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如果把所有的國債拿回來 請問中國會很強大嗎
國債是指國家發行債券,是國家發展借別人的錢.你所指的是我們的債權,我們購買外國的債券,就是說我們在賺人家的錢,收回來就是賺不了利息了,中國叫作沒信用,會更弱.
② 我們拿到手的美元算不算國債,難道非要存入他美國的銀行里才算國債
是國債..
外匯儲備本就是一個國家的債權...
就拿樓主的例子來說,A國家把貨給B國,B國給一百萬A國...聽起來兩不拖欠...其實是錯誤的...A持有這B國的一百萬貨幣,是可以拿到B國去進口...
所以持有多少該國債券,就代表該國欠你多少錢...因為外國的貨幣是沒有用的,自己國內流通的貨幣又不是外幣...所以,貿易就是你給我這么多的物資,我給你這么多的欠條,,,,其實外匯就是欠條
但是美國債券又比較特別,因為美圓是世界流通貨幣,所以我們手裡的美國債券,可以去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貿易,並不局限於美國.
總之你持有多少美圓,就代表著世界欠你多少錢的物資.
③ 持有美國國債的疑問,很多人都說國債是流通在外的貨幣,不能國內使用...
1、首先中國用來買國債的是中國通過貿易獲得的美元(大部分是對美貿易),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生產的東西賣給美國人消費,美國人付給我們美元。
2、美元不能在國內流通,因此這些中國企業要想在國內消費和發放工資等,就要把它們從美國賺來的美元在中國銀行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消費,美元票子並沒有消失的,還是存在中國銀行裡面的。(同時也導致國內通貨膨脹,因為如果太多美元,銀行必須要多印人民幣來兌換,國內商品還是這么多,而人民幣卻投放許多,而且人民幣越貶值,投放量越大,1美元要投放6元人民幣,假設人民幣貶值成1:8就要投放8元人民幣,)。
3、去過美國的人,有時會發現,許多美國物價比國內還要便宜(美國人工是中國人工的幾十倍),即便是一些中國出口的產品,在美國的價格都要比在國內便宜,是非常奇怪的現象。一是說明我們票子印多了投放多了惡,通貨膨脹,另一就是說明我們在國內銷售的產品中稅負過大。我們的政府機關如此龐大,如此大的政府能夠運轉,錢從哪裡來,羊毛出在羊身上,肯定的群眾買單了,從哪裡出,不就是從消費的產品出。另外中國為了保護國內企業,使得一些外國產品的關稅也較高,因此國內擁有美元帳戶的企業和個人也無法大量用美元購買低廉的外國產品在國內銷售和消費,如果加上高稅負,外國產品對於國內群眾來說又成了奢侈品,賣不出去。並且中國也嚴重缺乏內需,自己的產品都消耗不了需要出口,如果不加高稅的話外國廉價產品進來,外國產品比國內的還便宜,質量還要,如果人民幣在升值,就會更便宜,那麼我們的特色經濟體制如何維持、特色體制下的國內企業如何維持?最終的結果就是特色政治體制就會出問題了。
4、在這種情況下,這就使得中國的國有銀行就會有大量的美元存在自己的銀行成了死錢(也就是閑置的資金)成為外匯儲備,長期存放只能是貶值(這是貨幣的特點),因此必須進行投資,盤活它,使得能夠增資。
5、美國國債是國際公認的零風險的投資,而且盤符巨大,可以容納大量資金,就像我們銀行發放貸款道理一樣(其實銀行就是靠放貸掙錢的),越是富裕的人,銀行越是敢借給他錢,越是窮人,銀行越是不敢借錢給他(因為他沒有償還能力),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和富裕國家,政治穩定,因此屬於擁有償還能力的「有錢人」,因此借錢給美國是沒有風險的。而如果你買大量的一些小國的國債,這些國家一旦動盪或是被入侵,你的資金就打水漂了。
6、美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就需要大量減免美國人民的稅收,這樣美國人民就可以把這些省下來的錢用於投資和消費就會刺激美國經濟發展。反過來美國人民的大量消費,就會大量進口中國的廉價產品,就解決大量的中國勞動密集工業的就業問題和同時也拉動了中國經濟,為什麼說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道理就在這里,美國有完善的體制和活力,因此只有美國人民敢於大量的消費投資,因此可以拉動其他國家的經濟。
7、美國政府減稅,美國政府手頭上的錢就少了,美國要管全世界的事情,國防、對外援助、國內基礎建設等等就缺錢了,為此美國政府就要公開發行債券,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募集資金。
8、因此從上面看,實際上是形成一個環,雙方從經濟角度看都是互利的,也就是由於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處於畸形狀態,因此主要靠外需拉動(也就是靠出口經濟拉動,而主要是對美出口),嚴重缺乏內需。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借給美國錢,實際上就等於藉助美國強大的消費拉動中國國內的出口企業,解決就業和經濟增長,同時也可以使得手頭上的外匯儲備能夠增值。
而從美國方面講,中國買美國國債就可以使得美國政府減少稅收,這樣就可以使得美國人民擴大消費和投資刺激美國經濟。
9、所以說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是必然的反應,中國如果要改變這種態勢,必須要改變畸形的經濟結構並且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另外進出口平衡也是非常關鍵的,總是靠進口會導致不平衡發展,所以說國際上一種說法是促使人民幣升值,這也就會迫使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因為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大量進口國外廉價商品充實國內市場(這樣不但可以使得中國人享受國外廉價產品,同時也可以解決這些國家的就業問題,可以說是雙贏),同時減少了進口量,,降低通貨膨脹,,同時不能在靠廉價主導對外貿易了,因為人民幣升值導致價格上漲了,,但是這樣中國再也無法靠廉價勞動力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取得競爭優勢了,因此必須要改變,以質量或是技術作為競爭要道。但是目前中國經濟現狀是非常困難和具有風險的,因為長期的畸形發展,導致中國企業總是低廉、低技術為主,沒有任何創新和自主知識,因此在轉型的過程中有肯出現經濟倒退出現不穩定因素,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不同意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之一。
