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和原因
日本的金融中心,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日本在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后,金融业向现代资本主义金融制度发展。1872年明治政府参照美国银行制度制定了《国立银行条例》 。 1882 年又颁布了《 日本银行法 》 ,成立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在此前后,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也相继建立。19世纪末,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明治政府先后创立了一批专门经营长期金融业务和外汇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 。现代金融制度在法律上趋于完善,东京金融市场的基础逐步形成。 进入20世纪,日本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金融业走上了集中的道路。东京金融市场的规模随着海外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金融资本高度集中,完全置于军国主义政府的统治之下,资金首先满足侵略军军需产业的需要,使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外汇市场的活动几乎完全停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金融机构经过整顿,到50年代初期,东京金融市场恢复正常活动。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东京金融市场也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2. 日本近500家公司破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日本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经济排行上非常靠前的一个国家,但是今年却有50家公司破产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原因,疫情在日本肆虐导致很多公司都无法经营,可能也是因为这样子的原因导致他们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最后面临破产。不得不说这500家公司非常的可怜,因为面临破产不仅意味着没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且还意味着没有了稳定的收入质量。在疫情期间的日本人民无法再有更好的消费力。
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这500家公司当中大多数都是餐饮业倒闭,因为一些疫情的原因导致很多的餐饮店全部关门,所以他们没有了生意导致他们一直在赔钱,最后关闭倒闭了。不得不说,疫情给日本代持了很多的麻烦和经济上的压力,导致他们现在的经济一直在下降。
3. 谁能为我详细说一下日本经济危机和亚洲经济危机的经过和原因谢谢了
2001年已经过去了半年。现在经济专家们终于做出了判定,今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亚洲地区的经济也遭受沉重打击,重新陷入如1998年那样的危机状态之中。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这是没有争论的。
既然衰退已成定局,人们现在又开始讨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亚洲有没有可能避过这场危机?有人说,如果亚洲各国在1998年的危机中,极力进行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在某些领域内如银行体制等一些改革,也许此次危机可以安然度过。不过,笔者认为,一些局部的改革并不能防范此次危机的发生。对2001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必须从亚洲地区整体经济战略的角度去认识。
2001亚洲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亚洲地区各经济体对整体经济战略的偏差而决定的。这种偏差所体现的是过度的对外倚赖和严重的投机心理。
亚洲地区的经济曾经有过快速发展,而其中扮演推动力量的就是对外贸易。亚洲的经济体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增加对外贸易视为发展经济的首要途径。而其贸易的主要对象就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战略就导致了对西方经济的严重倚赖。
这种倚赖关系也确实曾经导致亚洲经济的起飞。西方发达国家富有,其国民购买力强,也确实为亚洲贸易提供出路。从另一方面看,亚洲的几个新兴工业经济体本身都受幅员、人口、市场、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靠内需拉动经济,无法自成一体,唯有靠外部市场。所以亚洲经济体都致力于研究发达国家的市场,追随发达国家的经济概念。所以,亚洲经济不但是倚赖发达国家,而且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也是追随关系,在企业投资行为上则是投机心理。
这种情况就像是皮和毛的关系。美欧是皮,亚洲各经济体就是毛。问题是,现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衰退,皮都不存在了,毛也就失去了依附。
寄托在美国身上
到目前为止,这种倚赖心理在亚洲人们的言行上仍然有着强烈的反映。人们目前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亚洲经济何时能够复苏?最普遍的答案是:端视美国经济的走势来决定。亚洲的评论家们在谈到亚洲经济前景时,基本上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的经济回升上。问题是,这种期望是不是能够实现,何时能够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就难以回答了。
现在,没有人可以预测美国经济何时能够回升。早就有人说,美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会触底,随后又把希望推迟到第二季度,后来又说第三季度会回升,现在的最好希望是第四季度(年末的消费高潮),但是有许多公司已经警告:在2002的下半年以前,市场不会好转。
笔者在“西方不亮东方亮——2001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的对策”(新华网2001年4月10日)一文中曾经指出,今年美国的衰退是由于其高科技经济战略内的多种深层次矛盾,如市场饱和、错误投资、科技局限性、概念破灭等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因素复杂。因此不是靠联储局降息可以解决。没有几年时间,恐怕难以出现突破。所以,亚洲国家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够复苏,恐怕会越来越失望。
与其坐等美国经济的回春,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这个时机来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此提出几个方面。
应致力开发中国市场
第一,致力开发中国的市场。由于美国的科技业衰退有一个市场饱和的因素在内,因此亚洲的科技业要找到出路就不能坐等美国的市场消费回升。而是应该设法开拓新的未开发市场。而中国大陆就是一个现成的大市场。
与美国的饱和状态相比,中国的许多科技市场基本还处在未开发状态,未来许多年内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每年都可以带来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美元的商机。就连美国的许多科技企业都在削减美国投资,而增加中国大陆的投资。
