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融资模式 » 辈出科技融资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辈出科技融资

发布时间: 2021-03-17 14:07:47

❶ 金风科技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新疆达坂城风电场的一面墙上,一幅20多年前创作的油画至今仍会吸引参观者驻足凝视:在绵延起伏的天山脚下,是成百上千台风力发电机;画面的近景则是在广袤沉寂的大漠上坚韧跋涉的13头骆驼。它们既象征着达坂城风场当时安装的13台风机,也寓意金风科技创业者们早期创业的艰辛和不屈的意志。

而这其中,资本的国际化无疑是最难的。风电场项目属基础设施投资,其回报率对融资成本高度敏感。海外本土银行能否为中国企业承建的风电场项目融资主要看三个条件:

一是要看企业在当地的经营业绩,而且是跟当地同类企业可比的业绩;

二是需要有独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企业的认可;

三是风电场项目的经济收益要获得独立第三方的正面评价。

这就决定了,海外本土融资的相关方主要是当地银行、咨询机构和行业第三方机构。中资企业不仅要满足这三类融资相关方对企业的运行业绩、国际认证的要求,而且还要通过对公司自身全方位的尽职调查。

但在今年4月份,金风科技通过Rattlesnake 风电场项目,已经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生产税减免政策(PTC政策)下获得税务投资的中资企业,这使金风科技成为了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一面旗帜。

Rattlesnake风电场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麦卡洛克县,项目总投资约2.5亿美元,总容量为160MW,按计划将安装64台金风科技GW109/2.5MW永磁直驱风电机组。建成之后,该风电场将成为金风科技在美国的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

2009年就开始深耕美国市场的金风科技,经过前期的摸底研究,已对美国风电市场的政策特点与行业特性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他们选择了美国本土花旗银行作为财务顾问,请其帮助寻找与项目匹配的本土融资。

区别于中国政府制定的上网电价,美国市场采用市场电价机制。花旗旗下独立、专业的能源电力团队为金风科技Rattlesnake风电场项目提供了电价保值方案,锁定了Rattlesnake风电场项目的固定电价,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收益,也推动了税务投资交易的落地实施。

武钢表示,Rattlesnake风电场之所以能够获得海外本土融资,关键之一,就是金风科技作为一家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运营企业,在对标国际一流风电企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特别是金风机组在北美市场多年所积累的可靠运行纪录,赢得了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除了电站融资,在国际债券市场融资方面,金风科技也进行了颇多尝试。

2015年7月,金风科技在海外完成 3 亿美元债券发行,票面利率2.5%,期限3年,成为中资企业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得益于对金风科技资信的认可和业绩的信心,该债券在发行认购环节获得了来自全球67个机构投资者账户近5倍的超额认购。此次债券的成功发行,也为金风科技成功打开了海外债券市场的融资渠道。2016年8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和穆迪两家评级机构通过对金风科技的财务现状、资产质量、效率管理、风险控制、发展战略、信用亮点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细致的调查和评估分析,综合考虑公司领先的市场地位、优秀的技术实力以及稳健的财务政策和质量风险意识后,最终分别给予了 BBB-(标普)与 Baa3(穆迪)投资级主体信用评级,且评级展望均为“稳定”,充分认可了金风科技良好的资信水平和偿债能力。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为金风科技在海外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夯实了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也为其提供了融资多元化、国际化的条件。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金风科技还将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布局,严格把控各国宏观经济环境、风电政策等风险,满足局部地区本地化的要求,加强沟通以消除区域国家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同时,金风科技国际化的发力点也仍将着眼于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技术性能、增强本地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隐形的资金战场,金风科技会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项目投融资经验,促进海外装机业绩的增加;二是利用金风科技投资级的国际评级,更好地使用境外发债等融资渠道。

❷ 德国每年产生2万多名博士,在欧洲遥遥领先,为什么科技水

主要原因是一战后各国意识形态的问题

一战时主要战术是壕沟战,战争结束后,英法满足于现状并没有进行军事革新,法国甚至以为壕沟战就是战争的最终表现形式并建立了马其诺防线。

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崩溃,希魔就此崛起,并通过工业强国这一理念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

