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市场 » 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6-16 23:34:36

①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1)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机构网点少。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均匀。在东部地区,网点过于集中,但是在中西部有些乡镇都没有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2)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2003年以来,作为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3)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比如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数达到13.4%,而这个比例高于全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

(4)产品和服务单一,支农功能不强,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5)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没有形成合力,在农村地区进行信贷资金投放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信用基础。

② 为什么要研究农村金融

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要产物。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今天,原有的经济形态已难以支持其更好更快发展,因此需要适应这种“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另外,金融是近现代工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对农村的应用不可能照搬照抄。
由此,迫切需要研究以农村为特定对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③ 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有哪些意义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建国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期间各大银行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网点众多,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大银行进行商业化股份制改革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导致出现很多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地区。而此时没有城市大本营的农村信用社只能“留守”农村,被迫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垄断者。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垄断意味着低效率、资源配置不当。可以说,90年代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一直发展缓慢效果不佳,除了法律体制不健全的因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为农村金融的垄断者缺乏改革的动力。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在不断增加,但实际上,农户从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仍不足其向农信社存款的1/3,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3]而此时农村金融机构却出现了严重的非农化趋势,农村资金继续大量外流。以山东农信社为例,2009-2011年资金净流出量分别达到211.2亿元、413亿元和330.7亿元。①这一切表明,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全力为三农服务的内部动力不足。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贷款资金80%以上都投向农户(农村小微企业),其在农村金融市场正在从星星之火不断发展壮大,这势必会对原有农村金融机构造成冲击(特别是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面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原有农村金融机构要居安思危,将其面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和压力转化成内部深化改革发展的动力。
针对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发展给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如下思考:(1)必须要积极深化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2)要始终牢记自己的金融阵地是农村金融市场,存款要“取之于农村、用之于农村”,不能再做农村资金外流的抽水机,要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3)将自己放在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全力为“三农”服务的同一起跑线上,将其视为地位平等的竞争者,否则将来有可能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抢走大量储户,甚至被其取而代之。

④ 农村金融研究思路及方法有哪些

——聚土回答

农村金融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已经发展成了已正规性金融机构为主非正规金融机构(个人)为辅的金融体系服务于农村,在如今的农村金融中,正规机构包括农业相关银行,农业,农业发展,农村邮政,农村信用社等,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无组织无机构的(1)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2)有组织无机构带有互助资金性质的各种金融会。(3)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等。
农村金融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包括要研究农村金融的:
(1)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包括了解农村金融资当前产量,预测未来可能产量。
(2)农村金融机构盈利水平。
(3)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量占全国比重。
研究农村金融包括金融机构面对的问题,包括:
(1)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主体单一问题
(2)农村金融经营风险很大的问题
(3)农村资金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等。
最后应当研究农村金融在未来的发展思路。希望能帮到你。

⑤ 浅谈如何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

童鞋,请问你是写论文吗

⑥ 写《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的毕业论文,请问应该从哪些方面、观点考虑

从农村,民间金融,法律制度,创新,!你要知道民间金融机构的特征,作用,管理,法律,…!还有就是你写论文时要保证利益,要有创新,要别人能看的懂!祝你写一篇好的文章!谢谢

