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2017信託管理規模排名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2017信託管理規模排名

發布時間: 2021-06-16 08:52:50

㈠ 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租賃,信託哪個行業的發展

銀行理財現狀與定位:銀行理財在經歷了長時間高速增長後,2016年增速開始放緩,主要是因為監管的不斷嚴格。銀行理財偏離資產管理本質在於其預期收益型產品為主力軍,凈值型產品冷清;「通道為王」,影子銀行盛行;產品單一,風險層次不明晰。要回歸本質就要發展凈值型產品,收縮預期收益型產品;合理配置理財資金,減少期限錯配;提升投研團隊,增強資管能力。
券商現狀與定位:我國券商資管產品的發行規模和數量在行業內還是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券商資管偏離資管本質主要是通道業務佔比過大,券商主動管理能力弱。要回歸本質就必須壓縮通道業務佔比,積極提升主動管理能力。
保險資管現狀與定位:2016年-2017年,保險行業發展勢頭良好,保費收入保持增長,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我國保險系資管子公司的運營比較健康,偏離資管本質的成分比較少。未來保險資管應該豐富保險資管產品,發展主動投資;拓展第三方業務,參與大資管市場競爭;增加另類投資,實現多元化資產配置;穩步推進全球資產配置的競爭布局。
基金公司現狀與定位:目前我國基金公司的特點是先發優勢明顯;銷售渠道對基金規模貢獻大;中小基金公司收益率出色;大公司凈利潤高,權益基金對凈利潤貢獻更大。由於基金公司成立初衷就是資產管理,即價值管理和風險管理,基金行業的發展一直沒有背離資產管理的本質。
信託資管現狀與定位:近年來,我國信託行業在資產管理行業的管理規模僅次於銀行理財,不過依然面臨基金、券商等機構的不斷追趕。總的來說,信託業務中的資管業務並未脫離資管實質。未來信託資管應該適當收縮通道業務和委外業務,減少監管套利;轉變經營戰略,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加強自律與風險管理,規范經營管理。

㈡ 五礦信託靠譜嗎

記得四年前跟一個朋友聊天,說到五礦,對方表示:還有名字這么奇怪的信託公司?
他可是理財師啊……可見五礦之低調。
但僅僅過了三年,情形就大有不同。就在5月底,五礦信託控股股東五礦資本(600390)公布了80億元的優先股發行計劃,准備對子公司五礦信託增資55億。
同時,三大股東五礦資本、青海國資、西寧城投會進行同比例增資,這意味著三股東共同增資可達70.5億。如果增資全部進入注冊資本的話,五礦信託注冊資本將達到130.5億,位列行業第三。
五礦從低調神秘的央企選手到劍指前三的野心畢露,「擴張」是繞不開的主題。
增資不斷,五礦系「現金牛」
五礦信託自2010年10月完成重組以來,注冊資本共進行了4輪上調,從最早的 3.28億增加到目前的60億。前幾輪主要由央企股東五礦資本進行。
五礦資本的頻繁增資,原因估計還是在於信託這個牌照創收和盈利能力確實很強。
從年報來看,雖然信託業務收入只佔到總收入的22.35%,但是57.7%的毛利潤,使得信託創造了母公司一半以上的凈利潤。看錶:

舉個例子,五礦資本發1塊錢給五礦信託,能收回來1.6元;發給證券公司,能拿回來1.1元;最慘的是期貨,幾乎不賺錢。
這一點,跟之前寫過的愛建信託頗為類似,都是上市公司的利潤扛把子選手。
2019年五礦信託凈利潤21.05億,歸屬五礦資本部分利潤為16.42億。而2019年五礦資本合並報表中歸母凈利潤為27.35億億,相當於五礦信託創造了母公司60%的凈利潤。
說是「現金牛,不為過吧。
四年六倍,五礦信託的快速擴張之路
我整理了2013年以來五礦信託管理的信託資產以及主動管理規模的數據。
如果忽略掉通道類,單純從管理規模上來看,2016年之前,五礦的主動管理規模在1000億上下浮動。從2017年就開啟「扶搖直上」,從2016年末的969.33億到2019年末6500.22億,佔比上升到近四分之三

2019年末,五礦信託以8849.76億規模,位列行業第四,僅次於中信、建信和華潤信託。
而在幾年之前,五礦排名還在20名之後的中位水平,重點就在2016年。
2016年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就在次年,五礦信託母公司——五礦資本借殼*ST金瑞上市了。作為上市公司旗下最主要的資產之一,上市後更開闊的資源和更緊迫的業績壓力,可能都促成了五礦規模上的迅速增長。
此外,從報表裡看,五礦信託主動管理規模中,變化最大的是「融資類」:從 2016年的 729.6億,到2019年5009.13億,增長近6倍。光2019年當年,融資類就比前一年增加了3000多億。
擴張好不好?
對於幾年內快速登頂的信託公司,市場比較傾向於謹慎地看待它的擴張行為。原因也好理解,步子邁大了,路還能不能走好?
說白了就是:
你的管理能力跟不跟得上?
項目團隊有沒有搭建好?
市面上有沒有這么多好資源被你拿到?
你又會不會為了迅速擴大規模而降低風控准入呢?
以史為鑒,曾經的幾匹「黑馬」,前幾年的新華,近些年的中江和安信;最後都各自出了幺蛾子和爛攤子。
五礦信託針對個人投資者的業務目前沒有公開違約信息;從年報披露中,其實可以看到訴訟信息,大部分是地產類和工商管理類。其實管理規模大了,涉訴倒也算正常,至少從年報裡面的「壞賬准備」(5億)和「資產減值」上來看,佔比還是很小的,目前算比較「穩」。
最後,一個迷思:盡管信託牌照是公認地尊貴,盈利能力也強;但似乎上了市的信託公司,正股股價表現都不太好……希望央企背景的五礦,能跳出這個「上市怪圈」吧。