德国也卧薪尝胆,重新考虑一战失败的原因,并积极研究新的战术。

随后,坦克进入了视线,实际上在一战中,最先研究出坦克和使用的是英国,但因为其满足于战胜国的状态,并没思考军事革新,因此在这方面就停滞了下来。

坦克则进入了德国的视线,德国将领开始研究起坦克战术,同时也对坦克提出了更高要求,刺激了德国工业,两都相辅相承之下,德国的科技进步神速。

而这也是二战开始后,原一战战胜国迅速变为战败国的原因。他们的意识都停留在壕沟战那种原始战术上,被闪电战这种穿插式战术击败。

归根结底,德国的科技之所以强于别国,一是因为德国奋发自强,二是其他国家固步自封满足现状。


  1. 发达的经济,雄厚的科技基础。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2.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有广大殖民地。即使不发展科技也照样能在殖民地赚取很多钱,客观上限制了它们的进步。苏联就不说了,计划经济,无前途。至于日本,明治维新时还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而且起步晚,很难有大的起色。而德国则完全不同,因为只有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胜出。


3. 严谨的作风,勤劳的天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德国人偏爱生产高档且很贵的东西,比如奔驰宝马和虎王坦克。


4. 德国智商普遍比较高,据研究,德国人智商约107,东亚国家106,而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只有90—100左右。


5.高效有为的。无论是威廉时代还是希特勒时代。领导集团都十分注重与时俱进。敢于大胆引入新的科技新的思想。


6. 在战争在准备上十分充分,在新武器的研制上不遗余力。


7. 尊重个人研究成果,德国很早就实行了专利保护法。


8. 德国自然人才辈出,但要说在美国和苏联的核心科学家都是德国的就未免过于夸张了。

❸ 三十载乱世为何大师辈出

三十载乱世为何大师辈出?大师诞生的原因是因为乱世出英雄么?

中国历史上,诞生大师的时代主要有三个,春秋战国、宋明、民国。

先说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中国大师井喷的时代,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孟子、庄子??他们分布在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这就叫诸子百家。

很多人认为春秋战国出大师,是因为那时候是战乱,乱世里没有政治管制,学术自由。个人认为,这也的确是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或者说不是内因,而是外因。学过哲学的知道,外因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如果说乱世出大师,那至少两个现象无法解释:

(1)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也是乱世,为何没出那么多大师?

(2)宋明不算乱世(虽然宋朝很弱,但内部很和谐,算不上乱世――和春秋战国相比),朱程理学、阳明心学又是如何诞生的?

所以说,诞生大师的根本原因,不是战乱,不是政治封锁。

2、真正的原因

先看中国的第一批大师,老子、孔子等。如果横向对比就会发现,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等,基本是同一时代的人。

老子:约前571年- 前471年孔子:前551年- 前479年鬼谷子:约前400年左右墨子:约前468年- 前376年释迦牟尼:约前564- 前484年苏格拉底:前469年- 前399年柏拉图:前427年- 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前384年- 前322年

再看第二批大师,王阳明,和欧美近代革命时期的很多大师也是基本同一时代的。

王阳明:1472年- 1529年卢梭:1712年- 1778年

究其原因,是因为,上层建筑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生产关系又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当生产力发生质变的时候,社会生产关系就会跟着变化,然后社会上就会出现很多以前没见过的情况。例如城堡和马蹄钉的出现,使得统治者可以控制更大的领土,于是国家这个新社会组织诞生了,在新的社会组织下,会出现一批人们无法理解的新社会关系,然后人们就开始思考,这是怎么回事?这又是怎么回事?

我们应该都感觉到了,最近40年里,70后看不懂80后,80后看不懂90后,现在00后出来了,他们的文化我们就更加不懂了。甚至有人感慨,3年就产生代沟。根本原因,就是最近40年中国生产力发展实在太快了,导致社会关系、文化等,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变动。这种代沟在100年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那时候的生产力发展速度没这么快,社会关系变动也就没有这么快。

这种变化就会促使人们思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该怎么办?