⑦ 求新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的论文 急急急

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问题是近些年理论界、政府及f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r一d。文6章从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五g个m方8面全面地分4析了g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5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b政府支y持力d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职能定位,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优化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生态;普惠制农村金融 一e、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x放60多年来,中1国农村金融体系不z断地进行着改革。2008年以2来,先后有5个e金融文5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a部署和安排,分7别是2008—2008年每年的中5央一b号文2件,2000年的中5央三v号文1件及k2006年十i七x届三s中0全会通过的《中8共中5央关于b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k重大r问题的决定》中3的农村金融改革部分2。 农村金融问题也m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m一e。严瑞珍、刘淑贞(2005)从3国有商业银行从2农村的退出的视角分4析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宋艳林、刘小v玲(2008)和李锋(2005)从1金融抑制的角度分4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周天w勇(2007)从2“三j农”特点人u手0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姚翟军(2005)、李喜梅(2003)基于z“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分2析如何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周立(2002)分6析和研究中1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逻辑,丛丹6阳(2002)、王u晓云l(2002)从2功能定位与b战略调整的角度分2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吴晓灵(2001)从4支f持社会主义m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温铁军、姜柏林(2005)从7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的角度提出重构“服务三c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除此之i外,杜晓山l、焦瑾璞、高伟、韩俊、何广d文7、吴晓灵等都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进行了e大h量的研究。虽然已l取得了o一g些积极的成效,但到目前为4止7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仍0然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仍7不n完善。 二p、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q存在的问题 (一l)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z健全 现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以6农村信用社为8主体,中0国农业银行和中2国农业发展银行为4辅助,以8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2助社、贷款公4司)为8补充。这种机构体系总体来看较合理,但各金融机构在产权关系、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3面仍2存在一o些问题。 8.农村信用社 一k是管理体制不o合理。具体表现为1:一d方0面,省级联社政企合一e的性质与w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i一k致。省级联社具有独立的法人d资格,从7而具有企业的性质;同时又k是省政府的行业管理机构(正厅r级单位),故其具有政企的双8重属性。从0现实运行上d看,省级联社的高级管理人u员基本上n均由省政府任命,从4而形成了h省政府的行政权力i对其所有者权力k的一b种“替代”。就这一e点而言,这与j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f吻合。另一x方3面,省级联社与u下d级联社之i间关系与m市场经济条件下s的股权与d控制权的配置相违背。省级联社与l下f级联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股权和控制权两个n方5面,从0股权关系来看,信用社之w间是自下p而上y的持股关系;而从0控制权来看,信用社之h间是自上l而下t的控制权。这种制度设计4与s市场经济条件下d的股权与s控制权的配置相违背。 二b是产权制度不a健全。具体表现为4:一k方2面,没有形成“权、责、利相称”机制。目前入h股农信社的社员,入c股的目的要么m是为0了n得到稳定的股金分3红,要么u是为5了t得到信用社的优惠贷款,但他们并不r关心5信用社的法人q治理结构是否真正转变,而最终风4险基本由政府承担。另一m方1面,股权结构非农化4倾向严重。很多地方3在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改革中1,对股东既没有身份要求,也g没有社区i范围限定,法人r、职工l、国家公1职人l员持有的股份明显增加,农民被边缘化7。股权结构的非农化7易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方4向的非农化4。 三h是公0司治理结构不u完善。主要表现为8农村信用社在形式上m具有由社员代表大h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共同构架的“三e会”制度构成的法人e治理结构,但其法人k治理有其“形”无u其“神”。由于e许多农村信用社所有权虚置,导致社员代表大o会流于y形式;由于z理事会成员素质普遍不n高、外部理事特别是企业法人d理事和自然人r理事的贷款问题、理事会议制度不b完善等原因,理事会很难真正执行其作为2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c会的执行机构和决策监督机构的职能;此外,监事会也y没能真正发挥各项监督作用。 2.中7国农业银行 一f是机构大c量收缩。