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利用这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
利率平价理论来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资金会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会使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元汇率近期的上升符合这一理论。美联储没有错过2010年6月以来的任何一次加息机会,7次会议连续加息175个基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央行(ECB)预计将在今年全年维持利率于目前的2%不变,日本央行则一如既往坚守零利率政策。以上利率前景预期的背景是,美国经济虽然自2008年以来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但3%以上的GDP增长率依然称得上亮丽。无论欧元区还是日本,经济增长预期都遭到调降,经济基本面都在今年出现了较明显的放缓迹象。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差别和利差的扩大更加明显,吸引投资者卖出欧元、日元而买进美元,支撑美元2008年以来持续走贬的形势似乎出现了转机。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从20010年6月到12月,美联储已有5次升息共计125个基点,美元为何一直走贬?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否有矛盾之处?答案是否定的,即那段时间美元加息和贬值的共存并不矛盾。利率是本币资金的价格,汇率则是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因此,实际上,影响汇率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存款或投资的实际价值的增长率,也就是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加息只是名义利率的提升,而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对美元形成支持。正因为如此,如果升息的速度慢于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升息理论上讲就不能提振美元汇率。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来分析:
与利率平价理论不同,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更适用于对长期汇率的预测。它强调通胀对汇率的影响,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对外贬值(汇率下跌)。因此,在任何一本《国际金融学》教科书上,我们都会看到“通胀上升在长期会导致本币贬值”的说法。但是为什么近一段时间来美国通胀压力的上扬却伴随美元的升值?
实际上,美元汇率变动并非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二字。短期内,升息的速度一般快于通胀上扬的速度,尤其对于主张未雨绸缪的美联储而言,更是如此。以本轮美元升值为例,每当美国通货膨胀数据上升时,美元汇率就会受到提振,在3月利率会议上,美联储就对通胀表现出强烈担忧;美联储官员为升息预期推波助澜的言论也提振美元——自3月升息以来,多位联储官员发表讲话,对通胀表达出强硬的态度,多次在美元欲掉头向下时再次提供上行的动力,而且这种预期的持续可能继续支撑美元短线走强。但是,如果要作出一个长期判断,那么购买力平价依然有效,也就是说,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大,美元长期看贬。
购买力平价说是80多年前提出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的基础是所有商品都必须是国际贸易商品,这就使其过于侧重国际贸易关系而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决定的影响,而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美元资产的流动现在越来越对美元汇率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预测美元的中长期走势,我们还必须参考其他的学说。
㈡ 购买力平价能够确定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吗
理论上购买力平价系数比体现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大小,但是当前汇率实际上并不完全市场化,背后多是行政力量在角力,所以目前购买力平价不能确定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
㈢ 购买力平价下的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
我认为应该是写错了。
12应该是1:2
18应该是1:8
16.8应该是1:6.8
即实际上在美国1美元能买到的东西在中国不是用6.8元去买,而是2元就能买,商品价格远远低于美国。
只有这么解释才能解释通。
㈣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1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以购买实力评价计算,1亿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那有汇率啊,不用那个。
㈤ 按照购买力平价,人民币对美元的合理汇率是多少
既然是购买力平价,那就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哪有最新资料呢?
比较合理的位置应该是1比4左右吧
㈥ 如何看待购买力平价与市场汇率的差异
汇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在金本位时代,货币之间的汇率由货币的含金量决定。
除了货币含金量决定汇率之外,还有官方汇率,也就是一个国家制定的汇率,前苏联就硬性规定卢布和美元的汇率是1:1。
除了以上两种汇率,还市场汇率,市场汇率是根据两国物价,以及对外贸易情况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来计算。
如果向前苏联一样硬性规定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是1:1,那么中国经济将会崩溃,绝大部分人会破产,社会失业率会很高,情况可能比现在的委内瑞拉还惨。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的,美国GDP比中国GDP大,美国的资产比中国的值钱。两个国家的货币发行上,中国的是180万亿人民币,美国的货币发行总量换成人民币的话只有100万亿左右(14万亿美元)。
在GDP比美国小,货币发行量比美国多的情况下,硬性规定汇率是1:1,那么人民币的价值远远高于真实的价值。
从理论上讲,这时候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上升,但问题是你这种上升属于单方的提价行为,别人是不会接受的。所以别想着用人民币在世界上购买东西,人家才不会接受人民币结算,所以进口会受到影响。
在出口上受到的影响更大。
按照人民币于美元的汇率7:1,原来价值100人民币的中国产品,到美国市场换成美元标价大概是14美元不到。
如今规定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是1:1,那么这件100人民币与产品,在美国就直接成了100美元。
这个价格还不算运费什么的,人家美国人会接受吗?原来14美元的东西突然涨到了100美元。傻子都不会要呢。
由此在出口上基本是不可能的,做出口贸易的企业除了破产还是破产。再加上中国出口产品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一破产不知道多少人失业。
更严重的是这么多人失业,中国原有市场失去了这么庞大的消费群体支撑,所有行业都会跟着萎缩,跟着裁员。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更多的人跟着失业,更多的人跟着破产
这时候就是市场上有很多商品,但问题是失业的人买得起吗?
买不起怎么办,让厂家降价?
原来的生产成本已经无法改变,厂家再怎么降价空间也是有限的,如果他降到成本价,大量的消费者依然买不起。继续降价他破产,不降价东西卖不出他同样破产。
假如按照当前的中、美经济现状与货币发行量硬性让汇率变成1:1,整个经济都会全面崩溃一轮,然后物价快速上涨,货币严重贬值。
当然如果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是由市场汇率上升到1:1的话,情况是不一样。
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市场汇率中,汇率的升降并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加大出口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来达到让汇率上涨的目的。美国通过也可以操控利率,以及改变贸易来左右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汇率。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中国在科技领悟没能超越美国,或者和美国持平,没有制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没有完成出口都是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而且这类产品出口总额没超过美国之前,与美元的汇率是1:1,都不是好事,都是在自我崩溃。
㈦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能够用购买力平价确定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吗 为什么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