与中国大陆相连的亚洲各经济体就更应该把精力转向中国大陆的市场开发。应该以中国大陆为依托,建立经济发展的新战略。而要获得中国的市场,亚洲各经济体就应该同中国大陆在经贸投资、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科技研发等领域加强合作。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一种积极正面的心态,而不能用猜忌的心理。而如台湾当局搞戒急用忍,和日本政府使用的贸易保护主义等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第二,经济挂帅,开发内需。必须看到,尽管美欧发达国家市场面临饱和,但是亚洲地区的市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亚洲地区人口占全球的一半,总的来说未来对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如果加以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无穷。因此,亚洲地区应该注重自己内部市场的开发。
要开发市场,就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而要提高消费,就必须发展经济。因此,亚洲各国应该把发展经济列为第一要务。政治上应该寻求稳定。对于地区分裂主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等不利经济发展的势力应该共同加以遏制。
第三,亚洲经济整合势在必行。亚洲地区由于历史问题,意识形态,文化宗教,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经济上还是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一些国家因此舍近求远,同其他洲的国家要搞自由贸易,却不同邻近国家进行整合。这种情况是不利于亚洲整体市场开发的。要提升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整合就是必经之路。
当亚洲国家都能够均衡地发展经济,并且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后,对发达国家的倚赖就会减轻。而亚洲市场的开发成型,也会为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企业提供商机。这样,世界的经济发展才会平衡,而不会出现过度倚赖某一个国家的局面。
日本房地产泡沫:东京都一地的地价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60年间,世界房地产领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度震惊了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
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东南亚、香港房地产泡沫:香港业主平均损失267万港元
继日本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也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而其中以泰国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遗憾的是,当时这些国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竟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
4. 日本幸福银行倒闭说明什么问题
日本省级“幸福银行”倒闭,暴露日本致力解决198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导致金融业坏帐高筑难题的缺陷。政府“金融振兴委员会”周末宣布大阪市非挂牌“幸福银行公司”已破产,并委派接管人加速拍卖或清盘。
日本中央银行也批准特别贷款,协助这家有52年历史的家族银行继续在接管人监督下营业,以保护存款人。
“幸福银行”若无法在三年内找到买主,将予以清盘。国家支持的收债机构“清盘与收债公司”将处理坏帐事宜。这起破产案揭露了官方存款保证被滥用、缺乏动用纳税人公款注资的严格条件,以及财政部的疏忽渎职。
5. 日本保险公司倒闭事件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在大陆是不允许保险公司倒闭的,在日本及美国都有保险公司倒闭的个案,
保险公司会不会破产?这个问题可能是让很多代理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当然,也有一部分代理人信誓旦旦的承诺,保险公司不会破产,甚至搬出保险法的话,“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分立、合并外,不得解散。”
但是,这样说的人,只能证明他专业水平不够。
其实,保险法原文是这样的:
“第八十五条保险公司因分立、合并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解散。保险公司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分立、合并外,不得解散。”
“第八十八条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的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准备金,必须转移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或者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商业银行都有可能破产,保险公司作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个体,当然也会遇上经营困难,也会有破产的可能。据了解,美国从1989年开始就已经有大量保险公司倒闭,日产生命保险公司1997年宣告破产,结束了“日本保险公司不倒”的神话。因此,国内保险市场上那些经营不善、缺乏竞争力的保险公司破产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日产生命保险公司失败的原因有三:
1.产品结构以传统型为主,在追求规模扩张,造成经营成本增加的同时,产生巨额的利差倒挂。
在泡沫经济时期,以固定利率的传统型产品为主。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造成高利率的个人年金产品和以获取资金运用收益为目的的变额保险产品的过度销售。但当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出现通缩后,日本进入低利率时期,包括日本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在内的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率持续下降。保险资产的收益率也随着日本法定利率水平逐渐降低而下降,最终造成日产公司年负利差达到300亿日元。
2.资产运用的失败。
由于保险经营中巨额负利差的存在,日产公司积极进行海外投资活动,购买大量外国债券,由于1993—1995年,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债券价值大跌。日产公司进行的国内房地产投资也因泡沫的破灭,地价下跌而遭重创。日本股市也由于泡沫崩溃而股指暴跌,日产公司所进行的股票投资陷入危机,同时,日产面临资本不足的问题。当1997年日本股市跌破19000点并呈持续下降之势,日产的股票投资最终宣告失败,并于3月底结算时拥有1328亿日元的持股损失。
3.制度下的失败。
日本战后采取的经济管理模式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强调政府对经济的指导和保护。在这一体制下,各保险公司处于严格的管制和保护之下,缺少经营自主权,保险商品没有特色,公司间的经营没有差异,形成全行业的同一化。这一方面导致即使是财务状况最为脆弱的保险人也能生存,削弱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便导致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就规模进行拼争,过度的销售的原因就在于此。