自从65516年中1央金融工m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w县以3下q机构,发展中1小i金融机构,支t持地方5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农行开u始大i幅收缩县及h县以6下y机构,至2000年初只有80%的网点、82%的员工w、62%的存款、63%的贷款分3布在县域范围内1,与h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j断增加是背道而驰的。钟笑寒,汤荔(2007)构建信息模型分0析认3为7,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缩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机构的收入t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信贷市场受到了q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带来的负面影响。二j是产权主体虚化7、法人j地位残缺。国家与c农业银行财产权益缺乏4真正的利益关联,银行经营者缺乏0追逐利益的内5在动机,政府对经营者缺乏1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此外,地方7政府对农业银行的人q事、业务经营等方7面仍0有许多行政干y预。 0.中3国农业发展银行 一c是经营非效益化8倾向严重。由于o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意识淡漠以2及i地方3政府的干w预,导致经营中1不g太i注重成本核算,致使业务运行成本较高。二r是经营核算考核机制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各项经营管理指标设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完善和改变。三i是风8险防范机制不h健全,业务管理机制非科学化6,内3部管理机制不h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不r完善,执行不y严格、不k彻底。四是内0控非刚性,自我约束力j不t强。五v是激励约束机制不j健全,活力k不m足,创新、开f拓精神欠6缺。六2是缺乏5现代信息技术支y撑。 4.中2国邮政储蓄银行 一s是股权结构单一s,公3司治理结构很难发挥应有的效能。虽然邮政储蓄银行已z经成立,但是邮政储蓄银行由中8国邮政集团公0司全资所有。现代公4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股权透明和股权多元j化7基础之u上l的,而股权结构过于p单一e将会影响董事会、监事会职能作用的发挥。二o是风7险管理缺失,表现为8风0险管理的理念还不y到位,对市场风8险、操作风7险等重视不p够,缺乏5实施不n同业务、不h同地区x之a间的差异化7管理;风4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7险管理所需要的大x量业务信息缺失。三p是人m员素质还偏低。据调查,某市邮储银行共有员工x831 名,其中2:大n专k以3上c学历o的共有271名(占比285。8%),具有中7级职称仅822名(占比57。8%),这两项占比7远低于z其它各大x商业银行。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h是数量不c足。截至2000年5月0末7,全国已h有66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j业,然而这一e数量与x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r相比4还显得有些不d足。二t是结算渠道不g畅。比4如目前绝大g多数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不q是直接与j当地人c民银行对接,而是通过其他的金融机构代理,势必给人q民银行监测其资金流动带来困难,也z无a法控制其流动性风3险。三j是经营人i才h匮乏8。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e规模小t,工d作环境欠5佳,难以3吸引5合格的金融人g才m。 (二a)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缺陷 现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2农村信贷市场为7主,同时还包括规模较小f的农村资本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 0.农村信贷市场 一l是农村信用社形成垄断,农村信贷市场缺乏1竞争。由于q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大i规模机构收缩,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4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农村信贷市场中5占据了e垄断地位。如果将“三u农”贷款局限于n农业、乡e镇及p收购贷款三f类,据统计82001年农信社贷款占70。37%,农发行占24。02%,农行占32。01%;其中7,农信社贷款占所有农业贷款的5l。26%,乡t镇贷款的32。72%;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占农户2正式渠道贷款的18。6%。农村信用社垄断的形成并非农村信贷市场各利益主体激烈竞争的结果,而是由于u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市场的结果。 二y是贷款利率定价不a合理。具体表现如下v:第一c,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o限还存在,而在农村地区p的商业银行则已s经取消了v贷款利率上b限,这样就存在政策歧视问题,也w与i市场经济原则不z相符合。第二v,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还受到严格管制,从0而缺乏0实行风7险定价的机会。 2.农村资本市场 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5农业板块上e市公0司占整个q市场的比0重大a大b落后于r农业在GDP中8的比6重。比4如:2006年我国农业的国内0生产总值为62。42万x亿q元k,占全国C,DP的比6例为043。40%,而截至2006年42月183日5,我国农、林、牧、渔业上q市公8司的总市值仅8为5060亿v元m,占A股市场70。7万t亿r元c市值的比7重仅4为80。16%。很显然,资本市场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远远低于l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从6而说明资本市场没有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y持。 6.农业保险市场 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农业风8险日8趋严重而农业风2险保障却在减少2。