㈢ 中國信託規模已降至了25.61萬億嗎

據報道,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為近兩年來首次負增長;同比增速較2017年四季度末的29.8%進一步放緩至16.6%。

分析人士表示,下一步在防風險、嚴合規、穩轉型、提質效的指導思想下,傳統房地產與政府融資平台信託業務合規風險提高,展業難度增大,信託公司的展業范圍將逐漸從房地產、政府融資平台擴展至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等新興領域。

㈣ 什麼是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

《資產管理藍皮書·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3):大資產管理時代的信託業》是首部由資產管理行業內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功底的人士所編著的藍皮書,全面見證中國信託行業"黃金十年"的成就和問題。《資產管理藍皮書·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3):大資產管理時代的信託業》全面跟蹤、反映中國信託行業自2002至2012這十年間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具有建設性和現實性的意見和建議,並對2013~2017年間中國信託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探討,為信託行業以及更大層面上的資產管理行業指明可行的方向。

㈤ 長安信託實力如何,有獲得什麼獎項嗎

近年來長安信託大力發展信託主業,取得了較大發展。長信託行業業績橫向對比來看,按照信託資產規模口徑計算,長安信託在全國信託行業排中上位,其營業收入及利潤在信託行業的佼佼者,實力非常強。
據了解長安信託獲得的獎項有以下:
長安信託榮獲2016領航中國「傑出服務創新獎」
長安信託榮獲「2017年度優秀慈善信託計劃」獎
長安信託榮獲「2017最具發展潛力信託公司「獎
長安信託榮獲「2018年度中債優秀ABS發行機構獎」
長安信託榮獲「2018-2019年度值得託付信託機構」稱號
2019年長安信託榮獲「十佳家族信託管理創新獎」等獎項

㈥ 2017中信信託理財產品怎麼樣

中信信託國內最大的信託公司,具體看單個信託產品的資金用途、還款來源抵押物等風險控制要素。

㈦ 用支付寶理財的同時,先看看信託和私募基金有什麼區別

一、投資者人數的限制:
私募基金:契約型基金投資者人數不超過200人,有限合夥型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型基金均為50人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型基金為2人以上且不超過200人

信託:100萬-300萬的投資人數不超過50人,300萬以上的投資人數不限制。
二、管理人資質
私募基金從13年開始爆發式增長,高峰時期私募基金管理人總數3萬多家,經過幾輪新規,目前中基協(監管主體)備案的管理人總數不到2萬家,總體管理規模超過12萬億,18年中的數據,沒有信託行業的剛性兌付潛規則,有不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倒閉。
信託管理規模從本世紀初開始增長,當前銀監會(監管對象)備案的信託公司共計68家,截止2017年末,管理規模超過21萬億,長期維持剛性兌付的潛規則,2018年開始打破。
三、資產選擇:
越優質的管理人總是選擇最優質的資產,盡管資金成本很低,但是不會出現倒閉的情形,例如:銀行、信託、保險等,私募基金選擇的資產相對前三種相對low一些,且資金成本高一些,體現在給到客戶的收益高一些,當然風險高。
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監管時代來臨,願好的理財師常隨,順祝投資順利。

㈧ 信託貸款2017年半年的增量創下了7年之最嗎

據報道,8月21日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日前表示,整治市場亂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它形成的原因很復雜,時間跨度也較大,信託貸款2017年半年的增量創下了7年之最。

根據央行7月社會融資統計數據,當月信託貸款新增規模為1232億元,而在去年同期為210億元,同比暴增近五倍。

業內人士表示,通道業務迴流、保險資金加大非標資產配置是信託貸款規模大增的重要原因,信託公司接納保險資金,也要受到額度限制。

㈨ 中國信託業發展歷史有哪些

中國的信託業始於20世紀初的上海。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專業信託投資機構——中國通商信託公司,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信託總局。新中國建立至1979年以前,金融信託因為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信託沒有能得到發展。

1979年10月,國內第一家信託機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宣告成立,此後,從中央銀行到各專業銀行及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紛紛辦起各種形式的信託投資公司,到1988年達到最高峰時共有1000多家,總資產達到6000多億,佔到當時金融總資產的10%。

我國信託業發展的幾起幾落有其客觀原因:

誕生時缺乏基礎,一是缺乏一定的市場需求和經濟基礎。「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是信託的基本功能,因此信託生存的首要條件是有「財」可理。建國以來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採取的是高積累、高投資、低工資、低收入的政策,民間基本上無可理之財。二是缺乏健全的社會信用基礎。

信託「以信任為基礎」,信任關系的確立和穩定是信託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國社會信用關系尚缺乏剛性,信用鏈條十分脆弱,契約意識較差;總體而言,信用基礎仍十分薄弱,制度建設滯後,不完備。


直到2001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正式施行,我國的信託制度才初步確立。在此之前沒有一部專門的信託法,也無其他明確信託關系的法律規范。這使信託機構的活動長期缺乏權威的基本准則,令信託業的發展陷入歧途。這些年來,信託公司主要從事銀行存貸業務、證券業務和實業投資業務,沒有集中到「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主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