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价格总水平上升,会使利率上升.这段话请老师举例解释一下
该国货币的汇率下降。即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上升 名义利率上升便实际利率下降,说明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根据购买力平价,该国货币相对购买力下降导致该国货币贬值。
『贰』 汇率自由究竟是怎么个意思(举例说明) 浮动汇率是怎么个浮动(举例说明) 盼回复
就是国家可以根据该国经济现状和经济预期和对外贸易情况决定该国当前利率水平,不受其他任何国家干涉
『叁』 为什么从固定汇率变成了浮动汇率了啊还是说后者比前者好
变成浮动汇率亦可以算是一个历史问题.
世界汇率制度经历过3个阶段.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分别是后两个体系阶段. 首先, 汇率的本质就是用一种资产(本位)衡量另一种资产的价值; 而第一个汇率体系阶段就是用黄金这种价值相对稳定的资产作本位决定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 并以次作为货币兑换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美国储备黄金的增加(当时差不多世界黄金储量的60%), 世界各国达成协议, 将各国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的规则按照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 美元作为信用的标志逐渐取代黄金的作用, 亦即有了固定汇率的诞生--即以美元为本位金衡量其他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并以次作为汇率基础.
而从固定汇率变成了浮动汇率简单来说就是美元经历了几次的贬值危机(美国黄金储备减少,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导致)之后, 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越来越不稳定.于是产生了今天的浮动汇率制, 即一国货币的汇率并非固定,而是由自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制度. 虽然定义是如此, 实际上,今天没有哪个国际实行完全的自由浮动,而主要发达国家财政部门都对外汇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其实不应该说那个汇率体系好或者不好, 它们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更适合当时世界的货币管理和将来的发展.
理论上来说, 浮动汇率的内在不稳定性和投机行为,更容易导致外汇市场的不稳定. 但浮动汇率制理想状态下,各国中央银行不再因为固定汇率而被迫干预货币市场,各国政府就能够独立运用货币政策来达到国内平衡和国外平衡目标,并且各国不再会因为外部冲击而导致本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即浮动汇率制具有隔离国外经济冲击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当面临内部冲击时,固定汇率比浮动汇率更能稳定国内经济;当面临外部冲击时,浮动汇率可使国内经济免遭外部冲击的影响,它比固定汇率更能起到稳定国内经济的作用。
另外, 向浮动汇率体系的转换对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利弊和冲击. 例如对中国来说, 我们强大的对外贸易决定了每次人民币兑换率的改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冲击. 所以目前我们不能完全开放自由浮动汇率, 只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我们实行的是一种与美元挂钩的变相的固定汇率制。只有等整个经济过热的情况有所减缓以后, 逐步开放浮动汇率, 才能发挥浮动汇率体系对经济的稳定作用.
比较简化的答案,希望能够解答你的问题
『肆』 浮动汇率制度有哪些类型请举出一些国家的例子
就完全自由浮动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第二种,包括中国。
『伍』 在浮动汇率条件下, 一国发生通货膨胀,为什么汇率下调可以抵消通货膨胀,请举例说明,以及其作用过程
举个数字直观的例子。假如国内发生通胀时美元:RMB=1:10,即一美元可以兑换10个人民币,假如一个人民币可以买一个杯子,那么一美元就能买10个杯子。
通胀的通俗意思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即钱多东西少,具体到这个例子就是在国内,人民币多,杯子少,要降低通胀,在短时期内(意味着杯子数量不能增加)办法就是减少货币数量,国内流通的货币数量分为我们居民自己拥有的数量和国外进入国内导致外币兑换成的相应人民币的数量(也就是和外汇数量直接对应的人民币),国内采取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管理国内居民的用于购买商品的人民币数量,而对于来源于外汇的那部分人民币,就是用汇率下调的办法来调控。
根据开头举的假设,我们将汇率下调,假设下调至美元:人民币=1:5,即一个美元只能兑换5个人民币,那么就只能购买5个杯子,多余出来的五个杯子(一开始是买了10个杯子,这是我们的前提假设中提到的)就可以让给国内人去购买,相当于减少了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这样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再进一步通俗的讲,对于一个美国公司,假如它要购买中国的杯子作为原材料生产更高档的杯子,那么起初它的一美元能从中国买到10个原材料的杯子,中国下调汇率以后,它的一美元只能买到5个原材料的杯子了,对于该公司而言,它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它就会限制进口数量,也就是限制它在中国的购买需求,我们知道,通胀其实是需求过旺的表现,抑制需求也就抑制了通胀,所以,我们也说,对付通胀和紧缩,我们一般宏观上都是采取的需求管理政策。
希望我的举例你能看懂。
『陆』 浮动汇率制对国际通货膨胀的阻隔作用
举个数字直观的例子。假如国内发生通胀时美元:RMB=1:10,即一美元可以兑换10个人民币,假如一个人民币可以买一个杯子,那么一美元就能买10个杯子。
通胀的通俗意思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即钱多东西少,具体到这个例子就是在国内,人民币多,杯子少,要降低通胀,在短时期内(意味着杯子数量不能增加)办法就是减少货币数量,国内流通的货币数量分为我们居民自己拥有的数量和国外进入国内导致外币兑换成的相应人民币的数量(也就是和外汇数量直接对应的人民币),国内采取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管理国内居民的用于购买商品的人民币数量,而对于来源于外汇的那部分人民币,就是用汇率下调的办法来调控。
根据开头举的假设,我们将汇率下调,假设下调至美元:人民币=1:5,即一个美元只能兑换5个人民币,那么就只能购买5个杯子,多余出来的五个杯子(一开始是买了10个杯子,这是我们的前提假设中提到的)就可以让给国内人去购买,相当于减少了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这样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再进一步通俗的讲,对于一个美国公司,假如它要购买中国的杯子作为原材料生产更高档的杯子,那么起初它的一美元能从中国买到10个原材料的杯子,中国下调汇率以后,它的一美元只能买到5个原材料的杯子了,对于该公司而言,它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它就会限制进口数量,也就是限制它在中国的购买需求,我们知道,通胀其实是需求过旺的表现,抑制需求也就抑制了通胀,所以,我们也说,对付通胀和紧缩,我们一般宏观上都是采取的需求管理政策。
希望我的举例你能看懂。
『柒』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哪个对我更有利
固定汇率平台的投入更大,浮动汇率则没有这方面的投入。
比如现在美指一直下跌,浮动汇率下,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利于入金,如果此时出金,比如现在你在平台入了一万美金(仅仅是举例子,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一定的出处),浮动汇率下需要人民币6万8千块,马上出金,不考虑平台手续费这块,仅仅考虑汇差,有可能出金到银行卡只有6万7千块