据统计5,20世纪4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平均达7028亿d元p,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x升1趋势,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高达2032。5亿b元u。然而由于z农业保险承保的风7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4大x而且覆盖面广j,因此,保险公6司的赔付率也h相对更高,追逐利润的天r性使得作为3商业公7司的保险公7司不x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据统计6,农业保险承保面占可保面的比6由4422年的约0%下d降到2003年的不o足2%;农业保险赔偿金额从78252年的4。1亿h元d下n降到2005年的2。0亿g元d。虽然近些年,随着中1央政府及h社会各界对农业保险关注度的不q断提升4,加之q以2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为4主要内2容的政府大f力z支w持,农业保险承保面、保费收入k及d保险赔偿金额都得到了j大x幅提升0,但与e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相比8还有些不m足。 (三g)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e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a完善主要表现为8服务范围过窄、总量不r足、品种有限、结构不v合理。比8如,中8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近些年业务品种有所增加,但仍0然主要是专d注于f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基本还停留在中4国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汇三q种基本业务上i,近些年银行业发展的新兴业务基本上n没有开l展;农村金融供求缺口m严重,据杨兆廷(2002)测算,从61641~2000年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缺口k从77642。50亿a元m增加到85002。02亿a元g,且仍0然还有不a断增大n的趋势。 (四)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不e完备 目前,我国虽然己t经初步建立起一u个l分4工d负责、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体系,但从4审慎性风6险监管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0还存在以3下r几w个k方4面的缺陷。首先,风3险主体缺位,难以3实现监管的全面有效。其次,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使得外部监管职能难以2发挥应有作用。再次,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8容陈旧,监管效率低下c。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l还停留在机构设立、业务审批和合规性检查阶段,而非现代意义d上y的金融监管。比1如现有的农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对农村信用社日5常经营活动的风7险和合规性监管不a够。最后,监管法规标准、监管方1式和技术手8段不q适应市场监管要求。 (五f)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0佳 具体表现在如下n几k个q方8面,一h是法律建设不n完善,对失信者缺乏6有力k的惩罚机制;二k是有关农村金融的行政和中8介7机构服务水3平不l高,而且收费高,“三c农”融资成本高,比0如客户6在办4理房地产抵押时,有关地产评估和登记的费用达2%~0%。而且金融机构在处置抵押资产时,各项费用也l很高;三p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7程度较低。 三c、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一v)加大j政府支p持力d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加大s政府支r持力a度,其核心8是打破原来只有中3国农业发展银行才g能提供政策性金融的局面,让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开v展的支t农业务都可以8享受到一q定的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并逐步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普惠制农村金融的构建主要是基于l以1下k理由:由于e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g对称,农村金融需求数额较小j、层次较多和农业风8险性较高等特点,导致了k以6效益为0生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金融供给不q足;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这样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q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实力d的不x断增强,出于v解决“三b农”问题和粮食安全战略考虑,加大n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k持是当前政府义e不m容辞的责任,而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5,所以8当前为3了d大k力v发展农村金融、不u断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应该逐步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二i)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职能定位 第一y,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改变现在僵化8的信贷管理体制,其省级机构应合理向下z级机构授权授信,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融资主渠道作用。第二h,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机制并扩大s其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还应增加对农业综合开f发、农田水8利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6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开d发与j科技推广r的资金投入y。