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本幣升值外國債券需求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本幣升值外國債券需求

發布時間: 2021-06-12 21:59:26

㈠ 本幣貶值為什麼使本國債券需求上升

本國經濟變差導致投資收益減少國外投資者撤離,投資者撤離導致本國貨幣需求量下降,從而導致本幣貶值,正是因為投資收益減少或者投資風險增大,投資者更傾向於投資風險較小收益相對穩定的國債,才使本國債券需求上升,也就是說本幣貶值和債券需求上升都是由於國內經濟衰退引起的。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這句話怎麼理解

意思是:國際收支順差,就是出口的多,進口的少。

以中國和美國為例,("外匯"兩字可以理解為就是美元,一國儲備的國際貨幣)

出口是指中國人拿中國的貨物到美國市場上去賣,那麼在美國市場上賣出貨物後收進美元,但是顯然出口商拿著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

所以出口商要將這些美元到中國中央銀行去換成人民幣才可以,這時就是出口商把美元賣給中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把人民幣賣給出口商.

進口則是中國人需要美國的貨物,但是進口商手裡沒有美元,那麼進口商只有到銀行用人民幣去換美元,這時候就是進口商買美元,銀行買人民幣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匯率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如果收支順差,表示出口大於進口,就是出口商賣出貨物得到的美元賣給中央銀行比進口商去買美國貨物需要從中央銀行買的美元多。


這時候外匯(就是美元),出口商賣出美元(供給),大於,進口商買進美元(需求),美元供給大於需求,美元貶值,人民幣就升值,最後得出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

(2)本幣升值外國債券需求擴展閱讀: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截至2015年,中國位居世界各國政府外匯儲備排名第一。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有大量民間外匯儲備,國家整體外匯儲備遠高於中國。

廣義:

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是指貨幣在各國間的流動以及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

實際上就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狹義:

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必須具備三個特點:

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外匯供給與 「外匯需求」 相對而言。

從理論上說,外匯的供給和需求體現著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各種國際經濟交易,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貸方項目構成外匯供給,具體來說,一國外匯供給主要來自於:

①本國的商品勞務出口。②外國對本國的單方金融資產轉移。

③外國居民購買本國的金融資產或對本國進行直接投資。④本國居民出售所持有的國外資產。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由於各國貨幣發行量脫離了兌換黃金的物質制約,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勢必出現變化。

匯率作為兩國貨幣間的比價,是由兩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決定的。

但是,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外匯供求狀況對匯率變動的制約僅僅是第一層次的,外匯供求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決定因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

網路:外匯供給

㈢ 本幣貶值為什麼會造成外國債券的超額供給

根本就沒有什麼聯系,比如,人民幣升值了30%,而美元債券的規模及其債務上限沒有減小反而擴大了,出現了超額供給。

㈣ 一國的利率高於外國利率時,資本流入,本國貨幣的需求為什麼增大,本幣升值

1、例如:匯率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利率較美國利率高,那美國人就更樂意把美元拿到我們國家,向我們的銀行兌換成人民幣,然後將兌換後的人民幣存在銀行里生利息。如果都用美元兌換人民幣,那就造成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大,所以本幣升值,外幣貶值。

2、這部分兌換後的人民幣是存在銀行里生利息的,並沒有在市場上流通,對於銀行來說,可供貸款的錢變多了,即貨幣供給增加了,但能不能貸出去是個問題,如果銀行的貸款利率很高,企業和個人可能就不願意向銀行貸款了,這就造成貨幣需求減少了。
前一個」對本國貨幣需求增大「是相對於 外國人換匯時 來說
後一個」對本國貨幣需求減少「是相對於 國內企業和個人貸款意願 來說

㈤ 為什麼外國債券供給增加,匯率會下降

外國國債增加 說明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存在順差
即我國產品在該國更受居民喜愛→ 我國產品需求上升→ 我國貨幣價格上漲,外匯匯率下降

㈥ 請教本國債券需求和利率之間的關系問題

利率增加匯率也上升,本幣債券自然需求增加。你說的兩項其實是一個過程,只是取決於是利率上升是已經發生還是預期要發生。

㈦ 結合資產組合理論,分析一國貨幣當局在本國債券市場上賣出外國債券對市場利率和匯率有什麼影響

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解體,固定匯率制度崩潰,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決定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市場說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成為了匯率理論的主流。與傳統的理論相比,匯率的資本市場說更強調了資本流動在匯率決定理論的作用,匯率被看作為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求決定。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假定所有商品的價格是完全彈性的,這樣,只需考慮貨幣市場的均衡的。其基本模型是: lne=(InMs-InMs')+a(1ny'-lny)+ b(1ni'-lni) a、b> 0 該模型由Cagan的貨幣需求函數及貨幣市場均衡條件MD/P=L(y,i)=kyaib,MD=MS及購買力平價理論三者導出。它表明,該國與外國之間國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及貨幣供給水平通過對各自物價水平的影響而決定了匯率水平。 1977年,Branson提出了匯率的資產組合分析方法。與貨幣分析方法相比,這一理論的特點是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風險等因素使非套補的利率平價不成立,從而需要對本幣資產與外匯資產的供求平衡在兩個獨立的市場上進行考察。二是將該國資產總量直接引入了模型。該國資產總量直接制約著對各種資產的持有量,而經常帳戶的變動會對這一資產總量造成影響。這樣,這一模型將流量因素與存量因素結合了起來。假定該國居民持有三種資產,該國貨幣M,該國政府發行的以本幣為面值的債券B,外國發行的以外幣為面值的債券F,一國資產總量為W=M+B+e'F。一國資產總量是分布在該國貨幣、該國債券、外國債券之中的。從貨幣市場來看,貨幣供給是由政府控制的,貨幣需求是該國利率、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該國債券市場來看,該國債券供給同樣是由政府控制的,該國債券的需求是該國利率的增函數,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外國債券市場來看,外國債券的供給是通過經常帳戶的盈餘獲得的,在短期內也是固定的。對外國債券的需求是該國利率的減函數,外國利率的增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在以上三個市場中,不同資產供求的不平衡都會帶來相應的變數(主要是該國利率與匯率)的調整。只有當三個市場都處於平衡狀態時,該國的資產市場整體上才處於平衡狀態。這樣,在短期內,由於各種資產的供給量是既定的,資產市場的平衡會確定該國的利率與匯率水平。在長期內,對於既定的貨幣供給與該國債券供給,經常帳戶的失衡會帶來該國持有的外國債券總量變動,這一變動又會引起資產市場的調整。因此,在長期內,該國資產市場的平衡還要求經常帳戶處於平衡狀態。

