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所对应的是什么会计科目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融资完成后才是产权转移属于承租方的固定资产,未完成前,可以按固定资产管理计提折旧。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会计分录:
1、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2、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
(1)承租人对每期应支付的租金,应按支付的租金金额: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银行存款
(2)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金额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履约成本的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
贷:银行存款
6、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
贷:银行存款
(1)中级会计的融资租赁属于哪一章扩展阅读: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
在融资租赁下,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承租人支付租金时,一方面应减少长期应付款。
另一方面应同时将未确认的融资租赁费用按一定的方法确认为当期融资费用,在先付租金(即每期起初等额支付租金)的情况下,租赁期第一期支付的租金不含利息,只需减少长期应付款,不必确认当期融资费用。
在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承租人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计算。按照准则的规定,承租人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在采用实际利率法时,根据租赁开始是租赁资产和负债的入账价值基础不同,融资费用分摊率的选择也不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租赁资产和负债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入账价值,且以出资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在这种情况下,应以出资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分摊率。
(2)租赁资产和负债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入账价值,且以租赁合同中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在这种情况下,应以租赁合同中规定的利率作为分摊率。
(3)租赁资产和负债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为入账价值,且不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和优惠购买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计算融资费用分摊率。融资费用分摊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的折现率。
在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余值提供担保的情况下,与上类似,在租赁期满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全部摊完,并且租赁负债也应减为零。
(4)租赁资产和负债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为入账价值,且不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但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计算融资费用分摊率。
(5)租赁资产和负债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为入账价值,且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
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计算融资费用分摊率。在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余值提供了担保或由于在租赁期满时没有续租而支付违约金的情况下,在租赁期满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全部摊完,并且租赁负债也应减少至担保余值或该日应支付的违约金。
承租人对每期应支付的租金,应按支付的租金金额,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如果支付的租金中包含有履约成本,应同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金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⑵ 会计中的金融资产一章怎么也学啊
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帐面价值计算,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指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实际利率法的计算方法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 *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 = 面值 + 尚未摊销的溢价或 - 未摊销的折价。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实际利率法的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折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投资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债券,股票,地产,古董,外汇……。其中,债券市场是对这些利率和实际利率最敏感的市场。可以说,美元的汇率是基本上跟着实际利率趋势来走的。
巧释并简化实际利率法核算
一、摊余成本的概念 (一)摊余成本概念的准则界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最先提出了“摊余成本”的概念,并以数量计算的方式给出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下简称金融资产(负债))定义。金融资产(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二)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的概念适用于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中,与实际利率法对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的摊销相联系。将摊余成本的概念延伸到对摊销金融资产(负债)的计量中,根据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的定义,即在定义“当前”时点上,金融资产(负债)摊余成本在金额上等于其账面价值。实际上,在金融资产(负债)的存续期间,其摊余成本也等于其账面价值。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是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对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就是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取得时,按照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但不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投资面值计入“面值”明细账户,初始确认金额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明细账户。此时,计算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到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即实际利率。在持有投资期间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利息调整”明细账户金额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假设不考虑本金的收回以及资产减值因素,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累计利息调整摊销额,也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借方余额+“利息调整”借方余额(贷方余额以“-”列示)+“应计利息”借方余额,即账面价值,在持有期间将“利息调整”明细账户余额摊销至零。可见,摊余成本的第一项调整是对“成本”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二项调整是对“利息调整”和“应计利息”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三项调整是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调整,摊余成本在数量上等于账面价值。
二、实际利率法核算模型及简便算法
(一)实际利率法核算模型
对金融资产来说,在持有期间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其分录模型为:
借:应收利息面值(本金)×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借/贷: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
该分录模型适用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债券和贷款等。分录中的“应收利息”是指分期付息债券的应收利息,属于流动资产;若为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应收取的利息属于非流动资产,应计入“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科目。
对金融负债来说,在持有期间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其分录模型为:
借:成本费用科目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贷:应付利息面值(本金)×票面利率
借/贷:金融负债——利息调整差额
该分录模型适用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等。分录中的“应付利息”是指分期付息债券的应付利息,属于流动负债;若为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应支付的利息属于非流动负债,应计入“金融负债——应计利息”科目。