仔细想一想,上面的三个问题,对于国内很多传统保险公司,同样存在。去年,太平洋人寿90亿元的偿付缺口,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提取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应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提取保险保障基金,达到总资产的6%时,停止提取。”
同时,国内的保险公司也纷纷出台新险种,分红型险种,纯保障险种,2006年1月1日,新生命表出台后,保险公司将可以自由选择定价,将有利于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产品的差别定价,鼓励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从而走出了以前单一的规模扩张的发展套路,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中国的保险市场,正在走向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6. 一家典型的日本银行是如何倒闭的
先套算出美元与港币的比价:
USD/HKD=(121.40/15.70)/(121.60/15.60)=7.7325/7.7949(汇率相除,交叉相除)
再确定汇率
银行报出的价格前者为买入基准货币(这里是美元)的价格,后者为卖出基准货币的价格.本案中,客户卖出基准货币美元,也就是银行买入基准货币,用买入价7.7325
7. 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案例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的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降。
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货的经济局面。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零”。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负增长0.9%①。日本为摆脱经济衰退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
案例评析:
该案例较好地说明了凯恩斯理论中对萧条的解释。按照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总支出y由消费c、投资,和政府购买G以及净出口(x—M)四部分组成。上述四个分需求的减少都有可能使得总需求减少,从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
第一,造成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是消费支出减少。这部分归因于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在日本,1998年的股票价格不到10年前达到的顶尖水平的一半。与股市一样,日本的土地价格在90年代崩溃之前的80年代也是天文数字。当股市和土地价格崩溃后,日本公民眼看着自己的财富都消失了。而财富和收入的减少使得人们减少了消费支出。
第二,造成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是投资支出减少。这部分归因于银行系统出现的“信用危机”。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银行陷入了困境,并加剧了经济活动的衰退。80年代日本银行发放了许多以股票或者土地为担保的贷款。当这些抵押品价值下降之后,债务人开始拖欠自己的贷款,从而使银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以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3月底,美国高盛公司估计日本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为236万亿日元。这种旧贷款的拖欠减少了银行发放新贷款的能力,所引起的“信用危机”使企业为投资项目筹资更难,从而压低了投资支出。
第三,上述两个分需求的减少使得总需求不足。同时我们观察到,在日本的衰退中,表现为经济产出的减少,同时利率降低。1998年的日本和1935年的美国一样,名义利率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巧曲线的紧缩性移动。因为这种移动既减少了收入又降低了利率。
日本为摆脱衰退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同时,这些政策也引起了争论。一些经济学家建议,日本政府要大幅度减税,以鼓励消费者更多地支出。但日本政府中的决策者却不愿意大幅度减税,因为他们想避免预算赤字。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建议,日本的银行体系要更迅速地扩大货币供给。在名义利率下降余地很小的情况下,迅速扩大货币供给也许能提高预期的通货膨胀,降低实际利率,并刺激投资支出。无论如何,日本的衰退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而“解铃还需系铃人”,办法还是要从总需求的扩张中去寻找。
8.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日本经济衰退主要有二层原因:一方面,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再也没能高速增长,始终在原地踏步不前。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早已在2010年GDP规模超过日本,夺得了世界GDP第二的位置。中国等新兴国家相比,日本经济增长显得比较颓废,给人一种上涨乏力,止步不前的味道。
现在很多人觉得奇怪,日本国内经济这二十多年来,始终原地踏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第一,日本国内人口的老龄化与少子化,毕竟人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日本现在有3400万老人,其中65岁以上者相对贫困率为18.1%,75岁以上者为25.2%。而庞大的老年团体带来的是社保成本的增加。2016年日本社保支出达到32兆亿日元,占到了国家总预算的33%。也就是说日本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预算来应付养老问题。
而另一边,年轻人口不足,2017年日本平均初婚年龄,男性升至31.1岁,女性达到29.4岁,平均每1000位居民日本只出生8.4个孩子。这样使得日本社会长期的少子化。长此以往,社保缺口会越来越大,参保人员越来越少,显然这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第二,社会结构固化,年轻人没有向上的空间。日本社会阶级固化是各个领域都有的,不论是政府议员,还是企业高管,都由中老年人把持着,而且还要论资排辈,这意味着年轻人上升空间几乎没有。此外,由于日本经历过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冲击,使得很多年轻人也追求稳定和体制内的工作,本身也不愿意去冒险创新创业,这意味着日本社会通过自我奋斗向上的渠道也被封堵。
而社会结构固化导致市场活力的缺失,创新度的衰退,这也间接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由于日本国内缺乏创新,使得消费增长乏力,创造不出多少财富,同时也消耗不掉多少财富。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资产,即便是资产被炒得再高,缺少人力资本创造和消耗财富,经济还会长期处地停滞状态。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第三,产业结构转型不力,早在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制造业快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社会转变,从而完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架构。而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日本也认识到发展房地产已经不行了,就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主要是以提升GDP的质量为目标,而非数量。