㈧ 為什麼對外國債券的需求增加使匯率上升

需要更多的美元買美國國債,美元需求上升,所以美元增值了。

㈨ 為何央行用本國貨幣購進外國債券時,貨幣供給量會增加

從字面意義上看應該是因為購買外國國債的本國貨幣減少然後為了保持匯率或者遏制通貨緊縮才不得不增加供給量.....但本質是很復雜的原因,一時半會說不清,我暫時說不清楚,不是一兩個原因,應該包含匯率考慮,宏觀經濟考慮,貨幣風險考慮,政治考慮等,非常復雜

㈩ 發行國際債券由於貨幣升值和貶值帶來的風險屬於

貶值正相反
人民幣如果適度升值,可以給我國帶來四大好處:
第一,擴大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使他們得到更多實惠。人民幣升值給國內消費者帶來的最明顯變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幣「更值錢」了。你如果出國留學或旅遊,將會花比以前更少的錢;或者說,花同樣的錢,將能夠辦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買進口車或其他進口產品,你會發現,它們的價格變得「便宜」了,從而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第二,減輕進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負擔。我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國際能源和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勢必承受越來越重的成本負擔。2004年,我國進口的成品油均價較2003年上漲了30.8%,鋼材上漲了43.7%,銅材上漲了50.4%,鐵礦石上漲了1倍多。進口能源和原料價格上漲,不僅會抬高整個基礎生產資料的價格,而且會吞噬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的利潤,使其贏利能力下降甚至虧損。如果人民幣升值到合理的程度,便可大大減輕我國進口能源和原料的負擔,從而使國內企業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長期以來,我國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實行出口導向戰略,使出口結構長期得不到優化,使我國在國際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幣適當升值,有利於推動出口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改進產品檔次,從而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於緩和我國和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鑒於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迅猛勢頭和日益增多的貿易順差,我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對此,簡單地說「不」,看似振奮人心,實則於事無補。因為這會不斷惡化我國和它們的關系,給我國對外經貿發展設置障礙。近年來,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急劇增加,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人民幣適當升值,不僅有助於緩和我國和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少經貿糾紛,而且能夠樹立我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良好國際形象。
不利吸引外資、影響市場穩定
如果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過大,或時機把握不當,將會帶來五大弊端:
第一,將對我國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沖擊。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產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價格遠低於別國同類產品價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二是由於激烈的國內競爭,使得出口企業不惜血本,競相採用低價銷售的策略。人民幣一旦升值,為維持同樣的人民幣價格底線,用外幣表示的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將有所提高,這會削弱其價格競爭力;而要使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這不能不對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沖擊。
第二,不利於我國引進境外直接投資。我國是世界上引進境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目前外資企業在我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發揮著日益明顯的作用,對促進技術進步、增加勞動就業、擴大出口,從而對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後,雖然對已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但是對即將前來中國投資的外商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這會使他們的投資成本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將投資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
第三,加大國內就業壓力。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和境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最終將體現在就業上。因為我國出口產品的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受阻必然會加大就業壓力;外資企業則是提供新增就業崗位最多的部門之一,外資增長放緩,會使國內就業形勢更為嚴峻。
第四,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人民幣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機資金就會乘機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幣匯率。在中國金融市場發育還很不健全的情況下,這很容易引發金融貨幣危機。另外,人民幣升值會使以美元衡量的銀行現有不良資產的實際金額進一步上升,不利於整個銀行業的改革和負債結構調整。
第五,巨額外匯儲備將面臨縮水的威脅。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6591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然而,一旦人民幣升值,巨額外匯儲備便面臨縮水的威脅。假如人民幣兌美元等主要可兌換貨幣升值10%,則我國的外匯儲備便縮水10%。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
改革現行匯率制度是大勢所趨
由此可見,人民幣升值恰似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筆者認為,對人民幣升值問題,不能就事論事,應將其放在更為深層的背景上考察。
現行的人民幣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是1994年確定的。釘住美元的好處是可以將我國國內價格錨定下來,減少匯率波動的風險,從而促進外貿發展和外資流入,但缺陷是不能對外部經濟變化作出靈活反應。現在,國內外經濟形勢都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如果仍墨守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將很難適應國內外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因此,實行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並據此使人民幣適度升值便成為我國不可迴避的政策選擇。
至於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我們要進行客觀分析,並採取必要措施加以化解。比如,適度升值雖然會對出口造成一定沖擊,但要看到我國出口產品尤其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