壓縮建設用地指標的一年。面對尖銳的土地供需矛盾,全省國土資源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既保證了中央加強土地調控精神的全面落實,又有效地保障了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用地需求。

● 採取嚴格措施,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善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健全了耕地保護責任制、耕地保護責任考核辦法,逐級簽訂責任狀,深入開展基本農田保護檢查,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強化;嚴把農用地轉用關口。按照嚴格審批程序,嚴格產業政策,突出重點項目,兼顧地區平衡及效益的原則,加強審核篩選,有效控制了建設項目對耕地的佔用;加強土地執法監察。省廳及大部分市、縣通過新聞媒體公開曝光和處理了一批土地違法案件,在撫順、營口、朝陽、盤錦等7市31縣(市、區)開展了土地衛片執法檢查;深化土地開發整理改革,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深入開展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礦政管理明顯加強。按照「拉網排查,執法跟進,部門聯動,逐礦登記」十六字方針,全省國土資源部門在各級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配合下,深入發動,周密安排,精心組織,加強督查,全力開展了以剎風治亂為重點的治亂、治散、治本工作。全省共組織排查人員近萬人次,填寫登記報表7 744份,採集數據近200萬筆,較好地完成了全省礦山企業的全面「體檢」。

● 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地質勘查和地質環境工作邁出新步伐。一是加強了地質工作改革。省政府召開了全省地質工作會議,下發了《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實施意見》,擬制了13個配套文件;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地勘基金設立、地勘隊伍屬地化改革中遺留問題處理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取得了新進展。二是地質找礦取得突出成效。

● 國土資源管理體制初步理順,國土資源隊伍素質有所提高。全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完善體制提高素質要求,穩步推進體制改革,市縣國土資源部門幹部管理體制調整全面完成,城區國土資源局和鄉鎮國土所的管理體制基本理順。本溪、阜新、遼陽、葫蘆島等市基層國土所建設進展較快。強化管理,提高素質意識進一步增強,措施更加有力,制度不斷完善。召開了系統第一次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會議,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深入展開。

● 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國土規劃編制試點工作穩步推進,35個專項和21個專題研究基本完成,總體文本初步形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准備工作進展順利。國土資源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配套法規日臻完善,國土資源系統依法行政五年規劃下發實施,行政復議、裁決和應訴制度基本建立。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遼寧省地處我國東北地區南部,土地總面積14.81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5%,海陸兼備,地理位置優越。全省土地資源具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土地類型多樣,大體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土地結構;二是土地資源地域差異性明顯;三是土地利用程度較高,後備資源少。

1.土地資源現狀

據200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省土地資源總面積1 480.6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1 123.13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5.85%。農用地中,耕地面積為408.51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7.59%;園地面積為59.77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03%;林地面積為570.00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8.50%;牧草地面積為34.8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35%;其他農用地面積為49.9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38%。建設用地總面積為137.9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32%。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4.20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71%;交通用地8.9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61%;水利設施用地14.8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0%。未利用地總面積為219.5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4.83%。其中,未利用土地137.38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28%;其他土地82.17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5%。

圖1 2006年遼寧省土地資源構成

2.動態變化

2006年全省農用地凈增2 886.23公頃,建設用地凈增9 542.91公頃,未利用地凈減少12 429.13公頃。

表1 2006年遼寧省各地類增減情況表 單位:公頃

圖12 2006年全省地礦非法開采案件處理情況

配合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礦產資源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逐漸加大。全年發生的違法案件中,以個人違法行為居多,立案796件,占整個違法情況的85.96%;企事業單位發生違法行為113件。其中個人非法開采793件,占整個非法開采情況的86.20%;企事業單位非法開采112件。從全年結案情況來看,個人違法行為結案751件,占結案總數的86.52%;企事業單位違法行為結案106件。其中個人非法開采結案748件,占結案總數的86.18%。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6年全省共受理行政復議16件,加上上年未結的1件,本年處理行政復議案17件,本年共審結15件,其中維持8件,撤銷5件,撤回申請1件,確認違法1件;本年未結2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至2006年底,全省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不含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共3 675人,行政人員2 445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234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6.37%;大本及大專學歷3 011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81.93%;高中及中專學歷354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9.63%;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76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2.07%。直屬事業單位370個,職工數5 007人。

2006年全省三級管理部門經費收入10.0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37億元,地方財政撥款7.98億元,其他收入0.66億元。

2006年全省參加各種院校及培訓機構畢業或結業人數(省級以上證書)達582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215人次,行政學院學習48人次,其他培訓319人次(其中國外培訓14人次;學歷教育235人次,其中博士結業1人,研究生結業30人,本科生結業136人,大專結業68人;本年取得學位16人,其中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9人,學士學位6人)。

2006年全省從事信息化建設人員178人,其中研究生14人,大本、大專153人,中專、高中11人。技術人員103人,其中高級技術員17人,中級技術人員71人。歷年投入經費3 681.24萬元,其中2006年投入1 409萬元。

七、問題與建議

1.存在的問題

2006年全省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土資源需求量進一步加大,土地和礦產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

(2)在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土地管理的大形勢下,仍有一些地區發現了新的違法違規佔地行為。

(3)基層國土資源基礎工作相對薄弱,機構、職能有待進一步強化,幹部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2.建議

(1)嚴格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嚴控總量,盤活增量,著力於調整和優化用地布局,控制土地供應節奏,不斷提升國土資源利用的效率。

(2)繼續加大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及現時政策規定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依法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意識,減少違法用地現象的發生。

(3)積極探索國土資源管理的新機制,不斷提高基層廣大幹部的素質,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

(4)借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之機,建立國土資源信息資料庫,繼續加強統計隊伍建設,強化國土資源綜合統計的基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