(二)实际利率法的简便算法
对于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的核算,一般采用列表计算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上述分录模型中的金额。在确认后,计算实际利率时,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表上金额进行会计处理。按照以上的分析,摊余成本等于账面价值,那么,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不通过列表形式计算分录模型的金额,而直接按照摊销前该项金融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实际利率的乘积确认各期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或应分摊的成本费用,按照面值(本金或成本)与票面利率(合同利率)确认各期应收取或支付的利息债权或债务,差额作为利息调整项目。这样,避免了编表以及保管表格供以后各期利用的麻烦。采用账面价值按照分录模型摊销,发生金融资产减值,重新计算实际利率后,按照账面价值与新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本期的投资收益即可,不必重新编制摊销表,简化了核算工作。
(三)一个简化核算的实例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进行说明。例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23章“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例23-3改编。
甲公司属于工业企业,20×0年1月1日,支付价款1 000万元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万元,票面年利率4.7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甲公司将购入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首先计算实际利率,(59×5+1 250)×(1+R)-5=1 000,得出R=9.05%,此时不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
1. 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 250,贷:银行存款1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 20×0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1 250-250=1 00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1.5,贷:投资收益1 000 ×9.05%=90.5;
3. 20×1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借方余额=1 250,“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借方余额=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贷方余额=250-31.5=218.5,因此,其账面价值=1 250+59-218.5=1 090.5,
实际上账面价值可以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总账余额得到,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9.69,贷:投资收益1 090.5×9.05%=98.69;以后各期以此类推。
三、摊余成本概念的再思考
(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联系
摊余成本的概念应用于金融资产(负债),在金额上等于账面价值,摊余成本或账面价值均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范的5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区别在于:摊余成本运用于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体现按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动态过程,表示在每期摊销后的余额;账面价值注重各资产或负债相关账户与备抵账户在某一时点的数量关系。
(二)摊余成本概念的扩展
若将摊余成本的概念从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扩展到其他资产(负债)的计量过程,那么上述分录模型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分期付款购买资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无形资产以及融资租赁等业务的核算。例如,在分期付款购买资产业务中,“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累计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账户余额经过“未确认融资费用”费用账户余额调整后的金额,即长期应付款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金额;分期付款信用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折现率。
实际利率法不需要成本会计的知识,
实际利率法需要你理解什么是摊余成本。
⑶ 中级财务会计融资租赁的问题
你好,
分以下三点来说明(个人理解)
比如说一个租赁公司(出租人)出资购买甲工厂需要的一台设备 ,和甲工厂订立租赁合同,甲工厂租赁期间支付租金而享有使用权,并负责租赁期间租赁物的管理、维修和保养。工厂有使用权,所有权是租凭公司的,这就是融资租赁。(租赁物由承租人决定,出租人出资购买并租赁给承租人使用,出租人保留租赁物的所有权,承租人在租赁期间支付租金而享有使用权)
工厂可以选择在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义务履行后,购买这个设备,一般在租赁合同上会标明。而这个价格当然会比它的公允价值低得多。(公允价值可以理解为这个设备的市场价)
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应当计入最低租 赁付款额。(就是说一开始确定结束后会买这个设备的,要付的钱是最少的)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构成又可分为有规定优惠购买权和没有规定优惠购买权的,就是钱多钱少问题。
3.下面是引申:
1).如果租赁合同没有规定优惠购买选择权,则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包括:
①租赁期内承租人每期支付的租金;
②租赁期届满时,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③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未能续租或展期而造成的应由承租人支付的任何款项。
2).如果租赁合同规定了优惠购买选择权,则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包括:①自租赁开始日起至优惠购买选择权行使之日止,即整个租赁期内每期的租金;②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而支付的任何款项。
承租人要承担器械的,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但是他可以选择到期后购买这个器械 就是你所说的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而且这个一般是在建立合同的时候 也就是租赁开始日规定章程,这个价格当然比这个器械的价值要少很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有理解不对的也可指出。
⑷ 请问中级会计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折旧如何计提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为不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融资租出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进行改扩建,在改扩建过程中,已经不属于固定资产了,而是属于在建工程,不计提折旧。 计提折旧的时间范围: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当月减少,当月仍然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再计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折旧率= ×100% 年折旧额=折旧率×固定资产原值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指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基础是余额,折旧率是双倍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的计提基础是原值减去净残值,折旧率是逐年递减的。简单的说分母就是年数总和,分子就是尚可使用年限。 折旧率= ×100% (三)折旧的账务处理 借:制造费用(生产部门)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 销售费用(专设销售机构) 在建工程(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⑸ 融资性租赁出现在基础会计学的第几章
基础会计学里面,一般不会仔细讲融资租赁,出现这个专有名词一般是在基础会计学第二章会计核算原则里面的“”实质重于形式”这条原则时会引用融资租赁这个例子给大家解释时用到。
⑹ 融资租赁账务处理讲解是在财务管理还是中级会计实务
在中级会计实务,融资租赁这一章节
⑺ 中级财务会计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如果有或有租金、履约成本,再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时也要考虑进来吗
付款额时也要考虑进来的(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点击 “好评”,谢谢^_^)
⑻ 会计中融资租赁怎么回事请高手帮忙解答。
融资租赁由两部分组成:
一、融资
二、租赁
通俗地来说:融资租赁就是使用资产方缺钱,要使用资产,于是委托第三方购买该资产,由第三方将资产租给使用方使用。
由于该设备是按使用方的意愿购买的,所以一般具有专属性。
租赁期限一般较长(太短也没有融资的必要了)。
租赁期限结束,使用资产方具有购买该融资租赁资产的选择权。
使用方应付的融资租赁款中应包括购买设备价款、手续费及因由其承担的向第三方融资而支付的融资利息。
会计上,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一般确认为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
⑼ 融资租赁是在哪里学的,中级会计吗
初级会计职称就有学。
都在初级职称里有学,就是比较肤浅,不过要学的深入的话中级职称和注册会计师考试里讲的比较深入。