思考的人多了,一代一代地,人们思考的东西,逐渐有了答案,那就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这种全新的思想最终会在某一个人身上集大成,于是一代大师诞生了。

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大师是诞生不了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没有大师诞生的原因。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生产力还在量变积累中。对于社会关系,只需要好好学习春秋战国那一批大师的思想就够了,无需根本性创新。

直到宋明,中国的生产力才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如果不是因为特殊原因,差不多中国就在宋明时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于是社会关系也出现较大的变化,人们才会发现,继续使用孔孟之道无法解释新的事情,于是继续思考,一代一代地,然后才诞生了朱程理学和阳明心学。尤其是阳明心学,是典型的与孔孟完全不同的的全新思想。

再回头看看中外大师的诞生时代,就会发现,中国第一和第二批大师的诞生,比欧洲要早100-300年。要解释这个原因不难,想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明朝之前,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基本都是世界第一,比欧洲的生产力要领先100-300年,然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诞生大师要略早一些了。

好了,终于可以回到主题。

明朝之后,中国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领先地走进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接下来就没有大师诞生。但清朝结束后,在孙中山的带领下,我国正式步入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迅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也就跟着变动,这一变革又催生一批新的思考者,他们又在思考,这该怎么办?然后又诞生了一批思想家,以胡适等为代表。

同时,新时代需要大量完全不一样的学术体系来支持,例如建筑学、逻辑学、音乐学、美学、人口学、物理学、化学、法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此时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需求缺口,于是才诞生了巨大的供给。那个时候,国内绝大多数科学领域都是没有人开发的处女地,任何一个智商高又勤奋又愿意在此地钻研的人,都有可能做出划时代的贡献(因为以前没有啊,随便一个贡献都可以划时代)。所以才会有一大批的大师诞生了。

这一批大师,就其数量和研究领域的广度而言,只有春秋战国的那一批可以相提并论,远超宋明的那点突破。这一点也不难解释,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恰好是发生了两次大变革:

(1)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春秋战国

(2)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民国

而宋明,是本来要向资本主义过渡却没变成功,被草原部落的武力和政治给阻断了,于是大师只诞生了极少的一两个,没有井喷。

是不是很明朗了?

再想想欧美近代的一批大师,以卢梭为代表,他们也正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变革为资本主义社会时诞生的:

卢梭(法国人)于1778年去世,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社会关系发生剧变后,一般都有大师诞生。

政治管制的力量的确很大,并且会影响大师的诞生,但它无法完全隔绝大师的诞生,它只能让诞生滞后一段时期,例如蒙古和女真的政权让中国的第二批大师井喷滞后了300年甚至更久,或者让大师诞生在附近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港澳台美等)。

民国时代自由的学术环境,的确为大师诞生创造了肥沃的条件。

但只要生产力发生了质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质变,迟早都会诞生一批新的集大成的哲学思考者――大师。

人们的思考就像草原上的青草,是挡不住、烧不尽的,只要条件具备,就会顺势而生。

民国不过短短三十年,时局又变乱不断,按理说难出大师。改开至今也差不多三十年,按理该出大师。但事实上,世人公认的大师,思想文化领域到军事外交领域,均出于民国。而近三十年中,所谓“大师”,假冒伪劣,已然令世人对这一词敬而远之。这是为什么?首先说,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如果大师的产生有利可图,那么必然会有很多假大师云集,而且因为他们掌握着各种权力资源,借此牟利完全是分分钟的事。但问题是十余年后、数十年后,你所依赖的权力资源已然消失,那么这种所谓假大师的彻底消亡,就是分分钟的事。

民国的大师,至今已然近百年。如果说当初他们也是依赖某种权力而得名,那么现如今,这种权力必然已经消失了。

所以,这种大师,是世人自主的选择。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顾颉刚、胡适、傅斯年、钱穆等等,他们以作品留世,即便是当下,也没有人否认他们的大师地位。而当初与政治有很大牵扯的鲁迅,他的作品也令人佩服,大师地位固然有人指摘,却无法动摇。但一些攀附权势的所谓大师,则渐渐失去光环,譬如郭抹弱云云,终将被后人所唾弃。