不过,日本政府这二十多年频繁调换首相内阁,导致日本的对外经济政策摇摆不定,这既影响了外部资金对日本的投资,也使得低端产业无法向外转移的重重困难。此外,日本国内工商业财团常常是互相持股、报团取暖,攻守同盟,而只要一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企业抵挡不住就纷纷倒闭,这又带来持股的财团危机四伏,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产业链缺失。
很多人喜欢说日本经济出现了衰退二十年,其实也就是GDP长期原地踏步,经济停滞增长,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出现了鲜明对比。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这主要是日本国内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严重、社会结构固化、产业转型不力等原因。这些问题如果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那日本经济增长还将一直停滞下去。
9. 日本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一)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此次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
冷战格局下,为了共同对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军事同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其的援助潜心发展经济。冷战结束后,这些有利条件不仅逐渐消失,而且在多极格局的趋势下,美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双边贸易领域已成为竞争的对手,甚至在地区经济的主导权上也存在着相互争夺的状况,使日本的贸易体制、生产体制、金融体制以及流通体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现行经济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竞争力,已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诱因。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务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式经济模式曾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这一体制却正在总体上丧失其有效功能。”因此,旧的模式急需进行改革。
1.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现行的日本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着眼于向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而设计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以阻止资金流向海外;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励企业贷款。其实行的是资金吸收和分配的一元化金融管理体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淡化,使其自有资金比率不清,经营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权力过度集中,使官商勾结,产生了一系列腐败问题。因此,取消或改革有关规则,加速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已成为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2.政府行政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日本金权政治和腐败问题是影响日本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经济改革的失误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此次经济危机
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日本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企业制度将在保留其一部分有价值特色的同时,逐渐向市场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将增加,“能力主义”在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企业间相互持股关系逐渐削弱,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间的关系将日趋松散,企业活动范围也将扩大,走向跨国经营等。但其经营模式没能随企业变化的形势而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机制性原因。
(四)主导产业选择失误是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日本的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产生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使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饱和需求下降,如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二是产业竞争力相对变弱。此次调整必须重新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新的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使其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未来日本的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出现挫折,经历萧条,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日本也不例外。对日本的经济改革,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预见:一是短期内摆脱经济衰退,实现经济复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深层次的结构和体制问题,这是多年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日之功,这些问题也会制约日本在国际经济中的发展;二是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许多有利因素仍然存在。当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战后日本依靠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积累起来的技术力量依然雄厚。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金等,这些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要素依然蕴藏于日本社会中。因此,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景仍应持乐观态度。
造成日本这次经济危机暴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问题。战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没变,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日本今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