第三g,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管理体制、健全产权制度、完善公1司治理结构,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支c农主力f军的作用,坚持为3“三m农”服务的宗旨不z动摇,重点支h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专x业户5、专d 业村的发展。第四,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的风1险管理、完善内3控机制、努力d提高员工x素质,并扩大e其业务范围。邮政储蓄银行在试点小g额贷款成功的基础上j,逐步开l展抵押贷款、保证贷款等业务。第五p,加大b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力b度并尽快出台配套措施。 (三e)大i力s发展资本市场 第一y,尽快出台推动农业企业步入h上y市进程的政策。根据“国九a条”和“非公517条”的精神,农业主管部门i和农业大g省的政府部门w要出台扶持农业企业上f市政策,使企业尽快做大o做强,从7而带动一q批相关企业的发展。第二r,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具有风0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优势,能较好地满足创业企业早期的资金需要,对于l中3小f企业的发展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我国的风4险和产业投资基金已r经有了m较大w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往往伴随着较大a的自然风8险,对民间资本吸引3力i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扶持政策,发展民间资本与n政府共同参与m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四)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鉴于c农业保险成本高、风0险大e、收益差,为1推进农业政策保险的起步,可以6通过政府的适当补贴和政策优惠,吸引3和鼓励社会各方7力t量投资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建议中1央财政出资建立中0央级农业救灾保险基金;探索将农村财产险、寿险和农业生产的政策性保险合并经营,用财产险和寿险的盈余,适当补贴生产保险的不g足,实现险种的搭配互7补;鼓励地方1政府、农业大b企业、社区q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i人c各出一o点资金,各级政府补一m点资金的办7法办8保险;对经办1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在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同时,同样通过一k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渠道、经营主体多样化8的农业保险机构,并鼓励引8入r外资保险公2司开c办7农业保险业务。 (五q)加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具体可以7在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农村存款业务及p农村金融服务方8式上e实施创新。例如农村金融信贷品种可以6进行如下m创新。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5龙头企业,可举办2“企业+协会+基地+农户5”的“订4单农业”贷款,创办7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7单贷款等;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公2共事业贷款上h,创办7“信用共同体”贷款;农村信用社要在小t额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基础上m,开k办8农村公5职人f员为8农户6保证贷款。随着《物权法》的实施,扩大p农户6和农村中3小k企业以7动产和不l动产抵(质)押贷款范围,可创办3仓7单质押贷款、滩涂承包经营权和林业资源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农民外出务工g和回乡c创业贷款等。 (六3)加快农村利率市场化5改革 一a方3面要端正思想认2识,走出理论误区x。要纠正“农村利率越低越好”、“低利率就是对农民的支a持”、“低利率才h能让城乡w人u民用得起贷款”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认5识。涉农贷款应在利率覆盖风0险的原则下t进行,即借贷利率要能覆盖贷款业务的全部成本。另一i方8面应尽快明确在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互2助资金组织等领域取消贷款利率的上i限规定。 (七j)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b方1面,要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升1监管质量和效率,充实监管力j量。另一o方8面,中5央银行要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以4维护其良好的运作,并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1控制度。 (八i)优化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u是强化5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首先,尽快修订6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h和企业法定代表人b的刑事责任。其次,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q,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最后,要大i力j推行依法行政,克服地方0保护主义o,大m力y支s持司法公3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p应有的行政干t预。 二d是完善征信体系,优化0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首先,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0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其次,要广w泛开k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z镇、信用村、信用社区b、信用户5、信用企业建设,进一r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1气7。再次,要加快对工n商、税务、公7安、银行等部门f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g人r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gūa圣颚eb