『捌』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区别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
(一)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1.固定汇率制的优点
(1)汇率稳定,减少风险。使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以及国际贸易的成本计算,均有可靠的依据,从而减少了进出口贸易及资本输出入所面临的汇率大幅度变动的风险。
(2)使国际清偿能力稳定,进出口商品价格也稳定。
(3)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
2.固定汇率制的缺点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经济目标服从于国际收支目标。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就需要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而给国内经济带来失业增加或物价上涨的后果。
(2)在固定汇率制下,易发生通货膨胀,结果物价上涨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币值更加不稳。为了稳定汇率,该国货币当局只能动用黄金与外汇储备,投放到外汇市场中,使大量的黄金与外汇储备流失。
(3)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各国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1.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1)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经由汇率的自由波动而予以消除。
(2)各国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可根据本国的情况,自主地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
(3)可以保证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避免国际性通货膨胀的传播。
(4)一国由于无义务维持汇率的稳定,因而就不需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可节约外汇资金。
(5)由于各国的国际收支能够自我调整,因而可避免巨大的国际金融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外汇市场的稳定。
2.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
(1)由于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的困难。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导致各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商品价格不稳。
(3)汇率自由波动未必能隔绝国外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干扰。
(4)助长了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5)“以邻为壑”的政策盛行。即各国均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他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
『玖』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有什么区别
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s)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根据市场货币供求变化,任其自由涨落,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原则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担义务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样的汇率就是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的正式采用和普遍实行,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元危机进一步激化后开始的。
浮动汇率制按照国家是否干预外汇市场,可分为自由浮动(又称“清洁浮动”)和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
实际上,今天没有哪个国际实行完全的自由浮动,而主要发达国家都对外汇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当前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也有的实行钉住政策的浮动汇率制。
『拾』 通货膨胀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实例
通货膨胀现象,既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管理的一大现实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努力探究通货膨胀现象,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而统一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这一状况,不仅阻碍了关于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研究和交流,而且不利于及时准确地揭示通货膨胀现象的本质成因,从而给治理通货膨胀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效用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关于通货膨胀概念,在经济学文献中大多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理由是,通货膨胀概念的定义必须体现因与果关系的有机统一,通货膨胀的起因在货币供给过多,结果则表现在物价上涨,没有物价上涨的货币供给过多不属于通货膨胀,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属于通货膨胀。
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欠科学。这是因为:
第一,货币贬值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解释的概念,用于概念定义之中明显失当。在经济学文献中,货币贬值含有三种意义解释。其一,货币贬值是指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众所周知,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与物价上涨属于同义语。若上述关于通货膨胀定义的“货币贬值”系指这一种意义解释,则与其后边的“物价上涨”相重复,在定义中语词重复使用显失规范性。其二,货币贬值是指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例如,原来100美元合375元人民币,今天100美元合823元人民币,这说明,人民币贬值了。如果上述关于通货膨胀定义中的“货币贬值”系指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那么,货币供给过多会否引起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呢?从历史上看,在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一个国家货币供给过多(即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降低),由该国货币对外汇价必将下降。但是,自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以来,货币汇价如同商品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的制约,汇价的升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影响货币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显然,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供给过多对本国货币对外汇价下降的作用很微小。因此,通货膨胀定义中的“货币贬值”系指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的意义解释,也是不适宜的。其三,货币贬值是指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若属此解,则适宜。但是,从概念的定义法则来讲,“货币贬值”这样一个在经济学上具有多种意义解释的语词用于其他概念(如通货膨胀)的定义之中,则失去了科学合理性,犯了定义用语歧义的逻辑错误。