其次想说,为什么这些大师会出现在民国那个相对中国国力较弱的时代?我们不妨这么说,中国在那个时代,国家机器的相对弱小,也注定了他难以将机器的力量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去。相对而言,在很多领域出现了自由真空。这种真空之下,可以很糟糕,譬如匪盗横行。也可以很美好,譬如当时的大学与媒体,便允许很多异论的出现,写文章和发表言论的人,无需去阿谀奉承各种势力,至少是不必见每个老爷就磕头。

再次是时局的变幻,正所谓大时局造大人物,民国时期是中国由君主王朝政治向代议制政治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固然不算太成功,但变化确实有。在那种时局之下产生的人物事,自然会得到后人的景仰。

至于当下,可以这么说,留给后世的,几乎可以归零。

❹ 中国制造打倒了多少科技巨头

本周有两个焦点,一个是“电梯”,一个是Windows 10。前者虽然也算得上是半个科技产品,但事件本身社会性质占多,在此小编不便过多评论;而后者,尽管称得上是微软的划时代巨作,但各大媒体对该产品的点评和评测已是铺天盖地,小编也没有什么能继续补充。于是,小编只好选择了本应出现在上周的话题(如果不是NASA突然宣布发现开普勒452b)——从高通大裁员看“中国制造”与“中国威胁论”。当然,既然放在了本周写,最后也自然要结合本周的主角——微软,以展望一下Windows 10的未来。

首先,小编要带着网友重新认识一下高通。

高通是美国一家半导体科技公司,与我们熟知的巨无霸英特尔类似。但两者除了业务的面向性不同外(高通主要面向无线通信领域,而英特尔则强调通用计算领域),剩余的差别就主要集中在有没有制造工厂这方面了(这对能否控制芯片制造工艺至关重要,文后吐槽阶段还会再提到)。

其实大约在十年前,即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之前,当时的高通虽不至于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辈”,但其地位绝对是不能与今时今日相提并论的。可就从2007年开始,移动计算设备(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迅速在全球蔓延,高通也因此迎来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良机——本来在通信芯片市场就已经形成垄断的高通(2005年被博通指控,最后赔偿8.91亿美元),在进入到智能手机时代后,很快又凭借着自主设计的晓龙系列ARM架构处理器成功在移动市场上建立起新的帝国。

高通调制解调器(源自多年的技术累积,背后有海量通信专利支持)搭配高通晓龙系列处理器(自主设计)以及Adreno系列GPU(收购自AMD),如此的一个组合成就了当时最完美的移动SoC解决方案。这种完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无敌的,即使是在半导体行业拥有相当实力的德州仪器和英特尔,也自始至终都未能撼动高通在移动市场的绝对霸主地位——德州仪器于2012年无奈宣布退出移动芯片市场,英特尔则先后为移动市场烧掉了百亿美元,但迄今也并未看到任何明显进展。

直到台湾芯片商联发科终于破茧拿出基于ARM的芯片解决方案后……瞬时间,围绕高通的一切美好似乎就从此烟消云散了——小编并不是说联发科是导致高通溃败的根本原因,这里主要是想提出一个时间点——2012年前后,这一年,华为的海思麒麟有样品展示了,联发科智能手机芯片破茧了,三星的自主Exynos系列也开始商业化了……

在上述格局变化中,联发科的影响可谓是最直接和不可忽视的。经历过2006到2007年“品牌功能机衰亡大潮”的网友一定都记得,当时日本、大陆国产品牌商争先恐后退出手机市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联发科拿出了一种将手机主板与系统软件集成于一体的解决方案。一时间,任何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小作坊都能在一天内组装出上百部“白牌机”,即俗称的“山寨机”——“山寨”一词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流行起来的。因此,当联发科再以低价、“傻瓜式套餐服务”示人,并高调进军智能手机芯片市场时,高通的压力及对其营收的潜在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在高通最鼎盛时期,华尔街曾一度相信这家公司最具备可能成为“下一个英特尔”。相当一段时间里,两家公司的股价走势也确实反映出这种投资者对未来的担心和预期——高通财报一次比一次出色,股价稳步上扬;相比之下,英特尔背负着“后PC时代”的恐惧,股价则一路狂跌。”趾高气昂的“高通似乎也不打算低调,公司在去年甚至高调表示要研发高性能ARM架构处理器,以打破英特尔在服务器市的垄断,并将其从神坛上拉扯下来。