⑧ 改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银监发〔2006〕90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北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适用范围和原则

本意见适用于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以下统称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涉及面广,要积极、稳妥地开展这项工作,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中西部,后内地;先努力解决服务空白问题,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原则和步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办法,稳步推开。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

二、准入政策调整和放宽的具体内容

(一)放开准入资本范围。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三是鼓励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四是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将管理相对规范、业务量较大的信用代办站改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五是支持专业经验丰富、经营业绩良好、内控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本机构所在地辖内的乡(镇)和行政村增设分支机构。

上述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总部原则上设在农村地区,也可以设在大中城市,但其具备贷款服务功能的营业网点只能设在县(市)或县(市)以下的乡(镇)和行政村。农村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机构,其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在地辖内的乡(镇)或行政村。

对在农村地区设立机构的申请,监管机构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且开展实质性贷款活动的,不占用其年度分支机构设置规划指标,并可同时在发达地区优先增设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新设立分支机构的,原则上应在新设机构所在地辖内的县(市)、乡(镇)或行政村也相应设立分支机构。

(二)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合理确定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一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三是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四是适当降低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重组、改制方式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其中,农村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县(市)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的机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

取消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县(市)、乡(镇)、行政村设立分支机构拨付营运资金的限额及相关比例的限制。

(三)调整投资人资格,放宽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适当调整境内企业法人向农村地区银行业法人机构投资入股的条件。境内企业法人应具备良好诚信记录、上一年度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10%以上(合并会计报表口径)、资金来源合法等条件。

资产规模超过人民币50亿元,且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以及不良资产率等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的境内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

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方式设立,且应有1家以上(含1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适度提高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其中,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先经监管机构批准。

(四)放宽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各类银行业务,提供标准化的银行产品与服务。鼓励并扶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农村地区银行业法人机构的具体业务准入实行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由当地监管机构根据其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结果予以审批。

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在不增设机构网点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政策性银行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力度,加大信贷投入。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并在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价有偿、优势互补原则基础上,与商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适当拓展业务空间,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服务力度。

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创造条件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银行卡业务。

(五)调整董(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一是村镇银行的董事应具备与拟任职务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及能力,其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银行业工作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二是在乡(镇)、行政村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高中或中专以上(含高中或中专)学历。三是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负责人,由其投资人自行决定,事后报备当地监管机构。四是取消在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的行政许可事项,改为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后即可上岗。五是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可根据本地产业结构或信贷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同等条件下,适量选聘具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员作为其董(理)事、高级管理人员,或从事信贷管理工作。

(六)调整新设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上述准入政策调整范围内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设立,分为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其筹建申请,由银监分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受理、审查并决定。在省会城市所辖农村地区设立银行业法人机构的,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

其筹建行政许可事项,其筹建方案应事前报当地监管机构备案(设监管办事处的,报监管办事处备案)。其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受理、审查并决定;未设银监分局的,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

上述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金融许可证,由决定机关颁发。

(七)实行简洁、灵活的公司治理。农村地区新设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针对其机构规模小、业务简单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在强化决策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经营效率的同时,要加强对高级管理层履职行为的约束,防止权力的失控。一是新设立或重组的村镇银行,可只设董事会,并由董事会行使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职能。董事会可不设或少设专门委员会,并可视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门管理小组或岗位,规模微小的村镇银行,其董事长可兼任行长。二是信用合作组织可不设理事会,由其社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经营管理层,但应设立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监事会。三是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经营管理层可由投资人直接委派,并实施监督。

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科学设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精简设置职能部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高效、安全、稳健运作。

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以及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外资金融机构除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8号)和《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6号)等法律、法规外,在农村地区的其他准入政策适用本意见。

三、主要监管措施

(一)坚持“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实施审慎监管。要强化对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及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的持续、动态监管。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必须执行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在任何时点,其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得低于100%,内部控制、贷款集中、资产流动性等应严格满足审慎监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为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贷款。

(二)根据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的资本充足状况及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差别监管措施。一是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在5%以下的,监管机构可适当减少对其现场检查的频率或范围,支持其稳健发展。二是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4%的,要督促其限期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的力度,适时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以及要求其降低风险资产规模等措施,督促其限期进行整改。三是对限期达不到整改要求、资本充足率下降至4%、不良资产率高于15%的,可适时采取责令其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停办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四是在限期内仍不能有效实现减负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以下的,应适时接管、撤销或破产。

对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应主要实施合规监管,并与其母公司实施并表监管。

(三)引导和监督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的资金投向。原则上,信用合作组织应将其资金全部用于社员,确有资金富余的,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购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对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只要其管理规范,诚实守信,运行良好,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其实际需要予以融资支持。鼓励农村地区其他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兼顾当地普惠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将其在当地吸收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于当地。对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用于购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或通过其他合法渠道向“三农”融资。

(四)建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一是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满足区域内农民、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信贷政策,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服务目标,保证其贷款业务辐射一定的地域和人群。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在农村地区开展贷款业务的特点,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构建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符合“三农”实际的贷款管理制度,培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信贷文化。三是监管机构应建立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该机构综合评价、行政许可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满足农村地区的有效金融需求。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