④ 有沒有人能幫我區分一下貨幣,銀行券,鈔票,國庫券分別是什麼啊我們平時用的「錢」指的是什麼。
「貨幣」: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貨幣銀行學》,黃達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30)
「銀行券」:銀行券是隨著資本主義銀行的發展而首先在歐洲出現於流通中的一種用紙印製的貨幣。最初,一般商業銀行都可以發行銀行券,發行銀行券的銀行保證隨時可按面額兌付金幣、銀幣。(《貨幣銀行學》,黃達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20)
「鈔票」,就是紙制的貨幣。
「國庫券」:國家財政所發行並由人民群眾和企事業單位認購的國家債券,是債券的一種,借款人是國家。
我們平時說的「錢」意義也有大小之分,「借我兩塊錢」這里的錢就是現金,「他家很有錢」這里的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財產。
⑤ 什麼叫國債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買
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四大銀行都可以買的。
一、(1)只要是央行所屬的各大銀行,都能買國家債券,
(2)一般利率比央行同一時期定期要高很多利息,沒有任何風險,按以往的規律,每年的年初或是4、5月份,即是國債的分售期。
二、購買債券方法:個人買債三大渠道:
1、證券公司開戶交易所交易。目前在交易所債市流通的有記賬式國債、企業債、公司債和可轉債,在這個市場里,個人投資者只要在證券公司的營業部開設債券賬戶,就可以像買股票一樣的來購買債券,並且還可以實現債券的差價交易。
2、銀行櫃台購買儲蓄式國債。可以在債券發行期間可到銀行櫃台認購憑證式國債和面向銀行櫃台債券市場發行的記賬式國債
。這些債券一般不具有流動性,僅面向個人投資者發售,更多地發揮儲蓄功能,投資者只能持有到期,獲取票面利息收入;不過有的銀行會為投資者提供憑證式國債的質押貸款,提供了一定的流動性。購買憑證式國債,投資者只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在銀行櫃台辦理開戶。開立只用於儲蓄國債的個人國債託管賬戶不收取賬戶開戶費和維護費用,且國債收益免徵利息稅。現在隨著網銀的流行,銀行也有電子國債,可以通過網上銀行購買電子式國債。
3、債券基金與固定收益產品除了國債和金融債外,幾乎所有債市品種都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流通,包括次級債、企業短期融資券、商業銀行普通金融債和外幣債券等。這些品種普遍具有較高的收益,但個人投資者尚無法直接投資。債券基金可投資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和可轉債,而銀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可投資的范圍更廣,包括在全國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國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等其他債券。
三、(1)個人投資者一般能買的都是短期國債,
(2)現在銀行主要賣10年以下的國債,現在3年期國債利率每月10號發售,
(3)利率是4.92%,五年期國債,利率5.32%。30年、50年國債都是只面向銀行機構等發行。
中國最早是從清朝末期開始發行國內公債並大量舉借喪權辱國的外債。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也曾多次發行公債,如1932年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曾分2期發行總額為180萬元的「革命戰爭短期公債」。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債發行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新中國剛剛建立的1950年,當時為了保證仍在進行的革命戰爭的供給和恢復國民經濟,發行了總價值約為302億元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
第二階段是1954-1958年,為了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分5次發行了總額為35.46億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
第三階段是1979年以後,為了克服財政困難和籌集重點建設資金,中國從1981年起重新開始發行國債。截止到1995年,共發行了8種內債,有國庫券、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債券、定向債券、保值債券、轉換債券等,累計余額達3300億元。
⑥ 國庫券在當時是什麼人用的
不能。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第一次發行。國庫券總金額40億元,要求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購買20億元,城鄉人民購買20億元。實際認購交款46.65億元,超額16.6%完成任務。
國庫券是中期政府債券,年息定為4厘,以人民幣為計算單位,自發行第6年起,一次抽簽,按發行額分5年作5次償還本金,每次償還總額的20%,10年還本付息。