时间又过去一年,事态可谓有了峰回路转。高通于上周公布的第三财季财报已看不到连续的增长。相比之下,公司总营收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4%,同时净利润更是较去年同期下滑了约47%。此外,为稳定财务,高通还宣布了规模4500人的大裁员。英特尔还没跌下神坛,高通自己如今却被拉了下去。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高通突然变得如此不堪?肯定不是因为被中国罚了那9.75亿美元后而突感资金流紧缺,毕竟高通单季利润还有12亿美元,虽然同比是下滑了47%之多。想来想去,还是那个“中国制造”和“山寨机”的道理——联发科开始批发手机芯片了,同时还有一众大陆本土芯片商提出的“中国芯”方案,而谷歌又帮中国手机厂商解决了智能系统的门槛问题(请参阅《一周易评:谷歌为中国IT业鞠躬尽瘁-评I/O大会》)——尽管生产智能手机还没简单到两个人的小作坊拼装一下就能完成,但小编相信,稍有一些Android调试开发经验的某公司前员工们,通过市面上广泛存在的ARM开发板,很快也能打造出一部可以正常使用的Android原型机。只不过,这些原型机的外观设计和系统UI可能会粗暴一点,具体案例我们可以参见董明珠和其格力的最新作品。

“中国制造”如今在外国人眼里已成为一个看似恐怖的潜台词。不完全是因为某些时候“中国制造”代表了在质量方面可能存在的某种妥协,更因为“中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恶性价格战”的开始。

高通被中国企业轰下神坛绝不是一个个案。从过往现实看,爱立信和思科的溃败就几乎书写在了华为和中兴的成长史中。此外,惠普、戴尔、IBM、摩托罗拉以及黑莓等传统巨人的没落,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因为联想、华硕、宏碁以及小米等中华企业的崛起,而在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加速了自身的灭亡(小编这里主要指面向消费者市场的PC和移动计算设备等业务)。

从上面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中,其实不难发现——凡有中国企业参与的市场,尤其是入行门槛不算高的消费电子品制造业,在一番竞争厮杀之后,最后胜出者往往都是拥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企业——而作为站在竞争对立面的外国企业们,小编建议你们不要去深究背后的种种原因。你们其实只需明白:要么就把技术壁垒做得足够高,高到像卡尔蔡司镜头一样,即使掌握原理也学做不来,那样就不可能有“中国制造”参与竞争;而如果不能保证技术门槛足够复杂,那就不要玩“开放标准”,像谷歌Android和ARM架构授权这种随便把“生产权”交由中国厂商自行处理的游戏规则,即使是站在巅峰的高通或三星,最后也都得倒在“中国制造”四个字之下。

高通将会成为下一个英特尔?小编从来都当作一句笑话。英特尔再危急,也绝不会考虑开放X86架构授权,中国厂商(台湾威盛VIA的X86授权属特殊情况,暂不在讨论范围)不可能有机会参与研发自主设计,或者公版设计的高性能X86处理器(这里强调高性能是因为入门级Atom处理器已开放授权),因此也就不可能威胁到英特尔帝国的根基——企业服务器市场。高通有这样的壁垒吗?没有,所以在“中国移动芯”(包括联发科的产品)遍地开花的今天,高通溃不成军。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中国制造”杀伤力巨大,高通、三星都未能幸免,可为何苹果却独善其身(过去两个季度大中华区iPhone销量暴涨)?