第二,定义所反映的概念本体意义不正确。即使将上述关于通货膨胀概念定义中的货币贬值一语删去,即定义变为“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据此定义去推论,则有通货膨胀是属于物价上涨的一种类型,其概念本体所反映的意义是商品价格,而非流通中的货币。然而,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其概念本体所反映的意义是流通中的货币增大(这里并非数量增多),至于流通货币增大有否引起物价上涨,那是流通货币增大的后果,而不是流通货币增大本身。可见,误将“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概念,导致了定义难以反映通货膨胀概念的本体意义。
第三,忽视了货币供给过多在导致物价上涨表现上的时滞性和模糊性。首先,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物价没有引起上涨,无论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量的程度如何严重,也不是通货膨胀,那么,就有以下推论,货币供给严重过多但在价格管制下物价没有引起上涨,也就不是通货膨胀。这与国内外公认的隐蔽性通货膨胀岂不矛盾?所谓隐蔽性通货膨胀,并不是说不存在通货膨胀,而是承认存在通货膨胀,将其作为通货膨胀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只不过是货币供给过多在即期没有引起物价上涨而已。其次,如果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那么,度量通货膨胀严重程度,就应该度量因货币供给过多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程度。但是,在多种因素对物价上涨共同发生作用的条件下,每一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份额是较难划分的。再次,货币供给过多对物价上涨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时滞性”。如前所述,货币供给过多对物价上涨的作用部分在当期表现出来,部分在以后时期表现出来。根据有关资料表明,货币供给过多对物价上涨的“时滞”作用一般为1-2年。[1]然而,人们所考察的是否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却都是以年为单位的。这样,如果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就会陷入两难选择之困境。从而,在具体实践运作中,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应该如何对通货膨胀概念加以定义呢?笔者认为,通货膨胀概念应该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包括纸币和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的货币经济现象。这一定义,包含以下5层意思:
其一,通货膨胀以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为反映载体。这就是说,通货膨胀要通过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程度来反映,只有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才有可能(但不必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没有下降,则必定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其二,通货膨胀是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所出现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这就是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并且是一种在信用货币流通中所特有的货币经济现象,在金币流通(即不存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同时,这一种货币经济现象,是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才产生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市场上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这里的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和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的,而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又是商品形态的变换速度的表现形式。信用货币是国家利用权力强制流通的货币名称或符号,其本身没有价值。单位信用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在其进入流通前就由国家强制规定。在信用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后,单位信用货币实际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则随流通中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只有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才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若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没有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则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其三,通货膨胀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在现实货币经济生活中,一方面,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流通速度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之间的量比关系也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流通中货币量既可能过多也可能偏少。另一方面,单位货币名义上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是由国家强制确定的,而单位货币实际上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既受国家强制调整比例(币制改革)影响,更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与它所代表的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之间的量比关系影响。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没有过多的情形下,因国家调整比例(币制改革)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而使单位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才是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