國庫券,是世界各國政府在國內通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以彌補本國入不敷出的一種手段,一般是由國庫直接發行的一種債券。它是公債的一種形式。發行國庫券是為了調整和穩定國民經濟,適當集中各方面的財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逐步提高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1981年1月16日國務院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確定從1981年開始,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並規定,國庫券不得當作貨幣流通,不得自由買賣。還本期限為5年。1982年2月16日中央國庫券推銷委員會成立。1981年至1987年,中國國庫券的年均發行規模為 59.5億元,尚不存在國債的一級市場(發行市場)和二級市場(流通市場),國庫券的發行採取的是行政攤派的形式,面向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且存在利率差別(個人購券的年利率要高於單位4個百分點)。發行的券種也很單一,除1987年發行過54億元的3年期重點建設債券外,其它各年份均為5年至9年的中長期國庫券,1988年,國家對國庫券發行辦法作了重要改進,在提高利率、縮短還本期限(5年縮短到3年)的同時,國務院批准自1988年4月起在沈陽、上海、重慶、武漢、廣州、深圳、哈爾濱等7個金融改革試點城市首次進行開放國庫券轉讓市場的試點工作,允許轉讓國庫券,但不得作為貨幣流通。可以進入轉讓市場的,限於1985、1986年度個人發行的國庫券。1988年6月,第二批54個城市開始進行國庫券轉讓試點。1991年,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擴大市場交易券種,從3月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增加開放國債流通轉讓市場的城市。至此,國庫券市場已走向全面開放。
為推動國債發行推銷方式從以行政手段發行為主逐步向市場推銷方式過渡,1991年財政部決定在小范圍進行國庫券承購包銷試點,並全面開放地市級以上城市的國債流通市場。承購包銷,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國債發行手段。它由承銷機構直接向國債發行主體財政部承購國債發行任務,然後通過各自的分銷網點向社會、主要向城鄉居民發售。 1991年4月20日,由58家國內金融機構自願組成的國債承銷團與財政部正式簽訂合同,承購包銷25億元國庫券。
⑦ 國債券一般人買不到的嗎
因為去年股市低迷,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投資者多數都是虧損的,所以選擇穩定的、又比銀行定期利率要高一些的國債就比較吃香了,所以在幾期的國債發行時,都是一開門就搶購一空,所以普通投資者是很難買到的。 今年國債要等到春節以後才有發行,可以關注發行國債的公告,最好提前到銀行等機構咨詢或者預約即可。
⑧ 別人拿著我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去銀行能取到錢嗎
沒有密碼,其他人是不能取走的。
即使別人拿了你的身份證,他們也不敢去銀行更改你的密碼,因為不是我,銀行也不會辦理業務。如果其他人有密碼,請加快速度到銀行凍結您的卡。然後處理完身份證解凍後,再補一張卡。
(8)別人拿我的國債券能領到錢嗎擴展閱讀:
儲蓄機構辦理大額支付現金業務,對儲戶身份確認的特殊環節,就是審查取款人的身份證件。依照銀發(1997)363號等文件的規定,對於一日一次性提取現金5萬元(不含5萬元)以上的,應當審核取款人的身份證件。這里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取款人應當理解為:在儲戶親自支取時,取款人為儲戶本人,儲蓄機構應當審查儲戶的有效身份證件;在儲戶委託他人代為支取時,取款人為代理人,儲蓄機構負有審查委託人和代理人身份證件的義務。
2、有效證件的范圍,依照銀發(1997)363號文件包括身份證、軍官證、護照等。
3、審核的標准依照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室《關於個人存取款業務管理有關問題的批復》[銀辦函(2000)816號]的規定,審核取款人提供的身份證件姓名是否與存單、存摺姓名一致,即形式審查,而非實質審查。
4、委託他人代取,中國人民銀行以銀條法[1991]15號文件解釋為,委託他人代取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即儲戶用足以證明其身份的證件(包括工作證、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等)及存單或存摺為委託授權的標志,交他人代為提取存款的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行卡
⑨ 國開債是國債嗎
不是,國開債是國家開發銀行所發行的金融債,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債券,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債券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券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9)別人拿我的國債券能領到錢嗎擴展閱讀:
金融債券是由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
在英、美等歐美國家,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歸類於公司債券。在我國及日本等國家,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稱為金融債券。
金融債券能夠較有效地解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不足和期限不匹配的矛盾。
一般來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有三個來源,即吸收存款、向其他機構借款和發行債券。
存款資金的特點之一,是在經濟發生動盪的時候,易發生儲戶爭相提款的現象,從而造成資金來源不穩定;
金融債券的資信通常高於其他非金融機構債券,違約風險相對較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所以,金融債券的利率通常低於一般的企業債券,但高於風險更小的國債和銀行儲蓄存款利率(而且發行金融債券不用繳納存款准備金)。
參考資料:政策性金融債(國開債)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