其实苹果也并不是完全幸免,至少iPad连续6个季度的销量下滑,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国产廉价平板电脑的市场竞争影响。至于iPhone,很多网友可能又要说是某些人为了“装X”而托起了苹果的销售数字,但小编想说,iPhone销量增长和iPad销量持续下滑是一个全球性同步现象,虽然中国市场的表现是那么突出了一点,但“装X”显然也绝对不是解释这种全球现象的主要原因。想来想去,小编又意识到了一个此前讨论过的问题——《一周易评:中国企业为何难获用户尊重》——中国人很聪明,尤其是在做软件编程方面(看看硅谷巨头企业里有多少中国人就知道了),但我们的企业缺乏诚信和责任,习惯于“卖出产品就不管了”的无售后模式。所以,我们可以把硬件设备的价格压得很低,让产品显得很有竞争力(尤其是小厂、山寨厂),可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者技术问题,消费者往往得不到解决,销售商甚至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解决——譬如一些技术故障,按部就班批量生产设备的贴牌厂商根本也没能力排查个别出现的技术故障,这种现象在欧美市场尤其明显,中国制造“廉价低质”的印象也就是这么形成的。

可这些与苹果有什么关系?苹果的售后服务可是全球第一的啊。譬如在软件升级方面,2011年推出的iPhone 4S将肯定还能升级iOS 9,即免费获得新功能。表现好不好、意义大不大都另说,但免费升级,享受服务是任何消费者都乐于看见的,不是吗?相比之下,谷歌Android其实对旧机型支持更广泛,三五年前的产品都号称可以升级到最新版本的Android M。但遗憾的是,谷歌不是控制和执行方啊,品牌商才具备最终生杀权——同样2013年发布的三星Galaxy S4就不会获得今年推出的Android M的支持。这种各自为政的模式也导致了Android阵营一直无法改变的碎片化问题,这难免会给消费者的心态造成一定影响——买苹果吧,虽然贵,但至少保证了长期的售后服务;或者买一线品牌国产智能手机,价格合理,即使软件服务跟不上了,一年一换也不会贵过苹果一部手机的价钱;至于那些号称“iPhone杀手”的旗舰智能手机,尤其是非“中国制造”的品牌,价格没有优势,服务比不上苹果,最终只能是在上下两极的夹缝中慢慢逝去(如果照当前形势继续发展下去)……

所以,话题转移到微软身上,Windows 10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免费和跨设备协同两大特性——到底能给微软带来什么新机遇?

前面说过,“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遇神杀神见佛杀佛”,但这主要表现在执行门槛不高的消费电子品领域。所以,Windows 10到底能给微软带来什么,其实主要还是看微软究竟希望去实现些什么?重振Lumia这个硬件品牌?还是重塑Windows的软件生态?弄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几乎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假设微软要自主经营Lumia这个品牌,那么公司自然要从上自下控制整个产品的设计、规划、生产以及销售等所有环节。到了某个阶段,微软也必然会与“中国制造”面对面竞争,毕竟Windows 10的授权是开放的,任何厂商都可以购买使用。倘若Windows 10足够伟大,吸引了大量中国厂商的加入,那么Lumia是否会成为Windows界的三星Galaxy?走高端路线,但功能无差异,价格昂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相比之下,“中国制造”还是老一套:便宜、功能齐全、设计具有高仿真,爱用不用……

❺ 杭州辈出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辈出科技是一家企业服务公司,旗下平台面向企业HR开放,服务围绕招聘的整个流程展开,致力于提高HR效率。
法定代表人:刘文敏
成立时间:2016-12-14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10600056655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288号海创科技中心4幢3楼302室

❻ 如何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贷款、借贷、项目融资、变卖资产

❼ 锤子科技什么时候倒闭

倒闭干什么,每天有点时间看笑话多好

❽ 企业家成功靠什么

你好: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共同建设高度认同的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的企业文化是科学有效管理的基石。良好的管理取决于对某些基本价值观的接受,管理工作必须借助于一个平台,也就是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不是先进的技术,也不是雄厚的经济基础,而是“人”——训练有素的员工,而任何一个员工特别是新员工要接受企业的基本的价值观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必须向其灌输基本的价值观念,所以初期培训和后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2、理解人类共有的癖好,例如猜忌,嫉妒、地位、偏见、感知、性情、积极性和才能:管理者要培养的最有价值的素质是——耐心、和蔼和体贴别人。机器和化学剂不会介意你对它们温和还是粗暴,但人类会。 你的手下不仅是工程师、会计师、行政人员、销售人员,他们是人——这是最首要的。他们有家人、朋友、喜好和厌恶。人类是有感情的。尊重他们的人格,你就能得到他们的尊敬和忠心。反之,他们就会失去为你工作的动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管理上的金科玉律。当你将批评下属或表达不满时,先问自己,“我是否喜欢别人用这种方式对我说话呢?”想想如果自己处于他们的位置,希望得到何种和蔼和体贴呢?然后再以同样的态度施于下属。 3、广开言路: 一个真正具有生产效率的部门是每个人都积极思考更好、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以更少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要达成这种革新,必须接受新构想,而且还要鼓励下属创新。激励办法很多,如给奖金、假期或礼物。但最有效的动力是,让员工知道管理层确实在聆听或将员工的建议和构想付诸工作中。 4、给属下一个上升的空间 。如果员工没有可望得到的上升空间,那么他的工作就到头了。工作到头的员工通常表现烦恼、不愉快、生产效率低下。把你的部门组织起来,让每个人都有晋升的机会,形成在头衔、职责、地位和薪酬方面的逻辑晋升阶梯。如果你的部门太小,不能做到这步,晋升机会可能不可避免地要向部门外的职位发展。若是这样,不要拖住属下的发展,反而要鼓励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在与你一起的岁月里他们会使出最大的干劲。 5、组建一个成功的团队: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孜孜追求团队整体贡献的榜样,把一部分的精力放在人才梯队的培养和管理的规范化上,不争功、不抢利。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而建设一个坚不可摧、百折不挠、人才辈出的团队却是至关重要的,集体的力量壮大了,个人的表面成绩隐去了,但他对组织目标的贡献,却是任何一个只突出个人业绩的主管无法比拟的。 6、批判和自我批判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方法,并恰当地结合实际工作付诸实践;学习所属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技能。 7、善于授权:管理者并不是任何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英国著名的维廉·巴克莱博士在其撰写的《花香满径》一文中指出:“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事都抓在自己手里,认为只有自己才做得好。”此语道出了授权于下属对管理者的重要性。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主管成天忙于应付各类例行或例外事件,他们自己也总是抱怨工作太忙,都快喘不过气来了,乍一听,还挺让人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其实细细想来,这只能说明他们不善于授权,不善于将工作转移给有能力的下属去做,或许是不信任下属,或许是一种私心在作祟,不给下属在实践中磨练从而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有的管理者甚至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好的方法紧攥在自己手里,形成一种这事非他莫属,别人无法替代的局面,这实在是各级管理者必须克服的。一个似乎看不出有多大业绩的主管,但他所带领的团队业绩突出,他所培养的干部个个出类拔萃,他起到的是一种催化剂和粘合剂的作用,也起到一种给组织造血的功能,这样的人才是优秀的管理者。 参自网络!!! 愿你成功!

❾ 为什么民国时期人才辈出

一,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容易出现。二,知识水平整体低下

❿ 美股惨跌!失业者破历史新高,六大科技股三天蒸发多少亿

美国股票开盘大跌,科技股首当其中,苹果、亚马逊、Facebook等高科技的股票都有明显的下跌,六大科技股三天蒸发超1万亿美元,由于美国疫情的影响,新冠病毒的不断蔓延,美国累积确诊患者超过上百万,经济发展遭受到严重影响,大量的实体企业被迫倒闭,而且企业的失业者不断增多,已经突破了历史新高,如果美国政府再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的话,状况将会变得更加的严重。

美国的局势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待疫情一定要更加重视,不能有任何放松警惕的情况,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投资,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所有的企业不受到疫情的影响,虽然国内的疫情防控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我们外出的时候,仍然要做好安全防护,将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